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茶北引 越冬防护技术

发布时间 : 2020-09-30
普洱茶越泡越苦 花茶技术 人参乌龙茶越喝越渴

普洱茶越泡越苦。

在山东省实施“南茶北引”工程45周年之际,日前,日照市农业部门邀请投身于“南茶北引”工程的部分老领导和山东茶叶主产区的日照、临沂、青岛三市的10位“老茶人”,回顾“南茶北引”45年来的成功经验,探索北方茶树越冬防护技术措施,更好地促进日照茶业健康发展。

自1966 年至今,日照茶树共遭受过10次较大规模的冻害,其中有4次发生在近10年间,呈现越来越频繁的态势。

原临沂市林业局高级茶叶农艺师-夏建立:你种茶就要防冻……咱现在这几年吧,也没有太低的温度,麻痹大意,咱以前说山前跟山后的温度相差五六度,现在我看有些人脑子一发热,山前也种,山后也种。

岚山区巨峰镇西赵家村老茶叶技术员-刘召贤:咱们原来施肥强调的是“前促后控”。春季施化学肥料,可以促使茶树生长,促使茶树发芽,多拿些收入,现在呢,施化学肥料到10月份,没有这个“前促后控”的说法了,打破了原来(遵循)的规律了。

原日照县委书记-牟步善:以前追土杂肥肥深,根扎得深,现在)用化肥抓了施在顶上,根都在上边,所以茶树就不抗冻。

岚山区巨峰镇西赵家村老茶叶技术员-刘召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春季开始采茶从5月10号到15号开园,那时候强调处暑封园。茶树积累养分的时间长达八个半月……现在全年的采摘时间在六个半月左右,茶树积累养分的时间还剩下了五个半月,这样就说茶树的抗冻机能减弱了,休养时间短了。

针对现在有人直接从南方购买茶苗到日照栽种的现象,老茶人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原临沂市林业局高级茶叶农艺师-夏建立:我亲自在后黄埠村做过调查,用种子种的根扎到一米半还多,扦插的那个毛毛细根顶多还不到40厘米深,差太多了,它能抗冻吗?

茶园如何越冬,一直是“南茶北引”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老茶人们就如何提高茶树越冬性能,实现茶树安全越冬,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日照市原政协副主席-丁原胜:凡使用麦扬、秫秸子、烂麦糠铺上以后,把根保护住了,水分只要达到了,青枝绿叶……我觉得这个经验应该很好地在全市推广。

