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探索出茶园种植新模式

发布时间 : 2020-11-16
山东日照绿茶怎么样 山东黑茶 日照绿新茶几月份

山东日照绿茶怎么样。

茶叶是日照市特色农业之一,日照现有茶园12万亩,经科学区化研究,日照可种茶叶面积达30余万亩,其发展空间巨大。但在新茶园发展过程中,茶园遮荫和种植模式成为茶园大面积发展的一大障碍。虽然这几年利用间作花生、豆角、大姜等作物遮荫缓解了部分难题,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无公害茶叶生产的要求,迫切需要研究一种新的遮荫物和新的种植模式。

据市茶科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多年来对多种保墒模式和间作模式的试验研究,2008年日照市首次提出了草+膜的新茶园保墒模式和大行距单行玉米与大豆同穴间作的遮荫种植间作模式,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经济高效的新茶园种植路子。

具体做法是:茶籽播种后喷一遍800倍已草胺,再盖2-3公分的长湿麦秧后再盖膜,待茶籽出苗时破膜。该方法具有保墒、保温效果好,茶苗出苗快,且不易伤苗,同时减少茶行中杂草滋生。清明时在大茶行间作一行中棵玉米,玉米同穴播种2-3株大豆,株距在35公分。不仅茶树生长良好,而且玉米大豆经济效益客观,与间作花生相比,减少了茶园用药,实现了无公害茶叶生产,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良好,对北方茶园大面积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指导。此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较强的实用性,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小编推荐

低产茶园改造再创新模式


茶叶产业是西双版纳州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2011年全州茶叶种植总面积73.11万亩,年产干毛茶3.01万吨,茶叶农业产值5.57亿元。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高原特色农业重大部署及州委州政府生物富州行动计划,西双版纳州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低产茶园改造,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低产茶园改造33.4万亩,全州各级各有关部门迅速开展低产茶园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茶园土壤肥力低、水土流失等也是制约茶园实现高产、优质的关键因素。采用什么模式实施低产茶园改造,打造现代高产、优质、生态、有机茶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011年以来,西双版纳州土肥站充分利用“州院合作”平台,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两大科研单位合作,争取州科技局的资金支持,共同开展“低产茶园套种大叶千斤拔生态效应”项目研究,以改善园区生境、保持水土、提升土壤肥力为手段促进茶园提质增效。

大叶千斤拔为蝶形花科千斤拔属多年生直立灌木,株高可达2-4米,叶、枝富含粗蛋白,根系发达,能利用根瘤菌固氮,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耐旱耐贫瘠、萌发力强、可多次刈割等综合优良特性。在茶园内套种大叶千斤拔,对于幼龄茶园和台刈更新茶园,采用两行茶树中间套种一行大叶千斤拔,种植密度可与茶树密度基本一致。对于成年茶园,根据茶树行间距及园内空间进行合理套种,可采用茶树间伐种植或梯埂种植等。大叶千斤拔每年可修剪3-4次枝叶覆盖在茶园中,通过其自然腐熟分解,养分归还茶园中,不仅可保持茶园土壤水分,改善土壤耕性;而且其根系的固氮功能为茶园提供有效氮源,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同时,通过套种既增加茶园内的物种多样性,又增加了保持水土能力,提高了茶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

通过二年的试验研究,茶园套种大叶千斤拔改造模式成效明显:一是茶园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二是茶园春茶萌发期比一般茶园提前半个月;三是茶园害虫喜欢吃大叶千斤拔的嫩枝叶,大大减轻了茶叶虫害的侵袭;四是大叶千斤拔枝叶富含粗蛋白,可作为牲畜饲料资源,可供茶农饲养鸡、鸭、鹅、猪等家禽(畜),牲畜粪便又可腐熟施入茶园,可形成生态经济循环链。西双版纳州土肥站将在州农业局、州中低改办的支持协调下,继续依托州内科研、科技资源,加大先进改造模式的推广和新模式的探索研究。将套种大叶千斤拔改造模式推广到山区、半山区坡改梯、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利用其植物特性加固梯埂、提升肥力、带动山区发展养殖业,形成生态循环经济。打造一批富含热带雨林元素、散发傣乡天然特色的中低产田地改造模式,助推高原热区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茶园人工复合立体种植模式


这是一种以改善茶园微域生态环境,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出为目标的时空结构型生态茶业建设模式。目前常见的复合种植方式有:

1.茶—防护林复合种植:即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树种如杉、湿地松、泡桐、合欢、托叶楹等,在茶园周边及茶园内布置成带状或网状的防护林带,以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树抵御害性天气的能力。

