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我在茶香里寻你

发布时间 : 2020-08-08
茶在杯子里要怎么泡 七里香花茶 茶叶在冰箱里如何保存

茶在杯子里要怎么泡。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今夜,我在茶香里寻你”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了解《今夜,我在茶香里寻你》知识吗,丰富的《今夜,我在茶香里寻你》内容等你来看!

冬夜,适合泡茶,姿态万千的叶瓣浮动在水中,仿若养了一壶翠色,不喝,也足以暖心。

我一直有个习惯,喜欢用茶来养春色。桃花、玫瑰花、菊花、茉莉,凡能和茶挂上钩的花瓣,皆在我的唇齿间停留过。今夜,让世事归尘,卸下一日的装束,以清素的容颜,任心思漫成一池春水,在一壶花香浓郁的茶前流动,袅袅升腾的薄雾里,带着女子的香,缱绻,缠绵……

茶香,春色,一起融合,诱惑着视觉和味觉。

说起泡茶,当属清代人沈复的妻子陈芸。《浮生六记》中写到:“夏月荷花初开,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荷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想想陈芸泡茶的过程和心态,是自然、清然、乐然。生活的情趣在她纤纤玉手中,竟是这等美妙,让人一想就醉!难怪有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的话把茶和女人连在了一起,似乎有了女子,茶更显得有情趣了。男人喜欢红袖添香,那么懂得红袖添香的女子,必定是懂茶艺和男人心的。陈芸就是最佳的一位,兰质蕙心,性情女子。

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茶,恐怕要数《红楼梦》中栊翠庵妙玉的茶,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盅,用旧年涓的雨水,泡出的老君眉。无论是茶具还是茶叶亦或是水,都是极其讲究,雅到精致!妙玉的茶,刘姥姥品不出来,因为她一个连生活基本温饱问题都没有保障的人,自然谈不上情趣。

一杯茶,饮的是一种风雅,一种品位。妙玉何尝不是红楼里面最讲究的佳人?她的轻巧和优雅均在这盈盈一握的茶具中,流转千年。

文学作品里的茶固然令人心驰神往,可生活中我们更需茶艺人生,饮茶是一种生活方式。于丹老师说自己喝茶的时候,用翠玉乌龙养一个壶,用丝绸擦外面的整个陶士,最后会润润地闪出一种玉的光泽,人可以融进去,看着是丝绸擦过,其实是一段光阴的打磨,从翠玉当中喝出一段清香。

她喝茶,是在咀嚼生活的味道;她爱茶,就是爱自己的生活。

喝茶的女人本身就是一杯茶,优雅清香的茶,等着懂她的人去品味。

张爱玲好茶,在她的笔下流淌着茶韵。有人说,她比任何一个茶人更像茶人。《半生缘》里,世钧和曼桢就是一杯慢悠悠的半生茶缘,让人心煎。他们第一次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跑堂的给他们斟上两杯茶,筷子脏得要命,曼桢说:就在茶杯里涮一涮吧,这茶我想你们也不见得要吃的。就在这茶水里洗筷子熟识了,一个含笑低眉,一个惴惴不安,洗出了悠悠半生的爱情。多无味的茶水呀,连后来的爱情也凄惶。

乱世时代,这个爱茶写茶的女人,又将如何?

许冬林说:“乱世为壶,那个他是煮她的沸水。她在沸腾里舒展,生色,吐香。然后,人走,茶凉,香随晚风逝。”再好的茶也会凉,胡兰成的另觅新欢,终究辜负了她的一片茶心。必然是:人走,茶凉,不再续。

读爱玲的文,品一杯乱世茶,多想穿越时空去看她,看她低眉到尘埃,定然是一束含羞的玫瑰花。只是,我不忍目睹花瓣凋零的凄美。

转身,盖上这杯乱世茶。轻抿一口电脑旁的热茶,是玫瑰花放了几颗红枣掺合在一起的茶,整个杯子喜气暖洋洋的,全然没有萧瑟感。眼前蓦然浮现贾平凹的《品茶》,只见众人打开碗盖,水面浮起一层白气,白气散开,是一道道水痕纹,好久平复了。众人一口先喝下了半碗。真真的西北汉子喝茶,够大方,这哪里是品?分明就是饮。品性不同,自然对茶的讲究不同。这茶品得太绝了,忽而让人忘了人走茶凉的不快。

