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名枞“水金龟”的传说

发布时间 : 2021-09-10
水金龟茶的特点 武夷岩茶品种名 水金龟茶的特性

水金龟茶的特点。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武夷名枞“水金龟”的传说”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武夷名枞“水金龟”的传说”相关知识!

水金龟茶生于清末,在武夷四大名枞中,虽然身世不同,但其品性与铁罗汉异曲同工,以茶质的深厚内功,茶品的优雅外力,身列名枞,纵行江湖茶市。

水金龟也有传说。据传,天庭的仙茶园里,有一位金龟仙,专门为玉帝的茶树浇水。一年武夷山御茶园里茶农喊山祭茶,声大如雷,惊动了金龟仙。他见凡人对茶树如此崇敬,想自己是玉皇茶仙,长年承奉天宫,一年四季却无人问津,一下火气上心:我身为千年金龟茶仙,竟不如凡间一株茶呢!他千思万想,不如投身武夷山去做一株茗丛。

于是,金龟运动内功,口吐神水,将自己化作一棵茶树,顺着漫天雨水落入武夷山北的半山牛栏坑里。此地名虽不好听,但也是生长茶树的富贵福地。你看,地处南北,山不高,也不矮,三分阴,七分阳,泉水顺着牛栏坑的岩壁中渗流下来,土地干湿适合,气候适中,正宜金龟生活习性。茶树天生,愈长愈壮,愈长愈实,在阳光下绿茸茸,亮晶晶,山人遂叫它水金龟茶。

其实,水金龟原树长于天心岩杜葛寨半崖上。清代中期,一日天下大雨,峰上茶园坍塌,茶树顺水势游移至坑头半岩石凹处,此处岩主沿其势用石围砌,壅土蓄填,护树生长。因茶树顺其水缓缓而至,故名水金龟。后来新旧茶树主人为此费巨资争讼,其名声远播。

故事往往是茶农的美丽梦想,而茶之梦的实现是茶农的践行。传说与现实都是茶文化的一种融合,就像名山圣水的种种传说一般,如此,水金龟茶自何处来,不也是一种芳雅趣美吗?

水金龟为中叶类、中生品种茶树。叶色绿有光泽,叶质稍薄而脆,叶缘带有波纹,叶齿带深而疏,整片叶型平展、呈椭圆形,看去就是水金龟。茶叶的盛产在四月下旬,采摘及制作方法与铁罗汉相似,茶质口味较厚重。

名枞水金龟,雅韵卓绝。干茶看去,绿褐带光泽,油润中带宝色。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茶会时,一壶水金龟,杯杯见雅韵。茶香阵阵,幽长清远若梅花,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品后杯底留余香。唤其雅绝,名不虚传。

茶文化精选阅读

武夷名茶铁罗汉的传说


铁罗汉是闻名遐迩的武夷名铁罗汉,深受赞赏,相传某年,王母娘在中秋天之夜设宴款待五百罗汉,仙宴非常隆重,菜肴十分丰富,喝的是天宫琼浆美酒,散席时,五百罗汉大都成了醉神仙,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就如世间年节中的秧歌舞。

五百罗汉边走边散,有的仍旧回他的驻地,有的却游来到武夷山,途经山的北上空时,那个管铁罗汉罗汉,神魂颠倒地竟将手中铁罗汉枝弄断,待脑子清醒之时,懊悔不已,想接又接不上,想丢又违反天条,一时没了主意。几个好奇罗汉,凑近来盘问管铁罗汉罗汉,“何事这般神态?”管铁罗汉罗汉将折断的铁罗汉枝让众人看,诉说:“宴中贪杯,醉中将此铁罗汉枝折断,今后我还怎么管铁罗汉?”众罗汉听后曰:“莫恼!莫恼!快求王母娘娘说个话,【】哪会不卖账?”说完拉起管铁罗汉罗汉就走,由于走得太急,又将断枝碰落凡尘,直掉武夷山的慧苑坑里,结果被一位老农捡了去,后来栽在了坑里..第二年,这断枝发芽长了叶,管铁罗汉罗汉就赶紧托梦给老农,将断枝到成铁罗汉的前后经过和盘托出,并嘱咐今后如何管理、采摘和制作,还一面叫他“切莫毁掉此铁罗汉,日后子孙必得益”等等。老农梦后告知众山人,山人因此称老农所栽之铁罗汉是“铁罗汉”,从此,一传十,十传百,“罗汉折铁罗汉栽活”的传说便流传开来。

