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锅茶

发布时间 : 2022-01-12
蒙古绿茶 蒙古黑茶 磨锅青茶

蒙古绿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蒙古锅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蒙古锅茶”相关知识!

若是问蒙古族人最看重的是什么?那必定离不开茶。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人常饮的茶有三种:酥油茶、奶茶、面茶。其中的奶茶,蒙古语叫乌古台措。这种茶主要是用青茶砖或黑茶砖加盐煮成的,而且得用铁锅或是铜锅来煮,和酥油茶以及其他民族煮奶茶时用茶壶不同。不过在烹煮时,都要加入新鲜牛奶。之所以是煮茶,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而加工砖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的。

而在蒙古族的奶茶中,最传奇的可算是据说连成吉思汗都喝过的锅茶。而煮这个锅茶的锅,则被尊称为御锅,雕龙镂花,下部镂空,用于放置木炭。在煮这锅茶时,要先把锅清洗干净,有些人家讲究的,更会是一口锅专门用于烧开水,另一口用于煮茶。煮茶的水必须是新打来的清水熬茶,以山泉水为佳,若是放久了的水煮茶,茶就会褪色变质。然后把上好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放在火上倒入清水。到水沸腾时,就加入捣碎砖茶,煲足3小时后就掺入牛奶,然后再按口味加盐巴。等到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锅茶的咸奶茶底给煮好了。羊之道的聂师傅就透露,做这个奶茶底,其中最关键的是,茶水必须得扬至少81下,令茶味充分释出。

这锅茶底做法看着简单,其实滋味好坏和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蒙古族人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调和,才能煮出适宜的奶茶底来。

而在煮好奶茶底之后,侍应就会当着客人的面,把酥油、奶豆腐、奶酪、炒米、牛肉干等料一样样放进锅里,手拿大勺反复搅动,然后把旁边大肚子奶壶里煮好的奶茶倒进铜锅,待再次烧开后,就盛进客人面前的木碗中可以饮用了。这锅茶,热辣淳朴,浓稠适中,奶味浓香柔和。

cy316.com编辑推荐

蒙古茶食文化


蒙古民族特别喜欢喝青砖茶和花砖茶,视砖茶为饮食上之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如若有亲戚朋友家中做客或赴重大的喜庆活动,要是带去一块或几块砖茶,那将是认为上等礼物,等于奉献全羊之礼品,不仅大方、体面、庄重、丰厚,而且可以赢得主人的赞誉。

蒙古民族喜好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但是,在历史上,砖茶得宠于蒙古民族人民。据记载,清查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价值约三十三元(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三角。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做一元币通行。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僻地区以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一块砖茶易去一头牛的事也屡见不鲜。从那时起,草原上就产生了以砖茶代替全羊馈赠亲戚朋友的习俗,逐渐失去了取代货币的资格,恢复其饮料的本来面目。

茶叶中包含着丹宁、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维生素C、D、B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强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脑和强化血管壁等药用功能,还有溶解脂肪、促进消化等作用。因此,茶叶是,尤其是砖茶逐渐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一日无茶饮,心虚头晕,饮食不香,夜不能寝。人饮砖茶水,耐渴耐饥,精神爽快;马饮砖茶渣子,胜过草料之功能,日行百里,无疲倦之样。

蒙古民族通常饮用的砖茶中最受欢迎的是湖北所产,带有川字记号的砖茶。他们用砖茶熬制成茶水,蒙古语叫哈日茄;奶茶,蒙古语称苏太茄;酥油茶,蒙古语称希日陶斯太茄;面茶,蒙古语称珠通茄。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还摸索出丰富的熬茶技术。熬红茶是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家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

这样的茶,清香扑鼻,维生素不受破坏,有很强的助消化作用。煮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牛、羊鲜奶,使茶的红变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酥油茶是在已经配置好的奶茶里再适量放入酥油、红糖即成。这种茶在隆重的场合上饮用的较多,民间一般不多熬制。面茶的熬制方法较复杂:先将青稞面或先将青稞面用炒熟,再把事先熬好的红茶澄清导入,搅动后成为比鲜奶略稠为宜。面茶即当茶又可当饭,是牧民冬季食用的茶食。这些种类繁多的茶,独具风味,细细品尝起来,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铁山嶂平远锅叾茶


自从神农氏发现茶叶可以解毒之后,茶叶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产于海拔1163米的铁山嶂的平远锅叾茶以其独有的香、甘、滑、醇特点被列入梅州八大地方历史名茶,除了茶源历史悠久,其茶文化也源远流长,十分丰富。

