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完的茶中学问

发布时间 : 2020-11-18
白族的三道茶 道然黑茶 白族三道茶的饮用顺序

【www.cy316.com - 白族的三道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道不完的茶中学问”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道不完的茶中学问”相关知识!

心是静的,心是善的,总能从万事万物中悟出点道理来。品茶,亦是如此。本是一片树叶,却影响了人的心境。

都说做人要像喝茶一样,反言之,品茶与做人也有相同之处。

茶叶是一片海,品种繁多,有学不完的茶叶知识。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茶叶,还是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茶叶呢?这应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吧。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便会顺利许多,少了些磕磕绊绊;选择自己喜欢的路,最强烈的感受便是欣喜,,却不一定会很顺利。

饮茶要有度,不可贪杯。茶叶不仅是一种有韵味的饮品,并且对人体有这样或那样的功效。有些人一味地追求它的功用,过量地饮用某茶叶,却不想容易导致反效果。譬如绿茶令人神清气爽,若是过度地饮用势必会影响人的体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有舍才有得。有些茶叶在制作过程中容易沾染灰尘,或者茶叶原料较为粗老,那么,在冲泡这一类茶叶的过程就必须经过洗茶或者润茶的环节,洗茶即是将茶叶的第一泡茶水倒掉,润茶即将茶叶软化,易于浸泡出茶叶的滋味来。有些人觉得将第一遍的茶水倒掉有些可惜,便略过这一步骤。人生的舍与得每天都在发生,过于执着必然会患得患失。

茶中学问如人饮水,品者自有其所得。用心品茶,学茶中学问,过自己人生。

茶文化精选阅读

一壶茶的学问


泡好一壶茶,这里的茶,是茶道、茶道艺术、泡茶师、茶汤中的茶;是采茶、制茶、品茶中的茶。在泡茶的时候,应摒弃所有,将茶视为唯一。

茶道之茶,是品茶的感悟,感悟茶与人、与社会、与大自然的关系;茶道艺术之茶,是说泡茶、品茶、奉茶的内涵与形式;泡茶师之茶,重在泡茶的技术手法;茶道艺术家之茶,是指在泡茶、品茶、奉茶中注入更多的艺术成分;而茶汤,可以是茶道艺术家手中的茶,也可以是我们一般人手中的茶。

以上种种,根本就在于要泡好一壶茶,茶不好,一切无从谈起。关于茶的冲泡,一般说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们喜欢喝,茶叶的储存、茶叶放的多少、冲泡方法的正确与否,水温的高低等,都会影响到茶的滋味,把这些做好,这茶才合格,人们才喜欢喝。第二个层次是茶的色香味俱佳,如同珍馐美味,拿在手中品在口中,恋恋不舍。第三个层次是恰如其分的表达出茶性,结合茶的成长环境、茶的年岁、茶生长的土壤条件以及茶具对茶的影响,方方面面都考虑到。我们要讲茶道,茶文化,起码要达到第一个层次。要讲茶道艺术,泡茶师,那要做到第二个层次。至于第三个层次。如果要成就茶道艺术家,要做一件完美的茶汤作品,那么就一定要达到第三个层次。

一壶茶的学问,关键在于泡茶的信念,身体洁净,精神放松,备好一切器具,有条不紊,不急不缓,如画家之作画,如书法家之挥毫,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如此才能泡出好的茶,与茶道方有益处。

关于“道可道,非常道”的中国茶道


茶道起源于中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文学家王心鉴《咏茶叶》诗中说: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当代茶界泰斗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周作人先生在《恬适人生•吃茶》中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所以,可以说茶道是一种文化艺术,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一种手段。”

茶智慧是门学问


中华文明5000年以来,是茶智慧推动着我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到了今天,我国茶产业更需要文化智慧、管理智慧和营销智慧,更需要学者型领导、知本家型企业家和有文化品位的员工,也更需要有一定高度和责任感、清廉、熟悉产业政策和实际运作的思想库、智囊团。

总得来说,茶智慧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第一,时代特征。唐代陆羽所着《茶经》和宋代宋徽宗所着《大观茶论》,高度浓缩了唐宋以前中国茶文化的阶段性成果,映衬出宫廷茶文化、文士茶文化、寺庙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习俗等唐宋茶风尚。