爱茶网收集到铁罗汉名称的由来

一曰:历史上闽南惠安县有个叫施大成的商人开了个施集泉铁罗汉店,在19世纪中叶经营武夷岩铁罗汉,以“铁罗汉”最为有名。在1890年--1931年前后惠安县虽发生两次时疫,患者狼心狗肺用施集泉的铁罗汉后,得以痊愈,因有如罗汉菩萨救人济世,故得名。

二曰:西王母幔亭招宴,五百罗汉开怀畅饮,掌管铁罗汉的罗汉醉得更深,在途经慧苑坑上空时,将手中铁罗汉折断,落在慧苑坑里,被一老农捡回家。罗汉托梦给老农嘱咐他将铁罗汉枝栽在坑中,制成铁罗汉,能治百病。故命名为铁罗汉。

三曰:铁罗汉有多种传说。武夷山慧苑寺一僧人叫积慧,专长铁罗汉叶采制技艺,他所采制的铁罗汉叶清香扑鼻、醇厚甘爽,啜入口中,神清目朗,寺庙四邻八方的人都喜欢和他所制的铁罗汉叶。他长得黝黑健壮,身体彪大魁梧,像一尊罗汉,乡亲们都称他“铁罗汉”。有一天,他在蜂窠坑的岩壁隙间,发现一颗铁罗汉树,那树冠高大挺拔,枝条粗壮呈灰黄色,芽叶毛绒绒又柔软如绵,并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清香气。他采下嫩叶带回寺中制成岩铁罗汉,请四邻乡亲一起品铁罗汉。大家问:“这铁罗汉叫什么名字?”他答不上来,只好把经过讲出来。大家听了后认为,铁罗汉树是他发现的,铁罗汉是他制的,此铁罗汉就叫“铁罗汉”吧!

武夷四大名丛铁罗汉茶名由来


武夷四大名丛之一铁罗汉,原产于武夷山慧苑内鬼洞(一说在竹窠岩),是武夷山茶中最早的名丛。早在唐代,铁罗汉就作为民间相互馈赠的佳品。宋、元时期铁罗汉被列为“贡品”,尤其是元代,武夷山还专门设立了“焙局”、“御铁罗汉园”。清代,铁罗汉作为武夷岩茶珍品,远销西欧、北美等世界各地。

关于“铁罗汉”茶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则“罗汉赐梦插枝成茶”的故事。相传,宋代某年,王母娘娘在武夷山幔亭峰设宴款待五百罗汉,嘉奖五百罗汉在人间降魔消灾,普度众生。席间,五百罗汉开怀畅饮,个个都成了醉神仙,其中,管茶的罗汉醉得更厉害。散席后,管茶罗汉途经慧苑坑上空时,仍手舞足蹈,不慎将手中茶枝折断,并碰落掉进慧苑坑里。结果,茶枝被一个老农当做柴火捡回家了。管茶罗汉酒醒后,便连夜托梦给老农,嘱咐老农将茶枝栽在慧苑坑中,并教老农怎样管理茶树,如何采茶、制茶。后来,老农按照梦中罗汉所说的方法管茶、采茶、制茶,制成的茶花色如铁,芳香无比,能治百病,便将其命名为“铁罗汉”。

武夷岩茶四大名丛文化


武夷岩茶四大名丛,是福建武夷山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的代表。说起武夷名丛,就不得不提到赤石古镇,这个以地质景观来命名的古村落,三十六座丹峰红岩是她的背景,碧绿的崇溪是她的命脉。

赤石是清朝中后期以来的重要岩茶集市。据《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后茶市移至赤石。1727年(雍正五年),晋商至福建经营武夷岩茶,与其交易者,多为崇安下梅邹氏。道光、咸丰年间,下梅茶商发,而赤石经营红茶亦成市,遂由山西客(俗谓之西客)至县采办,运赴关外销售。”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知与下梅茶市水路最近的赤石,承运了武夷岩茶对外贸易的重任。

