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业大腕们的财富之路

发布时间 : 2020-11-30
黄色的茶业 六茶茶业 茶业提神成份

黄色的茶业。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云南茶业大腕们的财富之路”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云南茶业大腕们的财富之路”相关知识!

自从1978年成为一名茶人后,云南王霞普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霞已经让自己的茶企成长为云南知名的茶业龙头企业。和王霞有着类似创富经历的,还有云南龙生集团董事长朱启忠、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董事长刘光汉、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戎加升、云南普洱茶集团董事长郑炳基等,即便成长的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已经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成为云南茶业版图上的财富明星。

茶商们的创业第一步

1990年到1999年的10年间,或许是云南各地茶企数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之一。在这10年中,国内各地都出现过创办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云南出现了一大批民营性质的制茶企业。同样也是在这10年的时间里,大量老牌的国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战绩不佳,其中一些成为了改制、拍卖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也成就了更多的民营茶企的成长。

1993年,戎加升看到精制红茶增值潜力大,便到勐库办茶叶精制厂,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向县工行贷款40万元,向镇财政所贷款10万元办起了“勐库茶叶配制厂”。经过四年多的经营,积累了资金和经验,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到1999年7月,戎加升购买了依法破产的双江县茶厂,成立了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出任总经理。这为他旗下的戎氏家族企业的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下海以后的朱启忠,与伙伴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决定去种茶。从600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建设开始,企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1996年,朱启忠以龙泉生态茶实业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成立了现在的龙生集团。

此外,在1996年,时任临沧地区茶厂厂长、现任银毫茶厂总经理的杨智杰毅然放弃了公务员的身份,也下海经商。“当时整个临沧地区的茶厂不超过8家,但在整个云南茶叶行业来说,临沧是大叶种茶最大的生产基地。”10年做茶的经历让杨智杰很清楚,茶叶行业前景可观。于是,杨智杰邀约了4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作为股东,筹资10多万成立了自己的“银毫茶厂”。依靠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客户基础,杨智杰顺利成为下关茶厂和昆明茶厂的初制原料供应商,同时,勐海茶厂以及广东地区茶企也都向银毫茶厂订原料。

与此同时,勐海茶厂的经营状况已经不能让在那里干了21年的王霞满意。20多年的经验积累,让王霞觉得自己可以把自己的这身技术发挥出来,做一些事情。而此时,王霞的3位做边贸的好友也对她说:“你有技术,我们有钱,要不我们一起来做一家自己的茶厂得了。”就这样,王霞离开了国营茶厂,与朋友合作办起了思茅古普洱茶业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走上了自己的第一次创富之路。

现任云南茶祖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李忠华,于上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进入了老家的景谷县茶厂。因为茶厂改制,到2003年,已经成为景谷县茶厂厂长的李忠华成为了这家县茶厂历史上的最后一任厂长。而那个时期,云南的普洱茶在市场上的影响还十分有限,客户多集中在广东,如今的北京、上海消费群体还没有培育成熟。

普洱茶的“被认识”

在当时还叫做“思茅市”的普洱,王霞与朋友开起了第一家专门生产普洱茶的企业。这家茶厂刚开业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心目中还没有太多有关“普洱茶”的概念。“很多人的观念中普洱茶就是在普洱生产的茶,而不管这些茶是绿茶或者是红茶。当时甚至是龙生集团,主要也是在生产绿茶。他们生产出很少量的普洱茶后,会拿来对我说‘你要是有路子的话,帮我们卖一下。’”王霞回忆。

因为茶厂在普洱市是从零开始起步,没有技术人才,没有人懂得怎么样做普洱茶。在厂子投产后,自己在勐海茶厂积累起的丰富经验,让她得以培养出第一批熟练技术工人,也让她可以让自己产品的品质,保持当年在国营茶厂时候的水平。王霞说,真正让普洱茶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有了新的认识,是自己在古普洱茶业公司时所制作的茶叶获评“茶王”称号。

在2002年的时候,普洱茶还没有被单独列出来,归在黑茶的行列。公司股东认为花800块钱去参加茶王评比不值得,没有同意王霞代表厂里去参评。但王霞并不甘心放弃,自己已经做茶叶这么长时间,参与评比也是展示自己产品的一个好机会。于是自己交了报名费,赶制出了参评作品邮寄到广州参评。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普洱茶的“茶王”称号,居然被连现场都没到的王霞夺走。王霞开心地赶到广州领奖。在拍卖环节中,王霞的普洱茶拍出了100克16万元的天价。在这次评奖之后,普洱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了,普洱茶市场也开始逐步向上走。

在获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王霞的角色不仅是一个厂长,还是一个普洱茶知识的布道者,向那些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的消费者灌输“什么是普洱茶、为什么一片叶子能值16万”的知识。在此之前只有广东人认识、接受的普洱茶产品,在那个时候才开始一点点被更多当地人所认识接受。

更多资本进入市场

在2004年10月,香港长泰实业有限公司以21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云南普洱县茶厂。站在这次行业大动作背后的,是一位叫郑炳基的商人。在涉足茶业之前,郑炳基所领导的企业以房地产、旅游、酒店等为主业。在投资云南茶叶前,他从来没有做过茶叶生意。在昆明打高尔夫球时听到了云南普洱茶集团要改制的风声后,郑炳基很快通过朋友和对方搭上了线,以最快速度签订了收购合同,前前后后只用了15天,开始了自己在茶业领域的掘金之旅。和郑炳基一样在这个时间段里在茶业挥下大手笔的,还有澜沧江啤酒集团董事长刘光汉。但与郑炳基不同的是,刘光汉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云南人。

刘光汉家里八代做茶,也是延续着种茶、卖茶、喝茶、斗茶的生活方式。2004年2月,拥有固定资产2.6亿元,以茶叶、茶饮料生产销售为主的临沧澜沧江茶业有限公司成立。在这家公司里,刘光汉引进了美国、德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的茶鲜叶加工工艺,建成了1条年产10万吨的中国唯一、世界领先的原生茶饮料生产线,引进日本、印度等国家成套加工设备,实现了茶叶深加工自动化生产。这让云南的茶业财富版图,多了一个颇具实力的竞争者。如今,对于刘光汉创办的这家企业,业内人士多表示即便销售收入排不进全省一线茶企的行列,单凭这家茶厂的技术实力,也足以和其他这些一线老厂一比高低。

