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茶山小叶种普洱茶特点

发布时间 : 2020-09-03
倚邦普洱茶 小叶种普洱茶 普洱茶山头的特点

倚邦普洱茶。

倚邦茶的特征是:倚邦是小叶种为主,芽头较小,条索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淡,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香气显,由于长于山野,环境好,山野韵好,杯底留香。

倚邦茶区产茶着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习崆、架布、曼拱等。茶区种茶历史悠久,茶区种茶历史悠久,在曼拱茶园中还保留着基部径围1.2米,高6米,树龄500年左右的古茶树。

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倚邦的小叶种茶有说法是明末清初由四川人带来的,但在攸乐古茶园和景迈古茶园中也有一定量的小叶种存在,因此不排除是当地大叶种变异的可能。

小叶种不像大叶种那样苦涩浓烈,在六大茶山区种植后既保留了小叶种传统的香甜柔和,又增加云南茶区的山野气韵,倚邦小叶种茶一到清宫内,自然被子皇室所看中,定为贡茶,以产小叶种为主的紧松茶成为了六大茶山中地位最尊,价格最高的茶。

勐腊东北部逶迤起伏、云缠雾绕的群山之中,一架虎背型的山梁上雄踞着一座青块、青石条筑造的茶马古镇,沧桑岁月、战乱动荡抹掉了她往日的喧哗繁荣,却抹不去她沉积厚重的历史和镌刻的记忆。土司府衙门遗址残留的一个个鼓状石礅。无数人行马蹄打磨光滑、凹陷的古街石板。街道两旁战乱遗留的残垣断墙,散落古镇、茶山的一块块雨浸风蚀的石碑、石雕、墓志,扇形般伸向四面连绵大山、无数马蹄踏陷的一道道石条路,仿佛在超越时空的默默讲述着遁去的辉煌。这便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明清两朝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政治、经济和普洱茶集散中心——倚邦古茶山。倚邦古茶山,位居勐腊县象明乡东部,北接景洪市勐旺乡南连曼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居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通往普洱府属思茅厅要津、结合部,是滇藏茶马古道源头的中心枢纽。明朝隆庆年间,车里宣慰使把所治区域划分为12个行政区域称为"西双版纳",倚邦划为十二版纳之一的版纳倚邦,因盛产茶叶,又称"磨腊倚邦",傣语意为"茶水井"之地,统一管辖当时的六大茶山。

自清·雍正七年至同治年间,由于石屏和四川、江西的客商、茶农大量前来开垦茶园、建茶庄商号,倚邦古茶山茶叶生产贸易一直保持着兴旺繁荣的景象,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倚邦古镇位居形似马鞍的山梁上,方圆l平方公里左右,四面山峦耸立、沟壑纵横.犹如群山之中的孤岛城堡,易守难攻,住户最多时逾千户,古镇主街和3条支街两旁茶庄商号林立,大小茶庄商号50多家,有不少客栈、杂货铺等等,商贾往来频繁,马帮铃声不断。一派喧闹繁荣,茶叶年生产贸易总量达一万担以上。直到清末,倚邦一直保持了"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茶叶贸易中心的地位。

倚邦古茶山包括如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三个村委会的茶山,古茶树以云南大叶种茶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这里的普洱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质、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因此,自清-雍正年间起,曼松头拨春茶制作的普洱茶被列为朝廷贡茶的首选,"年解贡茶二十担"。采办贡典之茶一直持续到清末光绪年后期,由于社会动荡,边关不安,道路艰险,贡茶押解途中累遭盗匪抢劫,官府只好作罢。倚邦茶山所产的普洱茶紧团茶,又称"元宝茶",主要销往四川、西藏、贵州各地,并部分通过老挝、经泰国销往东南亚及港澳地区。清朝末期,社会动荡,盗匪猖獗,内地商人不敢入山贸易,加之易武古茶山的兴起

六大茶山的普洱茶生产贸易中心逐步移到易武古镇,倚邦茶山茶商茶农四散,贸易锐减,老茶园荒芜。至宣统年间,倚邦街仅有庆丰和、庆丰益、元昌和恒盛等四家茶庄在惨淡经营。1912年以后.倚邦茶山的普洱茶产销重新出现逐渐恢复势头。1942年,基诺族、瑶族起义,攻打倚邦古镇,战火把古镇变成了一片废墟,倚邦古茶山、古镇从此走向衰落。普查队实地踏看、普查了倚邦茶山曼拱一、二、三队,河边队、老街子、倚邦、细腰子、麻粟树、夹布老寨、习空、曼松、背阴山等古茶村寨,大小山梁都有古茶树分布。倚邦古镇古迹遍地,茶史文化古迹保存众多。青石条铺成的古镇街道.青石条茶马古道从这里伸向远方.记载和彰显着普洱茶古茶山远久的茶史和蕴涵丰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主要古迹还有位于倚邦寨的官坟梁子完好地保存着倚邦"土千总"曹当斋及夫人之墓。曹卒于1799年.乾隆二年皇室敕功德碑一块,内容都涉曹土千总及曹夫人叶毓管茶功绩,可见清王朝对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重视程度;倚邦街村委会保存着乾隆、道光、光绪时期的三块青石碑,记录了当时的重大茶事;在新发寨山神庙一大茶坑旁的茶拜堂,保留着古代茶农、茶商祭祀茶祖孔明、祭茶树神的遗迹遗物;安乐的江西庙、四川会馆遗址等等,足见当年的兴盛繁荣。

