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必须建立在生态条件适宜区

发布时间 : 2020-09-30
生态茶花茶 生态茶叶 湖北原生态昭君白茶

生态茶花茶。

茶树及配置在生态茶园中的其他作物,大多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其经济年龄均可达数十年。因此,在茶园建立时,必须认真做好规划设计,严格以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学规律为依据,根据茶树生育规律及所需的适宜环境条件的特点,妥善考虑决定。茶树为长寿常绿植物,一年种,多年收,有效生产期可持续四五十年之久,管理好可维持更长年限。茶树的生长发育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不断改善和满足它对外界条件的需要,能有效地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达到早期成园、高产优质的栽培目的,为此,建园时必须重视园地的选择。

我国植茶的生态条件适宜区域 生态茶园必须建立在生态条件适宜区。我国曾在20世纪70年代起对农作物的种植区划进行了研究,关于中国茶叶区划,于1979年6月在杭州组成了全国茶叶区划研究协作组,其任务是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研究茶树的生态适应性,茶类适制性,划分适宜生产区域,并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以及各地社会经济条件,研究提出合理生产布局和建立商品茶基地的依据,至1982年底,该协作组提出了全国和各省的茶叶区划意见,这为我们建立生态茶园的适宜地域提供了依据。据陈文怀等研究,根据茶树对气候生态条件的要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大约260万km2的地区是适合茶树经济栽培的。其中又可分为最适宜区和适宜区。

最适宜区:

南岭以南、元江、澜沧江中下游的丘陵或山地。行政区域包括滇西南、滇南、挂中南、广东、海南、闽南和台湾,适宜于乔木型大叶类茶树品种的种植。cy316.Com

适宜区:

长江以南,四川盆地周围以及雅鲁藏布江下游和察隅河流域的丘陵和山地。行政区域包括苏南、皖南、浙江、江西、湖南、闽东、闽西、闽北、鄂南、贵州、川中、川南、川东、藏东南等,适宜于小乔木、灌木型中、小叶类茶树品种的种植。

在适宜区域内,由于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的差异,气候和土壤均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由于生产者的素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生态茶园的成功与否。因此,对生态园地的选择,特别是生产绿色产品和有机(天然)产品,要严格进行环境的调查和检测。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树生长的生态条件


茶树生育所需要的主要生态条件是光能、热量、水分和土壤等。《一之源》中所述及的“地”、“野者”和“园者”、“阳崖阴林”和“阴山坡谷”,都是茶树生育的一些生态条件的直观表达方式。

首先,《茶经》提出了“地”,所谓“地”即指土壤。《茶经》把植茶土壤分成上、中、下三等,并以烂石为上,砾壤为中,黄土为下。在唐以后的茶书中,附和《茶经》说法的较多,否定的甚少。如明程用宾《茶录》、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清陈鉴《虎丘茶经注补》,清陆廷灿《续茶经》,都引述或发展了《茶经》的提法。只有明代罗廪的《茶解》和张源的《茶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或说“恐不然”,或说“产谷中者为上,竹下者次之,烂石者又次之,黄砂中者又次之”。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自然基地,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肥力。茶树生长所需的养料和水分,都是从土壤中取得的。因此,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土壤的保肥供性能、土壤的酸碱性和土壤的结构和适耕性),都关系到茶树的生长。

土壤是由岩石变化而来的,先是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而变成母质,再由成土母质在生物为主导因素的各种自然因素(包括生物、母质、气候、地形)的综合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具有肥力的各种土壤。

《茶经》中所用的土壤名称,很难用现代土壤名词正确地表达出来,因而也难以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但从字面上看,“烂石”显然是指风化比较完全的土壤,也可以说是现在茶区群众所谓的生土,这种壤土,适于茶树生长发育;“砾壤”是指含砂粒多、粘性小时砂质土壤;至于“黄土”,可以认为是一种质地粘重,结构差的土壤。

由于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土壤溶液)、空气、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等物质所组成的。因此,要正确地理解“烂石”和“砾壤”的含义以及陆羽何以分别称之为“上者”和“中者”,这除了应考虑土壤中粗细不同的矿物质颗粒,更重要的还应考虑其有机质和土壤生物的含量,也就是含有机质和土壤生物多的,可以理解为陆羽所说的土壤中的“上者”,少于“烂石”含量的“砾壤”,可以理解为他所说的“中者”,含量更低的“黄土”,则称为“下者”。

