关于茶艺知识的介绍

发布时间 : 2020-08-04
关于茶的小知识 关于白茶的知识 关于茶叶的知识

关于茶的小知识。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茶艺知识的介绍”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关于茶艺知识的介绍”相关知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茶艺知识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艺是一种形式和精神相互统一的品茗文化,包括品评、鉴赏艺术的操作手段和品茗的美好环境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下面详细介绍茶艺知识。

【茶艺知识一:茶道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色好为一,风骚儒雅、气息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茶艺知识二: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详细表现形式有两种。

①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终极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艺知识三:茶道的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以上就是从三个方面对茶艺知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茶艺知识有所帮助。

cy316.com编辑推荐

功夫茶艺程序介绍


茶艺程序介绍

第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功夫茶具

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也但愿你的心会伴随着这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开屏

叶嘉酬宾

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们借助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宫

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所制作的紫砂壶被后代茶人叹为观止,视为至宝,所以后人都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为大彬壶。大彬沐淋,就是用开水浇烫茶壶,其目的是洗壶并提高壶温。

潮汕工夫茶艺介绍


潮汕工夫茶艺: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汤、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 " 太极起势 " ,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汤”、“淋杯”都是初试工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

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样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冲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只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斟”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由于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使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 C 也。

第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猛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

潮州土话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工夫茶中的工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说,工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茶,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

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工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工夫茶。在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工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 " 姿态美妙 " 了。

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第八、洒茶

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

“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

“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不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很重要的。

“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还可以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要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茶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洒茶既毕,乘热而饮,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味杯底。据说是 " 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 " 神明变幻,功夫茶之三昧于此尽得矣。

关于茶馆、茶艺馆的探索(三)


茶馆、茶艺馆。

茶馆文化、茶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特点,历史发展使它们虽有各自的特性和各自的形式,仅继承和发展、源和流是它们的本质。

我国茶馆在宋时就开始讲究文化装饰和优美环境,这是为了吸引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同时也可以提高茶馆的品位,(古杭梦游录)中就有此类记载,又如明代在上海豫园开设的也是轩就是以高雅、陈设珍贵书画和精美家具、茶具而闻名。清乾隆末年在江宁开设的鸿福园、春和园也属这样的档次。像今天上海的来园茶艺馆、汪信记茶艺馆在文化氛围、在陈设布置上并不是独创,古代茶馆已有先例,不过现代的上海更添上一层现代文化特色了,这是以前所办不到的。

1993年1月(解放日报)有篇关于茶艺馆的有关报道,其中分析说,有两种走向,一是强调文化高品位,雅上加雅;一是走大众化路线,卖茶之外兼有茶点餐饮,而茶艺特色不重。在今天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情形出现不奇怪,在宋至清时的茶馆就有雅俗之分,高、低档之别,因招揽的对象有所不同,但都属于茶馆这个范畴之内。从历史上看,宋到清这~时期,茶馆已分别引人说唱艺术和茶点餐饮。清中叶后说唱艺术成了茶馆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识名流、欣赏艺术遂成为茶馆连接社会大众的中介体。当时江宁的茶馆佐以茶点、酱干、饺儿等多种,扬州富春茶社更是以茶、点、菜、花四绝盛名。因此,技艺弹唱和茶点进入茶馆,使茶客多一种情趣和享受,同时也是茶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表现。这种需求表现,也是茶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自己的内容的。今天的茶艺馆所服务的内容,所采取的形式,可以从茶馆文化中找到它们的血缘关系,都是在茶馆的文化土壤中融合现代生活特点而衍演的。

我们从总体上,从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上来看,的确可以这样认为:从茶馆到茶艺馆是一种演进,也是一种发展。但又如何看待目前存在的现象,即老式茶馆与茶艺馆并存,特别是小城镇。我们认为,这是在发展变化中必须出现的现象,特别我国地域广阔,情况纷杂多样,主要是人们的需要不完全一致。也不能说在某些方面有些差别而说茶馆和茶艺馆是甲和乙完全不一样的种类。有的茶艺馆价格并不贵,如杭州、西安有的茶艺馆,有些地方也不一样称茶艺馆,如广州大部分称茶室,西安称茶坊等等,但其形式和服务内容与茶艺馆大致一样。在装饰上有考究的,也有一般的,这也不奇怪,我国古代就有高档和低档茶馆之分。又如老舍茶馆在北京开得红红火火,但在深圳则门庭冷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与民族文化氛围的依托欠缺有关。说到这里不得不也议论一下,去茶馆也好,茶艺馆也好,目的是什么?

