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茶艺历史

发布时间 : 2021-09-06
中国茶叶的历史 茶在中国的历史 中国茶发展历史

中国茶叶的历史。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近代的茶艺历史”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近代茶艺系指清康熙中期起,至民国三十八年止(一六八九至一九四九年),长达二百五十九年。这个时期的茶文化有三种特色:是朝廷酷好茗饮,清人入主中原后,对汉人文化甚为留意,茗饮也是汉人文化的一环,清代君主多有好者。是民间社会亦盛行茶礼茶俗,茶馆兴隆,遍行各地。是茶叶贸易鼎盛时期。近代饮茶方式主要有三,下面就详细介绍这三种茶艺。

茶娘式

系自古以来民间最主要的饮茶方式,即以大茶壶冲泡分饮。干隆年间丁观鹏所绘的「太平春市图」最能表示此种饮茶方式。

功夫茶法

主要流行于闽广地区。这种饮茶法是从唐代陆羽茶经中演变而来,饮茶时先将泉水贮于茶铛之中,放在烘炉上面煮水,等到水初沸,把武夷茶投入宜兴壶之中,用水冲之,盖好盖子,再用热水浇壶身,然后倒出来品饮。这种饮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壶身,目的在于发茶性,到了后来更使用温润泡,内外双重引发。

盖碗式

乃近代饮茶最主要的方式,上至朝廷、官府,下至民间,都以盖碗饮茶,右图的清康熙年间冷枚的赏月图,最足以代表这种茗饮方式。图中一文士,身穿紫色朝服,坐在精雕坐椅之上,观赏明月。身后童子双手执凤级障扇,官人左手侧一紫衣童子双手捧茗具侍立,为一附托茶钟,形制雅致简朴。主人闲情意致着意月色,捧茗具的忠心童子的茶冷失味而希企主人赶快饮用的企盼神情与执扇童子凝注捧茶童子的关心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不同焦距目光所形成的生动画面及花香、茶味、月色、人情的和谐交融,构成全幅画的重心。

十九世纪初期,中国输出品中已有六成是茶叶。是半酦酵茶的崛起,近代茶与明代茶最大的差异是在制茶的酦酵与否,近代茶分绿茶与红茶,绿茶和明代制茶法完全相同,但红茶则有相当程度的发酵。半酦酵茶的出现使茶叶种类渐趋繁复精美,而将中国饮茶文化从旧式制茶所不能展示的色香味中带入另一新的境界。

cy316.com编辑推荐

中国茶叶近代历史


鸦片战争与中国茶有关

1669年为止,荷兰的东方公司一直垄断着中国到欧洲的茶叶贸易,直到1684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办事处。当时的欧洲,茶叶是媲美宝石的奢侈品和贵族交际必需品,中国是世界唯一能生产茶叶并种植茶叶的国家,茶叶超过瓷器和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到英国(欧洲)货物的90%以上!而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只允许广州十三行等才能经营对外进出贸易,并制定法规,禁止英国等地的纺织品进入中国。

由此,这个时期,中国对世界的贸易是纯粹意义上的超级顺差:中国出口的茶叶,换来了世界各地的真金白银,而中国人根本对外国的上商品不感兴趣,进口额几乎为零。

当时的英国忍不下去了,他们想到了一种一旦让消费者尝到味道就自觉自愿地敢于铤而走险的商品鸦片!由此,大量的鸦片造成上瘾的中国人冒着杀头的危险,拼命进口、走私,白花花的银子流入了外国人的口袋,鸦片的超额利润顺利地扭转着中英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

直到1839年6月,林则徐收缴并烧毁英国商人的2万箱走私鸦片,最终造成了后来的鸦片战争,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屈辱历史。

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是因为中国的茶叶!

