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施行“废座撤茶”只为能在文臣面前立威?

发布时间 : 2021-08-02
威茗绿茶 废茶叶的用处 废茶叶的妙用

威茗绿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赵匡胤施行“废座撤茶”只为能在文臣面前立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赵匡胤施行“废座撤茶”只为能在文臣面前立威?”相关知识!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宋太祖赵匡胤。

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等议政。召见之初设座赐茶,与之坐而论道。范质行礼完毕刚要坐下,赵匡胤就说: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东西,烦请爱卿将奏折拿到朕面前。范质上前递折子的空当,早已受命的内侍便把宰相的座位与茶全部撤走。范质回身欲坐,发现座位与茶都不翼而飞,只好站着搭话。从此,大臣们上殿议政再也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

宋太祖这一举动,对大臣们而言,皇帝赐座赏茶就成了荣耀、就是给面子。如此一来,得到皇帝所赐御茶便成大臣梦寐以求的事。皇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而赐茶成了施恩臣子的妙招。Cy316.com

皇帝赐茶、大臣分茶、文人咏茶,喝茶习惯遍行于宋境,由此进化出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习俗,非茶不交,点汤送客。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四谓:迨至我朝,往往与盐利相等,宾主设礼,非茶不交。宾主对坐,桌案上总会摆着一副茶具、热着一碗茶。至于喝茶规矩,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茶汤俗条说得明明白白: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草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宋代迎客喝茶,送客喝用甘草香药熬煎的汤水,即所谓点汤送客,这一习俗延续到元末。清朝以后,茶饮取代了甘草药汤,送客时,端起茶杯就行。摘自《北京青年报》

茶文化精选阅读

你适合在哪座城市享受茶时光?


四大“茶门”的说法就是对那些茶馆风气最盛的城市的简称。如果现在要在中国找出茶楼文化最盛的城市,那东有杭州,西有成都,南有广州,北有北京。类似太极茶道、湖畔居、茶艺乐园、老舍茶馆、顺兴老茶馆等大品牌,都出自这些“茶气”盛的城市。

杭州的茶,喝的是精致文化。“青梁湖山供慧眼,藤索茗话契禅心”,西湖边上的青藤茶馆,已成为杭州上千家茶馆的代表。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的建筑风格,木圈椅、红缎面、吊兰悠长地从身边滑落。最为惊艳的是处处可见的木雕饰品,可尽是“天下之首”的东阳木雕,把“古色古香”发挥到极致。坐在西子湖畔,让身穿青灰色长袍的“太极茶道”茶师沏好一壶茶,河坊街的吆喝声与店小二手上的长嘴壶一起一落相呼应,此时此景,茶不醉人人自醉。

杭州地处钱塘江畔,是山水隽秀之地,殷实富庶之区,历史上一直是吴越文化中心。“茶”由江之头发展到江之尾后,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东南沿海地区气候宜茶,经济文化发达,文人、雅士、隐士择地而居,僧、道亦依山建寺,茶、境、人备焉。“茶”在杭州实可谓有深厚积淀与底蕴。茶馆文化宋时已在杭州兴起,时至今日杭州的茶室仍不失传统的茶境,西湖风景区多茶室,概而言之,其境近茶园,就名泉,融碧湖青山。

杭州西湖地灵、水灵,茶榜张名的西湖龙井、九曲红梅均产于滨湖之地,在杭州品茶可享茶之新。虎跑泉、黄龙泉系天下名泉,取活水烹名茶实为天作之合。在龙井茶室之中凭轩品茗,“西子”之美尽收一窗。绿意、清意、拥抱了身心。若闭目养神,体味茶醇,身边松涛竹语入微入耳,音韵、茶韵、幽然、悠然。茶室内的陈设清、雅、古、朴,无时尚的宾馆气,酒吧气,和室外的大环境谐和、谐情、谐趣。茶研究所.茶博物馆均设于杭州,可谓善择地、善择邻,能得茶之真。

