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茶农是怎样种植茶树的

发布时间 : 2020-10-29
龙井茶树的种植 种植龙井茶树所需土质 茶树苗种植方法

龙井茶树的种植。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在古代茶农是怎样种植茶树的”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古代,农业技术不是很发达,茶树种群容易自然杂交,发生变异的概率普遍偏高。在明朝之前,我国的茶树繁殖采用的移栽方法就有直播和床播育苗两种,这两种均属于有性繁殖。

清初《物理小识》中有记载:“种以多子,稍长即移,大即难移。”在那时人们还是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明朝中期,我国种茶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直播法,到了明后期,在直播法的基础之上,发明了新的种植方法——丛播育苗移栽。

出于保持茶树的纯良种性,培植优良茶树品种的目的,在清朝,发明了茶树压条种植技术,培育出优良茶树,是古代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所以一旦发现能够培育出优良树种的办法,各地就会相互学习、借鉴此法。到了清朝后期,压条种植技术在福建被广泛采用。

另外一些茶树良种繁育的方法,如嫁接、扦插等开始出现的时间也是在清朝,福建知名的“佛手种”,据说就是由安溪的一位僧人以茶枝嫁接香橼树而来的。茶树扦插法,最早在康熙李来章的《连阳八排风土记》就有记载。据说他总结了各地区繁殖良种茶树的经验,并进行推广。

我国古代在较早时候就注意茶树留种和种子贮藏的问题,在唐朝以前,古人就懂得用沙土保存茶种的办法,沙土能够很大程度地保持种子水分,从而保证茶种有很高的发芽率。

 (责编:官爱华)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在古代的经济研究


茶在城市中的影响较在农村中更甚。第一,茶的消费者多居城市。售茶的茶肆和饮茶的茶楼、茶馆,几乎无处无之。茶博士之类成为一种服务性职业。第二,茶叶的精加工在城市。制茶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手工业。第三,其他行业如运输业、邸店业、碾硙业以及金融业都发达起来了。这些行业都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它们虽不因茶业才兴起,却因茶业而兴旺。茶业是它们的龙头和核心。它们与茶业形成一股强大的商品经济力量,和其他大宗商品,如盐、铁、绢帛等一齐,把唐宋的商品经济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尝试论之,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两个高峰。一在秦汉,一在唐宋。前者的主力是盐、铁,后者的中坚是茶、盐、绢帛。后者比之前者,基础更广,高度更髙,而且历时更久。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史学界曾热烈讨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或谓出现于宋代,或谓出现于元代、明代、清代,虽无定论,但足见大家对这几朝的商品经济水平估计都不低,值得进一步深人探讨。

探讨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对商品的个案研究。这种研究已经有许多成果了,但对茶业则尚待深人。洪升君发宏愿,竭数年之力,焚膏继晷,废寝忘餐,成此一书初稿。在此数年中,我和他朝夕共学,时相讨论,甚为欢快。分袂以后,他仍锲而不舍,继续增益修润,今终底于成,即将付梓,问序于我。喜青胜于蓝,爰书所感以归之,是为序。

我国古代的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


世界上有三大饮料,即咖啡、可可和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之。表明我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发现和利用茶了。

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西汉时期,茶从药用开始过渡成为一种饮料。茶叶的应用,最初是利用野生鲜叶。约2000多年前,我国开始种植茶树;唐代,茶树的栽培己遍及南方。唐代的《茶经》和《四时纂要》等,就有关于茶树栽培的详细记载。我国古代对茶树栽培有着科学的认识。茶树是适宜短日照而且耐阴的植物,所以古代选择茶园的标准,是宜山中带坡坂有树荫或北阴的地方,或者是植木以资茶荫。这样既有利于排水,又能提高茶树成活率和茶叶的品质。如果平地种茶,就要开沟泄水,以防茶树根受水浸泡而死。

古代人民对茶叶的加工方法不断加以改进。三国时期的《广雅》说:荆巴间采叶作饼,即制作饼茶。唐代发明了蒸青制法,即将鲜叶采回,用蒸气杀青,捣碎,制饼、穿孔,贯穿起来烘干。这样,消除了以前茶饼的青臭气味,也便于贮藏和运输。宋代则是把鲜叶先洗涤后蒸青,蒸后压榨去汁,再制饼。从宋到元,为了简化制茶过程,保持茶叶真味,又逐渐由蒸青饼茶和团茶改为蒸青散茶。茶叶蒸青后不揉不拍,直接烘干制成,全叶茶从此问世,古老的饼茶制法基本终结。用茶叶代替茶团、茶饼,饮用起来方便多了。

