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南茶北移”模式探访

发布时间 : 2020-12-03
北叶青茶 北海绿茶 极北绿茶

北叶青茶。

我省在传统农业种植上被认为是不能生产茶叶的省份。但在2005年,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山东客商陈厚珉在霍州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北纬36度不能种植茶叶的界限,攻克了高寒条件下茶苗越冬的技术难关,示范了“南茶北移”种植模式。这一创举使得山西无茶则已,有茶便是珍品,山西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风味、高品质的茶叶,实现了山西茶叶生产零的突破。并且为山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的高效产业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为农民摆脱贫困面貌,增加收入提供了契机。

山西茶叶生产的前景及优势条件

山西自然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4度至40度,气温低、干旱少雨,历史上认为山西不具备茶叶生产的条件,是茶叶生产的禁地。然而,恰恰在这被人们传统观念认为的禁地,陈厚珉大胆尝试,终使山西种茶越过严冬的技术难关,产出高品质茶叶。经专家评价,山西产出的这种茶叶,市场价格每公斤在1600元至3200元,甚至更高。极高的品质和市价使山西茶叶生产的前景充满阳光。

我国南方曾是茶叶理想的生产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湿度大、茶叶产量高。但多年来,茶地施用大量化肥农药,土壤污染严重,茶叶农药残留高,加之茶树老化,品种退化,产量减少,其优势逐渐演变为劣势,茶叶也因农药残留问题逐渐失去竞争力。因此,专家在前些年便提出“南茶北移,北茶南销”的茶叶生产战略转移。在此时机,山西茶叶试种成功,无疑为山西开辟和发展这一产业提供了机遇。

山西在茶叶生产上有着许多其它地域不具备的优势。阳泉、忻州、吕梁、临汾、运城、长治、晋城大部分地域的海拔、气温都适合种茶,尤其是运城、长治、晋城是理想的种植地带。重要的是我省的土壤中不含铅、汞等重金属,属无公害最佳选地。大部分土地多年来施用化肥农药量少,未造成污染,符合国际农产品生产标准,有着将茶叶打入国际市场的良好基础条件。

另一优势为农产品品质好。北方农产品与南方相比,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化学成分的形成和聚集,因而山西农产品品质佳、口感好。许多国外客商购进我国农产品都指名要北方产,日本购进中国的豆类,只收购华北以北产区的,东北大米能够在全国畅销,也是因其品质和口感好,这些都充分说明北方农产品品质的优良。

以上所述我省优势均成为我省发展茶叶生产的有利条件,也使我省成为“南茶北移”的绝佳替代种植地。基于此,茶叶生产在我省应引起各级政府的特别重视,把其视为帮助农民快速增收,改变我省农业低水平生产的突破口。

茶叶生产是其它农产品收益的10倍

山西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经济结构单一,传统产业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现状,与目前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因此,茶叶在我省种植的技术难题解决后,应成为我省农业调产、农民增收、改变农村现状的重要选择。

目前,按照传统种植每亩地给农民带来的年收入在1千元上下,遇灾年则更少,而茶叶种植其收入则是传统农业根本无法比拟的。茶叶种植前两年本身无收益则可套种玉米、豆类增加收入,第三年便可采收茶叶,第四年、第五年进入盛产期,每亩按采鲜茶500公斤,每公斤按最低价40元计,亩收益在1.5万元至2万元,茶叶生产收益至少是其它农产品收益的10倍。而且山西茶初试制后,良好口感让许多客人慕名前来求购,因产量太少而供不应求,市场销售前景良好。

茶叶种植投入集中在前三年,每亩总共投入在8000元左右,3年后投入大幅度减少,并且茶叶盛产期至少50年,受益期较长。目前我省安泽县捷足先登,把茶叶种植作为兴县富民的重要举措,建起了百亩茶园,并给种植者贷款贴息、政府资助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促使茶叶种植率先发展起来。古县业已种植50亩,今年可采收新茶。霍州已有不少农户自发进行种植,使这一新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模式

专家指出,发展茶叶生产应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进行,走产业化道路,组织经营形成可采取以下三种。

一是龙头企业+初制厂+茶农型。以茶叶为货源的工商企业或专业大户与一定区域内的种茶户通过契约缔结成产加销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是股份合作型。有关茶叶企业、科研、教学单位等与茶农之间,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茶叶生产要素互相参股,结成互利互惠、配套联动、共兴共荣的经济共同体。这种组织形式把分散的资金以及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以股份的形式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使茶叶生产要素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合理的配置,推动茶叶一体化发展。

三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农型。众多茶农可以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联结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或茶叶协会,由专业社或协会牵头,再与茶叶龙头企业联合,形成生产经营联合体。产茶地区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本地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形式。

本报记者 乔明亮 本报通讯员 王仰

cy316.cOM编辑推荐

日照“南茶北引”五十年


《辞海》云:茶,属灌木,性喜温润气候和微酸土壤,耐阴性强。茶叶,含咖啡碱、茶碱、鞣酸、挥发油等元素,有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

从历史上看,山东茶的历史可追溯到神农时代。陆羽《茶经》里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相传神农炎帝为寻求食物和药物,遍尝百草,多次中毒不适,后因嚼茶而化险为夷。神农时山东有茶,日照自然也是茶乡了。后因气候变冷,北方不适合茶树生长了,南方就成了茶叶的主产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日照便不见了茶树身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省委决定在靠南边的几个县市引种南茶,日照被选为首批试种基地。日照各届领导带领人民群众,精心组织试种,认真学习管理技术经验,克服了多重困难,几经曲折,终于由点到面获得了南茶北引的成功,赢得了“中国江北绿茶之乡”的美誉。从1966年开始,日照引种南茶至今已有50个年头了,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受挫的教训。现在,可以好好回顾总结一番了。

作为南茶北引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我们对日照茶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时时关心着日照茶业的发展,每每回顾起南茶北引的发展历程,都会激动不已。

2014年夏、秋两季,我们又多次到一些茶叶种植、加工生产单位和销售市场进行参观、考察。先后到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北叶青茶厂、许家庵润芽茶叶合作社、村镇林苑茶业有限公司、皂户沟茶叶合作社与茶叶市场、邢家沟维罗娜茶业公司,岚山区巨峰镇后崖下百满茶业合作社及其在黄墩镇任家董旺庄生产基地、后黄埠村茶园与茶叶市场、西赵家庄子茶园、常家庄子圣谷茶园、薄家口茶叶市场、薄家口御园春茶叶合作社、赵家甲子山茶业有限公司、大土山村茶园、前山北头村茶园,安东卫街道安东卫北山茶园、后合庄茶园,碑廓镇丁家庄浏园茶业公司、黄墩镇南陈家沟村以及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御海湾茶博园等20多家单位考察调研,与基层干部交谈,与茶叶企业家、茶农、茶叶技术人员座谈及个别访问,对半个世纪南茶北引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使我们对南茶北引的成绩、经验和教训有了更清晰、更深刻地认识。

由于诸多条件的制约,我们的考察调研活动只限于原日照县范围(即便在原日照县范围内,也还有不少先进单位或个人都未及造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抑或失之偏颇),诚请南茶北引知情者指正与谅解。

一、日照茶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1966年,山东省委安排日照引种南茶。对这项工作,日照县领导班子是接茬的。第一,从组织原则上讲,上级交代的任务,要自觉做好。第二,历史上日照人有喝茶习惯,沿海渔民更甚。那时候,多是从临沂地区商业、供销系统购进茶叶。据回忆:地区商业、供销系统从南方购进的茶叶,日照市场占四成以上。日照人喝茶成了习俗、风尚,来了客人,都要沏茶相待,表示尊重。若本地能产茶了,就解决了群众饮茶需求的问题。第三,种植茶树,有了茶园,也给群众开创了增收项目。因此,县里领导层积极主动地接受了引种南茶的任务。县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在沿海安岚、丝山两处公社各选一村试种。安岚选定了安东卫北山村,丝山定了双庙村。

