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茶技艺

发布时间 : 2021-12-22
宁红茶制作技艺 祁门红茶冲泡技艺 泰山女儿茶种植技艺

宁红茶制作技艺。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分茶技艺”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分茶:又称茶百戏、汤戏、或茶戏。它是在沏茶时,使茶汤的纹脉形成不同物象,从中获情趣的技趣游戏,大约始于北宋初期。据北宋陶谷《清异录》记载:近世有下汤远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在南宋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也有矮低斜行闲作草,暗窗分乳戏分茶之说,将分茶归于闲情雅事之例。所以,说到底,分茶乃是一种以高超的沏茶技艺,使茶汤形成短暂物像的一种游戏。

由于分茶要使茶汤汤花在瞬即间显示出瑰丽多变的景象,就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一是用搅创造出来的汤花形象;一是直接用点使汤面形汤花。因宋代沏点时尚的是用点茶法,点茶其实就是注茶,即用单手提执壶,使沸水由上而下,直接将沸水注入盛有茶末的茶盏内,使其形成变幻无穷的物象。因此,注水的高低,手势的不同,壶嘴造型的不一,都会与注茶时出现的汤面物象形成不同的结果,因此,注茶者就得技高一筹。所以,陶谷称这种分茶之术,乃是茶匠神通之艺也。宋代诗人杨万里,他曾作过一首《澹庵坐上观显上人人分茶》诗,诗中曾写到分茶的情景: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还说显上人的分茶,不但能使茶汤出现怪怪奇奇的各种物象,而且还可使茶汤出现的气势轻捷的文字,这种分茶技艺游戏,自然令人惊叹不已。更有甚者,据陶谷的《清异录》记载,有佛门子弟福全,他素有茶癖,又善于汤戏。他每点茶一盏,就成诗一句。若同时点茶四盏,则构成绝句一首。其时,常有人前来观其表演分茶,福全自然得意。一次,他边注水分茶,边吟诗作歌: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虚名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对如此高超的分茶技艺,现代人似乎不大理解,我们也只好以记载为凭了。不过,宋代人,特别是上层社会热衰于分茶的事例确是不胜枚的,如宋代向子湮《浣溪沙》题记中也有分茶之记载。只是到了宋代以后,由于茶类改制,龙凤团饼已为炒青散茶所替代,因而,使茶的饮用方法也随之而改,沏茶用的点茶法改成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叶的泡茶法所替代,因此,点茶法已为时人所摒弃,在这种情况,宋代时兴的分茶游戏,也就逐渐消声匿迹了。

cy316.com编辑推荐

关于洗茶的技艺


早年的版本里面,行茶技法会有少量“洗茶”的表述,1997年以后的版本,这一类的表述已经被修订了。这是因为“洗茶”之说已构成人们误导。

日常,人们用茶壶冲泡乌龙茶、个别普洱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有些茶人解释这样做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他们认为不“洗茶”的人,是“不讲卫生”、“不懂茶艺”。但有否想过,这样“洗茶”,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其实,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而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即去除。而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尽显茶的美味。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为拓宽我国乌龙茶销路,谋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洗茶”用语宜修正为“浸茶”或“温茶”较为确切和科学。

如今,在各个行茶流程中,类似“洗茶”的环节,多用“蕴香”、“洗涤凡尘”之类表述来解释,其精神要义和功能性均要妥帖许多。

【宋代点茶技艺之斗茶】


斗茶乃宋代茶之特色。斗茶或称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比赛茶叶质量的好坏。

有人认为斗茶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斗茶大约始于五代,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至北宋已颇为盛行。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说的就是该地的斗茶之风。

北宋中期以后,斗茶逐渐向北方传播,并很快风靡全国。上自达官贵人,中及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于此。北宋晚期,上层人士更乐此不疲,南宋时人们对斗茶仍有兴趣。至元代斗茶已渐衰,到明代则基本绝迹。

衡量斗茶的效果,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二是看盏的内沿与茶汤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