植物学家认为大娄山是茶之源,成都平原位于该山北麓,故茶文化首先在四川地区兴起。最早见诸史载的茶人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四川是“天府之国”,对四川而言,成都是“天府之地”。历史上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第一大城市,这个城市中的人长期生活在慢节拍的舒适之中。

成都人享受生活的较真劲,比起扬州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成都人喝茶,那才叫真正的“龙门阵、大碗茶”,不讲究茶的品质,不讲究喝茶的环境。大树阴处,凉棚底下,随随便便摆上桌凳,就可以喝上茶,追求的是喝茶之外的生活状态。唯独用长嘴茶壶倒茶的技法,样式繁多,有很多个门派,“峨嵋”、“青城”等等,一直也是难分高下的。

蜀地盛产竹藤,茶馆中皆竹藤之属,茶人或倚或躺,尽享依竹睡藤的逸雅与潇洒。在倚躺姿态中品茶,不便就盏。茶馆之中的常客多自备紫砂壶,以壶就口,慵懒之态可鞠。

成都的茶,喝的是平民文化。成都人享受生活的较真劲,比起扬州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成都人喝茶,那才叫真正的“龙门阵、大碗茶”,不讲究茶的品质,不讲究喝茶的环境。大树荫处,凉棚底下,随随便便摆上桌凳,就可以喝上茶,追求的是喝茶之外的生活状态。唯独用长嘴茶壶倒茶的技法,样式繁多,有很多个门派,“峨嵋”、“青城”等等,一直也是难分高下的。

在广州,茶馆被称为茶楼。广州人早上见面打招呼就问“饮左茶未”,他们习惯“一盅两件”,即泡一盅茶,吃两件点心。广州人所说的叹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男女老少乐此不疲……

广州茶楼的点心花式品种多,以大类品种分,有常期点心、星期点心、四季点心、席上点心、节日点心、早点、午点、晚点,以及各具特色的招牌点心。广州茶楼点心的特点是精小雅致,款式常新,保鲜味美,适时而食,融南北之精华,取中西之优点,至今已发展到数百种点心,为全国之冠。

北京茶馆最鼎盛的年代要算清朝。那时候的老北京街头,到处是大大小小的茶楼、茶馆、茶铺,从早到晚都是闹闹哄哄的喝茶人,从早起提着鸟笼进来斟一杯花茶,就待在里面,聊天、听戏、斗鸡、赌钱……一天的日子就这么打发了。北京茶馆遍布京城内外,形式多样,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红炉馆、野茶馆等。既有环境优雅的高档茶楼、茶馆,又有大众化的以大碗茶为主要特征的街头茶铺。

老北京的市民,一般都酷爱茉莉花茶,四季饮皆。这就很使精于茶艺的南方人鄙夷,南方人觉得绿茶才是正宗,所谓的花茶,要么因为这茶叶不新鲜(加茉莉花瓣烘烤后既能掩盖异味,又便于储存).要么是嗜好者并非内行:重视花香却忽略了茶叶本身的清香。北京的茶馆,确实远离那神圣的茶道,北京人也不相信品茗就能羽化登仙。人来客往的茶馆是个大舞台,泡茶馆是为了看戏、听戏甚至于演戏的。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

北京的茶,喝的是贵气文化。皇城根下,任何东西都沾染着大气,有股富贵含在里头。老舍茶馆泡了十多年的茶汤,与其他省份的茶楼相比,更显得雍容华贵。大红的灯笼挂成串,舞台上锣鼓震天响,京剧唱罢相声接台,直来直往。在这里喝茶,服务员都好为人师,说起茶文化是如数家珍:喝绿茶要用玻璃杯、喝花茶要用盖碗、喝铁观音要用功夫茶具,丝毫含糊不得。作为茶客,也乐得听一番妙趣横生的讲解。喝茶能喝出各地的文化来,手中的一杯茶,冲泡起来的都是当地的民俗民风。

