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羽也喝普洱茶

发布时间 : 2020-11-30
普洱茶功效也应该属于红茶 金普洱茶 金帆普洱茶

【www.cy316.com - 普洱茶功效也应该属于红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金羽也喝普洱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李金羽也喝普洱茶”相关知识!

李金羽:

“人跟树一样,都有自己的根,这就是故乡。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哪里,说话的口音变了,生活的习惯改了,好像成了外乡人,可是这个根,却很难被撼动。乡情像一条坚韧而绵长的丝线,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在我心中……”这是被李金羽写在手机里的一段话。虽然手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这段话却深深地烙记在大羽的心里。

“东北话是我听过的最好听的方言”

“异乡生活让我学会了享受寂寞”

"但到了济南之后,我的生活里基本没有什么娱乐,除了偶尔和队友出去喝喝茶,基本都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呆着。生活就是这样,不可能总按着你喜欢的方式进行,在你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你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的生活。不过,异乡的生活让我学会了享受寂寞。有时在训练结束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泡上一壶普洱茶,听着旋律舒缓的歌曲,凭借思绪乱飞,那种感觉也挺好的。"

茶文化精选阅读

陆羽与茶


一千多年前,复州竟陵西塔寺。一个深秋的早晨。离古寺不远的湖畔芦苇丛里,雁声大作,声音凄楚而悲怆。显然,大群鸿雁的声音,惊动了早起洒扫庭院的智积住持。原来,一个被弃的婴儿占据了鸿雁的巢,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陆羽,字鸿渐。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先生的名号。

陆羽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茶的研究,因此他被尊之为“茶圣”。他的《茶经》凡三卷,阐述茶的本源,采制和饮用的方法,所用器皿等等,十分详尽,使天下人都知道饮茶了。前伦敦医药协会主席杰鲍勒爵士曾著文称“茶是伟大之慰藉物”,他认为“茶无疑为东方赠与西方最有利之礼物”。而陆羽先生的《茶经》却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茶的意义及作用。

茶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致讲究体悟的境界。陆羽的《茶经》,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等章节。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质在于悉心呵护倍加珍惜。按《茶经》的步骤饮茶,也许会更加接近茶道吧。

陆羽之前,“荼”“茶”不分,一个“荼”字,两家共用。一种是草本植物,开黄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称“荼”。再一种木本植物,叶作饮料的“木字旁加贾字”,也称作“荼”。名同实异,难免混淆不清。是先生为“茶”正了字,陆羽先生在著《茶经》时,把“荼”字减去一画作“茶”,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字学的范围,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的故事告诉我们,陆羽先生对茶的贡献具有世界意义,当我们心存茶道品啜香茗的时候,除了缅怀陆羽先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无量功德外,还当效法“茶圣”的那种艰苦勤学谦逊认真虚心的人生态度。

李启昌:对报道普洱茶的媒体要有感恩的心


云南日报高级记者李启昌致词:

今天的会议跟新闻界关系很大,我接到的通知说,要参加打一个什么保卫战,要研究宣传上的问题。而且专家不断说宣传是大问题。首先我建议,不论是大媒体、小媒体,我们首先对普洱茶产业要搞对心态,找准位置,在普洱茶发展大产业当中,新闻界一定不能包打天下,你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你只能干好你的长处或者适应你的事情。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就是媒体炒坏了。这个东西我是付之一笑的,我不想做任何辩解的。

第二点建议,我觉得衡量一个会议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水平,关键它能不能把它讲出来,这是最可贵的。民主社会是没有什么至高无上。大家都能发言,我觉得大家应该用这种心态看待我们普洱茶当前的繁荣与发展。你说价格说低了,价高了就是繁荣了。

刚才讲到的,十年前有多么多人关注普洱茶吗?

十年前有那么多新闻界的朋友来对我们普洱茶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吗?

