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叶的近代历史文献

发布时间 : 2020-11-12
六堡茶历史 六堡茶的来源历史 六堡茶的历史起源

【www.cy316.com - 六堡茶历史】

一百年来,六堡茶几经兴衰起落,最鼎盛时几乎六堡乡里家家做茶,年产数十万斤,日本侵华期间,千里茶园荒芜,民生维艰。六堡茶的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茶业发展的曲折与艰辛,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

第一回广信梧州饮茶源远流长

梧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赵佗建南越国。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

赵佗的弟弟赵光即位后,便开始着手兴建王城,取“苍梧”(亦写作仓吾)族之名,称“苍梧王城”。岭南文化至汉代开始崛起,广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一度成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在陆羽引用的《桐君录》“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西汉乃至更早的时候,岭南、两广人民就已经有了喝茶的习惯,也有了以茶奉客的习俗。只是当时的喝茶方式不是我们现在的泡饮法。

《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就是说当时是将茶叶煮着来喝,《桐君录》更注明加入一些姜桂香料。?(máo)指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而这种“加以香?辈”(加入香菜配料)做法,在现在梧州周边县市的“打油茶”流传下来的做法中,还可以依稀追溯当年的“吃”茶“烹”茶之法。

第二回客来奉茶最早崇茶之风

据大量史料显示,喝茶之风是最先由名流士绅阶层兴起,并逐步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的。而且,这种崇尚饮茶之风,最先是由南方开始的,之后渐渐向北方影响。有学者研究,在西晋衣冠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建康的上层社会崇茶之风才渐渐开始盛行。

而早在两汉、三国时期,在当时作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的古广信梧州,受中原战争影响甚少,乃名流雅士经学家等汇聚之地,饮茶之风兴盛,甚至已经向社会各个阶层渗透,进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形成“客来奉茶”的习俗。

而且,茶叶原产南方,岭南利于种植,资源丰富,较易获得。可以推测,岭南地区特别是当时的岭南名郡———古广信梧州估计是全国最早流行喝茶的地方之一,并且,“客来先设”的接待客人的奉茶的做法也远远领先于中原地区。因此,《桐君录》中方会在此重重的写上一笔。

第三回六堡产茶历史甚为悠久

六堡何时开始种茶产茶,尚未有确切的考据。从当地茶农世代流传下来的说法,六堡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经开始种茶了,可以说,六堡制茶产茶的历史相当的悠久,而且,以品质优异独具特色,在很早的时候(起码在清朝嘉庆年间)就闻名遐迩了。因此,很多资料显示,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被列为二十四大名茶之一。

有一种说法是“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八步传入……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并得出六堡茶的树种和工艺均传自湖南云云。不过,笔者觉得这种说法有待商榷。从六堡镇现存的有数百年、直径达三四十厘米以上的老茶树来看,其种茶产茶的历史相当悠久,应该远远不止两百年。

据六堡镇茶人黄超、黎林和六堡农家茶协副主席陈伯昌介绍,在六堡镇的九城现在仍然保留着相当部分的老茶树可以考据。黄超说:“现存还有许多老茶树,有的长成了大树,估计有三四百年以上。”

而说到“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只能够说明其两者由于比较接近,相互间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不排除树种和工艺由六堡往湖南传播的可能,毕竟,世界茶树发源地在云南,通过水路传播下来的可能性。而六堡茶确切的原生茶树品种的来源和工艺形成的过程的考据,仍有待专家学者去进一步作科学论证。

第四回战前盛况家家户户产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港、澳、南洋久负盛名的六堡茶一直以来得到华人华侨的推崇,非常畅销。而且水路运输畅顺,运输费用低廉,主销区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较和平安定,因此六堡茶的发展很快,在六堡乃至周边地区,种植面积非常大,产量很高。

据六堡镇老茶人陈振东回忆:“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人人都做茶。”而且,老人还说当时流传有这么个说法,说要分辨一个人是不是六堡人非常容易,只要看看他的脚,“脚黑”的一定是六堡人了。陈振东老人接着解释,说由于当时家家户户都做茶,以前的工艺做茶的时候,用锅杀青之后,要揉捻,那时多用脚踩搓揉,由于茶叶汁液的浸染,久而久之便人人“黑脚”了。

据资料显示:《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从这个记载上,我们可以想像出当年的产茶盛况。

据六堡镇87岁的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其实,当时产茶制茶的多是农户,收茶的多是商户茶庄,很是分散,缺乏准确的统计,很多小茶庄看到有利可图,都在开秤收茶。估计真正的产销数量可能还不止呢,老人说,有说最多那年是收茶80多万斤。

据《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

第五回规模空前漫山遍野茶园

六堡87岁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里面很多人种茶,漫山遍野都是茶园。即使是三几个人一户的小户人家,往往也会种有相当的茶树,产不少茶。当年,六堡的几个茶乡里,家家户户种茶做茶,景象非常壮观。老人回忆,那时候,要揉捻的茶青量很大,大都是用脚踩揉的。一般是攀扶着门头或廊道的一根横木,用脚踩揉茶青。老人说,那时候,几乎每家之中都可看到有这种的横杆、茶灶和其他制茶工具。说起那时候的踩茶工艺,老人还津津乐道说,说那时候踩茶还是很讲功夫的,有技术的茶农大大一堆的茶青可以揉踩成为很大很圆的一团,不会散开。

