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祖”孔明的由来

发布时间 : 2021-08-27
云南七子饼茶的由来 茶名的由来 茶品的由来

云南七子饼茶的由来。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云南“茶祖”孔明的由来”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可是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这还得从诸葛亮(孔明)南征说起。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100里处)。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2005年3月底,在云南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了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人们以纪念茶祖孔明、振奋云南茶界精神为名,提出了全面振兴普洱茶古茶山(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Cy316.Com

茶经网扩展阅读

孔明是云南人的“茶祖”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可是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这还得从诸葛亮(孔明)南征说起。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

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100里处)。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2005年3月底,在云南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了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人们以纪念茶祖孔明、振奋云南茶界精神为名,提出了全面振兴普洱茶古茶山(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孔明山上话“茶祖”


前些时日,与云南的茶友李君,一块游览了享有“植物王国”之称的西双版纳后,茶友语于我说:“咱们顺便到勐海的孔明山,去寻访一下云南各族人民心中的‘茶祖’诸葛亮当年的足迹吧!”诸葛亮被称为发展云南普洱茶的“茶祖”,这我是早有所闻的。能亲身感受一下茶祖当年教民兴茶的那方故土,我何乐而不往呢?

孔明山位于云南省勐海县象明乡西100公里处。关于诸葛亮在云南授民兴茶的佳话,其中还有不少有趣的传说。据传,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路经西双版纳勐海的南糯山,是时,来自北方的士兵因水土不服,害眼病的很多。见此,诸葛亮就把一条拐杖插在南糯山石头寨的峰上,瞬间,就变成了一棵树,并萌出了青翠的叶子。士兵们都去摘下叶子煮水喝,不几日眼病就治好了。这样,南糯山的石头寨上就出现了第一棵茶树,人们也便把有茶树的那座山叫做“孔明山”。关于孔明山的释义,清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六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该志还记载:“(孔明)祭风台在(普洱)南六大茶山中,登其山可俯视诸山,相传武侯在此祭风,又呼为孔明山。”传说中的“拐杖变茶”是个神话,《普洱府志》的两则记载,则证明了孔明当年确在此山有过军事活动。后人把那山上的第一棵茶树称为“孔明树”,把茶山称为“孔明山”,应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我们登上孔明山的祭风台,向四方望去,只见苍山如海,峰峦如波,绿树盈盈下的茶林一片葳蕤。友人说,这就是普洱茶的集中产区——六大茶山。六大茶山也是孔明遗器而得名。《普洱府志》记载:“旧时武侯(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莽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登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慢撒茶山传说,易武(慢撒山)汉朝就有种茶的记载。诸葛亮南征时,教民采茶和饮茶的方法,茶方为民所用。蛮砖茶山的茶农说,诸葛亮安抚南疆北归时,当地的本族人要跟随而去,诸葛亮怕他们掉队,就叫他们夜里头朝下睡,马向南拴。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却搞反了,头朝上睡,马向北拴,结果还是掉了队。诸葛亮见他们没有跟上队伍,就撒了把茶籽说:“你们吃树叶,穿树叶吧!”这样,本地族人就留下在茶山以茶为生了。

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人告诉我们,他们的祖先相传是诸葛亮南征时,随军而来的北人。因途中这些人好贪杯,而被大队“丢落”了,后被附会成近音词“攸乐”,这便是攸乐茶山的来历。孔明不仅教这些落伍的北人以茶为生,还教他们照他戴的帽子的模样搭屋而居,现在基诺族人住的孔明帽式的竹楼,便是在孔明的启示下而建造的。孔明回到成都后,还不忘记丢落在这一带以茶为生的老部卒,每年到冬季,孔明都派人前往看望他们一次,并让蜀地的乡亲,用骡马驮去当地的物资,与攸乐的茶农交换茶叶,使攸乐一带的茶农,有了更加殷实的日子。这些故事都世世代代地相传下去,成了攸乐山茶农心中永远的崇拜。他们为了感恩孔明,将孔明山视作孔明的化身。我们在革登茶山的新酒房和茶王树的山梁上看孔明山,还真有点形神酷似的样子。山形象孔明戴着道冠的头像,而孔明的脸,正朝着革登山上的石头寨,右侧的耳朵则附着茶王树的山梁。我们看着这眼前景,回思孔明当年教民兴茶的感人故事,敬仰怀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啊!