就在普洱茶市场逐步走向顶峰的时期,国内红茶市场上的老牌王者滇红集团也实现了一次大的突破。2001年和2003年,历经两次改制后,滇红茶的生产厂家临沧凤庆茶厂成为民营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与云南凤庆糖业集团公司合并重组云南滇红集团,这也意味着从1997年起就只身从广西到云南创业的王天权实现了从糖业到组建跨越糖、茶两大产业的企业整合。两家的合并,标志着临沧两大茶、糖集团正式“联姻”,也意味着有69年独立创业历史、拥有著名品牌“滇红”的云南滇红集团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

在企业壮大的过程中,王霞的经营理念和其他3个股东出现了分歧。这让王霞萌发了再次创业的想法。在别人的鼓励下,王霞在2004年离开了她走出创业第一步的企业,创办了新公司。首席记者冯兴杰实习生王江楠

茶文化精选阅读

双江茶业大事记


茶叶是双江历史上的传统经济支柱产业,纵观双江茶叶的历史,本栏撷取解放后双江茶叶发展的历史片断,让你了解茶产业在双江发展的沧桑过程:

1950年

12月3日双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人民政府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恢复生产的主要工作来抓。

1951年

风庆茶厂在临沧博尚设立茶叶收购组,每逢街天,收购组派人到勐库街收购茶叶。

1952年

3月凤庆茶厂派出王万全等4人,到勐库开展茶叶收购工作。

7月成立勐库茶叶收购组,为临沧茶叶支公司下属机构。

1953年

6月茶叶收购计量单位,废除16两为1(市)斤的老称,改用10两(500克)为1斤的新称。

成立勐勐、邦木茶叶收购组,隶属临沧茶叶支公司下辖机构。

1954年

省茶叶公司派出技术考察组3人,到双江考察茶叶生产情况,经考察双江可以改制红茶。

1955年

县内开展“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将地主富农多余的茶地没收分配给贫农、下中农。

勐勐茶叶收购组改为茶叶收购中心组,负责指导全县茶叶生产收购工作。

国家外贸部杨林处长率工作组到双江对改制红茶可行调研。

1956年

4月勐勐茶叶中心组改为双江县茶叶收购站。

11月撤销双江县茶叶收购站,并入双江县权产品采购局。

全县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贫农、下中农茶地加入合作社,地主富农不得入社。

国家外贸部、农业部确定在双江改制红茶,县人民政府成立红茶推广大队,县长王俊生任队长。茶叶推广大队和县政府建设科合署办公。聘入江西、安徽、风庆制红茶师傅40多人,建立红茶初制所11个,当年生产红茶120吨。

实行交售茶叶奖励粮票(自制地方粮票)的政策。

1957年

7月恢复双江县茶叶站,负责茶叶收购、推广、种植工作。

10月茶叶统一工商税,由收购茶叶单位按收茶金额的40%计征。

1958年

在“大跃进”运动中,为提高采茶工效,茶区开展采茶能手竞赛运动。

成立大文茶叶收购组,纳入茶叶站统一核算。

红茶收购样品由四级十二等改为五级十八等,青茶收购样品,由春、夏、秋茶季15个花色等级改为五级十等全年通用的茶样。

国家外贸部张时成等3位处长到双江邦木考察红茶初制情况。

组建茶叶技术辅导队伍,人员30余名,进行茶籽育苗,发展新茶园工作。

广东、广西两省到勐库调购茶籽。

推广茶园施用化肥(硫酸铵),临沧茶叶支公司分配双江化肥95吨.

1959年

10月临沧专员公署在勐库建立“临沧专员公暑勐库茶叶科学研究所”,分配茶叶中专生6人,本科生1人。

国家外贸部拨款10万元,扶持双江茶叶初制所和发展新茶园。

1960年

3月勐库邦改大队在以寨(共裕)茶叶初制所设立医务室,用土烘机蒸治水肿病人,医务室失火烧毁制茶厂房4幢及其财产,价值5万元。

6月撤销双江茶叶站,成立双江县茶叶局。

1961年

5月4—15日全县分片召开社员代表大会,落实农村自留地,允许社员在自留地中种植茶叶。

勐库茶叶研究所,从勐库农场划拨土地10亩,首次种植等高茶园。

1962年

5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孙定国到双江考察,为勐库大叶茶种题词“勐库良种、世界名茶”。

7月实行茶叶奖售布票政策,交售50千克茶叶,奖售布票8市尺。

10月撤销临沧专员公署勐库茶叶研究所,改设临沧专员公署对外贸易局勐库茶叶试验站。

1963年

在农村茶叶初制所,试生产红碎茶和烘青茶。

1964年

地方国营勐库农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茶叶生产,至1966年发展茶叶3000亩。

建立双江勐库烘青毛茶样区,烘青茶样品由临沧坝胡茶叶初制所制造。

1965年

8月16—23日召开全县贫农、下中农代表会,组织代表参观勐库马鹿林茶叶初制所。

1967年

取消已执行4年的布票奖售政策,茶叶初制所用布改由外贸系统供给。

1968年

“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勐库茶叶组会计黄xx被批斗后上吊身亡及红茶申评人员曾xx被批斗后饮酒死亡事件,引起县军管会的重视。

1969年

11月双江茶叶站并入双江县人民商业服务部。

1970年

4月临沧地区革命委员会撤消。“勐库茶叶试验站”,人员下放地区孟定“五?七’干校。

取消执行了15年的茶叶奖售粮政策。

1971年

恢复茶叶奖售粮政策。

1973年

1月茶叶站从人民商业服务部分出,成立双江县对外贸易站。

1974年

筹建双江县茶厂,地址选在尹俸村后山。

建立太平、大良于,岔箐、南榔、邦界、忙糯茶叶初制所,试生产红茶。

1975年

双江茶厂建成,加工县内红茶。

茶叶站技术干部方春义被选派到马里国,参加中国茶叶专家组工作二年。

双江农机厂试生产50型揉茶机10台。

县外贸站在邦协村进行老茶园改造示范,全县完成老茶园改造3000亩。

1976年

张大文茶叶组发生张xx、龙xx合伙贪污案,县茶叶站对全县各茶叶组帐务进行清理核实。

县外贸站评为云南省经营管理先进企业,李凤林代表县外贸站到北京出席全国外贸先进企业代表会。

1977年

国营双江农场调整产业结构,种植茶叶,从当年起至1985年,新植茶园1687.6亩,同时建立农场茶厂。

1978年

县茶叶站组织茶叶工作组,到主产茶区发动群众多产茶叶,茶叶产量恢复到520吨。

1979年

7月双江县对外贸易站,升格为双江县对外贸易局。

国家减轻茶农负担,调减茶区公余粮负担42。5万千克。

全省收购毛茶样改样,红条茶由5级18等改为6级12等,青毛茶由10级改为5级10等,烘青茶由5级10等改为3级6等。

撤销地方国营勐库农场,建立地方国营勐库华侨农场,同时建立华侨农场茶叶精制加工厂。

1980年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茶地承包到户经营。

边销茶统一工商税税率由40%改为20%征收。

1981年

6月“云南省茶树品种资源征集考察组”到双边岛考察勐库大叶茶种。

茶叶初制所和茶农的经营关系,改鲜叶评级计分分配为鲜叶买卖关系,使鲜叶直接成为商品。

1982年

双江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粮食自给,以茶为主,农、林、牧、付、渔全面发展,农、王、商综合经营”的方针,大力发展茶叶生产。

