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贡茶院传承茶文化的茶乡圣地

发布时间 : 2022-01-26
大唐茶文化 传承茶文化 茶文化传承

大唐茶文化。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唐贡茶院传承茶文化的茶乡圣地”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兴是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涉足紫笋茶原产地顾渚山,留下了许多诗篇和摩崖石刻,成为中华茶文化遗产。“紫笋”也因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如今,大唐贡茶院作为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茶厂已然成为传承和传播茶文化的最好载体。

高琳是大唐贡茶院的一名导游,她告诉我们,大唐贡茶院为仿唐建筑,气势恢宏,集观光、品茗、休闲为一体,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相得益彰。面对高大雄伟的陆羽铜像,她内心的那份敬畏与崇拜之情溢于言表,“他手上拿着的是最好的茶叶,他的神态就是在撰写《茶经》时揣摩时的神态。”

现在,大唐贡茶院每年要接待近18万名游客,这也为周边农家乐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客源。“在没开农家乐之前我们也就是在企业里上班,现在,收入一般有40~50万元。”谢产琴一家正在对农家乐进行扩建,软硬件设施均得到相应提升。

目前,水口茶文化景区已有农家乐325家,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百万人次。对于景区的管理,水口茶文化景区管理办主任张宇华深有感触,“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景区转转,包括整体卫生、摊位、停车位等。”wwW.cY316.cOM

在和张宇华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虽然管理景区工作看似简单却非常繁琐和细碎,由于景区工作的特殊性,周末和节假日休息似乎成为一种奢侈。“包括除夕、大年初一,我们都要上班的。2013年,我们早上比较早,5点半就上班了。2014年,时间作了调整,早上城管6点半到,其他工作人员7点前到。”对张宇华来说,2014年是繁忙的一年,也是喜悦的一年,这一年,水口茶文化景区荣获了国家级4A景区的称号。这让张宇华心里既高兴,又备感压力,“为了打造更好的旅游环境,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我们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小编推荐

大唐皇家饮茶文化


宫廷用茶由来已久。唐代之前的宫廷茶俗大体情况是:东汉之前宫廷以茶为祭,尚无真正意义上的饮茶习俗;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饮茶之风传入宫廷。唐代中期以后,茶饮别开生面,推向极至,不仅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在皇宫茶史中独步一时。受寺院僧人和文人饮茶的影响,宫廷对饮茶之道也十分重视,皇帝和官员将茶作为国家礼仪。

饮茶习惯在唐代宫廷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是皇室和后宫嫔妃时髦重要的休闲活动。大唐皇家饮茶堪称“高大上”,那么,在茶艺方面有哪些讲究?

唐代人讲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饼,当时已经细分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的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煮茶的时候,要把团饼茶拿出来,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筛过,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唐人是用釜来煮茶的,先在釜中装适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时候,加点盐;到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边,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继续煮;三沸的时候,再把舀出来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华”,这时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窑的青瓷茶盏或邢窑的白瓷茶盏盛装。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沸腾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见气泡的大小,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如涌泉连珠”,气泡一个个连起来了;三沸为“腾波鼓浪”。

唐朝还设立了专门生产皇室用茶的贡焙场所,每年春天特别派遣官吏监督制造,为赶上每年清明节的“清明宴”,日夜快马加鞭的送上春茶,〈湖州贡焙新茶〉诗中,就有描述皇后刚出游踏青回来,准备梳洗一番时,听到“急程”的新茶已送到京城,皇后立即露出笑容,命宫女立刻取来烹茶。

唐代中期以后,茶饮别开生面,推向极至,不仅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在皇宫茶史中独步一时。受寺院僧人和文人饮茶的影响,宫廷对饮茶之道也十分重视,皇帝和官员将茶作为国家礼仪。

宫廷饮茶主要在以下场合:娱乐、王子公主婚嫁、殿试、内廷赏赐、清明宴、帝王清饮、供养三宝、赐茶、接待外国来使、祭天祭祖等。

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五年(770年),朝廷先后在宜兴和顾渚设置了“贡茶院”,专门进奉宫廷御用茶叶。新茶出来后,要赶快到山里采摘,必须在十日之内,快马加鞭,昼夜兼程,于清明节前贡到。因为“清明茶宴”是宫廷清明节举行的最大的宴请活动,参加人员不仅有王公大臣,皇亲贵戚,还有外邦使者等。每年宫廷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主要是显示朝廷附近怀远、和谐万邦的政治气度。