日出月落,冬去春回,在漫长的岁月里,诸葛亮遗器所到的六山,已承袭了孔明的惠泽,逐渐发展成为云南普洱茶的集中产地。当年孔明南征时,深入滇南的“不毛之地”,帮助云南各族人民发展茶叶生产,他们世世代代亲切地称茶树为“孔明树”,茶山为“孔明山”,尊孔明为“茶祖”。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孔明诞生日)这一天,都要举行“茶祖会”,点燃“孔明灯”,跳民族舞,以此纪念孔明。

普洱茶祖孔明的传奇故事


相传建兴三年(225)春,南中大乱,蜀相孔明请缨征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戡乱途中,蜀军进至桃花江畔渡口,因角江水瘴气,众军士纷纷中毒晕倒。危争时刻,幸得当地蛮濮人相助,送姜茶汤解毒,含茶于口避瘴气,得以渡江,再破蛮兵。

七擒七纵,孟获始服,南中终定!

武候风茶叶如此神效,即命采购茶子数十驮,随军南进,深入后方,所到之处观山水,察民情,扶民心,传农耕技术,赠茶子诸礼,深受欢迎,并昌导各族团结,发展生产,广植茶园,共谋生计。

为兴汉室,武侯派得力将士到滇西南采适茶叶,以备军需,商贸之用。从而促进了滇西南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因此现在的许多地名就源于孔明的这段典故,譬如攸乐、莽芝、蛮砖、倚邦、革登、易武等。

此后,支南各部落为感武侯恩德,每年都以象齿矩狗、丹漆茶蜜纳贡。

古往今来,历史变迁,但武侯鼓励云南少数民族开山种茶的故事依然广为颂扬,并被尊为普洱茶祖。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各茶庄茶号和各地商旅相聚思茅(现改为普洱市,思茅相传是当年孔明思念故乡茅芦而起名),以隆重的仪式祭祀孔明兴茶的功绩。

诸葛孔明:普洱茶 种茶人的“茶祖”


在云南省种茶的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摘春茶季节的到来时,无论是少数民族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云南省种茶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省普洱市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可是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这还得从诸葛亮(孔明)南征说起。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100里处)。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

云南的古濮人是茶祖


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万物争嵘,连绵不尽的大山都被森林密盖,上万种植物生长于此,上百种动物栖身于此。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社会,以采集活动和狩猎活动为主要生存方式时,这一地区无疑是最适于人群生存之地。临沧、保山、普洱、西双版纳各地的出土文物和洞穴遗址证明还在旧石器时期,澜沧江两岸的大山上已有人群活动,这些族群就是后来史书上记载的"濮人",又因为这些族群所讲语言属于孟高棉语系,史学家们为了将他们与湘、桂、黔地区的濮人相区别,于是将他们称为"永昌濮"。

这些操孟高棉语的永昌濮是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原住民,他们在澜沧江流域活动了数千年后,氐羌系民族才从青藏高原迁往云南。商、周时期往云南方向迁徙的氐羌系民族主要还在金沙江流域的川、滇、藏交界地带活动生息,部分已进到金沙江南岸的氐羌系(彝族及各支系哈尼、拉祜、傈僳、纳西、基诺、普米族等)民族直到东汉以前仍主要居住在滇西北一带,进入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还很少。

东汉时期,中央政权在云南永昌(今保山)地设永昌郡,永昌郡辖地东西3000里,南北4600百里。今临沧、普洱、西双版纳、保山、德宏各州市完完全全地都在其内。永昌郡辖地内的澜沧江两岸有几条海拔超过3000公尺的大山脉,邦马山、无量山、哀牢山,这三大山脉纵横千里,雄奇逶迤,因其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物种条件适宜,自山中生木时就生长着大量的茶科植物。经过上亿年的进化繁衍,野生茶树在三大山脉的原始森林中广散而生。进入20世纪后,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几十位茶叶专家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多次考察,断言世界茶树原产地就在这一区域,此结论现已被国内外茶界专家公认。

