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藏茶中的红苔,你了解么?

发布时间 : 2019-11-12
黑茶藏茶 藏茶黑茶 传统乌龙茶

黑茶藏茶。

纵观数千年人类茶史,传统藏茶浩浩荡荡上千年,经典的养命史实,对于百年人生,已是实锤“真理”,一枝独秀,离不开典型的茶基原料和制作工艺。

传统藏茶历来选用的是高海拔有性繁殖的夏季成熟茶叶与秋季的红苔相配,这个“红苔”(或称紫苔)并不是木化严重的梗条,而是指靠近枝端头三分之一处富含水分的嫩枝梗,表皮呈紫皮红色。红苔需要到了深秋才能长成,在茶树上从顶端往下第五叶处就能看到,大约有10公分长左右,而五叶上仍是绿杆,红苔内含丰富的各类营养物质,尤以膳食纤维素和微量元素较高。cY316.COM

传统藏茶制作时按不同品类掺加一定比例的红苔,有利于品质的促进与形成。红苔在制作过程中、形成茶砖后的持久反复陈化发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和之后的陈化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以及氧气条件才能够进行更好的自然发酵,一定量的红苔和茶梗能增加茶堆(渥堆发酵)、茶砖内的空隙,保证氧气充足、陈化缓慢、留香稳定,也利于茶砖内水分的排出,以及增加茶砖定型的结构力和强度。

传统藏茶经深度自然发酵后,茶原料中带有刺激性的多酚碱类已经醇化为色素、多糖、低生物碱,而酵素和分解酶类物质大量增加,加上红苔中丰富的膳食纤维素和常量微量元素,并且在紧压的形态中反复陈化发酵,对形成养人的功效起到更佳作用。

此外,红苔对茶汤的汤色透红或呈琥珀色和醇度、耐熬煮等特点也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可见,含有一定比例的红苔也是传统藏茶有别于其他茶类的重要特征。

人类万年农耕史,数千年茶史,传统藏茶能在众多的茶品中脱颖而出,离不开物种和茶基的得天独厚、精挑细分,以及典型制作工艺体系的不断改良和发展,是人类茶史上自然材质、人工和时间交叠的智慧艺术,是领悟大巧若拙、万物一体的典型实践。

百年余生,幸遇传承千载的传统藏茶,温养生命的余香依旧在,知遇者得。有品者,来畅饮。

cy316.COM精选黑茶阅读

了解传统藏茶之"说"


原始说:自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将茶叶带入西藏后,从吐蕃之前的土茶到蕃茶,直至团茶,又进化为宋代的蜀茶元代的西番茶,明清民国时期的边茶、紧压茶,直至现在的藏茶。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中,使之成为藏民族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只有传统藏茶(南路边茶)独特和神秘的功能,才为世代藏民族众生提供了健康保障。

民生说:从青藏高原的藏民生理需求来看,世界屋脊高寒缺氧,强辐射,民众生活必须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类食物才能适应自然环境。藏茶成为调和与分解油腻补充维生素的必需品,所以藏茶已成为藏族人民的民生之茶,藏彦云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千百年来藏茶为藏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品艺说:藏茶采摘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性繁殖当年生的成熟茶叶和红苔,经1400多年所形成的特殊制茶工艺,深度全发酵过程,耗时6个月之久,从未改变的成形古式。从唐至今说它是中华黑茶之祖,它是神农得茶的活化石,一点也不为过。藏茶的独特性,有百年不变色、质、味、气的特性;它具有独特的可调性,其茶叶可以和多类食物和饮药混合食用,如,中草药、谷物、乳品、水果、植物汁、盐、糖等;它具有饮用方法的多元性,煎、煮、冲泡、提汁、干嚼、餐前、餐后、眠前、眠后、冷、热均可,男女老少、健者,疾者均可的唯一性。所以有缘体验,即会感悟,藏茶茶品超六群;茶性显神功;茶德合万众之美妙,实为人生的一大享受。藏茶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它神秘的作用与价值,会被逐渐被显现。