潮汕的茶,喝的是茶道文化。潮汕“功夫茶”,名扬海内外。功夫茶从选茶、泡茶功夫到茶具,都是十分考究的。用水取自山泉,榄核为炭火,用小扇煮开的水甘甜醇美,味道醇正。茶叶以乌龙、铁观音等为上乘。茶具是一套精美的工艺品,茶缸、“孟臣罐”和三只薄如纸、声如磬的小巧玲珑茶杯,还有茶叶罐和水孟配套,故潮汕人素有“茶三酒四”之说。至于斟茶“套路”更是讲究,总结下来美其名曰:“高冲低筛,淋盖刮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样泡冲出来的茶汤色如琥珀,味道香郁隽永。

一座“活着的茶马重镇”——丽江


想了解《一座“活着的茶马重镇”——丽江》知识吗,丰富的《一座“活着的茶马重镇”——丽江》内容等你来看!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走完全程。古道沿途的很多商品集散地、中转站就成了滇川藏各地马帮行走茶马古道的起点或终点,如丽江、拉萨、雅安、昌都等。其中,丽江古城因保存最为完好,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丽江位于滇川藏的交接点上,“踞全滇之上游,通巴蜀之要塞”,“外控蕃藏,内敝滇西”,“自内地入藏,必以丽江为正路”。历史上的滇川藏贸易及宗教、民族文化等的交流都在这里汇集。据《三国志》记载,早在汉、晋时期,纳西先民就同巴蜀汉商交换布、帛和盐、铁、畜产品;唐、宋时期与西藏吐蕃及南诏大理国的交往更加频繁,《云南志》中有博易三千二百口大羊的记载,在被誉为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里,也有“‘聪本’(藏商老板)马帮九兄弟,赶着九十九个驮子来”的记述;到了元、明和清初,丽江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市场,市场上充斥着从各地赶来的和在本地做生意的马帮。

从清初开始,经济逐渐发达起来的纳西族地区与邻近藏区的物资贸易十分兴盛。清嘉靖年间,丽江纳西族中的“藏客”崛起,开始大规模前往西藏经商。从那以后,丽江人就把那些赶着马帮前往西藏做生意的人叫做藏客。很多纳西商人到藏区经商,以专销内地茶叶、丝绸、铜器皿为主,较大的商号有牛家的“裕春和”,赖家的“仁和昌”,李家的“永兴号”等,后来发展到30多家。到抗日战争时期,丽江在茶马古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户达1200家。

与此同时,西藏及各地的商家也纷纷到丽江设店开号,丽江逐渐成为各路马帮的中转站,在这里,大多数商号和马帮能办好一切所需的货物。据《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初步统计,当时每年来往于丽江、西藏、印度等地之间的马帮约有二万五千驮之多。

随着大量马帮的蜂拥而至,古城的积善村中段还专门形成了卖马草的场地。古城中的马店也随之兴旺起来。马帮的兴旺为丽江人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关于本文《一座“活着的茶马重镇”——丽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中国普洱茶最古老的三座茶山


大雪山

大雪山雄踞双江县勐库镇西北,是孕育勐库大叶茶的摇篮。在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至2750米,人迹难至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的鉴定,双江县大雪山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若论普洱茶,必言大叶种,“勐库大叶茶,品种称英豪”,云南双江勐库镇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勐库大叶种茶属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在茶业界享有较高的美誉度。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了第一批30个茶树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榜上有名。

大雪山正山古树茶:

大雪山正山古茶、大雪山正山古树春茶饼均系选用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制成,外观油润呈深墨绿色、无毫。闻之有浓郁的山野夜来香的香气,茶性劲足霸道,存放时间短不宜多饮,特别适宜长期收藏贮存。因地处高山密林,原料采摘艰难,故产量极少。

攸乐山

攸乐山在云南普洱茶历史上“辈分”很高,曾位居六大茶山之首。现今,攸乐山行政名称为基诺山,主要聚居着基诺族。攸乐山区属北来势带高原气候,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栽培著作权,历史上最高产量达到2000担以上。老茶树一年一生的叶芽呈黄绿色,发芽早,多茸毛,是优良的普洱茶种。晒青毛茶为棕红色,茶质较硬,条索分明,青茶味酽,生津味甘;熟普醇厚甘滑,沙化怡爽。

