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叶种类与历史

发布时间 : 2021-11-28
云南的茶叶种类 云南茶叶的种类 云南茶叶种类名称大全

云南的茶叶种类。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云南茶叶种类与历史”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云南茶叶种类与历史”相关知识!

云南自古就是中国着名的茶叶之乡,也是世界着名的茶叶原产地,云南茶以其色、香、味、型俱佳,在国内外脍炙人口。

唐代陆羽的《茶经》开宗之句茶着,南方之嘉木也,直接指出茶树的起源地为南方,而这南方后经中外专家多年考证即为云南,目前在云南思茅地区发现的近8万亩野生茶树林,其中有的树龄已有2700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树龄最长的野生茶树,堪称世界古茶王。而云南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种植历史,在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四十种茶类植物中,又以云南分布最多,所以云南是当之无愧的茶乡。

云南茶叶的质量好,首先取决于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茶谚云:高山云雾出好茶,云南地处高原,但纬度较低,气候温暖湿润,特别是云南南方,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加上云南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特别适宜茶树生长,并对茶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芳香油等有效成分的含量生长有利,因而云南茶的内外品质俱佳。

云南茶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滇红、滇绿、普洱茶、紧压茶、雪茶、花茶和保健茶等七大类。

滇红:分为滇红功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滇红功夫茶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滋味醇浓、香气馥郁、条素均匀、外型美观。滇红碎茶外型均匀、色泽乌润、滋味浓烈、香气扑鼻、汤色红亮。主要销往伊朗、俄罗斯、波兰等地,以凤庆产滇红着名。

滇绿:汤青叶绿、清香回甜、滋味清爽,主要供应国内市场,着名的有滇青、宜春、宝洪、银春等。

普洱:普洱茶属黑茶类,以制作工艺独特闻名于世,茶的水浸出物、多酚类、儿茶素等总含量高,故色艳、味浓、耐泡、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在欧美、东南亚、日本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世界名茶。

普洱从形状上又分散茶和紧茶两种,均用优质的云南大叶茶的鲜叶作原料,尤其以野生茶源生产为佳,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后熟等工序精制而成。散茶外型条索粗壮、重实、色泽褐红,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除烦去腻、明目、清心、暖胃、提神、消食、散寒、解毒等功效。紧茶由于制作的形状不同又分多种,如饼茶、砖茶和金瓜等,最着名的是七子饼茶,该茶汤色黄而明亮,香气浓郁而持久,滋味以醇厚爽口而着称,常以七个大而圆的饼茶装为一筒而得名。

紧压茶:选用云南大叶种青茶作为原料,经过蒸压成各种形状而成,外观紧结、汤色棕黄、汤味醇浓,是边境少数民族煮酥油茶的上等原料,最着名的是下关生产的沱茶。

雪茶:多产于海拔3000米以上高山,以叶状似加工好的茶叶而色泽洁白如银丝得名。清醇爽口,味略苦而甘,有清热生津、降压提神之效。

花茶:云南是茶的王国,也是花的王国,在茶叶中加入适量的各种气味芬芳的花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花茶,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主要有:熏茶、白兰花茶、茉莉花茶、大众花茶等。

保健茶:是在近几年新兴的健身饮料,有的采用原生茶植物,有的加入各种中草药加工而成,饮后取到减肥、消脂肪、降血脂、补血健脑、滋阴壮阳等各种功效。

1938年以前,云南只产一种茶,即普洱茶。因此,云南茶叶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普洱茶的发展史。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普洱茶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商于唐朝,得名明代,盛于清朝,衰于民国,享誉现代。

据东晋常璩(公元347年或稍后)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纠,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巴蜀包括今四川省及云南、贵州两省部分地区,故贡品中有云南茶。又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纠王,其中有濮人,他们祖居云南,是云南种茶的始祖。所以,可以断定,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云南的濮人已经生产茶叶了。

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益州是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收伏滇王后,以滇池为中心设立的益州郡,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州市的辖区。说明西汉时,云南已产普洱茶。

