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是何如传向西方的?

发布时间 : 2021-08-27
中国茶叶的名字 中国茶叶的历史 中国茶叶的发展

中国茶叶的名字。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茶叶是何如传向西方的?”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是我国的国饮。在茶及茶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它不断影响着邻近国家的茶业发展。不仅如此,茶文化超越东方,流传到西方国家。那么西方国家是如何了解到茶文化的呢?

最初的时候,西方人是从波斯商人那里了解到茶文化的。十六世纪中叶,威尼斯作家拉马歇写下了两部大作《中国茶》与《航海旅行记》,记述了自己从波斯商人那里听到的中国人饮茶的习俗:用水煎煮茶的叶片,空腹饮用,可以缓解身热,头疼、腰痛以及关节疼痛,饱食过度时也可以少量地饮用这种汤汁,不久就能见效。

西方最早亲身见闻饮茶的是十六世纪到达东方的天主教传教士。当时,葡萄牙传教士加斯柏尔达克鲁兹亲眼见到了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此物味道略苦,具有治疗作用。1567年,俄国人彼得罗夫和亚雷舍夫在中国进行游历后回国,将有关茶叶的信息首次带到俄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对茶文化的西传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记述到:中国人在春天采集这种茶叶,供吃饭时饮用或朋友来访时待客;它的味道不是很好,略带苦涩;茶叶分为不同等级,按质量可卖一个或两个甚至三个金锭一磅。

在了解到饮茶的资讯后,荷兰人最早开始进行中西茶贸易,他们带来的是当时欧洲的饮品干鼠尾草,用它来交换中国人的茶叶。荷兰自然成为西方国家中最大的茶叶贩运国。随着时间的推移,饮茶风气在欧洲逐渐流行起来,荷兰人甚至还将饮茶习俗带到了美洲殖民地。

由于进行中西茶叶贸易有利可图,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也开始致力于发展茶叶贸易。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先后在台湾与厦门建立了商馆,后来又在广州建立了商馆,茶叶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实早在英国人进行茶贸易之前,各界社会人士就开始饮茶了。1663年,诗人埃德蒙沃勒尔在王后过生日时写诗祝贺:

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

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

一为后中英,以为群芳最;

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

祝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

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

这一诗作既赞美了美丽的王后,也赞美了茶。随着中英茶叶贸易的发展,饮茶的人数日益增多,英国人还就饮茶是否有害进行了争论。1748年,卫斯理宗创始人约翰卫斯理率先发难,认为饮茶能造成手不停地颤抖,号召信众们戒茶。作家乔纳斯翰威说自己每喝一次绿茶,就像喝了毒药,痛苦万分。大文豪约翰逊博士对此进行了批评,他以身示范,在一位贵夫人的家中一次饮茶32杯。通过实验,多名医学界人士认为茶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同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宜饮茶。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饮茶的功效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社会各界逐渐都开始饮茶,到十九世纪时出现了闻名世界的英国下午茶。

美洲的饮茶习俗是欧洲移民引入的,英国控制了北美之后,在这里大量地销售茶叶,没成想由此点燃了北美独立的导火索。英国为了将英法战争的巨额支出转嫁到北美人民头上,采取了在北美增税的政策,其中包括对茶征税每磅征收三便士,殖民地人民纷纷购买来自荷兰的走私茶,英国则强行将茶运到北美销售,由此引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因为这一历史情结,很长时间内,美国人都是将饮茶与不爱国联系起来,所以美国人变成了比较彻底的饮咖啡的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的饮茶量正在逐渐增加,很多人在餐馆就餐时都会点茶,还有一些人会专程到茶室饮茶。

茶依靠自己本身具有的清香宜人,强身健体的功效在西方广泛传播。茶在西方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带动了中国茶产业的兴盛,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广泛流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cy316.com编辑推荐

中国茶叶东传日本西传欧洲


公元4世纪末,茶叶随佛教由我国传入高丽,为我国茶叶外传之肇始;南北朝宋元徽时(473-477),土耳其商人与中国商人在蒙古边界,以物易茶,开创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之先河。

中唐时期,朝鲜半岛开始种植茶叶。《东国通鉴》记载:“新罗国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赐予茶籽,始种于金罗道之智异山”。公元868年,新罗国少年崔致远奉父命到大唐求学,后中进士在中国为官,正是唐代煎茶盛行之时,他回国后极力推广大唐的煎茶法与饮茶习俗,饮茶之风迅速在朝鲜上层社会和民间流行。

