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商标唤起昆明记忆 滇茶与云烟最先闻名(组图)

发布时间 : 2020-09-30
昆明的茶叶 绿茶对记忆 玫瑰花茶组

昆明的茶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老商标唤起昆明记忆 滇茶与云烟最先闻名(组图)”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老商标唤起昆明记忆 滇茶与云烟最先闻名(组图)”相关知识!

云南聚盛酒铺的“金星”酒商标,出品年代为1946年

昆明老字号云南纺织厂1941年的“金龙商标”

以美人为纺织品商标,代表了民国时期的普遍审美标准

民国时期的“百宝丹”注册商标,其为云南白药前身

1950年,云南电机厂的商标

1932年的“天香卷烟”商标宣称“吸烟有益”,商标长95毫米、宽64毫米

1953年,昆明恒泰畜植牛奶厂出品的“鲜洁牛奶”

1950年,云南鼎新火柴厂的“和平火柴”商标

有工商业就有商标与广告,而老商标则见证着工商业的发展变化。

走近昆明的老商标档案,犹如面对一幅百年前昆滇大地繁荣的工商业画卷,似乎可以触摸到当时昆明商业的脉搏,并籍以遥想那个时代的面貌。昆明现存最早的商标是1913年现身市场的“春茶”牌,随后出现了图文并茂的普洱茶和烟草广告,“百宝丹”(云南白药前身)则是当时医药界的“驰名商标”。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近百年过去了,这些商标代表的商品,如普洱茶、云烟和云南白药等,今天早已闻名于世,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

昆明最早的商标“春茶”牌

一份以纯文字为内容的商标,成为在昆明市档案馆里能够找到的云南最早的商品广告。这份1913年现身市场的长方形的广告上,白底蓝字,记述着当时瑞丰字号的“春茶”商标,内容则是宣扬这种茶叶“山顶嫩尖,精工揉造,透心净细”。

当时,天申行等茶商主营这种春茶,主要以春天的茶叶为原料制成。直到今天,云南仍有一家公司名为“普洱瑞丰茶业有限公司”,只不过其主营产品已是普洱系列茶。

专家称,从这些商标可以看出,民国初期的云南商业界,已经开始重视企业和商品的独特品牌价值,以及懂得维护商品的权益。

香烟广告夸称“吸烟有益”

今天,出于健康考虑,国家明令禁止烟草广告。而在1919年,昆明却出现了大量的香烟商标及广告。当时,云南有了“滇省铨盛祥”、“德茂源烟庄”和“天香烟庄”3家较知名的烟草生产经营商行。能抽上这些特制香烟的,都是当时的社会中上层人士。

如今香烟包装上都有“吸烟有害健康”之类的人性化提醒语句,而在当时的昆明,天香烟庄生产的“天香”牌卷烟,在包装上较醒目的语句却是“吸此烟有四益”:“一适口、二省钱、三爱国、四卫生。”另一面包装上的广告词,还称“天香卷烟,物美价廉;其味香甜,其性和平;不燥口舌,有益卫生;请君试之,必信斯言”。一位烟草业界人士称,这类广告要是出现在今天,会让人笑掉大牙的,不用说立即就会被工商部门查封。

云南白药“万应百宝丹”

说起云南白药的早期注册商标,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出现。存留在昆明市档案馆的这份“百宝丹注册商标”,是一份27厘米长、19.5厘米宽的广告,中间是发明人曲焕章和曲万增父子的肖像,其下是“曲焕章大药房万应百宝丹”的标语,右上有“功效十全”、“政府注册”字样。这份商标上的大部分内容,还是“百宝丹”的宣传,其中包括药物历史、治疗功能、服用方法和禁忌。如今闻名于世的云南白药,功效和当初宣传的一样,主要用于各类伤口的止血和恢复。

美女主要代言纺织品

翻开当年的商标档案,凡是纺织品,大多由美女代言。一份名为“美人香”的白布商标上,主要图案是一位双手捧颊、羞涩微笑的瓜子脸美女,身着旗袍,背后以粉色的花朵衬托。柳眉凤眼、红唇白齿、烫发整齐,这些是那个年代时尚美女的必要元素。

另一款名为“双金锭”的蓝布商标,则取自历史传说。一个身穿红色长袍的白面书生,和两个衣着相像的俊美女子相互行礼,背景是名门人家考究的雕梁画栋,近有盆景,旁有帏帐,给人以童话般的美感。

而在1933年的一款名为“花王”的肥皂广告上,也有一位正在搓衣的家庭妇女,旁白是:“张女士说:我洗过的衣服很多,用过的肥皂不少,其中要以花王牌肥皂最好了!”