很多人崇拜美国,崇拜他们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我想说,是中国的茶叶成就了他们的独立,否则,这场独立战争会拖后很多年,甚至不会爆发。

1647年,荷兰人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的13个殖民地的沿海大城市做起茶叶生意,非常红火,美国也爆发了茶文化的消费高潮。纽约、费城、波士顿的杰出人物纷纷参加茶会。

当时纽约等大城市的茶叶的主要是走私进口的。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看到茶叶买卖在美国有利可图,就从英国公司那里得到茶叶进口的独家经营权,并在1767年对包括美洲殖民地的进口茶叶增加新的新税种,这直接导致了当地人士的不满。

1773年12月16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亲属等几十名武装人员化妆乘印第安人,在波士顿冲上三搜试图靠岸的英国货轮,把342箱茶叶倾倒在了大海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从此以后,英美之间的矛盾升级,武装冲突频繁,引发了日后的独立战争。

近代茶艺的发展


近代茶艺指从清朝康熙中期起,至民国三十八年止(一六八九至一九四九年),长达二百五十九年。

这个时期的茶文化特色一是朝廷酷茗,清人入中原后,对汉人文化甚为留意,茗饮也是汉人文化的一环,清代君主多有好者。由于在上位所好,因此特色二是民间社会亦盛行茶礼俗,茶馆兴隆,遍行各地。特色三是茶叶贸易鼎盛,茶叶传入英国后,造成各阶层饮茶的习惯,英国本身并不产茶,只好向中国购买。十九世纪初期,中国输出品中已有六成是茶叶。

清朝康熙年间画家冷枚的赏月图,最足以代表这种茗饮方式。二是茶娘式,自古以来民间最主要的饮茶方式,即以大茶壶冲泡分饮,乾隆年间画家丁观鹏所绘的太平春市图最能表示此种饮茶方式。第三种饮茶法则是功夫茶法,主要流行于闽南广东地区。这种饮茶法是从唐代陆羽茶经中演变而来,饮茶时先将泉水贮藏于茶壶之中,放置烘炉上面煮水,等到水初沸,把武夷岩茶投入宜兴壶之中,用水冲之,盖好盖子,再用热水浇壶身,然后倒出来品饮。这种饮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壶身,目的在于发挥茶性,到了后来更使用温润泡,内外双重引发。

近代茶栈的历史与发展


从前绍兴山区无较大规模的制茶能力,每逢茶叶收购季节,各地的茶商们络绎不绝地赶到绍兴山区的各处茶叶集散地,如平水、王化、宋家店、汤浦、王坛、青坛、双江溪,再由茶商运至茶厂进行加工。至19世纪中叶,绍兴山区的日铸岭下王化村建起了一家瑞泰茶栈,专门从事收购、炒制和运销平水珠茶,其规模之大,执平水茶市之牛耳。

瑞泰茶栈,始创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开始时,王化人宋周瑞以日铸岭产的茶叶携带至上海请洋行翻译评审,认为这种茶叶品质上乖,实为饮料精品稀物。于是,宝顺、怡和、旗昌等6家洋行纷纷与宋周瑞议定,由瑞泰茶栈承包制造,先做一批洋庄珠茶,保利定价,在上海交货,这样经营达44年,以后逐渐扩大,经营非常顺利,洋行对宋也很信任,资金可以预付,瑞泰茶栈向茶农购置毛茶者采用品质优良的开春嫩叶,收购茶叶都用现款交易。贸易经营顺利,使瑞泰茶栈有了大量盈利,在1890年扩建8家茶栈,分设在王化经、寺前、上灶等地,这些小小的村庄,成为茶叶制造的集中地,当地农民在茶季时进茶栈工作,闲时种田,农家经济收入增加来源,茶叶生产也随之发展。以后逐渐扩大生产,成立子侄、亲戚的瑞字号分支茶栈,最盛时达25家,其中有的几经归并停办。

鸦片战争后,茶叶出口由原来的广州移到接近茶叶出产地的上海,上海成了茶叶经营的集中地。自1845年瑞泰茶栈开业,至1874年是茶叶出口初始期,1875年至1879年是茶叶出口全盛时期,当时运销欧洲、美国。在美国由威斯马丁的祖父负责经营王化瑞泰的珠茶,很有影响,这期间瑞字门下的茶栈扩展到18家,在章家埠、双江溪、汤浦等地也陆续办起茶栈。

随着茶叶在上海集中出口后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洋庄茶栈形式,充任洋行的买办,向内地或上海毛茶行贩收购毛茶加工,同时与内地联系制造土庄茶叶,这些土庄茶栈的茶叶质量每况愈下,引起人们不满。王化各茶栈素来经营洋庄大帮,加工精细,但因土庄与上海洋行买办私下沟通,质劣利厚,难以匹敌,所以在1934年,王化的瑞字号茶栈均遭亏蚀,达28万银元,茶玫仅存8家。直到1946年,瑞字号茶栈重振旗鼓,恢复经营,仍由各茶栈运到上海洋行销售,艰难经营到建国前夕。瑞字号茶栈历时100余年,到建国后,茶叶经营归国家管理,瑞字门下茶栈也停止营业。