当时,山东省委十分重视南茶北引工作,派商业厅刘凯厅长带工作组来日照指导帮助工作。省、县工作组到两个村后,会同村干部勘察地形,确定了地块。北山村划地5亩,双庙村划了3.7亩。同时两村各选派一人到浙江学习种茶技术,回来当技术员。北山村的技术员叫周立德。省工作组安排人到浙江调运茶籽。1966年谷雨过后,两村在选好的地块里种上了茶籽。三月末,一场春雨过后,两村的茶园里长出了绿油油的茶苗。人们十分高兴,争相到茶园里观看。北山村党支部书记吕京怀带领茶叶组的农民,按照周立德从南方学来的办法,给茶苗施肥、浇水,茶苗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

南茶北引最大难关不在下种出苗,而在于茶苗能否安全过冬。周立德和茶叶组的人员,天天靠在茶园里,培土保温,搭风障防寒,按时浇越冬水,精心护理,第二年春天,茶苗大部分活了下来。缺苗断垅处经移栽,还有4.4亩有茶苗,取得了南茶北引的基本成功,双庙村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南茶北引是新生事物,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掌握了规律,才能有成功的把握。两个村的实践虽然取得了初步成功,但离南茶真正在日照扎下根还很远,干部群众心里也还没底。1967年,县里派多种经营办公室主任魏延柱到巨峰公社西赵家庄子村再次试种。这个村靠山面阳,山坡地多是沙壤,含微酸,适合茶树生长。工作组和村干部研究:划出了30亩地种茶。根据北山、双庙两村经验,他们加大了措施。茶垅确定后,开挖深50公分宽30公分的垅沟,沟底灌水20—30公分,底水渗透、填平后下种,结果苗全苗旺。秋末,先浇冬前水,后在茶蓬北侧培土增温,用草苫子搭挡风障,在茶蓬上面盖松树枝,第二年春天,茶苗全部安全过了冬。这一年,在县里统一安排下,城关上李家庄子、厉家顶子,南湖弓山,巨峰薄家口,后村独垛子、石桥官庄,碑廓玉峰岺等14个村试种了南茶,也都基本上获得了成功。至此,可以说日照人基本掌握了茶树生长规律。

日照引种南茶是否成功,种籽也是重要因素。日照茶种籽开始从浙江杭州调进,后来也从福建、湖南、安徽调过,在国家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虞富莲指导下,通过试种比较,从安徽歙县、黄山调进的种子出苗长势旺,最抗冻。最后就把安徽黄山茶籽作为当家品种了。茶种专家说,日照茶香高味浓,有黄山茶种的遗传因素。

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坎坷,出现波折。日照茶虽然引种成功了,但遇到特大干旱和冻害,遇到生产体制变动,就会出现波动,出现萎缩。但日照历届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勇敢面对困难,坚持种茶不动摇,不断推动茶业发展壮大,终于创出了现在的大好局面。粗略算来,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66年——1983年。这一阶段从试种成功,到逐步推开,比较顺利。1968年又扩大了8处公社,达到23个村,成活率达到95%以上。1972年平均亩产干茶71斤,超过了全国单产水平。1973年10月,国家农科院在日照召开了“南茶北引西迁”现场会。有新疆、西藏、陕西、辽宁、河北、山东六省区代表、专家参加,共190多人。与会者对日照成功引种南茶大加赞赏。经过专家鉴定:日照绿茶“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比南方茶叶的茶多酚高出13.7%”。这次会后,日照茶业又有了很大发展。到1980年,全县种茶村达到333个,茶园面积10189亩,种茶100亩以上的村15个,50亩以上的50个。1983年茶叶产量达到了35万公斤。

干旱、冻害是日照茶发展的两大难题。但日照人在实践中已积累了对付两大困难的办法,所以尽管灾害不断,但在这一阶段日照茶业不断克服困难,向前发展,面积不断扩大,炒制的干茶逐年增加,并且开始试制名牌茶。同时,经过十几年的种植管理,日照茶与南方茶相比,抗寒能力远远提高,北方一些省、区也开始从日照引进茶籽。

(二)1984年——1991年。这一阶段日照茶发展遇到了新问题,出现了大波折。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生产体制发生变革,逐步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各村茶园多数承包给了个人。承包者若是原茶叶队(组)的人,会按原来的程序管理茶园、采茶制茶,茶园没受多少损失;若不是原茶叶队(组)的人,就只管采茶,不按科学的办法管茶、制茶,几年过后,他们的茶园就会在干旱冻害下萎缩。有的人认为种茶不如种粮合算,干脆刨茶种粮。巨峰五村100亩茶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改成了粮田。到1989年,原日照县种茶村由1980年的333个减为234个,茶园面积由1980年的10189亩减为8055亩,年产干茶仅有30万公斤。

(三)1991年——现在。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承包者种茶、管茶技术不断提高,茶园面积开始恢复,逐年稳步增加。改革开放的根本政策,推动了生产大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大提高,茶叶成了生活的必需品,价格有了提升,特别是优质名茶,价格更是翻着番地猛涨。各级领导不失时机地捉住这一机遇,普遍加大了工作力度,要求短时间内把日照茶业做大做强。至2014年,全市茶园已达到22万亩(原日照县范围17.5万亩)。巨峰一个镇就有茶园6万亩,后村镇茶园达到3.2万亩。全市茶叶收入达到18.7亿元左右。一项原本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不起眼的茶业经济,发展成了大批量的商品茶经济,成为日照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在一些先富起来的村,茶叶便是其主要产业。

二、日照茶业发展解决的几个主要难题

日照茶50年发展过程中,我们克服了许多种植、管理、制茶工艺方面的难题,但最主要的难题是干旱、冻害、流通不畅。从某种意义上讲,日照南茶北引的种植、管理历史,就是不断与干旱与冻害作斗争最终战胜干旱、冻害的历史。而解决流通不畅的问题,又是解决茶业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次历史变革,是人们观念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可喜的是,人们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迎难而上、勇于实践,在探索总结中采取针对性措施,三大难题一一解决了。

充分利用已有水利资源,增建水利工程,确保灌溉水源,抗寒能力大大增强

茶,冬夏常青,喜温润气候。日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年均气温在13.8℃,基本能满足茶树生长需要。可是少雨干旱年份也经常出现,每当遇到这样的年份,不少茶树就会被旱死。要保持并且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就必须保证有充足的灌溉水源。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末,日照水利建设的成绩是很突出的。只在日照县就建成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两座,小(一)型水库18座,小(二)型水库100座,塘坝894座。茶园初建时期,都选择靠近水利工程的地段,以便利用已有的水源。

茶,耐阴性强。随着对这一特性认识的加深,茶园开始向山的背阴坡扩展。1978年春天,县里一位分管茶业的领导和茶业指导组技术员田存方在上李家庄子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条朝东流水的山沟,沟底有一亩多地的坝头田,坝头田两边是山坡。北边向阳坡上茶树枯死了;南边背阴坡上茶树活得好好的。为什么呢?他俩反复琢磨、推敲,终于解开了迷津:向阳坡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像人一样,茶树也易患感冒,水分蒸发快,茶树缺水旱死了;背阴坡昼夜温差小,水分消耗慢,阳坡地里水分耗尽了,阴坡地里仍有水分,加上茶耐阴性强,所以阴坡的茶树活得好好的。由此认识到:大山背面坡地也可以种茶,茶园有了新的扩展。