第六回茶船古道见证兴衰沉浮

由于六堡茶品质优秀,当时在港澳和南洋等地名气逐步大起来,销售情况非常好。更多大商家、茶庄进入到六堡开设分庄收茶。据87岁的李旭秋老人回忆,他听祖母说过,当时已经有如香港天顺祥茶庄等多家大茶庄进入到六堡收茶,广元泰茶庄就是其中最有名一家。老人回忆道,他最深印象的是当时在广州骑楼外砖柱大大的茶庄字号和当时运茶装茶用的箩筐都扫上了统一的“唛号”。

据资料显示,清初广东航海贸易被禁止,那时往来外国的商船很少,也没有什么外来贸易。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这是我国政府最早设立的海关。

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贸易。从此,广州的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大量的茶叶通过这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这条熙熙攘攘、舟楫来往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第七回百年老号更以六堡扬名

据老人回忆,香港天顺祥茶庄和广元泰茶庄都是当时很有名、规模很大的茶庄,而且,都是省港都开设有分店的百年老号,广元泰在南洋怡保还开设了分号,至今其后人仍在经营着茶行。

广元泰茶庄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原来开设在福建泉州。创始人原籍广东三水,其父以文取仕,做了几年官后心灰意冷,无心官场退隐回家。并告诫子孙专心营商,不得参加科举,并举家往福建泉州开设茶行。

后来由于清政府关闭了福建海关(1757年),便将广元泰迁址到广州,在十三行开设茶行,专门经营茶叶贸易。由于品质卓越,经营有方,至清末已经是远近驰名,先后在香港、南洋开设分号,生意做得非常大。广元泰的茶畅销,在省港澳等地很受欢迎。之后,广元泰茶庄便推出一种“内飞”,有“天宝物华名茶世家省港联号百年制茶广选精作元度细茶泰和顺雅品质尤嘉爰凭印鉴谨识无差毋致伪假”字样,以文中以嵌有“广元泰”三字的记,并盖上其图形及印章以辨真伪,这种做法在时甚为领先,引来许多茶庄竞相效仿。cY316.Com

据说,广元泰后来在六堡设庄收茶,并经其特有工艺加工出来的六堡茶,风味很独特,并以其所产六堡茶特有的“泰和顺雅”品质而赢得市场的一致认可,扬名海内外。

第八回交易畅旺茶庄云集六堡

关于当时黑茶收购的记载,散见于存世的各地地方志及文献:“采办黑茶,在进山办茶前作好准备工作:‘先要择点应用什物家具器皿以及篾器、木器,……再要择选(茶)行内先生、管楼、管厂、管行人等’;要从色、味、形等方面辨别茶的真伪,‘重条紧、色顺、纹直、沉重、味佳、外乌油色……’;其时,粤港茶商尤其注重茶叶质量,绝不以次充好,强调‘以质论价,靓茶好价’,申明‘勿惜价,贪便宜,岂有好货。’”

一直以来,茶商与茶农、茶行的关系非常密切。据笔者向当地多名老茶人了解,当时收茶多是茶商在六堡合口街(当地口音读“鸽”口)开设分号、分庄(或称子庄),在采收季节,由茶号派人进六堡按级别定好价格后,直接开秤收茶。毛茶经分筛、分级后,统一用大箩筐装好,通过六堡河这条“茶船古道”,经梨埠、封川运回广州总号,加工精制后,踩箩或制成饼茶,装箱销往海外各地。这种做法多数是广州外来的大茶号,如万生茶庄、广元泰茶庄等。

六堡镇中至今尚存的收茶点——“茶亭”依稀可见当年的风貌。

据80多岁的老茶人陈振东回忆,当时收茶和开设茶庄的很多,有英记、万记、同盛、公盛、源盛、盛发等等,非常多,大多是广东的茶商,如生记的老板是鹤山的,一个姓温一个姓梁。盛发茶庄是附近旺甫人所开,姓梁。据李旭秋老人回忆,最多时,十多家大的茶庄云集六堡,其他小的商贩就更多了。茶庄的多与少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当时,六堡所产的茶交易一直以来都很畅旺,据李旭秋老人回忆,不同的时期,在收茶的季节,六堡的合口街、马连坪等多处专门都设过茶叶收购“集市”,部分茶商茶农则聚集在合口街大樟树下(当地称为“樟木根”)开秤收茶。而广元泰、万生、英记等最有实力的茶庄则在六堡专门开设有分号,由茶农上门交茶。

第九回竞争激烈茶商频出奇招

当时收茶的店铺大多已不复存在,唯一完好保存至今的是当时的称之为“茶亭”的一个屋子,青砖所砌,是当时收茶的一个交易地点。这个“茶亭”是当年六堡最为富有、最大的地主韦景平所开设。“茶亭”位于路边,大门外有青砖柱支撑起宽阔的檐廊,看来估计是方便茶农们交茶时等候歇息而设。