爽快的西北汉子品茶,那也是另一种乐趣!这乐趣,我不大喜好。

总觉得懂文字的人,是喜爱慢慢的喝茶的。喝茶写文,该是惬意无比呀!女作家潘向黎连续四年写饮茶的专栏文章,最后结为一本《茶可道》。“茶可道,道不尽”,道不尽的茶,道不尽的生活……茶,就是生活。

静夜灯下,半盏暖香,我用我稚嫩的笔墨在叶与水的蛊惑下,成就了一场惊鸿。没有优美的姿态,只是安静的文字。

你的远方,我呼吸到了茶香,是乌龙,是铁观音,亦或是碧螺春的味。一杯精致的茶,亦如一个精致的人,永远也品不完其中的芳香。其实,这茶和这人一样,真的精致到了无可挑剔,却总是被我以各种借口“嫌弃”。一个不讲理的理由支配着我的心,太精致的事物不牢靠,就像这茶,饮完了,谁来续?

太平盛世里,谁也无法承担起“一杯乱世茶”?那就姑且让叶和水两两相望吧!或许,泡一壶岁月的淡定,你品我品,更清香。

今夜,我把一些枝枝末末的细碎片段在岁月的瓷杯里浸泡,然后伴同着心底的一池春水,冲开这壶悠悠的茶,独自品味,清苦、甘甜、大气、优雅、思念,一并漫来,舞动在我思维的舌尖,舞出一段别样的文字茶宴。想,以一轮明月为信物,邀请你,可否举杯共饮?

思念微醺,我在茶香里寻你,一遍又一遍……

茶文化精选阅读

我为茶人朗读:《茶在英国》


中国人常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躺着。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40年代在英国去朋友家度周末,入寝前,主人有时会问一声:早晨要不要给你送杯茶去?

从二次大战的配给,最能看出茶在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英国一向依仗有庞大帝国,生活物资大都靠船队运进。1939年9月宣战后,纳粹潜艇猖獗,英国商船在海上要冒很大风险,时常被鱼雷击沉。因此,只有绝对必需品才准运输(头6年,我就没见过一只香蕉)。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居民每月的配给还包括茶叶一包,只是数量少得可怜,每个月每人只有二两。

作为一种社交方式,我觉得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并且文雅多了。首先是那气氛。友朋相聚,主要还是为叙叙旧、谈谈心,交换一下意见。宴会坐下来,满满一桌子名酒佳馔往往压倒一切。尤其吃鱼:为了怕小刺扎入喉间,只能埋头细嚼慢咽。这时,如果太讲礼节,只顾了同主人应对,一不当心,后果真非同小可!我曾多次在宴会上遇到很想与之深谈的人,而且彼此也大有可聊的。怎奈桌上杯盘交错,热气腾腾,即便是邻座,也不大谈得起来。倘若中间再隔了数人,就除了频频相互举杯,遥遥表示友好之情外,实在谈不上几句话。我尤其怕赴闹酒的宴会:出来一位打通关的勇将,摆起擂台,那就把宴请变成了灌醉。

茶会则不然。赴茶会的没有埋头大吃点心或捧杯牛饮的,谈话成为活动的中心。主持茶会真可说是一种灵巧的艺术。要既能引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题目,又不让桌面胶着在一个话题上。待一个问题谈得差不多时,主人会很巧妙地转换到另一个似是相关而又别一天地的话料儿上,自始至终能让场上保持着热烈融洽的气氛。茶会结束后,人人仿佛都更聪明了些,相互间似乎也变得更为透明。

在茶会上,既要能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茶会最能使人学得风流倜傥,也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

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发的帖子最为别致含蓄。通常只写:

某某先生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在家

既不注明“恭候”,更不提茶会。萧伯纳曾开过一次玩笑。当他收到这样一张请帖时,他回了个明信片,上书:

萧伯纳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也在家

英国茶会上有个规矩:面包点心可以自取,但茶壶却始终由女主人掌握(正如男主人对壁炉的火具有专用权)。讲究的,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位客人倒茶时,都先问一下“浓还是淡”。如答以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初时,我感到太啰唆,殊不知这里包含着对客人的尊重之意。

茶会也是剑桥大学师生及同学之间交往的主要场合,甚至还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导师。当年我那位导师是戴迪·瑞兰兹,他就经常约我去他寓所用茶。我们一边饮茶,一边就讨论起维吉尼亚·伍尔夫或戴维·赫·劳伦斯了。那些年,除了同学互请茶会外,我还不时地赴一些教授的茶会。其中有经济学大师凯因斯的高足罗宾逊夫人和当时正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以及20年代到中国讲过学的罗素。在这样的茶会,还常常遇到其他教授。他们记下我所在的学院后,也会来约请,人际关系就这么打开了。

然而当时糖和茶的配给,每人每月就那么一丁点儿,还能举行茶会吗?

这里就表现出英国国民性的两个方面。一是顽强:尽管四下里丢着卍字号炸弹,茶会照样举行不误。正如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国家绘图馆也在大轰炸中照常举行“午餐音乐会”一样,这是在精神上顶住希特勒淫威的表现。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中讲求公道。每人的茶与糖配给既然少得那么可怜,赴茶会的客人大多从自己的配给中掐出一撮茶叶和一点糖,分别包起,走进客厅,一面寒暄,一面不露声色地把自己带来的小包包放在桌角。女主人会瞟上一眼,微笑着说:“您太费心啦!”

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就说:“这不是我那杯茶。”湖畔诗人柯勒律治则慨叹道:“为了喝到茶而感谢上帝!没有茶的世界真难以想象——那可怎么活呀!我幸而生在有了茶之后的世界。”

在茶香中静默


品茶,不需要怎样专业的手段,重要的只在于你内心的状态。浮躁的人、心思不属的人、眉头紧皱的人、争强好胜的人,都不适合品茶,他们喝茶,大约只能用鲸吞,或者牛嚼牡丹来形容。

要静,静能生慧,能自内而外的感受,能自远而近的回想,反省一路走来的对错,细数一路走来的得失,茶香袅袅,将一切沉在心底,让一切归于沉寂。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需要说再见,已经消失不见,安静的不起一点涟漪,我们知道这就是生活,如茶中轻波,一些人的过往来去,如茶中影子,淡淡的,走过不留一点痕迹。

很多次我们回眸,过往安静的如一幅画,画中有一些曾经的心情,当时或许轰轰烈烈,现在看来,却也不过是茶中的叶,静默,安静如一。

每个人都有过细雨中,倚在窗前的静默,看一本曾经的书,翻一本曾经的画册,看书中曾经勾勒标注的段落,看画中曾经巍峨的山,那山会是茶中的绿色、白色、黑色或者红色。

静默中,可以是朝阳的冉冉升起,也可以是夕阳染霞,可以是月色清冷,也可以是圆月的光明,一切都如茶水,自然变换如同一道风景,不起涟漪。

静默中,你持茶盏的姿态一定是最美的,因为这是将所有一切都放下的姿态,不再有拘束,整个天地,除了你与茶香,不再有其他。

这个时候才适合品茶,品出最平淡,也是最浓郁的味道。

巴黎:茶香在浪漫之都


很难想像在巴黎,西方的浪漫之都,茶势力居然可以和咖啡相抗衡。巴黎的茶馆、茶店不仅像咖啡馆一样随处可见,而且都颇具规模和特色。茶主题的休闲场所和商铺在今天的巴黎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若说英国人是把茶当作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法国人则是把茶视作美食与享乐的重要部分。也因此,法国尤其是在首都巴黎的茶风气,在某种程度上,也和法国人素来在料理上的追求与喜好类似,对于产地与新鲜度的坚持、调制的创意、味道的层次与肌理的丰富性,以至潮流与风尚的敏感度上,都有极为专注与多元的表现。

