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胤然:亦真亦幻《幻茶谜经》

发布时间 : 2020-09-24
亦茗花茶 道然黑茶 紫真茶叶

亦茗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胤然:亦真亦幻《幻茶谜经》”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黄胤然:亦真亦幻《幻茶谜经》”相关知识!

北大王岳川教授曾经感慨当今文艺界一个普象:作品的速生速朽。公正关照一下现实,繁荣的只是数量,艺术质量上能称为经典传世的,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年初当友人赠予我一张舞剧《幻茶谜经》在朝阳九剧场再次试演的票时,抱着姑枉观之的坦然心态前往,没想到效果大出前之所料,确为近年来少有的叫绝好剧。

这部被评论界称为全球首部禅茶主题的舞剧,由艺术家赵梁的工作室出品。首次带妆试演于2012年10月31日在北京雷动天下剧场进行,因受观众一致好评,文化部极力推荐其参加了同年11月初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首演,作为2012中德文化年的献礼,亦取得预期效果。

《幻茶谜经》以大唐历史文化为背景,全剧没有一句台词。在我看来,它由明暗两条线索贯穿。明线是用唯美写意的音乐和舞蹈,亦真亦幻地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女子的爱情和人生。剧中樵夫、高士与僧人代表不同类型的人,我隐约感觉,这里面其实是折射出创意者对人在物质、精神、灵魂三重相位上的思考和展现。在与女子的交替偶遇和情感发展中不断变换递进,交汇轮回。在堪称无缝和合的视听觉中,幻化出人的三重性所能延展的无限空间。暗线则是以茶为线索,把禅茶文化,巧妙创意入情节和舞蹈之中,并以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千年文物——唐皇家茶器具的一比一复制品入舞,此举也堪称全球罕见。即便是复制品,也是正式授权的国家三级文物。这套茶具是唐儇宗的供佛珍品,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唐代宫廷茶道的程序和茶文化由此可窥一班。国学大师季羡林甚至称其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众所周知,禅与茶,一个从道的维度,一个从器的层面,可谓两个颇能代表中国博大文化的元素结合起来,道器合一,尽展国宝文物、茶道文化与宗教超然的魅力与意韵。

因为从立意伊始,《幻茶谜经》就注定要承载飘逸的艺术、高深的文化、厚重的历史,所以其创作阵容也不得不集结国内甚至国际上都堪称专业的人员。剧中女主角是由新锐舞蹈演员杨海龙反串出演,将唐朝女子高贵大器、内热外敛演绎得惟妙惟肖,华美的妆容更增强了色彩和美学品位,基本上就把本剧的一个中心支撑起来了。我个人格外推崇宋玉龙扮演的樵夫和居士张超出演僧人,宋玉龙把樵夫的世俗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配舞的音乐也异常出彩到位,令人难忘。张超是学戏曲出身,也是一名居士,第一次试镜时便被导演认定了角色。由于皈依佛禅的浸染,他塑造僧人形象时游刃有余,不用表演,本然流露即可,可谓信手拈来。该剧虽然仅有七名演员交替融合演出,但呈现的镜头语言和艺术效果,堪称一幕大剧,当然这也得益于同样精彩职业的灯光、服饰、音乐等一系列创意制作,把情境准确地烘托出来。

我观摩演艺作品有自己一个原始的规则:根据整个欣赏过程“艺境出离”的次数来判定电影、剧目的质量好坏,即如果我在视听品读中完全被作品不断延展的情节和意境所“勾引”,沉浸其中而无暇出离其外,就证明是绝好作品,否则出现创意败笔、看不下去的漏洞、“就差那么一点”的惋惜之处,等等这些出离于作品展示意境之外的次数越多,就说明作品越失败。不得不实说,看《幻茶谜经》一次出离也没有,只是享受。应该说,这是我目前看到的用当代艺术语境来诠释唯美玄爱及禅茶境界最好的大陆剧目之一。