倚邦古茶山至今仍保存着的古茶园总面积为2950亩。古茶树普遍分枝密,有较多分枝级数,最多四级以上;密度90--250株/亩不等。茶树高3~7米,根基围30~100厘米。叶基楔形,叶长叶宽脉对叶身平或微隆,叶缘平。令人惊喜的是,普查组在这里发现了上百亩连片的小叶种古茶园,小乔木型,绝大多数的茶叶叶片色泽呈深绿或绿,树龄均在300~500年,共计l200亩,其中又主要集中分布在倚邦、曼林、曼庄3个最早生产普洱茶的古茶山,分别为465亩、2224.亩和879亩。这一活的见证说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与内地古茶区在茶叶种植、加工、工艺技术和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cY316.com延伸阅读

倚邦茶山古树普洱茶的特点


倚邦茶山的地理位置

倚邦古镇,傲立六山中;左挽易武,右牵宁洱府。古道漫漫,马帮逶迤来;送我甘露,贩我仙草去。尔来千年,八方朝圣地,悲欢离合,情注普洱茶;驾鹤仙逝,土官千把总;碑碣断残,墓木拱抱粗。后人莫忘,祖辈栽树恩;弘扬文化,乘荫普洱茶。”

倚邦古茶山包括如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三个村委会的茶山,古茶树以云南大叶种茶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这里的普洱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质、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因此,自清.雍正年间起,曼松头拨春茶制作的普洱茶被列为朝廷贡茶的首选,“年解贡茶二十担”。采办贡典之茶一直持续到清末光绪年后期,由于社会动荡,边关不安,道路艰险,贡茶押解途中累遭盗匪抢劫,官府只好作罢。倚邦茶山所产的普洱茶紧团茶,又称“元宝茶”,主要销往四川、西藏、贵州各地,并部分通过老挝、经泰国销往东南亚及港澳地区。

倚邦古茶山的普洱茶特点

倚邦古茶山的普洱茶是由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与当地的大叶种混杂后变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柳叶种,倚邦茶有小叶种的香气,有大叶种的厚重,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

倚邦“小叶种”的历史渊源


象明是个彝族乡,西面是海拔1788.2米高的孔明山。倚邦的茶出名,小叶种更因作为贡茶原料出名。小叶种的来历,众说纷纭,一直是个谜。但大部分传说同诸葛亮南征有关。

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猪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单登,置撤袋于曼撒,固以名其山。"蛮砖茶农说,诸葛亮班师回朝,当地濮人跟随,诸葛亮命他们睡觉头朝下,马向南栓,可他们方向搞反了,掉了队。诸葛亮回头见他们没有跟上,就撒下三把茶籽。找了两天才找到。诸葛亮不再收留,赏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以茶为生。攸乐的基诺族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

以大叶种为主的曼撒(易武)茶山传说,易武汉朝就有茶,诸葛亮南征时教给采茶饮茶方法。当地茶农每年新茶开采前,都要置办祭品祭祀"茶王树",源出树为武侯亲手种植。《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还有一种说法,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种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朝贡茶的当然原料。象明、倚邦小叶种的来源,众说纷纭,但归总一点,都不是云南原生的。

清理小叶种的来历,关乎云南茶叶发展的历史。我特意安排安徽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省茶叶公司审检科工作了近二十年的罗明沿途收集小叶种的资料和样品。罗明是第一次户外暴走,新鞋不合脚,两天下来,脚上打了一串泡,但一听到哪儿有小叶种,他都不辞辛苦跑去收集样品。在倚邦的一片古茶园里,有几株叶片很小的老茶树,高三米左右,树姿直立,具小乔木特征,分枝部位较高,不像一般灌木型小叶种那样从根颈部分蘖。叶子是够小的了,叶面只有大叶茶的十分之一,叶脉少而不明显。数下来,大叶叶脉十一对,小叶叶脉只有九对。小叶背面的绒毛也比大叶少。

倚邦属象明乡,我问乡长诸葛亮南征是否亲自到过茶山。乡长笑笑,说他也不清楚,但孔明曾派人来过孔明山。沿着时断时续的石板路,遥望酷似武侯帽冠的孔明山,我们在寻找、探索1780年前一段与茶种有关的历史,犹如古道被杂草荆棘埋藏一样,孔明施种的传说隐迹潜踪,难于琢磨。清乾隆进士山西高平人檀萃在云南做官时,写了《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

孔明山是一座石灰岩山,坐落在象明乡内革登古茶山附近,方圆10平方公里。旧传山顶上有一块平石为孔明当年祭风的"祭峰台".建兴三年(225)三月,诸葛亮军发成都,收复越巂郡,斩杀高定元,五月渡过金沙江,七擒七纵孟获,秋天平定南中诸郡,十二月统军回到成都。诸葛亮南征用兵前后仅九个月,从时间上判断只能到达滇中地区。南中诸郡发难,并不包括西双版纳归属的永昌郡。

由于灵关道中断和越巂郡、益州郡及牂柯郡相继叛乱,永昌郡同蜀汉失去联系时间长达10年之久。永昌郡地理位置特殊,上有澜沧江天险,下有哀牢山阻隔,区域包括现今的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德宏、怒江、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和大理的云龙县、永平县及巍山、南涧两县的西部地区,军事上易守难攻。益州郡大姓豪强雍闿和滇东大姓孟获差人游说永昌郡大姓功曹吕凯,诈言蜀汉将向南中征收300只膺前尽黑的乌狗、3斗玛瑙、3000棵三丈高柞木。事实上,柞木只有两丈许。