其次,《茶经》谈到的另一生态条件是光,主要包括日照、气温、空气湿度和地形等几个方面。茶园的小气候环境条件,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都有密切关系。《茶经》所说的在“阳崖阴林”和“阴山坡谷”两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茶树的品质问题,在宋、明两代的茶叶的著述中多有论述。或说:“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见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或说:“其山(指建安北苑的山)多带砂石,而号佳品者,皆在山南,盖得朝阳之和者也。”(见宋黄儒《品茶要录》)或说:“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见宋赵佶《大观茶论》)或说:“钱塘诸山,产茶甚多,南山尽佳,北山稍劣。”(见明许次纾《茶疏》)或说:“茶地南向为佳。向阴者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恶不相悬也。”(见明罗廪《茶解》)还有:“产茶处,山之夕阳胜于朝阳,庙后山西向,故称佳。总不如洞山南向,受阳气特专,称仙品。”茶产平地,受土气多,故其质浊。芥茗产于高山,浑是风露清虚之气,故为可尚。(见明熊明遇《罗齐茶记》)。

“阳崖阴林”四个字的含义很广,它明确指出:茶树适宜于向阳山坡有树木荫蔽的生态环境。由于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深山密林中,在人工栽培前,它和亚热带森林植物杂生在一起,并被较高大的树木所荫蔽,在漫射光多的条件下生育,形成了耐荫的习性。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辐射能取得其生育所必需的能量的,光照是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必不可少的条件。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需要一定的光照。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的进程,光照条件的改变,给有机体的生化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这是关系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的问题。遮阴就是根据光对茶树有机体的影响而进行的农业技术措施。在日照强烈的地方,在茶园梯坎和主要道路两旁适当地栽种一些遮阴树,以减少直射光,使遮光度达到适合茶树生长对光的要求,这是必要的。因此,“阳崖阴林”是符合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的。

第三,《茶经》所提到的又一生态条件是地形。《茶经》所说的“野者上,园者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野生的茶叶品质好,茶园里培育的较差;另一种是生长在山野里的品质好,生长在园地里的较差。前者是从栽培管理来看的,后者是从地形来看的。但不论从何种角度理解,这两句话是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因为当时的栽培技术,包括茶地规划、园地开垦、茶树种植和茶园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都还较落后。“园者”不如“野者”的情况,在中草药生长中是常见的。而且,陆羽有入山采制野生茶的爱好,有时几天野宿不归。他的友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丹阳人,丹阳在今江苏省,陆羽在安史之乱由湖北竞陵过江后,投依皇甫冉,同时结识了皇甫曾)都曾有诗记述了他入山采茶的情况。如皇甫冉在《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中,说他采茶之时,“远远上层崖”,“时宿野人家”;又如皇甫曾在《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诗中,也说他“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所以,“野者上,园者次”的说法,与陆羽当时采制野生茶的实践不无关系。

“野者上,园者次”,同时说明了地形与品质的关系。野牛茶多生长在高山、深山;而人工种植的茶园大多在低山或坡地。我国历代文献中所记述的名茶,很多都是出在高山。如五代蜀毛文锡在他所著的《茶谱》中所列的名茶,其中一再提到的“蒙、顶茶”,最名贵的是中顶的产品,而这个地方“草木繁密……人迹罕到”。又如至今还驰名国内外的福建的“武夷岩茶”,安徽的“祁门红茶”、“黄山毛峰”,江西的“庐山云雾”,云南的“滇红”和“普洱”等名茶,以及国外斯里兰卡的“乌发红茶”,印度的“大吉岭红茶”等,都是产于高山的优质茶。所以,我国历来就有“高山云雾孕好茶”的谚语。目前,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高原和山地出产的红细茶,其品质可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上等红茶媲美,如再能在品种和制造方面继续加以改进,则在不久的将来,在品质或售价上,都应超出印、斯高级产品之上。这又为上述谚语提供了新的证据。

高山出名茶,主要由于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有的是昼夜温差大等等,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芳香物质的积累。总的来说,这是环境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并非所有高山都能生长出好茶,也不是山越高茶长得越好,主要是山区的小气候和土壤的理化性质决定的。

