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三杯茶

发布时间 : 2021-08-28
三杯红茶 三杯香绿茶 绿茶三杯香

三杯红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天台山三杯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专家说,人们说到茶文化,一定会说到天台,而说到天台,一定会说到茶文化。

这样一处能与茶文化划等号的圣地,是不能不去朝圣的。

诗仙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更有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说: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至此,你还不动心吗?

著名作家王旭峰在天台说,在一盏茶中,几乎浸润了中国文化的基因与密码。

天台山茶文化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一杯天台云雾茶可以折射出整个江南茶史的光芒。

朝圣是必须的。

寻觅那一处又一处历史遗存,不自觉的心魂在游荡。似在世内,又在世外,人间遍是天台路,问茶何处不蓬莱。

这是一杯仙茶

当时在天台华顶山上喝的那一杯茶。

史记三国吴赤乌元年道教天师葛玄植茶于华顶。清康熙《天台山全志》载:茶圃,在华顶峰旁,相传为葛玄种茶之圃。

天台山人工种茶,始于汉代道教仙人葛玄,这是浙江乃至江南茶区目前发现最早种茶的地方。这也是浙江茶史乃至整个江南茶史的源头与开篇。

历史是不可能复制与还原的。

史实总是被专家与学者在一次次的争论中得到确认或被质疑。

对于葛玄植茶于华顶山的这段历史,应该是早有定论了。那一块葛玄茗圃的碑竖立在葛玄修炼成仙的归云洞边,据说葛玄当时种了30多棵茶树。那一片山顶的茶园,连同这一块碑便成了华顶山上的一处茶文化景观。

朝圣是必须的。

这些茶树是否是1800多年前的原始茶树的遗存?没有必要去追究。

多年来的习惯,我们学会了深信专家,专家说是,便是。而我们看到的价值,她是在中华茶文化历史上的一处起点坐标,开启了江南人工种茶的历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此前也到过华顶山,每次都会在葛玄茗圃的碑前摄影留念。

滤去过于虔诚的朝圣之心,抛却羽化成仙的玄虚遐思,真实地呼吸一下堪称森林氧吧的清新空气,蓝天白云之下的世俗茶园亦是一处不错的风景。

第一次去华顶山,是夏天,错过了杜鹃花开的季节,朋友指着相间于茶园的高大的杜鹃花树说,杜鹃花开的季节,华顶山特别美,那时便想象漫山遍野杜鹃花开的场景,那将是何等壮观而震撼人心。

羽化为一只蜜蜂,羽化为一只蝴蝶,羽化为展翅飞翔的小鸟。有些场景只适合仰视,有些场景只适合俯视。那么这华顶山茶园呢?谁也不会拒绝到茅舍的山顶茶坊里小坐一会,品茶也是必须的。

少有游人的华顶山茶园,正适合三五成群茶友坐在一起品茗,在这样的世外茶园里作长时间逗留,需要有喜欢茶的心,需要一分情趣。情趣可以促成诗心,诗心可以呼唤浪漫。浪漫呢?年轻人的浪漫直取的是爱情,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浪漫便是唤醒那一分久违了的天真与烂漫。

仙人早已羽化,哪朝哪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寻吟的声音?

不需要竟陵盛会那样庄重的仪式,也不必曲水流觞那样的雅集,用华顶山的山泉来泡饮华顶山的云雾茶,如有茶友能抚琴吹箫,这时光定然过得缓慢而充实,不肯离去。

想住在华顶山的茅舍里或者在山上的农家住下,圆朝看日出,晚观云霞的梦。始终没有圆梦。

想象过华顶山茅舍茶坊品饮茶的四季。夏时阴凉,已让我等心旷神怡了;秋天由红叶点缀的景致一定也让人神迷;冬天围炉烹雪的浪漫不敢奢望;春天花语茶香一直是我心中久远的期待。

2012年5月16日,中国旅游日,首游天台山,一场盛大的仪式在华顶山举行。

我又一次来到了华顶山。

与看过的无数图片,想象过的景象一样,只是游人太多了,打扰了那分久久期待的庄严与欣喜。华顶的云锦杜鹃,树干粗壮高大,满枝盛开,花开恣意灿若云锦。蓝的天在不远处,白的云在抬头举目处,杜鹃花开如彩色的云在眼前伸手可触处,这犹如仙景的场景,如少了这一分喧闹,定会将魂魄摄了去,于是,便会忘天忘地忘古今。

不知道,华顶山是先有杜鹃,还是先有茶?山花烂漫,春茶正绿,花语、茶香,太过世俗的心灵是承载不了太多感动的。

还是想法挤进那个茅舍茶坊去品茶,锣鼓声声、琴弦如泣,总还在世间,以喜欢茶的心觅得一句:人间遍是天台路,问茶何处不蓬莱!