当然,说到唐代茶文化,自不免要涉及作为茶文化重要物质载体的茶具。陆羽《茶经》将茶具定为二十四事,即二十四种,并对各种茶具的制作和用途作了详细说明。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据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记载,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等。它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且配套完整,自成体系。

这些都反映了茶文化在唐代帝王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奇而伟大,对茶事是何等的投入;也确凿地证实了唐代宫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充分再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最高雅、最完备、最盛大的茶道仪式,代表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也证明大唐皇家饮茶文化是“高大上”的。

西方茶文化的圣地—英国


茶叶自从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之后就演变成一种世界性饮品,和咖啡一样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纵观历史,茶更是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从古老的东方,由东向西,亚洲文化传递到西方世界,让西方人通过饮食了解到神秘的东方文明。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聊英国的茶文化。

早在十六世纪,西方人就通过传教士的描述得知了茶的存在。但真正尝到茶,却是在十七世纪初,荷兰商人将茶作为稀有礼物贡献给英国的上流社会,很快,随着饮茶风在英国宫廷迅速盛行,英国的各个社交场所开始看到茶的身影,并逐渐取代酒和咖啡,成为人们热爱的杯中物。随着时间推移,茶在英国受欢迎的程度有增无减。到十八世纪,饮茶已变成英国国民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是家家户户每天进行的日常活动。在英国生活多年,我越发感到英国人对茶的钟爱,是让坐拥几千年茶文化的中国人也自叹弗如的。

英国的茶文化和东方人所说的饮茶并不完全相同。东方人饮茶,讲究的是内敛,是神韵,是品道。品茶需静心,用心来体会不同茶种的不同气味,或甘或苦,各有千秋。而英国的茶文化主要是指下午茶。它的开创者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贝德菲尔公爵夫人。作为维多利亚女王的闺密,公爵夫人常进出皇宫,与贵妇小姐们聊天休闲。由于英国皇家晚餐时间较晚,女伴们常抱怨午后到晚餐期间太过漫长,无所事事又容易饥饿。聪明的公爵夫人发现,泡一壶茶,配一些松饼蛋糕,就能打发这漫漫午后,也会让社交谈话更有兴致。于是她就开始邀请贵妇们一起喝茶吃点心,渐渐的,其他贵族也争相效仿贝德菲尔公爵夫人的做法,下午茶随之风靡英国。后来随着英国在世界的殖民扩张,英式下午茶也成了一种世界闻名的文化形式。

尽管英国下午茶久负盛名,但英国人喝的茶,品种其实非常单一,以红茶为主,比不得中国有绿茶、白茶、红茶、黑茶,也没有什么季节喝什么茶的讲究。这大概和英国阴冷的气候有关,在多雨阴霾的下午,午餐消化殆尽之时,喝一杯热乎乎的红茶,吃一些咸甜兼备的点心,真让人感觉温暖。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英式下午茶”并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社交行为。且看英国人是如何喝下午茶的。比较经典的做法是:用骨瓷茶具泡一壶大吉岭红茶,几分钟后将茶水倒入骨瓷茶碗中,加入鲜奶,糖,鲜奶油,搅拌成浓浓的白褐色。喝茶的同时,一定要搭配点心。正宗的英式下午茶点心要有咸味的迷你三文治,抹了果酱和奶油的英式司康饼,甜味的蛋糕和姜饼干。这些点心要放置在镀金描花的三层蛋糕碟塔上,看上去非常精致。喝茶的仪式也不能不讲究。无论男女,都要打扮光鲜,像出席盛会一般。人们在喝茶品点心的时候,也不能只顾着吃喝,而是以交流信息为主,品评时事或谈论文艺,一番高谈阔论。

从茶叶被引荐到英国至今,已有近五百年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世事几多变换。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很多国家或民族的传统都被新兴文化或异族文明影响而悄悄发生改变。但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却始终能够保持传统的制作方法和礼仪,甚至连搭配的点心在质和量上也不曾有异。

在英国,可能不是每个城镇都有星巴克,但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享受下午茶的茶馆,品尝到相同风格、相同内容的下午茶。无论阴晴,捧一杯暖热的英式红茶,和新朋旧友谈笑风生,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快乐,既是当下的,也是永恒的。