锅叾茶的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末年,该村就生产茶叶,是梅州最早种植水仙绿茶的地方,素有嘉应八大名茶之说。相传600多年前林氏家族由福建迁徙到平远县东石镇,称第一世,到十三世(17世纪90年代末)搬迁到锅叾村,将由福建携带的茶树种子播种于此,到现在已有二十五世。由于当地山形似锅,遂取名锅叾,生产的茶叶俗称锅叾茶。

锅叾位居平远县东石镇太阳村,地处番东北部海拔1163米的铁山嶂峰谷,这里山高林立,空气清新,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产出的茶叶除了品质韵味独特,还有祛疾、健脾、暖肾等功效,因此一直深受消费者青睐。

锅叾分上锅叾、中锅叾和下锅叾,有上锅叾香甘、中锅叾滑甘、下锅叾苦甘之说。历经几百年繁衍,锅叾茶树资源种类繁多,以本土的地方中小叶群体品种锅叾水仙为主,后来还引进有梅占、金萱、凤凰单丛等新品种,其中在打水坝有一棵四百多年的大茶树,树高5.5米,树径1.9米,覆盖面积30多平方米,每年可产20斤干茶。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锅叾茶以生产传统的手工炒青绿茶为主,该产品有一股浓郁的炒米香,非常迎合客家人的饮茶口味;50年代后期曾与前苏联合作建立红茶加工厂,产品出口前苏联,远销东南亚;60年代又恢复绿茶生产,并从福建引进了部分制茶机械,茶叶加工前期用机械杀青、炒二青,后期用木炭烘干,遂出现半烘半炒绿茶;随着茶叶市场品饮口味的改变,在90年代开始,当地茶农糅合了乌龙茶的晒青工艺,制作的成品茶叶香芬芳,滋味醇滑甘爽,到目前已成为锅叾茶的主打产品。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地处深山的锅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当地政府筹资几百万元,对15公里长的锅叾村道进行水泥硬底化改造,并由当地能人林立人成立梅州平远锅叾土特产有限公司,注册了锅叾茶商标,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对锅叾茶进行包装,使锅叾茶身价倍增,供不应求。如今,锅叾村有茶园1000多亩,每年可产茶2万公斤。全村130户农户家家有茶山,户户会种茶,人人善做茶,每户茶收入多则十几万,少则几万元。为进一步打造锅叾牌,今年,该公司正按照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不断对茶叶种植、采摘和加工制作技术进行完善,力争至年底把锅叾牌培育成广东省着名商标。

蒙古族茶文化


饮茶,是我国蒙古族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件事。蒙古族民间有句俗语说:可以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可见人们和茶的关系。

过去,蒙古人喜欢喝奶茶。奶茶用砖茶和牛奶煮成。一般做法是,先把砖茶砸碎放在水中煮。茶烧开后,加人鲜奶,再烧开后,除残茶装人壶中饮用。喜咸的加适量盐,喜甜的加适量糖。

20世纪,清政府推行移民实边后,有些黄河流域的汉民进入草原,有些地区成了半农半牧区,蒙汉杂居区。由于饮食习惯变了,奶食少了,人们开始习惯于喝沏茶,也称清饮。蒙古人用茶素有早茶、午茶、晚茶之分。习于喝早茶的人,清晨伊始,第一件必操之务便是料理茶事。把一个大铁壶吊在灶坑门上,用树枝明火把水烧得滚开,将茶沏上,喝个痛快,然后才开始安排其他事项。他们说,不喝早茶心里干巴,早饭也不爱吃。

用午茶者多老年人,但是,有用午茶习惯的青年、中年人,他们似乎有了茶瘾,午间不喝茶,没精神,午后干活也没劲儿。这也像到了饭时必须用餐一样。

东北地区蒙古族人用茶更多的是晚茶。每天晚饭后,无分尊卑贫富,都要喝上一通热茶。蒙古草原一向是歌的原野。解放初,凡有套马杆子的人家,墙上多挂着四弦琴,歌手更是遍及平民百姓家。茶过三盏,琴音一起,便有民歌相随。拉到唱到奔放迭宕之时,一家男女老少声情融汇,韵致和谐,场面极为动人。

蒙古族的奶茶是蒙古族人的传统饮茶习俗


蒙古族的奶茶是蒙古族人日常饮用茶的一种,此外还有酥油茶和面茶。酥油茶在蒙语中被称作“希日陶斯台茄”,制法和饮用与藏族大体一样;面茶在蒙语中被称作“珠通茄”,它是将青稞面或麦面用油炒熟,再把熬好的红茶水倒入后搅拌而成的流体食物,既当茶又可当饭,是一种茶食,与严格意义上的饮料有所不同。

