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的冲泡之美

发布时间 : 2020-09-21
普洱茶之美 潮汕的茶文化之美 绿茶美肌凝胶

【www.cy316.com - 普洱茶之美】

绿茶味道清淡,含许多利于人体健康的茶叶成分,所以一直被视为修养身体良品。老年人尤其喜欢喝绿茶,他们认为喝绿茶能延长寿命。绿茶的冲泡方式和乌龙茶基本一样,只是绿茶含有许多嫩叶,冲泡时需要万分小心,以免破坏茶叶成分。

茶壶的选择

绿茶的味道较清淡,适合用瓷壶冲泡,香味较容易挥发出来。

茶叶分量

因为绿茶叶较为膨松,所以茶叶放置容量可以占壶身1/2或2/3。

泡茶的水温

绿茶多采用树的嫩叶,所以不适合用滚烫的开水冲泡,以免破坏维生素或其他茶叶成分,适合冲泡的水温为70—80℃。

泡茶的方式

由于味道清爽,所以不适合将第一泡(温润泡)倒掉。第二泡以后,每增一泡即增加15秒钟,以此类推,约可冲泡三次。

煎茶、抹茶和绿茶粉有何不同?

煎茶是蒸青绿茶。冲泡方法与一般茶叶相同,茶汤有海苔香味。抹茶和绿茶粉则是将茶叶磨成粉末就着茶汤一起喝,也就是近几年流行的“吃茶”。不过,抹茶是日本碾茶,利用石磨磨碎,它可以浮在在热水中而不下沉,价格高。绿茶粉则是将茶叶磨成粉状,与抹茶不同,绿茶粉冲泡后会沉淀,茶汤颜色呈淡绿色。

Cy316.com延伸阅读

光亮的茶色之美


茶叶的色泽,给人一种质量的美感。

茶色之美包括干茶的茶色、叶底的颜色以及茶汤的汤色三个方面,在茶艺中主要是鉴赏茶的汤色之美。

不同的茶类应具有不同的标准汤色。在茶叶审评中常用的术语有“清澈”,表示茶汤清净透明而有光泽。“鲜艳”,表示汤色鲜明而有活力。“鲜明”,表示汤色明亮略有光泽。“明亮”,表示茶汤清净透明。“乳凝”,表示茶汤冷却后出现的乳状浑浊现象。“浑浊”,表示茶汤中有大量悬浮物,透明度差,是劣质茶的表现。

对于具体色泽按审评专业术语有嫩绿、黄绿、浅黄、深黄、橙黄、黄亮、金黄、红艳、红亮、红明、浅红、深红、棕红、暗红、黑褐、棕褐、红褐、姜黄等等。

鉴赏茶的汤色宜用内壁洁白的素瓷杯或晶莹剔透的玻璃杯。

在光的折射作用下,杯中茶汤的底层、中层和表面会幻出三种色彩不同的美丽光环,十分神奇,很耐观赏。

茶人们把色泽艳丽醉人的茶汤比作“流霞”,把色泽清淡的茶汤比作“玉乳”,把色彩变幻莫测的茶汤形容成“烟”。

例如,唐代诗人李郢写道:“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乾隆皇帝写道:“竹鼎小试烹玉乳”。徐夤在《尚书惠蜡面茶》一诗中写道:“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藤条茶之美


为村寨和山头带来更多受益和知名传播力。

勐库镇坝糯在双江县在整个临沧市都颇有声名,坝糯声名大就是因为坝糯产的藤条茶在双江在临沧声誉最高,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得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的面积在双江为第一,双江最古老最大的藤条茶茶树就在坝糯。

另一个临沧知名的山头村寨,昔归,也是以藤条茶知名令人追随。近年,昔归有着“临沧的班章”之称,茶叶行情价格直线上涨翻翻。

茶树形态之美令人称奇

树龄超过百年的藤条茶树,一棵树上有几十根上百根“长藤”,最长的可达三四米长,树生藤、藤缠树、藤缠藤,茶树成行的,数棵茶树伸出的藤条相互缠绕,织成一排藤网,单株茶树藤缠藤、藤绕藤,织成一个球状,看上去如奥运鸟巢馆。

制成茶饼美伦至极

藤条茶要经过多年的采留、修整、培养才能长成。每年春芽生发后,茶芽发出时长在每根主藤和岔藤顶端,每个芽头都圆实肥硕,采摘时只采一芽一叶,留下一芽第二轮再摘。将每根枝条尖端发的新芽只留下两个芽头,每个芽头下面留两片嫩叶,多余的芽和叶带根连蒂全部抹去。