第二,行业特征。茶具是茶智慧的重要载体,更是茶产业的重要载体。宜兴紫砂陶茶具、景德镇青花瓷茶具、唐山骨质瓷茶具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支撑了饮茶方式的变革和茶叶的传承,成为茶产业重要的代表性元素。

第三,性格特征。茶智慧常常表现出原创者的性格差异。如《观亭茶诗百首》既体现出于观亭先生山东人兼曾经的军人的质朴、豪迈,也展现出老茶人终生爱茶的真情、才情与激情,令人感动,爱不释手。

第四,群体特征。茶智慧的形成与传播,既需要原创者个人,也离不开茶文化大家庭这个集体。

茶智慧是人们在事茶过程中感悟到或表现出的技能与哲理,是融政治智慧、文化智慧、商业智慧乃至儒释道智慧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

西方茶经有学问


品茶的雅趣源自于中国,因此,谈到品茶,自然也要从中国谈起。在中国,茶的历史似乎与这个国家本身的历史一样悠长,这一点从古老的中国典籍里可以印证。

最早记载的一杯茶茶叶传到西方,是16世纪以后的事情。现今可以查到的关于茶的最早记载,见日塞缪尔日记,文中记到:我喝了一杯以前从未喝过的茶。这一天是1660年9月25日。

茶叶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传入欧洲的。不过,欧洲并不是直接从中国接受了茶叶,而是间接地通过印度,有些是通过非洲,特别是通过非洲的肯尼亚。在16世纪前后,肯尼亚的茶叶已十分普及,茶叶的颜色与种类也已多种多样。它们通过丝绸之路用骆驼和帆船传往西方。

品茶成为高雅艺术茶传到西方后,就越来越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因此逐渐取代咖啡和其他饮料的地位。因为茶叶既很少有刺激性,又具有提神养脑的作用,且味道清香,种类繁多,品茶渐渐成为一种高雅的趣致。品茶时,人们不仅讲究茶叶水的色泽、浓淡、香味,而且讲究茶具的精美、雅致。比如紫砂壶、银茶壶。并且泡茶的手法,泡茶的用水以及冲茶的姿势全都成为品茶的一部分内容。品茶与插花一样,甚至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于是出现了许多关于茶的书,关于茶的专家以及专门贩卖茶的商人。

西方茶经有学问1750年,英国人托马斯肯特撰写的茶经,大概是西方最早的一本品茶学专着,书里面谈到了种茶、采茶、制茶、泡茶的一整套茶学问。在此之前,就有一位名叫托马斯加雅的咖啡店主在他的咖啡店举行了英国第一次茶叶大展卖,获得了很大成功。由于这些人的大力推动,以及人们本身的实践,英国的饮茶者日众。据统计,目前英国每年都有297亿加仑的水用于泡茶,全国每天平均要饮19.6亿杯茶,这个数字应当说是够惊人的了。茶在全世界变成了几乎与面包和大米一样重要的物质了。

昆明的九道茶饮茶时有九道程序


昆明的九道茶

九道茶在饮茶时有九道程序,又流行于我国云南的昆明一带,故而称昆明九道茶。这种饮茶方式复杂,而且充满着温馨,一般是用于接待客人,所以又称迎宾茶。这九道茶的程序是:

第一道选茶。九道茶多用普洱茶。由主人家的小辈将各类普洱茶的样品,放在小茶盘,供宾客选用。如在茶楼,茶博士就在请宾客观察茶的形、色和闻香之时,讲述茶的特色,增加宾客的饮茶知识。

第二道温杯。用开水冲洗、洁净茶具,同时也提高茶具的温度,以便茶叶中的物质充分溢出。

第三道放茶。将宾客选好的茶叶投放进茶壶内。

第四道注水。用煮沸的开水倒进壶内,但不要倒满壶,要留有三四成的空间。最讲究的家庭多用山泉水煮沸泡茶。

第五道浸茶。盖上壶盖,闷上四五分钟,以便茶中的物质能溶于水。

第六道匀茶。再将开水注入壶内,稍稍冲淡壶内茶水,使得茶味浓淡可口。

第七道斟茶。将壶中茶水,依次从左到右斟入茶杯里。

第八道敬茶。由主人家的小辈手捧茶杯,敬献给宾客。在茶楼则由茶博士依年龄长幼依次敬献给宾客。

第九道品茶。宾客接过茶杯后,要先闻闻茶香,这不仅是对名茶的欣赏、体味,也是利用茶的香气来清心、通窍。然后再小口饮用,以便仔细品味,享受饮茶的乐趣。品茶时切忌大口“驴饮”,这样做不但不能品尝道名茶的味道,还显得很没有修养,更不能享受到品茶的温馨与惬意。