浅谈生态茶园的建立


生态茶园源于生态农业。所谓生态农业,就是农业生产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建立农、牧、副、渔协调发展,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达到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益。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起来的茶园。建立生态茶园的理论依据有以下几点: (1)、生态茶园要不断地提高生物圈支持生命的能力。 (2)、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的能源,它通过绿色植物如茶树等的光合作用,将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的生物能。 (3)、生态系统中每一次循环,都比前一次循环有所提高和发展,这就是自然界越发展越丰富的依据。只有生态茶园才能维持真正的生态平衡,使茶叶生产得到持续发展。  一、如何建立生态茶园

1、选址

由于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等日益严重,在城市、工业园区已不适宜建立生态茶园,因此建立生态茶园必须选择具有良好生态平衡系统的远郊或山区。选地应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的生态环境标准,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等。要求茶园及其周围不得有大气污染源,如化工厂、水泥厂等。生产用水、灌溉用水不得有污染物。茶园土壤中各元素处于正常值范围内,茶园及其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并未受到污染,土壤中无农药残留。茶树是耐阴作物,光合作用饱和点较低,夏秋季强烈日照伴随干旱,往往会使茶树受害减产,甚至枯死;在冬季,低温寒风又会使茶树常常发生冻害,轻则枝叶枯焦,重则冻死。因此,生态茶园建立时应选择有遮荫,能挡风,四季极端温差相对比较小的地方。

2、选用良种

选用良种必须注意适应当地茶类生产的需要,同时生态茶园的茶树品种应选择抗性强的良种,这是减少病虫害、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基础。同时,良种须配良法。生态茶园宜合理密植,为了减少病虫残存的基数,也应适时进行修剪。

3、土壤管理

茶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严格控制无机肥的使用,鼓励使用生物活性肥料,同时,还可通过养殖蚯蚓来增肥,并可改良土壤结构。生产茶园中杂草应结合耕锄予以清除,严禁使用各种化学除草剂。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覆盖免耕技术,铺草与施有机肥相结合,是实现茶园免耕的可行途径,是生态茶园经常性的重要技术措施。茶园铺草不仅可以防寒防旱,防杂草,而且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为有益昆虫提供栖息场所,使茶园生态接近自然。幼龄茶园中铺草或轮种绿肥,还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4、病虫害防治