这种留采法,鲜叶很嫩而规整,无老梗老叶,晒干后一个个芽头茸毛厚密,颜色银亮。制成七子饼,饼面银光闪烁,做成沱茶,外表尽嵌银丝,美伦至极,人见人爱。

茶道的核心”神与美”沏泡艺术之美


神与美

“神”就是茶艺的精神内涵,是茶道艺术的生命,它贯穿于整个茶道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面部所展现的神气、光彩,流露出来的思维活动、心理状态等,都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境界。茶道表演者对茶道精神的领悟程度的高低会使他人产生强弱不同的感应力。

因此,一个表演者是否是一名茶道名家,用来衡量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神”。作为一名茶道初学者,不应该拘泥在沏泡动作的是否到位上,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多看文史哲类图书,欣赏艺术表演等,从各个方面使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领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唯其如此才能在不断的实践当中体会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茶艺之“神”。

“美”是茶道艺术的核心,欣赏茶的沏泡技艺,带给观赏者的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有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除了境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艺美,而且主要是艺美配合以水美、器美、茶美才形成了境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体现在表演者的仪表美和心灵美。仪表就是表演者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在内的外表;心灵指的是表演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它们通过表演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展示给观赏者。

比如,泡茶之前,表演者要请观赏者“选点茶”,观赏者可以从几个花色样品巾自行挑选,这叫做“主从客意”,是表演者对观赏者尊重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观赏者也欣赏了各种茶的外形美:置茶的时候不以手抓取茶样,这是讲文明卫生的表现;冲泡的时候,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这是对观赏者行三鞠躬的意思。此外,敬茶之时的手势动作,茶具的摆放位置和杯柄的朝向,茶点是否取食方便等这些都需要替观赏者考虑周到。

在整个茶道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所进行的各种操作始终要有条不紊,两手的配合,忙闲均匀,动作优雅自如,表演者和观赏者都将全部精神注意力集中到了茶的沏泡和品饮之中,而将所有缠身的俗务和烦恼都忘却了,起到了以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作用。

你所不知的茶之美


杯中茶,口中味,水因为茶的融入,一下子长大有了内涵,而后从口舌到周身,到人的精神世界。

茶之所以如此迷人,除去外在的色、香、味、气、形,还在于其深刻的内涵。

1、无私奉献的茶

茶树对生长地没有特别要求,不论土质肥沃与贫瘠,哪怕是在荒山上瓦砾堆里,都能活下来并成长起来;对气候也没有特别要求,酷暑也好,严寒也罢,都能尽情地吸纳天地之精华,年复一年,四季常青,既绿化环境又净化空气。

它求之甚少,付出很多,叶儿采了又发,循环往复,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从采摘到制成饮品,茶叶饱受煎熬,却把清新美味无私地奉献给人们。

2、孤洁无欲的茶

茶树不仅不避风霜雨雪,而且春不与百花争艳,秋不与菊桂争宠,随遇而安,孤高清白,洁身自好,无欲无求,默默地扎根在寂寥的山野之上。

相传2000多年前,甘露寺禅师吴理真“携灵茗之种”,在四川蒙顶山五峰之中的最高峰上清峰里,栽下了七株茶树。它“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被后人誉为“仙茶”,至今仍存,可谓是孤洁无欲的典范。

古人说,茶性俭,若用茶蕴含的这一“俭”的特性,来隐喻人之修身养性的道理,那就是做人要追求简朴的生活,淡泊似茶,心洁如佛。

3、坚守清静的茶

茶树在生长过程中,清神静心,顺应四时,默默然与世无争;茶内敛不浮华,在壶中静静地浮沉,并在没有喝彩声和欣赏之目光的情况下,悄然自我绽放、自我释放,也达到了极高的清静境界。

当饮者悠悠然地品茶时,凝神静气地使整个身心都进入茶的世界之后,就会犹如进入了一个宁静而又浩瀚无垠的宇宙世界般,感到无比舒心畅快。正所谓“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4、谦逊大度的茶

茶生长于大自然的灵明之气里,并将其所吸收的日月之光华,内化为丰富的有益成分,遇水舍己成茶饮后,使广大饮者不仅解了渴还获得了营养,其幽雅的芳香更是沁人心脾,可谓功德无量。

但它习惯低调,不事张扬,也压根就没有想得到饮者赞美的念头。正所谓“不求果报,不为名闻”,虽经蒸炒酵挤压揉等诸多折磨,但从不喊痛苦不诉委屈。

我们应从茶的身上受到启迪,努力做一个谦虚、有内涵、肚量大的人。

5、和敬廉美的茶

和敬,即和顺恭敬之意。茶通过无数次的碾压自己,最终把美味呈献给饮者,且无怨无悔,足见其心态平和至极,令人肃然起敬。

当我们透过玻璃茶杯,看茶叶在沸水中的变化情景时,就像在观赏一幅活的山水画一样,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并会莫名地产生一种未饮先醉之感,即便你原先有郁闷的心情,此刻也会化为无形而愉悦起来。