这种以“消费者推荐”方式所做的广告,在如今的商界大行其道,类似于今天的广告词“我天天都用××牌”。

宋聘号牌普洱茶

昆明较早的普洱茶商标之一,由宋聘号茶庄于1917年注册创建。这家茶庄也是较早把普洱茶打造成有别于其他茶叶的、具有独立品牌的早期经营机构。商标宣传内容中,称是采取细嫩茶叶“阳春嫩尖”的原料制作而成。

宝成银楼“三星商标”

昆明较早的金银饰品制作工具商标之一。宝成银楼是当时知名的工具制造商,特别是生产装饰品的器皿,绘有吉祥的人物图案,内容则配有“八仙过海”等民间熟知的故事。

双鹿药丸治肾亏

昆明较早的保健品商标之一。由永龄药室赵永清发现的、以梅花鹿等动物为原料的药丸,虽称为“药”,但从其内容宣传来看,实为今天的保健品。商标图案为一对相依的小鹿,衬以参天古树为背景,四周有“永龄药室”的文字。其中“参桂鹿茸丸”,称能专治“男子酒色”过度导致的虚亏。

以上图片由昆明市档案馆提供。转自都市时报。

茶经网扩展阅读

易武普洱茶博物馆:感受记忆的分量(组图)


背茶的竹篓

传统普洱紧压茶加工工具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有一个群山环抱的小镇,这里就是名满天下传统普洱茶的重要原产地易武。

易武种茶的历史始于唐代,明朝末期,江西人和云南石屏人开始进入易武种茶,到清雍正年间,清政府实行“茶引”制,放宽茶叶专卖并把易武定为贡茶采办地,易武因此成了茶人眼里的“朝圣地”,大批茶人涌入易武垦地种茶。

传统普洱紧压茶加工手工工具

在易武的兴盛时期,商业繁盛,马帮络绎不绝,每一天都有一队队的商人沿着青石铺就的古道踏着夕阳而来,又会在清晨带走远方翘首以待的普洱茶和他们致富的梦想。据史料记载,在易武的鼎盛时期,这里的常住人口竟多达十余万人,以至于1929年成立镇越县时,易武一度成为县府所在地。从现今还保存着的易武大庙,就可依稀看得到易武当年的繁荣景象。

无声诉说

因为普洱茶的产供销而长时间保持繁荣与兴盛的易武,是普洱茶“名重天下”辉煌历史的见证,也在漫长的时光中,为我们留下了最为丰富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遗存。除了那些有关易武的典籍、传说与茶祖会,易武茶案碑、皇帝亲赐的“瑞贡天朝”的匾额、尘封了无数岁月的一座座老茶庄遗址、无数的浮雕与石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易武作为茶叶王国曾经的辉煌与骄傲。

普洱茶加工手工工具

普洱茶太上皇金瓜贡茶

易武对于普洱茶来说,就相当于景德镇对于陶瓷、苏杭对于刺绣、安徽泾县对于宣纸。因此当我们重温普洱茶那段辉煌的历史,就不难发现,易武实在是一个值得茶人铭记的地方。

无数的浮雕与石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易武作为茶叶王国曾经的辉煌与骄傲

制茶工具

制作七子饼的工具

“茶山执照”

千年古茶树(图组)


2700年的古茶树

▲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龄为2700年。千家寨上坝1号古茶树,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龄为2700年。位于上坝平地边的坡脚,海拔2450米,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最低分枝高3.6米,第二分枝7.3米,基部干径1.2米,胸径0.86米。2001年4月10日,出席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全体代表立下了“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纪念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同时颁布了“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基尼斯之最”匾牌和证书。千家寨小吊水头2号古茶树,树龄2500年;位于小吊水头峡谷中,海拔2280米,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稀,树高19.5米,树幅16.5x18米,最低分枝高10米,基部干径1.02米,胸径0.86米。