攸乐山正山古树茶:

攸乐山古茶园毁坏严重,在世不多,只有深入茶区,用心采集,才能采收到为数有限的优质茶叶,偶得一片攸乐正山古树大春饼茶,亦仅够茶友一尝而已。

老班章

“老班章”地处布朗山深处。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老班章正山古树茶:

“老班章”所产的茶叶,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初饮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有茶人称赞老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老章班正山古树春茶饼,白毫显著,叶芽肥壮,是绝佳的收藏品,因产量少而一饼难求。

雅安 一座古老的枢纽关城


唐时边关广筑城 孟获只是一传说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

早在汉代,汉武帝便意识到了这片区域对于边疆稳定的重要性,遂派遣司马相如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经雅安打通南方丝绸之路西夷道。

自唐代年间,为巩固边疆,多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倾尽全力经营雅安这座巨大的关城。

以大渡河为天然工事,隔河阻挡了多少雄兵?

据史料记载,唐代仪凤二年,在雅州(雅安),设大渡县。大足初年,改属黎州(汉源)。第二年,并入飞越县。

唐乾符二年,高骈为西川帅,筑大渡城,列险戍守,以拒吐蕃。宋为大渡镇,属汉源县,后废。《唐志》云:司北十五里有王建城,地名木瓜园,蜀王建时筑,后人因以名城。

据推测,曾经大渡县的位置,便是今汉源清溪镇。

在唐代多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中,提起雅安群山中星罗棋布的关城,就不得不提到大唐的两位重量级人物——韦皋与李德裕。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铜山城,在黎州城东百八十里。又定番城,在黎州城东南二百二十里,唐韦皋所筑。

贞元元年,韦皋代替张延赏成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便在雅安境内广筑城寨,开始了对雅安为主区域的长期经营。

贞元十年六月,唐朝廷从黎雅出兵,南收吐蕃栅城,斩首三千八百级生虏及降吐蕃二百四十人得其器械牛马,取得了中唐边境战争中的一次大捷。

在多年以后,李德裕上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之后,更是广筑城寨。

据《新唐书》记载:仅仅是黎州境内,就有定番、飞越、和孤三镇兵,又有武侯、廓清、铜山、肃宁、大定、要冲、潘仓、三碉、仗义、琉璃、和孤十一城,这些关口和城池都在地势险要,来寇入侵的必经之路上。

这些城寨,如今能找到的已经屈指可数。要了解这些城寨,传说为其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打开孟获城,世上无穷人。”在雅安,石棉县、汉源县、荥经县等地都流传着众多关于孟获城的传说。

然而,诸葛亮七擒孟获终究走的是“五尺道”,这些为数众多的城池或许是当年韦皋、李德裕所建筑的城寨,承载着的或许是不一样的历史使命。

因关而兴因路而荣避不开的关城历史

关隘无疑为雅安的发展注入了连绵不断的动力。

翻开曾经的西康省地图,名义上作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的雅安就如一座天然的城市关口横亘在了版图最东面。

要入西藏,要进云南,雅安成了避不开的西康首站。

雅安因此有了巨大的区位优势,随着和平年代战事的消失,随着茶马贸易的兴盛,雅安逐渐迈向了由关城向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变。

如果说古南方丝绸之路翻开了雅安的繁荣历史,茶马古道则开创了雅安的繁荣巅峰岁月。

据相关资料记载,1939年,西康省向内地运出羊毛40万斤、麝香1200斤、兽皮4万余张,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药材累计15万斤左右,都从雅安经过,而雅安则向藏区直接和间接输送茶33万包,布10万匹,面粉、青油两项累计近80万斤。

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城,褪去兵家必争之地的光环后,因为汉藏贸易成了商家必争之地。

如今,没有古街的青石板、吊脚楼、雕花门窗,没有古街原始的遗风,所见到的是水泥铺就的街道,破旧的民房沿街罗列。天全县解放街店铺大多紧闭着,七八家铁匠铺外挂着农用的“四季货”铁具。