我在《从茶馆到茶艺馆》一文中较详细讲了茶馆和茶艺馆的功能,这些功能就是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求而出现的。现阶段去茶艺馆与菜馆的目的是否有了新的不同变化?我们认为,去茶馆不纯粹是消闲,去茶艺馆也不都是有目的的,同样不排斥消闲。中国现阶段,人们去茶艺馆并不是不能承受,也并不都是以中青年为主。有位弘陆艺先生在〈新民晚报〉上说得好:茶馆之所以对一般民众有吸引力,因为它不仅是人们身心休息解渴之处,也是民间知识交流的客观载体。人们能在茶馆里得到文化的熏陶和享受,所谓茶艺馆的来历也在其中了。茶艺馆是应用新的文化意识,结合旧的茶文化而呈现的。

《杭州日报》有《茶艺馆》一文,称杭州出现的茶艺馆是一小片城市里的绿洲。作者认为,杭州茶艺馆的兴起,表明人们在亟欲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丢失的传统正在重新被重视,被找回。同时也说明,大多数人是喜新不厌旧的。我们引用上述文字,便以说明,茶馆和茶艺馆都是在一定的精神、文化氛围中体现其功能的,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其功能和呈现形式也在逐渐丰富和发展。没有茶馆也不会有茶艺馆,没有茶馆的技艺文化之源,也就没有茶艺馆今天所展现的文化艺术之流。

从茶馆到茶艺馆是一种演进,我还是这样认为。任何事物的演过总是逐渐形成的,并且还需经历一个相当过程。从我国茶馆的发展历史来看也是如此,唐人也未想到清末的茶馆的景象会如此这般,和当时茶馆比有了较明显的差别了,但毕竟还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意蕴的茶馆。目前供人闲聊喝茶歇脚的茶馆仍如散星地存在,这是必然的过程,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文化层次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逐步提高,满足这个要求,那停留在低层次上的茶馆也不适应了。中国的茶艺馆,中国的人民大众都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的思想性格,恐怕很难同国外情况作类比的,即使比也是很难贴切的,国情、民情有别。

当然是否是演进可以进一步讨论,但讨论研究也千万不可忽视时间和历史作最后的结论。

关于茶馆、茶艺馆的探索(一)


茶馆、茶艺馆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产物,均带有中华民族的烙印,最近时期,各地茶馆和城市里茶艺馆的兴起,不妨说是一个信号,它表明人们在生活亟欲现代化的变化过程中,一度丢失的传统正重新被重视和找回。民俗、传统有顽强的性格,总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前些日子读了日本斋滕美和于先生关于茶馆和茶艺馆功能问题的文章,受益不浅,促使我再思考一下关于茶馆、茶艺馆的特点、关系及其有关问题,并就教专家。

茶艺馆是适应新的文化意识需要。又融合旧的茶文化并以新的面貌出现,其本身又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96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筹办的浙台茶艺交流观摩会上王家杨会长说:希望舆论给这个新事物多多支持,并在鼓励、扶持中帮助其改进不完善和欠缺之处,让茶艺馆为普及健康文明、绿色和平的茶饮料贡献力量。这可以说明茶艺馆的诞生与发展是适应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其次茶艺馆目前已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是中国古老茶馆文化的延伸;再次,茶艺馆的作用是良性的有利于文明建设的。

我们从茶艺馆首先在台湾诞生发展,随后在中国大陆的兴起的过程看,充分体现了茶艺馆的民族性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与中国茶馆文化--人们身心休息,清心养性,交流知识,得到文化熏陶和享受有密切关系。

茶艺馆是怎样的背景在台湾诞生呢?台湾范增平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作过分析,当时有茶室沦为变相的色情场所。有老人茶馆,有茶座,有港式饮茶,真正体现菜的文化品位已很难找到,其他则是咖啡厅、卡拉OK厅等西式场所。70年代末期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开始注意茶文化,于是1976年出现了管寿龄所创第一所茶艺馆,不久又开了一所中国功夫茶馆,因此茶艺象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年余达千余家,这时台湾才算真正有了中国茶文化。当时的茶艺馆真正地重视茶,纯粹地以品茗为主,不过还讲究气氛,不论装潢,还是所用茶具都充满文化气息,设置各类字画、民俗、艺品等东西,还提供茶艺知识,供应一些糕点茶食。因此台湾茶业也有了大转折,从当年茶叶90%外销,转为以内销为主了。当时台湾中国名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首的一批民俗界人士,为推动茶文化的发展,并注入人文精神为主旨,经过反复讨论,为避免模仿日本茶道之嫌,为此创立了茶艺这个新的名词,同年台湾成立了茶艺协会。茶艺馆渐渐变成台湾大众休闲聚会的好去处。

