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与灵山茶缘

发布时间 : 2021-11-26
山茶的功效与作用 野山茶籽功效与作用 经山茶的功效与作用

山茶的功效与作用。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太祖与灵山茶缘”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明太祖与灵山茶缘”相关知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当过和尚,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和尚,曾受世人的歧视。当上皇帝后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讳莫如深。曾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可是独对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看,亲临降香,拨巨款进行修缮,亲封陈大同为金碧禅寺并任主持僧,赐半副辇驾,亲笔题写圣寿禅寺横匾这当中的奥妙是什么?在灵山方圆几百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朱元璋三上灵山寺赞美灵山茶的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岁那年,父母和3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在寺庙里只当个仆人,整日打水扫地。后来庙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只好让他芒鞋托钵到淮西一带(今信阳一带)化缘。当时官场腐败,盗贼横行,他如同飘萍一样到处流浪。第二年农历三月初一来到了灵山寺,灵山寺和尚对他还算不错,不管白天化缘有无收获,都让他吃好穿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云游7年,有4年是在灵山寺度过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24岁时天下已经大乱,胸怀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汤和劝他参加起义军,正欲去寺庙占卦,不料寺庙起火,走投无路,于农历闰三月初一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由于他身强力壮,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时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他为妻。郭死后不久,他便成了起义军队伍的首领。

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吃了败仗,幸好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装,与和尚又分离几年,和尚们看见他,似曾相识,但又不敢贸然相认,只得不厌其烦地问他姓甚何名,朱元璋此时哪里敢透露真名实姓,见问得不耐烦,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这首诗向和尚们说明了他就是当年的朱元璋,现是义军首领,和尚们一看心里都明白了。于是以礼相待,赶忙准备饭菜,敬上一杯灵山茶。和尚们看他身上还有几处刀伤,便按医书上介绍的方法,用九龙潭中水,浸泡灵山茶,替朱元理擦洗伤口。说也奇怪,朱元璋在连续擦洗后,疼痛逐渐消失,经过一夜的休息,伤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指点从马放沟到天花板桥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队去了。

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应该好好感谢灵山寺的菩萨保佑,因灵山寺曾使他体魄强壮,吃败仗遇难时又得到庇护和茶水治伤,他虽然因当过和尚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而痛恨寺庙,并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但灵山寺应该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当年题的诗不知和尚们保存没有,如果保存下来了,寺里的和尚更要优待。他曾想:或许菩萨真的能保佑。为了巩固帝业,他决心亲往灵山降香。于是派一使者先到灵山调查那首诗的情况,并对那使者交待:如果那首诗还保存着,立即回应天府禀报,那首诗如果被毁无存,将当年毁诗和尚和主持僧一并押进京城。使者接旨后很快来到灵山。原来朱元璋题诗后,和尚们怕元军过来找麻烦,赶快用暗红色石灰涂抹一层,搜捕朱元璋的人没有搜到,更没有见到题诗,灵山寺也就在兵荒马乱中相安无事。但当年参与涂抹的和尚听使者的来意后一个个都吓跑了。唯有一个有才华的和尚陈大同未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赶快又用水冲去表层暗红色的灰层,隐隐约约地露出原来题诗的痕迹。并指着这些痕迹向使者介绍:朱洪武皇上的题诗是天子题诗,我们这个小庙岂敢保留,就是留下来鬼神也要犯愁,所以我们才施以法水,涂抹一层予以保护,但仍然盖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还有痕迹像龙泉冲牛一样。说完也题诗一首交给使者:

御笔题诗岂敢留,留时恐惹鬼神愁,故施法水轻抹去,至今龙泉冲斗牛。

使者查清情况后,立即赶回京城向朱元璋汇报,这就更加坚定了朱元璋亲往灵山寺降香的决心。于是向所辖的府、州、县发出圣旨,各级地方官员依旨作了迎接准备。罗山县令还专门去灵山向老和尚打听朱元璋的饮食爱好,和尚们也准备好朱元璋爱饮的灵山茶。