双江被国家列入不发达地区受援县,省地政府给予发展资金支持。1982年—1986年共投入发展资金209。86万元,发展新茶园4.18万亩,改造低产茶园3.03万亩,新建立茶叶初制所5个,扩建8个。

主产茶区的茶叶初制所实行个人(家庭)承包责任制。

各乡镇茶叶收购组更名为茶叶站。

茶叶专家心表在《中国茶叶》第一期撰文赞誉勐库大叶茶为《云南大叶茶品种英豪一一勐库种》。

建立双江县勐库茶叶试验站。

1983年

茶叶统一工商税税率由40%调为25%,边销茶由20%调为10%,农特税按7%缴纳。

县人民政府成立茶叶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县茶叶生产。

1984年

7月县人民政府将外贸局和县茶厂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外称外贸局。

8月县实验中学招收首届茶叶职业班40人,茶叶专业教师由外贸局派任,学制3年。

11月~:1986年底,为振兴临沧经济,建设世界第一流茶园,由临沧行署科委下达《临沧地区茶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课题。临沧地区气象局,在勐库公弄,边岛设立气象观测点,进行为期二年的气象观测。

青毛茶收购放开,允许集体和个体工商户参与经销,所收茶叶统一交售县茶厂。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育种室主任虞富莲撰文赞誉勐库大叶茶为《云大正宗一一勐库大叶茶》。

1985年

5月双江茶叶学会成立,有会员23人,名誉理事长:王有仁,理事长:程光斗。

县供销联社和大文乡政府联合在南龟山建立供销社茶场。

执行内销茶放开搞活政策。

1986年

停止执行了29年的茶叶奖售粮政策。

1987年

1月县政府组织勐库城子和邦章村150户农民,到临沧县博尚镇大田河参观丰产茶园。

2月县人民政府发出建立奉产茶园的通知,决定建立勐库邦章,忙糯滚干和邦丙南协三片高产茶园。

4月成立勐库镇公弄茶叶研究会,会员12人,会长俸正文。

5月成立勐库镇红茶初制研究会,会员有茶叶初制所承包人和初制加工户共18人,会长金俊良。

6月县茶叶学会召开“建立丰产茶园讨论会”。

8月勐库邦章茶园成为云南省农业综合技术试验示范区。

8月茶厂外贸局全部招收录用第一班茶叶职业班毕业生。

1988年

11月6日强烈地震,茶叶系统建筑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省权牧渔业厅拨给救灾款20万元,补助修理茶叶初制所。

县茶厂自筹资金40万元,修理被地震损坏的建筑物。

1989年

3月双江县茶叶学会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换届选举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杨则勋。

双江茶厂在邦章茶园建立茶叶初制所。

双江农场荣获权牧渔业部颁发的全国农牧渔业(茶叶)三等奖及云南农垦茶园大面积丰收项目第五名。

1991年

3月召开双江县茶叶学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发展新会员11人,共有会员33人。会议换届选举第三届理事会,改选张远来为理事长。

1993年

勐库镇邦独村农民戎加升,在勐库建立初精制合一的勐库茶叶配制厂,为双江第一家农民办的精制茶叶加工企业。

1994年

县茶厂把勐库茶叶试验站、勐库茶叶综示区划归勐库茶叶站,成立双江茶厂勐库分厂。

双江茶厂厂长张远来撰写《渡过茶叶低谷难关,重振双江茶叶雄风》一文,在《云南茶叶》1995年笫1—2期刊发。

1995年

6月30日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将勐库茶叶综示区邦章茶叶初制所改扩建为“云南省双江勐库茶厂”,为县办国有企业。

7月6日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云南省双江勐库茶厂与云南省畜产土产茶叶进出口公司、香港三汇贸易公司,三家合资成立“云南临沧勐库茶叶制品有限公司”,是双江第一家茶叶外向型企业,副县长张中义、茶厂干部王爱学任公司董事会成员。

1996年

8月12日双江茶厂产品在蒙古国、俄罗斯“国际精品批发中心”销售,被蒙古国国际商务合作基金会、蒙古国、俄罗斯“国际精品批发中心”评为国际精品,并颁发50cm高的镀金标志奖杯,双江茶厂厂长张远来到呼和浩特领取双江茶厂的奖状、奖杯和证书。

勐库茶叶制品有限公司从印度引进的CTC红碎茶生产线安装成功试生产。

1997年

3月20日勐库公弄村村民张正云在公弄后山大雪山采药时,发现大面积野生茶林。8月,公弄村唐于进在野生茶林内发现基径3.25米的野生大茶树。

4月勐库茶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CTC分号红碎茶生产线正式投产,结束双江没有CTC红碎茶生产的历史。

10月22日县人民政府组织20多人的调查组,对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林进行初步调查。

1998年

3月4日临沧地区行暑、双江县人民政府及地、县农业、林业等部门参加组成调查组,对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园再次进行调查。

1999年

4月20日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成立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副县长杨鹏飞任组长,政府办副主任李发明、经贸委主任孙永清任副组长。

双江茶厂因资不抵债,依法破产。破产后被勐库茶叶配制厂(民营)戎加升以270万元价位协商购买,成立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原茶厂下属的县外贸公司、各乡(镇)茶叶站维持原来体制不变。

县人民政府成立茶叶办公室。

2000年

3月1g日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成立高优生态茶园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副县长叶自平任组长,副组长吴文忠、张远来、杨体华,其他成员9人。

3月10日中共双江自治县委、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文件。

3月15日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成立精制企业规范整治及茶叶市场流通规范领导小组的通知》。副县长杨鹏飞任组长,工商局副局长王廷勇、县茶办主任张远来、技术监督局局长卜玉明任副组长,有关成员7人。

