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再挑黑茶上北京—梅山精神塑造安化茶魂

发布时间 : 2020-10-15
北京黑茶 上夜班能喝安化黑茶吗 梅山乌龙茶

【www.cy316.com - 北京黑茶】

2020再挑黑茶上北京——梅山精神塑造安化茶魂

穿过雪峰山的云雾,将薄片装入竹筐,听着天边的马铃声,踏遍古道的苍茫,当历史的风沙,轻抚过东坪的禁碑,肩膀扛起扁担,把目光投向北方。梅山不语,资江低吟,在这原始而古老的山水间,安化人怀着梦想,扛起黑茶,迈开脚步,向着北京再一次出发。

安化县政府开启了“再挑黑茶上北京”的征程,进行安化黑茶文化周暨安化黑茶北京社区感恩巡展,以中茶、白沙溪、湘益、怡清源、晋丰厚为代表的五家安化黑茶企业和请茶网一起,即将于9月23日到28日,在中心城区开展连续六场社区斗茶联赛,并将于9月29日起,在北京八大处开展“再挑黑茶上北京”安化黑茶文化周。这一系列的活动展示着安化人的决心:一定要让安化黑茶名扬京城。

安化,是一个不被上天眷顾的地方,《安化县志》载“崖谷间生植无几,惟茶甲诸州县”,除了茶,这里只有望不到边的群山和走不到头的石路,连绵的山脉阻绝了文明的弦音,安化在偏僻的崖谷间独奏,仿佛是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正因如此,这座小城在贫困线下挣扎了千年,刚刚脱贫的安化就像个溺水上岸的孩子,还在大口喘着粗气,这样的安化,却喊出了“再挑黑茶上北京”的口号,如此的豪迈和自信,它凭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在激昂嘹亮的千两号子声里、在布满裂纹的茶人手掌心间、在古道上深浅不一的脚印里、在扛着扁担却硬朗的肩膀上,问题的答案能够显而易见——梅山精神。

安化地属古梅山地区,再挑黑茶上北京,安化凭的就是梅山精神!感恩重情、守信讲义、剽悍霸蛮,这就是梅山精神、这就是安化风骨!这股传承至今的梅山精神,孕育在纯粹而粗犷的山水间,它源于遥远的时代,时至今日仍支撑着安化的脊梁。

源起——质朴的感恩之心

从秦汉时起,安化先民的文明就独成一派。大山阻绝了汉文化的传入,山石间寸谷不生,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安化先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感恩自然赐予山茶,也感恩国民爱茶买茶,并积极进取,以茶求生,一片片黑茶被送到京城、送到全国、送到遥远的西域,安化黑茶通过茶马贸易维护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上天赐安化以险境、安化还天下以太平。

直到现在,这份精神依然在传承,当安化黑茶初入北京,是北京的广大茶友积极支持,把陷入困局的安化黑茶拉出来。现在,安化黑茶摆脱困境,安化县也刚刚脱贫,安化黑茶品牌抱团入京,以公益活动的形式回馈消费者,正是以古梅山人的方式在表达感恩之情,感谢消费者、感谢时代、并感谢一切苦难,请享受这份最好的安化黑茶,接受这份最质朴的感恩之情。

坚守——守住信义的底线

历史的车轮转到清末,安化的茶人依旧流着古梅山的血,梅山精神最重信义,安化茶人亦是如此。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安化东坪的黑茶禁碑,那上面条条状状,刻着的都是茶人的良心。“碑以志禁,示不朽也。缘安邑僻处山陬,土薄民贫。我后乡一二三等都所赖以完国课,活家口者唯茶叶一项。”安化人视信义为生命,为保茶叶质量,立碑明志。

这份底线,坚守至今。再挑黑茶上北京,所宣示的就是安化茶人的骄傲,他们坚守着信义,不惧一切检验和质疑。安化黑茶可以送到社区让任何人评判,可以把质量展示给全北京,用优秀的质量为安化黑茶正名。安化茶人是梅山的孩子,他们坚守着梅山精神,坚守着信义,不没先民。

眺望——为未来闯出一片天

战神蚩尤是梅山文化的始创者,梅山先民始终有着一份战士的傲骨,剽悍霸蛮的风格在一代代的安化人身上流传,无论面临何种困境,安化人永不妥协就范,他们总能保持着拼搏进取的心,杀出一条血路。

军阀混战外销锐减、抗战年代交通堵塞、十年动乱产业凋零,历史的波澜一波接一波,却始终没有打倒安化黑茶,安化茶人复兴古代工艺、开创新式茶品,以独特的霸蛮风格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