现在,巴黎城里的茶势力几乎可与咖啡相抗衡,不仅茶馆和咖啡馆一样举目可见,高级食品店、著名食品超市里的茶专柜在规模上与咖啡专柜也不相上下。以专业的茶叶销售为经营主体、且学问讲究均自成体系的专门店,更逐渐蔚然成风,成为法国美食领域里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这些茶叶专卖店的共同特色,除了大多拥有动辄数十到数百以上的庞大种类可供选择之外,在种类方面,更展现出对于多样化产地的丰富兴趣。以MariageFreres为例,产地就包括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甚至中南美洲和非洲的国家。而且,同一国家的产品里,还有不同产区及不同茶园与季节、等级的区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茶品牌店里也经常推出不少相关的商品。比方专业度极高的茶壶、茶杯、滤茶勺、量茶匙等,或是茶香浓郁的茶巧克力、茶饼干、茶果酱等。

另外,在流行趋势方面,近几年在时尚、设计与料理界一片东方风潮的狂袭之下,原本多以南亚地区如印度、斯里兰卡等地为主的欧洲茶市场,风向开始朝东吹。特别在流行触角素来敏锐的巴黎,走清香路线的日本茶、中国茶开始成为各知名茶店、茶馆的时髦新宠。不仅品项比例大幅提高,陈列位置也醒目,还纷纷跃为商家的招牌推荐。

只要进得店来,少许流露出一点想找些特别好的茶的暗示,店员们便微笑着双手捧将出来的,几乎全是产自这些地方的香茶。而有些较能趋附潮流的茶店,甚至店貌也似昔日的中国茶庄,除了色调气质上较显摩登新颖外,乍看还真是古色古香、古意盎然。

西方人看待这些重新回到流行前线的茶新贵,似乎也带着些许有趣的角度。比如,东亚茶里比例极低的加味、混合茶,一旦漂洋过海来到欧陆,便变得十分风行。再如添了樱花瓣与莓果香的日本煎茶,添了玫瑰、茉莉、苹果的龙井,泛着浓重松木熏香的中国红茶……曾有日本评论家推测,这大概是欧洲人不习惯东亚绿茶的清苦口感所致,其实只是一种风格上的新兴时尚或口感上的求新鲜罢了。另外茶叶本身的美感,也同时牵动着当地消费者,比如对于“白毫”就是相当执著。所以,诸如白毫乌龙、白牡丹、白毫银针,不仅口感上散发出轻盈空灵之气,外观上的红绿白灰参差相映,在西方人看来更是魅力独具。再如一些形式奇特的茶种,像揉捻得珠圆玉润的珠茶,以及属紧压茶系的云南普洱茶、沱茶,以至能在杯中开出美丽花朵的工艺茶等,纯粹的异国长相、异国氛围,更是让诸多早被全面吹袭的强大东风所征服的巴黎客们趋之若鹜。

红茶配茉莉,香到骨子里!


以花入茶,是国人饮茶的一大特色。

将茶坯与鲜花混合,鲜花吐香、茶坯吸香,这个过程被称为“窨制”。

窨制后的茶叶,犹如脱胎换骨,获得另一番美妙的风味。

福建的茉莉花茶,历史悠久,很受欢迎。

它的香气迷人,即便不懂茶的人,也会爱上它。

老舍先生,也是茉莉花茶的“迷弟”。

据说当年他与冰心关系交好,每次去冰心家做客,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

冰心总是用她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茉莉花茶的别称),来招待老舍。

为此,老舍先生还写了一首打油蹭茶诗:“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且共儿童争饼饵,暂忘兵火贵桑麻。”

市面上的茉莉花茶,大多用绿茶来打底,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款很特别的茉莉红茶,来自品牌“古法造物”。