另外,据原六堡乡乡长老茶人邓兆明回忆,有部分茶农直接挑茶到合口街上的茶庄进行交易。也有部分茶庄是通过熟悉六堡当地情况的“二老板”到直接各个村寨,与茶行的人一起看茶定价后,由茶农挑茶到合口街“樟木根”交茶,而“二老板”则分别向茶农、茶商收取一定佣金。后来,精明的六堡人出现一些专门跑村进寨收购毛茶贩运到广东牟利的群体,后来渐渐发展到当地或附近乡镇的茶人自己开设收茶的茶庄。

由于当时在合口街收茶的客商、茶庄很多,竞争甚是激烈。为了保证收到更多更好的六堡茶,很多茶商各出奇招。有的是依仗当地雇来的“二老板”的人脉和资源,“掌握”部分茶区的茶农的毛茶;有的与茶农协商长期订货,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如黑石、恭州所产的茶,这个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模式。

据对六堡茶掌故颇为熟悉的邓永斌说,当年,六堡的交通很不方便,地处深山之中,只是靠六堡河运茶叶出去后,回来时载回所需的日用品,物资非常匮乏。而且,山区茶农大多生活很苦,寅吃卯粮。一些精明的茶庄茶商就推出了茶农记账“赊”去日用品,等来年茶季时交茶来抵扣的做法,既帮助了一部分的茶农,又保证了收购毛茶的数量。

cy316.cOm编辑推荐

六堡茶的历史,原来六堡茶是这样来的!


中国是文明古国,很多文化都源远流长,茶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六堡茶的声名鹊起,让很多人都好奇,六堡茶的历史。

根据史料记载,六堡茶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了雏形,当时可能还不叫六堡茶,只是制作工艺和味道与现代相似。

六堡茶的真正出现和形成一定的名气,要从清朝初期开始,当时清朝和西方各国还有贸易往来。

从西方开始和中国进行贸易以后,茶叶就是贸易中的一个大宗。

当时主要在两广地带流传的六堡茶非常受欢迎,也在那段时期六堡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后期当地开始主要靠茶叶出产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直到抗战爆发。战争中断了交通,茶叶无法运输,所以六堡茶的种植也受到了冲击。

直到建国以后随着国内经济的好转和发展,六堡茶才再度回到大众面前。

目前,六堡茶在国家和当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成为了当地受到保护的地方特产,在本地也形成了规模性的种植采摘和制茶的一条龙产业链。

随着经济发展,六堡茶的养生功效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青睐,这样一种能够降血脂降血压的茶叶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六堡茶的制作工艺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进步,现在的六堡茶已经再次走出国门,走向了全世界,并且成为了中国黑茶中的佼佼者,不同的企业品牌也都曾经在茶叶展销会中取得各项荣誉。

六堡茶名字的由来,六堡茶的历史传说!


六堡茶属于黑茶类,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与其它茶品一样,关于六堡茶名字的由来也是有历史典故的。

六堡茶的名字由来

因六堡茶原产地是广西梧州,这个由来自然是与当地有关。故事关于一位战国时期南方百越民族的女首领,那位女首领名为龙母,她利泽天下备受后人爱戴和拥护。

但身为凡人总是难逃一死,只是龙母在死后由于其有丰功伟绩所以被封为神仙,在封神后她还不忘苍梧的老百姓们,因此她回到苍梧体察民情,可当她回到苍梧却发现这里山多田少,人们种出的稻米自己吃都不够,还要拿出一部分出山换生活所需的盐巴,因此老百姓的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看到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善良的龙母很想替他们解决问题,可是龙母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无法种出更多的稻田,就在一筹莫展时她看到黑石山下的泉水清澈明亮忍不住尝了一口,顿得清甜滋润异常鲜甜,而且连身上所有疲劳全都一扫而空!龙母仔细思量着如此甘甜可口的泉水一定能灌溉出好的植物。于是龙母呼唤农神让它在山上拿了颗茶树种子,经过龙母悉心栽培以及黑石泉水的灌溉,茶树种子果然长成了一棵长势旺盛叶绿芽美的茶树。

之后龙母带领着百姓去到茶树前告诉他们,只要把茶树的叶芽拿去卖钱就能换回盐,这样就可以把粮食存着留给自己吃,后来百姓们按着龙母所说的卖茶叶换盐。在了却这桩心事后龙母便返回了天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茶树开始开枝散叶,六堡镇满山遍野都长满了这一种茶树,百姓们能收获的茶叶也就越来越多,生活随之得到了改善,茶叶本没有名字,买的人多了就将这种甘醇可口的茶叶按地名称呼为六堡茶。这就是六堡茶名字的由来。

六堡茶的历史渊源

六堡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嘉庆年间,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而入中国名茶之列。同治版《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产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说的即是苍梧六堡茶。

经过发展,六堡茶的产地有苍梧、贺县、横县、恭城、贵县、三江、河池、柳城等20余县。在六堡茶区范围内,有恭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离涌村茶、蚕村茶等,在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是恭州村及黑石村的茶叶最好,横县岭溪所产茶叶品质和制法与六堡茶相近,亦统称为六堡茶。

广西梧州六堡茶的历史


六堡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特产,属黑茶类,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制作而成,是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那么,广西梧州六堡茶的历史你了解吗?下面一起来了解看看。

