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是在自心

发布时间 : 2020-10-12
白茶冰糖心 自制冰绿茶 自做玫瑰花茶

白茶冰糖心。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宁静是在自心”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宁静是在自心”相关知识!

茶人的风雅情趣一般也都十分浓厚。就说琵琶吧,本是宫廷士宦游乐工具,然而很多茶人,有山田宗遍、土肥二三、藤村庸轩、—尾伊织等,都是此道高手。而将茶的静寂与枯淡推向极致的大茶人千宗旦不仅喜好,而且还十分擅弹琵琶。在宗旦身上,茶与琵琶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有一回,宗旦邀请藤村庸轩去品茶。庸轩正准备出门的时候,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结果对于宗旦的茶会迟到了。到达宗旦那里的时候,早已过了约定的时候。庸轩因为是常客的缘故;熟门熟路,于是他便径直进了大门,穿过茶庭来到了茶室——寒云亭。却见宗旦一个人正坐在茶炉边弹着琵琶。

庸轩马上走上前去为自己的迟到道歉。

宗旦却问:“你是坐轿来的,还是步行来的。”

庸轩说是步行。

“那么一定有些气喘吧,先来喝一碗薄茶吧。”宗旦说着将琵琶放在一旁、早已准备就绪的各种道具点了一碗茶呈给庸轩。在庸轩品茶的时候,宗旦取下装炭的小箱给炉中加了炭。其实,在等待的过程中,宗旦不断地给炉中加炭,调整炭火,以保证最合适的火候。

宗旦相信作为茶人的庸轩是一定不会爽约的,所以他一定要时刻保持茶炉的最佳火候以等待客人,这是茶人以真意待客的最佳表现。而琵琶则是打发等待过程中那一段宁静时光的工具。

其实茶人也好,禅僧也好,“宁静”是在自心,与弹何种乐器无关,这正是所谓的“平常心是道”,琵琶的华美艳丽无碍于茶的静寂枯淡。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烟自芬芳


想了解《茶烟自芬芳》知识吗,丰富的《茶烟自芬芳》内容等你来看!

在杭州游古寺,恰逢寺中方丈招待朋友。竹林外,石桌旁,方丈与朋友对坐,小和尚拎来一壶烧好的水,方丈取下紫砂壶的壶盖,用木勺续上茶叶,转手接过水壶,高高扬起,一股热水注入壶中,片刻揭去壶盖,茶水倒入杯中,旋即升起一片烟雾,如云朵朵,又渐渐散去,清香弥漫在空中经久不散。

我们看得入了神,方丈热情邀请我们品茶。清茶一盏,淡雅芬芳。我忍不住悄悄问道:“茶水入杯,茶杯上方怎会如云缭绕?”方丈笑笑说:“那是茶烟,唯有陈茶配滚水,才会起茶烟。”

归来后,风景不记得有多美,茶烟却深深印在脑子里,升腾的瞬间,美轮美奂。如此心心念念,何不尝试一回?马上购回精致的紫砂壶,烧水,泡茶,期望滋生出朵朵茶烟,怎奈试过多次,总不见茶烟升起。于是,懊恼自己俗人一枚,与茶烟无缘。

闲来读诗书,北宋诗人苏轼在《安国寺寻春》诗中写道:“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病眼不羞云母乱,鬓丝强理茶烟中。”诗中春意浓,茶烟添芬芳。读诗如品茗,流年韵清香。而南宋诗人陆游,饱含忧国忧民之心,即便是品茶,也是愁绪满怀:“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夜深难成眠,品一盏清茶,诗人感叹年华逝去,鬓丝染茶烟。

茶烟轻薄如云,袅袅升起在杯盏间,于尘世喧嚣间,给予无限美的视觉与享受,但若茶烟升起,却总是需要某些机缘的。

有一次,与记者朋友去山里,采访一位独守山林几十载的老人。木栅栏,青石屋,房前屋后繁花簇簇,院子里,木桌木凳古朴厚重,我们欣赏惊叹着。老人在火塘前烧水,水壶滋滋响着,几只粗糙的茶碗放在面前。我在心里嘀咕着:“山里会有什么好茶呢,一介山野老夫也有品茶的嗜好不成?”