以正宗的武夷红茶和福州茉莉花为原料,采用传统的“五窨一提”工艺做成。

制茶人也大有来头,由正山小种红茶非遗传人张笔清,和茉莉花茶非遗传人翁发水,两位大师联合制作,品质有保障。

茉莉红茶,只闻其香,不见其花。窨过的花,失了花香,最后要弃掉。

当你打开包装,闻到扑鼻的茉莉花香,却见不到一朵茉莉,可别惊讶,这是正常的,用来窨制的茉莉花,都被人工筛掉了(可能会有少量残留)。

泡好的茉莉红茶,茉莉香气混着茶香透过茶汤弥散,澄澈轻灵,不一会儿就满室芬芳。

嘬上一口,花香沁人心脾,茶味浓厚圆润,还有一种冰糖的甜香,融合得恰到好处。

温性的红茶,很适合现在的秋冬季节,喝完一杯,身体暖暖的很舒坦,还有花香和茶香在舌尖徘徊,久久不散。

冲泡时,每次可取4g左右茶叶,用90℃左右水冲泡,口感更佳。

前8泡快速出汤,8泡后出汤可以慢一些,到15泡还有余香,非常耐喝。

武夷红茶

茶叶用的是武夷“大赤甘”红茶,来自福建武夷山桐木村,那里是正山小种的故乡。

注:大赤甘是武夷红茶的一种,根据茶叶张开的程度,分为大赤甘(茶叶张开)、小赤甘(茶叶未张开)。

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在1000米以上,森林环绕,生态环境极好,那里有33个自然村落,当地人世代种茶,以茶为生。

张笔清,出身武夷山桐木村麻粟地区,家族六代都制茶,他从12岁开始就学习制茶技艺。

大赤甘红茶的初制环节要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炭焙等多道工序。

采摘

每年清明前,张笔清就会从茶树上手工采摘茶叶。采摘时,每一片都要人工精心挑选。

取一芽两叶、芽叶张开的茶青为原料,每批采摘的茶叶还需要在嫩度、匀度、净度和新鲜度上保持基本一致。

萎凋

萎凋,是决定红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在桐木村,这个步骤需要在当地一种特制的杉木构建房里完成。

需要将采摘好的茶叶均匀摊开,然后给房屋加温,使茶叶的水分缓慢挥发减少,变得柔软。

揉捻

随后,需要对茶叶进行手工揉捻,将茶叶紧卷成形,并且揉捻至茶汁溢出,将茶叶内部的芳香释放出来。

揉捻时的力度大小会影响之后茶叶的口味,因此手工揉捻需要依靠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体力。