云南的古濮人(永昌濮)及他们的后裔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期到如今一直都在这一区域生存活动。古濮人是最早看见茶树、认识茶树、吃茶叶、吃茶花的族群。

旧石器时期古濮人还不事农牧,他们的生存来源主要靠采集和渔猎、山花、野菜、树叶、野果、野蜂蜜、虫、鱼、鸟都是他们充饥的食物。长期的采集活动必然会使他们逐渐认识哪些花、哪些叶、哪些果能吃,哪些不能吃。野生茶树在邦马山、无量山、哀牢山的原始森林里到处都有(今天仍是这样),茶花又引人注目,古濮人在进行采集活动时,茶花、茶叶必然就会进入他们的视线。

到过云南山区的人都知道,云南的山上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山花、野花盛开,可以食用的花有好几百种。古濮人有采集各种山花、野花、各种树上的花作食物的习俗,这种吃山花、野花、树上开的花的习俗,古濮人的后裔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现今仍然保持着,而且现还居住在山区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几乎仍然是天天都在将各种花当菜食用,这是远古时候留下的食俗。

一万年前甚至更早,活动在澜沧江两岸大山里的古濮人在进行采集活动时一定是从采花到采叶,因为花最引人注目,花的颜色、形态很容易记住,哪些花无毒可食用吃上几次采上几次便可永远记住。古濮人在采集野花、野果、野菜的过程中发现茶花能吃,从而发现茶叶也能吃的可能性极大。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永昌郡其地有大竹名濮竹"。大濮竹生于云南至少已有一万年。五千年前云南还没有出现金属器具和陶土器具时,比碗口还粗的大濮竹就是古濮人煮食物的锅,布朗族今天还保持着用大竹简煮茶花、茶叶水加野蜂蜜喝的习惯,这应该是原始社会时期,还没有出现陶土器具时留下来的遗风。

有大量的洞穴遗址证明,新石器时期古濮人已普遍使用火,有火塘还有大濮竹,古濮人完全有条件煮茶汤喝。古濮人从懂得煮新鲜茶花、新鲜茶叶到懂得煮干茶花、干茶叶吃就很容易了。当古濮人从采集经济时代进入到狩猎经济时代时,茶叶更以其特有的作用和功效成为古濮人健康的保护神。

古濮人至少五千年前已在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中进行狩猎活动,捕到野兽、野禽就用火烤着吃。狩猎经济时代古濮人的主食就是烤肉,而吃烤肉一定要有汤水伴吃,天天吃那烤得半生不熟腥膻味很重的兽肉禽肉,没有一种解热去腻消食的汤水伴吃,人的肠胃是受不住的。古濮人在吃烤肉时一定要寻找一种能去油腻、去热积、助消化的汤水喝,在喝过各种野花、野菜、枝枝叶叶煮的汤水后,会发现茶汤去油腻、去腥膻、去热积、助消化的效果当数最好。茶汤、茶水以它特有的功效自然会被古濮人在吃烤肉时作为首选汤饮、必备汤饮。茶叶容易采得,澜沧江两岸的大山上一年四季都有不凋落的茶树叶片,古濮人无论何时吃烤肉都能采到茶叶煮汤水喝。

云南的古濮人煮茶叶吃,煮茶汤喝不是神农所教,说孟高棉语的古濮人没有去过大渡河以北,他们不知道神农在哪里,也听不懂神农部落的语言,云南古濮人称茶为"腊",吃腊、饮腊是古濮人还在采集经济时代,还在狩猎经济时代,还在以烤肉为主食时代就已懂得的生存方式、饮食方法,是他们从生活实践中感知出来的。

古濮人古老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双江地区的布朗族现在还保留着吃烤肉、喝竹筒茶的习俗,每当他们要去较远的山上千农活,出门时就用芭蕉叶包上一包饭,再带上一块腊肉和一只活鸡,休息吃饭时,将鸡杀后与腊肉一道放在火上烤熟,吃饭前又从茶树上连枝带叶的折下几根茶树枝然后放在火上烤,待茶枝上的新鲜叶片烤千烤焦后再抹下来放在竹筒里加水煮汤。笔者亲口尝过那茶汤不涩不苦,带回甘味,冷凉后回甘味更浓,吃几口烤肉后,喝上几口那茶汤胃里顿觉舒服。