汤花色泽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依而次之。汤花保持得时间较长,能紧贴盏沿而不散退的,叫做咬盏。散退较快的,或随点随散的,叫做云脚涣乱。汤花散退后,盏的内沿就会出现水的痕迹,宋人称为水脚。汤花散退早,先出现水痕的斗茶者,便是输家。

斗茶虽然始创于茶区民间,但由于它的技巧性强,趣味性浓,所以迅速地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加以发展。他们自煎自斗,从中得到消遣,也在对世事的厌倦与无聊中,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调节方法,为生活增加情趣。

宋茶冲泡方法和技艺


宋代的茶叶制作仍袭唐时,蒸青制饼,不过制法上精致许多,饼形更小巧,故唐时称“汤饼”,宋时则称“团片”。而品饮方面一“点”和一“煎”则是唐宋饮茶方式最明显的区别。饮茶前仍需碾末,但不再放入锅内煮,而是置于盏中用沸水冲点。沸水冲点末茶的品饮方式肇始于晚唐至五代,而普遍流行于宋代。

点茶法

点茶法是在唐代痷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于宋代盛行,至元代没落,到了明朝则随着团茶的废除而消失。据蔡襄《茶录》中所描述,宋代的点茶法主要分为六步:

其一:【炙茶】用小钳将陈年的团茶饼置于微火之上炙干。

其二:【碾茶】待团茶炙好冷却后,置于茶碾内碾碎成细末。

其三:【罗茶】以细茶罗去将茶末筛细,罗以绝细为佳。

其四:【候汤】等待汤瓶中的水煮沸。

其五:【燲(音邪)盏】用开水淋茶盏,使之温热。

其六:【点茶】以不老不嫩的滚水冲进去,并用茶筅充分打击、搅拌,使茶均匀地混合,成为乳状茶液。注水的同时,也要用茶筅等器具击拂汤盏,使之产生汤花(泡沫)。

点茶

点茶是将茶碗中的茶粉加水后调成极均匀的茶膏,然后一注入开水一边用茶匙或茶筅击拂。同时点茶也是点茶法或斗茶中最关键的一步。蔡襄认为“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而宋徽宗所著《大观茶论》中,对调膏、点茶、击拂的七次注汤有着非常详细的描写:

一汤:水环绕而入,将茶末调成膏状。

二汤:自茶面注入茶水,注水成一直线,急注急停。

三汤:边注水边用茶筅轻盈击拂,至此茶面沫饽大半已成定局。

四汤:注少量开水,茶筅击拂要舒缓一些,轻云渐生。

五汤:此时注水要看茶汤沫饽状态决定击拂轻重程度。

六汤:此时注水,如果沫饽勃然而生,只需缓慢搅拌。

七汤:此时注水,若沫饽厚薄达到要求,则点茶完成。

一个很短暂的点茶过程,被细致分析成七个步骤,每一步骤都极为短暂,但点茶人却能从中得到不同层次的感官体验,从中人们可以看到,点茶时茶人极致的感官体验和艺术审美。

白居易喜爱茶、烹茶技艺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白居易喜爱茶、烹茶技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今属山西),后来迁居陕西境内(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诗,在对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同时,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条重要的资料:"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北,由此可见唐代已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了。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白居易喜爱茶、烹茶技艺》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小究泾阳砖茶传统制茶技艺


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最早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称泾阳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以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

明清以来,将安化黑毛茶中色黄叶粗的茶用篾篓踩成大包,运往陕西泾阳压制成砖。茯砖茶香气浓郁,古有茯茶驼队十里外,茶香已入牧人家之说。在明清时期六百余年间生产的马合盛、天泰、泰合诚、人民等品牌茯砖茶深受茶叶销量最大的西北部地区广大消费者青睐。

泾阳在抗战前有茶厂六十多家,自武汉沦陷后,仅余延顺、裕民、天泰运、裕兴中、昌盛等八家。1951年统归泾阳人民茯砖加工厂,加工人民牌茯砖茶。

1953年,公私合营生产规模扩大,组建了大型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使咸阳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1958年,缘于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中央政府下令取消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