生态茶园的病虫害,必须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保证茶叶不受污染。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农业防治:结合农艺措施不仅可以兼防病虫害,还能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危害。例如修剪和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有效抑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趋嫩性强的病虫。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以保持生态平衡。如用白僵菌防治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丽纹象甲,苏云金杆菌Bt防治茶毛虫、刺蛾、尺蠖类,用茶毛虫病毒防治茶毛虫,赤眼蜂、茶园天敌蜘蛛也能对部分虫害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3)、物理机械防治:利用某些害虫的趋性,可用白炽灯和黑光灯进行诱杀灯光诱杀必须避开益虫的高峰期、糖醋液诱杀、性诱杀。此外,也可适当使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5、建立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作为以茶为主的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垂直结构上,可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组分的生态位,如上层树木乔木下层茶树灌木,形成“乔—灌”两层结构,或“树木—茶树—豆科绿肥作物矮杆”的“乔—灌—草”三层结构。这样可使光能得到充分利用,土壤营养也可在不同层次上被利用,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又起到上层树木调控下层作物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当然也要注意在水平结构上不能过度遮荫,以防光照不足造成茶树减产,降低效益。间作时要注意种间结合、互生互利,如阳性树种、耐阴树种及阴性树种的结合,以充分利用光能;深根性与浅根性树种的结合,使各自吸收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与营养等。间作树种的适生条件应与茶树基本一致,尤其是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一致,并在生物学上与茶树互生互利,或对茶树有利而对间作树种无害,以避免竞争和相克。应选择有利提高土壤肥力或不至过多掠夺土壤肥力和水分、与茶树没有共同病虫害的树种。此外,还可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树种,以达到茶、林林副产品双丰收。当间作树种的树冠过大,根系亦庞大,对茶树产生影响时,要及时对间作树木地上部分适当修枝,保持树冠郁闭度30%~35%,这样既可为茶树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又保持一定的遮荫面积。对树木周围的茶树要多施肥,以满足两树种的共同需要。目前在全国主要茶区试验成功各种适合于当地的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如云南省植物研究所建造的多层种植态位,如上层树木乔木下层茶树灌木,形成“乔—灌”两层结构,或“树木—茶树—豆科绿肥作物矮杆”的“乔—灌—草”三层结构。这样可使光能得到充分利用,土壤营养也可在不同层次上被利用,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又起到上层树木调控下层作物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当然也要注意在水平结构上不能过度遮荫,以防光照不足造成茶树减产,降低效益。间作时要注意种间结合、互生互利,如阳性树种、耐阴树种及阴性树种的结合,以充分利用光能;深根性与浅根性树种的结合,使各自吸收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与营养等。间作树种的适生条件应与茶树基本一致,尤其是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一致,并在生物学上与茶树互生互利,或对茶树有利而对间作树种无害,以避免竞争和相克。应选择有利提高土壤肥力或不至过多掠夺土壤肥力和水分、与茶树没有共同病虫害的树种。此外,还可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树种,以达到茶、林林副产品双丰收。当间作树种的树冠过大,根系亦庞大,对茶树产生影响时,要及时对间作树木地上部分适当修枝,保持树冠郁闭度30%~35%,这样既可为茶树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又保持一定的遮荫面积。对树木周围的茶树要多施肥,以满足两树种的共同需要。目前在全国主要茶区试验成功各种适合于当地的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如云南省植物研究所建造的多层种植园,上层是橡胶树,中上层是肉桂和萝芙木,中下层是茶树,下层是中药砂仁,这种多层种植园,地面覆盖良好,其径流只有农作物地的81%,冲刷量大大低于农作物地。此外,江苏省芙蓉茶场的茶树与梨树间作,福建邵武县的“林—果—茶”间作等试验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二、生态茶园的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消费者渴望得到富营养、品味好的卫生保健食品。国际市场特别是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机食品的消费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而有机茶销售量还不到茶叶销售总量的1%;国内市场随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卫生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也青睐无公害、纯天然的食品。生态茶园的一个典型模式有机茶园,近年来在我国主要的产茶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如浙江金华、绍兴等主要茶区,通过买断、兼并亏损企业,发展有机茶,开发的有机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周围茶区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茶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绿茶,我国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75%以上,任何国家都无法取代。因此,开发生态茶园是茶业发展的新趋势,生态茶园的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

建立生态茶园,实现茶树害虫的持续控制


建立生态茶园,实现茶树害虫的持续控制

每一生物都以种群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它们的种群在自然界都占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在以茶树为中心的茶园生态系统中,茶树、病虫及其天敌等以茶树为中心形成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落,它们通过营养循环的形式同时存在,互为依存、互为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因此,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茶树病虫种群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本文拟就建立生态茶园、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实现茶树害虫的持续控制谈点看法。

1 茶树害虫发生危害的成因

与其它农田作物或果树的害虫一样,茶树害虫的发生发展必然也会受茶树品种、栽培管理技术、气候条件和天敌因素等的影响。气候不但直接影响害虫的生殖潜能和生存能力,同时也通过营养和天敌而间接影响害虫。一般情况下,适合茶树生长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现有的茶树品种都能为大多数茶树害虫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和充足的营养条件,因而茶树害虫的种群数量主要受茶园栽培管理技术和天敌因素等制约。茶树是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虽然茶园的环境比其它一年生作物田间稳定得多,茶树害虫的群落组成也相对比较稳定,但不同的栽培管理措施,包括品种搭配、合理密植、间作套种、肥水管理、中耕除草、科学用药和采摘修剪等等,既能影响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能影响生物群落的稳定性。近40多年来,人们为了从茶叶生产中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普遍对衰老茶树进行改造,改丛植为条植、改零星为成片,并尽可能密植茶树、清除其它植物,使茶园生物相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造成茶园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优势病虫种群突出。另一方面,茶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以后,在保证茶叶高产稳产的同时,也给茶园的生物群落带来影响。尤其是不合理地使用高毒、广谱、高残留的化学农药,破坏了茶园生态平衡,削弱了茶园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导致化学农药越用越多,害虫越治越重的恶性循环。因此,近年来茶树病虫的优势种群不断演变、频繁成灾,就与茶园环境单一和农药、化肥使用不当有关。