在茶室里各个阶层的饮者没有贵贱之分,一律平等,宾主促膝而谈,相互尊敬,大家都把心交给茶,人茶交融,茶我一如。

当然,饮茶除了解渴,还可陶冶情操。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而茶清如露,却醇厚甘美,品后唇齿留香。平日独酌或是共享,和朋友们在一起,静静地饮完一壶茶,也是极其惬意的一件事。

中国茶道的简约之美


贵乎简约之美。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的俭约化与简易化,这两者则是密切相关连着的:俭约必简易,简易必俭约。而俭约化与简易化作为一种审美风格体现于啜茗生活中,便形成了的简约之美。此种简约之美,恰恰正是中国的优良审美传统的一大特色。若问,这种简约之美,它是在什么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呢?这就是说到我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上就迭迭发生了两种风尚之间彼此殊异和彼此消长之状况。这就是尚酒的奢糜之风与尚茶的俭约之风,两者由于各各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迥乎其异的物质效应与精神效应,因而也就不能不迫使人们对之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与抉择。且看其时南北朝廷频频颁布的禁酒令罢----隆安五年(401年),以岁饥,禁酒。(引自《晋书·安帝本纪》)--元嘉十二年(435年)六月,丹阳、淮南、吴兴、义兴大水,断酒。(其后待到元嘉二十年、二十一年,则又在局部地方颁禁酒令。)(引自《宋书·文帝本纪》)--河清四年(656年)二月壬申,以年谷不登,禁沽酒。(引自《北齐书·武成帝本纪》)--太安四年(458年)始设酒禁。是时年谷屡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讼,或议主政。帝恶其若此,故一切禁之。(引自《魏书·刑罚志》)--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颁的禁酒令中,更有极其严酷的刑罚,谓:“酿、沽、饮,皆斩之。”(引自《魏书·刑罚志》)你瞧,不论酿酒,卖酒,还是饮酒,竟一概都犯了杀头之罪,其严酷程度若此。于是作为对于尚酒之风的一种社会抵制,包括物质抵制和精神抵制,文明而俭约的尚茶之风便就此悄然兴起。而与之同时,茶树的种植,则亦由长江流域的上游而扩展延伸到了中游并下游一带,茶园处处,葱茏生色。特别是在江南的那些产茶区域境内,大大小小茶园更是举目可见,包括有官家茶园,私家茶园,道观茶园,寺院茶园,弥谷披冈,景象不凡。其时尚茶之风,不仅使市井民众深受渲染,而且多少朝廷官吏,以及文人、隐士之辈,也被席卷其中,竞相饮茶。当初文人、隐士圈内,本来是盛行着一种酒佐清谈的世风的,只因在乱世的恐怖政治氛围笼罩之下,他们不得不整日价嗜酒以消遥遁世,醉饮以浇愁释闷,或则借酒以抒悲怀,或则借酒以寄太息。而后来当禁酒令频频颁布之后,他们这才开始转而结缘于茶,从而便也养成了茶佐清谈的世风,这就更其表现出了道家的审美情怀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那些地方吏,直到帝王将相之辈,亦始效法之。诸如晋惠帝,齐武帝,杜预,谢安,桓温,刘琨,陆纳,王肃,江统,傅咸,孙楚,郭璞,常璩,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在朝廷大臣之中,更有罢办酒宴,兴办茶宴的清廉佳话,盛传于世。随之朝野上下的尚茶之风,尤其是倡办俭约而简易的小型茶果宴之风,则亦兴于一时矣。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这种不施铺张,不设盛馔,佐以瓜果,伴以清淡的小型茶果宴,就蕴含有中国的简约之美这个审美特色,并且人微言轻中国的一种优良审美传统而被沿袭下来,直迄今--我不知当今茶话会之类,是否即乃属于昔日小型茶果宴会遗风耶?当然,毋庸讳言,中国的审美取向亦有其复杂而曲折的历史。即如我国历史上的宫廷和贵族,尤其唐代以降的宫廷和贵族,就恰恰是跟中国的简约之美背道而驰的。只因它们追求的则是森严的礼仪,既有百般繁褥的程式,又有百般豪奢的排场,并还奉行那套不堪斯文、蹂躏文明的跪拜之礼。这些个弊端则全然有悖于中国崇尚简约之美的这个优良审美传统。无怪乎历代宫廷和贵族,尽管堂皇之至,威风之至,凛凛然而不可一世于一时,然而却毕竟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终于随着封建王朝及其封建社会制度被彻底消灭,它们也就不可避免地被现代文明淘汰殃尽矣。而相比之下,中国城乡遍布的那种饮之随意,行之简易且俭约的庶民,尤其是明代以来普遍推行的撮泡茶这种即冲即饮的俗风,恰恰就更体现出了富有自然之美并简约之美的这个审美传统特色。这是中国文化富有顽强生命力并竞争力的一个突出因素。