发酵

将揉捻完的茶叶放到竹篓内,茶叶在自身酶的作用下进行发酵,经过一段时间后当茶叶呈红褐色,并带有香甜味,即可取出。

发酵之后的茶叶,褪去了原有的青草气息,增加了醇厚的茶香,红茶的色泽与香气在这里大致形成。

炭焙

最后把茶叶抖散在竹筛上,放进篓筐里,底部用炭火烘焙。

这样可以防止霉变、终止发酵、散掉杂味、保持茶叶的香气,使得口感更加甘甜柔和。

坚持传统手法制作,每一步都需要一丝不苟,张笔清说:“做茶那段时间,好几天都不能睡觉”。

初制环节结束之后,制茶工作才进行了一半,随后就要被运往福州,进行后续的窨制工艺。

福州茉莉

茉莉红茶所用的茉莉,是福州本地的伏夏小茉莉。

福州,自古就盛产茉莉。而福州茉莉花茶的制作历史悠久,从汉代就开始了。

清朝时期,因慈禧太后对茉莉花茶的钟情,福州茉莉花茶就已纳为贡茶。

茉莉红茶的制作并非易事,有很多讲究,所以请来了翁发水大师来把控制作。

七八月入伏时节,是茉莉盛开的季节。此时花香浓郁,清新不浊,是入茶的绝佳原料。

茉莉,一定要在下午采摘,这时茉莉含苞待放,花蕾饱满,香气还没散发出来,被完好地保存在花朵中,最符合制作的要求。

摘下的茉莉仍在呼吸,拿放和运输都得小心呵护。制作前,还要经过“伺花”,就是不停地翻动花堆,使它的温度、湿度达到合适的条件,帮助花蕾顺利开放。

晚上八九点,茉莉才会开放。开花的一瞬间,香气是白天的数倍,此时入窨,窨制出的花茶,才会鲜灵馥郁。

接着就是窨制,这款茉莉红茶要经过“五窨一提”工艺。

所谓“五窨”,是指茶叶历经五次窨制,次数越多,难度和成本愈高,但香气也会愈加浓郁鲜灵,渗入茶骨。

5次窨制,每次都得换用新鲜茉莉花。窨制100斤茶叶,头窨用80斤茉莉,第二至第五窨依次递减用70斤、60斤、55斤、50斤,消耗量非常大。

窨制持续10多个小时,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和水分,直到半夜,翁师傅会依旧守着,不时地把手伸进花茶堆,用体感来试温。

窨制后的茶叶要焙干、间隔3天,才能进行下一次窨制,整个过程耗时将近一个月,很费时费力。

经过5次窨制,最后用少量新鲜茉莉(8斤)再窨一次,这叫“一提”,有锁香和提香的作用,这茉莉红茶才算大功告成。红茶配茉莉,香到骨子里!

我为什么鼓励你喝茶?


想了解《我为什么鼓励你喝茶?》知识吗,丰富的《我为什么鼓励你喝茶?》内容等你来看!

很多时候,我不大愿意主动提到茶,虽然我知道的不多也不少。

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一收不住,就很像是在搞推销。

往往说到最后的结果是:

我如痴如醉,你笑而不语。

茶这种东西,说白了,是一种饮料,比白水有味儿。

除了能补充人体必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外,还能喝出点儿滋味,哪杯苦些,哪款涩些,哪些有点甜等等。

那么有人问了,

干嘛不直接买饮料喝?

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不是不可以。

但当你去超市买一瓶常见的饮料时,温馨提示你看一下配料和成分,尤其注意下“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等这些关键字。

闹得沸沸扬扬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潜在的危害在这不用多说了,反正我每次看见食品添加剂时,都会迟疑三秒。

当然,我知道,

你会问我嘛,那现在很多食品都有添加剂呀,包括火腿肠呀,酸奶呀什么的,蔬菜还有农残呢,不也照吃没事儿么?这饮料能有多少危害?

是,广州还时不时台风,北京还时不时雾霾呢,该上班的还得上班。

事儿不是这个事儿,但理还是这个理嘛,明知道可能会存在隐患,在有选择的条件下,正常的思维肯定是选对自己损害最少的。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那么又有人问了,

茶叶就一定没害了么?

我很负责的告诉你,鲜有报道。

用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茶学本身是门学科,不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狭义的茶道、茶艺、喝茶。我每次被问到这样的问题都很无奈,恨不得把这几年的所学全部倒出来讲个三天三夜,从种植讲到栽培、从栽培过渡到加工、从加工剖析成分,再从成分跳到审评、最后从审评延伸至文化,最终我发现这是徒劳。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它首先来说是科学的,其次是有沉淀的,再然后才是有深度的。这就意味着,在对待每一个和茶叶相关的问题上,都有着辩证的思想和判断,这也是爱茶的人应有的态度。比如说,我不会告诉你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哪个好,也不会说什么人应该喝什么茶,哪个牌子的茶最好等等。

上善若水,水浮茶沉。茶,作为一个载体包容着性别、民族、文化、职业、地位等等差异性的存在,本身就不具备可比性。

事实也是如此。

我时常说自己很幸运,匆匆青春的那几年与茶结了缘,也自然而然的结识了一大帮子爱喝茶的人。聚在一起时,少不了喝茶。对每一泡的茶我们都很珍惜,因为深知来之不易。我们也会聊茶,抿一口便知轻重,一对比便知好坏,然后各抒己见。很少,几乎没有人会把注意点放在牌子,产地,质量认证等等这些标签上。

喝茶,就是喝茶。很纯粹。

不过,我倒时常会被问起,某某网上说哪个茶好是不是真的?某某网又说茶喝了会中毒,是吗?某某网还说....每次一被问到我都哭笑不得,我欣赏对求知的渴望,同时也反感这些道听途说的消息。这就有点像前几年盗版光碟猖獗一样,好多东西被断章取义并且来源还有待考证时,就会误导消费者,严重妨碍整个社会的进步。

那么,我为什么鼓励你喝茶?