茶叶传入日本是在唐永贞元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在中国天台山国清寺留学回国时带去茶籽,栽培于京都比睿山麓,成为日本种茶之始。南宋末年,日本高僧荣西两次来我国天台山、径山求法,学成归国时将种茶、制茶技术,饮茶习俗和茶禅礼仪等带回传教。抹茶道是日本茶道历史的主线,其承袭我国宋代点茶技艺。明代盛行的散茶瀹泡法,由我国明代高僧隐元传入日本,即今日本煎茶道。

茶叶西传欧洲在16世纪,葡萄牙人从中国带回茶叶,饮茶开始流行。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后,提倡皇室饮茶,使饮茶之风风靡英国。18世纪初,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并转销其美洲殖民地,后又运销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地,饮茶热浪席卷欧美。茶叶南传南亚在18世纪末,1780年,印度首次引种中国茶籽,开始种植茶叶。1826年,印度尼西亚华侨从中国引进茶种,发展茶叶种植与生产。1841年,斯里兰卡因咖啡树遭受虫灾,开始引种中国茶树;茶叶北传俄罗斯是在17世纪初,当时中国使者向俄国沙皇赠送茶叶,引起沙皇的兴趣,此后饮茶之风渐在俄罗斯流传,并开始种植中国茶叶。

茶叶源于中国,其外传历史悠久。茶树种植、制茶技艺和品饮方式与习俗,追根溯源都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入其他国家。中国茶叶外传的一条“茶叶之路”,将中华文化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茶叶传外漫话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中国茶叶传外漫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代,日本派遣了一批批“遣唐使”到中国,另方面,中国高僧鉴真则率领众多徒弟东渡日本传播佛学与中国文化,因此,唐代是中国茶叶和饮茶习俗传日的重要时期。又据王辑五《中国日本交通史》载:“茶道亦为宋文化移植于日本者之一,当奈良时期(公元710-783年),茶已传入日本,维仅供药用。”

中国茶叶输入欧洲,文献记载是在十六世纪,据1914年威廉斯所著《中国》书中记述:茶的输入西方各国,起初是很慢的,据一些文献记载系由荷兰人于1591年带来欧洲。该书还说到,英国有名的日记作家彼普斯在1660年9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曾遣人取一杯茶――中国饮料来,这是我从未饮过的。起初,荷兰商人在中国收购茶叶是由厦门出口。茶字的厦门话读音是“荻”,所以荷兰文把茶称为THEE,就是源于茶的厦门话音译而成。后来,英文把茶称为TEA,也是仿照厦门话茶字读音而来。1917年考林编著《中国百科全书》说:“伦敦第一间茶室是1657年创设。每磅茶叶价格大约六英镑至十英镑。中国茶树移植锡兰岛(今斯里兰卡)是在1839年。”1763年,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耐获得西方商船主带去的一株活茶树,他欣喜地在自己的植物学著作中增添了新的内容。此事被载于罗伯特所写《到中国的西方旅行家》一书中。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次远航中国进行贸易,其所购买的中国商品中,有从福建采购的大量红茶和绿茶,这是中国茶叶第一次直接由中国输入美国。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中国茶叶传外漫话》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茶文化


英国《金融时报》8月28日发表文章,题目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茶文化”。文章说,中国是一门学问。了解这个国家似乎与学习中文同样困难。据说,商务游客很快被淹没在中国城市的海洋里,他们四周是迅速崛起的高楼大厦,他们会在私家餐馆包间里边看电视边享用晚餐,以及去卡拉OK唱歌。同时,这些将自己定义为观光客而非旅行者的人,会在闻名遐迩的长城上漫步,在宽阔的江河上航行,品尝一些不可思议的食物,逛商场,然后回家。不管怎样,开放的新中国有时候似乎与封闭的旧中国同样令人难以捉摸。

茶文化源远流长

要解开其中的错综复杂,要么需要面对疑问时拿出勇气,抑或要求你对鸟类、园艺、火车、艺术等具有特别的兴趣———这些事物将你带往比夜总会和游艇更为陌生、也更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

茶也能做到这点。茶生长在中国南方,深受全中国人的喜爱,它不仅会将你带到中国一些风景最为旖旎的地区,而且在品茗过程中,它还会带你透过中国不佳的公众形象,领略一个更美好和更高雅的中国。

