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毛泽东的茶情

发布时间 : 2020-12-07
花茶情 臻情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伟人毛泽东的茶情”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伟人毛泽东的茶情”相关知识!

喝茶,是毛泽东除吸烟之外的又一大嗜好。他常常睡觉醒来后并不起床,湿毛巾擦过手脸就开始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过一小时才起床、吃饭,然后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他爱喝绿茶,尤喜龙井,身边工作人员每年都要代他向杭州定购西湖龙井茶叶。

毛泽东也是把茶作为“药”来看待的,他曾对他的保健医生徐涛这样说:“我的生活里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他还引经据典:“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这些可是你们的药学祖师爷李时珍说的。”

毛泽东喝茶,有个特殊的习惯:不但要浓、要热,一天要换几次茶叶,而且每次换茶叶时,把泡过的茶叶放进嘴里吃掉。

1957年初春,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伏在办公桌上批阅文件。值夜班的卫士封耀松轻轻走过来,准备给毛泽东的茶杯里续水。照规律,一个小时左右要续一次水。可就在这时,毛泽东伸出左手端起了茶杯。糟糕,杯里没水了。毛泽东眼皮耷拉着,目光顺着鼻梁而下,往杯子里望去。他右手放下那支红蓝铅笔,忽将三个指头插入茶杯,一抠,杯里的残茶进了他的嘴巴。他顺势用手背擦了一下沾湿的嘴角,嘴咀嚼起来。这一连串的动作自然熟练,象个老农。封耀松目瞪口呆,赶紧拿起空杯出去换茶。封耀松把这事小声报告卫士长。跟随毛泽东多年的卫士长李银松对此似乎司空见惯,根本不当回事,说:“吃茶叶怎么了?在陕北就吃。既然能提神,扔掉了不是浪费?”吃茶叶是毛泽东的一个习惯,每天不论换几次茶叶,残茶必然抠到嘴里吃掉,他认为茶叶象青菜一样也有营养,全吃下去是理所当然的事。

毛泽东喝茶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睡前喝的那杯茶不倒掉,起床后加点开水再喝。现在人们都说喝隔夜茶有害,可毛泽东不管那么多,照喝不误。

毛泽东重视茶叶在外交中的作用。在出访时把茶作为重要的礼品。如1949年底至1950年初他访问苏联时赠送礼品就包括西湖龙井和各地名茶一吨,赠苏方保卫和服务人员两盒龙井、两瓶茅台、两条湘绣被面。1960年11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时用清茶招待,受到客人的赞赏。1976年2月,在接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以茶代酒为他干杯。毛泽东也用茶招待朋友,如“饮茶粤海未能忘”的诗人柳亚子先生、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等。

毛泽东重视茶叶生产。上世纪50年代,把茶叶生产订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使其正式列入党和各级政府农业生产的重要议事日程。1955年,在杭州刘庄毛泽东勉励警卫战士利用荒地种茶树和果树,几年后,毛泽东再去刘庄时,看到原来杂草丛生的荒地已茶果满园,非常满意。1958你9月,毛泽东视察安徽舒城人民公社时,察看了公社茶叶初制厂,作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使我国的茶叶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

毛泽东外出开会视察时总是自带茶叶,喝过地方上提供的茶叶后也都会付钱。《毛泽东遗物展》中显示,他的生活账记载,1968年3至5月,毛泽东(包括江青)先后购买了6斤绿茶,其中西湖龙井茶5斤。

cy316.com编辑推荐

毛泽东与龙井茶


毛泽东主席视杭州为第二故乡。他曾说,杭州这个地方环境好,不嘈杂,适合工作,适合休息。毛主席曾40余次到杭州工作、休养,每次大都住在位于龙井茶区的刘庄、汪庄。毛主席曾在刘庄主持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撰写了光辉的哲学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和《送瘟神》诗篇。在这里,他还会见了世界各国的党政领导,召开重要的会议,商讨治国大计。在紧张繁忙的工作间隙,也常抽身出来散步、游泳、爬山。他的足迹几乎遍及龙井茶区。毛主席生前曾5次登临北高峰。