无论是洋庄茶栈,还是土庄茶栈,内部都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就瑞字号而言,过去每到春节过后,就要着手制茶的准备工作。先是老板亲自去上海了解行情,确定全年的购销数量及其分档品位。然后筹集资金,落实评样阿大、账房先生及头脑等三名主要骨干。并请泥工修理屋宇、茶灶,木工修理茶箱、风车,竹工修理筛、笾,而且还要请少量人工购柴劈柴。

春季开摘,阿大根据老板安排的品位、数量要求,派出水客先生去本县邻近村及章家埠、汤浦和嵊县北山一带茶区驻点,向茶农收购叶厚、芽多、品质优良的开春嫩叶毛茶。收购茶叶都采用现款交易。购得的茶叶,请人肩挑到王化茶栈,由阿大先行复验,不合之处,立即照知水客,严格把关,非到关键时刻,阿大不亲自出马。

老板主要委托阿大、账房和头脑三位骨干。头脑有人事安排、调动权。头脑下设副作,具体安排生产。另设看火头脑,负责茶灶房煨茶。制茶旺季时,每个茶栈雇工少则百余人,多则几百人,男女老少都有。男劳力以筛、扇为主,称里场师傅;劈柴、搬运、送货等力气,也由男丁完成,称武场师傅。老少妇女,主要是拣茶、煨茶。老板根据加工数量,把工钿交给头脑。由头脑支配。里场、武场师傅用年薪制,煨茶工定生产定额计酬,拣茶工按拣出茶头多少每天过秤计酬。除里场和武场师傅外,其他报酬当天结清。

茶叶的加工工艺复杂,要经过煨、扇、筛、拣等十几道工序,且全部由手工操作。手炒一镬茶约需10余小时,所以茶农有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六月做燥茶的说法。少量的大茶叶或茶团,还要牵细。最后做成顶蚕、正蚕、蚕目、中目、虾目、副虾、和目、麻芝、头圆、贰圆、珍眉、针眉、秀眉等十三个花色。

茶叶加工完毕,包装也极讲究,要先制成锡罐,外面裱糊黄纸,顶面开6寸圆口,可以倒入成品,再加封固,接着装入木茶箱,每箱净重份量必须一致,茶箱所用板料必须除净水气,拼板缝隙及茶箱四角都用夏布吊角裱湖。箱外再用牛皮纸裱糊,然名用桐油漆成黑色,印上商标、栈名、地址、等级、重量等字样。最后用竹篾按木箱大小编成竹篓出运。当时,每家茶栈都有商标。如瑞康茶栈的鱼日牌,瑞大茶栈的鹤鹿牌,均因保质保量,深受外商欢迎。茶叶出运,每批500担,从王化肩挑十五华里至汤浦装船,再到蒿坝运宁波转至上海。也有挑过日铸岭至上灶,装船至绍兴转杭州到上海的。到沪后,茶叶先入申栈仓库,再由申栈送洋行成交。期间的转手费用极多,如九五扣佣,茶栈磅费等陋规不下数十种,及至绍兴茶栈结账,利润已经相当微薄。

绍兴山区的瑞字号茶栈,每年端午、八月半及腊月廿四至廿六夜,要祭拜财神菩萨。其祭品祭仪与一般绍兴民间过年祝福大致相同。祭时店老板全家老幼朝拜,祈求茶叶丰收,茶栈兴旺发达,财运亨通,一帆风顺。除上述三次祭祀外,农历三月至六月是茶栈做茶的旺季,老板还要在每月的初二和十六两次祭财神,祭拜时由老板和其雇佣的长工朝拜。祭祀活动完毕,茶栈雇佣的长工可以开荤。茶栈的制茶工作结束,栈方还须举办一次酒席宴请所有员工,年年如此。

你了解中国茶艺的历史吗?