2.茶—经果林间作:在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间作适生条件与茶树基本一致、与茶树共生互利、没有共同病虫害、分枝高、春季展叶迟、生长快、效益高的果树或经济林木,如梨、栗、猕猴桃、柿、橡胶、乌桕、山苍子、杜仲等,配置成乔—灌两层结构,经果林不仅具有防护林的生态效益,而且能增加茶园收益。据各地测定,茶与经果林间作的综合经济效益比纯茶园高50%左右。

3.茶—草本作物套种:在茶树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台刈茶园和农村丛播稀植茶园中,套种具有固氮作用或经济效益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黄豆、绿肥、蔬菜及中药等,形成灌—草两层结构,既具有增加地面覆盖、保持水土和改良熟化土壤、促进茶树丰产结构形成的作用,又能提高这类茶园的土地利用率,增加茶园收益

“茶园套种金银花”种植模式


笔者从重庆巫溪县中岗乡获悉,该乡推广试行的“茶园套种金银花”的种植模式,不但让茶农尝到当“药农”的滋味,收入比种植传统作物翻了两番,“钱袋子”鼓了。

据了解,茶园村是巫溪县有名的老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村子也因此而得名。去年,该村提出“发展高品质茶叶,向传统产业要效益”的发展思路,引进该县知名的新茗茶业有限公司,改造老茶园300亩,新植茶树150亩,成功打造出优质茶叶基地450亩。

为充分利用茶园闲置土地,让茶农效益最大化,今年,该村发动茶农,组织成立了康丰中药材股份专业合作社,在茶园里面套中金银花,打造“茶山药海”,切实帮助农民增收。

“茶叶套种金银花可产生物理作用,不但能提高茶叶的产品质量,还可提升金银花的药用效果,可谓一举两得。”据茶元村村主任唐继军介绍,茶叶和金银花成熟采摘期不同,农户正好错时完成两样采摘。

唐继军说,一亩茶园每年可采摘鲜叶20公斤,按目前市场价每公斤80元计算,每亩收入1600元。套种金银花后,每亩可产干花100公斤,按最低价格每公斤80元计算,每亩可收8000元。除去劳务费和加工费,每亩纯收入可达6100元,比种植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传统农业收入翻了两番。

据悉,该村还计划建1个20亩金银花苗圃基地,育苗150万株,力争把金银花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亩。同时,还拟将茶叶和金银花“混合”深加工,打造出一种“金银花茶”新型品牌上市。

贵州纳雍走出有机茶发展新模式


贵州纳雍走出有机茶发展新模式

“今年初春的一夜霜冻,纳雍县许多茶场的茶青都受到很大损失,我的茶园却基本没受影响,这得益于鸡粪的有机肥效。”站在纳雍县乐治镇蚕箐梁子的茶园里,李娟边安排当地农民对茶园进行松土、施肥,边告诉记者:“我创办生态养殖场的初衷,是为茶场提供充足有机肥。没想到,养殖场不仅给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为当地群众增加了一条致富门路。”

李娟所创办的茶场,名叫贵州府茗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8月,乐治镇政府将地处蚕箐梁子的2800亩老茶园拍卖。该镇财政所女职工李娟独具慧眼,买下了茶场30年的经营权,她也变成了一名私营企业经营者。2000年,李娟通过民革中央许允文教授的帮助,从杭州高薪聘请来一位制作龙井茶的师傅。当年制作了成品茶5000余公斤,其中精品茶200多公斤。精品茶以每公斤2000多元的高价在市场销售,李娟掘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从2000年开始,李娟筹资200多万元,盖起了办公楼,架通了输电线路,接通了自来水。2003年,李娟从西南农大聘请了专职技术人员,建立了苗圃育苗,把茶园改扩建到3600亩,其中有机茶达1186亩。为了解决茶场发展中的缺肥难题,让有机茶面积迅速扩大,2007年10月,李娟和做生意的亲戚彭中燕合伙,投资320万元,招聘了41名农民工,办起了饲养规模达8万只蛋鸡的“蚕箐生态养殖场”。鸡场每天所产鸡蛋畅销水城、贵阳,为他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同时,鸡粪为茶园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

生态养殖场的建立,还为当地老百姓拓出了一条致富门路。据了解,鸡场一天所需包谷籽约7吨。临近几个村的村民主动改变种植习惯,种起了鸡场所需的氨基酸含量高的高产杂交包谷。每亩产量达到550公斤,比原来种植本地包谷高200公斤,而杂交包谷的市场价格每公斤比本地包谷高0.1元,这样,农民每亩增收200元以上。同时,秸秆全部卖给茶场,通过发酵后加工成生物肥料。