禅诞生于印度,升华于中国古代,充满了神秘玄妙、无法确触又湛然究竟、一说即错又不得不说,这对于《幻茶谜经》的创意团队来说无疑挑战极大,但其意欲明暗两线通揽,既要演绎唯美的意境爱情故事、又要尽可能展现禅茶一味处寂静两空无的三昧,非大魄力和勇气而不敢为之,不能为之,但可以这样说,他们做到了。

小编推荐

茶席清幽,人亦淡雅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最早制茶饮茶的国度。中国传统茶道,承袭自唐宋茶人师祖的茶事风雅,在现代生活中以茶为媒介,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茶席是茶事进行的空间,也是泡茶之人对茶事认识的体现。四季的更迭、晨昏交替,气候的转变、泡茶空间所在,这些因素都是茶席茶事要考虑到的因素,也是泡茶之人积累的生活素养。

最让人真切感受到一席茶的优雅韵味的,就是为茶而生的器具。无论是唐代陆羽创制的茶器二十八式,还是宋代审安老人的十二种茶器,抑或现代茶席的茶道六君子,深蕴饮茶之道的泡茶之人总能从一壶一杯的交替斟泻之间,在心里慢慢勾画出将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

不同的茶席,可以通过从茶品和茶器的选择,表现出其中蕴涵的季节因素和地域因素。春天的某日,天气微濛。选择碗泡台湾高山乌龙茶,高山茶的清冷韵致能够在这样的天气里更深长细腻的表现出来。

起炭从点燃一枝油薪竹开始,鹅毛扇扇动的风声里,油薪竹的火焰带着一缕白烟自下而上地升起,橄榄碳的清香飘出,让人心生期待。壶里的水“松风”鸣响。注温水入壶、投茶入壶、出汤入杯,淅沥水声和器皿碰撞的声响,如果静下心来,就会听到茶席上全然不同的情绪,隐约而细微,但是却让人清晰探寻到最无可隐匿的内心。

对于饮茶,古人说得直白,“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细想,其中的深意并非单以人数的多寡来断定喝茶雅俗之别,远离嘈杂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和疏淡,才是饮茶的本意。

恬淡的心 亦如茶


恬淡的心,亦如这茶,合着花香一起入了画。茶韵飘散在清风里,无话可说。如同一个旧人,行走在绿肥红瘦的繁华里。步履阑珊,忍不住回看,原来走过的痕迹,已经被雨水冲刷的一干二净。心瞬间空了,如同一个偌大的黑洞,再也无法填满。茶依然温热,只是少了品茗的那个伴……

山高水阔幽梦燃,茶里乾坤几人闲。水潺潺,风清潋;人隔岸,曲空弹。山之巅,云归岸。仰首春秋,俯首忆流年。日子落在茶里,就有了故事的开篇。还来不及细品,风轻轻一吹,就遗落在萧瑟的阴雨天。

一段曲子,弹了千遍。一个故事,讲了多少个夜晚。累了,梦里在山之巅,看着风车慢慢得转。思绪跟着辗转,好想把目光调远,可以看到山的那端。也许繁华万千,也许山的尽头还是山。一片叶子砸痛了梦的触角,绿色的海瞬间盛满我的眼……

一片落叶三分怨,叶不离枝七分恋。昨夜掌心鸳鸯盏,今夕煮茶词半篇。叶子的离开,是风的召唤。撇开血脉相连,只为紫陌红尘一把红油纸的伞。

茶里乾坤点,墨落竹简干。瘦笔无声叹,难写红豆缘。人生如初见,花落花开浅。梦里圆月朗,清辉照影单。潇潇微雨醉,茶里度流年。静心山水阔,淡看浮云翩。莲用心碎的花瓣,烹调相思的茶暖。

你嗅到那缭绕的香艳,会不会唤醒失忆的残念。千年的爱恋,熏香的月亮讲述故事的经典。

一个传说,飘在空朦里,只是不再召唤预言。茶里乾坤度,墨落绕指寒.......