中国大多数地区多山。低地主要用来从事生产性农业耕作,以养活中国13亿人口,因此可被移往高处的农作物都会被移向高处。茶非常适合这种方式———实际上你可以在许多地区开辟一小块茶园。“茶园”非常准确:修剪成型的小茶树被移植到阳台和花架上,乍看像是郊外园艺非常青睐的那种垂落的女贞灌木,或是像一些蔬菜雕刻家手下大胆的作品。在福建省武夷山的大红袍峡谷里,这种植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在这个流水淌过层层沙岩和砾岩的幽静山谷里,人们砍伐竹子,腾出地方种植茶树。

“龙井问茶”诗意浓

或许在所有茶乡中,中国浙江省的杭州市是交通最为便利的。杭州是魅力无法抗拒的龙井绿茶的故乡。极品龙井茶闻香和品味像是叶绿素香精与奶油榛子的混合。

龙井供应的茶叶(旅游地图上称“龙井问茶”)质量上乘,当地茶迷对泡茶所用的水颇为讲究,要从两里以外的“虎跑梦泉”汲水。正如大家所见,茶能带出务实中国人性格中诗意的那一面。对于那些曾经认为适度饮酒能让人在外度过一个美好夜晚的欧洲人来说,在杭州的茶坊消磨一个晚上,例如“茶人居”或“和茶馆”,不仅能学到许多茶的知识,还可以让人得到积极的启发。身边茶壶中的水缓缓地烧开;有人不时为你斟上水;桌上不停供应着西瓜和荔枝等水果,以及南瓜子、干鱼条、莲蓉蛋糕和芝麻饼干等小点心。

品尝上等的绿茶,如同品味春天的感觉———它带给你完全放松的心情,而茶室里古典的家具、传统的装饰和服务员的服装,以及萦绕室内的音乐,使这种文雅精致的感觉更为强烈。如果你找不到这种感觉,可以回到西湖边,在怡人的夜晚,月亮升起的时候,传统音乐家会聚在一起演奏,享受音乐。

语言障碍能克服

在中国,对游客和本地人来说,再没有比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更加难以逾越的障碍了。当你在路上走过时,许多人会欢快地以“Hello(你好)”向你打招呼,但你要想以英语与他们交谈时,他们很快会笑笑表示语言不通,即便是那些应该掌握一点英语的人(例如酒店前台职员)通常也只会说中文。

但如果把英语单词仔细写出来的话,你会发现沟通会更容易一些。因此,英语习惯用语书籍非常有用,因为书上会相应地标明中文。不过,并非事事都是那么困难:双语路标比比皆是,中国的机场和国内航线令人印象深刻,其通畅的收费公路亦是如此。在中国的城市,便宜的出租车是最便利的交通工具。令人高兴的是,中国的出租车司机不会向你索取小费,他们开车也很有风度。

外出去餐馆就餐也不用担心,因为许多大餐馆的经营之道是,在店里陈列装满新鲜鱼和贝类等水产品的巨大鱼缸,装着鸡的玻璃箱子,以及放着原材料、然后覆上食品薄膜的简单菜品样盘,或是堆得高高的、等待上笼蒸熟的冷糕点。因此点菜完全不需要菜单。你指向哪道菜,他们就为你做什么菜。

中国茶艺的热流正在西方涌起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中国茶艺的热流正在西方涌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东方文化的魅力日益引起西方世界的注意,在中国国内滚滚兴起的茶文化热潮,也开始波及到国外,引起东西方人士的重视和喜爱,中国茶文化的复兴就是从弘扬茶艺开始的。

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各种门类的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祖国大地,在茶艺馆里每天都在向群众演示中国的茶艺,引起人们的饮茶兴趣,从而促进了茶叶的消费量。

现在,无论是西欧、东欧还是北欧,都有中国式的茶艺馆,就是作为茶道大国的日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学习中国茶艺。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都有各种各样的中国茶艺培训班,参加学习的不但有青年人,也有老年人,他们认为日本的传统茶道太过严肃、繁琐,不如中国的茶艺更富有情趣,更有艺术性,同时,中国的炒青、烘青绿茶和乌龙茶也比日本蒸青绿茶更香更好喝。现在,在日本的茶叶市场上中国绿茶和乌龙茶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同样,在西方,一股喜爱中国茶艺的热流正在涌起,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在学习中国茶艺,仅以法国为例,最早推广中国茶艺的地区是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早在10年前,就由北歌女士牵头组织了“法国茶道协会”,会员都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每个月都开展活动,由北歌会长亲自讲课,向会员们教授中国绿茶、乌龙茶的冲泡方法。北歌会长每年都到大陆来参加茶文化节,2003年11月,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开幕之际,他们和法国中国事务协会与里昂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中国茶文化节”,特邀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表演团进行三场表演,在金碧辉煌的里昂市政厅,三百多名法国官员和上层人士聆听了北歌女士长达一小时的专题演讲,如痴如醉地观赏了历史系列茶艺表演,表演结束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演员谢幕达三次之多。