选个什么日子到灵山,他历数前两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讨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发迹。便决定仍在三月初一上灵山。

洪武三年,为了不让世人留下他求菩萨保佑江山的话柄,只带几个心腹秘密前来。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来到灵山寺,这次降香与前二次自然不同,不吃斋饭,而是山珍海味。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没曾喝过的。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只觉得哪一种名茶也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只好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嘟哝,知其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主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贡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彭新)、茶沟(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志》载有河南地方唯一名茶:罗山茶产在汝宁府信阳州。明代灵山茶在淮南独占鳌头,与朱元璋的提倡不无关系。

cy316.com延伸阅读

明太祖与灵山茶的历史传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当过和尚,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和尚,曾受世人的歧视。当上皇帝后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讳莫如深。曾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可是独对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看,亲临降香,拨巨款进行修缮,亲封陈大同为金碧禅寺并任主持僧,赐半副辇驾,亲笔题写圣寿禅寺横匾这当中的奥妙是什么?在灵山方圆几百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朱元璋三上灵山寺赞美灵山茶的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岁那年,父母和3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在寺庙里只当个仆人,整日打水扫地。后来庙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只好让他芒鞋托钵到淮西一带(今信阳一带)化缘。当时官场腐败,盗贼横行,他如同飘萍一样到处流浪。第二年农历三月初一来到了灵山寺,灵山寺和尚对他还算不错,不管白天化缘有无收获,都让他吃好穿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云游7年,有4年是在灵山寺度过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24岁时天下已经大乱,胸怀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汤和劝他参加起义军,正欲去寺庙占卦,不料寺庙起火,走投无路,于农历闰三月初一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由于他身强力壮,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时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他为妻。郭死后不久,他便成了起义军队伍的首领。

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吃了败仗,幸好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装,与和尚又分离几年,和尚们看见他,似曾相识,但又不敢贸然相认,只得不厌其烦地问他姓甚何名,朱元璋此时哪里敢透露真名实姓,见问得不耐烦,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这首诗向和尚们说明了他就是当年的朱元璋,现是义军首领,和尚们一看心里都明白了。于是以礼相待,赶忙准备饭菜,敬上一杯灵山茶。和尚们看他身上还有几处刀伤,便按医书上介绍的方法,用九龙潭中水,浸泡灵山茶,替朱元理擦洗伤口。说也奇怪,朱元璋在连续擦洗后,疼痛逐渐消失,经过一夜的休息,伤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指点从马放沟到天花板桥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队去了。

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应该好好感谢灵山寺的菩萨保佑,因灵山寺曾使他体魄强壮,吃败仗遇难时又得到庇护和茶水治伤,他虽然因当过和尚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而痛恨寺庙,并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但灵山寺应该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当年题的诗不知和尚们保存没有,如果保存下来了,寺里的和尚更要优待。他曾想:或许菩萨真的能保佑。为了巩固帝业,他决心亲往灵山降香。于是派一使者先到灵山调查那首诗的情况,并对那使者交待:如果那首诗还保存着,立即回应天府禀报,那首诗如果被毁无存,将当年毁诗和尚和主持僧一并押进京城。使者接旨后很快来到灵山。原来朱元璋题诗后,和尚们怕元军过来找麻烦,赶快用暗红色石灰涂抹一层,搜捕朱元璋的人没有搜到,更没有见到题诗,灵山寺也就在兵荒马乱中相安无事。但当年参与涂抹的和尚听使者的来意后一个个都吓跑了。唯有一个有才华的和尚陈大同未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赶快又用水冲去表层暗红色的灰层,隐隐约约地露出原来题诗的痕迹。并指着这些痕迹向使者介绍:朱洪武皇上的题诗是天子题诗,我们这个小庙岂敢保留,就是留下来鬼神也要犯愁,所以我们才施以法水,涂抹一层予以保护,但仍然盖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还有痕迹像龙泉冲牛一样。