小编推荐

成龄茶园的越冬防护及冻害后的春季管理


成龄茶园的越冬防护及冻害后的春季管理技术简要总结如下,以供北方茶区借鉴。 一、越冬防护 1、合理爱摘,适时封园。秋茶前期留鱼叶采,后期留一叶采,并及时封园,一般封园时间为9月下旬,使壮龄茶树叶面积系数保持在3~4为宜,以保持冬季有充足的光合面积,保证树体越冬前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这有利于提高茶树抗寒能力。 2、前足后控追肥,早施重施基肥。春夏茶追施氮肥,可在茶芽萌动时施,以促进茶树生长;秋茶追肥控制在“立秋”前后结束,以防止秋梢生长期长,产生新梢“恋秋”,对茶树安全越冬不利。经过一年的茶叶生产,树体会消耗大量的养分,茶季结束后要早施重施基肥,以补充当年因采摘茶叶而带走的养分,使树体有充足的养分贮备,同时增强茶树秋冬季的活动,增强光合作用能力,提高越冬抗寒能力。基肥应在秋季根系速生期来临之前(“秋分”前后)施入。可在茶行中央开深宽各为20~25厘米的施肥沟,每1/15公顷施土杂肥3000千克或饼肥200千克,配施磷、钾肥各25千克。 3、适时浇足越冬水。冬季茶园灌水后,由于水的热量大,土壤水分增加,即可稳定低温,又可防止干冻。浇越冬水一般与“立冬”前后进行,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浇足浇透。 4、搭防风障,蓬面撒草。为防止霜冻的发生,一般与“小雪”前用草苫子在茶行北侧搭防风障,苫子底部用土培好,顶部高出茶棚20~30厘米,达到前透光后放风的目的。结合搭防风障进行蓬面撒草,用碎草洒在茶树蓬面,以稀疏见叶为宜,竖年春气温回升后,即使撒除防风障和清除蓬面碎草,并可将草铺于行间。 5、地面覆盖。地面覆盖可增加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出现冻土或减少冻土层厚度。一般在未形成冻土层前(“立冬”前后)进行,每1/15公顷用碎草500千克左右,覆盖在茶行间,覆草厚度20厘米以上。 6、防治病虫害。封园后,将枯枝、落叶、杂草清除出园,茶树普喷1~2遍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菌治螨。对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危害较重的茶园,分别于9月下旬、10月上旬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予以防治,一般每1/15公顷用量200克左右。 二、冻害后的春季管理 1、及时科学修剪。茶树遭受冻害后,部分枝叶失去活力,因此必须进行修剪,使之重发新梢,培养骨架和采摘面。修剪时期以早春气温稳定回升后为宜,为预防“倒春寒”,修剪时间可安排在3月中下旬。修剪的程度是冻害程度而定,按照“照顾多数,同园一致”和“宁重勿轻”的原则,分别采取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台刈的修剪方式,剪除冻害枝、病枯枝、鸡爪枝。 2、加强肥水管理。受冻害茶树在修剪后应及时浇水,早施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茶树萌发后多次勤施氮肥,严格控制秋茶氮肥的施用时期和用量。受冻后深修剪和重修剪的茶园施肥量比普通施肥量增加2/3,台刈茶园的施肥量要达到普通施肥量的一倍以上,以促进树体愈合,尽快培养成丰产优质树冠。 3、合理采摘。轻修剪的正常采茶。而对于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的茶园则要重新培养树冠。这就要求:当年夏茶不采,秋茶打顶。第二年,春茶剪一次,夏茶养蓬;秋茶,深修剪和重修剪的可采摘,台刈的打顶。第三年,深修剪和重修建的正常采茶;台刈的春茶打顶为主,夏秋茶正常采茶。

我省“南茶北移”模式探访


我省在传统农业种植上被认为是不能生产茶叶的省份。但在2005年,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山东客商陈厚珉在霍州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北纬36度不能种植茶叶的界限,攻克了高寒条件下茶苗越冬的技术难关,示范了“南茶北移”种植模式。这一创举使得山西无茶则已,有茶便是珍品,山西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风味、高品质的茶叶,实现了山西茶叶生产零的突破。并且为山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的高效产业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为农民摆脱贫困面貌,增加收入提供了契机。

山西茶叶生产的前景及优势条件

山西自然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4度至40度,气温低、干旱少雨,历史上认为山西不具备茶叶生产的条件,是茶叶生产的禁地。然而,恰恰在这被人们传统观念认为的禁地,陈厚珉大胆尝试,终使山西种茶越过严冬的技术难关,产出高品质茶叶。经专家评价,山西产出的这种茶叶,市场价格每公斤在1600元至3200元,甚至更高。极高的品质和市价使山西茶叶生产的前景充满阳光。

我国南方曾是茶叶理想的生产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湿度大、茶叶产量高。但多年来,茶地施用大量化肥农药,土壤污染严重,茶叶农药残留高,加之茶树老化,品种退化,产量减少,其优势逐渐演变为劣势,茶叶也因农药残留问题逐渐失去竞争力。因此,专家在前些年便提出“南茶北移,北茶南销”的茶叶生产战略转移。在此时机,山西茶叶试种成功,无疑为山西开辟和发展这一产业提供了机遇。