2 茶园立体种植、建立复合生态系统的可行性

从害虫防治的角度说,通过提高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维护茶树病虫群落的稳定性,使有害病虫的优势种群不突出,达到避免或减轻病虫发生为害的目的,对于实现病虫的持续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茶园立体种植、间作套种,是建立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提高茶园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茶园间作套种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唐朝就有茶园间作套种的先例。近年来,国外对林茶间作也有研究,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都已推广林茶间作的经验。林茶间作可以有效地利用营养空间,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因此,茶园立体种植,建立复合生态系统是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常见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有如下几种:

茶-农复合型: 即在茶园内套种花生、大豆、甘薯或蔬菜等作物,特别是在幼龄茶园套种较多。这一类型茶园既可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又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经济收益,深受茶农欢迎。如能在梯壁上加种绿肥植物(如苜蓿、鸡眼草等)或黄花菜等,效果将更好。

茶-果复合型:在茶园内合理套种一定数量的果树(如梨、芒果、柿、葡萄、银杏)或中药(如杜仲)、桑树等,使茶园不仅有茶叶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有果、药、桑的效益。茶-林复合型:在茶园周围或梯壁上种植山苍籽、泡桐、乌柏、橡胶及火炬松等林木。一方面利用林木的遮荫作用,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使之有利茶树生长;另一方面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使生物群落保持最大的稳定性;林茶间作还能净化空气,有利于生产绿色食品。

农-茶复合型:即梯壁种茶,梯面种农作物(如豆、薯、菜、花生等)。这一种植形式为古老的、不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收入的耕作方式,经济效益较低。现在除了一些古老的山地之外,已较少见。

上列几种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类型,在我国茶叶生产史上不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不过,随着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茶园间作套种的要求也要有所提高。首先,要应用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种间生态位,使间作套种的作物品种能与茶树长期共存、共生互利。其次,要求间作套种的作物与茶树没有主要的共同病虫害。

第三,还要求间作套种之后的人工复合系统易于调控,能更大地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茶树害虫持续控制的可能性从生态学的原理上说,提高农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实现病虫持续控制的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在为多食性害虫提供广泛食物资源的同时,也为天敌提供了广泛的食物和补充寄主,丰富了食物链的结构,有利于天敌发挥自然控制作用。

另一方面,植被复杂、结构多样的生境,有利于淡化或免除害虫寻找寄主集中产卵繁殖,甚或复杂的生境条件改变了害虫的运动行为,迁出率高而定殖率低,从而减轻害虫的种群数量。在立体种植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大,群落的稳定性也较强,具体表现在生物的物种数较多,而个体数量较少,生物间的天然食物链多数处在动态平衡状态,有益的天敌种类丰富,有害生物的优势种群不突出,从而抑制了害虫的发生与为害。因此,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实现茶树病虫的持续控制。

翁友德(1988)、杨国礼等(1990)、陈代顺(1993)、魏国雄等(1993)、汪松能(1994)、徐赛禄(1997)、杨如兴等(1998)、汪红明(1998)、刘步瑶(1998)等人的大量研究报导一致表明,茶果间作、茶农间作和茶菌间作的复合生态系统能够收到种间互利、有益共生的效果。有利于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单位茶园内的生物总量和生物多样性,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和有利于美化茶园、维护生态平衡等等。从茶树害虫的发生发展上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一方面不利于茶树主要害虫,如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丰富的天敌也抑制了害虫的种群数量。因而达到害虫持续控制的目的,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茶园的生态调控