使者查清情况后,立即赶回京城向朱元璋汇报,这就更加坚定了朱元璋亲往灵山寺降香的决心。于是向所辖的府、州、县发出圣旨,各级地方官员依旨作了迎接准备。罗山县令还专门去灵山向老和尚打听朱元璋的饮食爱好,和尚们也准备好朱元璋爱饮的灵山茶。

选个什么日子到灵山,他历数前两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讨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发迹。便决定仍在三月初一上灵山。

洪武三年,为了不让世人留下他求菩萨保佑江山的话柄,只带几个心腹秘密前来。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来到灵山寺,这次降香与前二次自然不同,不吃斋饭,而是山珍海味。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没曾喝过的。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只觉得哪一种名茶也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只好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嘟哝,知其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主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贡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彭新)、茶沟(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志》载有河南地方唯一名茶:罗山茶产在汝宁府信阳州。明代灵山茶在淮南独占鳌头,与朱元璋的提倡不无关系。

明太祖与茶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当过和尚,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和尚,曾受世人的歧视。当上皇帝后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讳莫如深。曾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可是独对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看,亲临降香,拨巨款进行修缮,亲封陈大同为金碧禅寺并任主持僧,赐半副辇驾,亲笔题写圣寿禅寺横匾这当中的奥妙是什么?在灵山方圆几百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朱元璋三上灵山寺赞美灵山茶的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岁那年,父母和3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在寺庙里只当个仆人,整日打水扫地。后来庙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只好让他芒鞋托钵到淮西一带(今信阳一带)化缘。当时官场腐败,盗贼横行,他如同飘萍一样到处流浪。第二年农历三月初一来到了灵山寺,灵山寺和尚对他还算不错,不管白天化缘有无收获,都让他吃好穿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云游7年,有4年是在灵山寺度过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24岁时天下已经大乱,胸怀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汤和劝他参加起义军,正欲去寺庙占卦,不料寺庙起火,走投无路,于农历闰三月初一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由于他身强力壮,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时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他为妻。郭死后不久,他便成了起义军队伍的首领。

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吃了败仗,幸好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装,与和尚又分离几年,和尚们看见他,似曾相识,但又不敢贸然相认,只得不厌其烦地问他姓甚何名,朱元璋此时哪里敢透露真名实姓,见问得不耐烦,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这首诗向和尚们说明了他就是当年的朱元璋,现是义军首领,和尚们一看心里都明白了。于是以礼相待,赶忙准备饭菜,敬上一杯灵山茶。和尚们看他身上还有几处刀伤,便按医书上介绍的方法,用九龙潭中水,浸泡灵山茶,替朱元理擦洗伤口。说也奇怪,朱元璋在连续擦洗后,疼痛逐渐消失,经过一夜的休息,伤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指点从马放沟到天花板桥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队去了。

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应该好好感谢灵山寺的菩萨保佑,因灵山寺曾使他体魄强壮,吃败仗遇难时又得到庇护和茶水治伤,他虽然因当过和尚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而痛恨寺庙,并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但灵山寺应该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当年题的诗不知和尚们保存没有,如果保存下来了,寺里的和尚更要优待。他曾想:或许菩萨真的能保佑。为了巩固帝业,他决心亲往灵山降香。于是派一使者先到灵山调查那首诗的情况,并对那使者交待:如果那首诗还保存着,立即回应天府禀报,那首诗如果被毁无存,将当年毁诗和尚和主持僧一并押进京城。使者接旨后很快来到灵山。原来朱元璋题诗后,和尚们怕元军过来找麻烦,赶快用暗红色石灰涂抹一层,搜捕朱元璋的人没有搜到,更没有见到题诗,灵山寺也就在兵荒马乱中相安无事。但当年参与涂抹的和尚听使者的来意后一个个都吓跑了。唯有一个有才华的和尚陈大同未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赶快又用水冲去表层暗红色的灰层,隐隐约约地露出原来题诗的痕迹。并指着这些痕迹向使者介绍:朱洪武皇上的题诗是天子题诗,我们这个小庙岂敢保留,就是留下来鬼神也要犯愁,所以我们才施以法水,涂抹一层予以保护,但仍然盖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还有痕迹像龙泉冲牛一样。说完也题诗一首交给使者:

御笔题诗岂敢留,留时恐惹鬼神愁,

故施法水轻抹去,至今龙泉冲斗牛。

使者查清情况后,立即赶回京城向朱元璋汇报,这就更加坚定了朱元璋亲往灵山寺降香的决心。于是向所辖的府、州、县发出圣旨,各级地方官员依旨作了迎接准备。罗山县令还专门去灵山向老和尚打听朱元璋的饮食爱好,和尚们也准备好朱元璋爱饮的灵山茶。

选个什么日子到灵山,他历数前两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讨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发迹。便决定仍在三月初一上灵山。

洪武三年,为了不让世人留下他求菩萨保佑江山的话柄,只带几个心腹秘密前来。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来到灵山寺,这次降香与前二次自然不同,不吃斋饭,而是山珍海味。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没曾喝过的。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只觉得哪一种名茶也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只好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嘟哝,知其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主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贡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彭新)、茶沟(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志》载有河南地方唯一名茶:罗山茶产在汝宁府信阳州。明代灵山茶在淮南独占鳌头,与朱元璋的提倡不无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与普洱饼茶、团茶


唐宋时期,斗茶活动风行天下,以此为乐。而当时国内各地出产的茶叶绝大部分都是蒸而饼之、蒸而团之的,工艺流程很是讲究,资源投入甚大,颇为奢侈。那现在为什么只剩下普洱茶(及其他个别茶种)保留饼、团等各种形状呢?这其中的趣闻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了。

话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是草根出身,儿时放牛,后出家当和尚,还行过乞,生活非常穷苦,是十足的屌丝。他看着当时人们的各种奢侈生活极不顺眼,心中很是反感。其中就包括斗茶,他认为茶农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饼茶、团茶,而达官贵人们花费大量的金钱来斗茶玩乐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是对资源的一种挥霍。

于是朱元璋在逆袭成功,当上了皇帝之后,废团茶兴散茶的新政就出台了。公元1391年,朱元璋一旨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让当时的斗茶之风一扫而去。贡茶改革很快在各地实施,并由此带动了社会风气向平实朴素的转变。于是,国内的各种茶叶都跟着改头换面了。

在这次改革浪潮中,由于普洱茶产于云南,地处偏远,文化迥异,新政的实施鞭长莫及,普洱茶饼、团等各种形状的工艺才得以保留至今,值得庆幸。

朱元璋与灵山茶的传奇故事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岁那年,父母和3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在寺庙里只当个仆人,整日打水扫地。后来庙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只好让他芒鞋托钵到淮西一带(今信阳一带)化缘。当时官场腐败,“盗贼”横行,他如同飘萍一样到处流浪。第二年农历三月初一来到了灵山寺,灵山寺和尚对他还算不错,不管白天化缘有无收获,都让他吃好穿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云游7年,有4年是在灵山寺度过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24岁时天下已经大乱,胸怀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汤和劝他参加起义军,正欲去寺庙占卦,不料寺庙起火,走投无路,于农历闰三月初一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由于他身强力壮,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时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他为妻。郭死后不久,他便成了起义军队伍的首领。

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吃了败仗,幸好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装,与和尚又分离几年,和尚们看见他,似曾相识,但又不敢贸然相认,只得不厌其烦地问他姓甚何名,朱元璋此时哪里敢透露真名实姓,见问得不耐烦,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这首诗向和尚们说明了他就是当年的朱元璋,现是义军首领,和尚们一看心里都明白了。于是以礼相待,赶忙准备饭菜,敬上一杯灵山茶。和尚们看他身上还有几处刀伤,便按医书上介绍的方法,用九龙潭中水,浸泡灵山茶,替朱元理擦洗伤口。说也奇怪,朱元璋在连续擦洗后,疼痛逐渐消失,经过一夜的休息,伤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指点从马放沟到天花板桥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队去了。