1954年的一天,毛主席从钱江果园上山,翻五云山,过老龙井、狮峰。茶区风光使毛主席留连忘返,到天竺时,已暮色苍茫,最后,警卫人员向农民买了一根竹竿给毛主席作手杖摸黑下山。在许多照片中,我们都可以看见,他老人家桌子上总是放着一杯清香浮动的西湖龙井。在会见外宾时,他也总是用龙井茶招待贵宾。可以说,一杯清茶,见证了共和国的内政和外交历史。

早在1955年,毛主席来杭州住在西湖刘庄。当时刘庄的路边山坡种植了花草树木,还有不少空地。毛主席看后说: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你看这么多空地,荒着多浪费,应该多种些蔬菜、果树这类经济作物,不但能观赏,还可以获得果实,有经济收入。这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卫士们按照毛主席的意见,把刘庄内人称80亩地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茶树和梨、桃、桔子等多种果树,既绿化了环境,又改善了伙食。毛主席又一次来杭时,看到原先的空地变了模样,茶果满园,郁郁葱葱,十分高兴。他说,这样好,种上茶树果树,有经济价值。当时,种下的果树结了很多果,卫士们摘下来送给毛主席品尝,毛主席笑着说,种上经济作物就有收入了。

毛主席爱喝龙井茶,还在刘庄的小茶园里采过茶。当时任刘庄招待所副所长的杨忠芳,曾亲历了这一幸福时光。他回忆说,1963年4月28日中午,我们接到警卫人员电话通知,说毛主席要来刘庄采茶,于是赶紧准备了10多只竹篮。下午2时半左右,毛主席来了,车就停在刘庄南大门过来一点的空地上。毛主席沿着园径慢慢走过来。他神情轻松,与陪同人员一路有说有笑。这时候我们在茶园边采茶边等待。毛主席走进茶园后,和蔼地向大家打招呼说:呵,今天大家都来采茶叶了。

开始采茶叶时,我提着篮子跟在毛主席身旁。毛主席问我:茶叶怎么采?我当时心里既激动又紧张,回答说:采茶尖。毛主席说:我还是第一次采茶。说着,就在茶蓬上掐起茶尖来。开始,他把采下的茶叶攥在手里,我提篮跟过去,毛主席看到我提着篮子,就轻轻地把茶叶放到篮子里。他边采边爽朗地笑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是种茶叶得茶叶喽!

采茶中,毛主席向我问起龙井茶的历史和种植情况,还问我喝不喝茶。毛主席说:茶叶是个宝,多吃有好处。茶叶可治病,帮助消化,清凉,提精神。

毛主席对采茶很有兴趣。他边采茶边对我说:杭州龙井茶是有名的茶叶,你们要管好,不要让它荒掉。茶叶是经济作物,管好了来年有收入。那天毛主席采茶大约有半个小时。警卫人员、招待所服务员陪毛主席采茶。临走时,毛主席和我们握手道别,并说:谢谢你们。

毛主席和大家一起采下的茶叶,当天就拿去炒好了。第二天下午,我们将炒好的茶叶送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笑着说:我能吃到自己采的茶叶了。毛主席还抓了一把茶叶放在手上仔细地观察,又闻闻香气,然后送进嘴里咀嚼起来,并说:龙井茶泡虎跑水,天下一绝。

毛主席在西子湖畔采茶的事,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但伟人风范犹在。杨忠芳感觉好像还发生在眼前。他至今还珍藏着自己提着篮子跟在毛主席身边的照片。杨忠芳说,毛主席是二十世纪的伟人,也是一位很朴素很重感情的人,摄影记者留下了这一难忘的瞬间,这是我一生的幸福。我那时没什么好衣服穿,身上是一件旧了的中山装,毛主席与我们谈话,很平易近人,气氛很融洽。

四十年以后的2003年4月12日,为缅怀毛主席对西湖龙井茶的深切关怀,在当年毛泽东采茶处竖起了一块纪念碑,碑后有毛泽东采茶的历史照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家扬和当年陪同采茶的杨忠芳一起为新落成的纪念碑和宽余亭揭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一生清廉如水,廉洁自律,不饮用公家茶叶,还常用自备的茶叶招待来客。2001年3月上旬,《毛泽东遗物展》在杭州展出。展览显示,毛主席饮用的茶叶完全自费开支。据他的生活帐记载,1968年3至5月,毛主席先后购买了6斤绿茶,其中西湖龙井茶5斤。

德高于人,人必敬之。毛主席作为二十世纪的一位伟人,他有关茶的教诲、轶事和高尚风范,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今天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的精神动力。

人走茶凉,情难续


落花雨,人已归何去,

茶香溢,把往日情勾起。

琴声,悠悠委婉,

诉说谁的悲欢。

难再续,几上茶已凉,

泪如雨,茶水已淡去。

人心,变幻莫测,

缘散人走茶凉。

且饮且会意!