广西梧州六堡茶的历史

六堡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嘉庆年间,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而入中国名茶之列。同治版《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产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说的即是苍梧六堡茶。

经过发展,六堡茶的产地有苍梧、贺县、横县、恭城、贵县、三江、河池、柳城等20余县。在六堡茶区范围内,有恭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离涌村茶、蚕村茶等,在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是恭州村及黑石村的茶叶最好,横县岭溪所产茶叶品质和制法与六堡茶相近,亦统称为六堡茶。

广西梧州六堡茶生产情况

2010年,梧州市茶园面积约5.1万亩,六堡茶生产企业37家,取得QS认证的企业有18家,取得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备案)资格的企业有3家,并有3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家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六堡茶已实现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生产。2010年六堡茶产量近8000吨、产值8.5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市及港澳、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2015年,梧州市拥有茶园面积4666.7公顷,生产企业42家,年产量超1万吨,产值超10亿元。

2016年,六堡茶产量为1.12万元吨、产值超12.8亿元,有50家生产企业获食品生产许可(QS/SC)证。区域品牌价值达15.79亿元,居全国茶叶区域品牌排行榜第28位、黑茶类第3位、广西第一位。

2017年,六堡茶发展为年产值13亿多元、产量1万吨、茶园面积8万亩的产业集群。

广西梧州六堡茶加工工艺

六堡茶的加工工艺包括初制、精制两个过程。

1、初制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毛茶

2、初制加工技术要求:

(1)鲜叶:选用适制茶树品种芽叶为原料。

(2)杀青:要均匀,杀青以叶质柔软,叶色转为暗绿色,青草气味基本消失为适度。

(3)初揉:趁温揉捻至成条索。

(4)堆闷:初揉结束后进行筑堆堆闷,当堆温达到55℃时,及时进行翻堆散热,当堆温降到30℃时再收拢筑堆,继续堆闷直到适度为止。

(5)复揉:再次揉紧成条索。

(6)干燥:干燥至茶叶含水分不超过15%,成为毛茶。

3、精制加工工艺流程:毛茶→筛选→拼配→渥堆→汽蒸→压制成型→陈化→成品。

4、精制加工技术要求:

(1)筛选:将毛茶通过筛分、风选、拣梗。

(2)拼配:按品质和等级要求进行分级拼配。

(3)渥堆:根据茶叶等级和气候条件,进行渥堆发酵,适时翻堆散热,待叶色变褐,发出醇香即可。

(4)汽蒸:渥堆适度茶叶经蒸汽蒸软,形成散茶。

(5)压制成型:趁热将散茶压成篓、砖、饼、沱等形状。

(6)陈化:将茶叶置于清洁、阴凉、通风、无异杂味的环境内,待茶叶温度降至室温,茶叶含水量降至18%以下,先移至清洁、相对湿度在75%至90%、温度在23℃至28℃、无异杂味的环境(洞穴)中陈化,然后移至清洁、阴凉、干爽、无异杂味的仓库中陈化。陈化时间不少于180天。

精制而成的六堡茶品质优异,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黑褐,有光泽,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纯陈,滋味浓醇甘爽,显槟榔香味,叶底红褐或黑褐色,简而言之具有“红、浓、醇、陈”等特点。

黑茶与六堡茶历史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黑茶与六堡茶历史》内容,感谢阅读!

堡茶远在唐代已有生产,因产于六堡镇而得名,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据《中国名茶图谱》记载,唐宋之世,昭平五将万宝青茶,文竹象棋绿茶等,因其树生于高山石崖间,制作工艺精湛,皆为茶中珍品。由此广为栽植,产茶场园和制作坊成批出现,成品茶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四大茶类,招引着四面八方的茶贩、茶商。

在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中曾有记述,说南方有一种大叶茶,称瓜芦木,非常苦涩,以叶制成屑末茶,喝了也会使人通夜不眠煮盐工人专门使用;五六世纪时,两广人民已有普遍饮茶的习惯;从陆羽《茶经》讲到的制法来判断,采下鲜叶先制成团状、饼状或方块状的紧压茶较为可能;宋朝实行“茶马交易”,用砖茶运往西北换马,当时湖南就有黑茶制造,黑茶压成砖,运往西北,其中的“茯砖茶”很象六堡茶的制法。从《桐君录》来看,六堡茶可能是湖南黑茶的前驱,由此可知,六堡茶的产制,当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据《当代广西梧州地区》记载,梧州辖区内由北而南的桂江是当时水路交通的主动脉。桂江两岸,山水相连,沃土成片,山岚雾嶂,温湿滋润非常适应种茶。而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须强调名山大川,只要得品种之优,环境之宜,培植之当,制作之精,便有名茶。六堡镇内的山脉虽然不是我国的名山大川,但其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生长出我国特有的黑茶。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名茶之列,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日本及东南亚等地,是广西传统的出口产品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茶庄常用大字标榜"正宗苍梧六堡茶"以广招来客。由于产量有限,很多人只闻其名而没能喝上六堡茶。在文革时期,大批广西苍梧六堡茶上献中央,就连毛泽东也很爱喝六堡茶,现在北京有很多人家里收藏有20年以上的苍梧六堡茶。

湖南黑茶与2006年己经受到很多人喜爱了,购茶请电话联系我们商城客服。

关于本文《黑茶与六堡茶历史》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六堡茶叶的作用,六堡茶7大养生功效!