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应该好好感谢灵山寺的菩萨保佑,因灵山寺曾使他体魄强壮,吃败仗遇难时又得到庇护和茶水治伤,他虽然因当过和尚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而痛恨寺庙,并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但灵山寺应该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当年题的诗不知和尚们保存没有,如果保存下来了,寺里的和尚更要优待。他曾想:或许菩萨真的能保佑。为了巩固帝业,他决心亲往灵山降香。于是派一使者先到灵山调查那首诗的情况,并对那使者交待:“如果那首诗还保存着,立即回应天府禀报,那首诗如果被毁无存,将当年毁诗和尚和主持僧一并押进京城。”使者接旨后很快来到灵山。原来朱元璋题诗后,和尚们怕元军过来找麻烦,赶快用暗红色石灰涂抹一层,搜捕朱元璋的人没有搜到,更没有见到题诗,灵山寺也就在兵荒马乱中相安无事。但当年参与涂抹的和尚听使者的来意后一个个都吓跑了。唯有一个有才华的和尚陈大同未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赶快又用水冲去表层暗红色的灰层,隐隐约约地露出原来题诗的痕迹。并指着这些痕迹向使者介绍:“朱洪武皇上的题诗是天子题诗,我们这个小庙岂敢保留,就是留下来鬼神也要犯愁,所以我们才施以法水,涂抹一层予以保护,但仍然盖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还有痕迹像龙泉冲牛一样。”

使者查清情况后,立即赶回京城向朱元璋汇报,这就更加坚定了朱元璋亲往灵山寺降香的决心。于是向所辖的府、州、县发出圣旨,各级地方官员依旨作了迎接准备。罗山县令还专门去灵山向老和尚打听朱元璋的饮食爱好,和尚们也准备好朱元璋爱饮的灵山茶。

选个什么日子到灵山,他历数前两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讨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发迹。便决定仍在三月初一上灵山。

洪武三年,为了不让世人留下他求菩萨保佑江山的话柄,只带几个心腹秘密前来。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来到灵山寺,这次降香与前二次自然不同,不吃斋饭,而是山珍海味。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没曾喝过的。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只觉得哪一种名茶也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只好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嘟哝,知其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主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贡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彭新)、茶沟(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志》载有河南地方唯一名茶:“罗山茶产在汝宁府信阳州。”明代灵山茶在淮南独占鳌头,与朱元璋的提倡不无关系。

安溪与台湾的“茶缘”


有中国茶都之美誉的福建安溪是著名的铁观音故乡,它与台湾有着一脉相承的茶缘。几年来,茶缘成为两地乡情联系、经贸往来的纽带。

百万人口的安溪县现有90%以上的人以茶为生或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它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安溪乡亲100多万,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台安溪籍同胞200多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十分之一,超过安溪本土人口的一倍多。安溪现有茶园30万亩,年产3万吨,产值3亿多元。目前,台商在安溪投资创办的台资企业有75家,其中,涉及茶叶的企业达29家。

追溯两地的茶缘历史,我们发现,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安溪乡民就开始入垦台湾,选择有山有水,地形与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种茶。清嘉庆三年(1798年),大量的安溪人移民台湾,带去了茶苗,也带去了安溪的茶俗。清咸丰五年,安溪人林凤池率先把乌龙茶引入台湾,种植在台湾冻顶山,相传这就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起源。如今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60%以上的台湾同胞有饮茶的习惯,并且以乌龙茶为主。随着茶树和茶叶的传入,制茶技术和一些茶俗也慢慢传入岛内,至今,台湾仍保持着以茶代酒的待客习俗,在大陆流行的茶王赛、茶艺、茶歌茶舞等茶俗也仍在台湾不断地演绎和发展。

在茶叶的制作上,安溪西坪人王义程在台湾对从家乡传到台湾的乌龙茶制作技术进一步加以改进,创制出台湾包种茶,并在台北县茶区大力倡导和传授。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安溪福美村张尔妙、张尔乾兄弟将家乡的铁观音茶苗引入台湾,在木栅区樟湖山种植成功,从此,木栅铁观音声名远扬,逐步发展成为台湾铁观音的主要产区。