民间流传当年南区供销社给中央机关供应的就是泾阳茯砖茶,深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喜爱和重视,才有了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的建立和厂址南迁的事情发生。茯砖茶在湖南安化从试制到成功,历经多年的摸索。1942年安化江南砖茶厂,1943年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砖茶厂都曾试制茯砖,因发花不好,未获成功。直到1953年,在茶工、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在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的指导下,经过3年时间的反复摸索和试验,才实现了在中国茶叶公司安化砖茶厂(现白沙溪茶厂)移地筑制.

茯茶制作工序复杂,尤其是发花工艺极难掌握。基本加工工艺为原料选配、筛制加工、汽蒸渥堆、蒸茶加汁、压制定型、发花干燥。同时,茯茶具有很高的保健功效,主要是通过特殊加工工艺形成单一微生物有益菌―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茯茶中有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消滞去腻、降脂降血、平衡生理等作用。茯茶的原材料本身对人体轮状病毒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阻断人体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形成,所含脂肪分解酵素含量高于其他茶类。

据历史记载,茯茶有三不能制: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离了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三不能制之说是陕西先人们经过无数摸索的经验总结,也说明咸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五十年后,经过省政府和咸阳市政府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认真调查研究,总投资1.2亿元,年产茯砖茶5000吨的陕西茯砖茶生产项目正式落户沣渭新区沣东镇。该项目将秉承茯砖茶的历史渊源,挖掘茯砖茶的传统文化,使这一失传600多年的茶叶加工技艺得以重现陕西。

“七分茶八分酒”的典故


人们经常说,七分茶八分酒,这里有个典故。话要从王安石说起,一次他写了一首咏菊诗:西风作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未写完,客人来访,见客去了,刚好苏东坡来,看了这两句,提笔续道: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这首诗还是1998年高考政治试卷的一道题.当然,因此,苏东波被贬去湖北黄州,就是今天的黄冈市。临走,王安石交待说,让他回京城时,带一些长江中峡水回来。到黄州的第一年秋天,苏东波明白黄州的菊花是不落花瓣,算是长了一智。

三年后,考绩回京城,特意到三峡取水,可是只顾贪看两岸景色,船过了中峡,才想起取水的事,于是让船夫回头,船夫说,三峡水流如此湍急,回头谈何容易,三峡水水一流而下,下峡水不是也从中峡来的吗?苏东波一想有理,就取了下峡水去了京城。

他把水送去给王安石时,王安石很是高兴,留下他一起试新茶,取出皇上新赐的蒙顶茶,用扬子江中水冲泡。苏东坡不待王安石开口,忙抢先说起黄州的经历,说他明白王安石的深意。菊花确实有不落瓣的。茶泡好,王安石给自己和苏东波各倒了一杯,只有七分,苏东坡心中想,此老如此吝惜,一杯茶也不肯倒满。王安石端起茶,喝了一口,品评一番,皱起眉头说道:你这水是三峡水,可不是中峡水吧。让苏东坡吓了一跳,赶忙把情况说明。王安石款款说道;三峡水性甘纯活泼,泡茶皆佳,唯上峡失之轻浮,下峡失之凝浊,只有中峡水中正轻灵,泡茶最佳。苏东坡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王安石又说道;你见老夫斟茶只有七分,心中一定编排老夫的不是。苏东坡被说中心事,忙说不敢。王安石又说道:这长江水来之不易,你自己知晓,不消老夫饶舌,这蒙顶茶进贡,一年正贡365叶,陪茶20斤,皇上钦赐,也只有论钱而已,斟茶七分,表示茶叶的珍贵,也是表示对送礼人的尊敬;斟满杯让你驴饮,你能珍惜吗?好酒稍为宽裕,也就八分吧。苏东波一句也不敢回应。从此流传下来七分茶八分酒。