山西在茶叶生产上有着许多其它地域不具备的优势。阳泉、忻州、吕梁、临汾、运城、长治、晋城大部分地域的海拔、气温都适合种茶,尤其是运城、长治、晋城是理想的种植地带。重要的是我省的土壤中不含铅、汞等重金属,属无公害最佳选地。大部分土地多年来施用化肥农药量少,未造成污染,符合国际农产品生产标准,有着将茶叶打入国际市场的良好基础条件。

另一优势为农产品品质好。北方农产品与南方相比,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化学成分的形成和聚集,因而山西农产品品质佳、口感好。许多国外客商购进我国农产品都指名要北方产,日本购进中国的豆类,只收购华北以北产区的,东北大米能够在全国畅销,也是因其品质和口感好,这些都充分说明北方农产品品质的优良。

以上所述我省优势均成为我省发展茶叶生产的有利条件,也使我省成为“南茶北移”的绝佳替代种植地。基于此,茶叶生产在我省应引起各级政府的特别重视,把其视为帮助农民快速增收,改变我省农业低水平生产的突破口。

茶叶生产是其它农产品收益的10倍

山西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经济结构单一,传统产业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现状,与目前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因此,茶叶在我省种植的技术难题解决后,应成为我省农业调产、农民增收、改变农村现状的重要选择。

目前,按照传统种植每亩地给农民带来的年收入在1千元上下,遇灾年则更少,而茶叶种植其收入则是传统农业根本无法比拟的。茶叶种植前两年本身无收益则可套种玉米、豆类增加收入,第三年便可采收茶叶,第四年、第五年进入盛产期,每亩按采鲜茶500公斤,每公斤按最低价40元计,亩收益在1.5万元至2万元,茶叶生产收益至少是其它农产品收益的10倍。而且山西茶初试制后,良好口感让许多客人慕名前来求购,因产量太少而供不应求,市场销售前景良好。

茶叶种植投入集中在前三年,每亩总共投入在8000元左右,3年后投入大幅度减少,并且茶叶盛产期至少50年,受益期较长。目前我省安泽县捷足先登,把茶叶种植作为兴县富民的重要举措,建起了百亩茶园,并给种植者贷款贴息、政府资助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促使茶叶种植率先发展起来。古县业已种植50亩,今年可采收新茶。霍州已有不少农户自发进行种植,使这一新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模式

专家指出,发展茶叶生产应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进行,走产业化道路,组织经营形成可采取以下三种。

一是龙头企业+初制厂+茶农型。以茶叶为货源的工商企业或专业大户与一定区域内的种茶户通过契约缔结成产加销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是股份合作型。有关茶叶企业、科研、教学单位等与茶农之间,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茶叶生产要素互相参股,结成互利互惠、配套联动、共兴共荣的经济共同体。这种组织形式把分散的资金以及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以股份的形式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使茶叶生产要素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合理的配置,推动茶叶一体化发展。

三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农型。众多茶农可以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联结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或茶叶协会,由专业社或协会牵头,再与茶叶龙头企业联合,形成生产经营联合体。产茶地区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本地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形式。

本报记者 乔明亮 本报通讯员 王仰

南茶北移 突破北纬38度


翻开《中国茶叶大辞典》,一条"定论"写了20载:茶树栽培区域最北止于北纬38度线。

然而,一位叫张占义的老人,就在北纬38°45′太行山脉的灵寿县五岳寨,用了近8年的时间,矢志不渝地做着茶叶专家们都已止步的事情---

1如果太行山产茶了,

那可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大事5月的太行深处,片片新绿换下了冬日漫山的枯黄。初夏,记者在灵寿县五岳寨的茶园里寻访张占义。

郁郁葱葱的茶园里飘着淡淡的清香。老人正在指导雇来的山民采茶。眼前的张占义,脸庞黝黑,头发灰白,身穿已经褪色的灰色茄克,脚蹬千层底的布鞋。如果不是满口的茶叶术语,记者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朴实的老人就是被海内外媒体誉为“太行茶人”的大专家。

