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茶被作为高级饮料的现象

发布时间 : 2021-09-10
古代上好的茶 普洱茶高级 高级普洱茶

古代上好的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在古代茶被作为高级饮料的现象”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有着很悠久的饮茶的历史,而在饮茶历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茶被认为是高级饮料而不是所有人都能享用的。这里就来探究古代茶被作为高级饮料的现象。

从历史资料看,茶叶并不是一开始就广为流传,据考证,茶开始作为饮品,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西汉末年起,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因此,茶在当时之所以成为部分人的高级饮料,是因为当时茶的种植和产量并不高,仅能供部分人使用,可以说,当时茶是一种奢侈品而非普通生活用品。

在古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现代人认为最普通的茶,也仅仅是达官贵人能享受到,而普通老百姓不能享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级的东西追求也越来越多,也就是对奢侈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最普通的茶叶来说,如何才能成为奢侈品呢?稀缺性的、名贵的茶叶,似乎可以成为奢侈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用最普通的原料造出奢侈品来。比如,LV包的材料,并没有特别或特殊,更多的是其设计、加工、品质及文化元素;对于名表、名车也是如此,并不是其制作材料的特殊,更多的是独特设计、制作工艺和长期形成的品牌。

而作为产茶的大国和举国上下饮茶的众多者,我国生产的茶的商品,却没有一种在国际上被认可的品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奢侈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名酒、名表、名包、名车、名牌服装等,在各种日用品中,都有自己的奢侈品的牌子,而唯独我们数以亿计人的每天都离不开的茶,却没有自己专属的奢侈品的品牌,我们不能靠稀缺的大红袍、千年普洱等少量的茶作为奢侈品,而更多的是在加工方式、手段、制造和销售企业的品牌、文化含量的增加上探索、创造出茶中的品牌,用普通的茶的基本材料,制作出不普通的茶中的奢侈品,让多数人认可、让部分人享受它,才是我们应该静心思考的问题。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在古代的经济研究


茶在城市中的影响较在农村中更甚。第一,茶的消费者多居城市。售茶的茶肆和饮茶的茶楼、茶馆,几乎无处无之。茶博士之类成为一种服务性职业。第二,茶叶的精加工在城市。制茶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手工业。第三,其他行业如运输业、邸店业、碾硙业以及金融业都发达起来了。这些行业都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它们虽不因茶业才兴起,却因茶业而兴旺。茶业是它们的龙头和核心。它们与茶业形成一股强大的商品经济力量,和其他大宗商品,如盐、铁、绢帛等一齐,把唐宋的商品经济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尝试论之,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两个高峰。一在秦汉,一在唐宋。前者的主力是盐、铁,后者的中坚是茶、盐、绢帛。后者比之前者,基础更广,高度更髙,而且历时更久。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史学界曾热烈讨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或谓出现于宋代,或谓出现于元代、明代、清代,虽无定论,但足见大家对这几朝的商品经济水平估计都不低,值得进一步深人探讨。

探讨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对商品的个案研究。这种研究已经有许多成果了,但对茶业则尚待深人。洪升君发宏愿,竭数年之力,焚膏继晷,废寝忘餐,成此一书初稿。在此数年中,我和他朝夕共学,时相讨论,甚为欢快。分袂以后,他仍锲而不舍,继续增益修润,今终底于成,即将付梓,问序于我。喜青胜于蓝,爰书所感以归之,是为序。

在古代茶农是怎样种植茶树的


在古代,农业技术不是很发达,茶树种群容易自然杂交,发生变异的概率普遍偏高。在明朝之前,我国的茶树繁殖采用的移栽方法就有直播和床播育苗两种,这两种均属于有性繁殖。

清初《物理小识》中有记载:“种以多子,稍长即移,大即难移。”在那时人们还是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明朝中期,我国种茶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直播法,到了明后期,在直播法的基础之上,发明了新的种植方法——丛播育苗移栽。

出于保持茶树的纯良种性,培植优良茶树品种的目的,在清朝,发明了茶树压条种植技术,培育出优良茶树,是古代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所以一旦发现能够培育出优良树种的办法,各地就会相互学习、借鉴此法。到了清朝后期,压条种植技术在福建被广泛采用。