茶的情与道


饮茶,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喝茶水那么简单,随着数千年茶道文化的发展,看似简单的饮茶已经融入了很多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用情与境来概括说明。

先说情,情是人之常情,是最具生活气息的文化内涵。比方说在倒茶之前序是行龙布雨,过闻香杯,水要注五分,保持持平,这便是人情中最重要的平等之意,待客时不能厚此薄彼,在生活中待人处事同样需要做到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会与人和谐相处,关系融洽的环境下,我们的生活才会有光彩。

倒茶后续是凤凰点头,表达对宾客的敬意,杯中水不能倒满,只可以七分,所谓茶七分,酒满杯,酒是一种热烈的表达,而茶是一种含蓄儒雅的表达。这种思想的表达反映在生活中便是不过度,不贪不欠,做人行事恰到好处,做事情一旦过了头,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生活的真意,某种意义上说,便是对于度的掌控。掌握了度,茶有茶香,人生有阳光。

然后是道,茶之道没有严格统一定义,一千个人喝茶,所领悟的道或许就有一千种,但核心总是一致的,那便是从容淡泊。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彼此都是道友,彼此可以谈天说地,相互交流生活中的各种心得体会。

一为道,道为一,以茶为媒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拉得很近,更近的距离,更真的友谊,相亲相爱,茶香正浓。

茶马古道西道,即主道


茶马古道西道,即主道

西道是茶马古道的主线,是经思茅一那科里一普洱一西萨一景谷一按板一恩乐一者后一景东一鼠街一南山一弥渡一红岩一凤仪站入下关(大理)或从鼠街至蒙化(巍山)、大仓入大理。到大理后一条路向西行,经漾澳一太平铺一曲铜(永平)一翻博南山至杉阳过澜沧江雾虹桥至水寨一板桥一保山一蒲骤一过怒江至坝湾,翻越高黎贡山一腾冲一和顺一九保一南甸(梁河)一干崖(盈江)一陇川。据清《乾隆腾越州志关隘志》记载云南入缅甸有八关:曰铜壁、万初、神护、巨石、铁壁、虎踞、天马、汉龙等八关,各守一路要害,均有道路通缅的陆路与水路。从陇川西行1O日至猛密,再西行2日至宝井,沿伊洛瓦底江南下至曼德勒;再西行5日至摆古(勃国);入缅甸八莫,再溯伊洛瓦底江而上,从恩梅开江,迈梅开江进入印度的阿萨姆邦,再进入不丹、尼泊尔入中国西藏。这是走(唐)南诏时的博南道、永昌道到腾冲再走天竺道出境经缅甸到印度;另一路向北上的线经大理、喜洲、邓川、牛街(洱源)、沙溪(寺登街)、甸南、剑川、北汉场、铁桥城、丽江;或下线从邓川、北街、松桂、鹤庆、辛屯、九和到丽江、铁桥城、中甸(香格里拉)过金沙江到奔子栏翻怒山丫口到德钦进入藏区进行交易。

在茶马古道西道主线上,在这条路上留下昔日民间'旧中为市形成的四方街,诸如下关、喜洲、四登街(剑川)、丽江等。西线到大理后,则可经漾澳、石门(云龙)至旧州、翻恕山至瓦窑、槽间、沪水、六库、贡山、丙中洛、石门关至西藏的察隅。这条路因是沿怒江峡谷,海拔一般在1500一2000米之间,无高大雪山阻隔,可长年通行。到(西藏)察隅后,可至缅甸.再到印度。也可经波密至拉萨、日喀则到尼泊尔、印度。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经康定、理塘、巴塘,在芒康、合江、左贡、邦达、昌都、加下、阿兰多、墨竹工卡到拉萨、日喀则到亚东出境到尼泊尔、印度。另外云南和四川经西藏到印度还常常相互借道,诸如从滇北中甸、德钦的道可进入四川芒康,再经西蜀经叶蕃通天竺道,大理沿蜀身毒道中的搏南道至保山腾冲,出境到缅甸八莫走天竺道经缅甸至印度。