关于木栅铁观音的源流,陈文怀先生在《港台茶事》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台湾木栅铁观音,系木栅人张尔妙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自祖籍安溪引入的。第一次引种大约在19世纪末,张氏回福建安溪老家探亲,尝到一啜三日夸的铁观音茶,十分赞赏,遂向亲友索求了12株铁观音纯正茶苗,携回台湾的居住地台北木栅,在屋后石崖缝间的土台上种植。第二次引种大约在20世纪初,张尔妙以当时茶师身份受政府委派,到安溪正式购买铁观音茶苗1000株,种植于木栅樟湖山(即今指南山),经张氏多年的推广,逐步发展成木栅铁观音茶区。

海峡两岸同宗本源。台湾茶商联合会会长、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主任委员杨山虎对此是感慨万千,他不停地呼吁:茶应该成为两岸的和平使者。

谈起杨山虎,有一段两岸茗缘。早在1995年,杨山虎先生就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参加了在安溪举办的福建省茶叶机械学术研讨会,此后,他连续3年前来参加研讨会,1998年还以台湾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茶文化展。几年的接触,杨先生发现祖国大陆的茶叶技术和茶叶机械水平比台湾有一定差距,便决心到福建投资兴业。他一举在安溪投资开发了5000亩的茶山,种植茶叶、果树等,还于2001年春季举办台湾乌龙茶(安溪)茶王邀请赛,并获得茶王。

难能可贵的是,在大陆举办各类茶王赛、茶文化交流会期间,杨山虎先生积极传播台湾茶文化,并将台湾茶叶推广到大陆,同时也将祖国大陆的茶叶、茶文化推广到台湾,受到了两岸茶叶界人士的推崇。2002年,在北京马连道茶城举行的中国海峡两岸2002茶文化交流会上,他带领200多名台湾的茶商、茶农进京,将台湾的茶文化带进了首都。

茶香袅袅,茶情依依,大陆与台湾茶情一脉相承。大批台湾茶商、茶农的加入,给安溪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为安溪这一传统的产业增加了新的活力,又进一步丰富了悠久的安溪茶文化内涵。

台湾与漳州的茶缘历史


在漳州,谈起台湾茶,似乎熟悉的人并不多。其实,台湾乌龙茶,最初也是来源于福建。台湾从福建引入茶源,至今虽然只有200年的历史,但经过多年改良,台湾包种茶及乌龙茶的产制技术则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大陆乌龙茶截然不同。已形成独特的产茶、制茶技术。台湾各茶区亦因其产制环境的特性而发展出各种特色茶,如文山包种茶、南投冻顶乌龙茶、新竹东方美人茶以及各种高山茶等,皆各有其特殊风味。

随着直航、台湾开放陆资入台、大陆扶助台湾农产品登陆等各种利好措施不断,台湾茶也开始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漳州市已成为全国台商投资最典型、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漳州市外商投资创办的茶叶企业中,90%是台商投资。祖籍漳州漳浦的台商李瑞河,1993年越过了台湾海峡到祖籍地投资兴业,如今在全球拥有千余家连锁店;2001年,台湾金壶春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和相中南靖县书洋镇高溪村,投资800万元注册漳州御品茶叶有限公司,引进了台湾乌龙茶、四季春、金萱等品种;2008年平和籍台胞吴松柏投资1000万美元在漳州平和县大溪镇兴建了生态茶园观光项目

茶缘


想了解《茶缘》知识吗,丰富的《茶缘》内容等你来看!

你还记得吗?第一次喝茶的情景和感受。你还记得吗?爱上茶的那刻又是怎样的。你还记得吗?茶融入生活后的变化。你记得吗?