“我这辈子,做梦也想不到临到退休跟茶树较上劲了。”张占义个性直爽、健谈。今年63岁的他,是文革前最后一届大学毕业生。他大学里学的是政教,毕业之后教过书,当过公社书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还做过8年主管农业的副县长,退休前是省农林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兼党总支部书记。“虽然工作和农字沾边儿,但搞农业科技研究工作却是个门外汉。现在,老了老了倒跑到山里鼓捣种茶了。”他说。

张占义究竟怎么与茶结缘的呢?事情还得从1997年说起。他当时任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带人到赵县柏林寺推销所里培植的草坪草。寺内方丈、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大师讲的“赵州茶”的典故引发了他的兴趣。净慧大师告诉他,早在唐代,赵州高僧从谂禅师开创了“吃茶去”一代禅风,“赵州茶”由此闻名于世。但是,遗憾的是,后来随着气候变化等种种原因,“赵州茶”辗转到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了。

张占义听后心里一动:河北原来也产茶,而且竟有如此深厚的茶文化!为什么我们不试着引种茶树呢?如果河北产茶了,那可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大事。

回到所里,他立刻向院领导汇报,当即得到院长李广敏的支持,拿到了8000元的项目经费。就这样,张占义从56岁开始与茶结缘了。

北方无茶,种茶必须到南方引苗。1998年一开春,张占义便和所里的几位同志迫不及待地南下江西云居山。来到南方,当碧绿的茶园展现在眼前时,这几个北方汉子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他们抑制不住地兴奋,畅想着如果太行山上也种上茶树,那巍巍太行真成了一颗绿宝石了。

有了当地农民的口授,他们觉得还是仅学了点皮毛。于是当即决定,兵分两路,两个同志带着茶苗回河北,张占义和另一个同志直奔杭州取“茶经”。

我国茶叶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就在杭州,张占义告诉记者,南茶北移能搞成,全靠了这个“大靠山”。正是有了这些专家的场外指导,他们才能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栽培室主任吴洵研究员,1959年就参加南茶北移的实验。他先后把茶树成功地引种到山东的日照和青岛,结束了“山东无茶”的历史。后来,茶树继续北移,但都以失败告终。茶树越不过北纬38度线,就是他和同行得出的结论。

得知张占义要完成自己未成的宿愿时,吴洵非常高兴。这位大专家毫无保留地把南茶北移的经验告诉了前来取经的“小学生”:只要找到酸性土、中性水、光照适宜,把温度控制在零下8摄氏度到38摄氏度就能种成茶树。他还启发张占义,你们河北大棚蔬菜不是搞得很好吗,你们搞温室有经验,把控制温度的长项利用好,一定能成功。

2产出如此上等绿茶的茶园,

竟然出自一位最初对茶一无所知的老人之手

“高山多雾出名茶”。回到河北,张占义就按着书上说的寻找适宜种茶的水土。他和同事们翻阅《河北土壤志》、《灵寿土壤志》,选择了灵寿五岳寨一个海拔1200米的高坡作为试验田。几个人背上铺盖,住进了半山腰林场的一间简陋小屋。

张占义永远记得1998年3月30日。这一天,他和同事亲手种下了幼嫩的小茶苗。也就在这天晚上,老天似乎有意刁难他们,夜里气温骤降,一场大雪下了足有半尺厚。

“这还不把小茶苗冻死!”望着漫山遍野一片银白,爱写诗的张占义没有一丝诗情。他又气又急,抓起电话,一个长途打到吴洵那里。老先生告诉张占义,在山东他也碰到过这种情况,他让张占义马上测温,如果不低于零下12摄氏度就没事。张占义放下电话拿着温度计跑上了山,一测,离最低温还差好几摄氏度呢。

大雪总算抗过去了。春天来了,山上的草场开始返青了。暖洋洋的天气让张占义揪着的心稍稍放下了。但是,紧接着问题又出现了:草绿了、花开了,可茶树就是不长。眼看“五一”节都过了,还是没变化。他饭吃不香、觉睡不稳,心都等焦了。

“不会是死了吧?”张占义实在等不下去了,又一个长途电话打到杭州。吴洵先生说,现在温度还不够高,茶树要等到日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才开始生长。一句话,又给张占义吃了一粒“宽心丸”。果然到了“六一”,小茶苗开始长了!