首先,它无害。

其次,它有味。

最后,它有文化。

文化这东西就厉害了,扯起来能扯得天昏地暗、没日没夜。

茶学这门学科里面专门有一个分支是茶文化,高度能上升到博士乃至以上。细想人家学用整个青春研究的东西,肚里的墨水加起来能涂抹地球三圈。我不是鼓励大家要研究到多深的程度,抿一口茶就要把喜怒哀乐全感叹了,而是想表达看似小小的一片茶叶背后有数不清道不尽的事和情。

茶文化之所以能引起了各个阶段人群极其广泛的兴趣和探索,我觉得与它本身的存在形式有很多关联。

茶,从树上的一片叶子到杯中一抹绿,整个过程凝聚着上下五千年来人们的勤劳与智慧。从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之的第一次发现,到炒青、晒青、蒸青的尝试运用,再到压制贮藏技术的发展,茶叶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见证了整个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演变和飞越。

茶,诉说着历史。

对于茶的起源,至今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茶,如同中国汉字一样,源远流长。

茶,是一种情怀。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东坡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白居易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

怎一个雅!

茶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所谓“禅茶一味”,一曰苦,二曰静,三曰凡,四曰放。茶的苦后回甘能帮助修行佛法之人参悟“苦”谛;茶道的“和静怡真”是静坐静虑参悟佛理时的最好陪伴;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在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契悟大道;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如同品茶,偷得浮生半日闲,云也淡来风也轻。

浮躁的人,是喝不了茶的。要么豪饮如酒,要么牛饮如水,还没细细品味茶汤在舌尖上的起承转合便匆忙咽下,一问三不知。不知味,不知觉,不知意。

唯有静心。

茶能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关于本文《我为什么鼓励你喝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你沏我饮,幸福终老


想了解《你沏我饮,幸福终老》知识吗,丰富的《你沏我饮,幸福终老》内容等你来看!

爱情之于男女

是一蔬一饭,肌肤之亲

是平淡生活的美丽梦想

是劳苦时光的精神寄托

它无形无影、无可掌控

却深得人心

犹如一盏清香的茶

纯净淡雅,不疾不徐

爱情深得茶道之精华

淡如水却馥郁芬芳

不激烈却回味绵长

亦如你对茶的懂

与你共饮之人

必然是懂你的

不用过多的言语

不需要太多的表情

就这样静静地坐着

相视而笑就好

此时的爱情

是氤氲在空气里的茶香

悠远淡然,迷醉彼此

遇上你是前定三生的缘

不求一见钟情,却从一而终

在适当的时间遇上适当的人

是一种幸福

感谢有你

突然间就渴望自己早点老去了

星空下的院落

一盏沉淀岁月的茶

你沏,我饮

诉说我们悠远柔情的故事

关于本文《你沏我饮,幸福终老》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寻源茶马古道


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终极抵达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坎坷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隧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躲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躲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躲、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间隔最远远的茶马文明古道。

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是非分明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聪明,专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历史已经证实,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平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伏的勇气、气力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躲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躲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

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重,也为那远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躲、川躲公路的修通,历尽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往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昆明十里香历史渊源


十里香茶历史渊源

“据文献记载,公元七世纪唐代中叶十里香茶就有栽培。”这样关于栽培制作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的文字还是见于报、刊、论文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二十年间笔者查阅过大量的相关资料,未查阅到关于十里香茶在唐、宋、元代的原始史料。此处,笔者赞同并用以支持本文的是1997年第一次印刷的《昆明市志》。其第四分册(第二十八至三十一卷)第51页中关于十里香茶的说法是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开始种茶。”明清两朝繁盛,曾为贡品茶基地。清同治年间为杜文秀的农民起义军放火焚烧,贡茶基地成了光山、农田。至今,十里铺仍有“成光山”、“茶园田”、“茶旺山”的地名称谓。