人说,因为有缘才会相聚;人说,若有缘会再相见;人说...一个缘字,为我们解释了很多事情,人与人相遇是缘,人与事相遇是缘,人与物相遇是缘...既然都是因为缘,那与茶之间不管好的不好的也都是缘。

说到茶,可能有人喜欢,有人厌恶,有人不爱不厌。喜欢是缘,讨厌是缘,不爱不厌勉强也算缘吧。你可能因为一个造型独特的茶壶而爱上茶,这是缘起;你可能因为茶中有苦涩或者平淡无味,而不喜喝茶,这是缘灭;你可能觉得一般般,不管味道还是茶具,持中间的态度,这是无缘。不管缘起缘灭还是无缘,都是你的茶缘。

而我是喜欢茶的,不单单只是喜欢喝茶,包括茶的周边物品都喜欢。比如说,好看的茶壶,复古的茶杯,文艺范的桌布...犹记得第一次爱上茶时,喝的是淡淡的白茶。朋友特意跑来尝尝的,却不曾想会一发不可收拾。之后不管什么茶,都想要尝试一下。茶背后的故事也喜欢听。甚至看到有味道茶具,就迫不及待的想带回去泡茶。这样一说,才发觉,原来我的茶缘竟已如此深厚了。如今看来,我这茶缘是解不了了。

就如音乐是无国界的,我想茶缘也是无限制的,因为茶从不挑人,只要你要你的茶缘,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茶的魅力,真的要深入了解才能懂。你呢?你的茶缘呢?可否与我说说呢?

关于本文《茶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永定茶缘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永定茶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闲适的周末,拿出竹制的茶盘,竹影婆娑的盖碗茶具,还有一个暗红色的弥勒佛茶宠。茶是福建永定带回来的铁观音,带一股原野的清香。烧水、润杯、置茶、冲泡,茶香在沸水的冲击下,乘着热气散发出来。我先淋给茶宠,笑哈哈的弥勒佛变得鲜红清晰,佛珠变得白润光亮。在茶香中,永定的一日忽然又浮现眼前,仿佛,就在昨日一般。

夏末秋初,天是碧蓝的,青山的远处有几朵棉絮一样的白云。太阳依然的炙热,随着大众我们涌进侨福楼。娇小可爱的女导游一脸笑容地介绍,这是一个归国华侨盖的土楼。楼主的哥哥一共生了6个子女,其中5个儿子和唯一的女儿都读了博士,5个博士儿子又都娶了博士做老婆,一家有11位博士,因此这座土楼又称“博士楼”。走进楼来,天是圆的,这是一个团结的楼,一家人围成了一个坚固的圈。一楼正对大门的一间供奉了佛,四壁贴满了照片,那是博士的照片。为了祈求小孩也能读好书,我也从楼主手里接过一支香,拜了拜,插在香笼里。一转眼,看到旁边还有一个募捐箱,正要从包里拿钱,却被拥挤的人群拥出了房间,便独自沿着走廊参观,一楼大都是商户了,商家还都保留着朴实的本色,二楼楼梯口竖着牌子,游客不能上去。

走了一圈,有点乏,午后的热气也烘得我有些口渴了。这时,一阵茶香飘来,我顺着香气看去,一个端庄朴实的姑娘正在泡茶,她边上一个少年在拣茶叶梗。看到我,她便招呼我来喝茶,我说我不买茶叶的。她笑笑,没关系啊,坐下来喝杯茶歇歇脚好了。看看导游正被我们团里的一部分人拥去中间那房间,而我已经看过了,便顺势坐下来等待。

簸箕里是清香型的铁观音,有青山的翠绿,半球形的颗粒还算紧实,夹有一些褐色的茶梗,眉清目秀的少年正认真地分拣。姑娘微笑着手法娴熟地泡茶,清香瞬即扑鼻而来,汤色清澈明亮。我接过茶,这茶竟如甘露一般清爽滋润,唇齿留香,回味甘甜。我连着喝了几杯,竟然欲罢不能,难道是因我又热又渴的缘故?姑娘始终恬淡地笑着,为我斟了一杯又一杯。她说这是她家里自己种的茶,自己做的铁观音,弟弟正放暑假,也来帮忙拣茶叶。闲聊间,我实在舍不得这么好喝的茶,便顺手将欲募捐的钱买了一包茶,带回去品尝。