这一杯喝的应该是仙茶了。

这是一杯佛茶

喜欢茶,到了天台,不能不去国清寺。这是又一处茶文化的朝圣之地,日韩茶道茶文化的源头,还有专家称,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茶的发源地也在这里。

历史是如此厚重,山门是这么清幽,我们放轻脚步来到佛祖的跟前,想象着越过时空去寻找那些高僧的足迹,此处有过无数场法会,一盏茶供在佛祖的案前,也端在高僧的手里,便成了佛茶。

天台茶文化又一华彩篇章便是韩日茶源,韩国的茶、日本的茶都是从天台引种过去的。最澄、荣西这两位历史上的日本高僧对广大茶人而言何尝又不是值得顶礼膜拜的茶中圣者呢?

都说茶随佛教而传播,僧人需要茶,茶供在佛前,喝在心里,在无数的佛教道场里,天台山的寺院与茶的关系是最密切的,以茶供佛,以茶待客,在唐宋时期的天台山诸寺院成为基本礼节,影响波及海外。

罗汉供茶,是天台佛教文化的独特茶文化景象。从仙茶到佛茶,那分旷日持久的虔诚敬佛之心,感动了佛祖,天台乳花、瑞华,那茶盏中呈现的精美图案,是佛法显现?还是得心应手的茶道绝技?一位叫福全的茶僧写过:生盛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天台乳花已不见了,何处能见瑞华?

到天台山旅游,最好住天台山宾馆,或住国清寺山门口的卧龙山庄。

国清寺就在附近,听一听寺院的钟声,心静了说不定还能听到僧人的梵唱诵经之声。

茶禅一味,我深信只要放下那颗整天纠结于世事的心,再普通的茶里也可以体会到禅味。

风不动、铃动,终是修为不够的缘故。

去石梁,近石梁飞瀑的古方广寺是五百罗汉道场,中方广寺是禅宗道场。朋友说,坐在石梁桥的昙华亭中静心品茗,聆听亭外的风声、水声、鸟声,一定会带你入禅的意境,洗尽心中一切烦恼。

我不以为然,烦恼是自身的。

这是一杯文人茶

天台是唐诗之路的终点,无数的文人墨客到过,留下无数千古绝唱的诗文。

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说: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丹丘无处觅,只有佛祖在心头。喝茶我坚决秉持有道无道非常道的理念。朋友说:喝茶要五好;茶好、水好、器好、技好,喝茶的气氛好。我也赞同。这么多茶友相聚天台,好好地品品天台的华顶云雾茶实属应该。

是夜,天台葛仙茶叶公司的陈总拿出了产于华顶山的顶级云雾茶。正思量用什么水泡时,一位同样痴迷于茶的天台茶友叶李挺先生扛来了从大雷山石缝间汲取的清泉。由福州茶友曹春华女士主泡,器皿是她带来的段泥壶,公刘子和天台山著名茶人许廉明共鉴共品,真实地上演了一出苏蔡斗茶的场景,领略了清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论述的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开。水之于茶的神奇。

产自华顶山的茶自然是无可挑剔的,是夜,茶醉,不眠。

茶文化精选阅读

宋代天台山的茶与茶文化


天台山产茶最早记载是,东汉末年葛玄植茶于华顶。此后随着陈太建七年智者大师入天台山潜修,创立佛教天台宗,并大力提倡饮茶参禅,种茶饮茶之风渐行,至唐宋时期已是“云雾茶园遍山皆有”。

宋代天台山茶区分布

唐·陆羽《茶经》称:“茶……生赤城者与歙同。”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风土门》载:桑庄《茹芝续谱》:“天台茶有三品:紫凝为上,魏岭次之,小溪又次之。”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山五台山记》载:五月十八日“至天台山最高之峰,号曰华顶……苦竹黤黮,茶树成林。”