民国时,十里香茶小有复苏,但规模有限。据《官渡区志》记载,民国12年(1923年),云南茶业实习所曾创办12.67 hm2 “模范茶园”;民国18年(1929年),改组为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位置就在今金马镇、龙泉办事处辖内,“模范茶园”主要是种植十里香茶,应就在十里铺一带,而由6户商人合资创办的“六合实业”专种植十里香茶,位置在金殿后山以南云山村一带。《昆明市志》(1997)还记有“1946年国军驻扎该地,将6万株茶树砍了5.5万株做烧柴。”解放时十里铺、虹桥、羊方凹行政村一带田边、地角、山上残存十里香茶树2--3百株,49年时“六合实业”留有十里香茶3亩在云山村,到50年代初时仅余200余株,十里香茶再度濒临灭绝。

1973--1978年间政府关怀,十里香老茶树枯木逢春。由省农科院、省农大、外贸多位茶学专家对尚存的九十余株十里香老树进行分析鉴定,认定有些老树应是明清时栽种的。当时将相对集中在十里铺村内坡头、坝脚的31株老树围护起来,挂牌标示“十里香茶1—31号”,当时这三十多株树高都在3市尺以上。1980年4月云南省委领导批示,“十里香茶是佳品,昆明市应积极扶持发展”。当年春天就对这31株老树进行台刈复壮更新,并分号进行了短穗扦插、移栽,至1985年已建成母本园9.55亩。这期间官渡区各级政府、省农科院和省农大的专家组,市农业局、市外贸局等协同管理,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到1986年春,由昆明市茶桑果站接手管理时,十里铺有十里香茶(群体)母本园9.55亩、围护的老茶树1—31号,据省农大茶学教授张芳赐老师回忆,至九十年代初在十里铺、虹桥、羊方凹附近山上仍存有十里香老茶树数十株。另云山村存有少量十里香茶,省农科院内有数株。1980--1985年间有省内数家茶科所引种十里香茶,笔者所知今省茶科所和临沧茶科所尚存少量。1986--1993年笔者用老树上的枝条、母本园中修剪下的枝条、省农科院院内(当时由省农科院研究员、茶学专家李绪炳老师管养)数株十里香茶树的枝条经短穗扦插繁殖将母本园扩大到1991年的近25亩,母本园连接茶旺山集中成片茶园(六、七十年代栽植的云南大叶种和昭通苔茶)近200亩;配备了炒青绿茶机械设备,成片茶园长势良好,管理得当,年产绿茶8-9 吨,凭借十里香茶的名气,炒青绿茶价位高、供不应求,收入基本维持十里香茶的生存,以及31株老树的管护。1987年还采了十里香老树和母本园内的枝条到安宁县的草铺乡邵九村短穗扦插繁殖了约5亩,2004年1月笔者调查时存不足1亩,树势衰败不堪。

九十年代初,由于城镇建设、工业污染等各种原因,成片茶园面积开始缩小,十里香茶也被迫停止了发展,母本园转成生产园,对31株老树只能进行一些常规养护;以后茶园逐年被转为他用,至1998年成片茶园已荡然无存,十里香母本园仅存约2亩,围护在坡头的老树也被毁了多株;十里铺、虹桥、羊方凹一带山上90年代初开始建房、取土,原存有的十里香老茶树消亡殆尽。至2003年4月间,十里香母本园完全改为他用,围护的老树存20余株。长期以来笔者不懈的呼吁对十里香茶、十里香茶老树的保护,各相关部门给予了支持,政府拨过数次名茶保护费。到2005年3月25日围护的老树被非法移栽到他处以及移栽时毁损15—17株(因移栽者不能提供移栽的相关数据,笔者四月初调查时只能是数移栽好的株数,加上听参加移栽的小工说当时挖坏了两棵就扔了),至此十里香老树仅存坡头2丛,6月份较弱的一丛死去(因老树周边有实生的小树,也有二十多年树龄,盘根错节,难辩株数)。被非法移栽到他处的老树至今已有多半死亡。7月11日,仅存的一丛十里香老树被成功地移栽到省农大园林园艺学院农场内茶园中,分栽成6株,得到专业管护,至今长势良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