元末明初又发明了制法简单、省工省时的炒青绿茶,茶叶的色、香、味、形得到了很大改进,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明代以来,又相继发明了花茶和红茶的制法.也就是说,今天的绿茶、红茶、花茶等几种主要茶类,在明代就都有了。

经过我国古代人民的长期努力,茶树的成活率和茶叶质量不断提高,茶叶的品种也不断增多。早在唐代,就有名茶10多种,宋代则多达数十种。

我国还在世界上最早对茶进行了研究。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我国和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书中对饮茶的历史,茶的起源、性质,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饮茶的方法等等,都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公元5世纪,茶叶开始输入亚洲一些国家,17世纪运往欧美各国.我国还向许多国家提供过茶树、茶籽以及植茶技术。现在世界上各产茶国家,都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进过茶树、茶籽以及植茶技术。

在古代茶被作为高级饮料的现象


我国有着很悠久的饮茶的历史,而在饮茶历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茶被认为是高级饮料而不是所有人都能享用的。这里就来探究古代茶被作为高级饮料的现象。

从历史资料看,茶叶并不是一开始就广为流传,据考证,茶开始作为饮品,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西汉末年起,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因此,茶在当时之所以成为部分人的高级饮料,是因为当时茶的种植和产量并不高,仅能供部分人使用,可以说,当时茶是一种奢侈品而非普通生活用品。

在古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现代人认为最普通的茶,也仅仅是达官贵人能享受到,而普通老百姓不能享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级的东西追求也越来越多,也就是对奢侈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最普通的茶叶来说,如何才能成为奢侈品呢?稀缺性的、名贵的茶叶,似乎可以成为奢侈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用最普通的原料造出奢侈品来。比如,LV包的材料,并没有特别或特殊,更多的是其设计、加工、品质及文化元素;对于名表、名车也是如此,并不是其制作材料的特殊,更多的是独特设计、制作工艺和长期形成的品牌。

而作为产茶的大国和举国上下饮茶的众多者,我国生产的茶的商品,却没有一种在国际上被认可的品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奢侈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名酒、名表、名包、名车、名牌服装等,在各种日用品中,都有自己的奢侈品的牌子,而唯独我们数以亿计人的每天都离不开的茶,却没有自己专属的奢侈品的品牌,我们不能靠稀缺的大红袍、千年普洱等少量的茶作为奢侈品,而更多的是在加工方式、手段、制造和销售企业的品牌、文化含量的增加上探索、创造出茶中的品牌,用普通的茶的基本材料,制作出不普通的茶中的奢侈品,让多数人认可、让部分人享受它,才是我们应该静心思考的问题。

茶树树的故乡在中国介绍


中国最初,世界上仅有中国和印度有茶树生长。1598年,一位名叫林斯柯顿的荷兰游客到印度游历,在阿萨姆东北的沙地耶地区的丛林中,见到印度人将一种树叶与咖喱煮着当菜吃,也泡水喝。可是当时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茶树。

到了1833年,驻扎在印度的英国少校布鲁斯和他的弟弟查尔斯,为了争夺印度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利润,成立了一个经营茶叶的组织,并派遣查尔斯到中国购买茶树种子8万颗,在加尔各答植物园种植。茶树成苗后运到印度的阿萨姆栽种。布鲁斯为此从中国请来两位制茶专家帮忙。就这样,中国的茶树开始在印度落地生根,才减少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数量。可见印度的茶树是从中国引进的,中国是世界上独有的茶树故乡。

对于茶的故乡在中国的问题,印度有人提出异议。他们的理由是印度的野生茶树长得树高叶大,而中国茶树树矮叶小,因此断定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其实,茶树是一种常绿木本植物,分为乔木型和灌木型两种。前者树高达15米以上,后者树高仅有l米左右。灌木型茶树是为了采摘茶叶方便,通过修剪的手段抑制茶树向上生长而加工而成。