镇沅县千家寨万亩野生大茶树群落镇沅九甲乡和平村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北纬24°7,东经101°14,海拔2100-2500米高度范围,分布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保护面积最大、植被最完整的中亚热带中山湿性阔叶林。野生大茶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是面积最大、最原始、最完整、以茶树为优势建群树种的植物群落。在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中,有第三纪遗传演化而来的亲缘、近缘植物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等植物群。

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总面积4200亩以上,是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连同景东、镇沅、景谷、普洱的成片野生茶树,构成了面积广大的野生古茶树分布区域。景东花山、林街、漫湾、大街等8个乡镇有野生大茶树分布,林街岩头村石大门有面积为3500亩的野生大茶树群落。

景谷大水缸有面积2000亩的野生大茶林,其间有许多数百年的大茶树,困庄大地有一株树龄1000多年,树高20米,基部干径0.88米,树幅16.5米的大茶树;凤山顺南光山、小景谷文山村大黑龙潭各有野生茶林1000亩;景谷乡大中山、益智大绿山各有野生茶林500亩。普洱凤阳宽宏和把边团结一带的白草地梁子,分布有总面积约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团结村有野生茶林8000亩,宽宏村有野生茶林2000亩。

普洱困鹿山千余年野生茶树

澜沧景迈千余年栽培型古茶园

▲面积大、历史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景迈古茶园。

澜沧惠民乡芒景、景迈山有古茶树繁衍延续已千余年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整个古茶园由景迈、芒景、芒洪等村寨组成。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傣文记载,景迈古茶园的茶叶种植,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5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茶园原有8000多亩,近几百年来连年种植,目前总面积已达万亩。

古茶园与高大常绿阔叶林交错生长,古茶树为单株,株距2-4米,行距3-6米,古茶树直径多在0.10-0.30米之间,少数在0.30-0.50米,树高2-4米,为乔木树型,树态衰老,人为砍伐或干预茶树生长痕迹明显,多数茶树上长着“螃蟹脚”和多种寄生植物。其中最大的两株分别于1956和1976年被砍和被烧;现存最大的两株,其中1号古茶树树高4.3米,基部干径0.50米,离地面0.55米处分出2支枝干;二号古茶树,树高5.6米,基部干径0.40米,离地面0.77处米分出2枝。景迈古茶园的茶叶一直采食和出售,很早就用马帮驮到普洱进行交易,自元代起就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根据傣族文献记载和实物证据,景迈古茶园是古老的普洱茶产地之一。景迈古茶园,是目前国内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林中茶树数目很多、面积很大、历史很长、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被日本学者称之为“天然茶叶博物馆”。

景迈古茶园这一茶叶博物馆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茶树起源与茶树驯化栽培和规模开发在地理上同源;云南思茅既是茶树起源地,也是最早驯化和规模栽培茶叶的地方。

普洱县困卢山寨边栽培型古茶树林

古茶树上的茶花

澜沧县邦崴千余年过渡型古茶树景东县花山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景谷县民乐秧塔大白茶(白芽)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普洱县困卢山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世博会上京味儿茶馆听曲艺(组图)


演员正在表演“大碗茶琴”。这32个茶碗是老舍茶馆的宝贝,当初茶馆创始人从1000多个茶碗里,挑出了这32个音调音色不同的碗用于演奏。

北京著名京韵大鼓艺术家陈秀敏表演“含灯大鼓”。她唱的“大碗茶”,既有含灯表演形式,又有京韵大鼓的曲调。

演员们正在进行太极长嘴壶茶艺表演。

老舍茶馆的赵师傅为参观者盛上一碗大碗茶。

宝钢大舞台内浓缩版的北京老舍茶馆让四海宾客品味十足京味儿。

浓郁的茉莉清香、甘甜宜人的口感,最适合烈日下在世博园里逛累了的游客――这就是老舍茶馆的“大碗茶老二分”。坐在京味儿茶馆,一边品茶,一边欣赏京味儿十足的曲艺表演,将日晒、排队、赶时间统统丢到脑后是件多么惬意的事。

在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宝钢大舞台展演区,北京城里久负盛名的老舍茶馆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北京文化周活动是中国元素31省市文化周活动的首场,老舍茶馆在北京市旅游局的邀请下,于5月1日-8日进行展示,在园区内搭建京味特色的茶馆舞台,用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展示老北京的文化特色节目。