一只看不清颜色的陶罐充作茶壶,一把淡绿的叶子放进去,滚水注入,冲泡片刻,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茶水倒入杯中,杯子上方茶烟升起,一朵朵绽放开来,一股混着草药的茶香弥漫在空中。

老人告诉我们,茶叶名为金银花,是一种药材,也是一种茶,长在山中耐寒、耐旱,秋季采摘晾晒,放置越久冲泡出来的味道越清香。而我独对茶烟感兴趣,便问老人有何绝招,能将茶水冲泡得茶烟袅袅。老人愣住,后来才明白我的意思。老人哈哈大笑:“哪里有什么绝招呀,一个人独居山中也寂寞,每次泡茶时,喜欢听水在壶中沸腾着,好像在唱歌,然后再冲泡,茶水入杯时,也喜欢高高扬起,茶杯上方便烟雾腾腾。你说的茶烟我不太懂,但是陈茶冲泡时,烟雾就会浓些。”

翻一本古书茶记:“陈茶入盏,茶水起烟,烟之薄厚,与茶叶年限相关,愈久烟愈浓。”恍然有所悟,茶烟瞬间升起,形成却需数年,也如独守山林的老人,内心纯净祥和,守得茶烟起千朵。还有寺中方丈,潜心修行,与世无争,以淡泊之心,与茶烟俗世相拥。

茶烟转瞬即逝,人生机遇如此,唯有静心捕捉,方能撷取芬芳。行走在尘世间,别让外界浮躁了心灵,不忘初心纯真固守,也如茶烟朵朵虽消散,却留芬芳在人间。

关于本文《茶烟自芬芳》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你的心,是茶美的存在


想了解《你的心,是茶美的存在》知识吗,丰富的《你的心,是茶美的存在》内容等你来看!

茶无好坏,只随你心

品茗时,只专心于手中的茶,用心去感受它的甘甜或苦涩。

再普通的茶,你亦能喝出它的独特,它的好。

可若心里老想着品评的标准,无心于茶本身。

再好的茶,不过是一个被用来展示喝茶人本领的工具。

品茗,讲究的是心,一颗闲淡自在、平等对待所有茶的心。

心若是淡然,即使手中一杯清茶,你也能感到自然的美妙。

倘若心怀苦涩,一杯极品好茶在手,你也喝不出个中滋味。

感情也一样,满分只随你心

我们对爱满怀憧憬,却又害怕受伤。

为此,我们用各种方法,测试爱,衡量爱。

心里的小本子,每天都在默默地计算付出与收获。

渐渐地,我们对另一半越来越苛刻。

吵架越来越频繁,心越来越累,爱也摇摇欲坠。

离最初的自己越来越远,离对方也越来越远。

猛然回头,才意识到感情无法计算和衡量,

它只取决于你的心,就如我们手中的这一杯茶。

茶,无论何时都是好茶,只要你放下所有对茶的条框。

爱,无论何时都能满分,只要你不计较感情里的得失。

爱情最美的样子,是彼此之间的初心不变。

茶最美的味道,是你真情实意的感受。

你的心,是茶与爱情最美的存在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你的心,是茶美的存在》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给予心灵一刻宁静!