且行且珍惜!

倒了一杯招待客人的热茶,客人走了,没有喝的这杯热茶时间久了也自然凉了。

当你离开原来地方,你在那个地方的关系也就随即淡化了。世态炎凉,人情淡漠。

做人,要做一个正直、有德、可信、可敬之人;

做事,要做出磊落光明、襟怀坦荡的姿态来;

待人,要达到以诚相见、热情忠厚、持之以恒的境界;

处世,要谦下、忍让方为首要。

只要把握住了这几点,

才能达到人虽走,但茶并不会凉,

你的威信就会如同这杯中之茶,

飘溢出缕缕清香而诱人,

你的人品和操守就会受人敬佩、不打折扣。

上善若水:情、道、境!


茶在吸收了中国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上善若水中将其诠释并融合为一,即形成一种茶之情、道、境三种茶文化。

一为敬茶之情

倒茶前序为行龙布雨,海壶过闻香杯,使其杯中水过半五分,尽可持平,以示等同待客,后序为凤凰点头,以示敬意宾客,使其各杯茶过七分。以此应“茶七分,酒满杯”之言。

“从来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茶倒七分满,才不会水溢烫手,为人处事也是如此。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

要懂得为自己、为别人留有余地,明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二为论道之情

志同道合,品茶言欢,煮茶论道,溯茶源,品茶香,论茶质谈世事。道,谓之茶之道,人之道。茶如人,须层层品鉴,方可窥其金玉或之败絮。

饮茶,工序之多,其要求严格至发丝,不能苟同马虎,如沏普洱生茶,其水温必须达到百度,除暖母壶、品茗杯、闻香杯等前序外,注水更需要高冲低斟,使母壶内茶叶翻腾,香气溢出,紫砂内壁吸纳茶香,同时将附之茶迹浸入沸水中,更添茶香。

三为饮茶之境

境,指的是茶文化固有的氛围,包括装修装饰的风格。

遵其中式传统风格为主体,加入局部现代因素,并将其和谐统一,浑厚稳重,内敛藏锋,暗合中庸之道。

止渴消暑之处,即是茶境。

小屋闲坐,得棋敲经纬,风过竹响,引泉汲水,涤杯洗壶,啜饮小品,停杯看花,此为茶之何境?

心致安宁之处,即是茶境。

茶乡 茶事 茶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乡 茶事 茶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远在广州的我,前不久收到故乡寄来的邮件,刚打开,芬芳四溢。信阳红——三个遒劲有力的字映入眼帘。捧读四叔的附信,一下子,思绪飞回了远方的故土茶乡。

我的家,在信阳毛尖的盛产地,从小,就浸润在浓郁的茶香茶韵茶文化里。特别是姥姥家住在茶山深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树。采茶时节,是人们最忙碌的日子,也是人们最欢乐的日子。住在远近四乡的亲戚们,都在忙着采茶、制茶,整个乡村空气里都飘溢着茶的清香。近些年,家乡的茶园面积越来越大,种茶大户越来越多,茶业经济越来越兴旺。采茶人手不够,便吸引来远方一些地方的姑娘、媳妇们,到这里施展她们的聪慧与敏捷。四叔家的小儿子,就是在采茶打工妹里,挑选了一位最俊俏的姑娘做媳妇。

我爱茶,因为我爱茶里的亲情和乡情,更爱植根于乡野民间里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一部厚重的人文历史。最难忘,当年在姥姥家上山采野果或是割柴草,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捧起姥姥准备好的茶罐,咕噜咕噜喝下一肚子沁香凉茶,那浓酽凉爽的茶水里,是遥远岁月里的记忆,让人回味无穷。如今,每当家乡的亲朋好友远道而来,便邀他们相聚于幽雅的茶艺馆里,临窗而座,把杯品茗。看茶艺姑娘纤手烹茶,听琴筝悠悠乐音流淌,让服务生续上一壶又一壶好水,冲泡清香甘纯的家乡毛尖,畅饮畅叙畅快之至。