当本世纪初市场的急剧变动威胁到安化黑茶的未来时,那股来自梅山的热血再一次沸腾,安化茶人挑担茶叶上北京,生生为安化黑茶拼出一片天,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如今,茶行业整体低迷,市场狭小,发展举步维艰,然而梅山精神不存在妥协二字,安化黑茶团结一心,携手挑起黑茶上北京,为了安化的未来、为了茶业的复兴,无论如何也要撕开困境、打开出路,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这份安化风骨千年不灭,战士般的决心坚如磐石。

挑担黑茶上北京,安化黑茶凭什么?凭的是质朴的感恩之心、是信义和良心、是剽悍霸蛮的决心,凭的是那份自古传承的梅山精神。时间可以淹没一切物质创造,唯有人的精神代代相传,支撑着人们面对未来,勇敢前行。

在国庆来临之际,安化再挑黑茶上北京不仅是感恩之旅、正名之旅、开拓之旅,安化人将继续继承和发扬梅山精神,从此次安化黑茶文化周暨安化黑茶北京社区感恩巡展做起,将最好的黑茶献给祖国和人民,并从北京开始,让安化黑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安化黑茶的未来必将同伟大的祖国一样光明!

cy316.cOm编辑推荐

挑安化黑茶别用绿茶标准哦!


品茶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享受。爱茶多一点,爱生活多一点,懂得品茶的人,正如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懂得品位格调。因为格调是一种心境,源于生活,来自感动。

为什么这种茶生了霉菌?是不是变质了?其实,这种茶所生的菌被业内人士称为“金花”,也正是安化黑茶的特色之一。

菌越饱满茶品质越高

打开一块茯砖茶仔细查看,发现这种很细微的“金花”呈现金黄色,就像小霉点一样布满了砖茶内外,看上去确实会生出茶叶变质之感。

这种菌叫“冠突散囊菌,不仅不是霉菌,他是制茶时专门在恒温室内生成的,能降三高的有益菌种。只是,由于安化黑茶在很多地区流行的时间不长,所以第一次看到时会产生误解。

茯砖茶被业内人士称为安化黑茶的“入门茶”,上”面的“金花”是最大特色。茯砖茶加工的原料一-般为3级黑毛茶,相对粗老,但是加工后的茯砖茶味道是否醇和,就与金花菌的生成相关。

一般来说,菌看上去又多又饱满,茶的营养和味道就更好。但是,由于这种菌种是活性的,如果,茶叶储存湿度和温度不当,‘金花”就会越来越小,时间久了甚至会消失。

茯砖茶内必须含茶梗

很多茶友喜欢喝的是绿茶,而绿茶中如果含有茶梗,则被视为劣质茶。所以,不少人在选购黑茶时,也以是否含茶梗为好茶标准。其实,这一点在黑茶体系内并不适用。

安化黑茶中除了天尖、贡尖和生尖等散茶为芽头制成外,其余的均含茶梗,尤其是茯砖茶。‘茶梗比较粗,这样茶叶在压实过程中会出现空隙,而这些空隙正好适合‘金花’的生长。不过,含梗量也是有一定标准的,因此,茶梗含量也是评判茶叶的一个标准。

2020安化千两茶何时再称王?


安化千两茶何时再称王?

自古以来,安化茶名甲天下,唐代就有“渠江薄片”闻名于世。几乎自有文字记载起,茶叶就与中华民族的文明相始终。几千年发展到今天,真正以地方命名而为世所公认的茶,仅普洱茶、祁门茶、安化茶三种。安化茶品类繁多,其黑茶冠绝全国,花卷(砖)、茯砖、黑砖以其为尊;至于天尖、贡尖等菜装茶,更是独一无二。特别是安化红茶作为湖南红茶“湖红”的代表,在市场上与另外两大红茶“祁红”、“建红”三足鼎立,十分畅销。安化松针、云云贵春芽和近年新崛起的安化银毫等名优茶,也保持了不衰的魅力。

安化地理条件独特,茶叶品质优良,制茶技术精湛,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世代变迁,物用更替,民生沧桑,安化茶其名其实已远不及普洱茶和祁门茶,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造福民生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茶叶对于安化的重要性,纵观历史,可用“茶贵则邑富民富,茶贱则邑穷民穷”来概括。清雍正八年县内立茶碑载“所赖以完国课、活家口者,唯茶一项”。宋朝设“博易场“(即茶市)于县境,明朝以安化黑茶为官茶运陕甘茶马司换马,清朝则红茶大盛,而民国24年(1935年)湖南《民国日报》记载:“安化为全国产茶极富之区,岁入总额在50万元(银元)以上”,历史不可谓不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安化茶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安化茶叶也跟随整个茶叶行业经历了自己漫长的阵痛期,一度衰落到谷底。