现在,不仅是西欧的法国、英国、德国,就是东欧的捷克、俄罗斯,以及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各国,都已陆续出现了中国茶艺馆,它们每天都在向外国群众进行茶艺演示,向他们宣传、推荐中国茶叶,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喜爱中国茶叶,这个势头才刚刚开始,真正热潮还在后头。

所以中国茶叶的大好形势也还在后头,中国的茶人不但要在国内大力开展茶艺活动,还要努力向世界推广,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更大的文化意义,只要外国人热爱中国的品茶艺术,自然就爱上中国的名优茶,这些名茶也才有可能走出国门。

中国茶传天下始于厦门


厦门港从前啥模样?根据何丙仲收集的资料,1880年,鼓浪屿还是个荒岛,五老峰也没几棵树。何丙仲说,厦门不是农业之地,渔业也不会太发达,它地处九龙江流域,当年却又施行海禁,走贸易路线成为历史必然。但如果没有郑成功,厦门港崛起尚需一些时日。

据记载,厦门是昔日中国第一输出茶的港口,海上茶叶之路发祥地在厦门。郑成功储贤馆谋士阮旻锡曾描述洋人到厦门买茶贸易的盛况:西洋番船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而经证实,荷兰人从厦门得到茶以后,再将茶介绍到欧洲。英文中的tea,恰是从厦门的闽南方言te(茶)字而来。

黄檗文化也是郑成功拨船护送福清市黄檗山万福寺高僧稳元禅师而传到日本的。1654年5月10日,稳元从黄檗山出发,6月3日到达厦门宿天界寺,后从厦门水仙宫搭船离去。郑成功还特意给他留了一封信。

前些年,何丙仲在厦门破狱遗址的地板上,意外地发现几座感恩碑,上面有记载:清朝时,厦门船只遇难,船主家族破产,水手家庭却索要高额赔偿,幸好政府制定政策减轻船主经济压力,碑上留有420多个船东的名字。以一位船东拥有一艘船来计算,厦门港当年至少有400多艘船,由此可见厦门港的繁荣程度。何丙仲说,这都是郑成功先前打下的基础,使得后人依旧照此方式继续拓展。

中国茶礼茶宴是如何东传日本的


中国的茶和饮茶礼仪是伴随着中国佛教文化而传到东邻日本的。日本学者以为,在日本圣武天皇时代,中国僧人鉴真东渡扶桑,带去大量药品,茶即其中之一。这是日本文献中有关茶的最早记载。

在宋代,随着中日禅僧来往的增多,饮茶方法也传到日本。1168年,日僧明庵荣西(1141-1215)入宋求法,由明州(今宁波)登天台山。当年,荣西携天台宗典籍数十部归国。1187年,荣西再次入宋,登天台山,拜万年寺虚庵怀敝为师。后随师迁天童寺,并得虚庵所传禅法。传到日本,从而形成日临济宗黄龙派法系。荣西在中国的数年时间内,除习禅外,还切身体验到中国僧人吃茶的风俗和茶的效用,深感有必要在日本推广,于是带回天台茶种、天台山制茶技术、饮茶方法及有关茶书,亲自在肥前(今佐贺)背振山及博多的圣福寺山内栽培,并以自己的体会和知识为基础写成了《吃茶养生记》一书,这是日本最早的茶书。由于该著在日本的广泛流传,促使饮茶之风在日本兴起,荣西亦被尊为日本的茶祖、日本国的陆羽。

诚然,荣西来到中国时见过并研究过陆羽《茶经》及众多的中国茶典籍,其《吃茶养生记》中详细介绍了茶的形态、功能、栽培、调制和饮用,也谈到宋代人的饮茶方法,但据日本当代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利休居士十五世千宗室研究认为,有关荣西著《吃茶养生记》的意图可做如下结论:

1荣西所关心的只是茶在生理上的效能;