我国古代野生大茶树遍及南方诸省,特别是云、贵、川等省多有发现。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云南省勐海县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了一株树高32.12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树龄已有1700多年。在海拔2190米的云南省澜沧县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高21.6米、胸围1.9米的野生大茶树。在陕西汉中还有600多年前的“茶树王”。这些古老的大茶树就是我国古代大茶树的宝贵遗存。

从一些史籍上看,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过我国的野生大茶树。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指出“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占据了巴蜀之地,当地部落酋长就曾以“

香茗”(茶叶)等物给周武王进贡。可见,人工种植茶叶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伐纣时期就已经技术成熟。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写道“建茶皆乔木”,说明当年建州的茶树还是大茶树。明代的《广西通志》指出当地产的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

如今全国在南方各省发现将近200处有野生大茶树。9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团,聘请了几位知名植物学家参与,对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印度阿萨姆沙地耶地区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进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变种,其中的差异属于长久野生的缘故。到了20世纪后期,日本植物学家志村桥、桥本实在关于茶树的研究报告中,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比较,指出中国种茶树和印度种茶树染色体数目都是相同的。这就证明在细胞遗传学上两者并无差异。最后结论是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四川一带。综上可见,我国目前遗存的野生大茶树,在树龄长、树干粗、数量多、分布广等方面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肩的,印度茶树也是从我国引进的,中国是真正的茶的故乡。

茶历史 | 原来在古代“茶官”这么多


茶马司,简称茶司,官署名,宋以后专掌茶马贸易的机构。宋代始置,初为茶场司与买马司合称。熙宁七年(1074)始置官管理成都收买茶货,以供秦凤熙河路买马之费,遂置茶场司,元丰四年合二司为一。庆元六年以提举茶事兼理马政,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嘉泰三年复分二司。凡市马于边区则以茶交易,置都大提举及主管、同主管官,许其自置僚属。明初沿置于秦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天水)、雅州(今四川雅安),管理同少数民族地区茶马交易。设司令、司丞领其事。

1

易马赏番

明洪武十五年改令,以河州兼管。三十年曾改秦州为永宁(今四川叙永)茶马司,后复旧。清代于陕西、甘肃、云南等地设置茶马大使,掌茶马交易事宜。茶马司主要职能为易马赏番,定期招番互市,严禁通番私易,将每年以茶易马数造册上报朝廷,并把所市马依例分于边卫骑操或苑马寺牧养。《明会典茶课》:明制茶课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察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

2

茶盐司

茶盐司,简称提举茶盐司、茶盐司,别称仓司、庚司、庚台,宋代官署名。主管常平及茶盐事务,与转运司、提刑司、经略司并称监司,为路级机构。崇宁元年以后茶、盐管理机构分合无常,南宋绍兴十五年正式定名。基本职能为掌茶盐之利,以充国库;主钞引之法,据其实绩考核、赏罚茶官;纠劾各种违法行为及考核、奏劾、荐举州县地方官员等。其属官有勾当公事,一般每路置一员,十州军以上的路则差二员,于文臣通判、幕职内选差。

3

高昂茶利

南宋时,勾当公事一般二员,分主常平、茶盐事,因而又分称常平干和茶盐干。茶盐司还设主管文字一员,都吏、书吏等,还有职级、手分、人吏、贴司、军曲等吏员,人员一般在一二十人。该司建立五年间年,茶利高达一千万缗,成为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什么是茶树花,茶树花的功效、价值


什么是茶树花

茶树花着生在茶树枝条的叶腋处,大部分有2至4个花序。一株80至100公分的茶树可生长3000至4000枚花蕾,200粒种子。由于种植茶树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又多又好的鲜叶原料,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摘除茶树花―――中止茶树的生殖发育,促进水分养分向叶芽集中,就能保证优质高。根据多年的对比试验,摘除花果后的茶园,单产不仅能增加30%以上,品质也能获得提升。

茶树花,在千百年中国茶叶史上一直隐姓埋名,无人问津。中国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言及茶树花时,以花如白蔷薇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此后,幸运之神就一直没有光顾过茶树花,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识得其庐山真面目。时至今日,不仅普通人对茶树花不甚了了,就是茶乡的人也知之甚少,他们甚至把茶树花当成茶树的克星。在他们的经验里,茶树花是茶树的繁殖器官,茶树花与果一起长在枝条上,与茶叶争夺水分养分。为保证茶叶生长,茶农每年都要伤神费力地掐花。