另外一些茶树良种繁育的方法,如嫁接、扦插等开始出现的时间也是在清朝,福建知名的“佛手种”,据说就是由安溪的一位僧人以茶枝嫁接香橼树而来的。茶树扦插法,最早在康熙李来章的《连阳八排风土记》就有记载。据说他总结了各地区繁殖良种茶树的经验,并进行推广。

我国古代在较早时候就注意茶树留种和种子贮藏的问题,在唐朝以前,古人就懂得用沙土保存茶种的办法,沙土能够很大程度地保持种子水分,从而保证茶种有很高的发芽率。

 (责编:官爱华)

茶历史 | 原来在古代“茶官”这么多


茶马司,简称茶司,官署名,宋以后专掌茶马贸易的机构。宋代始置,初为茶场司与买马司合称。熙宁七年(1074)始置官管理成都收买茶货,以供秦凤熙河路买马之费,遂置茶场司,元丰四年合二司为一。庆元六年以提举茶事兼理马政,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嘉泰三年复分二司。凡市马于边区则以茶交易,置都大提举及主管、同主管官,许其自置僚属。明初沿置于秦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天水)、雅州(今四川雅安),管理同少数民族地区茶马交易。设司令、司丞领其事。

1

易马赏番

明洪武十五年改令,以河州兼管。三十年曾改秦州为永宁(今四川叙永)茶马司,后复旧。清代于陕西、甘肃、云南等地设置茶马大使,掌茶马交易事宜。茶马司主要职能为易马赏番,定期招番互市,严禁通番私易,将每年以茶易马数造册上报朝廷,并把所市马依例分于边卫骑操或苑马寺牧养。《明会典茶课》:明制茶课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察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

2

茶盐司

茶盐司,简称提举茶盐司、茶盐司,别称仓司、庚司、庚台,宋代官署名。主管常平及茶盐事务,与转运司、提刑司、经略司并称监司,为路级机构。崇宁元年以后茶、盐管理机构分合无常,南宋绍兴十五年正式定名。基本职能为掌茶盐之利,以充国库;主钞引之法,据其实绩考核、赏罚茶官;纠劾各种违法行为及考核、奏劾、荐举州县地方官员等。其属官有勾当公事,一般每路置一员,十州军以上的路则差二员,于文臣通判、幕职内选差。

3

高昂茶利

南宋时,勾当公事一般二员,分主常平、茶盐事,因而又分称常平干和茶盐干。茶盐司还设主管文字一员,都吏、书吏等,还有职级、手分、人吏、贴司、军曲等吏员,人员一般在一二十人。该司建立五年间年,茶利高达一千万缗,成为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马台:被遗忘在澜沧江边的茶马古镇


几百年前,一顶花轿在一队全副武装人员的护送下,离开了地处川河坝的景东城,爬上了巍峨的无量大山,风餐露宿,走了十多天山路,在凌晨鸡叫时分来到了澜沧江边,对岸就是勐缅土司的领地。护送的头领对花轿里的姑娘说:“小姐,渡过澜沧江,再走一百里就到临沧城了,您可以见到自己的如意郎君,我也可以放心回去向老爷交差了。”姑娘却愁容满面:“这鸡叫得心慌慌的,我更加想家了。”

这位姑娘是景东土司的千金,其父亲与地处今天临沧的勐缅土司联姻,在一队亲兵的护送下,从马台渡过澜沧江将她嫁到了临沧。

马台渡口东面为临翔区平村乡鸡叫山,西面为马台乡的螃蟹山,有众多的巨大岩石群,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陪同我们来古渡口考察的临翔区马台乡党委书记李光明站在澜沧江边,指着渡口对面的大山说:“当年景东土司嫁女儿到临沧,送亲的队伍走到那里听到鸡叫快天亮了,就称之为鸡叫山。土司女儿一到夫家,觉得临沧太穷,每天以泪洗面,思念家乡,郁郁寡欢,没过几年就忧郁而死……”