小编推荐

云南藏销茶的历史


在西藏,上至活佛达赖、班禅,下至普通藏民无一例外都有饮茶的习惯。不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来常往的友人,只要一踏进藏民家门,主人就会恭敬地端上一杯沁人心脾的酥油茶,然后才寒暄议事。

民主改革前,藏族人民以食牛、羊肉和酥油等高脂肪食物为主,而茶具有消食解腻的功能,正好迎合了藏民的饮食习惯,而且饮茶还可为身居世界屋脊的藏族同胞提神醒脑、缓解低压缺氧症和预防高原疾病。于是,藏族同胞在日常生活开支中,首先考虑到的是购置茶叶和酥油。

云南背靠青藏高原,是西藏的近邻,又盛产茶叶,滇茶以其浓、强、鲜著称于世,备受藏民青睐。云南藏销茶有天时地利之优,历史悠久。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中记载:往往有吐蕃至赕货易,云此山有路,去赞牙不远。南宋《续博物志》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说明滇茶藏销历时1000多年。进藏茶叶北走丽江、中甸、阿墩子(今德钦)、芒康到拉萨。每年销往西藏的滇茶超过2500t,从清康熙到同治年间,滇茶销往西藏历时200余年,盛行不衰。

历史上藏商马帮每年来去一次,冬春到丽江向官府买得茶引才能通关进入普洱、思茅、佛海、下关茶区购茶。盛夏回到拉萨,往返超过5000km,路途漫长。沿途山高谷深,气候多变,行走在崇山峻岭中的赶马人必须胆大心细,否则,一时的疏忽将导致人仰马翻,坠入万丈深渊。因此,走此路的茶商,除强悍勇顽的藏族马帮外,滇西茶商是不敢涉足的。

清咸丰五年(1855年),云南回彝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年,回民首领杜文秀率众攻克滇西重镇大理,切断了藏商马帮进入普洱的咽喉要道,滇茶销藏锐减,致使进藏茶叶价格昂贵,可与黄金媲美,那时进藏的滇茶有绿色黄金之称。滇茶仅供西藏上层人士享用,因此,它是交换西藏贵重药材虫草、藏红花、麝香、鹿茸的硬通货。

抗战时期,民国廿八年,祖国半壁山河沦陷,东南沿海和华中资金、技术力量转移到大西南,为滇茶的发展注入了雄厚的资金和技术。1939年蒙藏委员会与云南中茶股份公司联合投资在下关建成康藏茶厂,生产紧压茶销往西藏,并代替货币流通。由此,滇茶在西藏的地位可见一斑。

解放后,1952年滇藏公路开始修筑,历时20多个春秋,于1973年全线通车,云南茶叶大批进入西藏,结束了藏马帮驮茶进藏的历史。过去繁荣一时的滇藏茶马古道被公路取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川藏公路和西藏民航事业的发展,如今在拉萨市场,江、浙、川、滇茶琳琅满目,不仅有传统的云南毛峰、下关沱茶,还有闻名于世的西湖龙井及四川邛崃蒙顶、重庆沱茶等,品种多达90多个。更由于藏民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茶代菜的历史在逐渐消失,藏民不仅吃牛、羊肉和酥油,还能吃到新鲜蔬菜,滇茶也就逐渐失去了往昔一枝独秀的历史风采。