六堡茶因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历经千年的锤炼,在茶文化史上始终独树一帜。所以爱茶爱养身的你,不能不对六堡茶略知一二。六堡茶属于温性茶,具有以下养生功效!

六堡茶7大养生功效

六堡茶的功效与作用一:调节血压调节血脂,防止血管硬化

很早以前就有报道称茶叶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茶叶特有的茶氨酸能使多巴胺神经元活化,从而起到抑制血压升高的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当血液中血脂含量高会使得脂质在血管壁上沉积,从而引起动脉粥状硬化形成血栓,而茶叶中的咖啡碱和儿茶素类能使血管壁松驰,血管舒张了血压自然就会下降,不仅如此连茶色素也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

六堡茶具有良好的抗血凝、降解脂肪等功效,还能促纤维蛋白原溶解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管壁松驰从而增加血管有效直径,继而抑制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达到降压软化血管,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六堡茶的功效与作用二:抗氧化、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功效

六堡茶中不仅含有大量的具抗氧化作用的微量元素,还富含有儿茶素类、茶色素、黄酮类、维生素C、维生素E、D一胡萝卜素的抗氧化物质。而且六堡茶中的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茶多糖以及含量较多的复杂类黄酮都具有抗氧化、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

六堡茶的功效与作用三:改善糖类代谢、降血糖、防治糖尿病

降血糖的主要成分是六堡茶中的茶多糖复合物,有学者通过对几种茶类含有的茶多糖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六堡茶所含的茶多糖最高,而且它的组成成分的活性相较于其它茶类要强得多。

六堡茶的功效与作用四:抗菌消炎的功效

六堡茶之所以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原因在于六堡茶茶汤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茶黄素和茶红素。通过研究表明茶黄素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还对肠类杆菌、肉毒芽杆菌、荚膜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而且茶黄素对流感病毒、肠病毒以及轮状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六堡茶的功效与作用五:有助消化、顺肠胃解油腻功效

六堡茶中的咖啡碱有助于人体消化,当胃部受到咖啡碱的刺激胃液的分泌量会增加,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有学者通过科学实验已证明六堡茶的确具有很强解油腻、消食等功能。

另外六堡茶还能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有治疗肠胃不顺的功效,我国民间素有利用老六堡茶来治疗痢疾腹胀不消食的传统方法。

六堡茶的功效与作用六:利尿解毒、降低烟酒毒害

六堡茶中的咖啡碱之所以能利尿是因为膀胱受到茶中的咖啡碱的刺激排尿,而且在喝酒后再喝六堡茶也有助于醒酒解除酒毒。同时六堡茶中的茶多酚不但能使烟草的尼古丁发生沉淀并随小便排出体外,而且还能降低烟气对人体的毒害作用。茶多酚对于重金属毒物有很强的吸附作用,所以多饮茶还可缓解重金属的毒害作用。

六堡茶的功效与作用七:能补充膳食营养

六堡茶含有如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较为丰富的营养成份,另外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磷脂以及糖类等物质。通过长期饮用六堡茶,能补充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

长期饮用可以健胃养神、减肥健身。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堡茶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六堡茶的百年历史


一百年来,六堡茶几经兴衰起落,最鼎盛时几乎六堡乡里家家做茶,年产数十万斤,日本侵华期间,千里茶园荒芜,民生维艰。六堡茶的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茶业发展的曲折与艰辛,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

第一回广信梧州饮茶源远流长

梧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赵佗建南越国。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

赵佗的弟弟赵光即位后,便开始着手兴建王城,取“苍梧”(亦写作仓吾)族之名,称“苍梧王城”。岭南文化至汉代开始崛起,广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一度成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在陆羽引用的《桐君录》“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西汉乃至更早的时候,岭南、两广人民就已经有了喝茶的习惯,也有了以茶奉客的习俗。只是当时的喝茶方式不是我们现在的泡饮法。

《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就是说当时是将茶叶煮着来喝,《桐君录》更注明加入一些姜桂香料。在现在梧州周边县市的“打油茶”流传下来的做法中,还可以依稀追溯当年的“吃”茶“烹”茶之法。

第二回客来奉茶最早崇茶之风

据大量史料显示,喝茶之风是最先由名流士绅阶层兴起,并逐步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的。而且,这种崇尚饮茶之风,最先是由南方开始的,之后渐渐向北方影响。有学者研究,在西晋衣冠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建康的上层社会崇茶之风才渐渐开始盛行。

而早在两汉、三国时期,在当时作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的古广信梧州,受中原战争影响甚少,乃名流雅士经学家等汇聚之地,饮茶之风兴盛,甚至已经向社会各个阶层渗透,进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形成“客来奉茶”的习俗。

而且,茶叶原产南方,岭南利于种植,资源丰富,较易获得。可以推测,岭南地区特别是当时的岭南名郡———古广信梧州估计是全国最早流行喝茶的地方之一,并且,“客来先设”的接待客人的奉茶的做法也远远领先于中原地区。因此,《桐君录》中方会在此重重的写上一笔。