“据我所知,我们这儿是世博园里唯一免费提供茶水的地方。”老舍茶馆办公室的王先生告诉东方网记者。原来在茶馆的进门处有一个茶水桌,上面写着“大碗茶老二分”,有人斟茶、没人收费,只在边上立了个积善箱。一碗茶2分钱,渴了您就喝,想付账就随便扔点在积善箱。斟茶的大爷告诉记者,老舍茶馆始建于1988年,却早在1979年就已经靠“大碗茶老二分”起家,当时没有茶馆,只是在北京大前门外支了个棚子,一碗茶2分钱。如今昔日的茶水棚变成响当当的老舍茶馆,各种名茶和茶艺表演与时俱进,然而“大碗茶老二分”却依旧2分钱一碗,浓郁的茉莉清香、甘甜宜人的口感,这是对过去的一种纪念,也是对大碗茶文化的传承。

据王先生介绍,为了办好这次展演他们在前期做了很多准备,但由于进园区的人数限制,整个团队缩减至16人,节目也压缩至4个,分别是含灯大鼓、碗琴、世博茶艺、乌龙茶茶艺表演。这些节目每天表演4场,每场30分钟。王先生还透露,虽然现场观众的座位只有不到50个,但在活动的一周中,老舍茶馆已接待观众近3000人。

2010年西双版纳泼水节:独特的沐佛仪式(组图)


2010年4月14日日,作为2010年西双版纳泼水节暨傣历新年节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沐佛仪式大巡游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举行。“沐佛”是傣族群众庆祝傣历新年的重要活动。傣家人认为,通过“沐佛”,能把过去的灾祸、疾病洗去,换来的是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平安和睦的新年。因此,在“沐佛”日到来之际,傣家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里进行祭奠,并在僧侣的颂经声中,把漂着鲜花的水浇到佛像上,随后人们用手或器皿去接浇在佛像身上的水,然后洒在自己的身上,祈求幸福平安。

4月14日,傣族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准备开始沐佛仪式。

4月14日,一名傣族人敲起木鼓,准备开始沐佛仪式。

4月14日,傣族群众参加沐佛仪式,在接浇在佛像身上的水。

4月14日,傣族群众在参加沐佛仪式大巡游活动。

4月14日,僧人在参加沐佛仪式活动。

4月14日,身着节日盛装的傣族姑娘在参加沐佛仪式大巡游活动。

滇茶简史


商周时期濮人种茶

东晋·常璩(公元347年或稍后)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钢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上述记载表明商周时期巴蜀之茶已作贡品。据吴觉农《茶经述评》称:当时所指巴蜀包括今四川省及云南、贵州两省部分地区,故贡品中有云南茶。又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领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八国即庸、蜀、羌、髳,微、籙、彭、濮八个部族国。其中髳族濮族均祖居云南,髳族分布在今牟定县,濮族分布面广,周秦时期称为百濮,其后裔分支很多,历代称呼为朴子。朴子蛮、布朗、蒲蛮、古刈、哈瓦、德昂、崩龙等。流传至今,云南茶区还有布朗、哈瓦、德昂等少数民族。据许慎《说文解宇》说,这些称呼都是由“濮”“蛮”二字的音源而来,只是译音取字不同而已。又据史料记载,濮人曾向商王朝献短(或曰矩)狗;清·顾炎武《日知录》也说,明清时期规定云南顺宁府的蒲蛮以矮犬为贡品;《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诸葛亮定甫中后将永昌郡濮民数千部落移至云南郡和建宁郡囤田。由上可知濮人祖居云南的历史长久,分布面也广,当地有适宜种茶条件,故有濮人为云南种茶始祖之说。这与上述商周时期云南以茶为贡品是吻合的。

两汉时期茶产益州

三国时魏·吴普《本草、菜部》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尝羌臣服于汉,武帝赐以金质“滇王之印”,建立滇国,封尝羌为滇王,以滇池为中心。设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的晋城)领27县,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辖区。东汉明帝时在滇西设永昌郡之前,先设西部都尉,仍归益州节制。汉献帝建安19年(公元214年)设庲降都尉于今之曲靖,统辖益州、朱提(今昭通一带)、兴古(今文山,红河州部分地区)、永昌(今保山和临沧地区)、云南(今大理和楚雄部分地区及云南东南部及贵州南部)、越(今四川西昌和云南丽江及楚雄部分地区)七个郡。可见两汉时滇治均属益州管辖。故吴普《本草、菜部》所称益州主要是指现今云南所属之地。

