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医师对茶气的解构

发布时间 : 2022-01-29
一个球的茶叶 怎样骂一个绿茶

应朋友的要求,来说说茶气。我不是专业品茶师,而是中医师,所以朋友要求多从中医学角度来理解茶气。

首先,茶气一词,借用了“气”这一中国传统唯物哲学的概念,广义上说,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极精微物质。

然而,关于“气”的释名,随便百度一下,就有三十来种。为了理解“茶气”,也特地看了一些文章,其中有一些颇得裨益,但严格来看,总有些不严谨。不才姑且试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茶气”是一种主观感受

我认为,“茶气”是一种品茶者的主观感受,包括两方面,一是身体确实能感受到的,另则是精神所体会和认知的。

精神感受的“茶气”,也即“气韵”、“气场”,与欣赏和解读书法、画作、诗作时所说的“气”,当同属一类,是神识对特定对象的认知。它受到主体的情绪、境遇、认知水平,以及周围环境、氛围等的影响。

身体所感受到的“气”,也即我们的论述重点。

中医所说的人体的气,是人体各项机能的综合体现,也是推动人体各项功能运动的物质。相对于“精”而言,它是阳性的,所以它是运动的、温暖的、积极的、明亮的、向上的……

推广而言,所有的生命都有这种气存在。

茶叶在生长中,有气推动,与自然界交换物质、能量,而生、长、收、藏。制成茶叶的过程,又将茶叶的气以物质形式贮存。泡茶过程,又将其释放。饮茶后,人体摄入茶汤中的各类物质,必然作用于人体的各项机能。

如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也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脉血管;所含的茶碱能松弛平滑肌,并有利尿作用。

由此可见,由茶的成分进入人体,再影响人体的气的功能,使身体能够感受到。那么,我们适才所说的身体感受的茶气,显而易见,是客观存在的。

人身体是能感受到“茶气”的

“‘茶气’存在,并且是人身体能确切感受到的。”这一论点是成立的。不胜枚举的对茶中有效成分对人体的作用研究的各种成果,无疑,是对“茶气”存在的充足证据。

部分文章就找不到客观的物质基础和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为由否认“茶气”,无疑,也是不科学的,是武断的。

分开来看,第一点,没有客观物质的理由,这是对“气”这一概念的理解错误,理由如上所述。

不过,力求“气”的概念与主流科学认知体系的同轨,是一个不错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是中医学的一个努力方向,尽管世界范围内、各种大小型研究和论证,仍没有得到行业的普遍认同和突破性进展。所以,更不能以此否认“茶气”的存在。

第二点,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试从药性上来理解。茶的物质进入人体后,中医认为对人体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总结其行业内普遍共识的功用主治,为“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治头痛、头晕、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疟、痢。”这些功用共同作用于人体,但由于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状态而存在体质差异,所以表现为不同的作用和体会。

如肠胃之间有痰食积滞,饮茶后,受到茶汤“食积痰滞”的作用,积滞得以消解,故觉身轻体快。若体内平实而没有积滞,那么受到茶汤“食积痰滞”的作用之后而见饥饿欲食。

又如睡眠多的人,在饮茶后,受到茶汤“治多睡善寐”的作用,回到正常睡眠状态而觉神清气爽。若是睡眠本来就不足的人,饮茶之后,受到“治多睡善寐”的作用,又反而使失眠加重。

另外,长期连续饮茶的人和短暂间断用茶的人,其体会也是不一的。如现代医学研究,茶中具有高度维生素P活性的鞣质,它保持和恢复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的作用,是需要长期连续使用的。这种养生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体会到的。

所谓的“经络现象”是不切实的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文章、专家所说的“经络现象”,我认为是不切实的,或者说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的体会,而不是身体确实能感受到的。

理由有二:

1.从药性来看,中药虽有归经,但并不是指服用某药以后,在其相应经络体表部分出现特殊现象,即使是药物性猛味重或偏性强烈的,也没有任何报道称出现此类现象。

2.接触到自称能经络现象的人,其所指的位置,也与说称的经名不一。所以,喝茶以后身体确实能感受到的“经络现象”,从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站不住脚的。怕是商业炒作错套了概念,是空虚、畸形的,于行业不利。