拨开云雾看庐山真貌,这几年安化已经悄然崛起了一些民营茶叶企业,安化茶叶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影响力雄风犹在。威古今之势虽然不同,在现今条件下,安化茶如何走整合复兴之路,乃至吸引资本打造行业船舰,作为区域经济的强势拳头出击,仍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问题,值得重视和思考。安化茶叶历史和文化深博而且神奇,本文选取安化千两茶为例,并涉及其他史料,管窥蠡测,以供商榷。

神奇千两卷

一般说来,在我国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饮茶风尚,约有一个大体的传播规律。台湾产好茶,饮茶之风也盛,对国茶研究比较精深细致。而港澳粤三地,民间或者说社会各各阶层对饮茶也相当研究。台湾人饮红茶,三地和沿海其他地区也会饮红茶,然后越过南岭向内陆蔓延。蒸青绿茶、铁观音、小种乌龙都曾经是这么一种流行风一路刮过来的。台湾人所著的一些茶书,像《茶史初探》、《中国茶经》等写法独到、史料翔实、行文严谨而雅致有趣,是第一流的当代茶著,广布坊间。

台湾文字工作者曾至贤花费十年心血,于2001年写成了一本影响甚大的茶书《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以至随后几年引发了一股收藏紧压茶珍品、品饮紧压茶的热潮。在这本书里,绝产多年安化千两茶(因其属于茶卷,本文亦称为千两卷)横空出世,惊动江湖。此书对千两茶推崇备至。2005年1月,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李卓成回老家安化过春节,据说他见到当地党政官员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知道吗?安化千两茶在广州热得不得了啦!”

品饮一道,讲究甚多,但茶叶品质的高下总是以色香味形为鉴评的。《方圆之缘》一书售价甚高,每本高达2400元新台币,然广州较大的茶行几乎每店皆备。其中讲到对一个陈年花卷开堂破汤时的情景,当时台北政要和名流耆老毕至,视为盛典。破篾竹、揭棕皮、撕蓼叶,观之其色如铁。泡而品之,则沉香浓烈,进口滑爽,汤色金黄明亮。千两茶属于黑茶系列的紧压茶中的花卷茶,和红茶、绿茶以及乌龙茶的越新越好不同,其陈放时间愈久味道浓烈醇香,若有窖藏茅台之特性。陈年千两茶内质转化的生物化学机理尚是一个待解的学术之谜。品质独特者可泡数十上百道而犹有沉香;泡后放置一个星期其味仍然完好,无碍品饮。

近年来,千两茶风行韩、日和东南亚地区。韩日茶商不懂中文,但对千两茶却直接以“千两”呼之。今年春节前,有些两国客商远足安化黄沙坪,数度重金搜购陈年千两茶,访遍民间和茶厂,确因其不可再得。他们甚至把当地招待他们的陈年千两茶茶叶残渣以保鲜膜仔细包好,全数带回去。

因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已有近200年历史、人工踩制并适应驼马运输的千两茶于1958年停产,为花砖所取代,直到近年才逐步恢复生产。目前珍藏于全界的陈年千两卷屈指可数,大英博物馆存有一支清代安化老茶号天一香茶行生产的花卷,日本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加工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台湾坪林茶叶博物馆和千茂茶业、湖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也各有一支年代不同的陈年千两卷,均为不可再得的珍品。故宫博物馆存放的一支,据说估价已不下250万元人民币。在安化,以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原料新制的千两茶,四个卷(即四支)的售价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

重出江湖的千两茶,其踩制技艺为安化所独有。江南边江曾是千两茶的主要产地踩制技术为一刘姓少数人所掌握,立有传子(媳)不传女(婿)之规矩。千两茶和花卷做工精良,极需劳动力,曾有人将一卷千两茶放入池塘浸泡七年,找捞起来看,茶心细密干燥如初,色香味品质不变。《方圆之缘》所述开卷之千现款茶,外包竹篓上有“华堂“二字铭记,作者以为是一晋商茶号名(以往山西客商多有经营千两茶者),实则乃过江踩制师刘华堂所留,此人1950年代还在做千两茶。

渊远安化茶

安化古称梅山,境内山脉连绵,重峦叠嶂,茶树广生,早在1072年建县以前就以产茶而名。唐代杨晔在《膳夫经手录》里说: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销往湖北江陵、襄阳一逞。五代毛文锡《茶谱》也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渠江发源于新化西北,经溆浦县边界至安化渠江镇汇入资水。说明公元9世纪时安化就已有了茶叶商品规模生产和经营。