郡史吕凯和府丞王伉已知孙权遥授"为(诸葛)亮仇敌"的雍闿为永昌郡太守,不相信流言蜚语,同仇敌忾,闭境封关,拒绝同叛郡合作。诸葛亮南征,自然不会对永昌郡用兵。史书记载得很清楚,诸葛亮十分倚重吕凯,战后上表刘禅,说:"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余年,雍闿、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见《三国志?吕凯传》)委任吕凯为新置云南郡太守。

南征前后的蜀汉,可谓是内外交困,荆州丢了,刘备又病死白帝城。诸葛亮里里外外一把手,既要南征,又要辅政阿斗刘禅,出征前忙于军国大事,迂回走雷波、昭觉一线,没有过雅安茶山正面攻击防备严密的大渡河,自然不会有心思再去蒙顶山收集茶籽。汉武帝时,由大理经永昌郡直达印度的博南山道打通了,但元江一线尚不通路,进西双版纳几乎要围着哀牢山脉转一个圈,沿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李仙江走,一来一去骑马也得两个多月,诸葛亮没有必要,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安排这一行程。

倚邦小叶种|宁可小得特别,也不大得雷同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世界各国的饮茶方法、种植技术都是由中国传入的。以云南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山茶科植物的起源中心,而这一观点已由该地区最早饮茶和生产加工茶业的实证所证明。

虞富莲老师则进一步分析了茶树的地理起源和栽培起源,在地理起源中虞富莲老师根据俄国遗传学家瓦维洛夫“具有该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最大遗传多样性的地区就是该作物的起源中心”的理论,提出云南的东南部和南部、广西的西北部、贵州的西南部是茶组植物的地理起源中心。

古六大茶山属于北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林木苍翠,柯枝交臂,藤蔓缠绕。优良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茶叶醇香浓厚的特点,历来是传统优质普洱茶的主要产区。这里的茶树并非全部都是乔木大叶种,在象明乡的多个村寨生长有小乔木或者灌木型的中小茶树,其中即包括象明乡倚邦及象明乡曼庄等。

古六大茶山之倚邦

著名的古六大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北部和景洪市东部。从东往西依次是勐腊县易武乡的曼撒,象明彝族乡的蛮砖、倚邦、革登、蛮枝,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攸乐。

古六大茶山并非是六座大山,而是地名,上述六个地方现今已成为主要的主产茶叶的村寨。六大茶山地域范围并不大,如以倚邦为中心,往东篱曼撒50~60km,往西北革登、蛮枝30多千米,革登与蛮枝相距10多千米。唯攸乐位于基诺族乡驻地往勐仑镇公路3~4千米。

倚邦茶山位于古六大茶山北部,面积约360平方千米,东接易武茶山,南接蛮砖茶山,西邻革登茶山。倚邦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海拔最高的,而且海报差异大,海拔差有1300米。这里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气候湿润、阳光充足,有着最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倚邦茶山在明代初期就有成片的茶园,兴旺时期为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当时连片的古茶园超过两万亩,是清朝贡茶的主要采办地,著名的国家级“金瓜贡茶”就产自此茶山。

云南普大叶种洱茶中的奇葩

为什么说倚邦小叶种是云南普洱茶中的奇葩呢?

邹家驹在《漫话普洱茶》一书中开篇谈到普洱茶的定义,书中说“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3年3月公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那么需要画重点的就是普洱茶的定义有三个界限: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大叶种茶;

普洱茶使用的是阳光干燥的方式;

经过后发酵加工。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倚邦小叶种就觉得五味杂陈了,倚邦的茶到底是不是普洱茶呢?

普洱茶名重天下

詹英佩老师在其书《古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一篇中开头即说:

普洱茶名重天下,六大茶山是普洱茶主要的原产地,要了解普洱茶厚重的历史,倚邦是个最需要细读细看的地方。不看懂倚邦,就不会明白普洱茶为何会“京师尤重之”。

这段话充分表明了詹英佩老师对倚邦茶的认可,倚邦茶出名,倚邦的小叶种茶更因作为贡茶的原料而出名。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景洪)宣慰司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和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也称版纳整董,茶山版纳的治所便设在倚邦。从明隆庆四年至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

六大茶山自普洱府成立以来变成为贡茶的采办地,从《清实录》及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可知,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倚邦的蛮松茶就被指定为皇帝的专用茶,倚邦茶便以贡茶的身份被世人熟知。

倚邦小叶种的来历

可能一:传说篇

倚邦小叶种的来历,众说纷纭,一直是一个让众多学者和唉茶者争议的问题。大部分的传说与诸葛亮南征有关,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角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以大叶种为主的曼撒(易武)茶山传说中,蛮砖茶农和攸乐的基诺族都表示此茶山的茶种为武侯(诸葛亮)遗种,源出树为武侯亲自栽种,诸葛亮南征时教给他们采茶饮茶的方法。邹家驹先生在《漫话普洱茶》书中通过历史时间分析否定了这种说法,并且直接表示诸葛亮并没有到过西双版纳,但是书中表示“今天云南普洱茶产区格局的形成,是孔明南中经济布局的一部分。”