第三回六堡产茶历史甚为悠久

六堡何时开始种茶产茶,尚未有确切的考据。从当地茶农世代流传下来的说法,六堡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经开始种茶了,可以说,六堡制茶产茶的历史相当的悠久,而且,以品质优异独具特色,在很早的时候(起码在清朝嘉庆年间)就闻名遐迩了。因此,很多资料显示,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被列为二十四大名茶之一。

有一种说法是“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八步传入……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并得出六堡茶的树种和工艺均传自湖南云云。不过,笔者觉得这种说法有待商榷。从六堡镇现存的有数百年、直径达三四十厘米以上的老茶树来看,其种茶产茶的历史相当悠久,应该远远不止两百年。

据六堡镇茶人黄超、黎林和六堡农家茶协副主席陈伯昌介绍,在六堡镇的九城现在仍然保留着相当部分的老茶树可以考据。黄超说:“现存还有许多老茶树,有的长成了大树,估计有三四百年以上。”

而说到“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只能够说明其两者由于比较接近,相互间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不排除树种和工艺由六堡往湖南传播的可能,毕竟,世界茶树发源地在云南,通过水路传播下来的可能性。而六堡茶确切的原生茶树品种的来源和工艺形成的过程的考据,仍有待专家学者去进一步作科学论证。

第四回战前盛况家家户户产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港、澳、南洋久负盛名的六堡茶一直以来得到华人华侨的推崇,非常畅销。而且水路运输畅顺,运输费用低廉,主销区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较和平安定,因此六堡茶的发展很快,在六堡乃至周边地区,种植面积非常大,产量很高。

据六堡镇老茶人陈振东回忆:“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人人都做茶。”而且,老人还说当时流传有这么个说法,说要分辨一个人是不是六堡人非常容易,只要看看他的脚,“脚黑”的一定是六堡人了。陈振东老人接着解释,说由于当时家家户户都做茶,以前的工艺做茶的时候,用锅杀青之后,要揉捻,那时多用脚踩搓揉,由于茶叶汁液的浸染,久而久之便人人“黑脚”了。

据资料显示:《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从这个记载上,我们可以想像出当年的产茶盛况。

据六堡镇87岁的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其实,当时产茶制茶的多是农户,收茶的多是商户茶庄,很是分散,缺乏准确的统计,很多小茶庄看到有利可图,都在开秤收茶。估计真正的产销数量可能还不止呢,老人说,有说最多那年是收茶80多万斤。

据《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

第五回规模空前漫山遍野茶园

六堡87岁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里面很多人种茶,漫山遍野都是茶园。即使是三几个人一户的小户人家,往往也会种有相当的茶树,产不少茶。当年,六堡的几个茶乡里,家家户户种茶做茶,景象非常壮观。老人回忆,那时候,要揉捻的茶青量很大,大都是用脚踩揉的。一般是攀扶着门头或廊道的一根横木,用脚踩揉茶青。老人说,那时候,几乎每家之中都可看到有这种的横杆、茶灶和其他制茶工具。说起那时候的踩茶工艺,老人还津津乐道说,说那时候踩茶还是很讲功夫的,有技术的茶农大大一堆的茶青可以揉踩成为很大很圆的一团,不会散开。

第六回茶船古道见证兴衰沉浮

由于六堡茶品质优秀,当时在港澳和南洋等地名气逐步大起来,销售情况非常好。更多大商家、茶庄进入到六堡开设分庄收茶。据87岁的李旭秋老人回忆,他听祖母说过,当时已经有如香港天顺祥茶庄等多家大茶庄进入到六堡收茶,广元泰茶庄就是其中最有名一家。老人回忆道,他最深印象的是当时在广州骑楼外砖柱大大的茶庄字号和当时运茶装茶用的箩筐都扫上了统一的“唛号”。

据资料显示,清初广东航海贸易被禁止,那时往来外国的商船很少,也没有什么外来贸易。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这是我国政府最早设立的海关。

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贸易。从此,广州的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大量的茶叶通过这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这条熙熙攘攘、舟楫来往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第七回百年老号更以六堡扬名

据老人回忆,香港天顺祥茶庄和广元泰茶庄都是当时很有名、规模很大的茶庄,而且,都是省港都开设有分店的百年老号,广元泰在南洋怡保还开设了分号,至今其后人仍在经营着茶行。

广元泰茶庄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原来开设在福建泉州。创始人原籍广东三水,其父以文取仕,做了几年官后心灰意冷,无心官场退隐回家。并告诫子孙专心营商,不得参加科举,并举家往福建泉州开设茶行。

后来由于清政府关闭了福建海关(1757年),便将广元泰迁址到广州,在十三行开设茶行,专门经营茶叶贸易。由于品质卓越,经营有方,至清末已经是远近驰名,先后在香港、南洋开设分号,生意做得非常大。广元泰的茶畅销,在省港澳等地很受欢迎。之后,广元泰茶庄便推出一种“内飞”,有“天宝物华名茶世家省港联号百年制茶广选精作元度细茶泰和顺雅品质尤嘉爰凭印鉴谨识无差毋致伪假”字样,以文中以嵌有“广元泰”三字的记,并盖上其图形及印章以辨真伪,这种做法在时甚为领先,引来许多茶庄竞相效仿。