2001年

县茶办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工程,当年建成高优生态茶园3264.9亩。[Page]2002年

4月勐库公弄村农民3人,盗砍大雪山野生古茶树采茶,为保护古野生大茶树,县林业公安依法对3人进行治安拘留13天至15天。

5月云南临沧勐库茶叶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红茶通过IS0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6月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宫廷普洱’和“普洱茶特级”,在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双获金奖。

12月5—8日双江县政府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对勐库雪山野生古茶园进行科学考察。

12月9日勐库大雪山考察专家组,在双江招待所会议室作中国茶叶现状和茶叶科考学术报告会,县政府通知有关部门领导50多人参加,在双江历史上属首次。

12月218记者袁智中撰写《双江古茶树群落初揭神秘面纱》在《临沧日报》刊载,引起各地读者关注。

12月县茶叶办公室研究决定编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茶叶志》。

年内,建设高优生态茶园2360亩,全县累计建设高优生态茶园6107亩。

2003年

2月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陈香’’系列普洱茶,被中国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定为重点服务企业。

3月中旬,地区茶科所技术人员到勐库大雪山古茶树林采制茶叶样品,送中国茶叶研究所作生化分析。

4月5日云南云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勐库华侨农场勐库神农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计划投资6000万元,协议开发勐库大雪山古茶林,新品牌知识产权归云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4—6月县茶办农艺师张远来到建设高优生态茶园的乡镇,进行种植高优生态茶园技术培训,共办培训班9期,受训人员500人。

10月国庆节期间,临沧地区举行茶叶展销和“王子冠杯”茶苑大赛,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组团参展参赛,戎玉兰等5名茶艺选手获得优秀奖,县茶办获优秀组织奖牌。

10月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出口商品,通过云南省商品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验收。

9—12月全县农村进行税费改革,为减轻农民负担,茶叶农业特产税,由原来的7%改为按5%申报,后又取销。

12月26日中国茶科所博士副研究员林智,带领日本国大妻女子大学教授农学博士大森正司、日本国电视台记者川口哲夫到双江勐库大雪山考察野生古茶树。

2004年

2月25日戎加升带领广东省茶叶商界人士林早金到勐库大雪山参观野生古茶园进行考察。

3月9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炳生带领省茶业协会会长、省农业厅经作处副处长、省计委茶糖处副处长及地区副专员杜建军、双江县副县长祝天照、县茶办副主任付兆军、杨炯一行18人到勐库大雪山视察野生古茶园。

普洱茶劫难后 茶业财富新版图


随着普洱茶市场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这个蒸蒸日上的大赛中。更多的资本进入到这个市场,为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波澜。2006年,李忠华的茶庄生意和所有普洱茶厂家一样蒸蒸日上。2007年普洱茶风头正盛时,李忠华的一个茶庄一天的最高销售额曾达到196万元。不过,当时他没想到普洱茶的价格会涨到那么高,同样也没想到会跌得这么惨。

杨智杰在这场混战中显得异常冷静。“以销定产成了我们当时最主要的战略。”杨智杰说,在那个时候,原本不愿意跟他退出国有单位出来打拼的同事也下海了。到处收茶的这位老同事,找到了杨智杰这里。倚仗着与自己多年的关系,老同事提出,加价20%向杨智杰收茶,并自己拟好了合同,不由分说地主动将1000万元的货款打到了杨智杰的账户上。“我当时就劝他这其中有风险,但并不奏效。”杨智杰无奈只有七拼八凑从其他客户的货中匀出了100万的茶叶,却还背了个“不仗义”的罪名。但正是这份谨慎让杨智杰躲过了2007年普洱茶泡沫破灭的“劫难”。“当时好多赊销的企业都倒下了,最后连银行的贷款都没办法还。”在市场受重创重新洗牌的时候,杨智杰却研究决定在临沧工业园区征地20亩,新建一座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500吨的现代化普洱茶加工厂,成为了剩下来的优胜者。

市场跳水同样让王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银行贷款到期,销售锐减,让王霞度过了创办企业后的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但在困难中,王霞的企业没有停产过一天。

如今,当年风波带来的后遗症已经逐渐消散。在普洱茶市场上,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柏联集团等原本并不涉及茶产业的企业也参与了进来。“现在云南有这么多茶厂,最根本的原因是准入门槛低。而发展茶产业,政府需要有实力的企业。”王霞说,如今地方政府通过引进外资来发展本地茶叶产业,最根本的是看重他们的实力,以及这些企业遍布世界的渠道。“但是如果不能解决好原产地的保护问题,届时还是会面临很多问题。”对于自己的企业如今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王霞并没有用数据来向记者解释。“如果说大益、滇红算是云南的第一线企业的话,我们一定可以算进二线。”说这些的时候,王霞显得自信而且自豪。从我们所获取的公司资料上显示,王霞普洱茶业有限公司被连年授予“云南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和“普洱茶产业龙头企业”。王霞也获得过普洱茶“十大企业家”称号,被视为普洱茶界的领军人物。

而戎加升家族旗下的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如今也成为了一家固定资产1.8亿元,年加工生产能力10000余吨的行业龙头企业。同样,在王霞、刘光汉、朱启忠、郑炳基等这样一批财富明星的影响下,还会有更多的财富明星出现在我们眼前。

“滇红”:守望云南茶业的辉煌


对于“滇红”,其实只要是喝茶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诞生方式,总让人对“滇红”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节。

1938年春,应中茶公司寿景伟、吴觉农先生的委派,知名茶界人士冯绍裘在云南的凤庆凤山发现了质地很好的大叶种茶,成就了“滇红”这个著名的品牌。在冯绍裘等人的努力下,1939年伴随“滇红”的诞生创建了“顺宁实验茶厂”,1954年该厂随县名改为“云南省凤庆茶厂”。由于“滇红”独特的茶业品质和口感,很快风靡了全世界。“滇红”问世之后,国际市场上齐加赞赏,认为外形内质都好,可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媲美。早在上世纪40年代,凤庆生产的“滇红”就已经出口到英美等国,据说英国女王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解放后,“滇红”又进一步得到发展,现在“滇红”已占云南省茶叶出口量的85%。很长一段时期内,“滇红”一直是国家茶叶出口定点生产企业,生产的滇红系列产品为国家出口创汇、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6年,云南省凤庆茶厂改制为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集种植、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于一体的民营股份制茶叶企业,总资产达1.7亿元,注册资本3093万元,有员工520人,4条CTC红碎茶生产线,年生产加工能力10000吨。“凤牌”滇红茶、普洱茶是有70多年历史的知名品牌,曾先后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中国名茶、国家外事礼茶等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茶叶名牌”、“云南省著名商标”。“王子冠牌”绿茶连续三年获“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云南省著名商标”等荣誉。“滇红”在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为当地茶农增收创造了一条康庄大道。