“云南茶都”的历史发展


云南高原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古滇国,在西汉时代就有部分地区成为中原的行政区,诸葛亮南征平定夷越后,又对云南的行政区划作了调整。但崇山峻岭和高原深谷把云南与中原隔得远如天涯,同样也阻断了群山中散居的各民族的联系。一直到了南诏国时期,云南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南诏国通过东征西讨,建立了八大行政区:直辖区十赕区、永昌节度、银生节度(开南节度)、弄栋节度、宁北节度(剑川节度)、丽水节度、铁桥节度、拓东节度,其辖区已包括今天的云南省的大部分和东南亚一些地方。银生节度是当时南诏国的八大行政区之一,境内设有银生城(今景东县)、开南城(今景东文井)、威远城(今景谷县)、奉逸城(今宁洱县)、柳追和城(今镇沅县)、利润城(今勐腊易武)、送江川(今临沧)、朴赕(今南涧公郎)、羌浪川(今越南莱州)、林记川(今缅甸景栋)、大银孔(今泰国景迈)、通镫川(今墨江县)、河普川(今江城县)、邛鹅川(今澜沧县)、茫乃道(今西双版纳)等,治所设在银生城,就是现在的景东县城(开南节度时设在景东县文井镇开南村),它的行政区域包括今天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临沧市的部分地区以及越南、缅甸、泰国北部等地,银生城是唐时大理国滇西南的重镇。

樊绰来到云南,从南诏都城太和城到了银生城,考察云南的历史地理和民族风俗,他徜徉在无量山哀牢山间、李仙江畔繁华的银生城里,走在繁茂的茶林里,看当地傣族、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采茶、制茶、饮茶,写下前文所述的那段文字,记录下了一段几乎让人忘却的历史。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云南茶主要产于以银生城为中心的无量山、哀牢山等群山之中,这是樊绰行历南诏之后给云南大叶茶生产范围做的准确解释。散收、无采造法,点明当地少数民族采制茶叶方法还十分简单,当时中原一带茶事鼎沸,采茶、制茶已十分讲究。陆羽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陵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接着又说: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饼茶的制作要经过采、蒸、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可谓制作精良。相比之下,樊绰认为银生茶确为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是南诏少数民族的泛称,也是银生城的统治者,这种以椒、姜、桂一同烹煮的饮茶习俗倒是如今白族三道茶的始祖。当时长安一带的饮茶风尚却大相径庭,要先炙茶,然后碾茶罗茶,制成茶粉,才投入沸水中煎煮。水又有讲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经》),煎饮十分繁复。至于放姜、葱、薄荷之类,陆羽认为不过是沟渠间弃水耳,是不堪一饮的。在银生城豪华的府邸里,当银生节度使传令婢女把一盏又香又麻又辣的醇茶倒进樊绰杯中,这位尊贵的客人不知该作何感想?

银生城之所以成为了滇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先是取决于它的重要战略地位,银生往北可直通都城太和城,南可扼制西南诸夷,东西有无量山、哀牢山重山之险、三江之隔,实为战略咽喉之地。另外,据茶学专家和历史工作者的考证,更重要的是它是唐时云南茶的生产和集散转运中心,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个茶都。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考证过,在《茶经评述》中说到:银生城古址在今云南景东县,唐时南诏国的重镇,是与波斯、婆罗门等国进行贸易的地方。波斯即伊朗,婆罗门指古印度。茶叶把普洱、西双版纳、临沧这些瘴疠之地连在一起,把银生与大理紧紧连在一起,再和遥远的西藏、中原、国外连在了一起。

清朝的檀萃(1725~1806)在《滇海虞衡志》(1799)中说: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藏族古谚中云: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翻译为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藏族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自文成公主唐贞观十五年(641)入藏之后,茶叶便成了藏族人必不可少的饮品,并形成了独特的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然而西藏虽是茶叶消费大区,但却不产茶,那么唐时西藏的茶从何而来呢?专家认为:主要是与西藏山水相连的云南和四川,特别是云南。唐王朝为控制吐蕃,要求四川和云南限量销售茶叶给吐蕃,但南诏毕竟是一个自主政权,不同于四川,并曾与唐朝反目而与吐蕃结盟,云南茶当时就用人背马驮向大理、丽江、中甸、西藏大量输出。这条跨越崇山峻岭、高峡深谷、雪原丛林的路后来就成了最早开辟,最为著名,最为重要的一条茶马古道,成了维系青藏高原牧民生存的维生素之路。