组织“孔明兴茶”1780周年纪念活动的专家张顺高老先生则重申了这一观点,他表示:“孔明是兴茶,不是遗种,说遗种是错误的。”

遗种说有几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是云南茶叶栽培史缩短为1780年;

二是茶种筛选积累的原始过程消失了;

三是分布滇西南地区以云南大叶种性状特征为主的栽培型茶树群落是如何出现的。

可能二:四川篇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种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在倚邦安家落户了,成为清朝贡茶的原料。

邹家驹老师在书中表示他曾与茶学学者罗明在倚邦的一片古茶园里考察,发现几株叶片很小的老茶树,高三米左右,树姿直立,具有小乔木特征,分枝部位较高,不像一般灌木型小叶种那样从根颈部分蘖。叶子很小,叶面只有大叶茶的十分之一,叶脉小且不明显,大叶叶脉十一对,但是小叶叶脉只有九对。

在茶种分类上,有一种根据茶叶叶片面积划分的方法,习惯上将叶片面积在20平方厘米以下的称小叶种,20~40平方厘米的称中叶种,40~60平方厘米的称大叶种,60平方厘米以上的称特大叶种,这种划分仅从叶面积来划,没考虑其植物学的其他因素,如果考虑到茶种、茶叶内含物质、茶树变异等因素,中叶种主要是大小叶种的变异,特大叶种应属于大叶种。大叶种是云南特有种,小叶种则分布较广。

云南茶叶种植资源专家张芳赐教授多次考察过象明、倚邦一带的茶山。他认为,所谓的“小叶种”,其实还是云南大叶种群落中的成员,性状对比下来,同四川的小叶种完全是两回事。叶面大小只是一个参数,不是品种划分的绝对依据。同一品系的多元性状,是不同生存环境和种源结构复杂的表现。说白了就是一个植物的表现型是由植物本身的基因和外界环境一起决定的,但是张老师的观点也未被认证。

前不久我问了弘益大学堂特聘专家导师罗琼仙老师“我们能不能通过检验这个小叶种的基因来得出它与什么茶种的基因比较相近,然后推断它的来处?”罗老师表示是可以的,但是目前并没有学者来进行这个方向的研究,因为产业上还有很多比这个迫在眉睫的事情需要学者去探索。

罗老师在交流中表示“云南大叶种是统称,不是植物分类中的种,叶是随季节、产地环境、树势变化很大的。茶叶品质形成与产地环境有很大关系,倚邦在版纳生洐繁殖了几百年,与原产地种差异应该很大了,不能将倚邦生普等同于小叶种晒青饼。”最后罗老师给出的结论是“倚邦茶在版纳茶中很另类,可以推定是外来种”,但是

倚邦大黑树林普洱茶的特点


倚邦大黑树林,又叫大树林,也有人叫它倚邦大黑山,很多茶友可能没有听说这块地,像是易武的薄荷塘,大黑树林也是倚邦的后起之秀。大黑树林有个兄弟叫曼松,曼松皇家贡茶被称为「普洱茶之皇」,在曼松巨大光环旁边的大黑树林,显得暗淡了许多。可你不知道,大黑树林曾经也是贡茶。

1、大黑树林曾经也是贡茶

清朝雍正改土归流,倚邦土司曹当斋任土千总(官名),执掌倚邦、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古茶山长达38年。从此曹当斋的后人世袭管理这片茶园,曹氏家族的这一支系已有8代定居此地守着这片大黑树林。

距离他们住房100多米就是茶马古道,以前这片茶林也是作为贡茶。随着倚邦的衰落,这片茶林也鲜有人知晓。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茶也是藏不住,大黑树林的美妙口感在茶友中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茶友知道倚邦有个大黑树林普洱茶,口感很好。

2、大黑树林的具体位置

很多茶友喝过大黑树林后,都对这款茶念念不忘。倚邦也有这样的好茶,大黑树林在哪里?大黑树林属于倚邦曼拱村二队。

曼拱是倚邦古茶树保留较多的茶区,曼拱及周围村子还保留下很多老茶园。大黑树林就处在离曼拱约4公里的地方,这里的海拔1900米左右,比曼拱要高出100~200米,不通汽车,路难走,这也许是大黑树林被发掘晚的另一个原因。

3、大黑树林的生态环境

大黑树林为什么叫大黑树林?也许因为这里的树真的很大!有很多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森林覆盖率高,茶树生长于林中,而且没有经过矮化,都成乔木状生长。

大黑树林有茶园80亩左右,在古树茶最集中的地方,一亩地的范围内长着树干直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茶树数十株。

看树高是不是有点像易武高杆?最高的也有20米左右哦。

4、大黑树林普洱茶的特点

大黑树林也属中小叶种,香气很特别,是一种复杂的香型,有蜜香、带有独特的山野花香和果香,香气持久且杯底留香好,口感丰富饱满,入口柔,微苦,回甘快且持久,甜度高,生津猛,山野韵味,喉韵深。品质之高,在倚邦除了曼松和猫耳朵,就属它了。