平村乡与马台乡隔江而望,民国年间曾经属于马台管辖,为如今的临翔区在澜沧江东岸的一块飞地。平村其实是景东土司千金带来的嫁妆地,是景东土司和勐缅土司友好和睦相处的见证,人们把这片土地又称为“姻脂地”。平村傣族彝族自治乡位于临翔区东南部,距市区102公里,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民族乡。据说,约在400多年前,景东河东街陶府决意把“秧陶”姑娘嫁给勐缅土府(今临翔区)俸家。出嫁前陶母把女儿叫到身边,倾诉离情别意,并问女儿:“去得那么远,给你金、银、珠宝,骡、马、牲口作嫁妆好不好?!”女儿哭着说:“隔爹隔娘隔乡土那么远,女儿要一块歇脚地。”陶老爷说:就给她一块歇脚地,算作给她的一匹四脚马。就把平村这块濒临澜沧江和勐缅隔江相望,紧连景东、景谷,介于三县之间的土地作为陪嫁姑娘的姻脂地划给了勐缅。400多年来,一直归属临翔区管辖。从此,平村人民一代代传说着“平村的外婆家是景东”。

马台是临沧城离澜沧江最近的地方,200多年前为方便茶马古道上的商旅通行设立了渡口,清朝与民国期间,马台为著名的盐茶古渡,景谷凤岗盐经马台销往临沧乃至缅甸;云南解放前夕,边纵十一支队曾经在马台渡口渡江突围,马台又被称为“红色渡口”。但马台作为联接思普地区与临沧的交通要道,其历史肯定远不止200年,就像400年前,明清两朝在哀牢山、无量山一线防守国门、威震南疆所依靠的中坚力量——景东土司,其嫁女儿到临沧也是从马台过的澜沧江;再往前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初年,强大的麓川王国思伦发经临沧攻打景东,其十万大军应该从马台等地渡过澜沧江。其至少应该经历了滇西南上千年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澜沧江两岸的麓川王国、景东府、普洱府、顺宁府、缅宁厅的兴衰与社会经济文化来往。

追述马台的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到七百年前东部的景东与西部的麓川王国对其的巨大影响。景东土知府俄陶配合明军主力奋勇抵抗并粉碎了麓川王国对云南腹地的侵略,最终奠定了其后数百年滇西南与滇西的版图。滇西南一带,在南诏与大理国期间为银生节度管辖,大理国后期今景东开南一带的傣族占据了银生城(今景东县城),银生节度名存实亡。大理国灭后,景东的傣族就成为了古银生节度的直接衣钵继承人,虽然其管辖的疆域大大缩小。元朝推行土司制度。任职景东县党史办的颜仕勇在《景东陶氏土司的发迹史》一文中说,公元1331年,景东傣族首领阿只弄派遣儿子罕旺入朝进贡,请求升景东为府。朝廷批准阿只弄的请求,升开南州为“景东军民府”,封阿只弄为土知府,罕旺为千户。明朝初年,朝廷派出傅友德、沐英进军云南。公元1382年,明朝大军攻下楚雄,俄陶遣通事姜固宗和家臣阿哀到楚雄向明军将领交出元朝所授的金牌印鉴,并献驯象2只、马160匹、银3100两。明朝仍置景东府,委俄陶为土知府一职,正四品,赐给文绮、袭衣,颁发府印,并赐姓陶,准许世袭其职。

景东当时是滇东连结滇西、滇西南地区的重要战略要地。逐渐强大起来的麓川奴隶主贵族企图建立麓川王国,景东成为其东扩计划中最大障碍。1385年,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发调动10万军队、战象百头,对景东发动侵略战争。麓川军队所向披靡,各地纷纷投降,但俄陶却不买他的帐,率2万子弟兵奋起抗击,由于寡不敌众,俄陶战败。只好率军民避难于白崖(今弥渡红崖)。明朝廷即派通政司经历杨大用(景东傣族文人,时在明朝廷供职)带白金500两、文绮24匹,刻镌“诚心报国”四个大字金带1条奖给俄陶,以示俄陶对明朝廷忠心耿耿的嘉奖。

1389年,思伦发重聚30万大军攻定边(今南涧),明将沐英用火铳火枪大破思伦发的象阵,麓川生力军被大部歼灭,思伦发军大败,景东也收复了。俄陶仍然回任知府职。此后,景东作为明代的重镇,明军设置卫官,调军士屯守,陶府土司也鼎力协助明清两朝镇守边疆,尤其是卫护滇西南疆土的完整达数百年之久。