茶之道,在心,在艺,在静,在品。

捻一季茶香,捧一章书卷,无欲、无念、无盼。

沸水下,茶叶相聚即又相离,只在朝夕间,距离的美感,一切又恰到好处。

看叶之浮沉,观周遭世界,匆匆忙忙,美景随时光而逝,在追逐奔跑间错失……

春夏秋冬在轮回,我们都是与时间赛跑的孩子。

停下来,歇息一会吧,品一盏清茶,给生活一段留白。审视自己的内心,暂且抛开一切纷扰欲望。

留一个空间给自己,听一曲静心古乐、品一盏香茗,在旋律与馨香中感受澄心之境。

许一个追寻给自己,背上行囊行一段远离繁华的清走,在日出日落、绿水青山中让身心回归自然,在草木间感受最初的热爱。

茶若人生,人生若茶。心只有摒弃了杂质,才能更具力量,抛却了眼前的纷扰,才能认清自己的方向。

予一刻时光,感悟若茶的人生,于温暖中重拾前进的勇气,于寂静中找回迷失的自我。

将心之迷悟,至于茶道间——心,艺,静,品。

茶道美学:平常心是道


王阳明说:“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自诚不容欺,所以自能察觉欺;自信不容不信,所以自能察觉不信;这就是明之事先觉察的大用和妙用,而且自然而然。其中原理,王阳明紧接着引用了《周易》中的一句话,就把一切道破了,那个第一心理定律也正在这句话里。

这句话就是“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出自《系辞下》的最后,意思合起来说就是简易最能知险阻。这个说法实在是太妙了,“易以知险”说的是乾卦,“简以知阻”说的是坤卦,乾坤为阴阳,这等于是说阴最知道阳、阳最知道阴,是本于阴阳律的,最深的原理就在这里。所以简单最能感应和处理复杂,这落到现实生活上,也无处不有体现。拿我自己来说,我对人的心思敏感度极低,迟钝得很,稍微的一点敏感度也常常是后知后觉,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月后才忽然回过味儿来,某人的某句话和某个行为原来是有其他意思的。这说好听点是纯粹,说不好听点就是少根筋。但我却有一个能力,通过直觉本能地就能知道谁不实在,哪怕他表现得再得体和玲珑,然后本能地就会保持距离,这就是“易以知险,简以知阻”的生动体现。当然,这种表现还太浅层,跟王阳明的良知之明和易的阴阳之知不在一个层次上。知险阻自然能应对险阻,最不济也能像我一样避开险阻。对一切人一切事,都有个四两拨千斤的机关,这个机关至为简易,也需要这样一颗心这样一个人去觉应。

“易以知险,简以知阻”,简易之大用妙用由此起始。此后的演进,便是《系辞上》开始所说的:“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则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一个简易,直通天道,直彻天地。所以又是人处天地间的第一心理定律。只从人间看,只向人间用,是牛刀杀鸡。但还要从天地回归人间,从天道回归人道,因为实相的极致是简易,境界的极致便是平凡。马祖道一禅师所以说:平常心是道。

简单之意不简单。原来,致良知,就是做个简单的人。

淡泊宁静的文人茶道


“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

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和“道”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茶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而文人饮茶则是一种文化。

漳州茶叶自宋代活跃


宋代之后的漳州茶叶历史

宋时中国茶叶发展重心南移,漳州茶叶生产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元代漳州地区没有修过地方志,在后代所修的地方志中,有关元代的记载均极为简略。而明代是漳州修纂地方志的高潮。漳州地区各县的县志也是从明代开始修纂的,有关茶叶的记载也丰富了许多。元朝中叶现长泰县枋洋乡青阳村,就有安溪大坪村茶农迁居到这里的陈岭,在观音山从事耕垦,至明朝宣德以后,青阳人丁兴旺,与安溪通婚结亲,茶树栽培和茶叶制作技术日益提高,所产茶叶品质甚佳。明末进士阮梦庵在《武夷茶歌》中曾赞叹漳州茶叶: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亦有尔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茶农生产的茶叶不仅供民间自饮,而且被列入贡品。正德年间贡叶茶378斤,芽茶500斤。嘉靖间年贡叶茶400斤,芽茶511斤。(万历《漳州府志》卷五)。在《南靖县志》载述:嘉靖年间,南靖县茶叶已定列为贡品,曾进贡茶五十五斤九两三钱,菜茶六十斤九两九钱。当时南坑村有茶园三十亩,年产三十担,茶树为本地野生红芽和白芽菜茶,号称清明茶,在《长泰县志》、《龙溪县志》等也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明末龙溪县名士陈正学的《石晶泉歌》(载《平和县志》)有茶香隐为兰蕙,顿觉云生欲轩翥。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同而促进茶叶的种植。明末年间林太师(云肖人氏,明末太师)在现云肖莆美乡一个岩洞周围种茶,当时人们称白茶,而后称武夷茶。面积约十亩,今虽荒芜,岩洞下端仍有南山寺太师分庙二间庙宇,有白云通道石碑等遗址。明太常寺卿陆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憎贫只荐茶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眼里,雾锁茶园望海台。不仅说明内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茶园。时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购茶。明中叶海澄月港继泉州港之后成为福建外贸大港。据《海澄县志》载,明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三百吨,居全省之冠。明末清初,龙溪县龙山、平和大峰山、南靖圭洋乡上洋茶远销缅甸,平和的奇兰茶、海澄太武山茶、漳浦玳瑁山茶、龙溪北门茶叶行业也陆续兴起。