2对于饮茶这一行为所拥有的意义,即关于饮茶行为的思想问题,荣西没有附上什么含义。对荣西来说,茶是饮料之茶,除了茶的药学上的效用外,荣西不抱任何兴趣。偶而引用陆羽以及其它的中国文献时,也是为了明确茶的如上效用。

3另外,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其《禅与茶道》

4一书及村井康彦在其《茶文化史》

5一书中也有类似观点,兹不赘述。应当说,上述观点是有道理的。不过,也应看到,正是荣西第一个系统地向日本人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其《吃茶养生记》一书也被日本史书《吾妻镜》称为赞誉茶德之书,其对于后世日本茶道的形成和流行功不可没。

荣西之后,曾为荣西之弟子的禅僧希玄道元(1200-1253)于日贞应二年(1223)与荣西另一弟子明全相伴入宋。道元在宁波阿育王寺、余杭径山寺习禅后,入天童寺师事曹洞宗13代祖如净禅师,受曹洞禅法而归,在日本建永平寺、兴圣寺等禅寺,倡曹洞宗风。道元还依《禅院清规》制订出《永平清规》,作为日本禅寺的礼仪规式,其中就有多处关于寺院茶礼的规定。如新命辞众上堂茶汤、受请人辞众升座茶汤、堂司特为新旧侍者茶汤、方丈特为新首座茶、方丈特为新挂搭茶等等,皆有详细的规定。

8道元的《永平清规》是最早记载日本禅院中行茶礼仪的日本典籍。其对于日镰仓幕府时期寺院茶的普及从而对日本茶道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不过,道元虽到过径山寺,但他所从学的是与径山宗杲所倡看话禅相对立的曹洞宗的默照禅,可以判断,他对径山茶宴特别是行茶礼仪中的茶具和室内布置重视不够。真正将径山茶宴移入日本,从而使日本禅院茶礼完整化、规范化的是道元之后的日僧圆尔辨圆(1201-1280)、南浦昭明(1236-1308)和径山寺僧兰溪道隆、无学祖元。

1235年,圆尔辨圆(溢号圣一国师)因慕南宋禅风入中土求法,在余杭径山寺从无准师范等习禅3年,于1241年嗣法而归,并带去了《禅院清规》1卷、锡鼓、径山茶种和饮茶方法。圆尔辨圆将茶种栽培于其故乡,生产出日本碾茶(末茶),他还创建了东福寺,并开创了日临济宗东福寺派法系。他还依《禅院清规》制订出《东福寺清规》,将茶礼列为禅僧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仪作法。其后径山寺僧、曾与圆尔辨圆为同门师兄弟的兰溪道隆、无学祖元也先后赴日弘教,与圆尔辨圆互为呼应。在日本禅院中大量移植宋法,使宋代禅风广为流布,禅院茶礼特别是径山茶宴即其中之一。

南宋开庆元年(1259),在日的兰溪道隆门下弟子日僧南浦昭明(谥号元通大应国师)入宋求法,在杭州净慈寺拜虚堂智愚为师。后虚堂奉诏住持径山法席,昭明亦迹随至径山续学,并于咸淳三年(1267)辞山归国,带回中国茶典籍多部及径山茶宴用的茶台子及茶道器具多种,从而将径山茶宴暨中国禅院茶礼系统地传入日本。

中国茶叶的起源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叶楹联


中国茶叶,源远流长。茶联又称对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技夺目鲜花。现将常见内容广泛,意义深刻,集录如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曼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就曾写过茶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将名茶好水,青山美景融人茶联。

在家乡,郑燮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写道: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种粗茶、菜根的清贫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

悬挂茶联古代如此,近代又何尝不是这样,仅以杭州的为例在正门上,就有这样一副茶联: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这里既说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飘飘欲仙的感受。

北京前门,大茶馆门楼的茶联: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以茶联谊的本色,而且还进一步阐明茶馆的经营宗旨。

杭州藕香居茶室的茶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君山银针是著名的历史名茶,其茶联:柳井有水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吸引游客五岳山茶联: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走,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水泉。

成都望江楼茶联,作者清代何绍基: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茶联: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春茶比酒浓。

成都早年间有家茶酒铺,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这副茶酒联,奇特、贴切,茶酒客人前往,结果经营日盛。

几种历史悠久名茶综合联: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当相聚知音人。

为爱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菜在街面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飘香屋内外,味醇一杯中。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甘泉天际流,香茗雾中飘。

欲买先品味,方识雾中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