据说,广元泰后来在六堡设庄收茶,并经其特有工艺加工出来的六堡茶,风味很独特,并以其所产六堡茶特有的“泰和顺雅”品质而赢得市场的一致认可,扬名海内外。

第八回交易畅旺茶庄云集六堡

关于当时黑茶收购的记载,散见于存世的各地地方志及文献:“采办黑茶,在进山办茶前作好准备工作:‘先要择点应用什物家具器皿以及篾器、木器,……再要择选(茶)行内先生、管楼、管厂、管行人等’;要从色、味、形等方面辨别茶的真伪,‘重条紧、色顺、纹直、沉重、味佳、外乌油色……’;其时,粤港茶商尤其注重茶叶质量,绝不以次充好,强调‘以质论价,靓茶好价’,申明‘勿惜价,贪便宜,岂有好货。’”

一直以来,茶商与茶农、茶行的关系非常密切。据笔者向当地多名老茶人了解,当时收茶多是茶商在六堡合口街(当地口音读“鸽”口)开设分号、分庄(或称子庄),在采收季节,由茶号派人进六堡按级别定好价格后,直接开秤收茶。毛茶经分筛、分级后,统一用大箩筐装好,通过六堡河这条“茶船古道”,经梨埠、封川运回广州总号,加工精制后,踩箩或制成饼茶,装箱销往海外各地。这种做法多数是广州外来的大茶号,如万生茶庄、广元泰茶庄等。

六堡镇中至今尚存的收茶点——“茶亭”依稀可见当年的风貌。

据80多岁的老茶人陈振东回忆,当时收茶和开设茶庄的很多,有英记、万记、同盛、公盛、源盛、盛发等等,非常多,大多是广东的茶商,如生记的老板是鹤山的,一个姓温一个姓梁。盛发茶庄是附近旺甫人所开,姓梁。据李旭秋老人回忆,最多时,十多家大的茶庄云集六堡,其他小的商贩就更多了。茶庄的多与少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当时,六堡所产的茶交易一直以来都很畅旺,据李旭秋老人回忆,不同的时期,在收茶的季节,六堡的合口街、马连坪等多处专门都设过茶叶收购“集市”,部分茶商茶农则聚集在合口街大樟树下(当地称为“樟木根”)开秤收茶。而广元泰、万生、英记等最有实力的茶庄则在六堡专门开设有分号,由茶农上门交茶。

第九回竞争激烈茶商频出奇招

当时收茶的店铺大多已不复存在,唯一完好保存至今的是当时的称之为“茶亭”的一个屋子,青砖所砌,是当时收茶的一个交易地点。这个“茶亭”是当年六堡最为富有、最大的地主韦景平所开设。“茶亭”位于路边,大门外有青砖柱支撑起宽阔的檐廊,看来估计是方便茶农们交茶时等候歇息而设。

另外,据原六堡乡乡长老茶人邓兆明回忆,有部分茶农直接挑茶到合口街上的茶庄进行交易。也有部分茶庄是通过熟悉六堡当地情况的“二老板”到直接各个村寨,与茶行的人一起看茶定价后,由茶农挑茶到合口街“樟木根”交茶,而“二老板”则分别向茶农、茶商收取一定佣金。后来,精明的六堡人出现一些专门跑村进寨收购毛茶贩运到广东牟利的群体,后来渐渐发展到当地或附近乡镇的茶人自己开设收茶的茶庄。

由于当时在合口街收茶的客商、茶庄很多,竞争甚是激烈。为了保证收到更多更好的六堡茶,很多茶商各出奇招。有的是依仗当地雇来的“二老板”的人脉和资源,“掌握”部分茶区的茶农的毛茶;有的与茶农协商长期订货,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如黑石、恭州所产的茶,这个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模式。

据对六堡茶掌故颇为熟悉的邓永斌说,当年,六堡的交通很不方便,地处深山之中,只是靠六堡河运茶叶出去后,回来时载回所需的日用品,物资非常匮乏。而且,山区茶农大多生活很苦,寅吃卯粮。一些精明的茶庄茶商就推出了茶农记账“赊”去日用品,等来年茶季时交茶来抵扣的做法,既帮助了一部分的茶农,又保证了收购毛茶的数量。

六堡茶怎么样?(六堡茶产地、加工工艺、品质特点及历史)


广西黑茶美名度最高的是梧州六堡茶,因产于梧州苍梧六堡而得名。除苍梧县外,今贺州、横县、岑溪、玉林、昭平、临桂、兴安等县也产一定数量的六堡茶。制作六堡茶应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六堡茶已有上千年的生产历史。

加工工艺:六堡茶的加工分为黑毛茶和六堡茶成品茶加工两部分,也就是初加工和精加工两部分。

1.黑毛茶加工工艺为:鲜叶—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

2.成品茶加工工艺为:毛茶—筛选—拼配—渥堆—汽蒸—压制成型—陈化—成品。

品质特征:广西六堡茶条索长整紧结、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和爽口、略感甜滑,香气醇陈、有槟榔香味,叶底红褐。耐久藏,越陈越好。