从根本上讲,不论向阳面、背阴坡,没有充足的水源保障,茶园就存在干旱的威胁,就不能平稳发展。因此,日照各届领导班子从南茶北引开始,就要求向水利工程靠近;茶园离水利工程远的,则要求增建水利设施。最近20年,随着茶园不断扩大,又新建了小水库、塘坝400多座。

几十年的实践,除了就近利用水库、塘坝的水源发展茶园外,各届领导班子都要求茶园与水利工程同步建设,这方面也涌现了一批典型。巨峰镇后黄埠村就是突出代表。这个村坐落在大山前坡,500户人家,2300亩土地,距大水库、大河都很远。1968年开始种茶,到2007年,茶园达到800亩;同期建成小(二)型水库1座,塘坝15座,完全能满足茶园浇水的需要。2008年——2013年,茶园扩大到1300亩,又建小(二)型水库1座,塘坝5座。而且每隔几年就为早建的塘坝、水库清淤,保持甚至扩大库容。2012年开始,从北山半腰水库往下埋设水管,村后的茶园实现了自流灌溉,村前的茶园实现了微喷。这个村的茶园从来没有因为旱天枯死过茶树。在人均收入中,茶叶所占比重达80%以上。

锲而不舍,不断探索,彻底解决冻害难题

冻害是日照干部与茶农身上的一块心病。从引种南茶成功后,一年一小冻,四年一大冻,没有一年消停过。但是冻害不除,探索不止。干部群众经过多年克服冻害的实践,终于摸索到了根除冻害的办法,开创了战胜冻害的新局面。

薄家口村的干部群众从菜农搭暖棚生产反季节鲜菜的做法受到启发,在20世纪90年代,除继续为多数茶蓬培土增温、浇冬前水、搭防寒障外,搭暖棚生产出了反季节绿茶。但这种茶由于光照不足,叶片薄,口感不好,达不到日照绿茶“香气厚、滋味浓”的质量。可是搭暖棚毕竟解决了困绕多年的冻害问题。后村镇皂户沟村的干部群众参观薄家口的暖棚后,直取解决冻害的核心,不让茶树冬天发芽。他们不搭建暖棚,而是扣薄膜拱棚。扣薄膜拱棚的时间比薄家口晚了近两个月。薄家口的暖棚秋末搭建,皂户沟的拱棚大雪扣严。这样既避免了冻害,又不让茶蓬冬季发芽。第二年早春把薄膜揭开,茶树早早的发了新芽,炒制的都是早春绿茶,都是上等品,卖了好价钱。皂户沟2005年扣了5个小拱棚,茶蓬安全过冬:2006年扣拱棚9个,又获得了成功;2007年扣了80个拱棚,其中20个一亩以上的大棚,至2013年,全村650亩茶园全部扣了拱棚,从根本上解决了冻害问题。

皂户沟的做法使周围遭受冻害较重的村看到了希望。一些多次遭受冻害的茶园,都开始扣拱棚。巨峰镇前山北头村有茶园1100亩,2008年遭受严重冻害,大片茶蓬都枯焦了。但是干部群众没有气馁。他们学习皂户沟的做法,几年下来90%以上的茶蓬扣了薄膜拱棚,到2013年茶叶生产完全恢复了元气。精于管理的茶农,每亩能收入2万元以上。

根除冻害是茶农的共同目标,但采取什么措施,却各有各的招数。润芽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刘贤利创造的茶树过冬防冻养护法比皂户沟的搭扣薄膜拱棚更便利,也省钱。这项技术的做法是:在小雪与大寒之间施肥(禽畜粪便沤制的有机肥)、灌溉,然后耕锄松土,再浇几遍水。再后将经过白石灰水浸泡晒干的新麦桔杆铺撒在茶树之间的地面上,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在茶蓬上,北侧埋于土中,南侧盖到茶树底部。第二年春分清明之间,将塑料薄膜扯下来,覆盖在茶蓬之间的麦桔杆上。这一做法能够改善茶树内质,防风、防寒、抗旱、保温,还能防病虫害,并已获得国家专利。目前,这一做法已在不少茶园推广,普遍反映效果很好。

开拓市场,打通流通环节,促进茶业规模化生产

社会对日照绿茶需求量的增加,推动了茶园大面积扩大;面积扩大了,产量大幅度提高了,又出现了库存积压、销售不畅的问题。实践说明,如果不下大力气拓展市场,打开销路,不仅影响茶园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原有的成果也难以巩固。2000年以后,日照各级领导号召各茶叶公司、茶厂要在一段时间内把开拓市场,打开销路当成主要任务抓在手上。各公司经理、茶厂厂长进京、串城,宣传日照绿茶的优良品质,联系营销客户,建立销售网点,一年多点时间,就打开了局面。巨峰镇甲子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炳冯就是优秀代表。2001年,他存了一库茶叶,总量16000多斤。如果年底卖不出去,成了陈茶,将给茶厂造成重大损失。为打开销路,赵炳冯拎了三大蛇皮袋子绿茶,只身走遍了全省各大中城市,还到了河北省一些城市。经过苦口推介,大力宣传,人们认识了日照绿茶,纷纷认购甲子山绿茶,仅石家庄一个客户,就订购了2700多斤。到11月底,存茶全部卖完;同时,在潍坊、济南、北京和呼和浩特等城市建立了日照绿茶销售站,甲子山绿茶从此不再愁销售问题了。

淞晨茶业公司月销售过百万元的纪录,曾引起很大震动。2008年正月初三,为创建销售网络,董事长姜涛驱车赶往济南,因为刚下过一场大雪,高速公路全封闭,他只好绕道赶路,当他如约赶到济南时,其诚意让朋友深受感动,商谈变得非常顺利。那些在百事可乐、银鹭、贝因美等公司战绩卓越的大区经理,都愿意与淞晨茶业协作,很快淞晨在济南设立了销售中心,在淄博、济宁、东营建立了办事处。2008年春实现了单月销售过百万元。

在大力开拓市场的实践中,公司经理和茶厂厂长认识到:仅靠销售一般茶是不能长久占领市场的,没有优质名茶上市,即使一时占领某一市场,时间一长就会被挤了出去。因此,各公司、茶厂开始炒制名茶。日照绿茶炒制初年,就有人探索制作名茶。1975年5月,国家农科院茶叶专家虞富莲和日照茶叶指导组的田存方在上李家庄子北大鞍茶园采摘了一部分鲜叶,分别按杭州碧螺春和龙井的工艺加工了两样茶。取名“雪青”和“冰绿”。雪和冰表示北方冰天雪地的意思。这两样茶拿给一些品茶高手品尝,都赞不绝口,都说质量不在南方碧螺春、龙井之下。市场需要名茶,日照早有人能炒制名茶,一时间各公司、茶厂,炒制名茶蔚然成风,日照绿茶质量大幅度提高。到2009年,全省十大名茶日照占了6个。它们是:巨峰后崖下百满茶业有限公司的“百满绿茶”,薄家口御园春茶厂的“御园春极品茶”,日照港碧波茶业有限公司的“碧波青锋”,后村共青茶厂的“共青绿”,夏庄浮来青茶业有限公司的“浮来青”,山东路茗家茶业有限公司的“茗家春”。全省十大优质茶日照也占了6个。它们是:后村茗园茶业有限公司的“茗园绿茶”,南湖北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的“北叶青绿茶”,虎山崔景阳村景阳青茶园的“景阳青”,日照电业公司北极春茶业有限公司的“北极春绿茶”,后村林苑茶业有限公司的“极北云岫”,东港区瑜山茶厂的“瑜山翠龙”。