姥姥早已逝去多年了,连同关于纯朴乡村的思念,永远萦绕在我记忆深处。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茶乡也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四叔说,这几年,咱茶乡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漫山遍野的生态茶园成了城里人的生态乐园,吸引来周边省、市的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茶乡人根据城里人的饮茶口味和习惯,不断尝试开发茶叶新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大量的调查、论证和研发工作,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信阳红茶。那年春上,当时的省委书记来到茶乡考察,还高兴地给新品种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信阳红。四叔给我寄来的那包新茶就是信阳红,我急忙打开冲泡一杯,只见透明红亮的茶汤,热气缭绕,甜香扑鼻,让我陶醉在家乡的味道里。

茶乡、茶事、茶情,故乡的茶园啊,是我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关于本文《茶乡 茶事 茶情》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马古道 演绎悠悠藏茶情


因为有茶,所以有了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以川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和青藏茶马古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而雅安,既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宋代时,官府曾在雅安设立茶马司,清代更将雅安指定为专为藏区生产茶叶的基地之一。

再看雅安境内的茶马古道交通网络,知名茶学、茶文化专家、市茶叶学会顾问李家光说:历史上有三条线从雅安出发。深入发掘三条线的历史,就会发现雅安的茶马古道不仅历史最悠久,且线路最广阔。

三条线路上,具有众多的旅游资源。李家光希望,2010年雅安能举办一个千年茶马古道大型旅游活动,以茶马古道来推介藏茶,因为藏茶和茶马古道是兄弟,将藏茶与茶马古道打捆打造,将有利于藏茶品牌的宣传。

近日,记者与市茶叶学会相关人员一道,听李家光讲起了茶马古道的往事最古老的茶马古道第一条茶马古道从天全县开始,也称为旄牛道。

历史的碎片不断在李家光脑中闪现,他说,宋太祖初年,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更加注重民族关系。所谓前朝的教训,是指唐代后期,西南边缘地带的吐蕃和南诏联合起来,攻打四川,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四川的汉源、雅安被吐蕃占领,成为真空地带。宋朝建立初期,就对西南边缘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封官、赏赐。在那个时期,雅安的黎州(今汉源)、天全是边防要塞,挨临着多达十几个少数民族。

于是,就在天全县组织天全土军三千,茶户八百,形成一股势力,防止吐蕃的进犯。李家光认为,土军三千,茶户八百只是一个概数,实际数量肯定不止。这里的土军指的是民兵,而茶户所生产的茶叶,就用来赏赐顺从朝廷的吐蕃等少数民族。

追溯历史,茶叶在宋代就是一种普遍种植的农作物,在雅安,除了石棉和汉源,到处是茶,当时四川的茶叶产量居全国之冠,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

茶叶多了,就需要运输。茶叶从天全运出,经荥经到汉源,这条路也就是历史上的旄牛道。据说,远在西汉时期,蜀郡的商人就常以布匹等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的牦牛夷、邛等部交换牦牛、马等物,因此,这条道史称旄牛道。

到了汉源后,旄牛道再分为两条线,一条到康定,另一条经过邛都(今西昌)到越西、云南,继而出国。后一条路,也就是传说中的南方丝绸之路。

李家光说,这条最古老的茶马古道,不仅起到了稳定民族关系的作用,还加强了茶马贸易,加深了交流。

最繁华的茶马古道以茶治边,茶马交易治边制度延续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四川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史料记载,宋代以及明中叶以前,川茶大部分运入陕西,后转销西番。李家光介绍说,在茶马古道历史上,北宋中期一直到南宋初年,期间有80余年的历史,四川的茶叶经过夏阳道进入陕西、甘肃,而后运往西藏。这是一条最繁华的道路,当时也是北上唯一的路。