三国时期南中茶子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平夷县,郡治有珧津、安乐水,山出茶、蜜”的记载。据吴觉农《茶经述评》载:“平夷县约当今云南富源县地。”平夷县距当时南中的中心味县(今曲靖)140里。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公元775—780年)载:“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粟、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由滇池县移至味县,统管南中之地,味县遂成为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傅巽以南中茶子与当时国内外名特水果等产物(宛柰即大宛国的苹果,西极石蜜即天竺国的冰糖)并列,可见云南茶子当时已有盛名。

唐宋时期茶出银生城

唐·樊绰《蛮书·管内物产第七》(公元864年)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今景东县)界诸山,即今景东、景谷及其以南之地。蒙舍蛮系唐代洱海附近居民的六诏之一的南诏,居住在今巍山、南涧县境。

清·阮福《普洱茶记》(1825年)中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西番指今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

南宋·李石(约12世纪中期)《续博物志、卷七》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上述记载说明唐宋时期云南产茶集中在滇南,采制粗放,饮用方法都是加上香辣等配料煮饮。并且可知当时云南茶已销往西藏等地。

明代名茶问世

明·冯时可《滇行纪略》(16世纪下)载,“楚雄府城外石马井水,无异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按:感通寺茶系指大理感通茶,惠泉指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天池指明代江苏苏州的天池山产的名茶,伏龙是指浙江古会稽名茶之一种,亦称卧龙。

明·万历年间谢肇淛《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明末(1639年)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滇游日记》载,“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甚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日记中还提及过顺宁府时住梅姓老人家,主人以云南府所产名茶——太华茶招待。

上述记载表明,普洱茶之名始见于明代;云南已有名茶出现,焙制方法未臻完善,大叶种茶树须架梯采摘。

清代普洱茶名重天下

方以智《物理小识》(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

刘健《闻夜录》称:顺治18年(1661年)3月在北胜州(今永胜县)与藏人互市茶马,当年人藏普洱茶三万担。

张泓《滇南新语》(1755年)载。“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

曹雪芹《红楼梦》第63回记述:“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茶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载:“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岁人贡,民间不易得也…普洱茶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王昶《滇行日录》(1768年)载:“普洱茶味沉刻,土人蒸以为团,可疗疾,非清供所宜。”

吴大勋《滇南闻见录》(1782年)记有:“团茶产于普洱府属思茅厅地方,茶山极广,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它茶为独胜。”

檀萃《滇海虞衡志·卷十一》(1799年)称:“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师范《滇系·山川》(1807年)载:“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220里曰莽芝;260里曰革登;340里曰蛮砖;365里曰倚邦;520里曰漫撒。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

阮福《普洱茶记》(1825年)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的记载。

雪渔《鸿泥杂志·卷二》(1826年)有:“云南通省所用茶,俱来自普洱。”

[page_break]

段永源《信征别集·卷下》(1867年)载:“朱继用又言:思茅厅地方,茶山最广大,数百里间,多以种茶为业,其山川深厚,故茶味浓而佳,以开水冲之十次,仍有味也。而归其名于普洱府。其实普洱之茶,皆思茅所产也。”

光绪末年(1908)顺宁府太守琦磷号叔敏与当地知名人士陈晓峰倡导种茶,引种双江勐库茶子,初种于城后凤山,蔚然成园。此后即推广普及全县。

上述清代茶事记载表明:云南普洱茶产、制、运销的盛况,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钱粮;滇西南双江、凤庆等地的茶区在发展;普洱茶及其茶膏具有多功能的药理作用,故普洱茶名重于天下,不但士庶所用皆普茶,京师尤重之。所谓普洱茶,即记载中的饼茶、团茶,女儿茶等皆属之。今天的沱茶、紧茶、方茶、砖茶以及各级滇青皆属普洱茶。但与现在广东、湖南、四川等省将茶叶经过陈化处理而成的“普洱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关于云南六大茶山,经考证,应是攸乐、葬芝、革登、蛮砖、倚邦、漫撒六山,位于澜沧江东岸,除攸乐山在今景洪市境,其余五大茶山均系今勐腊县境内。