为了更广泛地宣传推介自己的产品,各公司、茶厂一改封闭状态,积极地参加各种博览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4年,东港区茶业龙头企业日照绿茶公司研制的“河山青”,参加第二十九届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品牌认定。2001年,“天润绿”在日本青冈县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获得金奖。2002年,“百满绿茶”在全国首届“觉农杯”评比中,获优质奖。现在,“百满绿茶”“御园春极品茶”“维罗娜”“极北云岫”等名优茶,头年冬天各地就有代理商、经销商送来了订单,实现了产销一条龙。日照绿茶已名声在外,特别是一些引进条码防伪技术的茶叶,不仅在省内外畅销,还远销日本、朝鲜和韩国。“北垛春”等一批名茶已成功进入了人民大会堂和北京老舍茶馆。

市场开通了,茶叶畅销了,又进一步促进了茶园的扩大,促进了种茶、采茶、制茶专业分工,促进了制茶工艺的提高。目前,各茶业公司、茶业合作社、茶厂正在总结提高管理水平,巩固茶园面积,并开始打破炒制单一绿茶的格局,开始研制红茶和乌龙茶等。日照茶业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日照绿茶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

日照绿茶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已由点到面,大规模扩大了种植面积;由户户生火、家家炒茶的作坊式生产,发展到鲜叶有质量检测、炒制机械化流水化大生产,因而带来了巨大效益。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

经济效益。2014年,日照绿茶产量和效益均创历史新高。茶园面积稳定在22万亩,投产的达到17万亩。干毛茶总产量突破万吨大关,达到1.1万吨,总产值18.7亿元,茶农直接收入11亿元。

巨峰镇2013年有茶园6万亩,产值3.86亿元,人均6000余元。这个镇的薄家口村,680户,1690口人,有茶园1360亩。全镇最大的茶叶市场就建在该村。村民一部分种茶、采茶;一部分炒茶、卖茶。全村中型以上茶叶加工销售企业16家,个体加工户30家。他们竞相提高质量,炒制出了“北垛春”“御园春”等近10种名优绿茶。2012年开始,御园春茶厂开始炒制红茶。2013年,全村总产值3200万元,其中茶叶产值2800万元,占总产值的87%,人均茶叶收入16400元。这个村,茶叶收入超过700万元的有4家,很多家庭买了小汽车。后村镇皂户沟村256户,746口人,有茶园650亩。2008年后,逐步解决了冻害问题,茶叶产值稳步增长。2013年全村总产值975万元,全年人均收入13000元,其中茶叶收入占75%。镇农行透露,后村镇61个村中,皂户沟人均存款最多。村民下地、赶集都骑电动车。

随着茶业市场的发展,人们对无公害名优茶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司经理、茶厂厂长们,不仅听到了呼声,也看到了商机。他们开始创新经营模式,生产无公害有机茶并投入市场,取得了高于普通茶数倍的效益。巨峰镇后崖下宋百满就很突出。他2007年到南方参观后认识到:要生产有机绿茶,必须组建茶业合作社,把各项措施统一起来。他立说立行,吸纳本村70%的茶农加入了百满茶业合作社,几年下来,又吸纳周围村的一些户入了社。总数达到708户,有茶园2800多亩。合作社制定章程,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销售服务;做到肥料优质化,杀虫无害化,采摘规模化,加工统一化。不遵守章程的就开除出社。这种科学的经营模式,不仅保证了无公害茶叶的质量,满足了市场的要求,而且大幅度提高了产值。入社前茶叶亩均收入6000元,入社后,2008年亩均收入12000元,现在亩均收入15000元以上。2013年,全社茶叶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

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绿茶虽然是日照茶叶的优势,是日照茶的主打品牌,但要提高经济效益,还要打破炒制单一的绿茶格局,学制红茶等各种茶叶,才能大幅度提高茶叶产值。日照茶一年采摘三季,只有春季绿茶质优价高,但产量较少。夏季是茶叶的高产期,鲜叶产量占全年的50%多,但制出的绿茶条形粗、苦涩味重、市场认可度低,产值仅占全年总值的15%;而红茶对鲜叶条形、质量要求比较低,而且价格比夏季绿茶高,市场前景看好。薄家口御园春茶厂的袁宗波夫妇,对此发现早,认识深刻。他们在丁明来“博士”的指导下,请南方红茶专家传授发酵技术,成功地炒制出红茶,不仅填补了日照红茶的空白,而且卖出了好价钱,大大提高了夏茶的产值。他们的茶厂春季产优质名茶“御园春极品茶”2万多斤,夏产红茶、秋产乌龙茶1万多斤,年产值大大提高。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之一是:种茶的实践,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种茶、制茶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批技术人员推动了日照茶业的蓬勃发展,在大发展中,又造就了大批具有更高水平的茶业专业人才,推动日照茶业发展的长盛不衰。这是最重要的社会效益。其中声誉最高的当属市茶科所所长袁洪刚。他从事茶叶研究推广30多年,常年深入基层,奔波在茶园、茶厂之间,连节假日都很少休息。他十分注重实验和科学研究,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他曾主持“茶树抗寒单株筛选研究”“茶树速成高产‘区田’栽培技术实验研究”“山东茶区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研究”“3S技术支持下的山东茶树适生环境评价与区划研究”“山东省系列高档茶开发研究”“山东机制名优绿茶加工工艺研究”“山东茶区主要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茶树幼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等许多重大课题的研究并取得良好的科研成果,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他曾获得多项省科技进步奖和多项国家专利,并发表多篇茶叶科技论文和专著。他为日照乃至山东的茶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得科技兴市先进工作者、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在,他不仅是日照茶科所所长,而且是山东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一级评茶师。

被群众尊称“茶博士”的丁明来,又是另一种类型。他是山东农业大学1990年的毕业生。到巨峰农技站工作之初,他什么都管,果树、蔬菜、茶叶、小麦、玉米都过问,但都是一般的技术指导。对茶业方面的技术问题,甚至可以说知之不多。一次西赵家庄子茶农请教怎么防治“黑刺粉虱”,他竟回答不上来。这件事给了他很大刺激。随着茶园面积迅速扩大,丁明来放下身段,深入茶园,向农民技术员学习种茶、管茶知识,同时认真研读茶叶专业书籍,把实践和专业理论结合起来,很快成了深受农民特别是茶农喜欢的技术员。防冻害的措施,多年都沿用了茶蓬顶上盖草苫子,但丁明来在常家庄子茶园发现,冬天雨雪较多的年头,草苫子沾满水,结了冰,不仅不能保护茶蓬,反而使茶蓬更易受冻。从实际出发,2003年开始,他就在常家庄子和茶农一起研究搭扣薄膜拱棚防冻。镇农技站的工作,大多是结合现场对农民、茶农进行技术培训。有的人讲课很用力,但听的人不感兴趣,常常中间退场;丁明来讲课了,就都回来了。什么原因呢?有的人虽然讲课认真,但多是从理论到理论,群众听不懂,丁明来讲课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再作理论说明,并且拿出时间让听讲人提问题,他解答,所问必答,所以群众越听兴趣越高,尊称他为“茶博士”。平日,丁明来到哪处茶园,茶农都笑脸相迎。他是茶农的主心骨,是茶叶事业的护法使者。

土生土长的茶叶技术员成长过程比较曲折。茶园面积扩大了,他们受人重视,被领导重用;茶园面积萎缩了,他们则被人遗忘。但是一些热心茶叶栽培、管理的人,不管外界有什么变化,他们始终坚持种茶、制茶不放松。薄家口村的袁安廉就是突出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在村茶叶队干活,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不仅熟悉种茶、管茶的各项技术,而且精心研究名茶制作方法。他研制的“北垛春”绿茶在2002年中国(济南)茶叶博览会上获得了江北唯一金奖。凭借种茶、管茶、制茶的高超技术,他是第一位被评为日照农民茶叶技师的人。目前,他所在的茶业公司,年产值多达800万元以上。薄子宝也是南茶北引的第一代技术员。他不断积累经验,编著了一本《茶树栽培与管理》的小册子,四字经,在全县(日照)推广。在实践中,他不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开阔了视野,思考如何提高茶叶产值,如何发展茶文化。经过3年考察,他把大沙洼国家森林公园南侧一片走廊地带的沿海气候条件,土壤特点,摸得清清楚楚。2003年,通过土地流转,他在这片离海不到100米的海边沙地上,建起了“御海湾”茶园。多年来,他坚持种茶与种树相结合,种茶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种茶与科普茶文化相结合,使“御海湾”绿茶与日本静冈绿茶、韩国宝城绿茶并称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填补了日照无近海茶园的缺憾。