赤石是闽江上游的商品重镇,经济发达,有“斗米尺街”的说法,即摆摊设点租用街面一尺范围,要用一斗米。足见旧时赤石街的商业人气之旺。

据记载,民国时期赤石有常住人口2.6万余,客栈20余家,茶行林立不计其数。茶叶被贩销欧洲北美,东南亚各地,闽南漳泉厦和台湾,还有广东潮汕地区。那时,赤石的茶老板多是闽南人,他们委托包工头协助经营茶庄。

名丛文化

茶树在无性繁殖之前,茶苗是由种子选育的。各个茶庄的茶人们在奇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茶的性状特征、品质品相,将采摘期比较接近的茶挑选出来单独选育,产生了单枞奇种。

他们又根据茶本身的故事、传说及茶的产地、叶形、香气、滋味等,为不同的茶冠以不同的“花名”,于是各个茶庄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品牌,每一个茶庄至少主打一到两个品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名丛了。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名丛文化是武夷岩茶独有的茶文化特征,是武夷山茶文化和儒释道及茶的商业文化共同浇铸形成的。

1、大红袍

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原属天心永乐禅寺,四大名丛里,它成名最迟,名气却最大,现在已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大红袍蕴涵着的佛家文化色彩,还有乌龙茶文化色彩。关于它的命名,有“皇帝”说、“状元”说、“茶婆婆”说等等,不一而足。

2、铁罗汉

铁罗汉是四大名丛里成名最早的,在宋代贡茶里就有铁罗汉、石乳的品目。自古以来,武夷茶都是名茶,而且都是贡茶。从公元1302年到1557年,在这255年里,元明两朝设立御茶园,武夷岩茶一直作为贡品进献皇宫。

武夷山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名茶都是以皇家贡茶身份出现的。此外,铁罗汉树形、叶形的奇种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铁罗汉是皇家文化和奇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3、白鸡冠

白鸡冠的母树生长在止止庵,而止止庵是道观。武夷山在清以前是道教名山,止止庵曾是金丹派南宗白玉蟾的修行之地。白鸡冠的成名与当时止止庵有很大关系:武夷山道人从事茶叶的历史相当悠久,他们习惯把武夷茶当作仙丹,用以促使自己修炼,改变自己的性情。

在四大名丛中,白鸡冠以颜色取胜。由于其形状仿佛是公鸡头顶上的冠一样,因此得名。白鸡冠成名于明朝并非偶然。白鸡冠是武夷岩茶里颜色特点非常突出的名丛,类似老虎中的白虎,十分稀有。

4、水金龟

水金龟茶树原属天心寺。清末时,在武夷山牛栏坑的岗顶上,一天山洪暴发引起山体滑坡,这棵茶树随着流水溜到了坡底。坡底属垒石寺,垒石寺僧人见茶树滑进家门,就在树的附近就势凿石设阶。大水过后,天心寺僧人出来寻茶,看见其被垒石寺僧人截获于此,心中不甘,于是两家打起了官司。

这场官司从清末打到民国,打了几十年,仍然没办法结案。后来,民国有个聪明的县长为此案画上了句号:县长认为,天要下雨是老天的事,并非人力所为,既然是老天爷的决定,天心寺僧人应服从安排,于是将此树判归了垒石寺。

因为这棵茶树从水中来,天心寺与垒石寺为此打了几十年官司,耗费不少银钱,光是诉讼就用了数千块大洋,所以就命名为“水金龟”。

此后,国民党议员施棱到武夷山游历,当地人给他介绍了这个典故,他感到十分诧异,就在水金龟茶树边上的崖壁上提了四个字:不可思议。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的传说故事


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盛名不衰,其传说颇多,一是相传古时候一个读书士子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下山化缘的永乐禅寺的老方丈发现后,叫来两个小和尚把他抬到庙里。方丈见他面色苍白,体瘦腹胀,便泡上一壶好茶,扶持他饮下。士人见茶叶绿地红边,泡出的茶水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遂呷了几口,顿觉口角生津,芳香四溢,肚中咕咕作响。连续喝了几次,鼓胀全部消退,身体康壮如常。谢过老方丈,他便赴京投考,竟得状元及第。不忘救命之恩,状元郎重返武夷山,在老方丈导引下,寻访了这半山腰的神奇茶树。这天,他正跪在山下虔诚地焚香祷拜,忽然一阵风来,把猩红状元袍卷上了半空,不偏不倚,恰巧罩在茶王的枝头,宛如红云一片。大红袍遂由此得名。又有一说是一皇帝得消化不良得饮此茶水而愈,为谢此树而将红袍披在树上,从此此茶树取名大红袍.