当时的银生城周边大量出产好茶,这些大叶子茶因内含物质丰富,味苦而涩让樊绰喝不习惯,但对藏胞来说却是不可替代的佳品。银生节度及周边茶山的茶叶,源源不断地靠人背马驮运到了银生城,又由商贩用马帮运到大理,运到吐蕃的神川都督府,运到西藏。银生城成了滇藏茶马交易的中心。银生茶是南诏与吐蕃最重要的交易货物和政治砝码,银生茶能为南诏王带来大量的白花花的银子和黄澄澄的金子,茶还真是一棵能生银子的摇钱树呢,银生城的得名大约缘于此。银生城得名缘于茶,银生节度的设置也为了茶,当时银生节度所辖地方,威远、奉逸、柳追和、通镫川、河普川、邛鹅川、茫乃道,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连成一片恰是今天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市部分地区,恰恰与今天的普洱茶主产区重叠吻合。

作为银生茶的产地和集散中心,当时的银生城城墙高耸、城郭宽阔,城内街道宽敞,店铺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一业兴而百业旺,茶叶生产和交易的兴盛带动了整个银生城的兴旺发达。

到了宋朝大理国后期,银生节度废置,但银生茶的影响却不衰减。南宋李石在《续博物志?卷七》中仍记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桂烹而饮之。李石的记录与樊绰惊人的相似。近来有人对樊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提出质疑,认为樊绰没有到过银生,所述为道听途说,须知作为书记官的樊绰在云南生活多年,为写三万字的《蛮书》准备了多少年,查了多少资料,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还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还有理由怀疑他的敬业精神吗?如果樊绰所述不实,那么,时隔一个朝代的李石在修史时仍然作出同样的结论,恐怕就不能说是一个巧合了吧!樊李二人可是对云南茶记录最早的人。

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出: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的是滇西南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元时景东军民府辖地也是傣族聚居区,宋元时期普洱一带的风土人情与唐时差异不大,茶叶生产仍然以银生(景东)为交易集散中心。时序更迭,岁月荏苒,历史舞台上不断更换着主角,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唐宗宋祖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想南图霸业,直至元时才将云南行省划入版图,而云南茶却随着愈来愈深的马蹄印经年累月地输入藏区,并逐渐拓展形成新的纵横于茶区内外的茶马古道。

瑞狮岩与恩施茶叶发展历史


今天的恩施城区的年轻人,已不知瑞狮岩之名,但瑞狮岩不平凡的经历,不会为历史所忘记。它对恩施茶叶的发展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瑞狮岩,也称瑞狮崖,是恩施城区一坐西朝东、濒临清江的红沙石山崖。因状如蹲狮,故名。

清同治版《恩施县志城池》载:宋旧城,即今象牙山及瑞狮岩因山为之,元仍其旧。告诉我们,宋、元时期的恩施城即建在瑞狮岩与象牙山一带,即今六角亭街道办事处东、南、西三面,瑞狮岩上是主要城区。

同书《古迹》载:钓台在瑞狮崖,石壁镌钓台二字。明代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由四川按察史谪施州卫经历的黄溥,曾在瑞狮岩垂钓,写下《钓台》诗:百尺台高次水滨,几回来此独垂纶。不知应兆飞熊后,更有何人踵后尘。今钓台已不可见。

同书《祠庙》载:火神庙在城南门内瑞狮岩上。又载马王庙,在火神庙右。两庙相挨,共用一个戏台,解放后为制革厂与皮鞋厂,庙貌无存。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为发展鄂西特产,于1941年下年在恩施组设鄂西茶叶运销辅导处,1942年春改组为茶叶部,隶属于省物资供应处。在恩施县城狮子岩设恩施茶厂,以此为基地,先后在恩施芭蕉、黄连溪、朱砂溪,建始长梁子,五峰水尽司,鹤峰留驾司等地设立制茶所,每年产红、绿茶1000担左右,大部分运销重庆,一时重庆茶市为恩施茶叶占领,原销沱茶退居不重要地位。