21世纪以来,日照涌现出的茶叶技术员500多名,技师18名。这支技术大军工作在茶叶生产第一线,保证了日照茶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如此,他们中有的人已被外地高薪聘走。薄子宝、宋百满等一些技术骨干还多次受聘登上大学讲坛,为大学生讲授做人、创业之道。日照培养造就的科技人员已开始对全省茶叶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效益之二是:茶园动用大批采茶工,使一大批青壮年妇女不用外出打工,在住家附近就可以干活挣钱。茶叶的大发展,要求日照绿茶的生产规模要大,标准要高,产业分工要细。因此种茶的只管种茶,炒茶的只管研制、炒茶,采茶的只管采摘,一个独立的工种——采茶工应运而生了。这些人经过短期培训就能进园采摘。春茶采一叶一尖,每天干8个钟头,定额采摘2斤左右。夏茶采两叶一尖,每天干8个钟头,定额在4—5斤。多数茶园,对采茶工每天管一顿午饭,发60元,也有发70元的,个别的给80元。这些采茶女工早晚处理家务,白天到茶园干活。春天干一个半月,夏秋各20多天,全年干近100天,挣6000多元,都很高兴。有的和茶园有了感情,成了茶园的固定采茶工,每到采茶时节,就招她们进园。据不完全统计,至2013年,全市采茶工已达3000多人。

社会效益之三是:发展繁荣了茶文化。饮茶有利健康,可兴奋大脑,是好习惯,是优雅的习俗。随着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休闲、享受的要求随之增长。城市里、村庄头,茶庄、茶馆也渐渐建起来了。此处,不仅文人骚客品茶聊天,工人、农民也有兴致光顾。因茶兴起的文明活动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安定,生活富足,人们普遍有了旅游观光、享受生活的意愿。茶园经理为满足人们的雅兴,在茶园建起设施,供游人赏玩。巨峰镇后黄埠村在千亩茶园里建起了高档次的茶叶观摘亭。游人到此驻足,一方面观赏鳞次栉比、碧绿如海的秀美茶园,一方面学采茶,听茶农介绍种茶、管茶知识;也可以坐在亭间,品尝新炒的绿茶,享受厚香、浓味的茶饮。一些地方,借此大力发展旅游业,短时间取得了可喜成果。巨峰镇将东起平家村,北经后黄埠,前崖下,西至薄家口、前山北头、土山河,南到大土山40多个村,5万多亩茶园路路相接,串连起百里茶廊,供游人观茶、采茶、品茶、买茶,2013年就接待近万人,繁荣了茶文化,增加了茶收入,也带动了当地饮食业。南湖从西马陵茶园到北叶青、润芽茶叶合作社的茶叶旅游路线也已开通。这条线路虽然短,但茶文化深厚,很受城里短线游人青睐。

日照南茶北引的成功,结束了日照只饮茶不产茶的历史,成为我国茶业种植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实践使人们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提高了接受新事物、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随着茶业的持续发展,其社会效益将日益显现。

南茶北引 越冬防护技术


在山东省实施“南茶北引”工程45周年之际,日前,日照市农业部门邀请投身于“南茶北引”工程的部分老领导和山东茶叶主产区的日照、临沂、青岛三市的10位“老茶人”,回顾“南茶北引”45年来的成功经验,探索北方茶树越冬防护技术措施,更好地促进日照茶业健康发展。

自1966 年至今,日照茶树共遭受过10次较大规模的冻害,其中有4次发生在近10年间,呈现越来越频繁的态势。

原临沂市林业局高级茶叶农艺师-夏建立:你种茶就要防冻……咱现在这几年吧,也没有太低的温度,麻痹大意,咱以前说山前跟山后的温度相差五六度,现在我看有些人脑子一发热,山前也种,山后也种。

岚山区巨峰镇西赵家村老茶叶技术员-刘召贤:咱们原来施肥强调的是“前促后控”。春季施化学肥料,可以促使茶树生长,促使茶树发芽,多拿些收入,现在呢,施化学肥料到10月份,没有这个“前促后控”的说法了,打破了原来(遵循)的规律了。

原日照县委书记-牟步善:以前追土杂肥肥深,根扎得深,现在)用化肥抓了施在顶上,根都在上边,所以茶树就不抗冻。

岚山区巨峰镇西赵家村老茶叶技术员-刘召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春季开始采茶从5月10号到15号开园,那时候强调处暑封园。茶树积累养分的时间长达八个半月……现在全年的采摘时间在六个半月左右,茶树积累养分的时间还剩下了五个半月,这样就说茶树的抗冻机能减弱了,休养时间短了。

针对现在有人直接从南方购买茶苗到日照栽种的现象,老茶人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原临沂市林业局高级茶叶农艺师-夏建立:我亲自在后黄埠村做过调查,用种子种的根扎到一米半还多,扦插的那个毛毛细根顶多还不到40厘米深,差太多了,它能抗冻吗?

茶园如何越冬,一直是“南茶北引”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老茶人们就如何提高茶树越冬性能,实现茶树安全越冬,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日照市原政协副主席-丁原胜:凡使用麦扬、秫秸子、烂麦糠铺上以后,把根保护住了,水分只要达到了,青枝绿叶……我觉得这个经验应该很好地在全市推广。

品茶茶道“南青北白”


瓷器南青北白的格局盛唐才形成。今天将瓷器烧成白色是基本功,可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中,这是个划时代的贡献。南北朝之前,陶瓷以青为主,原始瓷也叫原始青瓷,原因是原材料中含铁量过高,杂质无法去 除。

故陶瓷长期被青色垄断。到了北齐(550—577),白瓷出现。河南安阳骠骑大将军范粹墓出土的一组白瓷,宣告了白瓷的诞生。与一般人的理解不同,白瓷与青瓷并非两个独立制瓷系统,在科学上它们同属青瓷,只是将含铁量降至2%以下,白瓷即可烧成。

这个伟大的创造,为后世彩瓷铺平了道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伟人毛泽东的这句话阐述了一个朴素的道 理。

唐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白瓷这个当时的新科技产品就在北方得以迅速发展。我们可以想见白瓷给唐代人带来的喜悦。商品需求是市场的动力,唐白瓷在开元盛世攀上顶峰。

邢窑白瓷的出现一改青釉一统江山的局面,首先被宫廷选用,带有“盈”字款的白瓷,被唐玄宗的私库——百宝大盈库选中,身价倍增。这个“百宝大盈库”,新旧唐书均有记载。开元盛世,李隆基“每岁进钱百亿,宝货称是”。但此钱此物不是正道上来的,与国家财政无关,史载“非租庸正额者”,交待得很明白。李隆基当然也知钱物来历,故另设百宝大盈库,任凭“天下州县征财帛,四时不止”。想来李隆基也是很好面子的皇帝,携杨玉环温泉沐浴,水滑凝脂;六宫粉黛,尽失姿色。皇帝高兴之时,正是臣子受惠之日。百宝大盈库里的宝物于是源源不断地流向各类受惠者。

皇帝的赏赉之物挑中白瓷绝非偶然。邢窑之白瓷在玄宗时期正经是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当时别说在中国,就是世界范围也处领先地位。“盈”字款的白色器皿,近二十年多有出土,尤其是河北内丘城关窑址出土二十余件带有“盈”字款的标本,从根本上解释了各博物馆及藏家手中谜团一般的藏品,同时印证了“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李肇《国史补》)的记载。