宋代盛行点茶道对点茶的技艺


宋代是我国饮茶史上最为繁华的时代。这首先表现为关于茶和饮茶的著作迭有问世,如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赵汝丽的《北苑别录》、宋子安的《试茶录》等。撰写这些茶著的作者,有皇帝,有官吏,也有布衣知识分子,反映出上上下下对茶叶和饮茶的爱好与关注。特别是作为皇帝的赵佶提出饮茶可以“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达到“冲淡闲洁、韵高致静”的效果,使得“缙绅之士,韦布之流”,形成了“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的风气。其次表现为茶叶交易日盛,不仅有茶叶的制作作坊,还出现了销售茶叶的市场和供人们饮茶消遣的茶店。再次表现为出现了“斗茶”的筛选优质茶的手段和消遣方式。这种繁华景象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是茶叶生产兴旺发达的标志,还将饮茶提升到茶艺的新阶段,同时也使得宋代茶艺滑向繁文缛节、崇尚奢华形式的阶段。

在宋代,点茶道成为时尚。蔡襄在他的《茶录》里,通过论述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爝(音xie,熏,烤)盏、点茶和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内容,奠定了点茶道的基础。12世纪初,宋徽宗赵佶著的《大观茶论》,对点茶的技艺,指出要经过七式点注冲泡并搅动击沸,使得点茶道更为完善。从唐代的煎水煮茶,到宋代的只煎水不煮茶,标志着茶道文化的进一步升华。

在煎茶法日渐衰亡之时,点茶法便应运而生。点茶始于五代时福建民间,风行于北宋,是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也是中国古代茶艺的又一代表,曾对日本抹茶道和高丽茶礼有较大的影响。实际上点茶法是对煎茶法的改革,煎茶是在水初沸时下茶末,二沸时茶煎成,用瓢舀到茶碗中饮用;而点茶法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是将沸水注入备有茶叶的茶盏。点茶时要用碾成粉末的茶粉,放在茶盏里烤热后,用少量开水调成稠状,叫做调膏。然后再注入沸水。点茶法属清饮,不加其他任何作料。但是在明朝,有人在点茶时往瓯盏中加花瓣,这样做可以增加茶的香气,也有利于身体保健。此间,南宋朝廷建立了贡茶制度来品评茶叶质量的高下。根据点茶道的特点,民间形成了斗茶之风。开庆元年(1259年)斗茶游戏传到日本,逐渐演变为日本茶道。

云雾茶制作技艺申报省非遗


宿城的云雾茶香已流芳千年,闻名遐迩,但其手工制作技艺却至今没有文字记载,全凭民间口传,如今几近流失边缘。为让其永远传承,23日,市艺术研究所一行七人来到云雾茶的发源地宿城乡大竹园村,对云雾茶手工制作技艺进行了全面拍摄,并为申报省级非遗做准备。

宿城的茶已传承千年,不仅在清朝得到乾隆皇帝的亲口赞叹,1980年还与南京的雨花茶、苏州的碧螺春、无锡的二泉银毫并列为江苏四大名茶。云雾茶的芳香流传千年,与其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分不开。据市艺术研究所介绍,云雾茶制作手工技艺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它的永久存在既传承着手工技法,蕴藏着较高的科学含量,又传承着中华医药精髓和茶道精髓以及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这其中深藏许多难解的科学奥妙之谜,这种生产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智慧的积累,且难以被现代技术替代,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基因,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

云雾茶手工制作技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都很高,却至今没有用文字记载过,具体操作过程全靠口授和示范传下来的。由于时代变迁,受人为破坏和自然条件限制,能产好茶的老茶树已寥寥无几,即使存在也是危在旦夕。加之市场经济的发展,手工云雾茶制作的产量不及机械制作的占据市场主流,云雾茶手工制作技艺几近流失边缘,如不尽快强化保护措施极易被挤出市场。为此,我市决定为其申报省级非遗,对云雾茶的手工制作技艺进行有力的保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