茶叶在安化“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并且“崖谷间生殖无几,惟茶甲诸州县。”北宋需要茶叶与西北各民族换购马匹,政府设“博易场”于县境,运入米盐布帛,交换以茶叶为主的土特产。至元、明,茶树由野生进入艺植,“深山穷谷,无不种茶,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由于耕地稀少,粮食素不能自给,茶产多又价格高,以茶易粮成为解决民生的主要门路之一。所产茶叶质地优良,明洪武年间即有“芽茶”入贡。由于茶马互市的发展,安化在嘉靖三年(1524)以前已创制黑茶,远销西北。明末清初,安化黑茶已逐渐占领西北边销茶市场,并运往晋、陕、冀等省销售,最高年份达4000吨,是封建王朝“茶马政策”的主要茶叶基地。

近代安化茶业经历了由兴到衰的曲折过程。1685年《湖南通志》记载:长沙府所属12县,共产茶约12500吨,其中安化占70%。18世纪国际茶叶市场以红茶为主宗,咸丰初年崛起的安化红茶做工精细,品质甚佳,为中国三大正宗红茶之一,颇受市场青睐。同治年间编纂的《安化县志》说:在红茶初兴时,茶商打包封箱,把安化红茶冒称武夷红茶出售,销路很好。孰知安化红茶清香味厚,原不亚于武夷,于是公开以“安化”字号进入国际市场,畅销西洋,以致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美誉,当时年产销量达10万箱(约合3024吨)。后来由于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在英国扶植下发展茶叶,其红茶品质优良,很快风靡世界茶叶市场。加之英国为保持殖民地宗主国地位,对华茶限制日多,我国红茶失去市场竞争力,到1900年销英仅6关担(约合0.4吨),安化红茶随之元气大伤。以后经历了俄销和太平洋战争外销阻塞等诸多起落,安化茶叶不再有一个相对长期的稳定发展环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僚资本加大对茶叶贸易的垄断,茶农受荷捐杂税层层盘剥,辛苦劳动却入不敷出。解放前夕,安化诸多茶叶重镇,如小淹、边江、江南、雅雀坪、酉州、黄沙坪、东坪等处,大批茶行倒闭歇业。到1949年,全县仅产茶2370吨,茶区经济衰退,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从经济和政策上为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注入血液。发放大米帮助茶农复垦荒芜茶园,取消苛捐杂税,无息贷粮贷款,无偿推广揉茶机,对新发展茶园和低产茶园改造给予经济补贴,采取一系列奖售措施,鼓励了茶农积极性,茶叶生产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黄金时代”。1952年,安化全县茶园面积由解放初的7万亩恢复到10万亩,产量由2370吨半加到4456吨。茶叶生产全作组织的成立和制茶机械的推广,进而兴旺了安化茶叶。1958年,白沙溪茶厂改制花卷为茶砖获得成功。1959年,县茶场创制出享誉全国的名茶“安化松针”,并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珍品送寄毛泽东主席品尝。从1977年至1985年,安化产茶量由5645吨增至8500吨,收购总值由753万元增至1891万元。

黑茶、红茶是安化茶叶的大宗产品,绿茶也具有一定规模的年产量。但真正能代表安化黑茶制造肇始于明初,工艺经历代能工巧匠的探索和铸炼逐步成熟。时早产于小淹苞芷园,以后溯资江向上扩展,逐遍及全境。黑茶制造重视茶叶原料品质和制作工艺,以此形成自身独特的风味。安化黑茶以“六洞茶”最为著名,火烧洞、条鱼洞、漂水洞、檀香洞、深水洞、仙缸洞之茶,供不应求。单就品质而言,则以田庄之高家溪、马家溪所产量佳,俗称“高马二溪茶”。邻近桃源、沅陵等县也仿制黑茶,运至安化各埠出售,品质较次,称为“外路茶”,而安化本地所产则称为“道地茶”。前来安化采购、设店的茶商,有晋、陕、甘、鄂等省籍客商,各成一行帮。以晋、陕茶商资本为最雄厚,经营也最早,曾在冷市桥口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互保。

迢遥复兴路

安化茶叶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兴盛,得益于政策的扶持。80年代末期茶叶市场放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失去了购销和价格保护的茶叶市场逐步进入痛苦的调整期。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竞争弱势的茶农和茶区逐渐“自我流放”,原来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茶叶企业与经营机构走向衰败与消亡。到近年,安化一些老字号的公有大茶厂基本上丧失了作为正常企业的运营能力,亏损、负债,包袱沉重,几近倒闭。至于茶园,绝大多数已经荒芜。云台大叶种是全国都数一数二的优良茶种,但茶地荒废、挖茶植竹的现象已经日多,茶农无力保护更无力经营。