曼撒、易武、倚邦三大茶山的品质特点


云南地形气候环境特殊,高纬度、高海拔,低纬度、低海拔的一致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其主要特点表现是:区域性差异明显,垂直变化十分显著;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降雨量北少南多,分布不均。这样的条件下,加上部分茶种与生长形态不同,各茶山茶叶茶质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若以相同茶种、生长形态、制作过程等相同客观条件下,云南茶区出现“北苦南涩”、“东柔西刚”的特质。下面给大家分享曼撒、易武、倚邦三大茶山的品质特点,仅供参考。

曼撒

曼撒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曼撒茶山进入了最辉煌的时代,据史料记载,这里茶叶的年产量达到了万担以上。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三年,曼撒遭遇了两次大火,使得昔日繁荣的小镇被无情的毁灭,而第三次大火伴随着瘟疫更是将曼撒变成了一座荒城。从此,离曼撒20公里处的易武迅速的取代了曼撒的位置,成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以至于在民间,有不少的厂家和从业者把两个茶区所产的茶叶统归于易武。

品质特点: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在香甜茶系当中属于最具有特色的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的香气感饱满,优质茶的甘韵能扩及到两颊。近年来因为过度采摘和季节的因素影响,汤质变薄。

易武

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

品质特点:易武茶属于曼撒茶区,香气和口感都类似于曼撒茶,属于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刺激性较低的茶品。与曼撒茶区的原因一样使得近年来汤质较薄。

倚邦

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井”,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360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与易武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的地方只有565米。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和中小叶种茶树。根据有关专家的审定,倚邦茶区内的中小叶种品质不但优于当地的大叶种,而且优于其它省份的中小叶种。

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有蜜感,稍苦,舌后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茶山行:倚邦古茶山拾遗记


小的时候学过一首诗叫“在山的那边”。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山那边真的是海吗.......”

走过很多茶山就一直在想大山深处除了茶还该有些什么?

爱茶的人总有一种自然情怀,喜欢拥抱蓝天,贴近自然。

去过易武街后,对倚邦依然充满了好奇,梦中的倚邦应该是轻云薄雾,朦胧中有一个抽着烟筒的小老头,生活随意。还有带着泥土味的老木房子,偶尔有几只飞鸟掠过,显得宁静安详。就像画家手里,山中朦胧的陋室。

从象明开车至倚邦行程大约1个小时左右。

(倚邦路上云中山,山中云)

清晨去倚邦放眼望去能看见一片灵动的云海,像仙气凝结的一团,分不清是云中的山还是山中的云。进入半山腰后,为防止车子打滑去倚邦的路是一条铺满石头的小青石路,路有点弯,车子受力点不固定,像名符其实坐过山车的感觉。

(倚邦正街大榕树)

倚邦正街的路口有两棵大榕树,枝叶四散,苍老而坚挺有力,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气息。

(沉寂的古街依旧飘着茶香)

进入古街,多了几分宁静,详和。

走进这里就把自己当成一个闲人吧!因为这里安静的会让你想肆无忌惮。去肆无忌惮的脚踏每一块青石板!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都是那些老茶人曾走过的路。上面记载了多少普洱茶的故事,留下了多少历史的印记。暖阳下懒猫闲坐路旁,街边依然能看到纯朴的村民,他们以茶为生,生活简朴。

(倚邦人家生活一角)

倚邦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分布着傣族,哈尼族,彝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这里曾是普洱贡茶的采办地,清代兴盛时曾有上千户人家居住,经过几代人的入住迁徙,如今遗留下来的仅40来户。

(倚邦正街)

倚邦有三条石板街,正街,石屏街,曼松街。

倚邦大庙台基下是石屏街,石屏街过去有1公里长,以前去普洱思茅要经过此地,滇南官马大道是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各省至北京,这条茶马古道,古时以运输普洱贡茶为主。据当地人讲,他们曾按照这样的路线找人效仿古人驮茶拉马试过路,花了足足三个多月的路程抵达北京,想想以前的马驮邦过了多少露宿风餐的日子。

(大庙台基下的石屏街)

明代称倚邦为磨腊倚邦,傣语译为有茶树有水井的地方。来到倚邦一定要喝倚邦的水,听这里的老人说,这里以前至少有8口水井。如今有四口水井保留较好。

(大榕树底下的龙王井于去年整修完工)

说到龙王井,这里曾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据说井里面曾住着一条龙,村子里有一个书生每次去井口打水,这条龙都会摇尾相送,这口井曾是倚邦人家日常供给的饮用水,在离井口不远处有一棵古老的龙眼树,枝繁叶茂,结出的果子皮厚果大,老人小孩都喜欢在大树底下乘凉玩耍。不知过了多少年,村子里的书生高中状元离开了此地,而井旁的龙眼树也跟着倒塌了。后来倚邦人口越来越少,一代又一代人入住又迁徙,这口井慢慢被人们遗忘。现在的龙王古井于去年整修完工,但是依然能看到屹立在井口上方的龙眼树根。

(去龙王井的林间小道)

古时去龙王井的路并不好走,路陡坡大。现在已是一条完整的林间小道了,水井位于山脚下,四周遍布着林荫植被,在井口上方有两棵偌大的榕树相偎相依,青藤环绕,像一个小洞穴,初来,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但是到达井口处又觉得格外开朗,阳光拼命透过郁郁葱葱的林叶在井口上方呈现出一抹亮光,显得阴冷诡异。泉水像玉露一样经过龙眼树的根部不急不缓地流入井中。倚邦清晨的阳光出来的很早,观看完日出和云海,品一壶倚邦龙王井水,此时的水胜似茶,清甜甘洌,沁脾胃。