我说句良心话,不管来自中央和媒体的报道,除了极个别有违法之外的言论后,大多数都是比较善意的,体现的方法不同,讲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媒体关注普洱茶、认识普洱茶,愿意宣传普洱茶,那就是最大的好处。为什么怕记者呢?你反过来应该感谢。所以说我不否认,一边是开放的普洱茶市场,一边是落后僵死的报道,这是有现实的。我看了北京《人民日报》那些报道,只要你有颗平静的心,感恩的心,你去体谅那些报道,肯定有益处的。有没有水平这就是水平的标志,有什么怕的呢?为什么要打保卫战呢?所以我有这样的观点,谈到普洱茶的国际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我有一个想法,我觉得当前普洱茶最大的危机在哪里?最大的不在外部,而在我们内部,在我们的心态,心态不好一样都没有。实际上我觉得搞普洱茶不应该局限于区域和省份,普洱茶是思茅(普洱)的普洱茶,版纳的普洱茶,世界的普洱茶,你看看云南的烟草,在全世界铺开了。当时玉溪的领导就非常开明了。仔细想,红塔山是全国都难忘的,不是我们有多大的本事,如果有本事也是几代人传承下来,你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普洱茶最大的危机在我们内部,最大的在于我们的心态,要解决心态,要开放,要包容、要感恩,要学习,要不耻下问,你没有竞争,你的生命力在哪里呢?你对媒体就要问一个究竟,你要问的干什么呢?普洱茶是不是一个冲出来的产业?绝对不是的?普洱茶是不是一个弱不禁风的产业?不是的。多少的马帮呀。我同意那个专家的看法,始终要往上涨的。中国的市场是很大的,老百姓开门七件,油盐酱醋茶啊。我想说的一个问题,就是把我们的心态要搞正,特别为什么说有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举一个不应该说的话,现在我们云南的普洱茶认证,我作为记者了解的有四种。那么多一饼茶,贴上认证认证,后面是涨价涨价再涨价,后面的消费者是不懂不懂。我不反对认证。有什么科学接受认证呢?真的一饼茶,有四五个认证是什么一个乱法,我提醒大家,现在的全国牙防组已经炒得很热了。我说的都是一种事实,我说怎么来科学、全面、准确的认证,不要内分内斗,不要拿单打冠军,要拿团体冠军。

陆羽煮茶


在中国饮茶史上,自唐开始,饮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茶圣陆羽在总结唐及唐以前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和实践,确立了陆羽煮茶法的地位。根据陆羽《茶经》所述,结合有关历史资料表明,陆羽煮茶法的主要内容有:烤茶、碾茶、罗茶和煮茶,并最终认为:要煮好茶,除了要讲究煮茶技艺外,而且还注重情趣。

按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当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但多种史料表明,唐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饼茶。其次,是末茶。但无论是饼茶,还是末茶,虽然加工方法有別,但饮茶时,都需通过炙、碾、罗、煮等程序后,方可饮用。依据陆羽《茶经五之煮》所述: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贮于瓶缶之中,然后以湯沃焉。或者有的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后饮用。但陆羽认为用上述方法调制的茶汤,犹如沟渠间废水,不可取。陆羽提倡的方法重在煮。现将煮茶的主要程序简述如下。

1、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烤茶时,使其炎凉均匀,持以逼火,待饼茶呈虾蟆背状,进而变得卷曲,有茶香散发,又有柔软感时为止。

2、烤茶后,趁热用纸包好,以保其香。

3、待烤好的茶经冷却后,再将茶饼敲成小块。

4、将碾碎后的茶,过罗(筛)后,使其呈细米状,贮于合(盒)中。

5、煮茶时,当用风炉和釜。当烧水至有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烧水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味纯正。但须加多少盐,书中并未谈及。

待烧水至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一定量的茶末。

当烧水到釜中气泡如腾波鼓浪,即烧水至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已过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唐代除采用陆羽提倡的煮茶法外,还有釆用点茶法的。这可在唐苏廙的《十六汤品》中略见一斑。其法是先将茶末放入茶瓯,尔后用茶瓶将少许沸水注入茶瓯,将茶末调成稠膏,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再用沸水继续向茶瓯注入。注汤时,需做到顺畅,汤不顺通,茶不匀粹。注汤还要做到恰到好处,少过浓,多则淡,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分。

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讲究技艺,注重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还特别强调煮茶技艺,注重情趣,为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茶圣:陆羽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着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苎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海,必深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不过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五载(746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一宴次会中陆羽随伶人作戏,为李齐物所赏识,遂助其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和李齐物一样十分爱惜人才,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赠以白颅乌犎(即白头黑身的大牛)和文槐书函。崔国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这亲的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公元775年(天宝十四年),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陆羽自幼随积公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就发生浓厚兴趣。湖州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结识了着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的薰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着。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之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着,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着--《茶经》的初稿,时年陆羽二十八岁。公元763年,持续八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来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怀。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使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的全部着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

《茶经》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以此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故居遗址。

陆羽与茶介绍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宁翁,又号竞陵子,湖北竞陵人。

竞陵,即今湖北省天门县。唐代时,竞陵是景色秀美的鱼米之乡。皮日休在《送从弟皮崇归复州》大为赞叹“竞陵烟月似吴天”、“处处路旁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等。宋代欧阳修撰《新唐书·隐逸·陆羽传》载曰:“陆羽为弃儿,由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唐代寺院多植茶树,所以陆羽深谙茶树种植、制茶、烹茶之道,年纪轻轻时已是一等茶艺高手。然而,由于无意于佛门的清规戒律,离群苦行,陆羽终于在12岁时离开了寺院,此后浪迹江湖。