同时,私人在恩施的茶叶制销机构相继崛起,如大西公司、华中公司、江南茶庄、建华茶庄、北平茶庄,他们都乐意经营恩施茶,经他们的运作,恩施茶于1945年开始销往日本,打通了国际贸易渠道,恩施茶自此进入国际贸易市场。

茶叶的历史与饮茶的起源介绍


茶树为山茶科,茶属,叶用草本植物。茶树原产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属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茶科植物就在这一地区大量集中,追本溯源,茶树的远祖,大都起源于此。直到现在,那里还有许多茶树的野生亲属。云南省励海县巴达公社的大黑山森林中,有一棵高14.7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株大茶树接待了不少中外茶叶工作者和植物工作者,见证了茶树的发展。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时代,已有野生

茶树。远在人类进入文明初期,我们的祖先在从事最简单的采集、渔猎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学会辨别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动物和植物。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自从人类发现茶叶有解毒作用,茶就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从野生茶树而发展到人工种植,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茶树栽培面积的扩大,促进了茶的迅速传播。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茶从治病的药物而逐步发展成为日常的饮料,其间经历了很长的时期。茶的功能的演变从最初的祭品、菜食到作为药用。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起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西晋到隋朝,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耆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晋代诗人张孟阳在成都时所作“登白兔楼”诗中,即描写当时以茶为清凉饮料,有“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之句,赞美茶叶的芳香,可为六清之冠;茶味的美好声誉,可播及全国的九大区。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饮茶的历史也很古老。饮茶起源于西南地区。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带产茶和饮茶。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直到秦统一了中国,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五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西藏。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云南普洱历史渊源及发展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是中国茶叶中极具特色的茶类。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存于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中,从中可以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清朝是普洱茶到达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清代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金或银的两倍。民国至抗战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现在犹存。

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建立之间,普洱茶非常寂寥,云南整个茶业萧条。解放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云南的茶叶生产重视红茶、绿茶,并未继承发扬普洱茶优良传统;甚至大面积砍伐毁坏几百年的古茶园而取代种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好在,1975年,云南重新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生产。

近年来,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养生,开始青睐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势从南洋港台传至广东,回及云南,再迅速影响全国。

历史上云南的藏销茶


中央电视台播映的《西藏风云》一片中有许多描绘藏民饮茶的场景。在西藏,上至活佛达赖、班禅,下至普通藏民无一例外都有饮茶的习惯。不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来常往的友人,只要一踏进藏民家门,主人就会恭敬地端上一杯沁人心脾的酥油茶,然后才寒暄议事。

民主改革前,藏族人民以食牛、羊肉和酥油等高脂肪食物为主,而茶具有消食解腻的功能,正好迎合了藏民的饮食习惯,而且饮茶还可为身居世界屋脊的藏族同胞提神醒脑、缓解低压缺氧症和预防高原疾病。于是,藏族同胞在日常生活开支中,首先考虑到的是购置茶叶和酥油。

云南背靠青藏高原,是西藏的近邻,又盛产茶叶,滇茶以其"浓、强、鲜"著称于世,备受藏民青睐。云南藏销茶有天时地利之优,历史悠久。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中记载:"往往有吐蕃至赕货易,云此山有路,去赞牙不远"。南宋《续博物志》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说明滇茶藏销历时1000多年。进藏茶叶北走丽江、中甸、阿墩子(今德钦)、芒康到拉萨。每年销往西藏的滇茶超过2500t,从清康熙到同治年间,滇茶销往西藏历时200余年,盛行不衰。

历史上藏商马帮每年来去一次,冬春到丽江向官府买得"茶引"才能通关进入普洱、思茅、佛海、下关茶区购茶。盛夏回到拉萨,往返超过5000km,路途漫长。沿途山高谷深,气候多变,行走在崇山峻岭中的赶马人必须胆大心细,否则,一时的疏忽将导致人仰马翻,坠入万丈深渊。因此,走此路的茶商,除强悍勇顽的藏族马帮外,滇西茶商是不敢涉足的。