特殊标识“中国红”:著名文化学者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时指出,梧州六堡茶作为千年中国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关键在于“中国红”的特色!中国红,既是中华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中国人的图腾崇拜、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中国红,寄寓着平安喜庆、和谐团圆、兴旺发达!中国红,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可谓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繁荣兴旺历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民族的哲学观。六堡茶演绎“中国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性,以及折中、自然、和谐之美!文化定位使得六堡茶获得了海内外文化界、茶叶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

历史沿革:清朝初期,在广州、潮州一带,六堡茶逐渐兴起。从康熙年间开始,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运输。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船,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

至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

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

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批准发布公告《DB45/T581-2009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获得批准,进一步规范、统一六堡茶在生产、加工、检验、贸易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六堡茶质量的稳定。

从2010、2011、2012年,三年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数据看,六堡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是:6.73亿元、8.30亿元、8.79亿元,在黑茶类的排名分别是:第三、第二、第二名。

安化茶叶在清代的地位文献考证


安化茶叶在清代的地位文献考证

茶叶是两湖地区的传统饮料作物。就清代而言,道光季年以前,两湖所制茶叶都是黑茶,主要由山西商人贩往西北诸省。从清代湖南地方志所载物产中“茶”的分布来看,几乎湖南各地都有茶叶出产,但商品意义较大的主要产区也只有两片,一是岳州府及其周围地区,一是长沙、宝庆、常德、辰州四府的交接地区。清代发引销茶的善化(今望城)、湘阴、益阳、饮县、安化、邵阳、新化、武冈;巴陵(今岳阳)、平江、临湘,武陵(今常德)、桃源、龙阳(今汉寿)、沅沉江等州县全都分布在这两片地区。

安化产茶,著名已久,自宋代设县以来即以产茶著称,民国初年雷男在《湖南安化茶业报告书》中说,明万历年间在桥口创制黑茶,为安化制造黑茶之始,清咸丰八年(1858年)广东商人抵安化倡制红茶,为安化制造红茶之始。,据统计,咸丰初年,安化年产红茶约10万箱,每箱5~65市斤,计60万斤左右,此外还有花卷茶3万余卷,每卷71.25市斤,计210余万斤,两项合计80余万斤,其中箱茶70%销往俄国,30%销往英美,花卷茶则全部销于山西。这是创办红茶不久的情形。在鼎盛时代的同光时期,安化有茶庄80余家,年出茶叶高达70~80万箱,就是清末有所减少,也在20~30万箱。安化茶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乾隆《湖南通志·物产》云:“茶产安化者佳,充贡而外,,西北各省多用此茶,而甘省及西域外藩需之尤切,设立官商,做成茶封,抽取官茶以充市易,赏费诸蒙古之用,每年商贾云集。君山茶为次。”其县西北和北部的芽茶号称“湖南上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以后,安化年贡芽茶22斤。咸丰年间,红茶初兴,外商竟至“无安化字后不买”。同治年间,“海内名茶,以安化为上品”,俗有“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之谚。安化属于山区县,所产粮食不多,“惟茶甲于诸州县,全赖以茶易米。清初就已是“逐其利者十常八九”。可见茶业在安化农民生计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了,

新化居于安化西南,自然、历史条件与安化极为一致,宋代开发梅山地区后,以上梅山为安化,下梅山为新化。清代新化茶业和安化一样有名,道光《衡山县志·茶法》云:“长郡安化,宝庆新化,皆产名茶”,同治《饮县志·茶法》亦云:“楚南产茶之区,尽属西境,长郡之安化,宝庆之新化为尤著”。

安化之北为桃源、武陵二县,道光《桃源县志·物产》云:“茶,北乡甚稀,东西两乡并不产茶,惟南乡近安化界,产者颇佳,每夏,茶商至邑,区为三等,沉溪一带为上,杨溪一带次之,水溪则下。”同治《武陵县志·物产》云:“邑南境近安化者,间种之”,说明此二县沅水以南的地区产茶较多。

安化之西为沅陵、溆浦二县,其与安化县交壤的地区也多产茶,甚至充为贡品。沅陵县西的泸溪县产茶也较多,乾隆《泸溪县志·物产》云:“园茶采于谷雨时,颇似闽产”,同治《泸溪县志·物产》亦云,“采于谷雨前者制白毫茶,后者为青、红二茶”。

安化之东为宁乡、益阳二县,宁乡临近安化的伪山一带产茶较多,质量也好,康熙《宁乡县志·食货》记载,该县每年也有20斤芽茶的贡额,同治《宁乡县志·物产》云:“近日栽者甚多,臼园茶……惟伪山为上品”,民国《宁乡县志·故事编》也说伪山茶“不让武夷、龙井,商销甘肃、新疆等省,岁获厚利”。益阳县是清代发引销茶的地方,产茶也丰。雍正时湖南巡抚朱纸在奏折中说:“至于茶叶一项,各邑虽有种植,然犹有一县所出不敷一县之用者,惟安化茶多,次则益阳、武冈、新化等州县,彼地之民又赖此种地利以为生计”。

从上述的文献古籍渔业来看,在清代,安化茶早已享誉天下,此不虚也。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六堡茶叶的近代历史文献》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六堡茶历史”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