辛勤的付出赢得了丰厚的回报。李娟的茶场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获得了地、省级优秀重点龙头企业。2008年,又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扶贫龙头企业。如今,府茗香茶已多次获得了国际国内名茶评比金奖,成了贵州茶叶的品牌之一。目前,茶场的产值已达2380万元,每年支付农民工工资超过300万元,并带动当地农民种茶1000多亩。(田庆中苏丹刘莹)

青岛王哥庄茶叶生产新模式助茶业腾飞


崂山区王哥庄街道茶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8600余亩,占全区三分之二以上,全街道共有崂山茶大、小加工企业200余家。崂山茶种植、加工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途径。但部分茶农缺乏科学、规范的田间管理技术,无法在种植环节上保证茶叶品质,同时茶农散户获取外界信息有限、销售渠道不畅,单枪匹马闯市场,好茶也难以卖到好价钱,茶叶增长不增收。为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多次组织人员深入调研,积极探索茶叶生产新模式,把打造知名品牌与带动农民致富紧密联系起来,先后推出了“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合作模式,并最终形成了目前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基地+农户+农资经营者+茶商”经营管理新模式,在企业和农户之间搭建起了互动的平台,有力地加快了茶叶产业化步伐,实现了公司与茶农的双赢。

缘起:规范管理,提升崂山茶品质,破解增产不增收难题科学管理,龙头带动,有章可循。针对崂山茶分散经营、种植面积小、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近几年来,街道注重发挥崂山茶主产地和骨干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完善标准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加大对崂池云峰、晓阳春、玉群、万来客等一批知名规模茶叶企业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并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2007年,街道茶叶龙头企业--崂池云峰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国家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法》,经国家工商行政部门审核,公司与自愿出资入股的30户茶农,正在崂山区率先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与上世纪50年代的合作社迥然不同,茶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基本组织形式是茶农、茶商、茶企、农资经营者按照股份制形式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合作社以茶叶为中心,按统一标准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订购优质农资、交流生产技术、社员经营者订单销售,在有利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茶叶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少茶农单枪匹马闯市场的风险。成立全区首家专业合作社后,王哥庄街道以此为契机,在崂山区农林局和相关专家们的直接指导下,依据《农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国家绿色食品的要求,结合崂山区特有的地域环境,制定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章程》、《社员管理制度》、《茶园种植管理技术规程》、《崂山茶加工操作规程》等相关制度,还建立健全了车间加工、包装规程,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完善地内部管理制度。合作社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法制化良性发展的轨道。截止目前,全街道共成立1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其中,签约社员1852户,茶叶签约面积4754亩,入会会员每亩茶叶年均收入增加3000余元。

强化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从业素质。合作社多次聘请专家举办了多期“茶叶种植技术培训班”,采取设立茶叶技术宣传摊位、发放茶叶管理技术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广大茶农详细讲解茶树从栽培、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到采摘等各个环节管理技术,提高了茶农从业素质。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提升崂山茶的内在品质

崂池云峰合作社于2006年投资60余万元,承包山林1000亩,美化硬化了基础道路,铺设了水利灌溉设施,标准化茶园初具规模。合作社还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抗寒耐冻》优良品种的选育。晓阳工贸有限公司合作社从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招聘茶叶本科大学生充实研究所技术力量,进行崂山茶叶的引种驯化和研究开发工作,并成功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崂山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及白茶等系列茶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崂山茶的种类结构,增加了消费者购买时的选择性。

发展:部门联动,扶持龙头企业,以点带面推进创建

开始成立全区首家茶业合作社起,王哥庄街道就一直坚持部门联动、推动依法创建工作的原则。街道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加强对茶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工商部门规范扶持茶业合作社的工商登记,财政、税务、交通、电力等部门做好相关的服务和扶持工作。街道还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农资产品的监管力度,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化肥进行了查处,从源头上保证了茶叶品质。在鲜茶集中交易区建立了晓望和桑园两个专业化鲜茶交易市场,使用茶叶农残检测仪,对每日进入市场交易的茶叶进行检测,对农药残留超标的鲜叶当即进行查处、销毁,有效地遏制了以往以次充好、鱼目混珠、药物残留超标的茶叶进入市场的现象。