布朗族这种将新鲜茶叶用火烤千烤焦后用竹筒煮汤而伴烤肉吃的方法,传递的是远古的生存方式信息,是布朗族还处在游猎经济,还没有使用瓦陶用具时,就已懂得的一种饮食方式。

可以保守地断定至少五千年前澜沧江流域的古濮人在火堆边吃烤肉时,就已经在喝用竹筒煮的茶水,否则他们如何能保持几千年的吃烤肉的习惯,如何能一代一代地健康地延存下去,如何能度过上千年的游猎生存方式。古濮人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以火烤肉为主要食品,在这背后一定有辅助食物,那就是茶和盐,是茶叶、盐巴佑助古濮人走完游猎经济时代。古濮人长期吃茶,经常吃茶,对茶叶具有去热解毒、解腻消食等的功能和作用必然就会非常清楚。

当古濮人从游居到定居,开始刀耕火种,进入半农耕半狩猎的时代时,自然要将已认知的野生茶树引为家种。古濮人一定居就种茶留下了明显的遗迹,在云南不管哪个地方只要发现特大型人工栽培的古茶树(树围2米以上),细查那个地方的历史,那地方一定有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居住过。反过来只要是古濮人刀耕火种过的地方,那附近总能找到人工栽培的

特大型古茶树。古濮人一定居建寨就种茶,说明他们已认识到茶叶不仅有食用价值而且还有药用价值,是他们健康生存的必备食物。

德昂族和布朗族有族源关系,同是古濮人的后裔。德昂族对茶的认知、记忆和敬重堪称溶入血脉,他们将茶与整个民族的生命连在了一起。

德昂族的创世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中记叙了德昂族曾在山洞里居住过,又说德昂族的始祖是由102片茶叶变的。古歌唱的是对远古时候生活的记忆,从德昂族的创世古歌中可以看出,德昂族还在居洞穴时已知道茶叶。德昂族称自己是茶叶变的,说明还在远古时候德昂人的生活就与茶叶连在一起,茶叶一直在他们的记忆中。茶叶与德昂人的生存繁衍有关系。德昂人的先祖留下遗训告诫后人世世代代不要忘记茶叶,德昂族的先人对茶叶如此敬重,折射出他们对茶叶的深刻记忆和认识,可隐约读出远古时候饮茶、种茶曾经是濮系民族的族群标志。

云南的古濮人知道茶能吃那至少是1万年前的事,知道茶有清热解毒、去腻消食的作用,有保健、治病功能至少是五千年前的事。古濮人生活在茶树原产地,游住在野生茶林里,从采集经济时代就开始吃茶叶、茶花,茶叶伴随他们走过采集经济时代、狩猎经济时代、农耕文明时代,这一过程不会少于1万年。

澜沧江流域的古濮人吃了上万年的茶,种了3000年的茶却因为没有文字,没能记下他们吃茶、种茶的历史。古濮人讲的是孟高棉语,东汉时中央政权在云南设了永昌郡,但那些会写汉字的文人们不知是听不懂孟高棉语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也没有为永昌濮留下几行有关茶叶的文字。只有邦马山、无量山、哀牢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树及原始森林边的濮人住过的古寨旧址上那一棵棵人工栽培的古茶王在为古濮人发现茶、吃茶、种茶的历史作证。

最早发现茶,最早吃茶、种茶的澜沧江流域的古濮人没有人为他们的茶事写书作传,而比古濮人吃茶晚几千年的神农却有人为他撰文、著书、编神话。

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根据这段记载于是便有人说茶是神农发现的,神农是茶祖。仔细分析,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有疑点。古代的茶字到底如何写有多种说法,神农尝到的那种能解72种毒的植物到底是不是茶无法考证。一天只有24小时,还有8小时为黑夜,神农只有16个小时看得见百草,16个小时内遇了72种毒得茶而解,茶能在短时间内解72种毒吗?茶不是什么毒都能解的。神农发现茶能解毒,说明他是在寻找药,茶所含的药用功能被他感觉出来,神农把茶作为药来看待,并没有蒋茶当做可充饥的食物看待。当人类已知道寻找治病的药时,那说明人类已经进入了定居农耕时代,神农发现茶是在为他的族群找药时发现的,说明他的部落当时已进入农耕文明。而云南的古濮人最初寻找茶、采集茶、吃茶是将茶作为一种能充饥、能入口的食物来看待,人类寻找食物的历史远远早于寻找药物的历史。