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两度登天台山,师事万年寺虚庵怀敞,潜心钻研禅学,并亲身体验万年寺种茶、制茶技术和煮茶、泡茶方法、饮茶文化及其功效,回国后于公元1241年著述《吃茶养生记》。

2005年发现位于婺(金华)、越(绍兴)、台三州交汇之地始建于宋的玉山古茶场,即宋时茶叶贸易场所。

综上,宋时,天台山已形成华顶、万年、石梁、国清、天封、紫凝、玉山等几个茶区。沿天台山脉海拔400~700米的台地上已遍布茶园。

宋代天台山制茶工艺

据宋代的《北苑贡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和《大观茶论》等书所述,中国制茶工艺在宋时主要是由唐时的蒸青饼茶演变为“名冠天下”的龙凤团茶,制作十分讲究,基本工艺分:采、拣、洗、蒸、榨、研、造、过黄等几道工序。

天台山在宋时,至少在南宋时期,制茶工艺不是团茶制法,而是蒸青散茶制法,在工艺上要比团茶制法简单得多。其基本工艺是:采、蒸、搓揉、烘焙几道工序。上午采回来的鲜茶叶立即进行蒸焙,蒸好的茶叶用手往复进行搓揉,边搓边焙,使其成为细紧的条形,称“紧手”,然后慢火烘焙至干,入瓶存贮。这种制茶方法,《吃茶养生记》有载:“见宋朝焙茶样,朝采即蒸即焙,懈倦怠慢之者,不为事也,其调火也,焙棚敷纸,纸不焦样,工夫焙之,不缓不急,竟夜不眠,夜内焙毕,即盛好瓶,以竹叶坚封瓶口,不令风入内,则经年岁而不损矣。”

宋代天台山禅茶文化

宋代是天台山历史上茶与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禅茶文化为其主要特征,尤其是石梁“罗汉供茶”更是其特出代表。

唐宋以来,修持于天台山诸寺庙的僧人遵循智者大师“以茶参禅”、“以茶供佛”的法诲,寺庙周边必种茶树,开辟茶园,并设“茶头”专管茶事,设“茶堂”专供招待客人喝茶。种茶、制茶、饮茶、以茶待客已是当时天台山诸寺庙不可缺少的茶事活动,“以茶供佛”更是寺僧每日必做的功课。

日本僧人成寻的《参天台山五台山记》详细记录了“以茶供佛”的经过:“先入敕罗汉院:十六罗汉等身木像、五百罗汉三尺像,每前有茶器。以寺主为引导人,一一烧香礼拜,感泪无极。”。

明《天台山方外志·灵异考》记载:景定中贾丞相似道,命僧妙弘建昙华亭,既成,供五百圣僧茶,瓯中一一现异花,犹夫常也。中现四字曰“大士应供”,聚观者神之。这就是天台山石梁方广寺在宋时名扬中外的“罗汉供茶”。该茶最早详细记载于《参天台山五台山记》。书中记下了罗汉显灵的灵异奇迹:十九日辰时,参石桥以茶供罗汉。五百一十六杯以铃、杵、真言供养。知事僧惊来告:“茶,八叶莲花纹,五百余杯有花纹。”知事僧合掌礼拜。小僧实知罗汉出现,受大师茶供,现灵瑞也者。即自见,如知事告。随喜之泪与合掌俱下。

其后,宋林表民在《天台续集》中补叙道:台州知州葛闳闻此灵异,带着众多地方官员来天台山石梁罗汉阁,煎茶供奉罗汉,俄顷见“有茶花数百瓯,或六出、或五出,而金丝徘徊处及苏盘金富无碍。三尊尽干,皆有饮痕”。灵瑞再现,葛闳欣喜不已,于是写下一首《罗汉阁煎茶》:

山泉飞出白云寒,来献灵芽秉烛看。俄顷有花过数百,三瓯如吸玉腴干。

天台山石梁“罗汉供茶”仪式后来传到了日本。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日本僧人道元登天台山求法,回国时将“罗汉供茶”仪式移植到日本永平寺,后扩展至日本其他寺院。日本宝治三年(公元1249年)正月一日,道元在永平寺以茶供奉十六罗汉,茶杯中均现罗汉瑞华,举国轰动、名噪一时。为此,道元亲撰《罗汉供养式文》一文,文中写道:“现瑞华之例仅大宋国台州天台山石梁而已,今日本山数现瑞华,实是大吉祥也。”并记载荣西在天台山万年寺研习佛法期间,曾两次目睹“罗汉供茶”灵瑞事迹,写有“登天台山,见青龙于石桥,拜罗汉于饼峰,供茶汤而现感异花于茶盏中”的记录。