清咸丰五年(1855年),云南回彝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年,回民首领杜文秀率众攻克滇西重镇大理,切断了藏商马帮进入普洱的咽喉要道,滇茶销藏锐减,致使进藏茶叶价格昂贵,可与黄金媲美,那时进藏的滇茶有"绿色黄金"之称。滇茶仅供西藏上层人士享用,因此,它是交换西藏贵重药材虫草、藏红花、麝香、鹿茸的硬通货。

抗战时期,民国廿八年,祖国半壁山河沦陷,东南沿海和华中资金、技术力量转移到大西南,为滇茶的发展注入了雄厚的资金和技术。1939年蒙藏委员会与云南中茶股份公司联合投资在下关建成"康藏茶厂",生产紧压茶销往西藏,并代替货币流通。由此,滇茶在西藏的地位可见一斑。

解放后,1952年滇藏公路开始修筑,历时20多个春秋,于1973年全线通车,云南茶叶大批进入西藏,结束了藏马帮驮茶进藏的历史。过去繁荣一时的滇藏茶马古道被公路取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川藏公路和西藏民航事业的发展,如今在拉萨市场,江、浙、川、滇茶琳琅满目,不仅有传统的云南毛峰、下关沱茶,还有闻名于世的西湖龙井及四川邛崃蒙顶、重庆沱茶等,品种多达90多个。更由于藏民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茶代菜"的历史在逐渐消失,藏民不仅吃牛、羊肉和酥油,还能吃到新鲜蔬菜,滇茶也就逐渐失去了往昔"一枝独秀"的历史风采。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典故


普洱,在英语中亦被称为Pu-er或Pu-erh。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称宁洱县。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武候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云南茶叶史


据历史文献记载,云南在商周时期濮人就种茶以作员,三国时期种茶颇负盛名,晋。时规模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代名茶问世,清代极为鼎盛。《云南通志》、《普洱府志》和《大清一统志》都有以茶为市、仰食茶山。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的记载与论述。由于历代官府重视。茶叶贸易活跃,民间种茶日盛。山势连绵,复岭层峦、皆多茶树;从东到西。从甫至北,云岭高原处处有茶。明清时期闻名中外的云南普洱茶出产她古六大茶山连绵800里。入山作茶者达数十万人。古《普洱府志》详细记述了这一壮观史实。同时采择之精,制茶工艺也日臻完善,名优茶花色品种选出。异彩纷呈。

当时堪称名茶之珍品的普洱茶,其花色品种就达8色。不但是上贡朝廷之名茶诊品。普洱茶之名也风靡名重于天下。这时期上自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种茶饮茶蔚然成风。官史商贾,骚人墨客。也纷纷投身其中、著书写史。飘洋贸易,品茗赞咏。越发刺激了云南茶叶的发展。致使云南茶叶名品日众,声誉日隆。普洱茶不但被列入皇宫贡茶案册,而且还载人曹雪芹《红楼梦》、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不朽的世界名著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采制茶业不断推陈出新,研制新品名茶风靡盛行,贡茶名品层出不穷,制作加工工艺已由民间转化到官府组织管理推广。享誉中外的云南名优茶滇红、沱茶、藏销紧压茶、香竹筒茶等,颇具地方民族特色,品质独特的名茶产品也在不同的时代相继脱颖而出。这些名优茶产品。无论是哪个时代、哪种类型、花色,郡具有其优秀的品质,独特的风味特征,辉煌的产销业绩,从而形成了普洱先称秀,滇红质更优,沱茶誉四海,滇茶竞风流的云南名优茶荟萃盛景。

两汉时期茶产益州

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尝羌臣服于汉,武帝赐以金质滇王之印一颗,建立滇国,封尝羌为滇王,以滇池为中心,设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的晋城)领27县,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辖区。东汉明帝时在滇西设永昌郡之前,先设西部都尉,仍归益州节制。汉献帝建安19年(公元214年)设来降都尉于今之曲靖,统辖益州、朱提(今昭通一带)、兴古(今文山、红河州部分地区)、永昌(今保山和临沧地区)、云南(今大理和楚雄部分地区)及考虑到痒珂(云南东南部及贵州南部)、越崔(今四川西昌和云南丽江及楚雄部分地区)七个郡。可见两汉治滇均属益州管辖。均属益州管辖。故吴普《本革、菜部》所称益州主要是指现今云南所属之地。