功能说:由于藏茶与生命和健康的关连,是经过历史所验证的。到了今日之时代被一群有志之士,更进一步发现它与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生命、健康、绿色有着特殊的关连。为此一个以茶与健康研究的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生物、化学、生命学等多项的试验。结果被发现藏茶所具有的各种分析数据,均超过我们通常所认知的茶本身饮用功效。它蕴涵了现代人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随着今后的科学发展,提取与使用的空间将无比增大。为使更多的人们了解藏茶的功能,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为人类健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目前已引起众多健康学者的探索。就目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及直接体验结果验证。传统优质藏茶包含近500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约700种香气化合物,无机物含量也有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锗、硒等不少于15种,在抗氧化降三高,抗辐射、抗突变、抗病毒、调理改善代谢功能,改善睡眠,增加血红蛋白载氧量,解毒和优化水质,全方位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调解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痛风)都有着显著作用。藏茶保健已成为现代社会,健康需求--绿色、自然、方便、包容的时尚体验。

官茶说:四川雅安茶厂,作为历史形成的特供官茶茶厂,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四大官茶厂之首。因雅安茶厂从历史上就被官府征购专供藏区,所用之茶为蜀地产茶、制茶、汉官管茶,但汉人不可用之,所以千百年来形成的藏茶文化,被官府的统治而专制化。直至2000年,国家才正式颁布四川雅安茶厂有限公司生产的茶正式命名为藏茶。并获国家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茶的称号。至此才被国家批准部分藏茶可以进入汉域。

价值说:由于藏茶的销售管理方式,属国家计划统购物资。直至2000年被国家正式命名并获东方茶王称号后,才开始少量向内地及海外销售,所以目前还没有广泛的被社会所熟悉。常被误认为藏人饮品,无好茶之说(当然,传统藏茶也与其商品一样,历来就分三六九等)。现在,由于被国内外茶及医学专家们的分析和发现,传统藏茶所具有的神奇功能。经过历史与现代高科技的验证,被确认藏茶是茶中唯一与人类生命有关连的特殊茶品。为此藏茶中的雅细和谐品种被国家钓鱼台国宾馆选用为国宾茶;由于藏茶的历史文化价值,已被国家确认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藏茶所蕴涵的历史价值及神奇功能与品质独特性,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被评为金奖;由于它具有独特的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其特殊的茶品地位,已被多个权威机构认证,同时也吸引了众多茶文化收藏家们的目光。

关于藏茶|嫩茶叶、成熟茶叶、红苔是指什么?


嫩茶叶指的是清明前后茶树发出的嫩芽,是绿茶、乌龙、普洱的主要原料。由于绿茶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加上要保持茶叶中鲜活的氨基酸香气,绿茶在采摘的当天就可以喝到,鲜活和香气就是嫩茶叶在制茶中的特性。

藏茶的成熟茶叶指茶叶发芽一直到成熟,大约在农历的七月至九月期间采收。是有性繁殖的成熟茶叶,俗称老叶,其特点是有机物质含量比嫩茶叶高,无机物含量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35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机化合物变化、定型丰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茶多酚、茶多糖、生物碱、碳水化合物、脂类化合物、色素、维生素等约500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约700种香气化合物。这是植物经过完整生长周期链后形成的结果(生物学上称内含物完整饱和)。

藏茶的红苔是指熟茶叶靠近枝端头1/3处的嫩枝梗,表皮呈紫红色(有的茶书上又叫紫苔)。到了农历九月,在茶树上从顶端往下数叶片,在第五叶处就可看到红苔,大约有10cm长左右,而五叶上仍是绿杆。红苔内含丰富的各类营养物质,尤以纤维素和微量元素较高。藏茶制作时按不同比例掺加红苔,形成茶砖后持久反复发酵,使藏茶具有陈化缓慢、留香稳定、汤色透红,或呈琥珀色、耐煮耐泡等特点。

血统纯正的传统优质藏茶,取材于北纬30°四川雅安蒙顶山海拔1000~1500米小叶种灌木茶树的成熟全株茶料,年平均气温15度左右,无霜308期天,雨雾日多达290天,此海拔高度和气候环境最适合动植物的生存,得天独厚,吸天地之灵气。传统藏茶用1300多年的史实,成就了一个生活在人类史上最恶劣的环境、有着几百万人口民族的健康繁衍。

喝藏茶,你必须了解这些知识!