(清晨暖阳下的龙王井)

品过龙王井的水后,沿着公路一路往下走,可以看到大山下飘渺的云雾,灵动中带着仙气。置身于大山的云雾中,你站在山上看风景,也许看风景的人正在山顶看云雾中的你。

(山下云雾中的一角)

倚邦一行就此告一段落

请抱着一颗平常心去倚邦,这里虽然没有昔日的繁华,但是依旧美丽动人。

【普洱茶山】邦崴云游,寻根普洱茶


关于茶的起源东西方争论多年,各说各的,一直没有共识。我生在镇沅九甲,父亲是农业工作者,是“2700年世界野生茶树王”第一批公派考察者之一。我亲眼看他制作标本,听他讲野茶王,受他的影响对这方面有些关注。下岗后迫于生计选择事茶,为茶而翻章寻据四处奔波,为茶而夜不能寐食不知味。1999年得到本《首届普洱茶节会刊》,上面重书“邦崴过渡型茶树王”,自此明白了它的价值,认清了它在学术界的地位。随着太和甜茶的发掘构建,我更大范围地游历众山,但澜沧邦崴对我来说还很遥远。“07普洱茶风波”后我来到了宁洱县,在这我第一次真正品到了邦崴过渡型茶,也认识了邦崴人胡师等。

邦崴过渡型茶给我的感觉是香极高,而且香易扬,热杯就能赏干香,冷杯又能嗅凝香,它的香是那么张扬、那么诱人,但品久了又觉得它怪怪的,似真似假似有似无,不得其解。邦崴的朋友顺带还送来了小坝茶,一看有梗有马蹄有粗条,干茶样子很自然,顿有似曾相识之感,想来应该与宝仓山老乌山同理,于是便极力推荐,让厂方明白其优,凝上心头、品茗鉴山之心又起。在茶厂我在其位就得尽其责,不可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云游,按捺住静下心研究普洱茶加工,研究我的普洱仓。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富东乡西北的邦崴村,有一棵闻名中外的“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它的发现,改写了西方一直认为茶发源于印度的阿萨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茶源地,云南澜沧江中游地区是茶演化发展的核心区。邦崴是一个典型的拉祜山寨,茶王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寨山园圃地上,树高十几米,树龄1700余年,是目前我国及世界发现的最大的过渡型古茶树。经专家实地考察鉴定:邦崴古茶树既有综合树形、叶片和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有芽叶、枝梢的特点,是典型的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古茶树,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栽培驯化同源的关系。它的发现,填补了从野生茶树到栽培型茶树之间的空白,改写了世界茶叶演化史、改写了西方学者一直认为茶树发源印度阿萨姆邦的历史,对茶树的起源和进化,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生物学、茶树良种选育、茶文化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充分证明了“中国澜沧江中游两岸是茶树原产地中心带”的这一科学论断。

品茗鉴山之心实在憋不住了,2009年的国庆,我趁厂不忙一溜烟就跑到了邦崴。过渡型老王没千家寨野王雄伟挺拔,但枝繁叶茂神采奕奕,远比老乌王健硕,可比起邮票来已是逊色太多。虽然人们已圈地做了围栏保护,老王感觉还是大不如前。胡师请来了看护人,让我近距离考察,征得同意后采集花果枝叶以制标本。实地考察发现,它的生存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填土圈地扎围栏,管养上确放任自流。邦崴的超大型古茶树都在田间地头都在寨子周围,这与老乌山“人与茶为伴、寨与茶为邻”别无二致。茶树大叶型中叶型小叶型都有、但它的小叶型与澜沧江东岸、与无量山系的不同、它没有明显的品种香,应该属于大叶种变异或退化,这些千年古茶树是拉祜族先民在原始农耕时栽种的。它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依然树干挺拔、枝繁叶茂、树荫浓密。

邦崴千年古茶树属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是生产普洱茶的原生品种,一直被当地农民所采摘利用,茶叶产量高、品质好,制成茶叶香气高扬、滋味回甜爽口。它融合了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国际性,使之成为茶树发展史上的瑰宝。鉴于古茶树的珍贵,中国邮电部于1997年4月发行了《茶》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茶树》就是澜沧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成了国家名片,闻名于世界,成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坐标和活化石,是国宝,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普洱茶发展链条中的根基和源头。每一个寻根普洱茶的人,都会到邦崴寻茶问道。

未进邦崴先闻酒香,邦崴茶酒这几年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魅力。入寨的路是下坡的,而且很陡。路边随见棵棵高大的茶树,一排排整齐的猪圈。胡师家就在路边,车一溜弯就进了家。他就有许多古茶、加之他为人实在,热情好客,关键是又他接地气,啥事都能说个大至、所以来他家考察的人特多,我来后他专门带我看了他家的小叶子古茶。

邦崴山真是富饶,苍劲的大树、稀奇古怪的植物、时不时遇到的野生动物、数条清澈甘甜的小溪,山里啥都有,野菜更是多得不计其数。在山里我还发现了邦崴的另一大支柱产业——草果,它是那样的兴盛,是仅次于茶的第二产业,早年茶不值钱时是这名副其实的当家花旦。