民国时期茶事先兴后衰

民国年间,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校长为景谷县乡绅纪襄廷题词“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硚(音)之后,在公一人”。当地人立石树碑于县内以表其功德。(按纪为清咸十年间人,对发展景谷茶叶生产卓有成效,群众深受其益,故立碑纪念。今景谷青毛茶是全省收购标准的标准样,属于国家商业部主管标准样之一。)民国三年(1914)9月30日征集参加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陈列品中,有云南宁洱县糯茶一封,那次云南陈列品总值银元2000元,其中茶叶类值30元。

民国五年(1916)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为现在的碗形沱茶,这是经历了多年的储、运、销售工作实践,几经演变而形成的造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碗形窝部有通风透气,防止霉变的作用,成为畅销国内外品种之一。当时下关永昌祥沱茶负有盛名,因其配料有特点,取勐库茶香味浓厚,凤山茶兼具外形美观之优点,故产品盛销多年不衰,为其它牌号沱茶所不及。

民国九年(1920)在昆明设立云南茶务讲习所。

民国十二年(1923)在佛海县南糯山设立云南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

民国十四年(1925)柴萼《梵天庐丛录》记有,“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以竹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民国二十一年(1932)7月22日征集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土特产陈列品中有宜良宝洪茶。博览会展期是1933年6月1日至11月1日。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全省产茶19.6万担,是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出口9224公担,价值国币31.63万元。

民国二十七年(1938)民国政府经济部所属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创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即“省茶司”前身)。于12月16日式成立。办公地址设在昆明威远街208号。

“省茶司”与东陆大学订立茶树栽培实验合同,对云南茶树品种与国内及印度锡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同时对变种进行分离试验。

云南茶界人土郑鹤春、汤惠荪、蔡无忌、沈士华等筹建中国茶叶学会云南分会,从事学术考查研究。

民国二十八年(1939)1月,“省茶司”派员赴顺宁县城郊筹建顺宁实验茶厂(风庆茶厂前身),采取边建边投产的办法,当年试制成功工夫红茶348担,定名云红,开云南机制红茶之先河,运交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设在香港的富华公司转销伦敦,以其品质优异,获伦敦市场茶师的高度评价,云南红茶在国际市场初露头角。“省茶司”租用宜良县老洪山、团山等地的土地2000亩作推广示范茶园,与省合作事业委员会,富滇新银行组成茶叶合作社,分工负责:合委会管行政,富行管贷款,公司提供技术设备和种苗。划出500亩为公司示范茶园,设临时制茶所加工产品。

“省茶司”与省建设厅共同举办茶叶技术训练班,招收高中毕业学生40人,学制两年,讲课地点在昆明大麻咀,实习地点在宜良临时制茶所。

民国二十九年(1940)春,组成佛海茶叶服务社,资金总额国币25万元,富滇新银行和“省茶司”各出资6万元,省经委承担13万元。缪云台为理事长,梁宇皋为常务理事,范和钧任经理,彭克麟任副经理。

4月9日,“省茶司”采纳富华公司建议,将云南红茶“云红”之名改称“滇红”。从此“滇红”之名沿用至今。

9月,正式成立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除加工红茶外,还收购和加工紧茶、圆茶等。

民国三十年(1941)春,“省茶司”与蒙藏委员会代表格桑泽仁订立合约,各出资国币15万元,在下关建立康藏茶厂。

5月19日顺宁地震,厂房震裂,略有损失。

佛海实验茶厂的绿茶销印度78箱,销缅甸56箱,七子饼茶销泰国462担,通过仰光销香港红茶183箱。

民国三十一年(1942)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云南茶叶出口路阻,外销无望。内销运输也感困难。11月,“省茶司”股东会议决定压缩经营规模,规定顺宁厂转产内销茶为主,全年仅安排加工红茶50—100担,绿茶90担,沱茶106驮;佛海厂邻近缅甸的景栋已有战事,故决定停产疏散,11月,范和钧率领员工20余人,撤离佛海返回昆明。

民国三十二年(1943)1月,宜良实验茶厂停产裁员疏散。

8月25日,中国茶业公司退出全部股金70万元,终止股东关系,仍与“省茶司”维持业务往来关系。

民国三十三年(1944)云南富滇保险公司投资到“省茶司”董事会改组,缪云台继任董事长,改公司名称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重新申请注册登记,领得经济部新字第787号执照。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佛海茶厂要求复业,“省茶司”通知,原则上不制红茶,如就地能自销则可,有条件可制白茶调昆明。