蓝田乡茶文化史


说到安溪,就想起铁观音,安溪之茶,深入人心。

安溪有着“乌龙茶之乡”之美誉,安溪蓝田乌龙茶却格外有名。据居住在安溪蓝田的曾、朱、罗等姓氏谱志记载,这里开发于宋,时林窈水沛,故先民们伐木垦荒,筑垄为田,名之“林田”。明代,随着士大夫景观审美风气的兴起,便有读书人(有否受唐诗启发,我们不得而知)向“林田”浇注情感,被浇注情感的“林田”自然而为“蓝田”了。类似“蓝田”这些携带情感的“地理”,不惟华夏九州,在闽南安溪,也触手可及,俯拾皆是,西坪、佛耳山、清水岩……影响之巨,可谓天长地久。

蓝田总面积99.77平方公里,这地不是独立的,她不仅与尚卿、祥华、西坪、芦田相接壤,也与天相勾连。蓝田人乐谈此道,讲的多是山川的神性,这种“神文地理”的观念,其本质上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部分,是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文化创造。不但白云亭、福顶岩、安福堂奉祀观音菩萨,进德大廊桥、后清小廊桥奉祀观音菩萨,就连农历二月十五迎花灯,也是抬着端坐观音菩萨的轿子巡游乡里,祈佑民安。而终年雨雾缭绕的朝天山,除了乌龙太子传乌龙茶的传说外,还有许多跟安溪农民起义领袖李带大有关的故事,由熟知历史的蓝田人绘声绘色讲来,令人不禁意驰心往。

公元957年或者更早的一个秋日晌午,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辞去官职,带着随从徒步走到蓝田内村古道边的这座亭子。一定是什么触动着这位前县令的心思,抑或面对家乡的徜徉云彩,如画大地,瞻宏品细,留恋山水的性情因以油然而生,詹敦仁欣然提笔赋诗一首,赞颂白云亭的秀美风光。虽然仅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亭,白云亭却承载着几百年来许多人无法挥去的情感,他们虔诚奉祀亭内的“岭头观音”,也钟情于林荫深处的山花芳香、丛竹含珠。明代四大书家之一的张瑞图归隐晋江故里后,曾数度游历安溪山水,在安溪留下不少墨宝,“白云自在”就是他路过岭头时纵情所书,可见当时的白云亭是如何为世人所钟爱。

蓝田乡间文化被文明传承蓝田白云亭诗书情感与地理相结合的事情,使我又联想到蓝田民俗民间文化与地理景观的种种结合,比如进德迎花灯、后清游灯龙,宝云殿祈梦,安福堂请火,朝天山乌龙太子传乌龙茶,瑞云桥上建天竺亭等等,这些多种多样的结合无疑增加了大地的文化含量。中国是大地域文明古国,神州的文化含量极为丰厚,它们如同煤炭、森林、水源一样,也是珍贵的地理财富。云从蓝田来,这云,既是自然景观,也是文化行为,其美学分量让我们拥有一份穿越古今的悠然心境。

茶文化的圣地在妙西杼山


浙江湖州市西南13公里处,有一座小山,名唤“杼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夏王杼曾巡狩至此,山故而得名。这里,留下了鲍照、江淹、谢灵运、颜真卿等众多名人的足迹。“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这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发出的由衷赞美。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的作者,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和唐代高僧皎然先后长眠于此。杼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茶文化的圣地。

悠悠岁月,漫漫长河。站在茶圣墓前,翻开尘封千年的《茶经》,仿佛叩开沉淀深厚的历史大门。穿过悠悠的时光隧道,历史深处走来银须飘飘的茶圣,他把盏问茶,仰首低颔,品味茶的清韵;他问语苍天,深吟浅唱,探究茶的精妙。沧海桑田,流淌的是渺渺茶韵,茫茫尘世,升腾的是悠悠茶香……

1200多年前的盛唐末期,湖北竟陵湖边的一个弃儿,被龙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后为其取名陆羽。

年轻的陆羽立下宏愿,要写一部前无古人的茶学经典。他身背行囊,离开家乡,游走天下。为考察茶事,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起早贪黑,跋山涉水,独行山野,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相伴。他行万里路,品万峰茶,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

不久,他来到了湖州,来到了妙西杼山,来到了古刹妙喜寺。在这里,陆羽遇见了一代诗僧、寺庙住持皎然。他们在一起吟诗作赋,品茗斗茶,共论禅理,切磋茶艺,倡导和推广“陆氏茶品饮法”。