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长,温度适宜,终年有涓涓细泉滋润茶树,由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肥沃土地,为茶树补充养分,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品质超群。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师制作。解放初期,大红袍在采制期间有驻军看守,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并称重后签字,最后加封后由专人送呈当地市人民政府。现在,大红袍母树的管理、采制已由市政府指定交市岩茶总公司茶叶研究所管理、制作。

据导游介绍,如今大红袍母树仅存三棵,年产量极低,最多一年有过8两二钱,最少有一年连二两不到。可为稀世珍品。母树大红袍茶叶,在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八日第五届武夷岩茶节的拍卖会上,拍出天价,净含量20克的母树大红袍茶叶拍卖价15.68万元,创下了茶叶拍卖史上的奇迹。

大红袍过去为皇室贡品,如今也是要悉数进贡中南海。不要说阿TEA,就是福建省省长,估计也难喝到。值得庆幸的是,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茶叶研究所在1986年(?)无性繁殖成功了大红袍的第二代:小红袍,在1989年(?)又成功无性繁殖了大红袍的第三代:大红袍,因为与母树大红袍在茶叶的形状色渍上都十分相似,所以还以大红袍命其名,但香味却远不如母树了。

世界名国的茶名读音由来


如今世界名国的茶名读音,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传去。可分两大体系:一是,普通话语音:茶——“CHA”,一是退音——“TEY”方言语音,即原於福建厦门地方语言,两种语音在对外传播时间上,有先有后,先为“茶”音,后为“退”音。“CHA”音首先传往中国的四邻,如东邻日本,直接使用汉字“茶”,读音CHA,西邻古波斯语:“CHA”,随后而演变成阿拉伯语音“SHAI”(茶叶),土耳其语“CHAY”,葡萄牙语:“CHA”,北邻俄语:“CHAI”(茶叶),南邻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僧伽罗语也叫“CHA”。

传往国外,时间在中国明末清初,西方远洋船队东来贸易的初始时候,因之都是远洋国家使用。其缘起是,公元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沿海称茶为“退”音,开始拼写成英语“TEE”,拉丁文释成“THEE”,后来英语拼成“TEA”从此以后,便成为英语世界各国通名茶名和语言。至於法语系叫“THE”,德语系叫“TEE”,西班牙语系叫“TE”,都是由厦门的“退”音,和英语的传音演变而成。

四大名丛武夷岩茶大红袍之首


武夷岩茶,如今几乎已成为乌龙茶中一个类名。武夷山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碧水丹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号称无岩无茶、无茶不韵,其茶具备“岩骨花香”者皆称岩茶。

大红袍是闽北乌龙的代表作,位居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首。但实际上,我们平人日常能喝到的,都是“二代红袍”或说“小红袍”。据说每年只产八两茶的真正的大红袍,岂不要比金子还难得的多?据说——还是据说,真正的“大红袍”其奇在“变”:汤色从紫红、橙红到鲜黄,香气从锐香、幽香到粽香,八泡而不改其鲜活甘软——我们无缘识得庐山真面目者,姑妄听之,姑妄录之。

大红袍这种茶,就工艺而言制作起来并不太难,因为茶叶本身质量已经太好,所谓得天独厚、天纵之才,天心岩也罢,天游岩也罢,总之“野生绝壁,人莫能登”,得个“因天”的大吉大利。名声鹊起之后,又因其名贵稀少,没人敢去斫其母本催生新芽——顶多就是嫁接几枝而成“小红袍”罢了。故而大红袍产量始终有限,这倒保护了它的身份和质地。

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你知道吗?