茶叶外形:茶形之美


我国的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普洱茶、拼配茶等种类,其外观形态各有千秋。

绿茶、红茶、黄茶、白茶等多属于芽茶类,一般都是由细嫩的茶芽精制而成。以绿茶为例就可细分为光扁平直的扁形茶,细紧圆直的针形茶,紧结如螺的螺形茶,弯秀似眉的眉形茶,芽壮成朵的兰花形茶,单芽扁平的雀舌形茶,圆如珍珠的珠形茶,片状略卷的片形茶,细紧弯曲的曲形茶,以及卷曲成环的环形茶等类型。

乌龙茶(青茶)属于叶茶,采青时一般要到长出驻芽后的一芽三开片才采摘,所以制成的成品茶显得“粗枝大叶”。但是在茶人眼中,乌龙茶也自有乌龙茶之美。例如对于安溪“铁观音”即有“青蒂绿腹蜻蜓头”、“美如观音重如铁”之说。对于武夷岩茶则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

对于茶叶的外形美,审评师的专业术语有显毫、匀齐、细嫩、紧秀、紧结、浑圆、圆结、挺秀等。而文士茶人们更是妙笔生花。宋代丞相晏殊形容茶的颜色之美为“稽山新茗绿如烟”。苏东坡形容当时龙风团茶的形状之美为“天上小团月”。清代乾隆把茶芽形容为“润心莲”,并说“眼想青芽鼻想香”,足见这个爱茶皇帝很有审美的想像力。

武夷山是茶的名丛王国,仅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记载的名茶就有830多种,武夷山的茶人们爱茶至深,他们根据茶叶的外观形状和色泽,为武夷岩茶起了不少形象而生动的茶名。如:“白瑞香、东篱菊、孔雀尾、素心兰、金丁香、金观音、醉西施、绿牡丹、瓶中梅、金蝴蝶、佛手莲、珍珠球、老君眉、瓜子金、绣花针、胭脂米、玉美人、金锁匙、岩中兰、迎春柳”等等。

茶道与空白俭约之美


世上之美,因人而异,因观念而异。太极流派艺术追求“和、俭、敬、美”,其中“空白和俭约之美”是一种独特追求。 我们安排茶席,有茶壶、茶则、茶叶、茶碗之类,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无,则一概不列。俭约是一种美,留下空白,是为美留下时机、局面和想象。不宜繁杂、琐碎,因为这背离历史和文化本质。

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说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后,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了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最佳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这个故事是不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完美有时不需要太复杂,简单、朴实中,也有一种更美丽元素在召唤着人们心灵。许多完美有时不需要太过“完满”,留下些许空白,却能够更美。太极茶人素有“抱朴守拙”、“本真自然”理念,作为人生感悟,也会令人感慨良多。

装修房子后,地板如果多次出现挤压拱起,这是太“美满”了。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高明师傅,总是恰到好处留一道缝隙,这样就能避免了挤压和拱起。为防热胀冷缩,每段火车铁轨之间也总是留下些许缝隙。 留出缝隙,实际上就是留出了余地。众所周知,名画家,无论入画景物再多,也总要留出二三分空白;喝酒也一样,酒至微醺,乃最佳境界。清人《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功不可立尽,官不可做尽,恩不可市尽,寇不可杀尽”,这虽多少有些封建社会官场玩弄权术、明哲保身之味,但剔除其糟粕,其“不尽”之中蕴含空白之理,还是有些借鉴意义了。留出空白,留出余地,这既是为官为人之道,也是为人处事准则。留出空白、留出余地,就是要求我们茶人都去做一个豁达宽容之人。 任何人对自己所做事情结果,不必期望太高,不要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好,好不好应由别人去评价。这样,抱着适可而止欲望,既能使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又可在遇到不公正对待时不会感到惊异和委屈。“知止而静”,就是宽容和豁达。豁达之人,往往是宽容之人。宽容总能得福。一个老妇人在她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婚姻幸福之秘诀。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10条缺点,每当他犯了其中任何一项时,我都愿意原谅他。”有人问她,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她回答说:“老实说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把我气得直跳脚时,我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这是我准备原谅之10条缺点中一条而已。”说白了,宽容不就是这位老妇人婚姻幸福最大秘诀吗? 任何人不论他多么成功,无论他拥有多少财产,都会有遗憾,遗憾就是缺憾,就是人生幸福中些许空白。一个豁达宽容之人,自能做到知足常乐,学会顺其自然,懂得“适者生存”道理。其往往更能适应自身具体情况来生活,能够多一些满意,少一些不满意。 多一些满意,少一些不满意,有时意味着须学会忘却。让自己在恶意、纠纷、金钱、物欲这些领域里,创造一些空白和俭约,保留一些空白和俭约,有时忘却是一种福,就不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在“情绪旋涡”里迷茫和徘徊,就会尊崇人与人之间理解、信任和团结,从而除去私心杂念,坦荡面对人生。一如茶之品位,质洁、素雅、松弛。这样喝茶才是有福,这样做人,才会快乐和幸福。