茶树花与芽叶虽一母所生,彼此共享资源,利益均沾,但因为芽叶成材率高,早熟,身怀王牌的芽叶便很快风靡市场。而茶树花的长大成人颇需时日且不为人知,茶树花在苦苦等待着慧眼识宝英雄的出现。

茶树花的功效、价值

茶树花因其生长期长,积累了大量内含物质,茶树花中含有多种人体有益的物质,特别是抗氧化物质含量很高,有很高的工业提取和商业利用价值,茶树花可作为茶叶的替代原料提取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大大降低这类产品的成本,从而使天然抗氧化剂取代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在商业运作中成为可能。据分析测定,茶树花内含有茶多酚、氨基酸、茶多糖、蛋白质、皂甙等对人体有效物质占90%以上,具有解毒、降脂、降糖、抗衰老、抗癌、抑癌、滋补、壮体、养颜美容等功效。据反复试验,茶树花的抗氧化功能可以当前世界公认的抗氧化植物迷迭香媲美。同时,对茶的人工采摘,相当于对茶树做了一次终止有性繁殖手术,可使茶树养分充分利用,起到促进茶树超产、提高茶叶品质的效果,还能增加茶农收入。

对茶树花有效物质提取的初步研究及对其开发利用可能性的初步论证表明,茶树花开发利用项目具有开创性、可行性、有着现实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茶树花开发利用,既是一个农副产品加工项目、一个高新科技项目、一个贸工农项目,又是一个出口创汇项目;既是一个扶贫项目,又是一个西部开发项目。如果我们能在科学、经济、有效的原则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扶持下,使其资源能尽早得到利用,形成产业化系统工程,将是对人类的大贡献。

茶树花――这朵在中国几千年茶业史上隐其叶后,从未做过主角的奇葩,在新一代中国茶人的发掘研制下,从此将走上前台,在医药、保健、食品、饮料、日用化妆品的大舞台上展尽新姿,舒尽其华。

小编真诚希望茶树花事业能得到海内外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参与和扶持;真诚祝愿茶树花这朵奇葩能物尽其用,成为茶产业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悠久厚重的国茶科技史上,走出革命性的―步。

泡好茶,重要的是心在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泡好茶,重要的是心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沏茶人是施,品茶人是受,在施与受之间,这杯水到底有多烫,如若知道草木有情,心无挂碍,方知一二。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心若轻浮时要安心向下,须知心净则国土净,息心即是息灾。”很早之前就听过这句话,或许真的是契机问题,那时候只是从眼前一扫而过,并不曾对这段文字多加揣摩。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事沧桑,只是在宿命中一闪而过的句子愈发显得沉重了。

心若轻浮时要安心向下。车水马龙之间保持内心平和,在游戏人间中去沉淀自己的那份质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做人难能可贵的就是删繁就简。

每次泡茶的时候,师父总会说我心不安。涓涓流水之间,曾几何时这种惬意的生活,是多少奔波人所向往的,那觉洒空灵的茶水,可以扑去奔波的满身尘埃,还去世间那份是非的清白。每每想到此处,我也时常向内观照自我,寻找不安在何处。

心的净化,一如水过滤茶的铅华,众生之所以不愿去观照自我,是因为他们都在躲避心中的那份净土,不断地被满身的尘埃所遮掩,所以便有烦恼。愚者往往是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怨东怨西。

而茶与水的相融就是心与我的“悟”。叶本为绿,却因为制茶的过程中通体巨变,然后去适应不同茶客的口味,这个适应的过程却能给你几许启发。如果你能向内寻觅观照,茶的色相,一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茶遇到水的冲泡,过滤掉人间烟火的味道,品入口中的则是云水禅心。

或许这份所谓的不安就是不能去容量和包容。在杯与壶、茶与水之间,一直流淌着一条心的河流,只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壶中的世界便是乾坤。如若敬畏是与非、恩与怨、对与错,不能以茶水相容去海纳百川,壶内的世界势必是鱼龙混杂,自然心中不安。