胡师少酒,特邀他岳父与我共饮,没想到他特健谈。老人家姓李,祖籍“柳树湾”,在清末农民起义时从景谷移居邦崴已是七代人,来时还存家谱,老祖先来到时势单力薄立足颇难,觉回乡无望,长叹:“要讨老婆黑了、要变大老黑了、回不了家了……”便把家谱毁之,彻彻底底融入大山。他会酿酒,很多逃夷方的汉人都是靠酿酒站稳脚根,生存并一步步发展起来,现在李姓已发展成为邦崴大姓。来后他们常回景谷,不是去问祖而是去贩盐,这一带不产盐,所用的盐从古到今都是从澜沧江东岸的景谷贩运来。在清末农民起义之前祖上就常往来于两岸,对这边的情况较熟悉,所以遇难避于此。

关于云南清末农民起义有数个版本,有褒有贬。在老家九甲、现在所称的“九甲千家寨”就是在那个时期成形的。景谷镇沅景东三县简称“景景镇”,南诏国大理国时属银生城,明朝时属“陶府”。陶府是汉族傣族共治、享有高度自治权,是当时乃至清朝政府最为倚重的地方势力。正是在明朝时期大量的汉人移民云南,使汉人第一次超过云南原住民,认云南进入前面开发时期,大部分地区发展逐步与中原同步。在清末农民起义时期陶府遭受了严重而彻底的打击,人们四散而逃,世居的傣族更是彻底迁移。人们从景东逃镇沅再逃景谷,向更远地方向澜沧江西岸、往南向夷方而逃,所以景东县至今都没个傣族寨子,500年陶府无影无踪。清末农民起义它所造成的影响至今还在研究。

邦崴这一带是国军最后南逃的主要线路,逃时又抓走了好多人,所以它也是个有名的侨乡,常有人从他方回来寻根问祖,为邦崴发展铺路搭桥,我们也路遇“他乡人”。胡师家也有人去了台湾,他常往这边寄钱,帮助家人,前几年还回来住了段时间,资助建起了新房,这些年还常来电话关注家乡,还想再来看看。

小酌微醉,陶府让我夜不能寐,邦崴山流淌的水又让我无法入睡,老人家的江湖历历在目:“邦崴能有今天要特别特别感谢杜老奶”、“我这一代站稳了,我就要培养下一代,我给他们供书,他们又给他们的下一代供书,我们一代更比一代强……”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倚邦古茶山(图文详解)


倚邦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倚邦茶山位于勐腊县最北部,属象明乡管辖,面积有360平方公里,是一个中小叶型杂大叶型的生态古茶园。

古树产地:目前倚邦古茶园分布在曼拱、麻栗树、弥补、曼桂、茨茹塘、倚邦老街。

茶山历史:历史上,由攸乐经莽枝、革登;由蛮砖经架布;由易武经曼撒和曼松;由思茅分别经曼拱或麻栗树的五条茶马石板古道,汇集于倚邦古茶山的青石板街道,也就是倚邦老街。在清朝初期以及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倚邦古茶山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清宫的贡茶均以倚邦的茶青为原料。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司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和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也称“版纳整董”,“茶山版纳”的治所便设在倚邦。从明隆庆四年到清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竟只剩下130余户,人口不足千人。

古树现状: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由于长年的战乱,瘟疫流行,倚邦逐渐走向没落,易武逐渐兴起取代了倚邦成为古六大茶山的中心。特别是1942年的攸乐起义,一场大火几乎毁尽倚邦。目前倚邦古茶山有许多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麻栗树、曼拱古茶树群落最为集中,产量也最大,海拔约1300~1400米。至今在老曼拱的古茶园中还有一棵径围1.2米,高6米,树龄500左右的古树茶。

茶质特点:倚邦古树茶因为中小叶型的原因,其特点明显有别于其他茶区,倚邦古树茶芽头纤细,条索黑亮紧结较短;茶汤香高持久、滋味醇厚、果蜜香浓郁;苦涩感低、回甘持久;茶气强、内含物质丰富;叶质细嫩肥厚、持嫩性好。目前是市场上及收追捧古树纯料之一。

邦崴普洱茶的特点


邦崴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地处富东乡西边。清末,邦崴就是当时生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是重要产茶之地。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6.8℃,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四季山青水绣,最有利于高品质茶的生长。不远处谰沧江边万丈悬崖和滔滔江水声,上百年、千年不等的古茶林就静静的矗立在偏坡的园地里,这是一张什么样的画面?

时过竟迁,几乎被人们所遗忘的古茶林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洗礼,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巍然屹立于峭壁和群山之中,俯视着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沧桑变化,此情此景真令人突发思古之情,感叹人类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澜沧江富东乡邦崴村寨园地里,为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分支密,树高11.8,树富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支0.7米。该茶树林在从古至今的1000余年里,一直被当地茶农精心栽培和采摘,一直鲜为外界人所知。垂垂老矣但却苍劲雄伟,青枝绿叶吐纳新芽,一棵棵的古茶树总给人厚润肥壮、生机勃勃的感觉。这一枝一叶均是上天和大自然长期累积的精华,也是先人留下的重要遗产。大自然优胜劣汰令坚强者屹立不倒、生生不息,这是勤劳智慧,开拓奋进的先组们留给后人的恩赐和财宝,也是上天的机缘。

在普洱茶界,有三个代表型茶树。勐海南糯山800年树龄的裁培型茶王树,在巴达山有1700年树龄的野生型大茶树。而介于其中的过渡型茶树王,则来自邦崴。尽管岁月变迁流逝,但古茶树丰采依然。然而,更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开创人工嫁接之先河的邦崴的过渡型千年古茶树。