经成寻、葛闳等人宣扬,石梁“罗汉供茶”名扬中外,苏轼、罗适、贺允中、王亚夫、宋之瑞等均有诗题咏,地方官也曾多次上表朝廷。宋仁宗在闻悉罗汉显灵诸事后,大喜不已,专遣内使张履信持《供施石梁桥五百应真敕》至天台山,诏曰:“闻天台山石桥应真之灵迹俨存,慨想名山载形梦寐,今遣内使赏沉香山子一座,龙茶五百斛,银五百两,御衣一袭,表朕崇重之意。”皇帝为佛茶奇迹颁诏重赏,史所罕见。

实际上,石梁“罗汉供茶”,是天台山寺庙僧人以茶供佛与宋代流行的“点茶法”的巧妙结合。

宋代饮茶已从唐代煮(煎)茶过渡到点茶,即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盏)之中,然后冲入沸水,再用茶筅在碗(盏)中加以调和,最后分茶饮用。

宋代诗人陶谷在《舛茗录》中说:“茶至唐渐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匙),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时人谓之‘茶百戏’”。石梁“罗汉供茶”正是这种“下汤运匕(匙),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的“茶百戏”点茶艺术在以茶供佛中的巧妙运用。当时国清寺僧人处谦还把这种“茶百戏”点茶艺术带到杭州表演,苏轼观后,赞叹不已,在《送南屏谦师》一诗中写道: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怒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可见,天台山寺僧们为以茶供罗汉而练就的“分茶”艺术的确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佛教天台宗对“茶禅一味”的诠释

有一篇《供祖茶会法语》,可以说是佛教天台宗对“茶禅一味”的最好诠释。其文如下:

采灵芽于华顶峰头,汲净水于石梁瀑下,依马明龙树制造之方,按慧思慧文烹煎之旨;焙之以法华三昧火,碾之以实相解脱轮;煮之以大悲方便锅,盛之以般若清净碗。

碧毫落处,空湛澈;茶云起时,国土飘香。凝神汤色,空观、色观、中道观,三观圆于一念;定心服味,业障、报障、烦恼障、诸障消于无形。法界即茶,茶即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色、香、味是我们在评定茶叶品质和品茶时常用的术语,然而,《供祖茶会法语》中却说:“凝神汤色,空观、色观、中道观,三观圆于一念;定心服味,业障、报障、烦恼障、诸障消于无形。法界即茶,茶即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更是把评茶、品茶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性具实相说”和“圆顿止观说”紧紧结合在一起,从天台宗佛学理论角度诠译了“茶禅一味”的真谛。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深谙佛教天台宗的唐朝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窥见到“茶禅一味”的真谛所在:

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一啜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在诗中不但首次提出中国“茶道”的概念,而且阐述了茶与天台宗修持理论的互为作用,一饮养身,二饮养心,三饮便可达到体悟大道的境界,而且指出天台山是唯一体会其中之味的地方。

千载丝路传茶种:日本早的茶或源自浙江天台山


越来越多的史料记载、现实考证显示,作为中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的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极可能是日本最古代老茶叶的源头。

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院等单位主办的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研讨会上,台州天台山文化研究会理事张朝红表示,日本天台宗创始人僧人最澄曾自天台山带佛教经文回国,还带回了茶籽,播种在日本近江比睿山东麓日吉神社的旁边,后人称之为日吉茶园。

图为研讨会现场

近江就是今天日本的滋贺县。如今日吉神社附近还矗立着一块高大的“日吉茶园之碑”,碑文中写有“此为日本最早茶园”的说明。

资料图

史料记载,这一历史发生在1200多年前。据日本国内的《日吉社神道秘密记》载,公元804年,日本国钦派最澄等赴天台山国清寺学佛,次年春,乘遣唐使船回国。

此后,日本的空海大师到天台山国清寺取经,也带着茶籽回国,并种植在京都佛隆寺等地,成为日本太和茶发祥地。至今,佛隆寺还立有“太和茶发祥承传地碑”。

日本空海大师画像资料图其间,空海还把天台山的制茶工具“石臼”带回日本仿制,中国的蒸、捣、焙、烘等制茶技艺也传入日本。

到宋代以来,天台山的茶叶籽在日本广为播种。静冈是日本的茶乡,当地电视台曾专程来天台山拍摄电视专题片——《茶叶之路》,摄制组人员岩崎智曾表示“到了天台国清寺,就想起了茶的渊源关系”。