潮汕工夫茶之“美”


潮州工夫茶之人性美

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乃在于珍视人的价值:“厩焚。子退朝,日:‘ 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因此,他提出了造就举止中节、雍容儒雅的人格美之美感教育方针:“和为贵”(《论语.学而》)。庄子认定人性是人生的自然资质。《庄子.庚桑楚》云:“性者,生之质也。”说明了人是自然的、生物学的人。这是重人贵生求自然的人性论。惠能禅宗则强调“见性成佛”,佛性是人人都具有的唯一人性,这就将人性推向“绝对值”之高峰。茶艺正合三家主意,对照其蕴含,则内寓逻辑,外存辨证。潮州工夫茶之冲饮,强调了茶种之选择,山泉之评品,活火之追求,茶具之讲究,烹制之从容有序,品啜之自恣适已,同好之灵犀心通。其全过程,适足以突出举止中节、雍容儒雅而又顺应自然的特点。使人的感情和人的素质在“和为贵”、摆脱外物牵累,无念为宗的氛围中得到完善。这当然有助于消极的社会迁移心理,即人们的消极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传递,形成一个恶性心理循环的心理现象;并防止这种迁移心理外化而成为迁移行为。给人心和社会增添一点安宁的因素。设若实际存在的人大都具备了美好的人性,则和谐的美好世界也许会较快出现。 敬物、爱物,也是人性美。据史籍载,老子之师于临终前教导说:“过乔木而趋”。意谓路过老树,对老树要必恭必敬。显示出敬物的人性美。《孟子.尽心》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程颢《认仁篇》也有所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说。敬物、爱物的思想基础是“天人同德”。“天人同德”则意味着人与自然应该建立起相亲相爱的关系。世人大多只承认荀子“人定胜天”的观点,却忽略或有意回避其适应自然的重要论述。实则,荀子在阐明天人关系时就明确指出:“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以参,则惑矣!”(《荀子.天论》)他告诫人们:人所能做的只是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并按其规律行事,才能得到“吉”的结果;人应与天地配合,如果放弃了自己与天地配合的本分,却决心要和天地争职务,那就太糊涂了!万物有情的思想是所从生。潮州工夫茶,珍重水——“潮人嗜饮之家,得品泉之神髓,每有不惮数十里,诣某山某坑取水,不避劳云”;珍重炭——“多用绞只炭”,“更有用橄槛核炭者”;珍重茶具;珍重茶叶。“烹茶应客,不论洗涤之微,纳洒之细,全由主人亲自主持,未敢轻易假人”(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爱物之情,贯彻始终,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一个主要文化根源——爱人爱物贵和。可以断言,只要能较长期接受工夫茶之熏陶,人性必趋冲和,心地随之澄清,并将不断净化深植于人类心底的破坏本性。若然,则人类也就保护了自己。宋代胡宏《胡子知言.天命》云:“有毁人败物之心者,小人也;操爱人成物之心者,义士也。”“操爱人成物之心”,非人性美而何?《潮州茶经.工夫茶》指出:潮人“对于茶质、水、火、用具、烹法着意研求,用以陶情悦性”,或登山野游,席地烹 ,“啜饮云腴,有如羲皇仙境”;或每于“良辰清夜,危坐湛思,不无念及此杯中物,实具有特别之素质与气味在”。这种既淡泊又追求适意情调的含蓄感情,似可视为沉思冥想,心态平衡、超凡脱俗之深层审美情趣之外化。

潮州工夫茶之民俗美

翁著指出:京省人士莅潮,往往为工夫茶所吸引。他们说:“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无论嘉会盛宴,闲处寂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铫,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活的人生。”他们又说:“往昔曾过全国产茶之区,如龙井、武夷、祁门、六安,视其风俗,远不及潮人之风雅,屡有可爱的潮州之叹。”由此可见,冲工夫茶早已是潮汕地区相当普遍的风俗活动,它的结构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被人们完整地在生活中重复,并形成一种社会成员起规制作用,而且制约着本地区共同文化形态之持续。以至于同好一人工夫茶座,习惯形式便发挥作用,不论主客,其从众行为均显示出了重友谊、讲礼仪的民俗之美,且成为生命活力循序奔流的既定渠道。是以有“京省人士”之赞叹。 《诗经.小雅.伐木》载:“於粲洒埽,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诗中描述了好客主人用肴膳表达感情,用盛宴招待宾客的热烈场面。潮州人则凡在应酬交际,一经风面,即行献茶”(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使茶座变成物化了的情意。这是孔子“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之遗风,也是工夫茶礼的源之一。实收“厚风俗,济世务而兴太平”(《朱文公文集.学校贡举私议》)之社会效益。