茶艺自古有之,但“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台湾。1978年台湾酝酿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的时候,接受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使用“茶艺”一词,成立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髙雄市茶艺学会”,1982年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各种茶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艺一词被广泛接受,而且也传播至港澳地区和大陆。尽管“茶艺的概念”是当代的产物,但在这个概念出现之前,茶艺早已存在。

茶艺是人们对茶认识到了一定阶段,茶文化发育到成熟时期的产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排在最后,但饮茶之俗早在史前就有了。“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当时神农发现茶,还只是认识到茶的药用,如“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春秋战国至汉以前,茶是作食物用的,多制作羹汤饮食之,茶的药用和食用时期不存在茶艺。茶作为饮料比较普及是从汉代开始的。西汉王褒《僮约》中记有“烹茶尽道”“武阳买茶”,可见当时饮茶比较普及还有了茶市饮茶到唐代掀起髙潮,陆羽《茶经》里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唐朝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说:当时饮茶习惯“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当时茶已成为许多百姓生活中的日常之饮,饮茶风气的盛行,是茶艺诞生的基础。

唐代陆羽总结了唐及唐之前的茶事生产,吸收唐代文人茶艺成果的基础上,创制了第一套成套的茶具,开创了中华茶艺的先河。陆羽主张精行俭德、修身养性的品茶精神,倡导人与自然相融的生态茶美学观。在陆羽毕生推广下,民间的腌茶、混饮之法退居其次。他博采众长,发展文人士大夫煮茶基础上创立的煎茶法逐渐被世人认同,并在文人士大夫中开始流行。据《茶经》介绍,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炙茶、碾茶、箩茶、择水、起火、候汤、投茶、育华、酌茶、啜饮、洁器、贮器等。至晚唐时,巳出现“点茶法”,丨即以茶瓶滴注而得名,其关键就是茶瓶。点茶法风行于宋代,故有“唐煎宋点”之说。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忽必烈在今北京建大都,开始学习中原文化,但由于游牧民族质朴豪放的秉性,对繁琐的宋代茶艺不感兴趣。而中原的士大夫处故国残破、民族压迫环境下,也无心以茶艺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是藉茶表现自己的气节,磨砺自己的意志,或表达抑郁之情。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却暗暗契合,即都希望茶艺简约,返璞归真,这也是对陆羽所倡导的生态茶美学观的传承。于是,在制茶、饮茶方式上出现了重大变化,团茶数量剧减,散茶则大增。

明代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乂)罢造团饼茶,有力地推动了散茶的发展,泡茶法的方式开始流行,即直接用沸水冲泡的泡饮法,开创了后来流传至今的开水冲泡饮法的先河。在此基础上,简约的散茶茶艺变为整个社会的生活文化,普及到各个社会阶层,产生了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的茶艺,如闽、粤、台的功夫茶茶艺,四川的盖碗茶茶艺,北京的花茶茶艺,杭州的龙井茶艺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山灵水秀、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以来人才辈出。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下,产生了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湖湘文化。也造就了湖南最鲜明的雅俗共享的文化。一座城市经历的时间越久,市民生活的传统,市井气息也就越积越浓厚,发酵成文化性格里显然的特征,一代一代传承了下去。吃不在精,在热闹,玩也不在精,同样在热闹。你看看长沙的茶楼酒肆,洗脚城麻将馆,里头是蒸蒸的人气。长沙人消费着这个时代,亦消费着他自己的生命。长沙人喜欢自己的自在,因有了自在,长沙人性情中更有本真。

与此同时,高雅的文化在湖南也不乏追求者和生存的土壤,散落在三湘四水的古朴典雅的茶楼一直坚守着一份民族文化的从容,现巳渐渐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在悄悄地改变和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甚至精妙、雅致近于繁琐的茶艺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趣味。

湖南茶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正由历史上的自在随意走向五彩缤纷的文化艺术境界,充分体现出与经世致用一脉相承的一种兼容并蓄的拿来主义的文化精神,湖南几乎就成了中国民族茶艺的一个巨大的展示舞台。银苑的桃花江播茶茶艺,润华茶楼的成都铜壶盖碗茶艺,御茶园的闽台功夫茶艺,湖南茶叶有限公司的君山银针茶艺,怡清源的潇湘八景茶艺、石门夹山的禅茶茶艺、南岳的寿茶茶艺、益阳的“千两茶”茶艺等,不一而足,纷纷亮相于茶馆和各大会议及博览会上,甚至走出国门,成为展示湖湘文化的一扇大门。如今,湖南人民的生活中,茶艺又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茶叶近代史