夏天很快过去了,张占义度过了一段轻松的时光。可到了“十一”,小茶苗并没有长到像书上所说的高度。而且大山里霜降早,小茶苗打了蔫。不行,虽然这里海拔高但无霜期短,光照不足,影响茶树生长,“高山浓雾出名茶”这句话不适用于北方。于是,他们又重新选址,把茶苗移到了自己居住的院子里。这里海拔760米。

隆冬到了,张占义按照吴洵的指点,建起了大棚,把温度控制住。当初拿到8000元项目经费时自以为不少,可一建大棚才知道钱根本不够。他们紧缩开支,弄些竹片、塑料布搭了个大棚。温度终于控制住了,大家松了一口气。可不久茶苗又突然死了好多,原来是热死的,他们又赶紧通风,就这样,一年下来,张占义像侍弄月子里的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些娇嫩的小茶苗,心随着茶苗的长势忽喜忽悲。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度春秋,小茶苗终于在他们的照料下在五岳寨安了家。摸透了这些“南方娇娃”的脾气,张占义的茶园也走出了林场的小院,发展到周围山场的13亩向阳坡地。

2001年7月14日,也就是张占义退休的那天,来自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权威机构的8名专家组成鉴定小组,来到他的林场陋室,对太行绿茶进行鉴定。专家们不相信,这样一个产出上等绿茶的茶园,竟然出自一位最初对茶一无所知的老人之手。

专家们一致认为,茶园“引种的茶种,采用大棚设施,成活率高,茶树发育正常,表明引种试验初步成功”,“该项目的成功,使我国的茶树的栽培北限又向北推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为北方山区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3如何让13亩茶园由“鸡蛋”变“小鸡”,河北茶在产业化的路上面临更大挑战

张占义是个茶痴。他逢人便讲茶,讲茶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讲太行山区栽培茶树的可行性。他说,他晚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小小的13亩茶园由“鸡蛋”变成“小鸡”,让太行山区的农民从种茶中受益。他曾经考察过,我省太行山区适合种茶的次耕地就有100多万亩,这数量相当于浙江茶树种植面积的一半!

“现在南方茶还过剩呢,河北发展茶业有前景吗?”对张占义的梦想,一些业内人士持怀疑态度。但张占义却有自己的依据。他给记者分析,南方茶叶虽然过剩,但过剩的是普通茶,真正上等的好茶还是供不应求。太行绿茶绝不是普通的绿茶,农业部和中国茶叶研究所的权威检测都证明,它属“上等绿茶”,氨基酸、咖啡碱等各项指标均可以与千岛玉叶、洞庭春芽、西湖龙井等名茶相媲美。北方茶和南方茶就像东北米和南方米一样,虽然北方产量低、种植成本高,但内在品质好,还是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况且,河北有“赵州禅茶”这么知名的茶文化,如果对其合理利用开发,那太行茶一定会有所作为。

张占义把记者带到灵寿县南营乡槐树沟村,这里有他帮村民建起的一块5亩的茶园。在茶园,记者看到绿油油的茶树已经到了采摘期,村民武振良正在忙着采茶。“今年我能炒5公斤茶,每公斤茶能卖4000元!过去,这些山坡地都种些土豆什么的,收益太低,还抵不上2两茶叶呢。”他言语中透着兴奋。张占义介绍,在他的帮助和扶持下,这一带的茶园已发展到30亩,春茶产量可望达到40公斤。

然而毕竟只有30亩,距离张占义的梦想还很遥远。技术推广和实现产业化,是比技术更让人头疼的一个难题。

一位六旬老人要做成这件事显然势单力薄。茶园收效高,可早期投入大,村民想种茶却苦于没钱投资。张占义想过搞龙头带动,可又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以前,他跑各部门要的资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到位,他已经垫付了3年的工资。前段时间有外商看到新闻找来洽谈合资开茶场,发展种植、加工一条龙,但人家要求提供场地、治安条件等,他又无能为力。