天宝五年(公元764年),陆羽结交竞陵太守李齐物,为太守府座上客。李齐物青睐其诗文俱佳,勉励其专心治学。陆羽又与礼部员外郎崔国辅结为忘年之交,而崔国辅与杜甫友善,长于五言古诗,陆羽在其门下,才识大长。在其22岁时,陆羽拜别崔国辅及亲友,开始了结交四方挚友、立志茶学的云游生涯。

755年,陆羽住乌程苕溪(今湖州),结识了许多文士名流,如大书法家颜真卿,诗僧皎然和诗人孟郊、皇甫冉等。多年的云游生活使他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各地茶的资料,而从心底里念念不忘的对茶文化的热爱,让他下定决心写一部茶学专著。经过一年多的整理构思,终于在公元763年,陆羽28岁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

在《茶经》这本书里,陆羽对茶的起源传说、历史记载,采摘、加工、煮烹、品饮之法,水质、茶器,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皆作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使茶学升华为一门系统的、结合了自然与文化的崭新学科,也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陆羽煎茶的传说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据《新唐书》记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陆羽煮茶法


在中国饮茶史上,自唐开始,饮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茶圣陆羽在总结唐及唐以前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和实践,确立了陆羽煮茶法的地位。根据陆羽《茶经》所述,结合有关历史资料表明,陆羽煮茶法的主要内容有:烤茶、碾茶、罗茶和煮茶,并最终认为:要煮好茶,除了要讲究煮茶技艺外,而且还注重情趣。

按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当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但多种史料表明,唐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饼茶。其次,是末茶。但无论是饼茶,还是末茶,虽然加工方法有別,但饮茶时,都需通过炙、碾、罗、煮等程序后,方可饮用。依据陆羽《茶经五之煮》所述: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贮于瓶缶之中,然后以湯沃焉。或者有的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后饮用。但陆羽认为用上述方法调制的茶汤,犹如沟渠间废水,不可取。陆羽提倡的方法重在煮。现将煮茶的主要程序简述如下。

1、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烤茶时,使其炎凉均匀,持以逼火,待饼茶呈虾蟆背状,进而变得卷曲,有茶香散发,又有柔软感时为止。

2、烤茶后,趁热用纸包好,以保其香。

3、待烤好的茶经冷却后,再将茶饼敲成小块。

4、将碾碎后的茶,过罗(筛)后,使其呈细米状,贮于合(盒)中。

5、煮茶时,当用风炉和釜。当烧水至有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烧水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味纯正。但须加多少盐,书中并未谈及。

待烧水至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一定量的茶末。

当烧水到釜中气泡如腾波鼓浪,即烧水至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已过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唐代除采用陆羽提倡的煮茶法外,还有釆用点茶法的。这可在唐苏廙的《十六汤品》中略见一斑。其法是先将茶末放入茶瓯,尔后用茶瓶将少许沸水注入茶瓯,将茶末调成稠膏,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再用沸水继续向茶瓯注入。注汤时,需做到顺畅,汤不顺通,茶不匀粹。注汤还要做到恰到好处,少过浓,多则淡,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分。

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讲究技艺,注重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还特别强调煮茶技艺,注重情趣,为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陆羽《歌》茶诗作品


陆羽

(733—804),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性诙谐,闭门著书,不愿为官,以嗜茶著名,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历代茶商尊为“茶神”。

【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惟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

【详解】

陆羽一生坎坷,三岁遭父母遗弃,由竟陵高僧智积禅师收养,待年稍长,因不知父母与姓氏,按《易经》占卦取名,得到《蹇》之《渐》卦。卦辞说:“鸿渐于知父母与姓氏,按《易经》占卦取名,得到《蹇》之《渐》卦。卦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以陆为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智积禅师嗜茶,陆羽常为煮茗,并学会了种茶和制茶的技术,对茶的烹饮方法及茶具、水质等都有深刻的研究与精辟独到的见解。这首《六羡歌》,前四句讲不羡富贵,不慕高官,主要用来烘托后面两句,强调煎茶用水的重要性。(另一说,此诗是智积禅师圆寂后,陆羽满怀深情所作的悼念诗,后面两句是指像故乡水一样的大恩师的养育之情。)

陆羽文学造诣很高,从所著《茶经》可以看出,他也很会写诗,但保存下来的诗仅两首。除这首《六羡歌》外,还有《会稽东小山》一首:“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因为陆羽研究茶事,撰写《茶经》时,曾于浙江省吴兴县苕溪隐居,他当然会到以出产“剡溪茗”闻名的嵊县一带进行考察。《会稽东少山》描写陆羽在一天夜里乘舟去嵊县,月光如水,青猿哀啼的凄凉情景,并流露出“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的伤感。

陆羽.耿沩(wéi)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是陆羽情意相投、志趣相同的好友。(陆三,是诗友们排行送陆羽的雅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