我开心地拿起茶,同来的大姐见状也要买,但是包装好的已经没有,要去临时包,她不高兴等,看到导游要到下一个景点去,就拉我去追导游。这是土楼之王--承启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承启楼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楼可以上去观看全景,可是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因为据说国庆以后就不能登楼了。我们便去下一个四方的土楼参观。这个是导游家所在的土楼,一进去就被请进了她家喝茶。男主人很年轻,很老练地泡茶,出汤很快,汤色清绿明亮,透出兰花香,同去人的品着有滋有味,还摆了POSE拍照,人多杂乱。我自行走出观看这土楼,一楼全是商户,卖什么的都有,除了卖东西的其他都锁着门。这时,我发现了那个茶宠,暗绿的弥勒佛坐像,拳头大小,他笑呵呵地看着我。我询价,老板娘客气请我进来喝茶,浇水给我看茶宠变色。开水浇上去,弥勒佛通身变得碧绿透亮。正是我所喜欢的。朋友说,不开心时就想想弥勒佛,“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能有一个开心弥勒佛相伴,且可以时时相对饮茶,倒真是一件可宽心解郁的雅事。

美中总是不足,这茶宠仅有这一件了,还有点小小的瑕疵,正犹豫不决间,同来的大姐走来,看到也很喜欢,可惜只有这一件,其它她也不满意。其时,导游已经回到承启楼排队了。她很果断地说,不要买了,我们别处看看。我很是舍不得,一步三回头,但大姐不容分说拉走我,“不行待会再回来,这种的东西很多的。”

在排队的间隙,我们又看了几件茶宠,终没有原先那个满意。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别的人一路一路挤上去,我们这一队却纹丝不动。大姐同别人挤到那一边,拥上去了,我只乖乖等着,这边群情开始激愤,我在拥挤的人群中脚不沾地地上了木制楼梯。上了来,心吓得还是“突突”跳个不停。真不知道,为了登这个土楼,吓成这样值不值得。我宁愿在一楼找个朴实的姑娘喝喝茶,聊聊天。或者继续寻找中意的茶宠。楼上的房间大都是不开的,木制的门都上了新锁,而陈旧的老锁无声地垂在一边。透过土楼厚实的土窗看外面青翠的山水,沿着木制回廊观圆形的碧蓝的天空,看团团丝丝白絮的云彩。土楼处处透着神秘。

不容我细细探究,导游已经在下面催促要返程了。下到一楼商户区,我还念着方才那茶宠,回去买已是来不及了,而我又不甘心空手而返。正好眼前一家也有很多茶宠。我却找不到那相似的,只有一个暗红色的,一手托着元宝,一手拎着酒葫芦,斜倚在布袋上,笑哈哈地看着我。也会变色。我毫不犹豫地买回来。

念及那个碧绿的茶宠,我有一丝丝的遗憾。但让我欣慰地是,我带回了博士楼里的茶,也带回了土楼之王中的茶宠。现时,这茶正散发出幽幽清香,而茶宠正笑哈哈地看着我,眼神里有无限深意。这虽不是我最中意的那一个,然而他却要长长久久地陪伴我了。正如那年轻时的爱情一般,你虽然喜欢他,可惜你不知道前面有多少更优秀的人在等待着你,于是,你放弃了自己的初恋。等走过山山水水,度过风风雨雨,安定下来的你,在某一个寂寞的午后,忽然发现,你身边的他也许并不如任何一个追求过你的人,更比不上你的初恋情人,然而你却和他幸福地生活着。

我虽然对那绿玉茶宠念念不忘,而我并不忧伤。这陪伴我的茶宠亦有他的优势,在我的茶香中,他总是笑着,笑着,容得下我任何的美丽遐思,也容得下我偶尔的思绪游离。永定啊,只因那个企望不及的茶宠,在我的心里,将长长久久留下了一丝情意。

关于本文《永定茶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