清代以来,闽南乌龙茶蓬勃兴起。龙海县的玳瑁山此时也名传四方。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览至漳浦,正逢漳浦籍宰相蔡新衣锦还乡,皇帝询问蔡新此处有何名茶、寺庙和著名特产,才思敏捷的蔡新即诗:玳瑁名山迎帝临,滴水龙泉高峰顶,金仙岩边有八景,万亩茶园万担银。乾隆上山品尝后,随手写了可供朝廷享用。从此玳瑁茶流传四方。此时种茶自饮也遍及偏僻乡村,嘉庆间岁贡生谢生鹤(诏安人氏)的《秋日乘舟到田家》诗(载《雪溪诗抄》):落叶供饮饭,清风催煮茶。乾隆间诏安拔贡生叶观论《家属即事》诗:野茶堪破门,何事饷红了,随意六七碗,透骨复通灵。

随着茶饮的普及,品茗之风日甚,其烹泡方式功夫茶艺闻名遐迩。清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亲身享用了功夫茶。他说:罢后去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彭光斗《闽琐记》)。时至今日,乌龙茶功夫茶艺还在粤东及漳州诏安、云霄等沿海各县广为流行,在中国茶文化茶艺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清末,漳州茶叶声誉鹊起。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苑、瑞苑等茶庄开业。由于漳州比邻茶叶需求量大的广东省,又靠近贸易港口城市厦门。茶叶内销出口具备良好的条件,因而贸易居全省之冠。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行商经营茶叶的店铺也陆续开张,其中不乏大茶庄与南洋各港埠有一定联系或直接在外开设分店的,如奇苑、瑞苑、张源美、荣胜、裕美等茶庄。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年销量据当时记载:光绪二十年前约360担,光绪二十年约1200担,光绪末年约1800担,民国初期至抗日前夕为2000担至6000担。它的来源地有安溪、武夷、漳平及本市长泰、平和、云霄等地。如长泰县青阳田尖、云霄县白云岩、龙海金仙岩。民国初期,平和、诏安、长泰、华安等县已有成片茶园,其余各县山区也有零星种植。

民国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中国内乱纷争,又经受了长达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战事不断,烽火连天,发展生产谈何容易,因而漳州茶叶开始从兴盛走向衰落。当时,漳州尚无茶叶精制厂,所产茶叶大都聘请制茶师傅制成毛茶后,由茶商精选加工后运销外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乌龙茶主要外销口岸--厦门、汕头相继沦陷,海关紧闭,水路断绝。外运阻塞,茶叶无从出口。国民党政府对茶叶实行统制,苛捐重税,经济萧条,物价暴涨。茶农生活维艰,不少茶厂倒闭,茶园成片荒芜,产量逐年下降,茶叶生产岌岌可危。至1949年茶园面积6775亩,总产99吨,比1937年减产65%。漳州茶乡人民背着民国时期的创伤和缺憾,也带着对明天的憧憬和希望,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相由心生,茶由心选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相由心生,茶由心选》内容,感谢阅读!