图为日本茶乡静冈,富士山脚下的茶园。“山数富士/茶数静冈/日本第一。”在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短歌,可见静冈的茶与富士山一样享有盛名。(

岩崎智所说的这一渊源关系起自南宋。公元1235年,日本僧人入宋,带回天台山茶籽,播于静冈,成为现今日本最大的茶叶产区之一,年产茶叶量一度占日本茶叶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关于日本最早茶园,在日本国内的记载也不尽相同。被称作“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在宋朝时期两度到天台学佛,并了解中国茶道,回国后在多地撒下茶种,加速了中国茶种在日本的繁衍。在荣西赠茶种的拇尾山高山寺旁,竖着“日本最古之茶园”碑。

不过,张朝红还发现,中国茶叶越洋进入日本,最早在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就有过记载。据宋释志磐《佛祖统纪》记载,唐朝僧人鉴真第四次东渡日本,从明州(今浙江宁波),经宁海,巡礼天台山国清寺,带到日本不少天台宗的经典著作及茶叶等许多物种。

无论何种记载,均提到了日本最早的茶同中国天台山的渊源。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刘枫曾认为,这是“一条从古老的天台山经古越国都绍兴到明州(宁波)出海东渡的‘茶叶海上之路’”,天台山传播的茶种“成为日本、韩国茶叶栽培及茶道文化的源头”。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政协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孙明霞表示,翻开丝绸之路的历史,也是中国茶叶对外交流的历史,丝绸之路又被茶业界奉为“丝茶之路”,茶叶元素构成了“丝绸之路”永恒的旋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天台山的茶叶远涉重洋东渡日本、韩国。

天台山地处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拥有汉化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也是道教南宗的祖庭。同天台山茶叶远渡重洋到异国他乡“旅行”一样,这里还成就了另一位“旅者”——中国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他在400多年前开始了自己历时30余载的游历生涯,而天台山是其首游地。(完)

生活赠我三杯茶


关于茶道,我最喜欢老舍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当人生之舟驶入中年港湾,我愈发觉得,能忙里偷闲、去浮为简,苦中寻乐地品茗一道好茶,那是人生之无上幸福。

2012年,在放弃与不放弃中苦苦纠结的我,终于做出了决定:我向公司提交了辞呈。之前我就职于某知名跨国公司,公司在业内名气很响,能进入这家公司是很多求职者的梦想。我承认,公司一度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可繁华背后,我工作得很累,压力山大,人际关系复杂,我拿着高薪却不高兴。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放弃真的需要勇气。在纠结了好一阵后,我选择进入另一家名气稍弱的公司。我身边很多朋友替我可惜,可是,我了解自己,现在的工作才是我所满意的,离家近,人际简单,虽然名头没那么荣光了,可是我有了空闲时间去体味生活。我做到了放弃,放弃未尝不是一种得到,我得到了平静和从容,放缓脚步,感悟人生,就仿佛我的手中捧着一杯纯净清爽的绿茶,只有慢慢品才能品味出那香醇的清香。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道数学题,计算此生你还能见妈妈多少次:;20岁以前,妈妈每天都能看到我,而现在我已经半年没有回过家了,现在,妈妈45岁。我想如果她可以活100岁,那么还有55年。我半年回家看她一次,我这一生,妈妈这一生,就只有110次机会见面了……;这道题目让我触目惊心。曾经,我以我很忙为由,不常回家看妈妈,可是2012年,我改变了,我做到了每个月都回家看妈妈,并且所有的法定节假日我都陪在妈妈身边。妈妈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了,看到我回家,有两次她会惊讶地说:;你怎么又回来了,感觉你刚回来过呀!;呵呵,我真喜欢妈妈有这样的错觉,多回家几趟让她感觉我一直在她身边,那是多么好啊!春天的时候,我带着妈妈一起去了新马泰旅游,出发前一周,妈妈就打来电话说行李早就整理好了,电话里妈妈的声音传递出兴奋,让我很高兴,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再忙,我也要挤出时间和妈妈在一起,因为温暖的亲情就是一杯浓酽的普洱茶,能带给我心灵的慰藉和回味。