展望:茶乡王哥庄争当崂山茶品质提升急先锋

茶叶卫生质量明显提高、茶叶检测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茶园管理成本大幅下降、茶叶制作技术显著提高,茶农每户平均增收2000元左右……崂池云峰、晓阳工贸、青岛玉群等茶业合作社成立后,这些可喜现象扑面而来,我们也期待茶乡王哥庄在提升崂山茶品质、打造崂山精品茶品牌上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山东研制出抗寒良种茶树


山东研制出抗寒良种茶树

4月29日电(宋学春陈太安周维维)日前,青岛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丁兆堂博士带领课题组经过十余年深入研究,喜获突破,选育出抗寒性强的茶树新品种、品系各1个,填补了山东省茶树新品种选育的空白,整体居国内领先水平。

自上世纪60年代"南茶北引"以来,茶树在北方一直受到严冬威胁,在无越冬防护条件下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给茶农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如何让茶树"既来之,则安之",成为制约北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科技瓶颈。

据了解,作为我国北方茶区的山东省,茶园面积已达25万余亩,在茶叶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适应当地栽培的抗寒良种,无性系良种茶园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山东省茶叶生产发展与市场竞争力的瓶颈。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树抗寒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抗寒品种的选育、引进、筛选与繁育,以及研究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是增强山东省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据丁兆堂博士介绍,山东省属高纬度地区茶园,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特别是冬季干冷,寒风频吹,干旱、低温持续时间长,对喜温、耐寒能力差的茶树生存极为不利。农谚有"小冻年年有,大冻三年有两头"之语,茶树越冬面临着风蚀害、寒害、冻害和雪冻、霜冻等突出问题。另外,几十年来从南方直接引种茶树的传统方式,也存在引进品种纯度不高、缺乏系统试验、适应性研究不够,以及由此引发的种子发芽率低、苗木成活率低和引进成本高等系列问题,导致山东省茶品种结构不合理,限制了产量和质量的大幅提高和名优茶比例的提高,影响茶园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发展。

4月26日,青岛农业大学主持完成的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茶树抗寒良种选育、扩繁与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通过鉴定。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陈亮研究员、山东省农业厅果茶站苏桂林研究员、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王太明研究员、山东省农业厅果茶站段家祥研究员等国内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通过考察试验现场、听取工作报告与技术报告、审查有关材料,经质疑与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研究确定了茶树种质材料抗寒性早期鉴定的评价体系,为茶树抗寒种质材料的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显著提高了抗寒种质资源筛选的效率;同时筛选出抗寒性较强的种质资源19份;引进南方茶树优良无性系品种16个,并对其抗寒力和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筛选出适宜当地栽培的品种7个;项目制定了山东省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为山东省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奠定了基础。另外,课题组针对山东茶区特点,研究了茶树专用肥、茶林间作及越冬防护等技术,为山东茶叶的优质、高产、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项目针对性强,技术路线合理,创新点突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显著。

鉴定会在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碧波山庄举行,由山东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于永德主持,副校长戴洪义出席会议并致辞。

重庆綦江:茶树种植的立体农业模式


3月31日讯 近年来,重庆綦江区永新镇在农业发展上不断追求创新,跳出了单一的农业模式,开创了“梨、茶、鸡”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农民亩产值立马翻倍了。

如今,綦江区永新镇跳出“圈块地种花收景区门票赚钱”这种简单模式,探索出了梨树下种茶树、茶树下养鸡的新型综合发展道路。

昨天,80余名记者编辑来到綦江永新镇一探究竟。据了解,1995年,为了发展产业促农增收,永新镇石坪村开始栽种梨树,而后梨子产业意外收获了“梨花经济”,带动了该村的乡村旅游。但“花无百日红”,怎样才能摆脱赏花旅游对花期的依赖?对此,永新镇做了积极思考和探索。

“位于石坪村的梨花山景区有3500亩梨树,尽管规模做大了,我们仍然不在赏花景区收费,同时我们还在部分梨花树下栽种了油菜花,丰富景区植被色彩。”永新镇党委书记张光强说,但是,想要让“赏花经济”可持续发展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梨树栽种的间隔距离较宽,其间长满了杂草,还要请工人除草,那我们就在梨树下套种茶树,除草这一人工费用便可省去,同时,进一步做深做细农业立体化,在树下养鸡,茶树上的虫喂鸡,鸡也成为了生态产品。”张光强细数着农业立体化发展的好处,他说,如果村民只种梨,亩产值在2000元左右,如果发展“梨、茶、鸡”,亩产值将提高1倍以上。

据了解,如今永新镇利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成功打造了1200亩的“梨、茶、鸡”立体化生态农业,下一步将大范围推广。