甲骨文里不知是否有茶字,但汉文史书中讲茶的不少,却没有哪一页说在神农之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有谁知道茶可食用,有谁在吃茶,是当时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没有茶树还是茶树太少,人们没有发现茶树,不知道茶叶既可生吃,又可熟吃,最后还是神农在找药时发现了茶树,摘几片茶树叶放进口里就解除了身上所中的72种毒,神农放进口里的那几片树叶是不是茶值得怀疑,世界上有可以解72种毒的新鲜茶叶吗?

茶有一定的药用功能,但发现茶叶的药用功能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时刻遇到什么毒突然发现的,应该是人类,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茶树原产地野生茶树较多的地区的先民们首先发现了茶能食用,食用的时间长了才感觉出认识到茶还有保健和治病的功能。茶的药用价值是古人经过许多年许多代人的生活实践,感悟出来认识到的,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瞬间发现的。说神农因为某日遇到72毒得茶而解,从而始知茶,从而为茶祖的说法神话的成分太重,有明显的汉文化中的祖师文化的痕迹,凡是重要的行业都要找个祖师爷来供着。茶叶到今天为止也没有被列入药品,它仍然在食品的范围,所以只有最先发现茶叶无毒能食用,有食用价值的人才有资格当茶祖,生活在茶树原产地的云南的古濮人最先发现茶、采集茶、吃茶、种茶,古濮人(永昌濮)才是真正的茶祖。

(注:古濮人的后裔即今布朗族、佤族、德昂族)。

云南普洱茶种茶人的“茶祖”


在云南省种茶的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摘春茶季节的到来时,无论是少数民族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云南省种茶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省普洱市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可是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这还得从诸葛亮(孔明)南征说起。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100里处)。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

2005年3月底,在云南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了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人们以纪念茶祖孔明、振奋云南茶界精神为名,提出了全面振兴普洱茶古茶山(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诸葛亮:云南人的“茶祖”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可是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这还得从诸葛亮(孔明)南征说起。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100里处)。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2005年3月底,在云南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了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人们以纪念茶祖孔明、振奋云南茶界精神为名,提出了全面振兴普洱茶古茶山(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云南女儿茶的由来


在云南茶区,勤劳的各族妇女自古至今都是茶叶生产劳作的主力军,她们常常迎朝露、顶烈日、冒风雨、踏夕阳,早出晚归,采茶制茶。茶叶融入了她们的情感,茶叶寄托了她们的希望,她们采制的茶叶也常常被称为女儿茶。

《红楼梦》第63回中写到:宝玉忙笑道:今儿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顽一回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茶缸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这里提到的女儿茶其实就是一种普洱茶产品,是由云南上贡满清皇室的贡茶之一。

明清时期,云南茶区以生产普洱紧压茶为主,产品主要有团茶、饼茶等,其加工工艺为:大叶种茶树(C.assamica)鲜叶、锅炒杀青、手工揉捻、晒干、晒青毛茶、蒸软、揉(压)制成形凉干。公元1659年(清顺治16年),满清平定云南,普洱茶作为云南特产之一开始上贡清皇室。公元1729年(清雍正7年),清朝廷设立普洱府,管辖今思茅、西双版纳等广大地区,同年在府治宁洱县(今普洱县)设立普洱贡茶厂,以西双版纳的倚邦等六大茶山原料精制普洱贡茶,并在攸乐山(今景洪市基诺山乡)设立攸乐同知(后改为思茅同知),负责监管普洱茶生产及进贡、运销事宜。由于满族是一个以肉食为主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满族统治者更是山珍海味无所不及,难免引起消化不良。而普洱茶由于具有显著的消食健脾作用而深得满族统治者的喜爱,皇宫中饮普洱茶成为时尚。除了皇宫自用之外,普洱茶还大量赏赐给皇亲国戚或有功之臣,拥有普洱茶成为满清显贵的一种标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