假如没有史料的记载,如今天全县解放街,没有人会相信这里曾经有着商贾云集的繁华,也没有人会相信它曾是天全历史上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天全整座城市的由来,与这条街道有着数不清的渊源。

解放街曾经依街设市,它的不远处便是曾经阻挡过蒙古铁骑东进,延缓过宋朝灭亡的禁门关。

雅安关隘多为依仗自然天险而修筑,前身多以堡、口、卫、砦等命名,解放街的前身禁门砦便是曾经驻兵戍土的营地。

北宋时的太平年代,战事变得少了,禁门关东面开始设置茶马市。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由“茶马互市”到“边茶贸易”而兴起的“茶马古道”经久不衰,禁门关也就自然成为边茶交易的交通要道,是当年背夫背茶进藏的必经之路。

“草碱、牛膝源源不断,到此地经营山货(药材)生意的陈家在禁门街的生意一直很好,最早的陈氏两兄弟还在这里开了两间大的幺店子(旅店)——天恩店和天顺店。”当地老人陈和谦说起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族历史,“不要看现在天全县城变得那么大了,当年最繁华的地方还是这解放街。”

邛崃关下的汉源县清溪镇,清溪关前的汉源县河南乡,飞龙关下的雨城区观化乡……在雅安境内,像天全县城这样因关隘而兴,因路而荣的城镇数不胜数。

“关城”历史——雅安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雅安历史上长期为边地,除东部外,北、西、南三面是少数民族,且多有自己的政权,与中央王朝相互攻伐,使雅安始终不得安定,雅安自古为岩疆,即边境危险之地。

雅安境内有史记载最早的移民便在唐代,他们还有个响亮的名字——“雄边子弟”,这些从宁州迁徙至边关戍守的移民也成了雅安最早的开荒者。

明代,有七位将军奉旨进川。他们在重庆成都等地驻扎几年后,便被调驻古黎州(汉源),负责把守黑岩关,镇守龙潭口(都是大渡河边的地名)。这一守便是数年。七将军以及属下士兵与当地百姓和睦相处,并且就地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成为了地道的汉源人。七将军的姓氏分别是:姜、黄、李、任、瞿、蒋、张。据说,直到现在,这七个姓仍然是汉源的大姓。

从此,外来人口迁徙至雅安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在古代,因茶马贸易引起的商贸移民以及政策移民占据了雅安历史上的主流。

自古为关城的雅安,外来人口就没有停止过移民雅安的脚步,因为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从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置州,在长达一千余年的岁月中,战乱占据了雅安历史近一半的岁月。

盛唐贞观之治,吐蕃,南诏危及边疆,骚扰不断。宋代孱弱,文兴武颓,这一区域也不得安宁,蒙古的铁骑曾经试图从此踏过。明代末期和清朝初期,张献忠之乱以及藩王吴三桂的举兵入境,更是给雅安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关城历史,就像是一个紧箍咒,箍紧了雅安。在战火冲刷中,摧毁、重建,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往复。

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饱受贫穷落后的摧残,人口锐减。随着清代“湖广填四川”的脚步,这座城市开始有了生气。加上与周边多民族融合的进程,作为关城的雅安,这绵绵不断的移民史,塑造了这座城市包容性的一面。

不断的战乱,不断的移民,创造着雅安的兴衰。战乱带走的是物质上暂时的繁荣,带不走的却是这片区域独特的文化。

南方丝绸之路造就了芦山丰富的汉代文化遗存,“僖宗幸蜀”为天全带来了独特的土司文化,不仅如此,夹金山下还遗存着雅安原住民宝兴嘉绒藏族独特的文化、大渡河边更是藏着不为人知的汉源富林文化、狮子山文化……

关城历史,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雅安头上。

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关城雅安,没有了战乱的牵绊,正迈向华丽的转身。利用它曾经的关城区位,转型成西部枢纽城市。