永新镇的探索之路仍未停歇,他们还准备在“梨、茶、鸡”的基础上,套种名贵中药材石斛。

“石斛是寄生植物,很多树上都可寄种,但最适合的还是梨树。目前镇上正在进行学习考察,计划下一步将对石斛进行引种。”张光强说,茶树的绿色不仅可以衬托白色的梨花,而且采茶体验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石斛花既漂亮花期又长,不仅可以延长赏花旅游时间,还可以盘活“赏花经济”,创造更大经济价值。

石坪村村民陈佐对“梨、茶、鸡”种养模式充满信心:“现在我种了10亩梨树,养了2000多只鸡,今后套种茶树,将增加1万元的纯收入。”

福建台湾茶业共推低碳种植模式


来自福建各地和台湾各主要产茶乡镇、茶企的1200余位代表齐聚泉州安溪,进行了一次重要交流,推动两地茶业的合作实现了“原产地”层面的对接。

将合作推向深层次

闽台茶叶同根同源,产茶大省福建是乌龙茶、红茶、白茶的故乡,拥有1000多年的茶文化历史,有“茶之乡、茶之祖、茶之源、茶之韵”的产业特点。而台湾地区目前有13个县近60个乡镇产茶,各地特色不同。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60%以上的台湾同胞有饮茶的习惯,并且以乌龙茶为主。台湾的茶产业高度发达,历史上,台湾茶叶生产的创始者,都是从福建移居台湾的。如今,两地的茶产业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首届闽台茶乡交流大会”在安溪举行。此次盛会旨在促进两地产茶乡镇的对接,从“原产地”的层面加强闽台茶产业的交流和合作。

“台湾茶叶品种、制裁技术都源自福建,经过200多年的经营、改良、发展,茶叶精深加工、茶叶机械设备制造技术和贸易营销理念已比较先进。”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光普先生表示,“安溪拥有驰名世界的茶叶品牌、珍贵的茶树品种资源、悠久深厚的茶文化,闽台两地有着互补性很强的茶业合作空间。”

安溪的感德镇荣获“中国茶叶第一镇”的殊荣,该镇镇长陈志明在当天的交流会上介绍了发展茶产业的独到经验。仅5万多人口的感德镇,现有铁观音茶园5.8万亩,年产茶叶4500吨,年产值10多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闽台在茶叶科技、经济、茶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目前,台商在福建兴办茶企60多家,种植高标准茶园5万多亩,产值达数亿元人民币。其中40余家台资企业进驻安溪,总投资超过2亿元。

“但是,当前闽台合作并没有涉及茶产业研发和技术等方面,也没有达到深层次的良性互动发展阶段。”陈光普认为,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正式实施,两岸茶乡、茶企应抓住这一契机,尽快展开全方位茶产业合作,提升竞争力,推动两岸茶业走向世界。

努力缔结茶乡联盟

为了进一步促进闽台茶业的交流与合作,与会代表还讨论通过并发表了《闽台茶乡共同宣言》。《宣言》称:绿色、低碳、环保、休闲成为人们的生活理念,有机、低碳、健康成为今后茶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弘扬中华国饮之精粹,保护海峡两岸茶叶品牌,闽台茶人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未来,闽台产茶乡镇将就以下方面共同努力:增强茶叶卫生质量意识;保护植被,建设生态茶园,营造良好的茶叶生长环境;宣传推广茶叶有机、低碳种植模式,科学施肥用药,少用化肥、高氮素量肥,多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农家肥料、生物农药;科学种植、生产,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严把茶叶质量关,确保茶叶的健康饮用;加强闽台茶叶科技成果、茶文化等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缔结闽台茶乡联盟,共同把茶业做强、做大、做好、做优。

“缔结闽台茶乡联盟,加强闽台两地茶叶科技成果、茶文化等交流合作”等内容,作为《闽台茶乡共同宣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闽台两地茶乡、茶企代表对未来两岸茶业合作的前景充满期待。安溪茶企代表、三和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荣山表示,台湾很多乡镇尤其是茶乡的特色与福建极为相似,可交流的地方很多,与台湾茶业的对接是安溪茶企的普遍意愿,对促进闽台茶业的多元化和相互提升意义重大。台湾茶乡代表则表示,台湾至今保持着“以茶代酒”、“以茶会友”的待客习俗,茶作为闽台两地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最合适不过,相信“共同宣言”将为两地茶乡人民及爱茶人士谈合作议发展提供助力,为闽台茶业实现优势互补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