潮州工夫茶之艺术美

潮州工夫茶之艺术美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茶具。 茶具之美,古已讲究。诚如陆羽《茶经.四之器》所述:风炉“如古鼎形”;“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上并古文书六字,... ...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炉下设灰承,乃有三足之铁盘。造型古朴。饰以古文,具有非凡之艺术美。 潮州工夫茶具之讲究,既有传承关系,又更加精妙微纤。 茶壶(俗名“冲罐”、“苏罐”)多用江苏宜兴朱砂泥制者,其中尤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最为珍贵。壶之样式,甚多新款。即如壶腹款式,运刀刻字,“亦在乐毅、黄庭之间”。壶之大小,决定于饮茶人数,故有一人罐、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之分;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壶之深浅则关系气昧,“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浮水不颇不侧,谓之‘水平’;覆壶而口嘴提柄皆平,谓之‘三山齐’”。壶之色泽,有朱砂、紫砂、绿砂、古铁、栗色、石黄、天青等,“间有银朱闪烁者,乃以钢砂和制之,朱粒累累,俗谓之‘柚皮砂’,更为珍贵,价同拱璧,所谓朱土与黄金争价即指此也”。壶之款式,有小如桔子,大如蜜柑者,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又有六角、栗子、圆珠、莲子、冠桥等,式样精美,巧妙玲珑,饶有韵味。 茶杯“以若深制者为佳,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背书‘若深珍藏’四字”。“建窑白瓷制者,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盖不薄则不能起香,不洁则不能衬色”。此外,四季用杯,也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潮州茶经.工夫茶》)。有些杯盘则是花瓷。“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 潮安产红泥火炉,最具特色,除饰以精美图案若书卷折迭等外,往往刻上对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它若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砂铫、羽扇、我铜箸、茶罐(锡制为佳)、茶巾、竹箸、茶桌、茶担等器具,皆有讲究,兹不一一赘述。 值得注意者,在茶壶的装饰上,还有刻上全篇《心经》或其它佛家偈语的;茶杯则画上“潮州八景”,八景之一便是“北阁佛灯”;茶船或刻上佛像。《华严经.十地品》云:“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佛家把掌握世间一切知识技艺为菩萨第五地之修行内容,意在运用艺术为弘法服务。但与此同时,却也透露出了入世的审美功利观,在艺术美及服务于众生的技艺修持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由于佛法的广为流布,佛教思想已渗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一便是工夫茶具的艺术装饰。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潮汕地区的佛寺、庵堂,也多用工夫茶待人埕自待。 概观潮州工夫茶具之设置,主要特色在于既注意造型美,且诗、书、画荟萃,又着重实用价值,给冲饮加色加香。说白了,还是为了“利益众生”。这些茶具,在品啜之前,已自产生先导效果,让宾客受到一次艺术美之熏陶。而“一艺之微,风俗之盛衰见焉”(王国维《观堂别集.待时轩仿古钤印谱序》)。

潮州工夫茶之程式美

工夫茶之烹法,便能充分表现程式之美。诚如翁著所言:“茶质、水、火、茶具,既一一讲究,苟烹制拙劣,亦何能语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 工夫茶烹法程序: 1、治器 2、纳茶; 3、候汤; 4、洗茶; 5、冲点; 6、刮沫; 7、淋罐; 8、烫杯; 9、洒茶; 10、品茶。 有关潮州工夫茶之程式美,详见《茶史编》,此不赘述。

潮州工夫茶之意境美

民间根据人的心理特征,对“冲点”、“刮沫”、“洒茶”等关键性程序进行艺术构思,动用概括而又形象的语言,总结出“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口诀,遂使工夫茶的冲饮程序更具有社会知觉中的“最初效应”,先声夺人,殊令闻风者于未亲口品尝之前,已自倾倒!这实在是程控式美派生出来的诱惑力,它能使闻风者内心深处洋溢着一种无限向往的情思,这大概可称为“意境美”吧?