有人说,完美的女人一生中至少要完成两次蜕变。第一次蜕变是从;围城外无忧的公主;蜕变为;围城内家庭的主管;。第二次蜕变是从;母亲的宝贝;蜕变成;宝贝的母亲;。我结婚后,平日家中不开伙,都是到公婆家蹭饭。我家公公和婆婆体恤我们工作忙,除了免费当大厨,还帮我带儿子,儿子平时睡在公婆家,方便接送,所以我一直过着婚后如婚前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舒服,是省力,可是也寂寞,也有缺失,尤其看到很多妈妈无私为儿女奉献,我觉得自己很惭愧,我对儿子,奉献的机会实在很少。儿子长大了,可以独自往返学校了,于是2012年,我蜕变了,我将儿子领回自己家来。确实比以前忙累了,每天早上再也睡不了懒觉,要操心变花样弄早点给他吃,晚上还要帮他检查作业,逢到老公出差不在家,我一个人恨不能多生两双手。可是,回过头来看,我感谢自己把孩子带回家了,我俩多了沟通和彼此关爱,这一年的母子相处就是一杯先苦后甜的苦丁茶,带给我苦累之后无穷的回甘甜蜜。

三杯两盏淡茶


北宋丁谓做过三朝宰相,文治武功上的是非功过,历来是人人难言,何独一个丁谓?而于茶,这人倒也独有心得,自出机抒。丁先生特爱建安茶,其著有《建安茶录》,能够对茶解会得意,也是个知味懂趣的人。别的不说吧,他特别爱在雪天里喝茶,就深得茗茶精髓,他每得到好茶,都要先收藏着,舍不得喝。待到雪花烂漫时,再喝。痛惜藏书箧,坚留待雪天。

别的不说,单讲水。天冷了,水也就甘冽了。温吞水泡茶好喝,还是冷冽水煮茗出味?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温温吞吞的水泡茶肯定是没有泠泠而冷冷的水泡起来好喝,所以诗人郑易读《易经》,要到晚上读,喝茶用水,要弄冰块来煎,读易分高烛,煎茶取折冰。秋深了,离结冰的日子还远吗?冬来了,就可以到青竹林子里敲冰煎茗了。

寒冷的天,是喝茶的天。春天要播种,夏天要双抢,秋来了,漫山遍野的果实要一担担挑回来,也累啊;功夫茶是要功夫的,从开春就一路仓皇奔窜的人,谁有闲功夫来喝功夫茶?只有深秋,与整个一冬,才可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摊开一本书,扭开音乐,坐在椅子上沙发上,煮一壶茶,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慢慢喝。寒夜客来固然好,寒夜客不来呢,也可以一杯热茶接通肺腑,让一股暖气流入身内深腹。在呼呼风急的秋夜冬夜,懂得人生真i帝的人,都应该来喝茶,哪怕只有你一个。

春茶解困,解困是为了去撸袖绾裤干活,喝茶是劳动的手段;夏茶伏暑,得用茶把那熊熊的流火压伏,喝茶仿佛是场战斗;秋茶平燥,秋天是干燥的,心火也多半燥得很,喝茶难以品味;识髓知味的人,多喜欢在冬天里懒懒地喝,闲闲地喝,悠悠淡淡地喝。喝茶就是喝茶了,因秋而入冬,渐渐地,喝茶就是喝茶的目的了。

冬茶是温心的。冬喝茶,可以让茶以一种暖流的方式,深入我们的内心。一个仓皇奔竞的人,哪能看路途风景?一个目光四顾的人,左顾右盼都是别人,不是自己;在忙的季节里忙活,没多少人能够关注自己的内心,检点自己,这情形,正如飞翔的鸟,只会使劲驱遣自己的羽毛,不会细心梳舔自己的羽毛。冬闲了,一切都放下来了,可以回望来程,可以瞭望去路,可以坐下来,在袅袅茶气与细细茶香里,看叶卷叶舒,看心得心失,让自己进入内心,让茶流慰藉肺腑。

茶是苦的,而心也是苦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我们哪天不被生活所逼?苦寒的日子里喝苦寒的茶,苦茶与苦心对味,不加倍的苦么?其实不然。苦茶对苦心,不是苦苦相逼,而是苦苦相通,同病才相怜,异病哪能相怜惜?苦中存香,茶就是这样,被开水一燎泡,芳香就自苦寒来;苦中作乐,心也是这样,被生活几番磨折,幸福也就自苦痛来。