杼山,这块茶文化的福地,也给了陆羽无穷的写作源泉。他闭门谢客,潜心研究,集六年之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对茶的起源、茶的功效、茶的特征和栽培、茶的加工和煮饮技艺,以及茶的产地,唐以前有关茶的诗赋和茶事典故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堪称一部茶学百科全书。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也是整部《茶经》的灵魂。茶,出自深山幽谷,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应是“精行俭德”之人;懂茶之人,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更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在这里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把自然界的造化升华为一种形而上的文化。

岁月沉淀,淡定的陆羽带着他的千古茶事,渐渐遁入时空的深处,回炫出一个绵延千年的背影。小小一叶茶,却从此融会着“精行俭德”的古老遗风,昂然地承载起深远丰赡的文化内涵,激励着后世的人们追逐一种“纯粹如茶,雅致如茶”的精神境界。

茶的境界,是文人士族们面对人生沉浮时最贴心的精神安慰。白居易一生官途坎坷,心灵困苦,“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在饮茶中他得到生命的感悟,获得精神的解脱。欧阳修为官41年,贬谪外放12次。“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他与茶为伴,忘怀得失,操守始终如一。郑板桥为官清廉,看透了官场的腐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他向往的是“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宁愿回家过着“白菜青盐粘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的清贫生活。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这是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名句。上世纪20年代,以共产党员身份出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代理宣传部长的毛泽东,在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与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柳亚子先生相识,他们一起同座饮茶,谈革命,论时局,畅谈中国的未来。饮茶,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30多年过去了,来北京参加建国大业的柳亚子也许认为自己对革命有功,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和关照,也许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在昆明湖边发起了牢骚,动起了归隐之心。毛泽东想起了粤海品茶,想起了渝州索句,一位领袖和一位名士就这样开始了诗的唱和。“饮茶粤海未能忘”,这是一种多么难忘的友谊。昔日饮茶勾起的美好回忆,成了沟通两人情感世界的桥梁。“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毛泽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离骚屈子幽兰怨,风度元戎海水量。”毛泽东不忘旧友的高尚品德和春风大雅的宽广胸襟,深深地打动了这位有些牢骚的名士。“躬耕原不恋吴江”,当初的牢骚化作满腔激情,投入到建国大业中去。

据载,1975年的深秋,周总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突然提出要喝安徽产的六安瓜片!当工作人员把觅得的六安瓜片热茶捧到他的面前时,总理的双眸顿时一亮,两道浓眉也随之舒展开来,瘦削的脸颊在掠过一抹微笑的同时,更流露出一副欣慰无比的神色。

小小的六安瓜片,凝结了周恩来和叶挺的深厚友谊。1939年的早春,周恩来从重庆来到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云岭镇,叶挺将军以新四军军长身份招待他的,便是当地盛产的传统名茶——六安瓜片。皖南事变,叶挺蒙冤五载出狱,两人在山城重庆促膝茗话,喝的是周恩来特地让人觅购的六安瓜片。不料重庆茗叙,竟成永诀。周恩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念念不忘的是六安瓜片,喝到了它,犹如见到了昔日的战友。如此深邃的临终茶思,怎能不让人动容!

茶,我们绿色的心灵家园。从这方家园汩汩流淌出来的,是和美、宁静、明廉、纯洁、谦恭的美德。因为有了茶,我们这个民族才更加聪慧,更加文明,才更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是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东西都将随波而逝,而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和着那柔和恬淡的茶色,将永不泯灭!那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守望的心灵家园。

宋代的贡茶和茶文化


宋代的茶书、茶诗词、茶书画等文化作品很多。宋徽宗赵佶是历代皇帝中写茶书的唯一人物,所着《大观茶论》一书论述了茶叶产地、采制、品饮等,内容十分全面。此外,还有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等。下面就宋代的贡茶和茶文化做一介绍。

宋代诗人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所作的茶诗内容广泛、数量颇多,陆游曾写300多首茶诗,苏东坡也有70余篇。茶画也丰富多彩,刘松年的《卢仝烹茶图》、赵佶的《文会图》、赵原的《陆羽烹茶图》、赵孟的《斗茶图》等流传至今,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艺术品。

宋代的贡茶和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享誉盛名,不仅促进了名茶的发展,饮茶的普及,还使斗茶之风盛行,茶书、茶诗词、茶书画等茶文化作品无数,令塞外的茶马交易和茶叶对外贸易兴起。