关城的历史,只是一个小小的缺口,让人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雅安。

随着雅西高速公路的贯通,雅安,这座古老关城,被众多媒体聚焦。它不为人知的那些面,随着交通以及资讯的发达,将逐步揭开。

古老的三座茶山和它们的故事


大雪山雄踞双江县勐库镇西北,是孕育勐库大叶茶的摇篮。在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至2750米,人迹难至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的鉴定,双江县大雪山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大雪山正山古树茶:大雪山位于云南临沧地区双江县勐库镇。若论普洱茶,必言大叶种,勐库大叶茶,品种称英豪,云南双江勐库镇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勐库大叶种茶属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在茶业界享有较高的美誉度。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了第一批30个茶树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榜上有名。

大雪山正山古茶、大雪山正山古树春茶饼均系选用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制成,外观油润呈深墨绿色、无毫。闻之有浓郁的山野夜来香的香气,茶性劲足霸道,存放时间短不宜多饮,特别适宜长期收藏贮存。因地处高山密林,原料采摘艰难,故产量极少。

攸乐山正山古树茶:攸乐山在云南普洱茶历史上辈分很高,曾位居六大茶山之首。现今,攸乐山行政名称为基诺山,主要聚居着基诺族。攸乐山区属北来势带高原气候,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栽培著作权,历史上最高产量达到2000担以上。老茶树一年一生的叶芽呈黄绿色,发芽早,多茸毛,是优良的普洱茶种。晒青毛茶为棕红色,茶质较硬,条索分明,青茶味酽,生津味甘;熟普醇厚甘滑,沙化怡爽。

攸乐山古茶园毁坏严重,在世不多,只有深入茶区,用心采集,才能采收到为数有限的优质茶叶,偶得一片攸乐正山古树大春饼茶,亦仅够茶友一尝而已。

老班章正山古树茶:老班章地处布朗山深处。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

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老班章所产的茶叶,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初饮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有茶人称赞老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老章班正山古树春茶饼,白毫显著,叶芽肥壮,是绝佳的收藏品,因产量少而一饼难求。

世界第一座皇家茶叶加工厂


世界第一座皇家茶叶加工厂大唐贡茶院

大唐贡茶院始建于唐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专门为朝廷加工茶叶的皇家茶厂,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贡茶院位于浙江长兴县顾渚山南麓的虎头岩(今称乌头山)后,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制作最早的贡茶唐代顾渚紫笋茶的作坊,人称顾渚贡焙。它始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最初进贡五百串;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进三千六百串;至唐会昌中(公元841年846年),增至一万八千四百斤。

由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时为监察御史的杜牧,在他的《题茶山》中,说到奉诏来顾渚山监制贡茶,修贡亦仙才,认为这是一件美差。接着谈到在茶山,河里船多、岸上旗多、山上人多,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树荫香作账,花径落成堆。一派茶山的热闹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经过茶人们的辛勤劳动,紫笋贡茶制好了,于是修具奏章,快马加鞭,直送京城长安,也许能得到皇上的赏赐。唐代曾任吴兴(今浙江湖州)刺史的张文规在《湖州贡培新茶》诗中还写道: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一旦贡茶紫笋送到长安(今西安),宫女们立即向正在寻春半醉而归的皇帝禀报。

据宋嘉泰《吴兴志》载:《统记》云,长兴有贡茶院,在虎头岩后自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至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于此造茶,急程递进,取清明到京。至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刺史李词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额置焉。以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两行置茶礁,又焙百余所,工匠千余人,引顾渚泉亘其间。贡茶带来的是皇家的享受,百姓的灾难。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湖州刺史袁高,对顾渚山人民蒙受的贡茶之苦,深表同情。他在《茶山诗》中写道:动辄千金费,日使万民贫。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黎甿辍农桑,采掇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勤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但又没有办法去解除他们的痛苦。

元代,贡茶院改为磨茶院,院址移到下游水口。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废贡,这样顾渚贡焙,前后延续了606年,可见持续时间之长,历史价值之高。

而贡茶院四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贡茶紫笋茶的产地。近旁又有金沙泉,时为贡水,与贡茶紫笋并列双绝。