百姓对唐朝大明宫的了解都有赖于电视剧《大明宫词》。绚丽荣华的场面,起伏跌宕的情节,勾心斗角的故事,今天都埋在了大明宫的厚土之下。前些年出土了众多的邢窑残片,尤其带有“盈”字款的残器,把那些久远的缠绵带回人们的视线。

从本质上讲,唐代的经济社会与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没有太大的区别,先进的科学成果首先会被政府采用,邢窑白瓷在北方优先流行顺理成章。当时的南方还是越窑的天下,南青北白的局面形成,构成唐代青白瓷器对峙天下。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首诗,谁也不得罪:“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皮诗通俗得可以,小学文化即可欣赏。他无意地告诉了后人,这个南青北白格局的均衡以及影响力。

但那位茶圣陆羽却没有这样乐观,他在《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以一个南方人的率真抑白扬青,是他家乡观念作祟,读之可爱。

陶瓷的南越北邢——南青北白在唐代风行,后世津津乐道。原因无非是新产品的诞生,竞争机制的形成。没有唐代这样一个二分天下的局面,也就没有后世宋代陶瓷的百花开放。这样想来,商品一统天下,高度垄断,长久以往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茶树为什么多生“南”而不生“北”?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说明,我国古代的西南山区应该是古茶树的故乡。

早在东汉,便有《桐君录》记载道:“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这里的“茗”就是茶,而当时的这几个地区,现均属于秦岭终南山以南的鄂西山区。

这更加说明了如今的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一带是茶树的原产地。

为什么茶树多生长在南方呢?

人们现在知道的茶树,根据植物学划分,属灌木或小乔木,是由山茶目、山茶科和山茶属演化而来的,而茶树的祖先则可以追溯到新生代第三纪至第四纪之间。当时的茶树并非只生存于我国的西南山区,相反,它们遍布大陆各地。

随后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了冰封期的出现,厚实的冰川永久不化,所以茶树也因温度太低而不再生长。冰封期结束之后,在未被冰川完全覆盖的东南沿海、华南、西南及华中的一些地方,茶树的根得以保存下来,继续繁衍生长。

茶树在进化过程中,适宜生长的环境趋向“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暖怕寒”和“喜湿怕涝”。

1、土壤

茶树是一种喜酸性植物,非常喜欢在酸性的土壤中生长。我国南方的山区大多是酸性土壤,能给茶树提供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茶树多生长在南方。而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土壤又多为碱性,故而不太适应茶树的生长。

2、光照

万物生长靠太阳,茶树也不例外,茶树的产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形成的,适当强度的光照是非常必要的。但光照不宜过强,这样反而会抑制生长。我国南方山区普遍植被茂密,漫射散光较多,因此较适宜茶树生长。

3、温度

茶树的生长起始温度为10℃,最低临界温度依茶树品种而异,大叶种为-6℃、中小叶种为-12℃~-15℃。北方冬季温度过低是造成茶树冻害,难以过冬的主要原因。

4、湿度

茶树是叶用植物,芽叶的生长要求水分供应要充足,长期的季节性干旱不利于茶树的生长,我国北方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使得茶树在不适宜生长在北方。

难道北方就不能种茶吗?

世事无绝对。

比如我国北方的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及山东东部等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基本适宜茶树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收获量。

这些北方茶区,由于昼夜温差较大,茶树成长缓慢,养分积累的比较充足,茶叶中的有益物质比较多,因而茶叶的天然品质也较好。

茶叶的商业模式


中国茶的战略困境是冰火两重天:一小部分中国茶的深度嗜好者,大部分现代人并没有将茶当做生活必需品,反而被咖啡、立顿茶这些非中国茶饮品替代了。中国茶企的核心战略是两化:规模化、消费品化。

也就是说,必须由领先的茶企品牌率先崛起,才能逐步打破中国茶消费小众化的现状,重新让中国茶成为大众化、日常化的生活必需品。

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取收入及利润的方式,一片小茶叶可以变化出多种商业模式,每种商业模式都具备产生强大茶品牌的基础。

模式1:品类品牌

释义:品类茶即是中国茶的六个基本种类,2011版《中国茶经》收录绿茶153种,红茶3类11种,乌龙茶14种,白茶4种,黄茶4种,黑茶6种。该版茶经对乌龙、黑茶、红茶品种收录数量少了点。坊间所谓7万家中国茶企,绝大部分就是指围绕六大茶种产业链形成的各类茶叶主体(茶农、茶商、茶厂、茶贸易公司)。

目前水平:六大茶种消费的地方化现象是非常严重的,从严格意义上看,中国并没有任何一个茶种实现了“全国化”消费。可喜的是,六大茶种的认知度全面复苏,尤其以红茶、普洱、黑茶、白茶的表现为近5年的亮点。这种复兴伴随着各种炒作,但本质上是中国茶消费化复兴协奏曲里的一段旋律,市场机会的价值大于炒作的杂音。

目标顾客:除福建、广东的乌龙茶是全民老少皆饮之外,其他茶种的消费顾客以男性、中年(30岁以上)偏多。

消费驱动力:地方生活习惯是核心驱动力,高价茶炒作是第二驱动力,品牌连锁专卖店是第三驱动力。这种驱动力现状,决定了品类茶仍然处于消费品化、全国化的初级阶段。

关键成功要素:按照产业营销图谱里“价值化”与“规模化”两类驱动引擎的规律,制定从品类中快速成为领先品牌的营销模式,抢夺品类第一品牌制高点。

模式2:渠道品牌

释义:主要有茶叶市场(茶城)、茶行(零售店)、品牌连锁店、网店四类,是茶叶销售的主要形态。

目前水平:茶叶市场依然是内销的主流渠道,品牌连锁店是茶城、茶行的精致化,网店则是前面三种的电子商务版。综合性渠道品牌比品牌连锁发展要好,乌龙茶、普洱茶的渠道品牌做得比其他茶种要好,如天福、八马、大益等。显然,其他茶种确实被“细分品种纵向切碎”了,甚至没有看到“横向”做渠道品牌的巨大机会。

目标顾客:渠道品牌的本质是生活圈(或商圈)客户,目标顾客是比较泛化。

消费驱动力:定价、品质、服务是核心驱动力,与零售品牌基本相同。

关键成功要素:选址标准、客户培育模式、生活圈(商圈)营销——让每家店都能赚钱,才是渠道品牌的根本,而不是明星代言与大广告。

模式3:包装品牌

释义:有原叶、原叶茶包、制品茶包三种形态,以KA、AB、CVS为渠道的超市包装茶品牌。

目前水平:以立顿为代表的制品茶包一支独大,原叶袋泡茶包、原叶茶粉袋泡茶包技术上皆无瓶颈,却不被重视,原叶(散)包装茶也没有大品牌。一茶一座的袋泡茶、龙润的普洱OfficeTea袋泡茶、帝泊洱的普洱冲调粉,推广都不成功。