康藏茶厂股东蒙藏委员会退股,茶厂由“省茶司”独资经营。

民国三十五年(1946)货币贬值,农村凋敝,百业萧条,茶叶滞销,茶价猛跌。“省茶司”资金缺乏,无力经营,遂并入云南人民企业公司,靠茶叶抵押贷款勉强维持业务。职工纷纷离散,最少时只剩职工10余人。

民国三十六年(1947)“省茶司”经理郑鹤春辞职,董事会聘任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专员刘云阁为经理。

民国三十七年(1948)4月,康藏茶厂改名为新康藏茶厂。

民国三十八年(1949)时局动荡,物价飞涨,“省茶司”业务清淡、经营所得仅能维持职工生计。

陕西茶马古道与滇茶马古道握手(五)


云南是居安思危

7月8日,研讨会最后一天安排与会人员参观了丽江茶马古道遗迹束河古镇和西香格里七十二道弯铺石古道。后者有400年前相当于烽火台的蒙古哨、马帮期望能解除劳累的嘎呢咕石堆、防止马匹走错路的拦马石等,这些都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遗憾的是,为马帮提供饮水的石水槽失踪了。在过去马帮时代,山下的村民挑水倒入半山腰的水槽里,马帮喝水后,自觉投入零钱。

木霁弘告诉记者,云南境内的茶马古道,由于对茶马古道的研究与保护尚未深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茶马古道沿线文物古迹及周边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现状不容乐观。云南将进一步加强茶马古道资源调查,抓紧编制茶马古道保护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茶马古道整体保护。

寇骞说,云南是居安思危,人家已经找到了大量茶马古道遗迹,咱们陕西如今根本不清楚茶马古道遗迹情况,就是消失了也不知道。

李刚说,云南工作做得很细,对古镇、古村落、古茶树、古茶园、古道路全省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普查。陕西要赶快奋起直追,保护好茶马古道。

建议陕西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

前往丽江的路上,李刚和寇骞就商量,这次去参加研讨会,要和云南建立关系,为以后合作大手笔打好基础。

尽管在有些学术观点上还存在分歧,但李刚和木霁弘见面时热情握手,一再表示要多交流、合作。木霁弘说,茶马古道是中国,尤其是西部人民贡献给世界的一条古道,各省、各族人民都为茶马古道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他们在给国家文物局所作的茶马古道现状报告中,本着全面、完整、真实的原则,将7个省按照一个整体来做。我们7省要联合打造茶马古道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它既不只是云南的事,也不只是西藏的事,或陕西的事,而是我们整个西部一件伟大的事业。这需要许多人、许多专业的联合努力才能做好。

李刚说,我们要更多地从国际性、民族性角度来整合茶马古道。我们7个省要联合起来打造这一具有国家性质的、横贯整个西部的贸易通道,进行历史经验总结,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历史经验支撑,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必要的准备。

李刚、寇骞包括本报记者,和云南、四川、重庆、青海以及海外专家、学者进行了私下交流,并表示以后要相互协作,互通信息、经验。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透露,云南、四川正在做境内茶马古道申报第7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如果这样的话,就可以使沿线过去连县级文保单位都不够的文物古迹,一下成为国家级保护单位,茶马古道就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他建议陕西能设法将陕西境内的茶马古道申报为第8批国家级文保单位。寇骞认为此建议非常好,回去会向有关方面反映。(金石)

陕西茶马古道与滇茶马古道握手(三)


是茶换马,还是马驮茶

研讨会上学术争议激烈,主要分为滇、陕、川三派。

第一个发言的木霁弘,夸赞了丽江和丽江马在滇藏茶马古道上的特殊作用。他说,南部驮茶的马,到了大理、丽江一带就不能再走了,因为它们不适应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唯有大理、丽江的马不惧高海拔。他强调,在研究茶马古道时,不要只看正史,而忽视茶马古道的民间性。他注意到有的人基于地方眼光,排出一、二、三。研究茶马古道时要完整、全面地评估,不要想当然地说你这条路是第一条、是起点。经过长期研究,可能你的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木霁弘后面的话,虽然没有点名,但显然说的是陕西的事情,特别是今年4月16日在紫阳县向阳镇瓦房殿举行的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起点揭牌仪式。