人生如棋亦如茶


李昌镐是韩国著名的围棋手,曾被誉为围棋第一人。他的棋风古朴无华,大巧若拙,对手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败在他的手下。他曾经说,人生如棋,所以布局不要太华丽。过于华丽就会更容易招致攻击。这跟茶何其相似,茶也不需要太多华丽,简单的茶中,有不简单的智慧传承。

人生如棋也如茶。下棋讲究布局,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布局,往往在很早的时候就需要有明确的人生规划。按照规划踏实向前走,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梦想。有这样的规划,人生就不会浑浑噩噩,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虚度时光,每天都可以过得很充实,若规划出错,就好像下棋布局失败一样,会走入死胡同,迷失方向,最终身陷泥沼,脱身不得。

一杯茶,若要泡出好的味道,讲究的是各方面的配合,水温要适度,茶量要恰当,每一处细节都要好好把握。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下棋,泡茶,生活等等,莫不如此。

茶不需要太华丽,事实上再名贵的茶,只看干茶色泽,并无太大区别,全都灰扑扑没有多少亮色。即便成茶之后,茶汤或金黄或暗红,也没有其他鲜艳色彩的搭配。再说棋,更是只有黑白两色,在如今色彩斑斓的时代中,如此单调的色彩已经仿佛落了伍,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可是总会有一些人,愿意安安静静的摆弄棋子,安安静静的饮茶,安静中,自有一种难言的华丽。

喝茶的三重境界:茶即禅,禅亦茶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宋代学士苏东坡曾说过“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可谓一语中的,茶即是禅,禅亦为茶,佛教之修炼境界也可为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

品茶

第一种境界是“喝茶是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虽然茶起源于神农氏还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揭示了茶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劳动的事实。可以断定,当初中国人将茶作为饮品,主要是由于茶能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茶最早也流行于民间,并由民间逐步流向王公贵族阶层。总之,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并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这也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今日人们口渴之际端杯即饮,漫长的商业谈判和政治商谈之中举杯随饮,无聊之际闲坐茶楼小饮打发时间,都算是喝茶之朴素境界,此时人们并不太在意如何冲泡和茶之味道。

意境

第二种境界是“喝茶不是茶”。

茶流入王公贵族之后,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人们喝的已经不再是茶。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茶道、茶艺、茶文化即是“喝茶不是茶”的典型表现。

就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有最简单的“以茶水待客之道”之说,也有如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认为的“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之谈,还有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之论。不管论述简单复杂,凡事一旦上升为道,就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的哲理与玄妙,一以言之,即是“茶以载道”。

因此,时空不同,所载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道家强调“天人和一”;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朝鲜茶道则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要求人们处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体现了“喝茶不是茶”的特点。

今日茶之流行于中国社会各界的最大原因应在于“茶可载道”,通俗的说是茶是可以任人强奸和意淫的。商人眼里喝茶是制造金钱,文人眼里喝茶是创作,政客眼里喝茶是谋权,僧人眼里喝茶是求禅,道家弟子则喝出“重生、贵生、养生”之念。

茶具

第三种境界是“喝茶还是茶”。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这与佛教之禅相似,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所谓茶道、茶艺、茶文化,透过浮华背后还是原本之茶也。只是此时之茶,已然与朴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质之飞跃,就如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一样,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已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月明星朗,纵俗务繁杂,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解放被囚禁已久的行性。

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就这样静静地品,慢慢地尝,想着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生活,感恩的心思随着微笑浮上来,满口醇香。若是好友闲暇时坐在一起品茗,闲谈着身边大小事情,或好或坏,都在这一盏茶间,可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所谓“能所双泯,物我两忘”,回归自然,如是而已。这些所谓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也是人间可称得上修来的福气啊!