夏阳道也叫灵关道,它经过芦山、宝兴、汶川,然后左走到陕西,右走到甘肃。这条道,在春秋时期,就是通往西北的大道。

当时,每年有100多万公斤干茶从名山县运出,经上里、中里,到芦山,由厢军和士兵共同护运,气势宏大。当时的厢军指的是地方军,士兵指的是国家军队。

如此持续了80余年,后来由于朝代更替、战乱等原因,这条北上道路最终中断。但是,李家光认为,这条路在茶马交易具有最高的性价比,茶叶的价值在这条路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过,这条路在今天却已经鲜为人知了。李家光认为,这条路上拥有深厚的汉文化、红军文化和熊猫文化,具有强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值得探索和开发。

最艰苦的茶马古道历史上,雅安茶主销甘孜和西藏,人们习惯称之为南路边茶。

明代中期,川茶开始主要销往拉萨、康定以及松潘、金川一带,称为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其数量相当于川茶总产量的90%。自那时起,以雅安为起点直到康定一线,已成为边茶最为重要的流通渠道。

到了清朝,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设置台站,放宽茶叶输藏,打箭炉成为南路边茶总汇之地,更使川藏茶道进一步繁荣。就这样,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天全越马鞍山、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茶道,以及由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泸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

鸦片战争以后,英帝国主义力图使印茶取代华茶在西藏行销。他们认为一旦印茶能取代川省边茶的地位,英国即可垄断西藏之政治与经济。为此,英帝国主义甚至用武力入侵拉萨,强迫印茶输藏。从此,川茶又成为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武器。反对印茶销藏,保护川茶销藏,成了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重要内容。

因此,这条茶马古道可谓意义重大。

据史料记载,清代每年输入西藏的茶80%以上来自四川,其中主要为雅州所产边茶。

这条路也是最艰苦的茶马古道,全部由人力运输,于是,在那个时期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工作岗位背夫。从雅安到康定的茶叶,全部由背夫一步一个脚印背运到达。背得多的,足足要背两三百斤。此外,妇女、小孩也加入了背夫的行列,甚至还有哺乳期的妇女带着婴儿一同上路。

这条路即现在所称的川藏茶马古道。

通过这条古道,不仅使藏区人民获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内地出产的物品,弥补了藏区所缺,满足了藏区人民所需,而且让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环境的藏区打开了门户,将藏区的各种土特产输送到内地,形成了一种持久的互补互利关系。

一道茶情 一道人生


一杯清淡的水,俨然说是一杯白开水。

少许放进几片茶叶之后,便生出了几丝绿意来,原先蜷缩干枯的叶片,

在很短的时间里舒展开来。

此时,清茶的芳香,加上浓浓的真情就这样散放出来。

喝茶,品茶,就像做人做事一样,朋友之间的友情一样淡淡清香。

人生要泡杯好茶,不一定要有百年普洱、届前龙井,但一定要有足够的情味。

朋友如茶,一句简单的问候表达无尽的牵挂,

品茶的氛围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安静,远离浮尘的喧嚣。

喝之历久弥新,品之淡然,有茶一样的朋友,有朋友一样的茶。

一壶茗茶,满屋馨香品茶不像喝酒那般,

一杯入口,激情顿起,越喝越热闹。

品茶,是越喝越安静,让人心灵沉淀。

生活像水,友情如茶,

没有茶的水依然是水,没有水的茶就不知是何物了。

茶道是生命中永久的财富,真诚不可亵渎。

适量的茶配适量的水,茶水又碰到品茶的人。

这茶、水、人因缘而得以相逢。

飘飘然,淡淡然,喝茶的时候给人的一种感悟。

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回味,犹如岁月在脑海里慢慢的浮现。

看似飘忽千里,却近在眼前。

稍纵消逝,却留给自己的只是一种感悟。

悟茶,悟情,悟人生。

珍惜现在的一切,友情,爱情和亲情,也包括生活的点点滴滴。

不要留下人走茶凉,茶色干涩,仰空长流泪的缺憾。

一道茶情,乃乎茶的随和与平常。

小登大雅之堂而不娇淫、入茅棚草舍而无卑贱。

由此洗浇人生旅途中的轻浮。

一道茶情,更是一道人生。

品尽千年普洱情


几年前,普洱茶突然变得走俏起来,成为了国人饮茶不可或缺的一个品类。究其根本,除却历史渊源、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生活品质逐渐提高等因素以外,作为黑茶的普洱越陈越香的独特之处着实让国人着了迷。