目标顾客:大众化,尤其是办公用茶的理想形态。

消费驱动力:口感诱人稳定、包装简洁个性、价位适中、潮流时尚。

关键成功要素:渠道、定价、品质、推广,要按照消费品的规律认真研究动销模式。

模式4:茶馆品牌

释义:星巴克式的茶馆品牌。

目前水平:个体化、地方化、餐饮化、棋牌室化,主业错乱模糊。

目标顾客:混乱。

消费驱动力:非正餐的娱乐动机。

关键成功要素:投资人的经营兴趣。

模式5:茶艺品牌

释义:以教授、训练茶文化、茶艺为主的教育品牌。

目前水平:茶道、茶艺作为琴棋书画之外的国学,是进行传统教育、个性教育的最好载体,少儿茶艺教育、专业茶艺师认证教育都在各地兴起。

目标顾客:少儿、年轻人为主。

消费驱动力:个性修养。

关键成功要素:课程标准化、定价合理化、师资多元化。

模式6:原液茶饮料品牌

释义:茶叶原液萃取,不加任何香精、糖精的即饮产饮料。包装形态有PET瓶装,铝罐装、铁罐装等。

目前水平:澜沧江、帝泊洱等都推出了普洱原液饮料,皆不成功。日本的原液茶饮料技术较先进。

目标顾客:尴尬。产品定价较高,在饮料里是高价位产品。

消费驱动力:原液无糖。但这个说辞驱动力不够。

关键成功要素:解决消费者利益点与渠道动销模式,即必须研究清楚究竟什么人会喝,为什么会经常喝的战略问题。

模式7:原液现泡品牌

释义:在Nessprsso(咖啡机+咖啡原液)技术启发下衍生的原液茶现泡模式。

目前水平:仅见乐泡(Lepod)一个品牌在做探路者。

目标顾客:写字楼白领。

消费驱动力:原液现泡、口味丰富、茶水温度配比科学、提供了办公茶的新选择。

关键成功要素:性价比、普及化的价格门槛、时尚基因。

模式8:礼品茶品牌

释义:中国万亿礼品产业里的茶叶品牌。

目前水平:都在做礼盒装,打礼品诉求,却没有一家茶企明白“礼品茶”的做法——如何塑造一个礼品茶的全国性的、符号化的品牌。红岁、八马不属于礼品茶,徽府茶行、国礼徽茶之类的所谓横向茶产品,是对“横着做产品”的误读。

目标顾客:中国人送礼等级,不同等级有不同的礼,这是礼品茶设计的原点。什么人都能送的礼品,就不是礼品符号。

消费驱动力:礼品符号化。

关键成功要素:品牌符号化、产品固定化(性价比)、时尚化。

模式9:茶食品品牌

释义:主要有茶糕点与茶饭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

目前水平:地方化、特产化、零碎化。

目标顾客:广谱人群,适应性广,无限制。

消费驱动力:茶香、健康、口感、特色。

关键成功要素:产品研发、品牌化、市场推广。

模式10:茶铺品牌

释义:类似奶茶铺、水果捞的原液茶现饮模式。

目前水平:无原叶茶品牌。

目标顾客:年轻男女,街客。

关键成功要素:产品研发、连锁模式、供应链管理。

模式11:微商品牌

释义:通过

探访六堡茶的生产地梧州


与在东南亚地区较为盛行有所不同的是,实际上在较长的时期内,六堡茶在国内许多地方默默无名,饮用的区域也仅限于梧州当地及广东的部分地区。可以说,如果没有清朝末年到二战前这段华工在东南亚的血泪史,也就没有六堡茶的繁盛。正是这段历史,成就了今天的六堡茶。

乘D8277动车从南宁到梧州南站时已是晚上八点,前来接我们的魏德健早已在火车站等候。比较健谈的魏德健是梧州茶厂的驾驶员,这次到梧州采访六堡茶,他一路相陪相伴的同时还带我们领略梧州风物,让此前对梧州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的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地处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处的梧州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名城,曾是岭南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那天晚上,到梧州安顿下来后时间已晚,魏师傅带我们去喝夜茶。说是夜茶,餐点却十分丰富,足可以成席。魏师傅说喝茶是梧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早茶、午茶到夜茶,从早七八点到深夜一两点,茶楼里喝茶的人都络绎不绝。早茶也好,夜茶也罢,实际上与粤港一带的早茶是一脉相承的,一壶茶,几碟餐点,梧州人不紧不慢地吃着喝着,将时间和日子聊了过去。

六堡茶就因产自梧州市所辖苍梧县一个叫六堡的地方而得名。六堡山区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1500毫米,无霜期331天。境内从塘平到不倚,从四柳到高枧,从梧垌到合口均峰峦耸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较大。茶叶多种植在山腰或峡谷,区域内溪流纵横,山青水秀,终年云雾缭绕。历史上,六堡茶主产区主要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蚕村茶等,其中尤以黑石茶山出产的茶叶最为有名。当地茶农相传,六堡最古老的茶树始祖,就生长在黑石茶山上。在黑石村的山头上,有两块黑色巨石,黑石村也因此得名。据传在这山上有两棵老茶树,是所有六堡茶的始祖。

至于六堡何时开始种茶产茶,迄今没有确切定论。已故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比陆羽《茶经》更早的,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所载“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等史料记载,认为六堡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现在许多六堡茶的宣传资料均将瓜芦木引申为大叶茶,但经查阅资料可知,瓜芦是皋芦的别称,虽然同属山茶科植物,但是否可以称为大叶茶有待商榷。就连《桐君录》也说“亦似茗”,稍晚的陆羽《茶经·源》说“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瓜芦木并非茶。

另一种说法是,六堡茶是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贺县八步传入境内的,茶种属槠叶种。湖南的茶树中有槠叶种,六堡茶的加工方法与安化黑茶大同小异,所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也有专家表示反对,因为从六堡镇现存的数百年、直径达三四十厘米以上的老茶树来看,其种茶产茶的历史相当悠久。

六堡茶比较确切的历史记载,出现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版的《苍梧县志》上:“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这也说明六堡茶的历史应该远远不止200多年。

中国最南和最北的茶


眼下正是一年之中绿茶最火的时节。中国茶区分布广泛,共有二十个省(市、区)产茶,且都产绿茶,不过,因为各地绿茶的生长地域环境不同,所以成品茶的品质特点也有很大区别。今天就来带大家认识一下中国最南茶产区的绿茶和最北茶产区的绿茶,到底有何不同?

01.中国最南的绿茶:白沙绿茶

白沙绿茶,属半烘炒绿茶,又名五指山茶。它属于新创名茶,创制于20世纪60年代,产于海南省五指山区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的白沙茶场,是海南茶的代表。

白沙绿茶品质特征:

业内人士给白沙绿茶的审评术语是:外形紧结细直,显芽锋,色泽绿润有光,汤色黄绿明亮,栗香高,滋味浓醇,叶底肥嫩成朵,具有清香爽口、持久而耐冲泡的特点。然而当我第一次喝到白沙绿茶时,最大的感受是香气明快高扬,滋味浓厚明朗。

可能你会问,我怎么会用这样的词语来描述我的品茗感受,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常喝的那些绿茶(例: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太平猴魁等)如待字闺中的少女,不曾受烈日当头之苦。而初遇的这款白沙绿茶如半老徐娘,早已历尽种种,豁达通透。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受,来到海南,走进五指山,采下几片茶叶,我便明了了这其中的缘由。

白沙绿茶的生长环境:

白沙绿茶的生长环境堪称奇特,位于海南省白沙县牙叉镇东南9千米白沙农场境内的白沙陨石坑,直径3.5千米,是中国能认定的较年轻的陨石坑,为距今约7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坠落此处爆炸而成。

白沙茶园

白沙绿茶茶园分布在白沙陨石坑及其周围,这里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质肥沃,常年雾气缭绕,年均阴雾日215天,月均气温16.4~26.9℃,漫射光的作用强,土壤既含有大地表面和地壳深层的物质,也含有“天外来客”带来的特有物质,造就了白沙绿茶这种得天独厚的品质特点。

总的来说,虽然白沙绿茶属于中小叶茶树品种,却也有大叶茶树品种之浓醇滋味,兼具这两种品性,使其在众多绿茶中辨识度较高。

02.中国最北的绿茶:崂山绿茶

崂山绿茶,产自山东青岛崂山,是中国最北的茶区。不过喝过的人,对崂山绿都有此评价:“一点儿不输南方绿茶!”