奶茶在蒙语中被称作“乌古台措”,是在煮好的红茶中,加入鲜奶制成。这种奶茶具有浓郁的奶香味,绵甜带咸,十分可口。蒙古族人大多数生活在草原上,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粮、菜为辅。这样的饮食结构,就使得饮茶成为补充营养、调节饮食平衡的重要措施,因此,饮用由茯砖茶煮成的咸奶茶,就成了蒙古族人的传统饮茶习俗。

茯砖茶多为红茶,是为适应边远地区的需要将茶叶粉碎,制成方砖形的茶叶块。蒙古族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开始饮用茯砖茶。当时内地的商人与蒙古族从事贸易,都是以货易货。内地商人带着茯砖茶、米面、布帛杂物去换蒙古族的土特产。由于砖茶最受欢迎,当年用一块五斤重的砖茶换一头羊或牛的事,并非少见。

蒙古族喝的奶茶,是将水倒进锅里煮沸,加入茯砖茶粉末,再煮沸后倒进约是沸水五分之一的牛奶,然后加入适量的盐,等到茶色由红变为乳白色就成了咸奶茶了。蒙古族牧民有“一日三餐茶,一顿饭”的习俗。每天的早、午、晚都饮用奶茶,晚茶往往是同晚饭一起进行的。可见蒙古族人饮用奶茶,不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他们补充营养的一种措施。

蒙古族饮用奶茶有很多习俗。如,新熬的茶要首先敬献给天地、山水、火神,然后大家才能倒茶;茶碗要完整无残缺,有残缺被视为不吉利;斟茶时,壶嘴要朝里,不能朝门,向外则意味着“福”向外流;给长辈或贵客续茶时,要先接过茶碗再续茶;客人接茶要用右手,否则被视为不礼貌等。

蒙古族的“茶道”


客人来家以后,要给端茶,这是欢迎客人的一种礼节。客人坐好以后,主人站起来,双手捧着茶碗,向客人敬献。客人也要坐起来,用右手把茶碗接过去,放在桌上。主人接着双手端来一盘奶食,客人用右手接过,倒在左手里,用右手的无名指将鲜奶醮取少许,向天弹洒,并放在嘴里舔一舔。端茶的时候,女人们一定要衣冠整齐,仪态大方。

品尝茶和鲜奶都有是蒙古人见面的一种礼节性活动,往往并不是真给客人解渴。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不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的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放在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

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来在手里去添茶。一般较隆重的仪式是: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额吉沁去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

目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砖茶为主,东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红茶为主。砖茶在熬的时候,可以单熬或加入其他佐料,除奶茶外还有以下几种。

1)素茶

水烧开以前,把事先捣好的砖茶末放进去,加上适量的盐。茶水一滚开,就用勺子反复的扬,等茶香散发出来以后,灌在壶里端上来饮用。这种茶因为没放奶子,所以称为素茶(黑茶)。冬天牲畜奶子干了以后大多喝素茶。

2)捣茶

熬好素茶以后,把茶叶皮捞出去,倒在一个特制的有木杵(捣茶器)的桶里,里面放进酥油、奶子、奶皮子,用木杵捣,直到跟奶皮子等物溶为一体时,停止捣茶,倒在茶壶里饮用。做法跟藏族的酥油茶相近。这种茶一般敬给老年人喝。

3)面茶

把熬好的素茶捞出茶叶皮以后,再倒回锅里,把腰窝油或肚油切成碎块洒进去,再加上酪蛋之类,共煮一阵后,把炒熟的白面撒进去,拌匀以后再煮。这种茶白面要放的合适,不能放得的太多,否则就会做成稀饭;而放太少,颜色就发白,变成淡茶,喝起来很不爽口。面茶一般在冬天喝。

蒙古族饮茶历史


真正的奶茶源自蒙古族奶茶种用青砖茶与牛奶而制成的纯天然奶茶。而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奶茶就是奶与茶的组合,如英式奶茶、台湾奶茶、港式奶茶等风味的奶茶,其实组合方法加上不同的配料,就可变幻出不同风格、不同味道的奶茶来了。那么如何煮出纯天然的蒙古族奶茶呢。