“茶气”会因不同因素影响有差别

另外,“茶气”受到品种、产地、采摘时间、制作工艺、贮存方法及时间、冲泡和调配方法的影响而有差别,这是确实存在的。在中医学认识和现代科学研究中,得出的结果都是支持这种说法的。

《神农本草经输注》:“茗,苦茶。(简误)凡茶之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兰,摘于夏前者为良。夫茶能涤肠胃一切垢腻,宁非木中清贵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言之

耳。”

《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经蒸庵,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也。”

《本经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经》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之患,然过饮令人少寐,以其气清也。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兼香鼓、葱白、生姜,治时疫气发热头痛。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采石苔代充,误人殊甚。其余杂茶,皆苦寒伐胃,胃虚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呕逆洞泄,种种皆伤茶之害,而侵晨啜茗,每伤肾气。酒后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饮之。令人声音不清,以其能郁遏火邪也。至于精气寒滑,触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点汤代之。”

另如,茶在快速浸泡后,其咖啡因几乎完全浸出,而其有妨碍消化效果的鞣质只浸出一部分,故与长时间浸泡相比,快速浸泡更合理。

总而言之,“茶气”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神秘的。不能用“气”的概念进行神秘、怪诞的商业渲染,正如一些专家所说,“这是对行业的发展不利的”。

cy316.com扩展阅读

禅茶: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的智慧


禅茶:茶杯在上茶壶在下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了法华寺,对住持释园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佩服的老师。”

释园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的没遇到一个好老师?”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还不如我呢!”释园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来了笔墨纸砚。

释园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园:“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园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释园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茶壶和茶杯放错了位置。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反在茶壶之上的道理?”

释园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茶,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茶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唐德宗对茶叶的一个举措,对后世有影响


开始兴起喝茶的唐朝,为什么要对茶叶征税?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唐朝开始,茶税已经成为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喝茶的风气,大致可以追随到汉朝。当时的巴蜀地区是茶叶中心,那里的人们都习惯了喝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导致人口流动频繁,饮茶的习惯,渐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兴起。不过那个时候的人们喝茶还没有现在这么精致。直到唐朝,喝茶才逐渐变成一门艺术。

为什么说喝茶是艺术呢?因为茶圣陆羽,他编写的《茶经》,不光将茶叶分出了高低,就连泡茶用的水,他也一并分了高下。唐朝饮茶之分盛行,茶叶不光能泡水喝,还能做成抹茶粉。不过,在唐朝,喝茶的成本可是越来越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因为唐德宗下令,向民间征收差税而导致的。唐德宗继位正是安史之乱被平定不久,当时的唐王朝国库空虚,内政外交上都陷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朝廷中央和地方藩镇节度使相互猜忌。唐德宗想要改善这样的局面,再加上战事又起,茶税也就应运而出了。

战乱四起,国库空虚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唐朝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再度激化。山南节度使梁崇义,魏博节度使田悦,成德节度使李惟岳,淄青节度使李正己起兵叛乱,反对唐德宗,史称“四镇之乱”。安史之乱已经让唐朝大伤元气,还没恢复过来,战事又起。

为了镇压叛乱,唐德宗不得不增加军费开支,这样也就导致国库愈加的空虚。唐德宗急需找到新的扩充财源的方式,开征新税成为他考虑的方向之一。而这时的茶叶,已经成为百姓们的日常必需品。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户部侍郎赵赞在民间巡视,他发现民间的饮茶之风盛行,茶叶贸易十分繁荣。这让他有了主意。他于是便向唐德宗上奏,建议唐德宗向茶叶征收茶税。想睡觉的人有了枕头,唐德宗自然是一口答应。

就这样,唐朝就开始征收茶税,并且将征收的事情,交给盐铁转运使全权负责。征收茶税为唐朝带来了巨大的收入。有了钱,自然一切都好办,于是唐德宗这才能够迅速将镇压叛乱导致的财政大窟窿给填满。