潮州工夫茶之环境美

组成潮州工夫茶环境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茶客、茶具、茶叶及茶香等,上开诸项已分别见于前述各节。这里着重要谈的是工夫茶座与所在地的关系。 工夫茶座向无固定位置,更无固定格局。一般依据实际情况,或在房中,或在客厅,或在屋前,或在田野,或在山林,或在水滨,或在路旁,或在舟中... ...这正是潮州工夫茶的特色之一:随遇而安。 凭着茶座环境变化的随意性,茶人在色彩纷呈的生活面前,才能自觉到更多的主动性。感情不受常设成规所限,思想免遭功利目的所拘。在程式中享受自由,在自由中顺应程式。恰如在孩子身上不时发现着老人的庄重,而在老人身上却不时看到了孩子的童真。正是这种感情的错位,才使生活变得更有乐趣。这就叫做“感受”。所谓感受,即是人们以自己的个性去同化、净化来自生活的感觉、知觉和思维。 人类有两个最基本的审美感受: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视觉感受的对象是空间存在的事物,“多方面性”是视觉感受的突出优点。工夫茶座位置的不确定性,恰与视觉感受是比较确定的这个特点形成悖论,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多方面性”之优势,使工夫茶座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环境问题上真正实现了无往而不适的人性要求,这当然会大大强化工夫茶座美化生活的功能。 《文心雕龙.物色》云:“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讲的是情与景的关系。“情以物迁”,外界的景物影响着人的感情,提供了不同的审美感受。于此拟借用刘勰语来揭示座无定所的特殊意义,这也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赠”、“答”吧:环境多变,或在山、或处水,或有树,或见云;茶人的感受是不但“纳”入生活情趣,而且“吐”出心坎之情;不但接受品饮的赠与,而且给茶事以大事感兴的酬答。 人类生存的根本方式,就是广义的精神生活。工夫茶座能为精神生活提供源源不断之食粮。

潮州工夫茶之音乐美

工夫茶冲泡过程中出现的多种有节律之响声,构成了工夫茶座自身所具有的音乐美,已不必多说。 工夫茶的音乐美还来自不同的自然与生活环境。如前所述,工夫茶座设在山林,便不乏鸣泉、吹万伴奏;置于田野,就有鸟歌、虫鸣唱和。诚如《茶疏.小引》指出:“竹炉沸声,时与空山松涛响答,致足乐也”。而工夫茶座与潮州音乐则更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潮州音乐在本地区的流行情况,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往往是三五同好,便可组成一个小乐团;这样的小乐团真称得上星罗棋布。成员们没有工资,没有活动经费,更没有福利补助,乐器自置,茶水自备,但乐人却自觉得令人咋舌,每遇闲暇,便函主动会集,并立即投入,推拉弹拨,适已适人。至于演奏地点,则与工夫茶座一样,随遇而安。或门前广埕,或街边空地;或走廊,或阳台;均无妨来个因地制宜。每当夜幕徐降,弦歌四起,闻者驻足,演者闭目;陶醉处,几疑魂魄游弋于秦淮河畔。 有潮州音乐的地方,心定有工夫茶座。农村的“闲间”就更不用说了。往往乐声未作,听众云集,虽座无虚席,然演奏者与司茶博士的用武之地却是得到绝对保障的。听《寒鸦戏水》,赏《平沙落雁》,有《玉壶买春》,是《粉蝶采花》... ...弹拉者实在投入,听曲人怎不飘然?在这样的特定音乐氛围中,有谁喊出半声“请茶”,准会触犯众怒。其实,司茶博士不仅知趣,而且知乐。看他用鹅毛扇扇炉,随随便便,但节拍却与旋律同步,且保证不出“杂”音。献茶时也会瞅准时机,让乐师们从容受用。 潮州丝竹乐中,最难精深者莫若“三弦”。俗云“千日琵琶百日筝,半世三弦学不成”;可见出师不易。一经出师,人们当刮目相看。三弦技艺,也有因饮茶方式之独特而相益彰者:演秦示停止,盛满茶汤的白玉杯已献上来,应该放在哪里?就放在乐师那屈着弹拨的桡侧手腕与虎口中间之位置上,弹奏继续进行,但茶汤竟无点滴溢出!一曲完毕,乐师才腾出左手端茶,一啜而尽。如此堪与《庄子》“佝偻承蜩”相媲美之神技,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潮州音乐属儒雅之乐。概括出了潮州音乐的核心思想,与之“和”谐调合一。乐之与茶,和之又和。 这便是潮州民俗中带有典型意义的“音乐茶座”,茶与乐的配合是如此紧密。它的出现,要比当今流行的“音乐茶座”早得多。 音乐之所以能陶冶情性,全因音乐本身就是情感力量的运动,在音乐茶座中,它与茶情合二而一。主客双方,既有音乐美的陶醉,也有美的享受;处处呈现诸种心理功能谐调活动的过程。人们创造了音乐美、美;音乐美、美又回报了人们创造之“恩”。这难道不是“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美学功能之美妙再现吗?