鸦片战争与中国茶有关

1669年为止,荷兰的东方公司一直垄断着中国到欧洲的茶叶贸易,直到1684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办事处。当时的欧洲,茶叶是媲美宝石的奢侈品和贵族交际必需品,中国是世界唯一能生产茶叶并种植茶叶的国家,茶叶超过瓷器和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到英国(欧洲)货物的90%以上!而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只允许广州十三行等才能经营对外进出贸易,并制定法规,禁止英国等地的纺织品进入中国。

由此,这个时期,中国对世界的贸易是纯粹意义上的超级顺差:中国出口的茶叶,换来了世界各地的真金白银,而中国人根本对外国的上商品不感兴趣,进口额几乎为零。

当时的英国忍不下去了,他们想到了一种一旦让消费者尝到味道就自觉自愿地敢于铤而走险的商品鸦片!由此,大量的鸦片造成上瘾的中国人冒着杀头的危险,拼命进口、走私,白花花的银子流入了外国人的口袋,鸦片的超额利润顺利地扭转着中英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

直到1839年6月,林则徐收缴并烧毁英国商人的2万箱走私鸦片,最终造成了后来的鸦片战争,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屈辱历史。

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是因为中国的茶叶!

很多人崇拜美国,崇拜他们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我想说,是中国的茶叶成就了他们的独立,否则,这场独立战争会拖后很多年,甚至不会爆发。

1647年,荷兰人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的13个殖民地的沿海大城市做起茶叶生意,非常红火,美国也爆发了茶文化的消费高潮。纽约、费城、波士顿的杰出人物纷纷参加茶会。

当时纽约等大城市的茶叶的主要是走私进口的。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看到茶叶买卖在美国有利可图,就从英国公司那里得到茶叶进口的独家经营权,并在1767年对包括美洲殖民地的进口茶叶增加新的新税种,这直接导致了当地人士的不满。

1773年12月16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亲属等几十名武装人员化妆乘印第安人,在波士顿冲上三搜试图靠岸的英国货轮,把342箱茶叶倾倒在了大海里,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从此以后,英美之间的矛盾升级,武装冲突频繁,引发了日后的独立战争。

茶艺的历史:泡茶茶艺


茶艺的历史:泡茶茶艺

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散茶冲泡法迅速发展,人们直接采用开水冲泡,以品尝茶叶的真香、真味,特别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饼茶改进贡芽茶之后,宋代的点茶法就被泡茶法(散茶冲泡法)所取代。此后,泡茶法一直为中国饮茶的主要方式。

条形散茶用撮泡法直接冲泡,杯中的茶汤没有“乳花”可欣赏,因此品尝时更看重茶汤的滋味和香气,对茶汤的颜色也从宋代的以白为贵变成以绿为贵。明代的茶书也开始论述撮泡法的品尝问题。如陆树声《茶寮记》的“煎茶七类”条目中首次设有“尝茶”一则,谈到品尝茶汤的具体步骤:“茶入口,先灌漱,须徐咽。俟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果,则香味俱夺。”

这是要求茶汤入口先灌漱几下,再慢慢下咽,让舌上的味蕾全方位充分接触茶汤,感受茶中的各种滋味,此时会出现满口甘津,齿颊生香,这样才算尝到茶的真味。品茶时不要和其他有香味的水果和点心一起品赏,因为它们会影响茶的色香味,甚至夺掉茶的香味。

品茶讲究“幽趣”,是明清文人在品茗活动中所追求的艺术情趣,也是中国茶艺的一大特色。品茶最适合用小壶小杯来品啜。冯可宾的《岕茶笺》主张用小壶泡茶:“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许次纾《茶疏》也主张“饮啜”:“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所以茶注欲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馀芬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啜漱之用。”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工夫茶艺,清代工夫茶艺的程式为:煮水、温壶、置茶、冲泡、淋壶、分茶、奉茶。这种典型的小壶小杯冲泡法,是今天工夫茶艺的原型,至清代晚期,工夫茶艺就已经很成熟了。

虽然茶艺的形式从煮茶茶艺,到煎茶茶艺、点茶法,以及后来的泡茶茶艺,表现形式至今都还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但是茶艺的精髓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它始终还是茶文化茶道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始终是在用艺术表达平和与宁静,修得内心的平静,平衡人们的心理,获得健康的心境,获得健康的身体。

摘自《茶与养生》(屠幼英、胡振长主编)

中国现代茶艺的发展


茶道始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由此可见,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宫廷茶艺的形成与完善。所以,茶道是中国人民,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各种形式的茶会和习俗,如唐朝宫廷的"清明宴"茶会,宋代?