心若安然,是非不言,独坐禅林道院,澄心闭目俗念都捐。古人曾说“虽不善书,而笔砚不可不精;虽不业医,而验方不可不存;虽不工弈,而楸枰不可不备。”真正爱茶之人也是如此,不管你是与我志同道合,还是下一刻就分道扬镳,既然来了,茶依旧给你满上,这种沧海之量,不用言表尽显心智宽广。所以泡茶之人,在壶与杯之间的那条河流,无需惊怖,无需增减,得失从容,便会慈悲。

懂得泡茶的人从来不会说天不如人愿。上天对谁都是公平的,只有人愿永远都是缺憾的,懂得泡茶的人就会去模糊这个缺憾的界限,用禅茶之心去化解恩怨的轮廓的边缘。水在此刻是最圆融的,这杯圆融的水,却离不开自己那颗慈悲智慧的心去滋润,泡茶者就是那颗常年被净瓶水滋润的慈悲心。

喝茶之人就是要学会朴素和包容,沏茶者的用心并不是与尔等迁就,心中有沧海之量,必然懂得求同存异。大千世界,一杯茶由不同的人去泡,自然流露出不同的滋味,在这世间不可能事事俱全,但是往往有些人明明品出来的是纠缠的味道,却装作一副解脱的姿态。其实茶桌亦如道场,直心是道便在此刻体现,然而很多人却在茶与水、壶与杯之间演戏。

许多人自己骗自己还觉得不够,一定要应和一群人被骗才心安理得。这杯茶就是让你学会心安,不被外物所惊扰。

每个人应该去欣赏茶的那份淡然,这杯水不管有多么的烫,都可以舒卷自如。“亵狎易契,日流于放荡;庄厉难亲,日进于规矩”,在我的周边,总有轻佻随意的人受到大家的亲近,但日久之后自己便会轻佻随意。然而庄重严肃的人,虽然一时难以接近,却可以使自己时刻观照警醒自己本分规矩。

茶与水就是如此,不管这杯水有多么的烫,茶依旧会安然地接受水的浸泡,在滚滚热水中洗尽铅华呈素姿。此刻对茶的浸泡,一如师父的管教,他也会用这种方法去烫你,在冲泡的清澄中除去你的浊流。

沏茶人是施,品茶人是受,在施与受之间,这杯水到底有多烫,如若知道草木有情,此刻便需要尔等去衡量!壶内乾坤舒卷自如,心若轻浮时要安心向下。

宁静是在自心


茶人的风雅情趣一般也都十分浓厚。就说琵琶吧,本是宫廷士宦游乐工具,然而很多茶人,有山田宗遍、土肥二三、藤村庸轩、—尾伊织等,都是此道高手。而将茶的静寂与枯淡推向极致的大茶人千宗旦不仅喜好,而且还十分擅弹琵琶。在宗旦身上,茶与琵琶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有一回,宗旦邀请藤村庸轩去品茶。庸轩正准备出门的时候,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结果对于宗旦的茶会迟到了。到达宗旦那里的时候,早已过了约定的时候。庸轩因为是常客的缘故;熟门熟路,于是他便径直进了大门,穿过茶庭来到了茶室——寒云亭。却见宗旦一个人正坐在茶炉边弹着琵琶。

庸轩马上走上前去为自己的迟到道歉。

宗旦却问:“你是坐轿来的,还是步行来的。”

庸轩说是步行。

“那么一定有些气喘吧,先来喝一碗薄茶吧。”宗旦说着将琵琶放在一旁、早已准备就绪的各种道具点了一碗茶呈给庸轩。在庸轩品茶的时候,宗旦取下装炭的小箱给炉中加了炭。其实,在等待的过程中,宗旦不断地给炉中加炭,调整炭火,以保证最合适的火候。

宗旦相信作为茶人的庸轩是一定不会爽约的,所以他一定要时刻保持茶炉的最佳火候以等待客人,这是茶人以真意待客的最佳表现。而琵琶则是打发等待过程中那一段宁静时光的工具。

其实茶人也好,禅僧也好,“宁静”是在自心,与弹何种乐器无关,这正是所谓的“平常心是道”,琵琶的华美艳丽无碍于茶的静寂枯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