但是不管多难,张占义还是决定继续坚持走下去。他说,“当初,我要搞南茶北移,周围的一些专业人士说我异想天开,但最终我还是搞成了。这些年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全因为我心里有一个精神支柱,那就是我的偶像———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是他把南方的棉花、水稻、甘薯引到北方,为北方人民解决了吃穿问题。这几年,每当遇到困难、听到风言风语的时候,我就对照徐光启,给自己打打气。人要是没有一股子精神,啥事也办不成!搞农业科技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饭碗里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一项成果不能真正造福于民,总是躺在抽屉里用来评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突破了种植难题的张占义还在不停地奔波,他说,“一定要看到太行茶园造福于民的那天!”

品茶茶道“南青北白”


瓷器南青北白的格局盛唐才形成。今天将瓷器烧成白色是基本功,可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中,这是个划时代的贡献。南北朝之前,陶瓷以青为主,原始瓷也叫原始青瓷,原因是原材料中含铁量过高,杂质无法去 除。

故陶瓷长期被青色垄断。到了北齐(550—577),白瓷出现。河南安阳骠骑大将军范粹墓出土的一组白瓷,宣告了白瓷的诞生。与一般人的理解不同,白瓷与青瓷并非两个独立制瓷系统,在科学上它们同属青瓷,只是将含铁量降至2%以下,白瓷即可烧成。

这个伟大的创造,为后世彩瓷铺平了道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伟人毛泽东的这句话阐述了一个朴素的道 理。

唐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白瓷这个当时的新科技产品就在北方得以迅速发展。我们可以想见白瓷给唐代人带来的喜悦。商品需求是市场的动力,唐白瓷在开元盛世攀上顶峰。

邢窑白瓷的出现一改青釉一统江山的局面,首先被宫廷选用,带有“盈”字款的白瓷,被唐玄宗的私库——百宝大盈库选中,身价倍增。这个“百宝大盈库”,新旧唐书均有记载。开元盛世,李隆基“每岁进钱百亿,宝货称是”。但此钱此物不是正道上来的,与国家财政无关,史载“非租庸正额者”,交待得很明白。李隆基当然也知钱物来历,故另设百宝大盈库,任凭“天下州县征财帛,四时不止”。想来李隆基也是很好面子的皇帝,携杨玉环温泉沐浴,水滑凝脂;六宫粉黛,尽失姿色。皇帝高兴之时,正是臣子受惠之日。百宝大盈库里的宝物于是源源不断地流向各类受惠者。

皇帝的赏赉之物挑中白瓷绝非偶然。邢窑之白瓷在玄宗时期正经是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当时别说在中国,就是世界范围也处领先地位。“盈”字款的白色器皿,近二十年多有出土,尤其是河北内丘城关窑址出土二十余件带有“盈”字款的标本,从根本上解释了各博物馆及藏家手中谜团一般的藏品,同时印证了“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李肇《国史补》)的记载。

百姓对唐朝大明宫的了解都有赖于电视剧《大明宫词》。绚丽荣华的场面,起伏跌宕的情节,勾心斗角的故事,今天都埋在了大明宫的厚土之下。前些年出土了众多的邢窑残片,尤其带有“盈”字款的残器,把那些久远的缠绵带回人们的视线。

从本质上讲,唐代的经济社会与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没有太大的区别,先进的科学成果首先会被政府采用,邢窑白瓷在北方优先流行顺理成章。当时的南方还是越窑的天下,南青北白的局面形成,构成唐代青白瓷器对峙天下。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首诗,谁也不得罪:“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皮诗通俗得可以,小学文化即可欣赏。他无意地告诉了后人,这个南青北白格局的均衡以及影响力。

但那位茶圣陆羽却没有这样乐观,他在《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以一个南方人的率真抑白扬青,是他家乡观念作祟,读之可爱。