目前茶文化界对于茶艺的分类比较混乱,有以人为主体分为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俗茶艺,有以茶为主体分为乌龙茶艺、绿茶茶艺、红茶茶艺、花茶茶艺……,还有以地区划分为某地茶艺,甚至还有以个人命名的某氏茶艺(茶道),不一而足。茶艺是饮茶艺术,岂可以人、以地区分类?难道有的茶艺专供表演?有的茶艺只能待客?事实上茶艺是两者兼而有之。不同的茶类、同类的不同种茶可以有相同的饮法,又岂能以茶来命名茶艺?至于某氏茶艺,非茶茶艺更是荒诞不经。 

笔者非常赞同陈文华先生的观点:"如果我们承认茶艺就是茶叶的冲泡技艺和饮茶的艺术的话,那么以冲泡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应该是较为科学的。"[14]笔者也曾指出:"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发、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15]茶艺的分类标准首先应依据习茶法,茶道亦如此。依习茶法,中国古代形成了煎茶道(艺)、点茶道(艺)、泡茶道(艺)。日本在吸收中国茶道的基础上结合民族文化形成了"抹茶道"、"煎茶道"两大类,两类均流传至今,且流派众多。但中国的煎茶道(艺)亡于南宋中期,点茶道(艺)亡于明朝后期,仅有形成于明朝中期的泡茶道(艺)流传至今。从历史上看,中华茶艺则有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三大类。 

茶艺分类标准第二应依据主泡饮茶具来分类。在泡茶茶艺中,又因使用泡茶茶具的不同而分为壶泡法和杯泡法两大类。壶泡法是在茶壶中泡茶,然后分斟到茶杯(盏)中饮用;杯泡法是直接在茶杯(盏)中泡茶并饮用,明代人称之为"撮泡",撮茶入杯而泡。清代以来,从壶泡法茶艺又分化出专属冲泡青茶的工夫茶艺,杯泡法茶艺又可细分为盖杯泡法茶艺和玻璃杯泡法茶艺。工夫茶艺原特指冲泡青茶的茶艺,当代茶人又借鉴工夫茶具和泡法来冲泡非青茶类的茶,故另称之为工夫法茶艺,以与工夫茶艺相区别。这样,泡茶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五类。若算上少数民族和某些地方的饮茶习俗--民俗茶艺,则当代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民俗茶艺六类。民俗茶艺的情况特殊,方法不一,多属调饮,实难作为一类,这里姑且将其单列。 

在当代的六类茶艺中,工夫茶艺又可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武夷工夫茶艺是指源于武夷山的青茶小壶单杯泡法茶艺,武夷变式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单杯泡法茶艺,台湾工夫茶艺是指小壶双杯泡法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双杯泡法茶艺;壶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壶泡茶艺、红茶壶泡茶艺等;盖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盖杯泡茶艺、红茶盖杯泡茶艺、花茶盖杯泡茶艺等;玻璃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玻璃杯泡茶艺、黄茶玻璃杯泡茶艺等;工夫法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工夫法茶艺、红茶工夫法茶艺、花茶工夫法茶艺等;民俗茶艺则有四川的盖碗茶、江浙的薰豆茶、江西修水的菊花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等。

中华茶艺的分类可用图示如下:

中国现代茶艺,发展成为规范化操作程度的要算是台湾茶艺。台湾茶艺,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百姓与众多茶艺馆紧密结合的一种大众饮茶消费的形式。应用的器具主要包括茶船、茶壶、茶荷、闻香杯、品茗杯、茶托、茶巾、随手泡等。

中国大陆的茶艺大多以表演形式出现的,如陕西仿唐宫廷茶艺、上海仿清文茶艺、云南三道茶茶艺、福建乌龙茶艺、浙江龙井茶茶艺、湖南擂茶茶艺、江西禅茶茶艺、山西五台山佛茶茶艺等等。但与生活紧切结合,所以比较接近实际,不像日本茶道那样过于程式化。

更多茶艺茶文化知识请访问

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中国茶历史:中国饮茶历史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纵观饮茶风习的演变,尽管千姿百态,但是若以茶与佐料、饮茶环境等为基点,则当今茶之饮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

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其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茶的现代变体:速溶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茶的发展趋势之一。

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至若有为雅而茶,大概是当今茶艺馆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为道而茶,比如强调和敬清寂,大家见仁见智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