稽古可以论今。安化茶区历史流传有“安化山里不作田,三个茶阳春吃一年”之说法。光绪6年至12年(1880-1886年),湖南红茶从汉口外销,每年高达90万箱,收入白银1000余万两,其中安化年收入400—500万两。每及茶叶上市,省内外茶商云集境内,多时有300多家。宁乡、桃江、新化等县的农民涌入境内帮工,女采男运,有五六万人之多。清末在安化设茶厘专局,小淹税收最旺时年达40万两白银。从目前的茶叶市场来看,种茶、加工茶和经营茶仍是有利可图的,并且对安化茶区农民而方是不输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效益的事。安化茶叶得天独厚的品质、民间深厚的加工技艺和设备配制,尤其是安化茶强大市场融入能力,具有重振的厚实基础。

以千两茶为例,尽管1958年改成花砖后停产,但在1983年和1999年曾两度应海外市场要求恢复生产。1997年,一位台湾客商专程赴安化寻找千两茶的踪影,而他竟不知千两之名,因其形似柱而以“棒茶”之名访之,想购置一批以供茶客之需。目前安化一些民营茶厂生产的千两茶已经颇具规模。安化黄沙坪茶厂已有180多年历史,为老字号茶行永泰裕曾阳始人李梅森的后人所购置经营(永泰裕曾是资江流域最大的茶号),现在安化所产千两茶以该厂最为有名,畅销海内外。千两茶的踩制过程复杂,规矩也多,开采前要杀雄鸡祭陆羽以示郑重。原料讲究,采下的鲜叶要在专门的难叶棚日晒夜露55天,而且须采经霜经露经雾的叶片才佳,要用松木和七星灶烘烤,等等。只有专门的踩制师傅才能做出真正的千两茶,才有千两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从1990年恢复千两茶批量生产以来,广东、港澳、台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已经出现了安化千两茶的踪迹,被广大茶客视为座上珍品。广州的一家大苛号,仅紧压茶库存就超过1亿元,并且只有安化卷、益阳砖、普洱饼、下关它四个品种。肇庆的藏家个人手中紧压茶珍品有价值数千万元者。千两家茶的声誉鹊起,甚至带动了安化红茶、绿茶的销售,安化黄沙坪茶行就从中受益非浅。

但千两茶在自己的故乡仍未广为人知,颇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况遇。去年10月在银城大市场举办的全省绿色食品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支千两茶,认识的只有两人。一位是50年前在安化狙击过日军、后带一支千两茶去了台湾的国民党老兵,一位是家在千两茶产地的市级党政官员,也许,这不仅是千两茶,并且也是整个安化茶叶令人寻味的象征。

安化茶叶到底怎样?熟悉茶叶和市场行情的人都可能讲出些子丑寅卯来。安化山区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潦绕,极适宜于茶树生长。茶叶内质丰富、可泡出物含量大。用安化绿叶原料进行揉捻,浓度很高的茶叶要用桶接盆装,这是平地茶不可能有的。一担二级工夫红茶,另的地方产的可能卖到540元,但安化茶却是640元一分不少。同样级别的绿茶,安化要比别处高30元一担。用来提炼茶多酚的片末,安化片末是湖北片末两倍价钱……就制茶机械而言,安化有适合自身茶叶特点独特的制造和搭配方式,加工出来茶叶色泽好,条索好,等级分明,香气自成一格,为行家所欣赏。尤其在环保和保健上,安化茶有60多项指标未检出,全省只有生态保护最为成功的“绿色”产品衡山茶可与媲美。安化作为老茶区和我国最早的茶叶教育与试验基地,民间储备着大批最为优秀的茶叶技术人才……

对于安化茶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其潜力和优势。安化茶叶仍然要走造富于民的大宗产品之路,在公有茶叶企业失去竞争力的情况下,要给予政策积极扶植发展势头好的民营企业,鼓励他们做大做强。通过发展本地茶企和招商引资,逐步形成“基地+农户+企业”的格局,实现区域特色经济的飞跃。只有茶农受益、茶商得利,茶叶产业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发展。一些名优茶固然要扶植,要做响品牌,但有限的产量永远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安化茶叶重振辉煌,是一件真正值得努力的大事。

千两茶实属“世界茶王”