第6位发言的李刚,没有因为自己身处人家门上且是应人家邀请来参加会议而回避观点的交锋。

李刚提出需对茶马古道这一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茶马古道是由国家经营、以内地茶叶换取边疆战马为主要内容的西部贸易大通道,是以茶换马的交易;另一种观点认为,茶马古道是以马驮茶的贸易大道,马只是工具而不是商品。李刚认为应该是以茶换马。由于当年陕西运茶量太大,主要是用骆驼驮茶,去西部换马。清代陕西茶商马合盛家有300多峰骆驼。

针对木霁弘的讲话,李刚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须在时空上准确描述茶马古道。他觉得,既然茶马古道不是民间小道,就必须以国家组织和国家行为作为标志。明代边防建设的重点在西北,所以搞了基本国策茶马交易,茶马古道的起源和这一政策有直接的关系。茶马古道开通的标志,既不是茶,也不是马,而是政府的茶马交易事务主管机构的设立,茶马司就是茶马古道开通的基本标志。明代洪武4年,即公元1371年,在陕甘设立了秦州茶马司、河州茶马司、洮州茶马司,标志陕甘茶马古道开通;到洪武26年,即公元1393年,开通了四川的黎州茶马司(在今汉源县)和雅安茶马司,标志着康藏茶马古道(即一般人称的川藏茶马古道)的开通。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王川教授说,在川藏线上,主要是用牦牛运输茶叶,不是马,因为牦牛耐寒,而且用结实的牦牛皮包裹茶叶,不仅能避免受潮变质,而且牛皮摔不破。王川同时提出,川西北是茶马古道核心区。

云南许多学者在会上一再提出,滇藏线是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

北京大学教授陈保亚认为,茶马古道是以人赶马(包括牛、骡、骆驼等)运茶为主要特征,并伴随盐、酒、马、骡、皮毛、药材等商品交换的文化传播之纽带。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解释,茶马古道的核心是茶,不是运输工具。

陕西茶马古道与滇茶马古道握手(四)


给云南人说句心里话

李刚在发言中,所讲的第一点意见,就是感谢云南的同志,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在云南各级政府、党委的关怀、支持、领导下,举全省之力打造茶马古道这一品牌。

李刚说的绝不是表面上的客套话,而是一句心里话。李刚这次来参加研讨会的目的之一,是想看看云南是怎样研究、开发利用茶马古道的。

自木霁弘等人提出茶马古道概念后,云南各级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做了大量工作。这里只介绍其中两年的部分活动。

2002年5月,丽江地区人大工委与丽江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调研,向丽江地区行署提出了《关于打造和推出茶马古道旅游品牌》的11条建议;6月,云南和西藏、四川在昌都举行茶马古道学术考察研究活动;8月,丽江在北京举行了有费孝通、任继愈等全国著名专家参加的茶马古道与丽江古城文化研讨会。

今年4月,云南在澳门举办千年印记--茶马古道风情展;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云南省文物局、普洱市人民政府承办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茶马古道;7月6日至8日,丽江政府举办了本次研讨会。

记者在丽江几天里,街上游客如潮,丽江古城里的游客更是多得摩肩接踵。丽江茶马古道博物馆馆长刘建勤告诉记者,丽江虽然只有110万人,但去年游客量达700多万人次,今年由于通了火车,预计游客将过千万。丽江文化研究会会员、负责本次研讨会文秘工作的杨杰宏自豪地说,丽江虽然不产茶叶,却是云南最大的茶叶销售地。

李刚私下羡慕不已地对记者说,你看人家从省、市政府到民间,全民形成共识,通过茶马古道拉动整个旅游经济,吸引了全国甚至世界的眼球,丽江年人均接待10人次游客。相比之下,这些年,陕西的专家、学者一再呼吁,可除了媒体热心外,在省内反响不大,有关单位对茶马古道的漠视态度令人心寒。我们自己如果将茶马古道边缘化,就难免被别人边缘化。外省已对陕西形成合围之势,如果我们3人这次不来,就没有陕西的声音。陕西应该好好向云南学习,通过茶马古道形成陕南绿色茶叶带,拉动陕南经济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