武夷岩茶四大名丛,是福建武夷山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的代表。

说起武夷名丛,就不得不提到赤石。据记载,民国时期赤石有常住人口2.6万余,客栈20余家,茶行林立不计其数。茶叶被贩销欧洲北美,东南亚各地,闽南漳泉厦和台湾,还有广东潮汕地区。

那时,赤石的茶老板多是闽南人,他们委托包工头协助经营茶庄。

名丛文化

茶树在无性繁殖之前,茶苗是由种子选育的。各个茶庄的茶人们在奇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茶的性状特征、品质品相,将采摘期比较接近的茶挑选出来单独选育,产生了单枞奇种。

他们又根据茶本身的故事、传说及茶的产地、叶形、香气、滋味等,为不同的茶冠以不同的;花名;,于是各个茶庄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品牌,每一个茶庄至少主打一到两个品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名丛了。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名丛文化是武夷岩茶独有的茶文化特征,是武夷山茶文化和儒释道及茶的商业文化共同浇铸形成的。

大红袍

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原属天心永乐禅寺,四大名丛里,它成名最迟,名气却最大,现在已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大红袍蕴涵着的佛家文化色彩,还有乌龙茶文化色彩。关于它的命名,有;皇帝;说、;状元;说、;茶婆婆;说等等,不一而足。

铁罗汉

铁罗汉是四大名丛里成名最早的,在宋代贡茶里就有铁罗汉、石乳的品目。

自古以来,武夷茶都是名茶,而且都是贡茶。从公元1302年到1557年,在这255年里,元明两朝设立御茶园,武夷岩茶一直作为贡品进献皇宫。

武夷山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名茶都是以皇家贡茶身份出现的。此外,铁罗汉树形、叶形的奇种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铁罗汉是皇家文化和奇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白鸡冠

白鸡冠的母树生长在止止庵,而止止庵是道观。武夷山在清以前是道教名山,止止庵曾是金丹派南宗白玉蟾的修行之地。

白鸡冠的成名与当时止止庵有很大关系:武夷山道人从事茶叶的历史相当悠久,他们习惯把武夷茶当作仙丹,用以促使自己修炼,改变自己的性情。

在四大名丛中,白鸡冠以颜色取胜。由于其形状仿佛是公鸡头顶上的冠一样,因此得名。白鸡冠成名于明朝并非偶然。白鸡冠是武夷岩茶里颜色特点非常突出的名丛,类似老虎中的白虎,十分稀有。

水金龟

水金龟茶树原属天心寺。清末时,在武夷山牛栏坑的岗顶上,一天山洪暴发引起山体滑坡,这棵茶树随着流水溜到了坡底。坡底属垒石寺,垒石寺僧人见茶树滑进家门,就在树的附近就势凿石设阶。大水过后,天心寺僧人出来寻茶,看见其被垒石寺僧人截获于此,心中不甘,于是两家打起了官司。

这场官司从清末打到民国,打了几十年,仍然没办法结案。

后来,民国有个聪明的县长为此案画上了句号:县长认为,天要下雨是老天的事,并非人力所为,既然是老天爷的决定,天心寺僧人应服从安排,于是将此树判归了垒石寺。

因为这棵茶树从水中来,天心寺与垒石寺为此打了几十年官司,耗费不少银钱,光是诉讼就用了数千块大洋,所以就命名为;水金龟;。

此后,国民党议员施棱到武夷山游历,当地人给他介绍了这个典故,他感到十分诧异,就在水金龟茶树边上的崖壁上提了四个字:不可思议。

沏茶的水 茶与水,水与火


原标题:茶与水,水与火

在我们这个茶的国度里,老百姓所谓“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排在末尾的虽然是茶,但却是一门最有讲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令人心醉的学问,这是其他六宗日常生活必需品所不及的。

在人的一生中,烟,做过你的朋友;酒,也做过你的朋友,但到了一定年纪以后,医生会劝你戒烟,戒酒,即使无人相劝,这两项嗜好,也会淡出你的视野;而能坚持到最后的朋友,却是茶。应该说,茶不是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然而,客人到访,沏茶相待,谈天说地,茶最提神,读书写作,茶助文思,上班开会,必备者茶,倘没有了这样一位感情中间物的茶叶,中国人的生活大概就显得不那么完整了。