道,看道,看茶道


茶道一事,由来已久。

很多东西年代久了,就会让人觉得很有文化,很圣洁。距离百姓生活越远,就越是这样。

比如说古董,给我这种俗人看见,就只看见那是一堆钱。至于工艺有多好,价值有多高,有多少文化在里面,我说不上来。我总是觉得,钱以外那些价值,只有专家才知道——我不懂,也就不知道这些专家是不是在装蒜,我猜测他们数钱时眼睛也会笑眯了缝儿。

相比之下,单纯的词汇干净一些。比如属某处乡村的方言,有一词为“酝酿”,有文化吧。这一词常用语境是在几十年前,该村开会。大家捂紧棉袄坐在板登上,讨论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遇到定不下来的,老成持重的就会把烟袋从嘴边拿开,悠悠地说一句:“再酝酿酝酿吧。”酝酿的结果,往往也没什么出奇之处,只让人觉得这个词够雷人。

当然据我了解,最雷人的词汇还不是“酝酿”,而是“道”。

道,可怕吧,谁能告诉我,什么是道?

大到治国,有王道、霸道;中到处世,有白道黑道、摆某人一道;小到喝茶,称为茶道,连大街上的洗脚城,也自称那是足道。好端端的武术,被人称为武道、空手道、合气道、跆拳道……百步穿杨的箭术,也被日本人称为弓道。

道之一词,太泛滥了,晕死人。可偏偏有很多人喜欢——有人还觉得遗憾:我们早就有茶道了,可就是没有专门提出这个词来为它命名,害得现在很多人都以为茶道是从日本传过来的。为什么会喜欢呢?往俗里说,改个名字更值钱,就象艺人改称明星、理发店改称美发厅、照像馆改称艺术影楼。连两千年前杀猪宰牛的都知道声称:“吾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好象非如此猪肉难以涨价。往雅里说,那是各行各业对自身境界的完善。“境界”是个很找骂的词,可是在这里请原谅我,我找不出替代品,只能用它。

回到“道”的起源。说是源自《道德经》,没几个人反对吧。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注解一:“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个东西,如果能(跟你这种俗人)说(明白),那就不是正常的道了。这东西,说不明白。你不懂,躲一边慢慢悟去吧。

注解二:“道可,道非,常道。”这种断句,据说是正一教口口相传传于某道人的。它有一个理由是,先秦的“道”字,没有作为“说,讲”的意思在别处出现过。以这一断句,由我歪解出来,那就是:把道理解成这样(道可),把道理解成那样(道非),都属正常(常道)。晕不?晕死你。

老子的道,想必层次是比较高的,象我这种三句话不离钱的人,永远也弄不明白。请允许我降低一个层次来说它,就说自身的完善。

说到自身的完善,最好的典故应该是孔子的话:“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终的目标,是在七十岁,能够从心所欲(做事不必经大脑,用心脏直接控制行动,调解四肢充血浓度,以防过激或不足),而做出来的事不会出错。(题外话:孔子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是平天下。这一大目标共分四步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孔子这种圣人级别的能力,其中第一个目标修成,需要七十岁,假设后面三个目标所耗时间一样长,该圣人在二百八十岁那年,即可为我们带来永世的幸福。)

我承认我说的很刻薄,这没什么,毕竟刻薄也是一种本事,大家喜欢,也可以刻薄一下看,就知道刻薄也不容易。说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凡是拿道来做姿态,搞造型,忽悠人的,一律都是伪道,是装蒜,是扯淡。因此,提到某种道,说自己不懂,觉得很自卑的朋友们有福了,你们可以放下这个包袱。

放下了,咱们回来,说茶道。

茶道是什么?就是在喝茶的时候,获得心灵的安静和艺术的享受。

茶具一套。合用就好,不用太贵。茶叶若干,喜欢就好,不用太贵。茶艺一点,能喝就成,不用太累。

焚香。洗手。安坐。赏茶具。暖茶具。静默,直到喝第一口。

洗茶。冲泡。敬茶或接茶。看茶汤。闻香。饮。

泡茶敬茶喝茶时手不要抖,别烫着。安坐,回味,闲聊。以几味清淡的茶点,配起茶香雾韵。数个时辰过去,精神洗得干干净净。起身,送客或告辞,回到我们无法脱离的滚滚红尘。

这是一种休闲,仅此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