两度征税,茶税成型

“四镇之乱”平定以后,唐德宗为了显示皇家的仁德,同时也是为了安定民心,决定大赦天下。茶税因为是新税,并不在两税制之中,受到朝廷众多大臣以及民间的非议,因此被唐德宗免除。不过,唐朝并没有像唐德宗预料的那样再度中兴,两税制在实行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导致国库财源不足。

同时,民间的饮茶习气越来越风行,茶叶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活动与日俱增。面对这样的局面,唐德宗于是再度下令,增收茶税。不过,在这次的茶税之中,唐德宗有了更多的考量。

他没有笼统的对茶叶征税,而是将茶税单独作为一个税收品种,并且以茶税代替地租。对于茶叶的不同环节,他征收不同的茶税。如茶叶生产地缴纳茶叶产品税,而茶叶运输时则需要缴纳商品通过税。这样实际上是增加了茶叶税的征收环节。

唐德宗还同意茶叶税按照三个等级进行征收,抽取十分之一的茶叶税。为了保证茶叶税的征收,像掌控盐一样,唐德宗对贩卖“私茶”也是严厉打击,规定贩卖私茶超过三次,茶叶数量超过500斤的人,都要被判处死刑。

这样一来,茶叶税就在唐朝平稳地实行了起来。茶叶税的征收对唐朝国库来说无疑是成功的,根据记载,在恢复征收茶叶税的当年,茶税就已经达到了41万缗。大大地增加了国库收入。

总结

正是人们对茶叶的喜爱,才让统治者感到对茶叶进行征税有利可图。对茶叶进行征税实际上也促进了茶叶贸易的规范和发展。唐朝对茶叶进行征税以后,往后的朝代都对茶税进行了沿用。茶税成为国库的一笔重要收入。虽然喝茶的成本在不断的上升,但是人们依然没有放弃对茶叶的热爱。

在唐朝以后,茶文化又进一步发展,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在整个儒家文化圈内,茶叶都有着极高的声誉。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象征,与个人的文化和品德息息相关。直到现在,茶叶仍然是咖啡,可可之外的第三大饮品。并且已经走向世界,有中国人到的地方,就有茶叶的身影。

一个爱喝茶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爱茶的父亲,为孩子的世界打开多一扇窗

爱茶的男人通常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懂天文时节,也懂地理环境。六大茶类的故事,他们总能信手拈来。当爱茶的男人升级成为爱茶的父亲,他便像是孩子的百宝箱,各种各样的茶故事、茶趣事都是最好的睡前故事。而且,他们通常历经磨练,沉稳而淡然。一叶一茶,在他的杯里都多了几分故事。茶,是他感悟生活与生命的一种途径。他会在喝茶的时候,不自觉地以茶比喻生活,道理就这样自然简单地潜移默化到孩子心里。世界,可以简单,可以复杂。从一片树叶到一杯茶,爱茶的父亲会教孩子从茶叶里感悟世界的繁与简,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教导孩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每一片茶叶的制作都蕴含着自然与人类的双重作用力。是自然带给了我们茶叶的原料,让水有了味道,人类有了茶。是人类的智慧发现了更多的制茶方法,让茶丰富多样,美好了世界。爱茶的父亲必定懂得这些。他会通过茶,教导孩子感恩大自然,让他明白没有大自然就没有美好的一切。他也会通过茶,教导孩子要相信人类智慧,人类拥有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能力。只有自然与人和谐相处,才会有眼前的这一杯茶,也才会有一个更好的世界。

爱茶的母亲,以身作则的健康标杆

喝茶,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母亲都不希望孩子迷恋上饮料或咖啡,然而自己却总在做着不许孩子干的事。但喝茶的母亲会灌输给孩子健康的生活理念。她爱喝茶,身体好,身材棒,没有满口的蛀牙,也没有臃肿的腰身。她用美好的体态向她的孩子诠释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比起三令五申,爱茶母亲用最简单的方式影响着她的孩子。