优质基地造就优质名茶

谈到“滇红”的辉煌,总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独辟蹊径的“滇红”何以能一直屹立于业界,数十年丝毫不改颜色,又何以在新时期的市场竞争中总是立于不败?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滇红为什么这样红”??“滇红的成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优良的自然地理环境。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一代代滇红人,把青春和智慧与茶叶紧紧相连,才成就了滇红集团的过去、今天,也将成就滇红集团的未来。”

诚然,“滇红”发展到今天,所生产的产品已经涵盖了10多类130多个规格。而其最大的特点是,公司拥有基地茶园3万多亩,其中有2万亩通过了瑞士IMO国际有机茶的认证和欧盟认证,这在今天公认的原料决定成败的茶业界内,无疑占有了最大的先机。到过凤庆凤山茶园的人们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澜沧江畔优良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品质独特的凤庆大叶茶资源。如果放在大环境来考察的话,由于凤庆县总的气候特点属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凉同季,四季如春,有海洋性气候的优点,造就了“高山云雾产名茶”的独特茶区气候特点。加上光能资源的独特性,最适宜茶树遗传性的要求,对茶叶速生快长,增加采摘批次极为有利。并且这里从不下雪,四季如春,土壤肥沃,茶树生长旺盛,采摘期长,从三月初到十一月底,一年九个月都有芽叶可采,量多质优,实为大叶种优良茶区,和凤庆茶区悠久精湛的制茶技艺为公司生产凤牌滇红茶、凤牌普洱茶等系列品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拥有这样的资源优势,使“滇红”更具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用老品牌打造新产业

如果说“滇红”的成功是因为历史悠久造就的辉煌,那么,由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制的普洱茶的成名,则彰显了“滇红”人在做茶方面独到的方式和超人的智慧。

在市场风云变幻的情况下,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应对挑战和竞争,严把质量关,“凤牌”普洱茶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好评,先后获得广州国际茶文化节金奖、云南省首届普洱茶博览会“茶王”等称号,在“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和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临沧茶博会上,“凤牌”普洱茶都是临沧茶品中较受青睐的产品而备受追捧,各地订单纷至沓来。目前,“凤牌”普洱茶已经拥有10几个品种,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省市,还出口俄罗斯、美国等国家。

在“滇红”看来,做普洱茶能够取得与做红茶一样的成功,除了拥有优质原料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特色之路,即质量决定一切,结合“滇红”的历史积淀,融入现代时尚品饮,滇红集团通过老品牌打造新产品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

除了红茶和普洱茶,滇红集团还在绿茶、茉莉花茶、袋泡茶、速溶茶等几大类产品上全面开花,在迎来企业最具发展活力的今天,“滇红”正在创造着更大的辉煌。

茶叶之路:复兴之路正在延伸


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尽人皆知的丝绸之路相比,茶叶之路几乎是一条鲜为人知的古商道。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衰落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这一条新的国际商道,由中国东南地区向北延伸,穿越茫茫戈壁草原,横跨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繁荣热闹了两个多世纪后,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如今,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时代,在茶叶之路沿线的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多个城市的努力下,沉寂百年的茶叶之路悄然复苏并走上复兴的征程。

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1693年的一个寒冷冬天,一百多个蓝眼睛黄头发,长相怪异的人出现在大清京师北京城的街道上。他们牵着骆驼、赶着马车,一个个神情疲惫,可眼睛中闪烁着兴奋的亮光。这队人马的出现轰动了整个北京城,很快人们弄清楚了这是俄国彼得大帝向康熙朝派出的商队。这一年是中俄两国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第五年,这一条约也是大清国与外国签订的无数条约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平等条约。

不久,中俄之间一条便捷的商路被开辟出来。这就是从坐落在贝加尔湖南岸的俄罗斯西伯利亚重镇伊尔库茨克城出发南行,越过边界经库仑(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通向北京的道路。这一商道的出现,催生和孕育了一批新兴的商业城市,如中国呼和浩特、俄罗斯恰克图、蒙古国科布多等等。

虽然这条商路是以茶叶命名,但茶叶只是大宗货物之一,其他如丝绸、药材、干果等货物数量也非常庞大。这些货物的来源遍布大半个中国。同样的,俄国的轻纺织品、皮毛、粮食和其他日用百货也是沿着这条网络流到中国的广大市场。着名作家、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说。

茶叶之路在中国境内出现了两条支路:一条向东到北京、天津以及山东、河北、河南,另一条直向南插,经山西过黄河直插汉口。两条路都没有在中原停留,而是分为更多的支线,流向福建、上海、杭州等更加遥远的地方。这些支路连接起来就形成一张网眼细密的大网,覆盖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各地的货物用车和船运到归化(今呼和浩特)之后,一律改由骆驼载运,一路向北运送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以及俄罗斯。据文献记载,1777年经茶叶之路开展的贸易额达600万两白银;到1843年,经茶叶之路开展的贸易仅茶叶一项就达12万箱;1821年-1850年,经茶叶之路开展的中俄贸易占俄国对华贸易总额的40%-60%。

相对与俄国政府派出官商参与中俄贸易的做法,将固守疆土作为最高施政目标的大清皇帝们显然对做生意不感兴趣,甚至认为远赴他国经商有辱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晋商为代表的旅蒙商利用与蒙古草原连接的地理优势在茶叶之路上活跃起来。在200多年间,旅蒙商的驼队载着中国的茶叶、丝绸、布匹,在蒙古高原广袤的荒野上,在西伯利亚寒冷的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足迹。

茶叶之路曾经的重要节点之一的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市长包崇明说,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并非浪漫之旅,这是一条洒满了血泪、堆满了白骨、充满了荆棘的探险之路。在茶叶之路的万里征途中,来自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商人生死相依、团结一心,战胜荒野中的风沙雨雪,战胜草莽中的盗匪猛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充分表现了人类共有的英雄气概。