随着中国品茶人士数量、质量的攀升,懂普洱茶、好普洱茶的人也越来越多。而迷恋于品普洱产的人,口味也变得愈发的挑剔。于是乎,古香古色的冰岛古树茶就逐渐成了爱普洱人士的掌上明珠。

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这是爱普洱之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不同于其他茶叶贵在新的特点,普洱则贵在陈。作为普洱一种的冰岛古树茶则更是如此。

入口不涩,喉咙渐生丝丝凉气,紧接着俩颊生津,若潺潺溪水。有好事友人品其美味之后不禁啧啧称奇。而托友人之福,有幸一尝,冰岛之名果不虚传入口如淡淡冰水,而后却茶香四溢,清凉感十足,还透着一股冰糖滋味,回甘不断。

友人说:真正的冰岛古树茶,生津快过班章,回甘效果独特。而赝品冰岛,仿得出高香却仿不出这种独特的口感,冷杯之后更闻不出冰糖香。

好奇之下,查阅史料,才知此茶之珍贵并非友人吹嘘。冰岛古树茶产地在冰岛村(当地人也称丙岛),该村位于云南勐库河畔。懂茶的人都知道,勐库茶区居临沧茶区中心,而以勐库河为界,勐库茶山被分为东半山和西半山两部分。东半山茶香气高昂,显毫,但茶气相对较弱;西半山正相反,香气弱但茶气十足。所以位于中间的冰岛村所产茶叶,可谓集勐库茶区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极品好茶。

茶叶虽好,产量却十分稀有。真正的冰岛古树茶,产量要比着名的老班章少的多。市场上普遍认为,真正的冰岛古树茶要比老班章贵上30%以上才是。

曾几何时,班章为王,景迈为后,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不绝于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懂普洱的人逐渐发现,没有什么比真正的冰岛古树茶更柔的茶叶了。于是,班章为王,冰岛为后的说法便兴盛起来。

一时间,冰岛古树茶声名鹊起。但殊不知,古茶树却岌岌可危。据了解,明成化二十一年勐库土司在冰岛村植下的150余株古树,至今仅存20余株,所剩无多。而即便是想喝道树龄年轻一点的真正的冰岛古树茶,也实属不易。

最开始,冰岛茶的名气主要是在一些发烧级玩家的圈子里流传,主要为日韩和台湾人。然而他们在收茶时却喜欢弄虚作假,每到收茶时节,白天,茶农和茶商在茶园讨价还价地交易,一切很正常,但到了夜深人静,便偷偷把在其他地方收的茶带到冰岛,冒充冰岛的古树茶。也就是所谓的外国茶。

慢慢地,随着古树茶的价格升温让古茶园在开发与利用中出现许多不当行为,不少茶农变得急功近利起来过度采摘古茶树茶叶,古茶树损坏程度加剧,古茶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古茶树管理粗放、衰退严重、保护措施不到位等等成了冰岛古树茶面临的一大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古茶园、古茶树已开始受到人为的破坏,古茶树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做好古茶园、古茶树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国人好茶,以茶为调剂品,以茶为文化。品茶之人,更是执着于察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封班章为王,评冰岛为后。却忘了,如若不加保护,终有一天会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千年茶马古道演绎悠悠藏茶情


因为有茶,所以有了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以川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和青藏茶马古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而雅安,既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宋代时,官府曾在雅安设立茶马司,清代更将雅安指定为专为藏区生产茶叶的基地之一。

再看雅安境内的茶马古道交通网络,知名茶学、茶文化专家、市茶叶学会顾问李家光说:历史上有三条线从雅安出发。深入发掘三条线的历史,就会发现雅安的茶马古道不仅历史最悠久,且线路最广阔。

三条线路上,具有众多的旅游资源。李家光希望,2010年雅安能举办一个千年茶马古道大型旅游活动,以茶马古道来推介藏茶,因为藏茶和茶马古道是兄弟,将藏茶与茶马古道打捆打造,将有利于藏茶品牌的宣传。