蒙古民族喜好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但是,在历史上砖茶得宠于蒙古族人民,据记载,清朝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杂物等到蒙古腹地,易去蒙地各种物产。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价值约三十三元(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角左右。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做一元币通行。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辟地区以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头牛。从那时起,草原上就产生了以砖茶代替全羊馈赠亲戚朋友的习俗。后来砖茶取代货币的资格才渐渐消失了,恢复其饮料的本来面目。

蒙古奶茶被蒙古族人民称为仙草灵丹。这是由于茶叶中包含着丹宁、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维生素C、D、B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强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脑和强化血管壁等药用功能,还有溶解脂肪,促进消化等作用。因此,茶叶尤其是砖茶逐渐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一日无茶饮,心虚头晕,饮食不香,夜不能寐。传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兵出征无须带更多的粮草,有了砖茶,便等于有了粮草。人饮砖茶水,耐渴、耐钒、精神爽快;马食砖茶渣子,胜过草料之功能,日行百里,无疲倦之样。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还摸索出丰富的熬茶技术。如熬红茶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家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这样的茶,清香扑鼻,维生素不受破坏,有很强的消化作用。煮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牛、羊鲜奶,使茶的红变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

蒙古民族特别喜欢喝青砖茶和花砖茶,视砖茶为饮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客人光临家中而不斟茶,视此事为草原上最不礼之行为,并且将这事迅速传遍每家每户,从此不斟茶之户的名声衰落,各路客人绕道而行,不屑一顾。如若去亲戚朋友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庆活动,要是带去一块或几块砖茶,那将是认为上等礼物,等于奉献全羊之礼,不仅大方、体面、庄重、丰厚,而且可以赢得主人的赞誉。

给客人斟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由主人来添茶。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吉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主客的座位要按男左女右排列,贵客、长辈要按主人的指点,在主位上就座。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把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在牧民家作客要大方,实在,无拘无束,这样主人就会更加接近,更加热情,认为是最真诚的客人光临。反之,主人不但不产生好感,而且认为客人大虚伪,不好交往。如果你少要茶或不想喝茶,可用碗边轻轻地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就会明白你的用意。

在牧民家里喝茶,方法要得当,这样才能真正品尝出味道来。先将炒米按需要放入碗里,再放少许奶酪后倒入奶茶。一边谈话,一边慢慢喝,等把第二碗茶唱完,在浸泡过的炒米上放一点酥油、白糖,再放一些干炒米然后拌匀,尝一尝,香、甜、酥、脆一口嚼,绝妙的滋味,使人真正体会到草原牧民生活的甜蜜。再次到草原作客的心愿油然而生。

蒙古族饮茶习俗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有特色。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荆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在15公斤以上。

如有客人至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的缘故。

奇特的蒙古族“茶道”


客人来家以后,要给端茶,这是欢迎客人的一种礼节。客人坐好以后,主人站起来,双手捧着茶碗,向客人敬献。客人也要坐起来,用右手把茶碗接过去,放在桌上。主人接着双手端来一盘奶食,客人用右手接过,倒在左手里,用右手的无名指将鲜奶醮取少许,向天弹洒,并放在嘴里舔一舔。端茶的时候,女人们一定要衣冠整齐,仪态大方。

品尝茶和鲜奶都有是蒙古人见面的一种礼节性活动,往往并不是真给客人解渴。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不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的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放在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

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来在手里去添茶。一般较隆重的仪式是: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额吉沁去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

目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砖茶为主,东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红茶为主。砖茶在熬的时候,可以单熬或加入其他佐料,除奶茶外还有以下几种。

1、素茶

水烧开以前,把事先捣好的砖茶末放进去,加上适量的盐。茶水一滚开,就用勺子反复的扬,等茶香散发出来以后,灌在壶里端上来饮用。这种茶因为没放奶子,所以称为素茶(黑茶)。冬天牲畜奶子干了以后大多喝素茶。

2、捣茶

熬好素茶以后,把茶叶皮捞出去,倒在一个特制的有木杵(捣茶器)的桶里,里面放进酥油、奶子、奶皮子,用木杵捣,直到跟奶皮子等物溶为一体时,停止捣茶,倒在茶壶里饮用。做法跟藏族的酥油茶相近。这种茶一般敬给老年人喝。

3、面茶

把熬好的素茶捞出茶叶皮以后,再倒回锅里,把腰窝油或肚油切成碎块洒进去,再加上酪蛋之类,共煮一阵后,把炒熟的白面撒进去,拌匀以后再煮。这种茶白面要放的合适,不能放得的太多,否则就会做成稀饭;而放太少,颜色就发白,变成淡茶,喝起来很不爽口。面茶一般在冬天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