思伦发兵败后,麓川傣族的势力就从无量山、哀牢山一带不但撤回澜沧江以西,而且临沧许多地区也归景东陶府管。据历史记载,明初之时景东府实际统辖之地,除了今天的景东县,还包括威远、案井、母龙、励统、阿龙三甸,另外还有勐缅等地区。但好景不长,原阿(陶)氏家族管辖地区的各傣部落纷纷向明朝廷争宠,都各自向明朝廷纳款进贡,要求得到封赠。朝廷为削弱各地势力,对这些主动纳贡者都给予了封号,各地土著部落从而通过朝廷之封摆脱了陶氏集团的控制,致使陶府领地和辖地更为缩小。

明宣德八年(1432年),勐缅(今临沧大部)又脱离景东府统辖,永乐四年(1406年),镇沅刀平出征八百媳国有功,镇沅、威远皆升为府,都不属景东管辖了。到清代,由于实行了“改土归流”等政策,景东土司府辖地更为减小,仅为今临沧市平村(1950年划归临沧),景谷县小景谷、民乐,镇沅县勐大、振泰、里崴(1958年划归镇沅和景谷)及今景东所辖之地。明宣德五年(1430年)置勐缅长官司之前,这里的土著民族是拉祜族,开辟这块土地的拉祜族首领名叫步倒募。勐缅长官司设置后,傣族由勐卯(今瑞丽)迁徙而来,逐渐做了政治上的土官。傣族称坝子为“勐”,叫拉祜族为“缅”,勐缅即“拉祜族生活的坝子”之意。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因勐缅土官争立而改土归流,改名缅宁抚彝厅,即“边远安宁”之意。(《缅宁厅乡土志》载:“国朝乾隆十一年,承袭者名君锡,兄弟争立,相仇杀,上官知之,遂改土归流设通判,赐名曰‘缅宁’,为顺宁府分防”。)“缅宁”从此作为临沧县(今临翔区)的旧称,从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至1954年一直沿用了207年。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历史上银生节度、景东陶府、麓川王国、元江府、车里宣慰司的鼎盛辉煌成为历史,随着明清两朝的更替,吴三桂政权的覆灭,大清的势力在康熙与雍正年间真正深入了滇西南腹地,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滇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其基础上成立了普洱府。此为滇西南千年之变局,其从银生府开始,经过景东、元江、车里与麓川四大傣族势力长达数百年的纷争之后,正式进入了汉人占主导地位的普洱府时代。而马台,这个地处滇西南腹地的澜沧江边古渡口,告别了几百年的动荡岁月与地方少数民族主导下的割据,见证了滇西南迎来了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之大一统时代,各地纷纷改土归流,保留土司的也在大兴文教与边疆建设事业,汉人纷纷迁往蛮荒之地发展,先进农耕技术广泛传播,茶叶、盐巴、矿产与各种山货资源得以开发,并修筑茶马古道与建设大小集镇,商品得以大规模流通与交易,马台也成了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集镇与古渡口。先有澜沧江,后有临沧城,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其距离澜沧江最近的地方就在马台。从临沧城出发,翻过五老山,沿着马台乡的那杏村、全河村一路拐进乡政府所在的马台村,再下去几公里就到了澜沧江边的马台古渡口。

马台渡口地处马台村海子组,距临翔区中心城49公里,马台乡政府驻地6公里。该渡口曾经有职工3人,持有船员证;有一个驿站,建于1987年,属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135平方米,目前已经过多次翻修。该渡口是马台乡与江对岸的平村乡、普洱市等地区农产品及商贸经济交往的主要途径,平均每街渡江人数达100人次。