茶树——土壤——环境构成茶园生态系统,人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强烈地干预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采用茶园生态调控技术,可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控制茶园病虫害,减少茶叶农药残留,实现茶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重视茶园环境选择 茶园应远离城市和工矿区,光照充足,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壤呈酸性,土层深厚肥沃,通透性好,无“三废”污染。茶园土壤的营养要求为每公斤土壤有机质>15毫克,全氮>1.0毫克、有效氮>100毫克、有效磷>15毫克、有效钾>80毫克、铜≤50毫克、铅≤35毫克,砷≤5毫克、汞≤0.15毫克、锡≤0.2毫克。 优化施肥 茶园施肥提倡以有机肥为主体,可以采用沟施农家肥、土壤覆盖秸秆的方法,改良茶园性质,增加有机质。茶园还可以施用具有生物活性的各类菌肥,在增加土壤营养的同时,丰富土壤微生物,增强土壤生物多样性。有机肥是长效肥料,在施用有机肥的同时,还应当结合施用速效营养成分含量高的无机肥,即氧、磷、钾化学肥料。化肥最好是选择营养比较全面、适合茶树需肥特点的茶树专用复合肥,既保证茶园土壤营养平衡,又不污染土壤和水体,实现土壤肥力的持续增长。 控制病虫害 一是选用抗性较强的茶树品种。二是加强植物检疫。如云南流行的茶苗根结线虫病,福建的咖啡小爪螨,湘南、赣南、粤北大量发生的茶角胸叶甲,这些病虫可随插穗和种苗传播,在调运茶苗时要加强这类病虫的检疫。三是采取生物、农业、物理和适当的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对于茶园中某些目标明显或群聚性强的害虫,如蓑蛾、卷叶蛾、茶毛虫卵块和低龄幼虫等可用人工摘除的方法直接消灭。对小绿叶蝉可通过分批多次采摘减轻危害,同时可喷施100倍变形杆菌液控制虫口密度。茶园有许多种蜘蛛是叶蝉类害虫的天敌,保护好蜘蛛可以有效地控制叶蝉危害。对茶毛虫等害虫,喷施BT乳剂或特异的病毒制剂防治,也有较好的效果。四是适当选用植物源和矿物源药剂。如石硫剂对蚧、螨、粉虱及一些叶部病害有很好的效果,植物源农药鱼藤酮、苦参碱等也有一定的杀虫作用。五是化学防治应遵循低毒、低污染、低残留的原则,在施药前应加强测报,根据害虫、天敌发生情况及时防治。要尽量使茶园中有益昆虫草蛉、步行虫、隐翅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少受伤害。 防除杂草。幼龄茶园合理间种绿肥,可以控制杂草生长。覆盖度在80%以上的成龄茶园,光照减弱,杂草危害程度大为减弱,可实行覆盖免耕。总之,采用及时割除梯壁杂草,施用腐熟堆肥、厩肥,间作绿肥,铺草覆盖,及时耕锄除草一系列措施,都有很好的清除杂草的作用。 种植防护林。林园周围种植防护林带,除了防御自然灾害外,还可以增加茶园生态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营造茶园小气候,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改善茶园景观。

茶园茶叶 生态采摘知识


茶园生态效益的体现主要通过茶叶的采摘而实现,同时鲜叶的采摘又是茶叶产品品质形成的根本性基础和关键措施。因此,茶叶采摘是联系茶园生产和茶叶加工的一大重要关键环节,要做到科学合理的茶叶采摘,必须同时兼顾产量、质量和效益三者有机统一。

一、分级采摘

按照市场需求和产品加工需要,实行科学的分级采摘,有利于大大提高鲜叶品质并形成优质优价,有利于促进茶园生产向优质高效化方向发展,同时有利于不同茶叶产品的分级加工和产品提质增效。做好鲜叶分期、分批、分级采收是茶叶采摘的一大重要技术措施,同时一定要严禁“大小老嫩不分,头发胡子一把抓”的采摘恶习。

二、及时采摘

农谚道“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事实告诉我们,茶叶一定要及时采摘,只有及时进行鲜叶采摘才能确保获得优质鲜叶和加工出优质产品;才能促使后续批次的茶叶尽快萌发,缩短间隔期,大大增加采摘轮次,可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及时进行茶叶采摘,不但确保了鲜叶的质量和产量,而且,对控制茶园病虫害的流行发生和促进优质丰产型树冠的培养同样是有利的。严禁“养旺采、拖芽稍、采老茶 ”的不良采摘方法。

三、留叶采摘

茶树属四季常青而隔年交替落叶的植物,因此,合理做好鲜叶的采摘与留养,是持续长久确保茶树生长茂盛和优质丰产丰收的关键。一般正常管理条件下的生产茶园,进行留叶采摘需坚持“春茶留鱼叶采,夏、秋茶各批次间隔交替均衡适量的留一叶采,随时确保叶面积指数为4.0的原则,其中:“掠夺式”的采摘或过盛的留叶均不利于茶叶生产与发展。

在把握好以上三项的基础上,应坚持“采高留底、采大留小、采顶留边、净采对开叶、夹心叶和细弱芽叶”的原则,全面做好每一批次茶叶的采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