这株茶树王树干地径180cm,离地40cm高处的树干直径156cm,离地170cm处的树干直径85cm,主干分枝共13枝,分枝角度为30,大茶树高12m,树冠最大幅度7.8m,还有露出地面的粗大侧根,直径达24cm,表层土中充满着密集的吸收根群。树冠挺立,枝叶密茂,生机盎然。

邦崴大茶树芽叶中具有栽培茶树芽叶所含的化学成分,而茶多酚、儿茶素含量丰富,经镜检观察,它的细胞学组织结构也与栽培茶树相同,充分说明它是栽培型家种茶树,但它的花冠大,花柱4-5裂,花粉粒特大,茶果皮特厚,果仁有胚痕等特征,与野生茶树接近,由此证明它是介于野生与栽培型茶树之间的过渡类型,这对于研究茶树的起源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邦崴古茶山普洱茶特点:

条索较粗长,色较黑,汤色金黄,叶底黄绿,苦涩较显,苦能化甘,回甘较久,涩退稍慢,汤质饱满,生津,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

大叶种野生茶特色:香甜质重饱满,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

谁,最懂倚邦?


普洱茶做出后,绝大多数流向广东,流向东莞,这个全世界有名的藏茶之都,集中了全中国最大数量的普洱茶,也集中了全中国最懂茶的人群。

懂不懂茶,不是媒体的人在干嚎,真懂茶,要靠真金白银,在市场上流的血多了,自然懂得了茶。道听途说,键盘侠,小道消息,不存不买,只是半瓶子醋。要不然,方舟子怎么会洋相百出呢。

很多网媒看上去大义凛然,俨然一副当代鲁迅的样子,剥了皮,露出底裤,简直惨不忍睹。

很多媒体其实就是个卖茶公司,看上去纯洁无瑕,像只小白兔,其实就是想把水搅浑了,自己浑水摸鱼。

你说,在普洱茶最兴盛的大清,谁最懂茶呢?

那时的普洱茶一路北上,流向京城,流向了皇宫,皇帝才是最懂它的人。

因为天朝帝国权力的中心就在这里,人家喝的,你见都没见过,全世界最挑剔的嘴巴都集中在这里。

皇帝喝什么茶?他们喝六大茶山,喝易武,喝倚邦,喝曼松。

所有在当时的倚邦,80%的普洱茶老字号都集中在那条街上,我们现在偶尔存留动辄数百万的老茶,均出自当地那些师傅之手。

师傅们的眼光、阅历、品位、手艺固然重要,然而决定茶根本的仍是茶叶本身,为何皇帝和一流的脑壳都盯着易武?

因为相隔万里,皇帝都能闻得到倚邦的茶香。

邦威普洱茶的特点


古有“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等描写好茶的诗句,今有邦威普洱茶闻名中外,邦威普洱茶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跟着小编的笔墨一起看个究竟吧!

邦威茶区位于思茅市澜沧县,包括富东乡的邦威、小坝,文东乡的帕赛,芒糯等村落,均有大量的古树茶和古茶园分布。其中邦威村一带干径10厘米以上的老茶树有上千株(差不多就是百年左右的树龄),

古老的历史,让邦葳的茶叶出身纯正、古老尊贵。

邦威古树普洱生茶的特点是:

茶风硬朗、入口丰满、山野风韵很强、耐泡、口感转换得快;现在的话,它的苦底已经褪去很多,涩感也正在转化,“苦味化甜,涩感生津”,应该是不可多得的好生茶。

一般来讲,小树茶与古树茶陈年后的很明显区别是:古树茶的苦涩褪的快,回甘生津好,小树茶是经久不变,苦涩依旧,那种陈韵很难出来。

这就是邦威普洱茶,一款让人喝了唇齿留香的普洱茶,因为古老的历史的沉淀,才有了现在的邦威普洱茶,邦威普洱茶不仅仅是口感好,而且还具有宁神、健脾、养胃等功效,值得大家去品尝一下!

小叶种普洱茶的鉴别


06年下半年开始到07年上半年,从广西、湖南、贵州、四川涌进大量的小叶种原料,以楚雄禄丰有“旱码头”之称的广通分流到不少厂家,某大厂,最高的时候一天运去5辆东风加长大货车!07年初,普洱、版纳、临沧等地方政府打击这些茶的力度很大;这些茶躲在仓库人不识;现在开始粉墨登场了,批发市场就有不少这样的茶。不论是按官方的标准还是茶友的说法,这些茶从性质上来说就不是普洱茶。

这种茶好鉴别:

1、酸,无论泡浓泡淡,都去不掉那股酸味;

2、无内飞,政府抓到罚款可不是闹着玩的。有意思的是,这种茶很漂亮,细芽细叶,精致玲珑,汤色不错,以至于一些老茶客的都上当,我的一个甚至是搞茶艺培训的朋友,还高高兴兴地收藏了不少。其实想想就明白,云南如此雄浑粗狂的大山,哪里出得了这种连芽带叶3、4毫米的玩意!这种“超级宫廷”数量不少,正在纷纷出动,看上去很美,茶友须谨慎。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倚邦茶山小叶种普洱茶特点》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倚邦茶山小叶种普洱茶特点》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倚邦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