让孩子懂得保持独立自我的重要性

爱茶懂茶的女性必定气质高雅,谈吐不凡。她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的态度,荣辱不惊,总能在流变的世道里保持真实的自我。即使生活再忙,爱茶的女性也会有静心品茶,回归自我的时候。在孩子的眼底,这是母亲的亲身教导。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她的孩子,世界再忙,人也不能失去了自我。用一杯茶的时光,不想工作,不想世界,回归内心,做最真实的自己。

爱茶的家庭,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爱喝茶的父母必定少吵闹。喝酒容易让人头昏脑涨,一不小心就容易吵闹。喝茶则让人心静,父母一起喝茶聊天,在孩子眼里是一个很有爱的画面。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和谐的关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据专家调查,父母常在家里吵闹的孩子长大后会比较难建立正常的异性关系。而在充满爱与和谐的家庭里,孩子就能更加健康、阳光地成长,性格更外向。

笑对世事,容易养成乐观的心态

爱茶的父母面对一切总是带着微笑。曾经在一茶馆喝茶,突然间茶馆的玻璃外墙瞬间碎裂。刚上小学的孩子惊叫起来,躲到了母亲身后。他的父亲在玻璃墙完全脱落于地面时站起来观察,笑着对孩子说,没事,过来爸爸这里,玻璃碎在地上很美。孩子虽然害怕却还是走到了父亲的身旁,他在父亲的保护下看碎玻璃。茶馆老板后来跟我说,孩子他胆子小,对事情总有一些不好的想法。好与坏都是相对的,我希望我能让他学会用乐观的眼睛看待一切。

爱茶的父母,有着淡然的心境,对于世间的一切,总能笑着面对。有这样的父母定能教导孩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用平静的心对待成功。

你对茶的了解,在哪一个层次?


前言:千百年来,茶与茶文化显示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无论中式的清淡还是西式的华丽,无不使接触者感受到茶穿越国界的魅力。爱茶的你,现在对茶的了解,处于哪个段位?

入门:知茶品

所谓知茶品是指你要了解所喝的每一款茶属于哪一类茶,它的属性是什么,就如同医生对药品的了解一样。看上去很简单,其实我国有六大基本茶类,有名有姓的茶品上千种,若算上各地方的茗品,简直不可胜数,无论是谁也无法尽知天下茶品。

一般的茶友大概也只了解自己喜欢喝的、经常喝的茶。面对新接触的茶可能还是一脸懵逼:比如黑茶为什么要带梗?乌龙茶为什么这么香?普洱茶生茶熟茶哪个好,白茶存放升值吗?

吾生也有涯,而茶却无涯,茶是喝不完的,一旦脱离自己熟悉的领域,还是需要在喝新茶前有点必要的了解。

进阶篇:知茶技

知茶技是指了解冲泡不同茶品的不同方法,了解应该如何冲泡你选中的茶品,只有如此才能将茶性充分激发出来,以求更好达到最好的品饮效果。

茶的冲泡说简单就简单,不就是温杯、投茶、倒水、出汤嘛!说复杂也很复杂,关键在于如何将茶性充分发挥出来。是不是所有的茶都要洗呢?冲泡不同的茶温度有什么讲究呢?投茶量都是多少?

虽然我们不必去练就那些眼花缭乱的茶艺表演,但是要将适合自己的茶品冲泡到绝佳状态,则需要下点功夫。

高级篇:知茶意

知茶意是指真正了解茶的精神属性,在品茶时使自己的心灵与之相契合,以达到清神养心、参禅悟道之目的。这是“三知”中最难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掌握的。

历代文人墨客都为茶赋予了文化属性。与茶圣陆羽同时代的刘贞亮提出的“茶有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

如果在知茶品、知茶技的基础上,还能知茶意。以茶净心,以茶喻禅,那就是到了从茶上获得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的境界,非一般人能及。

一杯在手,清香满室。不一定非要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三五好友,闲话家常,气氛和乐,或是一人独酌,静品得趣,都是茶里的祥和意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