东溪试茶录北苑园焙岁久,今废不开,二焙非产茶之所


北苑(曾坑石坑附)建溪之焙三十有二,北苑首其一,而园别为二十五,苦竹园头甲之,鼯鼠窠次之,张坑头又次之。苦竹园头连属窠坑,在大山之北,园植北山之阳,大山多修木丛林,郁荫相及。自焙口达源头五里,地远而益高,以园多苦竹,故名曰苦竹;以高达居众山之首,故曰园头。直西定山之限,土石迥向如窠然,南挟泉流积阴之处,而多飞鼠,故曰鼯鼠窠。其下曰小苦竹园,又西至千大园,绝山尾,竹蓊翳,昔多飞雉,故曰鸡薮窠。又南出壤园麦园,言其土壤沃宜[麦牟]麦也。自青山曲折而北,岭势属如贯鱼。凡十有二,又限曲如窠巢者九,其地利为九窠十二垄,隈深绝数里曰庙坑,坑有山神祠焉。又焙南直东,岭极高峻,日教练垄。

东入张坑,南距苦竹带北,冈势横直,故曰坑。坑又北出凤凰山,其势中跨,如凤之首;两山相向,如凤之翼,因取象焉。凤凰山东南至于袁云垄,又南至于张坑,又南最高处曰张坑头。言昔有袁氏张氏居于此,因名其地焉。出袁云之北,平下,故曰平园,绝岭之表,曰西际。其东为东际,焙东之山,萦纺如带,故曰带园。其中日中历坑,东又曰马鞍山,又东黄淡窠,谓山多黄淡也。绝东为林园,又南曰柢园,又有苏口焙,与北苑不相关。昔有苏氏居之,其园别为四,其最高处曰曾坑,际上又曰尼园,又北曰官坑,上园下坑,园庆历中始人北苑,岁真有曾坑上品一斤,丛出于此。曾坑山浅土薄,苗发多紫,复不肥乳,气味殊薄。今岁贡以苦竹园茶充之,而蔡公茶录亦不云曾坑者佳;又石坑者,涉溪东北,距焙仅一舍,诸焙绝下,庆历中分属北苑,园之别有十:一日大畬、二日石鸡望、三日黄园、四日石坑古焙、五日重院、六日彭坑、七日莲湖、八日严历、九日鸟石高、十日高尾,山多古木修林,今为木焙取材之所。园焙岁久,今废不开,二焙非产茶之所,今附见之。

喝茶是人生一大雅“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喝茶是人生一大雅

中国人好茶,中国的文人尤其好茶,甚至“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为古代文人生活七雅事之一,茶事之雅可见一斑。

“煮茗对清花,弄琴好知音”、“赌书消得泼茶香”,茶让文人、读书人的生活多了一份闲淡的清雅意趣,而中国的文化史中更是随处可见文人、读书人与茶之间的雅事、逸事。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茶圣陆羽虽生而“不知何许人也”,又“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只因结下了一份牵绊和一生的茶缘,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更留下了诸多嗜茶爱茶、以茶会友的茶中逸事,让后人记下了这位茶中圣人,并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为人们津津乐道。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夜里有客人来访,南宋诗人杜耒就以茶当酒,两人一起品茶吟诗, 诗由茶而生,茶因诗而美,“寒夜客来茶当酒”由此传名千古。

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载了夫人芸娘的一件小事:“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利用夏日荷花晚含朝开的习性,让茶叶熏染花露的清香,烹煮出来的茶香该是何等的惊艳与动魄人心呢?其中的那份闲情、那份逸趣又怎能不让人艳羡?

“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水”、“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喝茶就是这样一件让人几欲成仙的清雅之事。“何止于米,相期于茶”,就如冯友兰先生赠给金岳霖先生的对联一样,一个“茶”字,其中所含的可不只是高寿的祝福。

一壶淡茶,一杯清茗,千般情致,万般暖意,让生活凭添一份乐趣,也让我们的人生在无意间增色几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