近日,记者与市茶叶学会相关人员一道,听李家光讲起了茶马古道的往事

最古老的茶马古道

第一条茶马古道从天全县开始,也称为旄牛道。

历史的碎片不断在李家光脑中闪现,他说,宋太祖初年,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更加注重民族关系。所谓前朝的教训,是指唐代后期,西南边缘地带的吐蕃和南诏联合起来,攻打四川,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四川的汉源、雅安被吐蕃占领,成为真空地带。宋朝建立初期,就对西南边缘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封官、赏赐。在那个时期,雅安的黎州(今汉源)、天全是边防要塞,挨临着多达十几个少数民族。

于是,就在天全县组织天全土军三千,茶户八百,形成一股势力,防止吐蕃的进犯。李家光认为,土军三千,茶户八百只是一个概数,实际数量肯定不止。这里的土军指的是民兵,而茶户所生产的茶叶,就用来赏赐顺从朝廷的吐蕃等少数民族。

追溯历史,茶叶在宋代就是一种普遍种植的农作物,在雅安,除了石棉和汉源,到处是茶,当时四川的茶叶产量居全国之冠,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

茶叶多了,就需要运输。茶叶从天全运出,经荥经到汉源,这条路也就是历史上的旄牛道。据说,远在西汉时期,蜀郡的商人就常以布匹等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的牦牛夷、邛等部交换牦牛、马等物,因此,这条道史称旄牛道。

到了汉源后,旄牛道再分为两条线,一条到康定,另一条经过邛都(今西昌)到越西、云南,继而出国。后一条路,也就是传说中的南方丝绸之路。

李家光说,这条最古老的茶马古道,不仅起到了稳定民族关系的作用,还加强了茶马贸易,加深了交流。

最繁华的茶马古道

以茶治边,茶马交易治边制度延续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四川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史料记载,宋代以及明中叶以前,川茶大部分运入陕西,后转销西番。李家光介绍说,在茶马古道历史上,北宋中期一直到南宋初年,期间有80余年的历史,四川的茶叶经过夏阳道进入陕西、甘肃,而后运往西藏。这是一条最繁华的道路,当时也是北上唯一的路。

夏阳道也叫灵关道,它经过芦山、宝兴、汶川,然后左走到陕西,右走到甘肃。这条道,在春秋时期,就是通往西北的大道。

当时,每年有100多万公斤干茶从名山县运出,经上里、中里,到芦山,由厢军和士兵共同护运,气势宏大。当时的厢军指的是地方军,士兵指的是国家军队。

如此持续了80余年,后来由于朝代更替、战乱等原因,这条北上道路最终中断。但是,李家光认为,这条路在茶马交易具有最高的性价比,茶叶的价值在这条路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过,这条路在今天却已经鲜为人知了。李家光认为,这条路上拥有深厚的汉文化、红军文化和熊猫文化,具有强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值得探索和开发。

最艰苦的茶马古道

历史上,雅安茶主销甘孜和西藏,人们习惯称之为南路边茶。

明代中期,川茶开始主要销往拉萨、康定以及松潘、金川一带,称为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其数量相当于川茶总产量的90%。自那时起,以雅安为起点直到康定一线,已成为边茶最为重要的流通渠道。

到了清朝,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设置台站,放宽茶叶输藏,打箭炉成为南路边茶总汇之地,更使川藏茶道进一步繁荣。就这样,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天全越马鞍山、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茶道,以及由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泸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

鸦片战争以后,英帝国主义力图使印茶取代华茶在西藏行销。他们认为一旦印茶能取代川省边茶的地位,英国即可垄断西藏之政治与经济。为此,英帝国主义甚至用武力入侵拉萨,强迫印茶输藏。从此,川茶又成为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武器。反对印茶销藏,保护川茶销藏,成了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重要内容。

因此,这条茶马古道可谓意义重大。

据史料记载,清代每年输入西藏的茶80%以上来自四川,其中主要为雅州所产边茶。

这条路也是最艰苦的茶马古道,全部由人力运输,于是,在那个时期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工作岗位背夫。从雅安到康定的茶叶,全部由背夫一步一个脚印背运到达。背得多的,足足要背两三百斤。此外,妇女、小孩也加入了背夫的行列,甚至还有哺乳期的妇女带着婴儿一同上路。

这条路即现在所称的川藏茶马古道。

通过这条古道,不仅使藏区人民获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内地出产的物品,弥补了藏区所缺,满足了藏区人民所需,而且让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环境的藏区打开了门户,将藏区的各种土特产输送到内地,形成了一种持久的互补互利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