安化黑茶,时间之手塑造的艺术品


安化黑茶,时间之手塑造的艺术品安化黑茶

是一个慢的艺术

它采天地之灵气

日月之精化

在时光的流逝中

岁月的洗礼下

成为茶中圣品

是时间之手塑造的

艺术品

与其它名茶相比

安化黑茶的制作工序繁琐

杀青、揉捻、渥堆发酵、烘培做成黑毛茶

然后经过数月乃至数年陈放

再做成三尖、三砖、一花卷

这是一个复杂、缓慢的过程

其中,千两茶被称为世界茶王

工艺更为复杂

要由5-7名壮汉一起制做才能完成

再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才可出厂

其次,安化黑茶品质的提高

需要用时间来注入灵魂

使其富有生命

在好的原料基础之上

利用时间的力量

将茶叶品质推向极至的

是安化黑茶的魅力所在

安化黑茶打破

"茶要新,水要活"之说

以陈为贵,越陈越香

安化黑茶的"后发酵"

在纯自然状态下

"后发酵"几年

甚至几十年

完成脱胎换骨的改造

口感醇厚、口齿留香

只有喝过才能慢慢体会

弥漫着岁月芳香的优质安化黑茶

是"时间之手"创造的艺术品

(前提是好的原料才有存放价值和转化空间)

也正是因为这样

那些积淀了厚厚时光的安化黑茶

才被称为"能喝的古董"

2020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黑茶!


2020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黑茶!

据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唐朝时,安化所产渠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从唐朝开始,安化黑茶便开始了漫长的贡茶、官茶史。

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这种黑褐芳香的茶,在当年即名扬千里。宋时,安化唯茶甲诸州县,因而在安化设置了以米盐布换茶的官市。

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明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二者市场冷落。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买。"而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黑茶的兴盛。

由古及今,位列官茶贡茶的安化黑茶,已成为21世纪大受推崇的健康饮品。其独特的加工过程,尤其是微生物的参与使其具有明显的养生效果。

黑茶,以其细腻醇和的口感,促进调节新陈代谢等养生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喝茶人所认可。2008年黑茶中的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和茯砖茶制作技艺,成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加使得黑茶成为了茶业里的潜力股。近年来,黑茶的整体价格与销量逐年增长,成为了许多陈茶收藏者的新宠。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黑茶

中央电视台以美食为主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引发了广大群众的共鸣,也在全国刮起了一阵‘舌尖风’。然而,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安化有的安化黑茶,其特别的口感,健康的品性和悠远的文化积淀,使得近两年火爆全国,也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直至今日。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万里茶路,神秘之饮,汲取安化神秘风烟之灵气,凝聚千年时光沉淀的芳华,黑茶的隽永醇香飘洒于现代社会,融入大众视眼,成为雅俗共赏的时代珍品。

中国黑茶神秘之源

北纬30°,湖南中北部,溪流密布,崇山峻岭,云雾缭绕,6-7亿年前形成的“奇观”冰碛岩上盛开朵朵“金花”,黑茶的独特非凡自然天成。安化黑茶是湖南黑茶中的典型代表,它是真正的发酵黑茶。经茶马旧道人驮马扛、日晒雨淋,风味一起,隽永深厚的黑茶香融于坚忍不拔的茶马人情,酿就万里茶路上的茶饮。

自然天成的珍品,时光雕琢的品质

非凡的自然条件赋予安化黑茶独特的品质。资源稀缺、品饮保健、收藏增值,千百年前被边疆人民奉为“生命之饮”的安化黑茶,近年来也深受内地懂茶爱茶之人青睐。安化黑茶琥珀汤色、芬芳四溢、甘甜醇厚……观之赏心悦目,闻之陈香隽永,品之回味无穷,且随时光沉淀越陈越香,是时光与自然共同成就的珍品。

老黑茶需静品,感悟茶真味、本茶味、自然味。老黑茶是爱茶懂茶之人的知己好友,安化老黑茶口感越发厚滑,茶汤越发红亮,香气更显深沉,有着一般黑茶无法超越的独特滋味与陈韵;黑茶这种随着年代久远逐渐变性而不变质的独特品质,使收藏变得有意义,而且越老效果越明显。

老黑茶,已经不在是单纯的茶饮,更蕴含深厚的文化意境。沉淀心灵,用恰到好处的心境品一杯安化老黑茶,感悟千年文明沉淀的隽永茶香,静享怡然自得茶世界,亦是一种独到的生活品位。

2020安化黑茶收藏:怎样存放安化黑茶?


怎样存放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作为六大茶类中最为特殊的一大茶类中的一个茶品,它与日月同在,与环境共生,它需要在自然环境下缓慢氧化,品质不断升华.