茶之用,性苦寒,一味者,茶与禅。能明心,可见性,其三德,广流传。坐禅时,彻不眠,若满腹,助消化。又明目,又解渴,又生津,祛肺痢,保健康,善护齿,皆长养,诸善根。禅茶茶本清淡,心有清静,用人性泡出茶性。

做茶如做人,茶品即人品,茶德即人德。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茶,做人好,做茶也会好。人道即茶道,茶道即人道,可为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是为人之道、茶道仁心,既独立又统一,实属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名伦之理。

以茶见静,非静不能得茶气;以茶见清,非清不能得茶韵;以茶见和,非和不能得茶理;以茶见虚,非虚不能得茶意;以茶见宽,非宽不能得茶识;以茶见真,非真不能得茶律;以茶见诚,非诚不能得茶德;以茶见禅,非禅不能得茶悟;以茶见心,非心不能得茶道。

与茶相交,该内心端肃淡定,才不负于它。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每个人活着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不论浓淡,在岁月的打磨中,幸福也好,痛苦也好,乃至精彩、坎坷、得到与得不到,都会随时间流走,不要刻意追回,顺其自然,才不会忽喜忽悲,心情才会像喝进去的乌龙茶,滋润润、暖融融。学会放下是一种智慧,但放下不是不要,而是另一种选择。

茶的最初本意是为了解渴。所以喝茶是为了解渴,而品茶是为了怡情。生活里,有时像在喝茶,是为满足生存的需要。有时像在品茗,却是为调节心灵的需求。从苦到甜、从浓到淡,其实只是一个过程。品茶,须静下心来细细把玩品味,才不辜负了好茶。人生亦如品茶般微妙,别虚度了此生,错过了茶香。

境界如茶。茶叶展开的越多,与水的接触面就越大,越容易沉下,越是卷曲,把自己局限起来,越是浮着。有境界的人如沉下去的茶,站得稳,看得远,凡事从大处着眼,通盘考虑,不计眼前得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境界小的人,往往只顾眼前,不会有太大的收益。

喝茶,不仅是要靠缘份,一款好茶,需要有赏识她的人去看,去品,去回味。面对同样一杯茶,不同的人亦会生出不同的感受来。但品茶本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快乐的基础上,用心灵去感悟那草木之间那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用一颗平常的心、包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款茶。这正是所谓的“相由心生,茶由心选”。

关于本文《相由心生,茶由心选》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用“心”品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用“心”品茶》内容,感谢阅读!

一杯茶,只有用心品饮,才能得其真味。饮茶,不可敷衍,不可牛饮,当视茶为友,真诚交流。

茶可以真诚反映品茶人内心,人是怎样的人,茶便是怎样的茶,若人心浮躁,便品不出红茶的醇厚,若心高气傲,便品不出白茶的淡雅。

要喝茶,首先要身正、心正,尊重每一杯茶,心平气和地交流,仔细认真地品味,尊重茶,便会得到茶的尊重,即便是一杯不起眼的茶,也能在认真品味中收获独有的妙处。

饮茶,要心静,非静不能得茶气;心要澄澈,非清不能得到茶的韵味;心要平和,非和不能得到茶中的道理;心要柔软,非柔不能得到茶的情感,在喝茶时,要彻底放松自己,用真实的自己与茶交流,如此才能自茶中得到天地和谐之妙。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一年四季的茶都可在杯中沉淀,升华为另一种层次的感动。人之一生,总会如四季一般,春夏秋冬,酸甜苦辣,会见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品味各种各样的滋味,无论胜负得失,在拿起茶杯的一刻,都应该忘却,茶中滋味,唇齿含香,顺喉而下,像岁月,在品饮中不经意间流走,只在心头存一丝暖香,人生也当如此。

人生的内容十分丰富,正如茶的味道多种多样。茶中有醇香有甜香,有爽利有清淡,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独一无二,要注意回味这些滋味,回味人生中的种种,到最后,都能品出一份感动来。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用“心”品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