饮茶的要义,就是通过有一定温度的白水,将茶叶中的精华析解出来。这个过程,今人曰冲,古人曰煎,做法不同,道理是相似的。宋代苏轼有一首题名《试院煎茶》的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苏东坡的这首诗,写出了茶与水,火与水的关系。为什么火在煎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呢?因为水加热时释放出气泡,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鱼眼大小。宋人庞元英在《谈薮》中说:“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汤,初滚者为蟹眼,渐大者曰鱼眼。”而讲究饮茶的古人,则认为,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也就是水中的氧气,因不断沸腾而逸出,水便“老”了。用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点了。唐代陆羽《茶经》下卷第五篇,谈到煮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者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东坡诗中还有一句“贵从活火发新泉”,何谓“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烧,使水沸腾到一个适当的程度,好水好茶的滋味,才能够得以最佳状态地发挥。

茶,盛行于唐。作为商品,开始榷税,也始自唐。唐德宗时名臣陆贽回乡探母,途经寿州,剌史张缢赙礼甚厚,陆贽一生廉介,只取茶一串,以示领情,可见唐代中期,茶已是广泛流通的生活用品。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曾经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长江之水,供他煎茶,此人疏忽了,船已渡江,方想起汲水事,只好临时补救,于江边舀了两罐捎回长安。李德裕煎出茶来,一品,便对这位朋友说,你取的非中段中流之水吧?幸勿瞒我。这个传说,透得有点玄,一江之水,也许会有一点细微差别,此公的味觉,能敏锐到这等程度,很难令人置信。但唐代文人的饮茶水平,达到很高境界,也是事实。陆羽的《茶经》三卷,能在大历年间出现,成为茶艺的不朽经典,而陆羽也被后世奉为茶圣。这都足以证明盛世唐朝,也是茶的辉煌时期。

到了宋代,商贸发达,市场繁荣,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制茶工艺日益进步。上自宫廷,下到民间,饮茶成为时尚,而且两极分化。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茶肆、茶楼、茶坊、茶担,遍布全市,饮之外,有吃,吃之外,有乐,是广大民众的消闲去处。而苏东坡题名《惠山烹小龙团》诗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小团月”,则是专供宫廷饮用的龙团茶饼,属于极品的贵族饮料了。宋人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团,始于丁晋公(丁谓),成于蔡君谟(蔡襄)。始造小片龙茶,凡二十余饼重一斤,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龙团茶分大小,小者贵重于大者,所以,有此口福的苏东坡,情不自禁咏诗记事,记叙他的这次高级消费了。

今人泡茶,谁都会的,用烧开的水或歇开的水往杯子里或茶壶里一冲,就行了。古人煎茶,就比较麻烦,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茶铫,泥炉,烧炭,颇为考究,好水,好茶,好火,更是不在话下。这就是说,今人冲茶,通常只考较水温而已,古人煎茶,除了在意水温之外,更关注火候。所以说,古人饮茶,讲究的是的“火候”二字,因此,要比今人麻烦些,繁琐些,但也精致些,高雅些。至今还保持着古老饮茶风俗的倒是东邻日本的茶道,和闽粤一带的潮汕功夫茶,庶几近似。我见识过茶道的表演,也领教过功夫茶的操作,好是当然的了,但考较起古法来,都有不太讲究火功之嫌。其实,无水无茶,茶离不开水,同样,无火也无茶,茶更离不开火。

其实,若是将茶拟人化的话,水就是这个人的生存环境,而火则是这个环境的时代背景,三者高度一致,便是沁人肺腑的好茶一盏。反之,火力过旺,有烧干锅的危险,火势太弱,难保很快就会熄灭,太靠近了火,存在着灼伤的可能,离火太远,又会感到寒意浸人。煎茶如此,泛想开去,为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做事情,有深浅之别,打交道,有厚薄之分,写文章,有高低之差,用感情,有浓淡之异。老实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种远和近,亲和疏,冷和暖,前和后的尺度上的如何衡量,和分寸上的如何掌握的问题。

因此,苏轼的《试院煎茶》,告诉天天喝茶的我们,茶应该如此掌握火候地煎,人也应该如此掌握火候地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温不火,不急不徐,进取而不保守,积极而不躁急。茶就是这样的品格,不是十分地强烈,但也不是那么怯弱。喜清新,倡自然,求本色,好自如的茶道,恐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