遗落在草原深处的记忆繁荣热闹了200多年的茶叶之路,自19世纪开始滑向悲情岁月。邓九刚说,由于中国的茶叶出口,英国在与清政府贸易中处于长期巨额逆差,在此刺激下,英国不仅发动了鸦片战争,并开拓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区种植茶叶。而在此之前,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已经从中国聘请茶师前往俄国开辟茶园。

此外,随着中俄之间海运的扩大,北上的陆路运茶商道逐渐萎缩。1905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全线通车,中国南方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风光两个多世纪的茶叶之路逐渐废弛,成为历史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茶叶之路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北方半荒漠的草原上很难找到昔日繁盛的踪迹。

如今,向年轻的呼和浩特人打听,恐怕很少还会有人知道,呼和浩特在历史上曾经是着名的茶叶之路的东方起始点,一座名播四海的商城,一座颇具特色的万驼之城。据文献记载,清代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拥有骆驼最多时达16万峰。

茶叶之路沿线的村庄至今仍然保留着历史遗留的痕迹,有很多村庄的名字都是当年在这里开设的商号名称,如福如东、大兴长、西成丰、三义元等等。但如今这些村庄的居民都是以种地为生的地道农民,他们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是商人或工人,对于茶叶之路更是了解甚少。

历史上作为茶叶之路重要节点之一的二连浩特,如今是中蒙最大陆路口岸、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当年位于这里的伊林驿站,与散落在草原上的所有驿站一样,承载并见证了茶叶之路的辉煌,此后便隐没在草原的风沙中,消失在当地人的记忆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发现了陈列在美国自然博物馆的伊林驿站老照片,并根据老人的回忆,找到了当年埋藏在伊林驿站库房菜窖中的水晶石和酒瓶等,确定了伊林驿站遗址具体位置,并建成博物馆。

全球化时代:国际古商道复兴之路在延伸驼铃远逝,古道悠悠,曾经的商道已经湮没在荒草的深处,当年的驼铃已经消逝在西风残阳中。但是随着茶叶之路的开通和繁荣而催生的许多新兴城市至今还矗立在蒙古高原的大地上。比如呼和浩特、包头、二连浩特、乌兰巴托、恰克图、伊尔库茨克等等,今天都是中国、蒙古、俄罗斯经济十分活跃的城市。近年来,在茶叶之路沿线的中俄蒙三国多个城市的努力下,沉寂百年的茶叶之路正在悄然苏醒,并期待借全球化浪潮之力实现新的伟大复兴。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俄文顾问、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会长孛乌兰娜说: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时期内的中国,茶叶之路已被人遗忘。但在俄罗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茶叶之路,很多人除了恰克图,还知道中国的归化、晋中、张家口、汉口等地名。

1956年,随着北京--二连浩特--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联运铁路的开通,消失百年的茶叶之路得到了完美的延续,古老的商道又重新复活。如今在昼夜繁忙的二连浩特口岸,随处可以看到满载俄罗斯木材、蒙古国矿产品和中国蔬菜、水果、日用品的火车、汽车来往不息。有人笑谈:过去的茶叶之路如今成了木材之路和蔬菜之路了。

二连浩特口岸目前承担着约三分之二的中蒙贸易过货任务。2011年,经二连浩特口岸开展的中蒙贸易货物运量突破1000万吨,达到1030万吨。

如今连通中俄蒙之间的道路基本上与茶叶之路相重叠,不同的是运输工具发生了变化,在我国境内河运和驼队被公路和铁路所取代,在俄罗斯境内,狗拉雪橇也已不见踪影。邓九刚说,从东到西我国有三条铁路线在不同的地段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铁路的网络早已突破国界线的束缚把中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连成了一片。

2008年,作为昔日茶叶之路重要节点、今日中国对俄蒙开放前沿阵地的二连浩特市提出构建以天津港--二连浩特--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为轴线的区域经济合作走廊构想,得到沿线地区的一致认可。陆桥沿线地区在资源开发加工、通关合作、国际联运等领域达成了广泛共识,开拓了新的更加广泛的合作空间,历史上的茶叶之路随着经济合作走廊的建立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升华。

2012年7月,由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福建省南平市、湖南省益阳市、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俄罗斯乌兰乌德市等7个茶叶之路沿线城市共同率先发起,并有湖北咸宁市等16个中俄蒙城市共同组建的茶叶之路国际城市联盟正式成立。这个联盟旨在抚古寓今,不断赋予茶叶之路新的内涵,扩大这一古商道的现实影响力,促进沿线城市互动、互补、互助、互惠发展。

蒙古国色楞格省副省长色布仁巴图说:茶叶之路国际城市联盟的成立为中俄蒙三国建立新的经济关系提供了条件,最重要的是通过恢复多年前的珍贵文化遗产来相互联系,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开启新的经济走廊。

二连浩特市市长包崇明说,二连浩特市正在筹建茶叶电子交易平台,还将建设中俄蒙三国企业间的矿产品电子销售平台,力促中俄蒙经贸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

在茶叶之路这条古老的国际商道上从南到北,从中国到俄罗斯留下了大量遗存,如今已成为难得的旅游资源。早在1999年,俄罗斯国际旅行社就开辟了莫斯科--叶卡捷琳堡--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乌兰乌德--乌兰巴托--呼和浩特--北京的茶叶之路旅游线。目前,茶叶之路国际城市联盟正计划打造一条从武夷山到圣彼得堡的长线旅游线路。

毫无疑问,茶叶之路的历史如今得到了更加完美的延续,古老商道的复兴之路正向远方延伸

泾阳的茶商们


泾阳茯砖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带给西域人们身体的需求,它带去的更多的是和平和交流,也在这种历史大背景的带领下,繁荣了泾阳的商业文化,由泾阳砖衍生出来的泾阳商业活动频繁,并由此发展壮大了陕商地位。

“跑马溜溜的山上,几朵溜溜的云,端端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这首耳熟能详的《康定情歌》唱出了康定的美丽,这座位于四川北部,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城市,为藏文化与汉文化接壤的地方,自古以来都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可在康定城,有一条非常著名的陕西街,这是陕西商人进藏的最好见证,而在众多商人中,泾阳砖的商人占据大多数。

陕西街在康定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唐朝时期,便有陕西人入驻康定,与边区少数民族进行商业往来,其后人大多定居康定,这便是陕西街的雏形,盛唐时期,吐蕃与唐朝交流频繁,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进藏,为偏远的藏区带去产自中原的茶叶,其中茯茶的特性与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不谋而合,在藏区受到热烈的欢迎,并嗜饮成风,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而且藏族同胞还根据自己的口味以茯茶为原料制作成了符合当地口味又富含营养的酥油茶,至今每日必饮酥油茶,可见其影响深远。