茶谜故事


哑巴和尚买茶

茶与僧自古有不解之缘,不少僧人也熟谙茶谜。

相传,古时江南一寺庙,住着一位嗜茶如命的老和尚,与寺外一食杂店老板是谜友,平常喜好以谜会话。一天,老和尚茶瘾、谜兴大发,就叫哑巴小和尚穿上木屐,戴着草帽去找店老板取一物,店老板一看小和尚装束就迅速取茶叶一包让他带去。原来这是一道形象生动的茶谜,头上戴着草帽暗合草,脚下穿木屐为底,中间加上小和尚人,组合即是个茶字。

唐伯虎茶谜会友

在我国茶区还广泛流传唐伯虎以谜会友趣闻。一天,祝枝山刚踏进唐伯虎的书斋,就邀品茶猜谜,唐伯虎笑着说:我这时正巧做了四个字谜,你要是猜不出恕不接待!说完,徐徐吟出谜面:

言对青山青又青,两人土上说原因;三人牵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不消片刻,祝枝山得意地敲了敲茶几说:倒茶来!唐伯虎料想他猜中了,就把祝技山推到太师椅坐下,又示意家僮上茶。原来这四个字谜正是请坐,奉茶。

纪昀茶谜救亲家

清朝,卢雅雨任两淮转运使时,广交宾朋,义结豪杰。家中常是宾客盈门,座无虚席,铺张挥霍,一掷千金。渐渐地财力不济,以至亏空甚多。朝廷决定抄家处罚,没收全部资财。当时卢的亲家纪昀正在朝廷为官,私下听说此事,急遣一心腹仆人漏夜赶往卢府送信。

卢雅雨收信拆开一看,只见是一个空信封内装着少许茶叶和盐,此外别无它物,顿悟亲家所示,急忙将家财转移寄放他处。等到抄家时,家中资财已寥寥无几了。

纪昀这封奇怪的信暗示了什么呢?

(此信以茶代查,意即茶(查)盐(指盐帐)空(亏空),卢知事发,故转移财产。)

纪晓岚巧用茶谜救亲家


茶谜,谜语的一种,它是我国茶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了“草木在本心”的“茶”字谜,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茶谜成为一种趣味性与知识性并存的文化。清朝乾隆年间,文字狱横行,许多文人志士都被迫害致死,纪晓岚是乾隆帝时极为少有的一位以文字起身,并且得以终老的一位学者,这与他的机敏睿智,能说善辩是分不开的。文人皆嗜茶,纪晓岚也不例外。这里所说的纪晓岚用茶谜使亲家卢见曾免遗倾家荡产之险的故事体现的就是纪骁岚的睿智与机警。

与纪晓岚在朝为官不同的是,其亲家卢见曾一直是放外任职。卢见曾性情豪爽,爱才好客,常常将四方名士聚集在家中吃喝玩乐,饮酒赋诗。后来卢见曾出任两淮转运使这一“肥差”时,家中更是经常宾客盈门,高朋满座。铺张挥霍,浪费之至。不久,渐渐开始财力不济,以至亏空盐税。

朝廷经过查证,发现卢见曾亏空公款后,当郎下令对他进行抄家处罚,没收全部资财上缴国库。京城的纪跷岚得知此事后,立即派遣一位心腹之人当夜赶往卢府通风报信。卢见曾拆信一看,发现信封内只装着少许茶叶和盐,略作思考后,卢见曾突然悟出亲家的茶谜,急忙全家人一起行动将家财转移寄放他处。几日后,当朝廷派下来抄卢府家产的人赶到时,卢府之中剩余资财已是寥寥无儿。原来,纪晓岚“茶谜”的“谜底”正是“查(茶)盐亏空(空信封)”,一场倾家荡产之灾就这样被一个茶谜挽救了。