这其实述说的是,马台古渡口在当代最后的繁华。早在几年前,下游修糯扎渡水电站形成的百里长湖将古渡淹没,但见一江滔滔水将古老的商旅文化的最后一点余晖埋葬。

2013年11月,我们第一次来马台考察,马台乡党委书记李光明就告诉我们,马台不但地形地貌极似邦东,同在临沧大雪山阳坡、澜沧江西岸,古茶树与花岗岩共生,茫茫云海浸润着邦东与马台的茶叶,孕育出“云南岩茶”曼妙灵动的茶品风格。最叫人称奇的是,马台有一个叫海子的地方,跟邦东的昔归一样紧挨澜沧江,有着古渡口,呈现的都是视野开阔的江边峡谷小盆地风光。在海子,往往会让人误以为置身昔归。在历史上,马台因为是临沧城过澜沧江最近的地方,长期充当了茶马古道上的交通枢纽。相传200多年前,为方便景谷至缅宁(今临沧)的茶马古道之通行,在澜沧江设渡口,行人、马帮由东岸西渡后即爬陡坡,到此平台人困马乏,常在此露宿,后有人开设马店,成为商品交换之集市,故名马台。

马台还是一个红色渡口,1949年8月下旬发生的马台阻击战,其旧址就位于临翔区马台乡马台村委会小忙顶组。当时,边纵十一支队撤出缅宁县后到达马台,准备渡过澜沧江时,耿马县反动土司令武装舒云光部、缅宁县地霸杨学政部、云县惯匪张国柱部等共500余人从西、南、北三路包抄我军。边纵十一支队在小忙顶对围攻敌人进行英勇阻击,并找到了渡船。此次战斗我军毙敌10余人,伤数人,我军牺牲1人,伤1人,为保卫大部队安全渡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马台古渡口凭吊滇西南数千年的历史,无数往事穿越无量山、哀牢山、临沧大雪山、邦马大雪山,裹挟着凛冽的山风呼啸而来,在奔流南下的澜沧江两岸回旋堆积成茫茫云海,等待后人去解读。而江两岸的一条条茶马古道,就是通向过往的脉络,一个个渡口陈列着历史的回响,盛载着历史深处的记忆。

马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唐家村那蚌村民小组在新石器时期遗有雷鞋、石斧等珍贵文物,这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古濮人就生活在这片热土,他们最早在澜沧江沿岸驯化与栽培了野生茶树,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树的民族。然后,又过了数千年,马台在澜沧江边见证了麓川、景东陶府等傣族势力集团的扩张与兴衰。其后是中原文明突破无量山、哀牢山一线,伴随着明清两朝的改土归流政策而大规模南下,强势崛起的普洱府,被改土归流的缅宁厅,带来了澜沧江两岸社会经济文化前所未有的交流与融合,马台也成为了联接普洱府与缅宁厅的茶马古道上的极为重要的集镇与渡口,成为滇西南茶叶、盐巴等大宗商品物质运输的必经之地。到了清末民国,临翔区的汉人大规模深入双江原勐勐傣族土司的领地,助推了双江改土归流的进程,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与繁荣的商品经济,发扬光大了当地布朗族、拉祜族、佤族与傣族长期种茶之传统,将以勐库茶为代表的双江茶业推到了与勐海茶、易武茶及景谷茶齐名的地位。

而发生在云南解放前夕的马台阻击战,无疑是马台乡在几十年前最后的一抹历史亮色,然后就一直黯淡到现在。曾经繁忙的渡口,随着公路的修通,现代化桥梁的架设,虽然还是方圆数十里群众的交通必经之地,但只能作为现代交通体系的一个毛细血管而存在,而临翔人在双江创造的茶叶经济之辉煌,并没有在家乡马台得到成功复制,新中国成立后,茶叶长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马台乡作为国营大厂临沧茶厂的原料基地,只能为举世闻名的滇红茶默默献上自己做的嫁衣。

相较于邦东,马台更像一座被世人遗忘在澜沧江边的茶马古镇,而马台古茶山也寂静了上千年,不为人知晓。如果说,“野渡无人舟自横”也还罢了,偏偏这是一条非常繁华的茶马古道,其渡口直到现代社会还在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马台古渡口折射出了马台茶叶的命运:马台是一座比邦东面积更大的古茶山,拥有1.6万亩老茶园,曾经茶叶的交易量与卖价都比邦东高,但偏偏邦东出了昔归茶这张古树纯料时代的王牌名片,从而使得邦东茶、忙麓渡口与邦东老街名满天下,而马台还在唱着昨日的歌,日复一日行走在历史的故道上,昔日的商旅文化如同一曲“渔舟唱晚”,与新时代的马台渐行渐远,从而湮没于历史的深处不为人知……