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乌龙,冬饮红茶。风萧萧,雪皑皑,一杯太阳色的红茶端放手心,你不觉得这是在饮阳光吗?冬里的阳光比夏天的阳光更觉得暖意升腾。丁谓要将好茶坚决留待雪天来喝,意思就在这里。好东西得遇好时候,好东西在好时候,能创造好心情。

所以,天冷了,你无论如何也得准备一包好茶。穿过风雪来上班,给自己泡一杯热茶,可以对付办公室里那空气的冷,那人情的冷,那人心的冷,穿过风雪回到家,也得给自己泡一杯热茶,驱散天寒,驱散地冻,驱散在外头好像要结冰的心。最好别喝酒,喝酒是:有喜,酒给你添喜,让你喜过了头,有愁,酒给你添愁,让你愁白了头。借酒浇愁愁更愁。有愁的人你能喝酒吗?李清照遭遇国破,遭遇家亡,人心已是冷到极点,这时候,她喝酒,不是愁更愁么?三杯两盏,怎敌它晚来风急?敌不了晚来风急的。

而喝茶可以。喝茶是,大热天一杯凉茶可降暑;大冷天,一杯热茶可暖身;喜昏了头,可以一碗涤昏沉;憋得太慌,可以一碗破孤闷;平生不平事,可以一碗使之毛孔散所以,在你身冷的冬季,或者在你心冷的日子,你应该喝茶。三杯两盏淡茶,晚来风急,全可敌。

泰顺三杯香茶历史渊源


泰顺产茶历史悠久,明崇祯六年(1633年),《泰顺县志》就有“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窍独佳”的记载。

清代,泰顺所产“黄汤”、“白毫银针”均被列为贡品。

解放后,泰顺生产的炒青绿茶,一直是上海口岸公司和浙江茶叶公司眉茶出口的拼配原料,被誉为浙江绿茶的“味精”,产品销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1958年,作曲家周大风先生在泰顺采风时,被泰顺优美的茶园风光和深厚茶文化所吸引,创作了《采茶舞曲》,成为传唱大江南北的名作。2005年,《采茶舞曲》被确定为泰顺县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泰顺炒青绿茶以“三杯香茶”冠名在国内市场销售。

1996年,泰顺县举办了首届“浙江泰顺茶文化节”,提出了“以茶为媒、兴茶富县”的宗旨,宣传普及茶文化和茶知识,提升茶文化品牌,促进茶文化消费。

1999年,为了更好的规划和发展茶叶产业、协调协调全县茶叶产加销、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由泰顺县政府和县茶叶局牵头,成立了泰顺县茶业协会。

2007年9月,泰顺县茶业协会与政府脱钩,实行“人员专职、机构独立,政务分开,自行管理、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是年,与浙江茶叶产业协会成功举办了“三杯香”茶产业发展论坛。

2009年,泰顺县举办“三杯香”第七届温州早茶节。

2010年,泰顺县举办“浙江泰顺三杯香敬老茶会。同年,泰顺三杯香茶参加了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

2016年12月28日,浙江科技厅组织相关专家对以奖代补项目——泰顺县三杯香茶产业化拓展与示范工程(浙财教[2013]149号)进行了验收。

2017年12月,泰顺县举办泰顺茶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等专家为泰顺茶产业发展把脉支招。

2018年5月,泰顺县开展首届泰顺十大制茶工匠评选活动,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泰顺茶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月,一杯茶里的幸福


想了解《三月,一杯茶里的幸福》知识吗,丰富的《三月,一杯茶里的幸福》内容等你来看!

蜻蜓低飞,茶香飘逸,人在兰花中,梦醒不知路。

很多时候,喜欢泡上一杯茶,将茶香静静地握在手心,拿起一本书,倚着窗,看着云雾下的桥,任思绪纷飞。

那飘渺中的摇曳,那纯白中的荒芜,那梦幻中的洒脱,那迎面来的清爽,顿时把满腔愁绪,驱赶到无从可知的地带。内心也随之重新化为虚无。

每一天的阳光,一直都在忙着招呼积极生活的人。而每一天的阳光都是崭新的,无法复制,也许这么久了,它早已习惯自己的工作,当雨天来临的时候,就偶尔休息一下,但是它从来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它想要把人们眼中的易事做到极致。

泡茶,品茗,静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

悲伤的人会说:“是我苦苦追寻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遥不可及。”

快乐的人会说:“是舒爽的夏夜,我摘不到的星星和我之间的距离。”

我说:“是我与茶杯的距离,看似近在眼前,却无法体会到一杯清茶的心意。”

一杯茶里也可以得到幸福,你知道吗?