苦茶真滋味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苦茶真滋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佛家经常会说,众生皆苦。想想的确如此,生活中总会有很多不如意。就比如茶叶,刚刚入口都是苦的,所以真真众生皆苦,可是这种苦总不是白吃的,苦是一种修行,只有对苦甘之若饴,才能品出别样的香甜来,才能得道。

喝茶就好像喝咖啡一样,开始总是不习惯,因为苦,不过习惯了就好。歌曲中唱的是,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所以在风雨中的时候,一定不能气馁,勇敢走出去就是一片艳阳天。喝茶也是如此,再怎么苦的茶,哪怕是苦丁茶那样的苦,只要忍过去,就自然可以从中获益了。

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香甜,总要历经磨练。香料中有一种很名贵的龙涎香,虽香气逼人,可龙涎香最早在海中成型的时候是很臭的,需要历经很多年的风吹日晒才能渐渐显出香气来,这跟喝茶是一样,苦茶入口,忍了,慢慢品味,然后口中生津,才能体会到喝茶的好处。

苦不单指的是困苦磨难,更代表一种朴素淡然的生活态度。不骄不躁,宠辱不惊,苦茶入口视之平常,经受挫折安之若素,这样生活就有了内容,充实生动不会轻浮。很多人之所以浑浑噩噩,是因为耽于享受,不明白苦才是生活的常态,所以闲来需品茶,茶的苦可以警醒我们不沉迷享乐,茶的香是对自己的馈赠,知足便能长乐。

关于本文《苦茶真滋味》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古今茶趣|纪昀“茶谜”解危难|茶文化


古今茶趣|纪昀“茶谜”解危难|茶文化

纪昀,清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字晓岚,直隶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为人正直,思维机敏,善于随机应变。同时文采斐然,出口成章,非一般人能望其项背。

纪昀有个儿女亲家叫卢见曾,是山东德州人,也是进士出身,曾任两淮盐运使。当年的盐运使是个肥差,许多官吏都想得到这样的美差。只要在任上执掌权柄,就会有很多盐商主动将贿赂送上门。因而很多人都嫉妒卢见曾,总想借机扳倒他。卢见曾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喜欢结交四方名士,几乎每天都是宾客盈门,将自己多年的积蓄都花在招待宾客上面。这自然是苦不堪言,但是,名声在外,又不便于闭门谢客,只得硬挺着。此间难免在俸禄没有下拨之前,挪用盐税的事情,但数额不大,只是为了应急的周转。

殊不知,嫉妒卢见曾的人不明就里,认为卢府终日待客,一定是贪污了盐税,挪用了公款,就上奏乾隆皇帝,要求罢免卢见曾,严加惩罚。

乾隆皇帝看了弹劾奏折,十分恼火,他一向讨厌^***污吏,经常微服私访就是为了查办^***污吏。当时就表示要对卢见曾进行查办。纪昀是当朝的礼部尚书,而且许多同僚都知道卢见曾与他是儿女亲家,纪昀不便在皇帝面前为卢见曾开脱罪责。散朝后,纪昀立即派一心腹星夜兼程,给卢见曾送去一封快信。

卢见曾拆开信一看,信内并无文字,只有一小撮和几粒盐末。当时卢见曾非常不解,不知是怎么回事。可是仔细一想,纪昀聪明机敏,一定是有不可言传的内容。毕竟他们是儿女亲家,心有灵犀,终于揣摩出纪昀来信的含义:“茶盐空。”于是马上命人暗地里变卖了家中细软,补足了挪用的盐税。几天后,皇上派来的钦差到后,封存盐税账目,进行仔细查阅,并没有发现贪污税款的现象。钦差无奈只得快马回禀皇上,弹劾奏折有误。加之卢见曾的宾客,有通天之人,通过关系疏通,为卢见曾评功摆好,乾隆皇帝只得收回成命。殊不知,卢见曾之所以能摆脱处罚,完全是纪昀以“茶谜”通风报信、排除危难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