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圣朝开宝末,下南唐,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在建安郡北苑设立规模宏大的贡茶院。北苑生产的龙凤团饼茶,采制技术精益求精,年年花样翻新,名品达数十种之多,生产规模之大,历史罕见。宋徽宗皇帝赵佶《大观茶论》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宋代贡茶的发展促进了品饮技艺的提高。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北苑采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也带动了茶具、茶艺的发展,江西景德镇的白瓷,福建建州的黑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制造的茶具都非常精美绝伦。建州的兔毫盏十分流行,还流传日本,被视为珍品。

蓝田乡茶文化其实始于宋代


说到安溪,就想起铁观音,安溪之茶,深入人心。

安溪有着乌龙茶之乡之美誉,安溪蓝田乌龙茶却格外有名。据居住在安溪蓝田的曾、朱、罗等姓氏谱志记载,这里开发于宋,时林窈水沛,故先民们伐木垦荒,筑垄为田,名之林田。明代,随着士大夫景观审美风气的兴起,便有读书人(有否受唐诗启发,我们不得而知)向林田浇注情感,被浇注情感的林田自然而为蓝田了。类似蓝田这些携带情感的地理,不惟华夏九州,在闽南安溪,也触手可及,俯拾皆是,西坪、佛耳山、清水岩影响之巨,可谓天长地久。

蓝田总面积99.77平方公里,这地不是独立的,她不仅与尚卿、祥华、西坪、芦田相接壤,也与天相勾连。蓝田人乐谈此道,讲的多是山川的神性,这种神文地理的观念,其本质上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部分,是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文化创造。不但白云亭、福顶岩、安福堂奉祀观音菩萨,进德大廊桥、后清小廊桥奉祀观音菩萨,就连农历二月十五迎花灯,也是抬着端坐观音菩萨的轿子巡游乡里,祈佑民安。而终年雨雾缭绕的朝天山,除了乌龙太子传乌龙茶的传说外,还有许多跟安溪农民起义领袖李带大有关的故事,由熟知历史的蓝田人绘声绘色讲来,令人不禁意驰心往。

公元957年或者更早的一个秋日晌午,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辞去官职,带着随从徒步走到蓝田内村古道边的这座亭子。一定是什么触动着这位前县令的心思,抑或面对家乡的徜徉云彩,如画大地,瞻宏品细,留恋山水的性情因以油然而生,詹敦仁欣然提笔赋诗一首,赞颂白云亭的秀美风光。虽然仅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亭,白云亭却承载着几百年来许多人无法挥去的情感,他们虔诚奉祀亭内的岭头观音,也钟情于林荫深处的山花芳香、丛竹含珠。明代四大书家之一的张瑞图归隐晋江故里后,曾数度游历安溪山水,在安溪留下不少墨宝,白云自在就是他路过岭头时纵情所书,可见当时的白云亭是如何为世人所钟爱。

蓝田乡间文化被文明传承蓝田白云亭诗书情感与地理相结合的事情,使我又联想到蓝田民俗民间文化与地理景观的种种结合,比如进德迎花灯、后清游灯龙,宝云殿祈梦,安福堂请火,朝天山乌龙太子传乌龙茶,瑞云桥上建天竺亭等等,这些多种多样的结合无疑增加了大地的文化含量。中国是大地域文明古国,神州的文化含量极为丰厚,它们如同煤炭、森林、水源一样,也是珍贵的地理财富。云从蓝田来,这云,既是自然景观,也是文化行为,其美学分量让我们拥有一份穿越古今的悠然心境。

我们今天爱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强调自然生态和人的生存健康,却有意无意忽略了人作为自然一分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面对消失殆尽的绿水青山,面对日益荒芜的城市丛林,我们都要内省反思,不是人类撒野捣蛋,哪会出现那么多的环境问题?如此,朝天山的馥郁浓荫、鸟鸣谷应,国公山的青翠竹海、流泉飞瀑更显得弥足珍贵。平均每立方米24000个的空气负离子,是人体天然的维生素和生长素。更有那胸围达5.6米的南方红豆杉王、面积将近1万亩的桫椤谷,种类繁多的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兽类,野生灵芝、红菇、木耳等山珍,都为蓝田丰厚的地理文化添上精彩的一笔。

有人说,旅游一定要去异地,因为异地的陌生感,异地的景观情调才新鲜动人,才满足人们好奇的身心。的确,看人的旅游方式和对象,可以发现人的志趣和修养。我劝这样的朋友,在自然至上的时代,不妨暂别城市,放宽身心,去看看蓝田,领略一下白云自在的畅意。