三国时期南中茶子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平夷县,郡治有铡津、安乐水。山出茶、蜜的记载。据吴觉农《茶经述评》载:平夷县约当今云南富源县地。平夷县距当时南中的中心味县(今曲靖)140里。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公元775--780年)载: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审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由滇池县移至味县,统管南中之地,味县遂成为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傅巽以南中茶子与当时国内外名特水果等产物(宛柰即大宛国的苹果,西极石蜜即天竺国的冰糖)并列,可见云南茶子当时已有盛名。

唐宋时期茶出银生城

唐樊绰《蛮书管内物产第七》(公元864年)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今景东县)界诸山,即今景东、景谷及其以南之地。蒙舍蛮系唐代洱海附近居民的六沼之一的南沼,居住在今巍山、南涧县境。清阮福《普洱茶记》(1825年)中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香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西番指今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南宋:李石(约12世纪中期)《续博物志、卷七》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上述记载说明唐宋时期云南产茶集中在滇南,采制粗放,饮用方法都是加上香辣等配料煮饮。云南茶已销往西藏等地。

明代名茶问市

明冯时可《滇行纪略》(16世纪下)载,楚雄府城外石马井水,无异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按:感通寺茶系指大理感通茶,惠泉指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天池指明代江苏苏州的天池山产的名茶,伏龙是指浙江古会稽名茶之一种,亦称卧龙。

明万历年间谢肇制《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

明末(1639年)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滇游日记》载,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甚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日记中还提及过顺宁府时住梅姓老人家,主人以云南府所产名茶--太华茶招待。

上述记载表明,普洱茶之名始见于明代;云南已有名茶出现,焙制方法未秦完善;叶种茶树须架梯采摘。

清代普洱茶名重天下

方以智《物理小识》(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刘健《闻夜录》称,顺治18年(1661年)3月在北胜州(今永胜县)与藏人互市茶马,当年人藏普洱茶三万担。

张泓《滇南新语》(1755年)载,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曹雪芹《红楼梦》第63回记述: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文二人忙说、烟了一茶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载: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岁人贡,民间不易得也普洱茶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吴大勋《滇南闻见录》(1782年)记有:团茶产于普洱府属思茅厅地方,茶山极广,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它茶为独胜。擅萃《滇海虞衡志卷十》(1799年)称: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师范《滇系山川》(1807年)载,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229里曰莽芝;2助里曰革登;340里曰蛮砖;365里曰倚邦;520里曰漫撤。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

民国时期茶事先兴后衰

民国年间,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校长为景谷县乡绅纪襄廷题词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娇之后,在公一人。当地人勒石树碑于县内以表其功德。(按纪为清咸丰年问人,对发展景谷茶叶生产卓有成效,群众身受其益,故立碑纪念。今景谷青毛茶是全省收购标准的代表样,属国家商业部主管标准样之一。)

民国三年(1914)9月30日征集参加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陈列品中,有云南宁洱县糯茶一封,那次云南陈列品总值银元2000元,其中茶叶类值30元。民国五年(1916)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为现在的碗形沱茶,这是经历了多年的储、运、销售工作实践,几经演变而形成的造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碗形窝部有通风透气,防止霉变的作用,成为畅销国内外品种之一。当时下关永昌祥沱茶负有盛名,因其配料有特点,取勐库茶香味浓厚,凤山茶兼具外形美观之优点,故产品盛销多年不衰,为其它牌号沱茶所不及。

民国九年(1929)在昆明设立云南茶务讲习所。

民国十二年(1923)在佛海县南糯山设立云南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

民国十四年(1925)柴萼《梵天庐丛录》记有,普洱条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以竹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