感受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

幸福是内心的感觉,它不会跑,如果你的幸福感是不稳定的,那就说明你根本还不懂得幸福的真谛。

有人说,人生,一杯好茶,一本好书,一个知己,足矣。越简单越幸福。正如眼前这杯清茶,取自大自然,归于大自然,不管曾经受过的种种苦难,归根到底最可贵的仍然是心安。

静心品一杯清茶,让自己放松,让心放下烦恼只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事,在茶的世界里,品茶让你会有时光变慢的错觉,那是因为你很享受喝茶的时光。

窗外,雨渐停,人的心不再朦胧彷徨,一杯茶里的幸福,握在手心里久久未曾离开,你感受到了吗?

关于本文《三月,一杯茶里的幸福》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春三茶”


春天,是采茶、制茶的黄金季节。古人把春天采制的茶精品分为三种,即“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这“春三茶”,因为历史悠久,文化沉积深厚,宛如一杯陈酒,醇厚芳香。

“春三茶”,从严格的概念上来说,是以时间来划分的。

所谓“社前茶”,即春社前采制的茶。我国古时有一传统节期活动叫“社日”。“社日”即古代在立春后第五个戍日祭祀土神之日。按干支排列计算,“社日”在立春后的41天至50天间。农谚曰:“春至清明六十齐”,即立春到清明整整60天,因此社前茶比火前(清明)茶要早一旬以上,是春茶中最早的。

“火前茶”,也叫(清)明前茶。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这天不得动火。火前茶即在寒食节前所制之茶。

“雨前茶”,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前所制之茶。

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春季采茶,最为上乘。陆羽在《茶经》中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本草纲目》曰:“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次之,此后皆老茗尔。”所以,很讲究茶品位与质量的唐代,人们只采春茶。

但是,由于清明前特别社前气温普遍较低,茶树发芽数量有限,而且生长速度较慢,采制产量很少。物以稀为贵,明前茶尤其社前茶就更显珍贵了。

在“春三茶”中,古时最为精贵的要数四川蒙山“仙茶”,自唐代到清代,代代被选为贡茶。“仙茶”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从采摘选日、仪式、人员、数量等都有严格的程序与规矩。

古时,“春三茶”中的精品,大都被选为贡品。在众多的“春三茶”贡品中,最被历代皇帝看好的是“骑火”(即火前)。据《茶道》中说:“清乾隆皇帝提出茶以‘骑火’为最好。”清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杭州,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乘兴作了《观采茶作歌》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骑火即寒食节当日)。”(吴思强)

人生一杯茶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途,在这样的旅途中,每个人选定的方向都不一样,有人向往的是远处的风景,所以一路上总是辛苦跋涉,不敢有丝毫歇息,可是往往到了自己想到的地方之后,才发现原来那不过是海市蜃楼,回想一路,竟无丝毫所得,平白浪费了大好青春岁月。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杯茶,茶中的风景真真切切,远比我们追求的风景丰富的多,生动的多。

喜欢绿茶,握一杯绿茶在手,整个人就仿佛身处在一片盎然的原野中,远处是飘逸的云,脚下是青青的草,不远处是潺潺的溪流,空气是清新的,深呼吸,清清凉凉、酥酥软软,整个身心都醉了,于是想象着仰卧在草地上看蓝蓝的天,仿佛卧在九重云之上。

喜欢茉莉花茶,浓郁的香气总会让我想起小时候乡下的小院落,院落里有一棵茉莉花,每年香飘之时,总是自己最安静的时候,安静的看洁白的花,安静的品醉人的香,于是即便做梦,梦也是香甜的。

人生一杯茶,不要太过奢望远方的风景,身边就有值得自己珍惜的风景,比方说杯中茶的清亮以及芬芳,这份清亮和芬芳是我们人生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的东西,这份清亮和芬芳来源于身边的风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把握手中杯,杯中茶,就握住了一份真实,真实的感受生活,才会从生活中收获到真正宝贵的财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