茶作为一种文化在民俗的婚姻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


婚礼

茶作为一种文化在民俗的婚姻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不可不慎重对待,因此在缔结婚约中“彩礼”的程序特别重要。“彩礼”除了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外,多为消灾佑福的吉祥之物。茶就是其中必备的一种,因为茶代表了“从一”的思想意味。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巾写道:“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义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

在旧时,订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仪式,只有经过订婚这个阶段,婚姻才算有效。

订婚在民间的叫法很多,有订亲、定亲、送定、小聘、送酒和过茶等,几乎是一地一个说法,而订婚的仪式差别也各不相同,不过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男方按礼俗要向女家送一定的礼品。比如在京津和河北一带的农村,订婚叫做“送小礼”;送的礼品中,包括首饰、衣料、酒和特殊的食品,茶也是必不可少的。再过一定时间后,还要送大礼,也称“送彩礼”。大礼所送的衣料、首饰、钱财要比小礼多。在大礼中,茶叶、龙风饼、枣、花生等具有象征寓意的礼品是必不可少的。女方接到男方家的彩礼之后,也要准备嫁妆和陪奁,嫁妆中,一对茶叶罐和梳妆盒是不能缺少的。这些程序完毕之后才算完聘。

茶在订婚中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民间男女订婚称为下茶、茶定,或者叫受茶,因此,旧时问姑娘是否“受茶”就是问她是否订婚了,还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

三茶六礼 整个婚姻的礼仪又有三茶六礼的说法。六礼是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而三茶则是指订婚之时的下茶,结婚之时的定茶,同房之时的台茶。下茶还有男茶女滔的说法,就是男女两家互换信物,男家为金玉如意压的庚帖和点锡小荼瓶若干,女家为顶戴压的庚帖和点锡小酒尊若干,俗称为“男茶女酒”。婚礼之时,还有个三道茶仪式。三道茶中,第一杯是百果,第二杯是莲子、枣,第三杯才真是茶。

除了汉族外,我国其他民族的婚姻礼俗中,茶也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因内容实在太多,在此不一一叙述。

关于北苑历史现象


北苑和北苑茶已成为历史,人们在研宄这一历史时,提出了许多问题:

1.宋代贡茶基地为什么会选择在建安(建州)北苑?入宋,贡茶沿袭唐制,但是唐代建瓯茶叶并不出名,当然不是唐代的贡茶基地,唐代贡茶官焙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江苏宜兴)(21)。作为私焙民贡福建为长乐郡(今闽侯县)有贡茶。朱自振先生在《中国茶叶历史概略》中认为,因为在北宋,适值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上可行车,顾渚贡焙采造的贡茶,不一定能及时在清明前如数贡到。而这时的北苑的茶叶,距京城的路途远则远,但清明前能保证如期献到开封,自然也只好把贡焙改置建州或建安了。

2.北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能名冠天下,持续上贡四百多年?作为贡茶,北苑初期规模也是很小的,丁谓咸丰初(998年)监制北苑贡茶时每年贡茶只有五斤四十饼,至宣和年间(1119-1125年今则为四万七千一百片有奇矣,官私茶焙发展到一千三百三十六个,其中官焙三十六个。北苑以及建安茶叶为何能如此规模发展,一般认为是:贡茶的地位,官办的性质,适宜的环境,精细地制作、常新的品种、考宄的包装、文人的宣传、安稳的建安、尚茶的风气。前六点是基础,后三点是关键。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向文人倾斜的政策,大量的文人在朝廷担任了一定职务,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明显很高,这种待遇优厚、生活清闲的标志之一,是皇帝或达官贵人时常以茶分赐群臣及其家属,群臣也以此感到荣耀。标志之二是饮茶之风在文人阶层盛行,(21)又这一时期出现大量的关于北苑茶的专著、诗词,特别是宋黴宗皇帝的《大观茶论》极有力度地宣传了北苑茶,以茶为雅、以北苑为荣的风气为宫廷和社会所推崇,北苑茶当然名冠天下,反过来又促进其发展,至于建安长期社会安定,无战乱也是北苑茶持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北苑贡茶为什么在明代中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减轻民间负担,下诏罢贡北苑龙凤团茶,改贡散茶。生产团茶是北苑的优势,而生产散茶北苑就不具有优势了,所以北苑贡茶由此中落。但为什么曾名震数百年的北苑团茶就迅速销声匿迹了呢?以至《闽小记》中载,今则但知有武夷,不知有北苑矣。吴越闽人,颇不足闽茶,而甚艳北苑之名,不知北苑实在闽也。一般认为北苑茶制造极度费糜,社会上散茶兴起,而北苑团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发展,是北苑茶退出历史的客观原因。