崂山茶的两种形态

崂山绿茶有两种茶形:卷曲茶和扁形茶。滋味上对于喝惯了南方绿茶的人,会另有一番体味。除了具有独特的豌豆香,还有就是与大部分南方绿茶不同的地方:耐泡。

我们印象里会觉得,绿茶第一泡是最好的,两三泡便没了滋味,然而崂山绿茶却是:第一泡,滋味略显寡淡,第二泡口感稍好,第三泡茶性彰显,至四五泡处于佳境,六泡以后才逐渐变淡。

其实这跟崂山绿茶的生长环境有关。北方天气温差较大,尤其冬去春来之际,乍寒乍暖,全年降水量少,茶叶生长自然缓慢。但茶叶所含物质却沉淀得更多,叶片小而厚,所以滋味浓醇,更耐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简而言之,环境差异导致了品质差异。

不管是南方的茶还是北方的茶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而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喝不同地方的茶就犹如旅行,畅行山水间感受各自的韵味。

南糯白毫茶|南糯白毫采制加工技术


中国对采茶机的研究是五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近年来进展较快。机器采茶已在部分地区和国营茶场较大面积上试用,全国不少专业研究机构也对机采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1)采茶机类型与采摘效果:中国研制并已提供生产上试用、试验的机型有十余种。采茶机的工作原理均属切割式。基本型式有往复切割式、螺旋滚刀式、水平旋转钩刀式三种。动力来源分机动、电动、手动三种。

采茶机的工效与茶芽生长情况、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及采茶机采摘幅宽度关系较大。机采的生产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如江苏芙蓉茶场机动螺旋滚动式采茶机(采摘幅宽270毫米,每台两人轮换工作),台时产量为80-100斤鲜叶,较手采提高15倍。湖北省74-I型手摇软轴传动采茶机(采摘幅27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产量为73斤鲜叶,较采提高6-8倍。上海农机所和我所试制的JW机动往复切割有茶机(幅宽30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间量为80-90斤鲜叶,比手采提高10倍左右。

采茶机的采摘质量,以往复切割式为好,完整芽叶可达60-70%,加上破碎但能制茶的部分鲜叶,可制率达85-90%。水平旋转钩刀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为40-55%,可制率在75%以上。螺旋滚切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只有30-40%,可制率在50%以上。

(2)机采茶树树冠的培养:现有研制的采茶机,没有选择性,只能采摘树冠而上的芽叶。如果茶树树冠不平整,发芽不整齐,生长势不旺盛,往往影响机采的效果,而且也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因此,必须对机采茶树树冠进行必要的培养,以适应机械采摘。准备实寿机采的茶树,一般应视茶树的生长势和树冠平整度等具体情况,进行深修剪或轻修剪,剪后即可机采,约经二、二年机采后,机采树冠便可形成。

根据研究资料和国外的经验,机采茶树树冠的高度,以60-90厘米为宜,过高过低都不便机械操作。如树高超过一米,则应进行深修剪。

采用何种树冠形状,最适于机械采摘?这是需要从南糯白毫单产、劳动强度、采茶工效等进行综合考虑的问题。树冠形状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各地的研究结果,不甚一致,有的以弧形产量为高,有的则以水平形产量为高,但一般差异不大显著。从劳动强度、采摘工效考虑,弧形树冠便于机采。因此,一般认为灌木型茶树,宜采用弧形树冠;小乔木型茶树,则可用用水平形树冠。

(3)机械采茶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采茶机在中国使用时间很短,目前,使用面积还不大,处于试验和试用阶段。因此,尚缺乏完整和系统的资料。但在试验和试用过程中,也初步发现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些经验。

炒制技术:

炒茶

南糯白毫采制技术,与其他名茶不同。春茶于谷雨后开园,新梢已形成“开面”,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及时板片,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作副产品处理。

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约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及时上烘。

毛火: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页、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片、老片混匀。

小火: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公斤,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要先排齐挤紧,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4公斤,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边烘边翻。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热浪滚滚,人流不息,实为中国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笼茶叶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笼拉来拉去,一个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探索茶园保护型耕作模式


湖南省农业厅环保站、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共同承担的“湖南省无公害茶叶产业化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重点针对我省丘陵区茶园退化、土壤日趋贫瘠的难题,展开了长达5年的攻关,成功探索出“茶园保护型耕作模式”等多项先进技术。省科技厅日前举行成果鉴定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万物生长靠太阳,也靠土壤。茶园肥力高低变化,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生态安全。我省茶园曾因肥力退化,茶农滥施化肥、农药,一度影响到茶叶的出口。茶产业健康发展,需要从固“本”培“源”抓起,着重从耕作模式方面进行改良。 2003年启动的该项目,专家们通过茶区调研、典型茶场详查和长期定点监测,探明了我省茶园土壤的主要肥力特征、演变趋势及其成因。攻关组采取等高梯土撩壕、开挖竹节沟、建立生物篱笆、作物秸秆覆盖等保护型开垦,结合免耕技术的水土保持,构建丘陵茶园保护型耕作模式。开发出以腐殖酸矿粉为基质的有机专用配方肥,引导茶农在茶园间种经济绿肥、增施有机肥,快速培肥土壤。以生物防治为主,创新茶园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净化茶园环境。根据项目研究的成果,专家们制订出“湖南省无公害茶叶产业化开发技术规程”。 项目启动以来,石门、桃源和长沙3县作为试验项目区,每个县创建示范样板基地1万亩,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茶园,助农增收9600万元。每个县还挑选3至5家项目协作企业,打响了“野茶王”、“腾琼”、“灵芽”等无公害茶叶品牌。

台湾新北:文山包种茶冬茶采摘上市


新北市是台湾第三大茶产区,也是文山包种茶最主要的产区,每年11、12月都是台湾冬茶产出时节,由于今年夏季降雨稀少,该地区茶芽萌发延迟,茶叶上市延迟,冬茶产量也受到一点影响,产量可能会较往年低点。

据报道,新北市是文山包种茶的发源地,每年9、10月份茶芽萌发、10月底至11月中陆续採收制作冬茶。今年逢农历闰6月,加上夏季雨水较不丰沛,使得冬茶生长缓慢,产量也比往年少。但在自然的淬炼及茶师们的呵护下,生长虽稍「误点」,却丝毫不影响品质与风味的表现。冬季比赛茶预计在11月底至12月初陆续上市,量少质优,爱喝茶的民众得加快脚步抢购。

坪林区茶青农白俊育表示,从返乡以来,每年天气变化都成新挑战,今年夏秋之季曾连续未降雨,准备进入採茶期却又一连下了好几天。还好这两週天气较稳定,加紧赶工。但因工作排程受到压缩,全家都熬夜好几天,这次仍有信心端出最好的产品给消费者,也希望大家体谅茶农的辛劳、给予支持。

比赛主办单位坪林区农会理事长王成意表示,受到农历闰月与夏季干旱影响,冬茶产量略为减少,採收时间也比往年稍晚,但品质不变、量少质优。目前正好是比赛会交茶期间,本次报名点数计969点,预计11月23日起比赛茶将陆续上市,欢迎民众至坪林走走,品尝当季最新鲜的冬季包种茶!

农业局表示,新北市为「包种茶之乡」,产量、品质与技术,都是全国之首。自民国100年至今,新北市已蝉连7届「全国制茶技术竞赛条型包种组冠军」。目前各茶区陆续开办冬茶比赛,农业局将持续严格执行「茶清方案」,配合赛会办理农药抽检作业,保障消费者安全。购买时只要认明「新北好茶」比赛茶,安心与品质兼具。本年度冬季比赛茶价格维持以往,量少珍贵,欢迎民众电洽坪林区农会(02)2665-7227或产区农友选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