到了清代,以泾阳砖的特殊地位和地理优势,逐渐形成了以经营泾阳砖为主的陕商泾阳帮,控制泾阳砖的生产和贸易活动。据记载,当时生产贸易泾阳砖最有名的“木氏茶号”,由泾阳回族创办,总号设在泾阳,分号遍布四川、康定、甘肃、青海等地,是当时经营泾阳砖最大的商号之一,而在泾阳周围的三原、咸阳、临潼等地的大多富商,大多都是以经营泾阳砖为主。

清代晚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泾阳茯砖茶以原料问题曾一度中断,很多以经营泾阳砖为主的商号或停业或倒闭。后陕西的回民大起义,大商号囤积的泾阳砖又被掠夺一空,再次让很多商号倒闭瘫痪,直至左宗棠率军平息,重振西部贸易,泾阳茯砖茶这才逐渐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泾阳帮再次活跃起来。以康定为例,在康定做茶叶的商号总共十家,而泾阳人在康定创办的泾阳茯砖茶商号就达到6家,基本上垄断了康熙汉藏的茶贸易活动,陕西街也在此时兴盛起来,最终形成以陕西人为主的的贸易集散地。陕西商人中,起初仅仅是以泾阳茯砖茶为主,后来扩大了经营贸易范围,所经营物品也类目繁多,包括日用品、纺织品等。繁忙场面不言而喻,马队一路从湖南湖北等地出发,将上好的毛料一路运到泾阳,再由泾阳的商号和茶人制成泾阳茯砖茶,然后再一路向西南、西北等地进行贸易活动,运送商品的马队驼队络绎不绝,浩浩荡荡,将一块块盛开金花的泾阳砖送到边区各地。

位于自贡市的西秦会馆,也是陕商在边区进行贸易而留下的见证,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当时的陕西商人在自贡市以及周边进行茶叶和盐的贸易活动,因陕西人忠厚朴实,不拘小节,勤恳踏实,安稳踏实、互帮互助,因此慢慢的在各个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并慢慢的独占鳌头。但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来之不易的成就,使陕西商人更加的团结,因而继续保持在西南地区的重要位置,遂筹集巨资兴建了西秦会馆,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陕商会馆。

除了在西南地区之外,西北地区的兰州、西宁、乌鲁木齐以及北部的银川、榆林、鄂尔多斯等地,还有很多陕商在从事这边区贸易活动,因泾阳砖独特的功效,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可替代的位置,泾阳砖的商号们也在上述地区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而被西北边区少数民族同胞称为边商,边商中,佼佼者多如牛毛,他们将边区少数民族生活所需要的茶叶、纺织品、丝绸等运到边区,用边区的牛羊马匹换之,再将马匹等运回西安,以泾阳为中心经营泾阳砖的商人们没日没夜地赶着商队穿越戈壁沙漠,子承父业,几代人都奔波在这些茶马古道上,其中最盛行时期边商多达二万多人,就泾阳砖一项,年销售量达到数十吨,这些边商们父子兄弟,代代相传,为泾阳砖的传承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茶叶之路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亦越是世界的。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它正是由中国而走向世界。

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CarlVonLinne)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为TeaSinensis,L.,后又定为CamelliaSinensis,L.,Sinensis就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世界上许多国家茶的读音,都是从我国转译过去的。由海路传播去的国家,茶的语音大多近似于我国广东、福建沿海的发音,如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由陆路传播去的国家则近似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发音,如日本、朝鲜、前苏联、蒙古、土耳其、伊朗等,它们均来自茶的中国读音,由此可见茶的称谓最早是在中国确立的。

中国的茶叶、茶种、制茶法和茶道文化向外传播,大体可分三路。一路为陆路,其中北经蒙古传向我国,西北经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通向西北这条路为世界上最早的茶之路,基本上与丝绸之路相辅而行。

另一路为日本、朝鲜。如果说陆路上的传播只是作为一种饮食方式的话,那么茶向日本、朝鲜的传播则是最全面、最丰富的,中国的植茶、制茶、饮茶技艺和茶道精神等方面无不一有。其中最早当推朝鲜。隋唐时期,中国茶道佛教传入日本。

再一路为海路。据说,汉武帝曾派出使者,携带金、帛和土特产包括茶叶,从广东出海到达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南部等地。中国茶叶输出数量最大的,是15世纪以后的海路运输传播。1606年,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从中国澳门贩茶到印度尼西亚,不久,直接从中国运茶回国,并在欧洲销售。此后,英法等国纷纷来华贩茶,17世纪下半叶起,我国茶叶开即大量进入西欧国家,1650年,茶叶由荷兰人运到北美,1784年,美国第一条来华商船中国皇后号到达中国,采购的主要商品就是叶。

从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我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销区遍五洲。

辉煌的茶叶之路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前,中国与中亚及周边7国达成协议,在中国和欧洲之间建设一条造价为192亿美元、足以与历史上丝绸之路相媲美的现代贸易通道。阿富汗、阿塞拜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已同意在该地区投资建造公路和铁路,建设工作将于明年开始,预计2018年结束。据悉,亚欧间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而目前通过中亚运输的贸易额不足1%,而在200多年前,这里曾是亚欧贸易的通道,中国历史上着名的通往北欧的茶叶贸易就是通过这条线路运输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人们又习惯地将这条道路称为茶叶之路。所以,今天重建中欧之间的贸易通道对于当年的茶叶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两条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汉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犹如一条生命的脐带,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文明连成一体,是东西方古文明交汇的血脉。茶叶之路,全长约5000余公里,南起福建、浙江、两湖诸省,北至俄及北欧各国,长达数千公里,时间长达200年。

据悉,在当年的万里茶路上,经营茶叶的并非生产、加工茶叶的福建人,而是山西商帮。前两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乔家大院》,人们往往以为茶叶贩运中最为着名的是乔氏家族,而事实上当年最为显赫的并非乔家,而是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的常氏家族。明弘治年间,由山西太谷惠安迁到榆次的常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以财取天下之雄才大略、敢为天下先之豪迈气概,万里驰骋,坚韧不拨,开创了中俄茶叶贸易的漫漫长路。

常氏家族制茶于武夷山,将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和河南唐河、杜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驼队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后抵达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将茶叶再贩运至伊尔库次克、乌拉尔、秋明,直至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恰克图是中俄茶叶贸易的桥头堡。由于当年沙俄政府积极从事对华贸易,使沙俄政府和茶商获利丰厚。所以有一种说法,一个恰克图抵得上三个省。