古代洗茶的来历


人们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有些茶人解释这样做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他们认为不洗茶的人,是不讲卫生、不懂茶艺。但有否想过,这样洗茶,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其实,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而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即去除。而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尽显茶的美味。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为拓宽我国乌龙茶销路,谋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洗茶用语宜修正为浸茶或温茶较为确切和科学。

高级茶艺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茶艺师是茶馆服务岗位的专业人才,具有一种职业服务资格。按照劳动主管部门的规定,茶艺师分为5级:初级茶艺师、中级茶艺师、高级茶艺师、茶艺技师、高级茶艺技师。相对而言,高级茶艺师是开始负有管理职责的茶艺师。因此,也可以说,高级茶艺师是综合素质比较高的茶艺师。

1.新知识或动态信息掌握要比较早、比较多。如近些年出现的“碧玺壶、马克杯、避风塘茶楼”,“茶之旅、茶叶原产地保护”,“茶为国饮、奥运茶艺”,“台制茶与台式茶、保鲜茶、空调茶”,刚面市不久的“窑变陶艺紫砂壶、白茶龙井”等不同层面的知识内容,都应该在第一时间里了解、掌握。

2.独立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比较强。高级茶艺师应能担任茶艺表演主持或主泡、撰写发表文章、协助组织茶事活动等。

3.心理比较健康。高级茶艺师应该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宽于待人,严于律己;顺利时不翘尾巴,困难时不灰心泄气;拿得起,放得下。

4.有团队精神。茶馆一线与后勤、经理与员工等,都有一个团结协作的问题。高级茶艺师要顾大局、讲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其实,茶馆之间也需要合作。既竞争又合作,实现双赢。

5.有前瞻性。我想问高级茶艺师们:你们所在的茶馆明天可以推出什么新产品和新项目?茶馆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一般人挣今天的钱,高级茶艺师还应该能挣明天的钱。这需要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并掌握好发展节奏。

6.茶艺技能和服务技能应多一些。初级、中级茶艺师会三四种茶叶泡饮技艺,高级茶艺师应该会五六种,最好还能创新。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方面也应该更强。比如,掌握消费心理、服务礼仪、茶馆促销的常识及常用英语、日语等。

高级茶艺师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

一、接待

(一)礼仪能保持形象自然、得体、高雅,并能正确运用国际礼仪1.人体美学基本知识及交际原则2.外宾接待注意事项3.茶艺专用外语基本知识

(二)接待能够用外语说出主要茶叶、茶具品种的名称,并能用外语对外宾进行简单的问候

二、准备与演示

(一)茶艺准备1.能够介绍主要名优茶产地及品质特征2.能够介绍主要瓷器茶具的款式及特点3.能够介绍紫砂壶主要制作名家及其特色4.能够正确选用少数民族茶饮的器具、服饰5.能够准备调饮茶的器物1.茶叶品质知识2.茶叶产地知识

(二)茶艺演示1.能够掌握各地风味茶饮和少数民族茶饮的操作(3种以上)2.能够独立组织茶艺表演并介绍其文化内涵3.能够配制调饮茶(3种以上)1.茶艺表演美学特征知识2.地方风味茶饮和少数民族茶饮基本知识

三、服务与销售

(一)茶事服务1.能够掌握茶艺消费者需求特点,适时营造和谐的经营气氛2.能够掌握茶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正确引导顾客消费3.能够介绍茶文化旅游事项1.顾客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2.茶文化旅游基本知识(二)销售1.能够根据季节变化、节假日等特点,制定茶艺馆消费品调配计划2.能够按照茶艺馆要求,参与或初步设计茶事展销活动茶事展示活动常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