1.存放条件

a.阴凉忌日晒.日晒会使茶品极速氧化,产生日晒味,长时间不能消失

b.通风忌密闭.通风有助于茶品的自然氧化,同时适当吸收空气中的水份(但水份不能过高,否则易霉变,特别是梅雨季节),可加快茶体的湿热氧化过程,也为益生菌的代谢提供水份和氧气.切忌用塑料袋,铝箔袋包装,可用牛皮纸,皮纸等通透性较好的包装材料包装储存

c.开阔忌异味.茶叶极具吸附性,决不能与有异味的物质混放在一起.

2.存放时间.国家标准规定:黑茶在清洁,防潮,无异味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一般认为砖茶存放10至15年,千两茶10至15年,散茶5至10年,其经济,品饮价值较高,高档原料制作的精品茶存放1至2年即有较好的口感.目前市场有一部分茶砖紧压过度虽有观赏性但饮用不方便且存放更需要时间才可获得好的口感。

2020“清食展”上寻商机 安化黑茶重回青海


“清食展”上寻商机安化黑茶重回青海

连续5年举办的清食展会,规模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本届展会,包括安化黑茶第一品牌、湖南黑茶龙头企业怡清源在内的国内29个省市区组建了参展团,推介产品、寻觅商机。清食展会已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专业清真食品用品展览会,吸引了不同国家与地区、各类企业的眼球。

第一次来参展的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在此次展会上带来了安化黑茶。该公司负责人艾?芳对记者说,茶叶作为六大保健饮品之首,是永不衰败的朝阳行业,是健康、绿色的事业。此次公司带来安化黑茶来青海参加清食展,就是因为展会这个平台够国际化,而且影响力很大。青藏高原群众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黑茶,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把优质的安化黑茶带进青海人民的生活中。

艾?芳告诉记者,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公司将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准备走高端路线,加强高档黑茶、黑玫瑰茶的出口。她希望借助展会能够和青海的企业家有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寻求到更多的商机。

黑茶之魂——《藏茶》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国发〔2008〕19号文件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茶,雅安市茶业协会组织申报的南路边茶即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Ⅷ-329名列其中(黑茶类),雅安藏茶作为中国黑茶的鼻祖最典型的代表,其传统制作技艺成为“国宝”,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重要的社会政治作用分不开。

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国黑茶始制于四川,据《甘肃通志》记载,明嘉靖三年(1524年),湖南安化仿四川‘乌茶’制法并加以改进,制成半发酵黑茶”(引自施兆鹏、朱海燕“湖南黑茶史”)。雅安藏茶因产于雅安,历来畅销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四川甘孜、阿坝等地藏区而得名,又称黑茶、乌茶、边茶、边销茶、四川南路边茶、大茶、雅茶等,民族同胞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感受体会。

《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南(四川)八部族贡武王荼(茶)”。《明史?茶法》: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雅安藏茶输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历史。宋太祖“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今天全)、黎(今汉源)、雅(今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宋熙宁七年,在名山新店镇设茶马司,有我国唯一可考的遗址。

藏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茶号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工匠口授心记,代代相传,近代始有文字记载。《雅安县志》载: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有“天兴”、“聚成”等茶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抵制印茶入藏,在雅成立官督商办的“边茶股份有限公司”。

1939年,西康省筹建“中茶公司西康省分公司”。其后,私营茶号联合成立“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建国营雅安茶厂;国营荥经茶厂;国营天全茶厂。1972年建成国营名山茶厂,1985年建成雅安市茶厂。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七部委2002年确定的全国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共25家,其中雅安6家,占全国1/4。目前取得QS认证的10家企业,主导产品:康砖,金尖,及各类特种藏茶。2007年全市茶叶总产量50万多吨,其中藏茶约20万吨,边销茶产量占四川省80%左右,占全国60%左右。销往西藏地区约占80%、青海甘肃约50%、甘孜、阿坝约60%,内销约20%。

雅安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公元前53年“邑人”吴理真在蒙顶山种植茶树,“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蒙山茶自唐至清入贡皇室,蒙山茶地理标志2001年就获国家批准,雅安藏茶地理标志申报进入实质性阶段。雅安是我国少数民族特需用茶重要的传统生产基地,蒙顶茶文化圣山的悠久历史,万里茶马古道的主要源头,数万背夫漫漫长路的千古绝唱……,使雅安在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优秀的品质,多样的产品雅安茶叶资源丰富,全市75万亩中小叶种茶园,分布在海拔1200~1800米的丛山之间。多样、优良的茶树品种,多雨、多雾,“西蜀漏天”、“雨城”优越的宜茶生态环境,成就了雅安藏茶的优良品质。独特的多次高温渥堆发酵、反复揉捻等制作工艺,促进茶叶多酚类物质充分转化、聚合,促进儿茶素、茶多糖、咖啡碱、维生素、蛋白脂、有机酸以及多种真菌类物质有益成份增加,使营养价值更高,功能作用更明显。雅安藏茶“红亮、醇和、恬雅、纯香”的独特风味,降脂降压、温中和胃、减肥抑癌、有利睡眠的功能作用,方便、快捷的冲泡饮用方式,更适合现代都市人紧张、高效、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献上洁白的哈达,喝了芳香的酥油茶,姑娘小伙跳起快乐的锅庄,生活在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极”的人们,酥油茶“旦夕不可或缺”。酥油是乳之精华,什么茶最能“水乳交融”?物尽天择,雅安藏茶。由是有了茶马互市、有了茶马古道,有了康定情歌,有了遍及青藏高原的酥油茶,这是彰显雅安藏茶内在品质的最佳应用,也是优于其它黑茶产品的最好例证。