陶瓷的南越北邢——南青北白在唐代风行,后世津津乐道。原因无非是新产品的诞生,竞争机制的形成。没有唐代这样一个二分天下的局面,也就没有后世宋代陶瓷的百花开放。这样想来,商品一统天下,高度垄断,长久以往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茶树为什么多生“南”而不生“北”?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说明,我国古代的西南山区应该是古茶树的故乡。

早在东汉,便有《桐君录》记载道:“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这里的“茗”就是茶,而当时的这几个地区,现均属于秦岭终南山以南的鄂西山区。

这更加说明了如今的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一带是茶树的原产地。

为什么茶树多生长在南方呢?

人们现在知道的茶树,根据植物学划分,属灌木或小乔木,是由山茶目、山茶科和山茶属演化而来的,而茶树的祖先则可以追溯到新生代第三纪至第四纪之间。当时的茶树并非只生存于我国的西南山区,相反,它们遍布大陆各地。

随后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了冰封期的出现,厚实的冰川永久不化,所以茶树也因温度太低而不再生长。冰封期结束之后,在未被冰川完全覆盖的东南沿海、华南、西南及华中的一些地方,茶树的根得以保存下来,继续繁衍生长。

茶树在进化过程中,适宜生长的环境趋向“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暖怕寒”和“喜湿怕涝”。

1、土壤

茶树是一种喜酸性植物,非常喜欢在酸性的土壤中生长。我国南方的山区大多是酸性土壤,能给茶树提供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茶树多生长在南方。而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土壤又多为碱性,故而不太适应茶树的生长。

2、光照

万物生长靠太阳,茶树也不例外,茶树的产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形成的,适当强度的光照是非常必要的。但光照不宜过强,这样反而会抑制生长。我国南方山区普遍植被茂密,漫射散光较多,因此较适宜茶树生长。

3、温度

茶树的生长起始温度为10℃,最低临界温度依茶树品种而异,大叶种为-6℃、中小叶种为-12℃~-15℃。北方冬季温度过低是造成茶树冻害,难以过冬的主要原因。

4、湿度

茶树是叶用植物,芽叶的生长要求水分供应要充足,长期的季节性干旱不利于茶树的生长,我国北方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使得茶树在不适宜生长在北方。

难道北方就不能种茶吗?

世事无绝对。

比如我国北方的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及山东东部等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基本适宜茶树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收获量。

这些北方茶区,由于昼夜温差较大,茶树成长缓慢,养分积累的比较充足,茶叶中的有益物质比较多,因而茶叶的天然品质也较好。

南糯白毫茶|南糯白毫采制加工技术


中国对采茶机的研究是五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近年来进展较快。机器采茶已在部分地区和国营茶场较大面积上试用,全国不少专业研究机构也对机采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1)采茶机类型与采摘效果:中国研制并已提供生产上试用、试验的机型有十余种。采茶机的工作原理均属切割式。基本型式有往复切割式、螺旋滚刀式、水平旋转钩刀式三种。动力来源分机动、电动、手动三种。

采茶机的工效与茶芽生长情况、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及采茶机采摘幅宽度关系较大。机采的生产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如江苏芙蓉茶场机动螺旋滚动式采茶机(采摘幅宽270毫米,每台两人轮换工作),台时产量为80-100斤鲜叶,较手采提高15倍。湖北省74-I型手摇软轴传动采茶机(采摘幅27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产量为73斤鲜叶,较采提高6-8倍。上海农机所和我所试制的JW机动往复切割有茶机(幅宽30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间量为80-90斤鲜叶,比手采提高10倍左右。

采茶机的采摘质量,以往复切割式为好,完整芽叶可达60-70%,加上破碎但能制茶的部分鲜叶,可制率达85-90%。水平旋转钩刀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为40-55%,可制率在75%以上。螺旋滚切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只有30-40%,可制率在50%以上。