茶与悟 残缺之美


[摘要说明]茶与悟 残缺之美

中国追新消息有一次,武野绍鸥和千利休一起去参加茶会。

赴会途中,路过一家具店,绍鸥一下子相中了店中摆放的一只有两个耳饰的花瓶。去参加茶会,不方便购物,绍鸥决定回来时再买。

茶会结束后,千利休抢先一步,赶到具店买下了那个花瓶,随后千利休便邀请绍鸥来自己家里品茶。

绍鸥来到千利休的茶室,只见那个花瓶就装点在茶室之中,但现在只有一个耳饰了,另一侧的耳饰被千利休故意敲出了一个缺口。

绍鸥心下暗暗赞叹。

中国茶道简约之美


贵乎简约之美。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的俭约化与简易化,这两者则是密切相关连着的:俭约必简易,简易必俭约。而俭约化与简易化作为一种审美风格体现于啜茗生活中,便形成了的简约之美。此种简约之美,恰恰正是中国的优良审美传统的一大特色。若问,这种简约之美,它是在什么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呢?这就是说到我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上就迭迭发生了两种风尚之间彼此殊异和彼此消长之状况。这就是尚酒的奢糜之风与尚茶的俭约之风,两者由于各各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迥乎其异的物质效应与精神效应,因而也就不能不迫使人们对之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与抉择。且看其时南北朝廷频频颁布的禁酒令罢----隆安五年(401年),以岁饥,禁酒。(引自《晋书·安帝本纪》)--元嘉十二年(435年)六月,丹阳、淮南、吴兴、义兴大水,断酒。(其后待到元嘉二十年、二十一年,则又在局部地方颁禁酒令。)(引自《宋书·文帝本纪》)--河清四年(656年)二月壬申,以年谷不登,禁沽酒。(引自《北齐书·武成帝本纪》)--太安四年(458年)始设酒禁。是时年谷屡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讼,或议主政。帝恶其若此,故一切禁之。(引自《魏书·刑罚志》)--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颁的禁酒令中,更有极其严酷的刑罚,谓:“酿、沽、饮,皆斩之。”(引自《魏书·刑罚志》)你瞧,不论酿酒,卖酒,还是饮酒,竟一概都犯了杀头之罪,其严酷程度若此。于是作为对于尚酒之风的一种社会抵制,包括物质抵制和精神抵制,文明而俭约的尚茶之风便就此悄然兴起。而与之同时,茶树的种植,则亦由长江流域的上游而扩展延伸到了中游并下游一带,茶园处处,葱茏生色。特别是在江南的那些产茶区域境内,大大小小茶园更是举目可见,包括有官家茶园,私家茶园,道观茶园,寺院茶园,弥谷披冈,景象不凡。其时尚茶之风,不仅使市井民众深受渲染,而且多少朝廷官吏,以及文人、隐士之辈,也被席卷其中,竞相饮茶。当初文人、隐士圈内,本来是盛行着一种酒佐清谈的世风的,只因在乱世的恐怖政治氛围笼罩之下,他们不得不整日价嗜酒以消遥遁世,醉饮以浇愁释闷,或则借酒以抒悲怀,或则借酒以寄太息。而后来当禁酒令频频颁布之后,他们这才开始转而结缘于茶,从而便也养成了茶佐清谈的世风,这就更其表现出了道家的审美情怀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那些地方吏,直到帝王将相之辈,亦始效法之。诸如晋惠帝,齐武帝,杜预,谢安,桓温,刘琨,陆纳,王肃,江统,傅咸,孙楚,郭璞,常璩,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在朝廷大臣之中,更有罢办酒宴,兴办茶宴的清廉佳话,盛传于世。随之朝野上下的尚茶之风,尤其是倡办俭约而简易的小型茶果宴之风,则亦兴于一时矣。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这种不施铺张,不设盛馔,佐以瓜果,伴以清淡的小型茶果宴,就蕴含有中国的简约之美这个审美特色,并且人微言轻中国的一种优良审美传统而被沿袭下来,直迄今--我不知当今茶话会之类,是否即乃属于昔日小型茶果宴会遗风耶?当然,毋庸讳言,中国的审美取向亦有其复杂而曲折的历史。即如我国历史上的宫廷和贵族,尤其唐代以降的宫廷和贵族,就恰恰是跟中国的简约之美背道而驰的。只因它们追求的则是森严的礼仪,既有百般繁褥的程式,又有百般豪奢的排场,并还奉行那套不堪斯文、蹂躏文明的跪拜之礼。这些个弊端则全然有悖于中国崇尚简约之美的这个优良审美传统。无怪乎历代宫廷和贵族,尽管堂皇之至,威风之至,凛凛然而不可一世于一时,然而却毕竟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终于随着封建王朝及其封建社会制度被彻底消灭,它们也就不可避免地被现代文明淘汰殃尽矣。而相比之下,中国城乡遍布的那种饮之随意,行之简易且俭约的庶民,尤其是明代以来普遍推行的撮泡茶这种即冲即饮的俗风,恰恰就更体现出了富有自然之美并简约之美的这个审美传统特色。这是中国文化富有顽强生命力并竞争力的一个突出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