据史料记载,17世纪俄输入的茶叶很少,后期才有少量茶叶出售。1792年第二次《恰克图条约》签定后,茶叶贸易开始繁荣,18世纪末,茶占中俄贸易总值的30%,1810年,砖茶、白毫茶共输入24570担。经营茶叶的商人全部是晋商,最为兴盛的时候曾达100余家。而常氏一门,从常万达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子孙相承,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7朝,沿袭150多年,尤其到了晚清,在恰克图数十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竟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因为常氏在对俄贸易中极具远见和谋略,又极为注重信义,很快就得到俄商及俄国政府的重视,不久便将生意做到恰克图以北的俄国境内,在俄国境内的莫斯科、多木斯克、耶尔古特斯克、赤塔等地区乃至欧洲的其他国家都有了他们的茶庄分号。在晋商的茶叶生意过程中,绵延数千里的茶叶运输,陆地、水路、山路还有劫匪,他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为茶叶走向北欧各国打开了通道,在中国茶叶历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着名作家邓九刚重走了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并深入研究了这段历史,还出版了着名的《茶叶之路》一书。他还希望能将中国历史上这条重要的万里茶路通过电视纪录片展示给世人,但由于经费问题一直被搁浅。今年是中俄文化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他家乡的安徽茶送给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罗斯掀起了喝中国茶的热潮,这些都将促进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研究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对于宣传中国茶叶、促进中国与北欧各国的茶叶贸易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的丝“茶”之路


茶叶的历史往往与文化、与宗教、与士大夫的精神追求混杂在一起。

按陆羽在《茶经》中的说法,“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将饮茶的最早年代追溯到了传说时代。不过文字记录的中国最早的茶事发生在西汉时代,那时的文献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话。东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说武王克殷以后,巴人纳贡的贡品中有茶和蜂蜜等。

著名汉学家梅维恒在他的《茶的真实历史》中,对号称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茶传统发出质疑。他认为,茶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让人联想起阿萨姆奶茶)、缅甸、老挝及云南等地,起初一直被中原人视为南蛮之物,并不受待见;直到唐朝陆羽写《茶经》,才奠定了茶的地位,成为雅品。

1998年在苏门答腊岛附件打捞发现的“黑石号”沉船,验证了梅维恒的说法。这艘船是唐朝826年左右从中国驶往阿拉伯的商船,满载唐朝物品。众多文物中有一小碗,上面写有“荼盏子”三个字,也就是那时人们还将后来的“茶”称为“荼”。荼,在《诗经》中是“苦草”的意思,当时对茶的概念是南方的苦药草。应该是陆羽,为了推广茶,才将荼字一横抹去,造出一个新的茶字。梅维恒认为茶的广泛被接受与佛教的传播有关。

考古学家王仁湘认为茶与中国古代的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儒、道、佛以茶传播学术思想,以茶传布道法佛规。其中又以佛教与茶的关系最为密切,佛教的禅宗坐禅时以茶为饮,在清净中修行。佛教禅宗在唐代普及发展以后,许多平常人为修行在接受禅宗的同时也接受了茶,推动了饮茶之风的流行。特别是寺院,一般都参与茶叶生产,许多名茶都出自佛僧之手,这为茶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考证,我们习惯所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在宋代开始流行起来的。

当然,无论茶的起源在哪里,真正将茶由野生植物变成人工种植的农作物,并使其商业化的是中国。世界各地“茶”的发音,都来自于中国。古代中国沿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不仅有丝绸、瓷器,还有大量的茶叶。人们推断,早在西汉时期,中国的茶叶已由丝绸之路销往西域,这个说法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作依据。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在公元5世纪时,中国商人已将茶叶由丝绸之路运达蒙古边境,同土耳其人以茶易物。

到了唐代,与回纥大规模的“茶马互市”活动,将大量中国茶叶输往西亚和阿拉伯国家。一直都有学者建议将“丝绸之路”改称为“丝茶之路”,因为到后来,茶叶的贸易量远远超过了丝绸。而且茶叶的西进之路,在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战争,使美国走向独立;在亚欧大陆,也引起了一场战争,使大清帝国走向衰落,说茶叶是“一片改变世界的叶子”一点也不为过。

茶叶刚开始输入到欧洲时,既有欢迎者,也有抵制者,它的普及经历了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17世纪荷兰著名医师尼克拉斯·迪鲁库恩是第一个热情推广饮茶的西方人。他在《医学论》一书中,着力描述了茶的药用效果,说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茶,茶可以疗病,可以使人长寿。

在德国,传教士却激烈反对饮茶,说中国人之所以面黄肌瘦,就是太爱饮茶的缘故。在瑞典,人们起初对茶和咖啡的引入都抱怀疑态度,不敢贸然享用。于是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用两个死囚作试验,以免除死刑作条件。两个死囚还是一对双胞胎,一人饮茶,一人喝咖啡,结果都很安全,饮茶的那位还居然活到了83岁。这样一来,茶饮渐渐在西方得到了普及。

所以说,西方人对茶的接纳,最初主要不是由文化的角度,而是将茶饮作为药饮来认识,这对茶叶向西方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为了寻求使体魄更强健的妙方,经过谨慎的选择,终于选准了茶。英国人饮茶开始于17世纪60年代,这与凯瑟琳皇后的大力倡导有很大关系。凯瑟琳皇后嫁到英国时,将葡萄牙的中国红茶带到了皇宫,她自己喜好饮茶,还着力宣传茶的功用,说饮茶使她体态健美。

到了18世纪中叶,由于午餐至晚餐时间间隔太长,于是贵族阶层开始在下午增加一次简单的加餐:吃点心和饮茶。很快这种做法就传播开来,这就是至今还颇为流行的午后茶。据调查,英国人每天消费的饮料,茶要占到37%,而咖啡只有10%。

到今天,全世界茶叶的消费量依然超过咖啡、可可、酒精及各种碳酸饮料的总和。地处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是世界上进口绿茶最多的国家,人均年消费量达1公斤。摩洛哥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由于禁酒的原因,茶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饮料。一般人每天要喝三次茶,多的达十多次。摩洛哥人招待宾客,都敬献甜茶,酒会后通常要再饮三道茶。他们最爱绿茶中的珠茶,甚至以珠茶作为一个南部城市的代名。

“居不可一日无茶”,如今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均非虚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