茶中有“工夫”:大红袍茶文化现代传承


在一个鼓状的竹制焙笼前,一位老人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笼中的茶叶,时不时地加层细灰降温,等温度不够了,转而又把灰刮薄,或用焙刀开火。没有温度计,更没有红外线测温仪,手眼测温,木刀调温,单凭焙茶师“跟着感觉走”。

这就是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焙茶工艺的绝活。焙茶的老人名叫陈德华。

“焙茶靠的是丰富的经验,没有反复的尝试和摸索是不行的。”陈德华从事茶叶研究工作40余载,一生致力于大红袍的研制与探索。从福建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如今已是顶级大红袍的代名词。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是中国名茶中的奇葩,被誉为“万茶之尊”。香幽而奇、味醇益清,历代流传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作为“国宝”“国茶”“国礼”,盛名不衰,享誉中外。

但莽莽武夷山,现存仅6株树龄逾350岁的原生大红袍茶树生于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亦称“猴采茶”。2006年,武夷山市政府决定停采留养母树大红袍,大红袍母树茶叶成绝品。

陈老先生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工作,与大红袍结下不解之缘。他穷十余年之心力,第一个用剪枝繁殖的方法成功地培育出“正本”大红袍茶树,采制的大红袍经茶叶专家组鉴定,“色、香、味”与母树大红袍不相上下。(任沁沁 马立峰)

唐贡茶院的前世今生


陆羽是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出生于湖北天门,上元元年(760)随诗僧皎然来到湖州,上元元年至二年(760-761)寄居湖州杼山妙喜寺,其间着成《茶经》三卷初稿。大历十年(775),陆羽43岁时,湖州青塘别业建成,陆羽着手修订《茶经》三卷,至建中元年(780)付梓。后来陆羽外出调查,于贞元八年(792),60岁时回到湖州青塘别业,继续研究茶事,直至72岁病逝。可以说,湖州是陆羽的第二故乡。陆羽在《茶经八之出》列出了全国八大产茶区域,叙述至浙西产茶区时称: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湖州,生长城县顾渚山谷生安吉、武康山谷。

陆羽是一位善于品茶、善于鉴别茶叶品质的人,他对浙西产茶区各地产的茶叶进行比较后认为:湖州的茶叶品质最好,超过了常州、宣州、杭州、睦州、歙州、润州和苏州的茶叶。考察了顾渚山紫笋茶后,陆羽认为:紫笋茶品质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于是,紫笋茶成为唐代最着名的贡茶。

湖州是唐代有名的古茶都,据唐义兴(宜兴)县《重修茶舍记》记载,贡茶院的修建,是常州刺史李栖采纳陆羽意见,将阳羡茶进贡皇帝后引起。唐大历五年,湖州长兴顾渚山开始建贡茶院,并于贞元十六年建成。

当时,唐代的贡茶制度有两种:一种是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地方,每年定额上贡。一种则是以顾渚山贡茶院为代表的官焙制度,即由官府直接专门设立御用焙茶作坊。除朝廷指派京官管理外,当地的州官也有监督之责。

役工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这是对采制贡茶场景的描述,可见顾渚山贡茶院规模宏大,人员众多,职责分明,管理严密。据了解,这些役工主要是和雇匠,和雇劳动是唐代官办工业的劳动力来源之一,即政府控制一批专业户,按社会上一般工资水平雇用,名誉上是两厢情愿的工资劳动者,析以称为和雇匠。朝廷对和雇匠较重视,为了防止官吏克扣他们的工资,曾三令五申严加防范。

大唐顾渚山贡茶院年年朝贡,岁有定额,鬻有禁令,《嘉泰吴兴志》记载,当时的贡额不断增加,由几千斤增到一万八千四百斤,并规定第一批新茶要赶上皇宫清明宴,其余限4月底全部送到京都长安。每年谷雨前,皇帝诏命湖长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在顾渚山啄木岑建境会亭,共商修贡事宜和鉴评贡茶品质,官员云集,张灯结彩,载歌载舞,盛况空前。龙袱包茶,银瓶盛水,限定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如制作不精,运送不及时,是要治罪的。文宗开成三年(838),湖州刺史裴元,便因贡不如法,贡茶制作不精而罢官。

大唐贡茶院后毁于火灾,然而,当年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的恢弘场面,仍清晰记录着当年茶文化的盛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