茶艺馆在台湾蓬勃发展说明它是迎合了广大民众的需要,同时也是茶馆文化在台湾的回归。据范增平先生介绍,光顾荣艺馆的平均年龄并不大,还有青年学生,茶艺馆成了以茶会友、思考问题的地方,也是享受民俗文化,探讨精神层面生活的交流中心。特别是一批文化寻根的知识界朋友十分重视,用以推动复兴中华茶文化。用茶艺涵盖中华茶文化活动的名词十分恰当。据介绍,茶艺馆由77年一家到叨年变成1000家,饮茶人口聚增到1200万,占台湾人口的60%.范增平先生幽默地说:台湾从西方情调走进东方境地反而成了时髦,从上茶馆衰落到咖啡厅兴起,又从咖啡厅冷落到茶。艺馆中兴,说是回归,还不如说是新的发展,两岸同胞均提倡国饮,大家都是龙的传人。范先生这几句话也无不说明茶艺馆是得人心合民意的,是承中国悠久茶文化精神的,其文化氛围非西式的,所以也有西方人送茶艺馆,则因为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关系。

关于茶馆、茶艺馆的探索(二)


茶艺馆在中国大陆兴起和发展,是人们追求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方式的反映,也是茶的和平友爱、清廉俭朴、高洁宁静的精神神力的体现,因此茶艺馆自然地又肩负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茶艺馆在大陆开始出现和发展,它一,出现更明显地具有中华民族茶馆文化的特点,但又赋予当代人所接受的文化精神氛围。如最早出现的老舍茶馆,使茶客们从古色古香的氛围里悠然品茶,领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茶文化韵味,同时饶有兴味地欣赏传统艺术节目,既发思古之幽情,也受一番优秀民族文化的洗礼,这正是老舍茶馆独特魁力所在。新加坡《联合晚报》撰文称老舍茶馆是~扇民间艺术的窗户,引得了不少现代人和旅游者的青睐。上海的宋园茶艺馆、汪治记茶艺馆等都从茶文化传统融合民族文化的特点进行经营,并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与传统饮食文化以及现代的娱乐结合起来,不妨说是博采众长古今融合于茶艺之中。在杭州开设的茶艺馆,被人们誉为城市中的一片绿洲,在里面喝茶,不会被干扰,音乐是轻的,说话声也是轻的,宁静与悠闲真正回到你的生活里。丢失的传统正在重新被重视。杭州的太级茶苑、丰达茶馆、茶人村、茶人之家等使你有回归自然之感,十几元的价钱也并不昂贵,一般人也能承受。特别值得一提的中国大陆的茶艺馆不完全是台湾茶艺馆的翻版,与我们茶文化的传统、大陆的思想和经济发展现状等融合得更为紧密。象上海宋园茶艺馆等很强调茶艺馆的社会责任,对茶的精神领域不断追求,使茶从具体形质人格化为道德风貌和行为规范,人人都可以从中获得精神力量。茶艺馆明确提出,恢复弘扬茶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调节身心,为人们提供了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提倡茶德,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博大的胸怀,为人类造福(钱梁).这是对人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养。茶艺馆在形式上已不是老式茶馆的翻版,而是结合现代生活加以演变和发展,应有时代气息,有人说得好:人于古典出于现代,以东方时髦对西方时髦。不推仿古,也不惟求新,而要成为寄托精神的良好媒体。

近年来西安雅致的茶访发展很快,现已达100多家,这些茶坊营造得环境清幽,格调高雅,并有古典情致。客人们聊天品茶,边听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一派信然自得的神情。西安茶访以其淡雅、宁静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宾客。在广州茶艺馆也悄然兴起,悬挂茶字招牌的茶室,也成为广州市民闹中求静的好去处。广州人对茶艺馆的印象是清心养性,闹中求静八个字。广州还开设了茶艺学校,旨在介绍中国茶文化,提高品茶情趣。有些茶艺馆还开设茶文化培训班。

目前从中国大陆开设的茶艺馆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继承中国茶文化主要精神,提倡茶德,修身养性;强调内在文化韵味,提供一种精神享受;结合国情、民情,不惟雅、不推俗,适合多层次的需要。大陆有相当一部分茶艺馆不强调高消费,其文化追求也不完全与西方一致,它是在中国长期茶馆文化的土壤上结合现代文化生活的某些特点而发展演变的,正因为民族文化氛围浓才吸引了国外宾客。

武夷茶艺的程序有二十七道茶艺介绍


二十七道武夷茶艺

武夷茶艺的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

二十七道茶艺如下:

恭请上座客在上位,主人或侍茶者沏茶、把壶斟茶待客。

焚香静气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的气氛。

丝竹和鸣轻播古典民乐,使品茶者进入品茶的精神境界。

叶嘉酬宾出示武夷岩茶让客人观赏。“叶嘉”即宋苏东坡用拟人笔法称呼武夷茶之名,意为茶叶嘉美。

活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为宜。

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茶叶翻动。

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又提高壶温。“重洗仙颜”为武夷山一石刻。

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

玉液回壶即把已泡出的茶水倒出,又转倒入壶,使茶水更为均匀。

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剩下少许时,则往各杯点斟茶水。

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

鉴赏三色认真观看茶水在杯里的上中下的三种颜色。

喜闻幽香即嗅闻岩茶的香味。

初品奇茗观色、闻香后,开始品茶味。

再斟兰芷即斟第二道茶,“兰芷”泛指岩茶。宋范仲淹诗有“斗茶香兮薄兰芷”之句。

品啜甘露细致地品尝岩茶,“甘露”指岩茶。

三斟石乳即斟三道茶。“石乳”,元代岩茶之名。

领略岩韵即慢慢地领悟岩茶的韵味。

敬献茶点奉上品茶之点心,一般以咸味为佳,因其不易掩盖茶味。

自斟漫饮即任客人自斟自饮,尝用茶点,进一步领略情趣。

欣赏歌舞茶歌舞大多取材于武夷茶民的活动。三五朋友品茶则吟诗唱和。

游龙戏水选一条索紧致的干茶放入杯中,斟满茶水,恍若乌龙在戏水。

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武夷茶艺中便于表演的为18道:即焚香静气、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玉液回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游龙戏水、尽杯谢茶。

茶艺术书法中关于茶的内容


书法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它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还对人们的修身有帮助,柳公权就曾说过“心正则笔正”,而茶恰恰也兼具这两方面的作用,因此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所喜爱的两项活动,而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代时,书法艺术盛行,而茶饮逐渐普及,这时书法中关于茶的内容也逐渐多了起来。比较著名的是唐代狂草大师怀索和尚的《苦笋帖》,其中书有“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此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宋代无论书法史还是茶史上,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茶人迭出,书家群起。书法“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本身就是一个茶道大师,他的茶学著作《茶录》本身也是一件书法杰作之一的蔡襄本身就是一个茶道大师,他的茶学著作《茶录》本身也是一件书法杰作,抄本、拓本很多。此外,他的《精茶贴》、《思咏帖》除了书法价值外,也有茶学价值。其余“宋四家”也有很多和茶有关的帖子,苏轼有《啜茶帖》、《一夜帖》和《新岁展庆帖》,米芾有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的感叹,可见非内行人不能写出。此外,他还书过《述茶》一轴等。郑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郑板桥,他关于茶的诗书画及轶事是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有《湓江江口是奴家》题名是诗的首句,全文为:“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此为行书的杰作。此外,还有行书对联“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行书条幅:“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道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等很多。

清代书画大家吴昌硕有篆书横披《角茶轩》,其笔法气势源自石鼓文,另有很长的行草落款,对“角茶”的典故、“茶”字的字形作了记述。 苏东坡巧题茶联 苏轼在出任杭州通判时,时常微服出访,体察民情。这日,苏轼来到一寺院游玩,方丈没有见过苏轼,见他穿着普通,看也不看苏轼一眼说道:“坐”。又吩咐小沙弥:“茶”。不多时,小和尚端上一碗极普通的茶。 苏轼不作回答,只是自顾欣赏墙上的一幅禅机画作。方丈见他能欣赏此画,定非等闲之辈,便急忙又跟苏轼说道“请坐”。重新吩咐小沙弥:“泡茶”。

临别之时,方丈才知道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便赶忙起身恭敬地道:“请上座!”随即转身高喊小沙弥:“泡好茶!”苏轼也不推辞,又稍作片刻。

素闻苏轼书法精湛,临别时,方丈请求苏轼题联留念。只见上联为“坐请坐请上座”。下联为 ”茶泡茶泡好茶”。也有记载说这个精彩的小故事的主人公是郑板桥。

学习茶艺的具体内容介绍


茶艺包括以下内容:

(1)茶叶基础知识。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茶叶的基本知识,掌握茶叶的分类、常见茶的制作工艺、品质特点以及茶叶品质鉴别、保管等内容。

(2)茶艺技巧。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

(3)茶艺的礼仪。这是指服务过程中体现的应有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礼节、仪容体态、接待等方面。

(4)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作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5)悟道。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通过泡茶与品茶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悦,从而完成个性品德修养,体会到廉、美、和、敬的真谛,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