(2)机采茶树树冠的培养:现有研制的采茶机,没有选择性,只能采摘树冠而上的芽叶。如果茶树树冠不平整,发芽不整齐,生长势不旺盛,往往影响机采的效果,而且也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因此,必须对机采茶树树冠进行必要的培养,以适应机械采摘。准备实寿机采的茶树,一般应视茶树的生长势和树冠平整度等具体情况,进行深修剪或轻修剪,剪后即可机采,约经二、二年机采后,机采树冠便可形成。

根据研究资料和国外的经验,机采茶树树冠的高度,以60-90厘米为宜,过高过低都不便机械操作。如树高超过一米,则应进行深修剪。

采用何种树冠形状,最适于机械采摘?这是需要从南糯白毫单产、劳动强度、采茶工效等进行综合考虑的问题。树冠形状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各地的研究结果,不甚一致,有的以弧形产量为高,有的则以水平形产量为高,但一般差异不大显著。从劳动强度、采摘工效考虑,弧形树冠便于机采。因此,一般认为灌木型茶树,宜采用弧形树冠;小乔木型茶树,则可用用水平形树冠。

(3)机械采茶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采茶机在中国使用时间很短,目前,使用面积还不大,处于试验和试用阶段。因此,尚缺乏完整和系统的资料。但在试验和试用过程中,也初步发现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些经验。

炒制技术:

炒茶

南糯白毫采制技术,与其他名茶不同。春茶于谷雨后开园,新梢已形成“开面”,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及时板片,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作副产品处理。

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约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及时上烘。

毛火: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页、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片、老片混匀。

小火: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公斤,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要先排齐挤紧,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4公斤,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边烘边翻。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热浪滚滚,人流不息,实为中国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笼茶叶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笼拉来拉去,一个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引茶网


引茶网是一家大型的在线茶叶销售网站,主要销售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云南普洱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正山小种红茶、滇红茶和台湾高山茶各类茶叶,厂家直接供应,减少流通环节,让利于客户,价格低廉,假一赔十,7天内无条件退换货服务。

引茶网致力于建设国内最大的泛茶类产品垂直电子商务网站,打造全球最大的华人茶社区。公司拥有极富创新力的经营团队和优秀的技术团队,采用先进的网站表现形式,提供极富人性化的电子商务服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提供质优、价廉的好茶,学习、交流茶知识、休闲娱乐的服务平台。网站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创造价值,赢得客户的尊重与信任,将与茶行业合作伙伴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以更好服务顾客。

福建和云南是中国主要的茶叶产区,引茶网在福建厦门与云南昆明各有个配送中心,所以大部分茶叶都具有原产地的优势,严格控制茶叶的品质与成本。

引茶网运营的茶叶包含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正山小种红茶、白毫银针、云南普洱茶、滇红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安吉白茶、冻顶乌龙、等十几种名茶。目前引茶网搜不到也打开网站了,茶友们想查看更多茶品牌和茶叶资讯可以到茶窝网了解。

什么是茶引


茶引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运销执照。上开运销数量及地点,准予按茶引上的规定从事贸易。茶引法是宋代茶叶专卖法的一种。“茶引”是茶商缴纳茶税后,获得的茶叶专卖凭证。茶商于官场买茶,缴纳百分之十的引税,产茶州县发给茶引,凭此引贩运茶可免除过税。这种茶引,类似现代的购货凭证和纳税凭证,同时也具有专卖凭证的性质。

茶引的历史

茶引制度始于宋代,元、明、清仍用茶引,清末茶引渐废。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财赋一·江茶》:“政和初,蔡京欲尽笼天下钱实中都,乃创茶引法,即汴京置都茶场,印卖茶引,许商人赴官算请,就园户市茶,赴所在合同场秤发,岁收息钱四百馀万缗。”

《宋史·赵开传》:“﹝建炎二年﹞参酌政和二年东京都茶务所创条约,即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宋时禁茶榷税,但是茶商纳了官银,方关茶引,认引不认人。有此茶引,可以到处贩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