雅安藏茶品种丰富,产品多样。广义的雅安藏茶泛指产于雅安,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独特制作工艺、特定品质风格的黑茶类产品,包括传统边销茶和新型特种藏茶。狭义的雅安藏茶指运用传统制作工艺原理研制开发的新型特种藏茶系列产品。

焱尧藏茶不仅继承了传统藏茶特有的口感、风味、功效和内含物,而且在品种、包装、冲泡方式、收藏、装饰等方面,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中端分为:赛朗多吉(砖茶、条茶、散茶)系列。

高端藏茶有:藏茗天品(藏茶砖)紧压茶系列产品有饼状、块状。

精制高档散藏茶:御藏天茗(藏毛尖)系列

吉藏芽细(芽细)系列。

睿藏飘香(芽细:玫瑰花、茉莉花、桂花)芽细藏茶。

藏红星魁(藏红茶)

藏柠洋(柠檬藏茶)品质特征优于同类产品,引领藏茶走上名优茶殿堂。

还有收藏专用茶:藏茗天品(藏砖茶)系列、赛朗多吉(传统藏条茶)系列等丰富多样的高、中档系列产品,藏茶面向国内外大市场,走上了升级换代、全面发展之路。

三、广阔的市场,光明的前景明《严茶议》载:“茶之为物,西域吐番,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也。是则山林草木之叶,事关国家政体之大,经国君子固不可不以为重而议处之也。”藏茶的特殊意义、卓越功能可见一斑。随着市场开放和社会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随着对健康、时尚、品位理念的升华和追求,焱尧藏茶开创中国第一高端品率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巩固内销、开拓外销的发展思路,推动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结晶,为新时期各族人民服务。“边茶内销”、“藏茶国饮”、“世界共饮”,促进了藏茶产品革新和营销理念的转变,藏茶从传统边销走向了广州、北京、上海、沈阳等国内大、中城市和俄、韩、日、蒙、欧美、东南亚以及台、港、澳等国内外大市场。

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科研、原料、生产、加工、文化、市场等先天和现实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西南农大、四川农大、省茶科所、四川边销茶检测中心等科技优势;国家级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星火计划优质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的种植原料优势;历经2300多年的贡茶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长期从事藏茶生产、加工的专业技术骨干优势;1/4的全国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一批迅速崛起的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加工优势,为雅安藏茶的科研、开发、应用,构成了强大支撑。

蒙顶茶文化圣山、神奇悠远的茶马古道、艰苦卓绝的背夫精神、民族友谊、赛朗多吉(兴旺发达)、吉藏芽细(吉祥如意)、御藏天茗、藏茗天品、深厚的文化底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确立,人们对健康、时尚、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推动雅安藏茶迈开大步,跨越发展。中国藏茶之乡――雅安将绽放异彩,走向未来。

2020安化黑茶发简史


安化黑茶发简史

黑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的茶马互市。唐德宗贞元年间,约785-804年。据《封氏闻见录》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湖南茶叶生产历史十分悠久。历史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炎帝神农氏,最后就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日的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陂,证明在炎帝神农氏时代,湖南就有茶树生长,并被神农氏发现和利用。至今炎陵县山上仍有野生茶树生长。

湖南黑茶生产始于湖南益阳安化县。据唐·杨烨《膳夫经手录》记载,唐朝时,安华所产渠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这证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产,在当地有些名气,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说明当时就有黑茶生产。2009年,安化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黑茶生产地。

黑茶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始于十六世纪初,理由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买。”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禁止越四川境内私贩湖茶。因此16世纪末期,湖南黑茶兴起。

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酉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著名。过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产,现在产区已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

《2020再挑黑茶上北京—梅山精神塑造安化茶魂》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黑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黑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黑茶相关的专题,如:北京黑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