克日,背景有茶友留言说“喝了那末多年黑茶,仍是没搞分明四川边茶、藏茶与黑茶的干系”。这三者之间的干系真的这么庞大吗?昔日,咱们就来谈一谈四川黑茶!

四川边境茶、藏茶和红茶

四川红茶自唐代有记载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最后一次提到四川边茶。

川端茶是汉族茶农创造的传统名茶。它产于四川省,属于红茶范畴。由于销售上的差异,它分为南茶和西茶。

藏茶是传统川端茶中“南路边茶”、低氟藏茶和特种藏茶的总称。2005年,四川雅安兄弟友谊茶厂开始提出“藏茶”这个词。这次,它将以“雅安藏茶”为代表。

四川边境茶叶上市历史

四川的茶消费历史悠久。宋代遵循以政府为源头的《茶马法》。明朝(公元1371-1541年)在四川雅安、天全等地设立“茶马部”处理茶马交流,后来改为“茶道审批和茶叶引进站”。

清代甘龙时期,均安、天全、景荣地区出产的茶叶专门出售给康藏,被称为“南路边茶”。产于关县、重庆、大冶等地的茶叶专门销售给川东南的松潘、礼县,被称为“西厢茶”。

目前,新中国成立时,国家已经实现了“保质保量卖茶”的目标。在保持四川茶叶快速恢复和发展的同时,大力支持茶叶消费。产量超过历史水平,质量不断提高,消费机械化。它正在继续采取主动。

南路边茶

南路边茶是四川消费的一种紧压茶,专门在藏区销售。分为六种模式:毛尖、亚Xi、康砖、于今和金仓。现在它被简化成两种模式:炕砖和金剑。它主要产于雅安和乐山,现已推广到全省茶区。现在雅安、宜宾、重庆和万县的公共茶场(工厂)正在加工。

南路边茶是大量的川端茶产品,新鲜的茶叶粗糙陈旧,包括当地的茶梗。需要相对较大的生产过程来完全转化无效的化学成分,这便于烹饪和饮用。

根据鲜叶加工方法的不同,粗茶可分为两种类型:鲜叶采摘切割,完成后不蒸不揉间接闷,称为“毛庄茶”(也称为“于今茶”);鲜叶采摘切割,经过相对较大的蒸、揉、堆发酵过程制得颜色,干茶被称为“壮茶”。

由于“毛庄茶”制作方法的复杂性和质量差,茶区因实施“做庄茶”而逐渐减少了“毛庄茶”的数量。

西路边茶

西厢茶是西厢茶的简称。这是一种在四川省关县和北川地区销售的副茶,用袋装。冠县生产长方形袋泡茶,称为方形袋泡茶。北川生产圆袋,称为圆袋茶。现在圆包茶已经停产,按照方形包茶的规格进行加工。

西方茶的材料比南方茶更厚更古老。这是最粗糙最古老的茶,以1-2年生的树枝为原料。大多数产地都采用浓茶和清茶两种收集方式。通常,在采摘一次春茶的精茶后,收集边茶。

有些一年切一次边茶,叫做“单季刀”。边茶产量高,质量好,但精茶产量低。有些边茶每两年收获一次,被称为“双季刀”。它对浓茶和薄茶都有好处,但边茶的质量较低。有些人每隔几年采摘和切一次边茶,这叫做“多季节刀”。茶叶枝繁叶茂,质量低劣,不能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

成本效率

消费技术

品味和购买

南路边茶分为两个等级和六个等级:低级茶,又称精品茶,由三个等级组成:毛尖、雅尖和康庄。一等茶被称为粗茶,它有三个等级:金尖、金玉和金仓。质量依次下降。

南路边茶质量很好。耐蒸煮浸泡后,“壮茶”分为4级和8级。壮茶的特点是质地粗糙而古老,茶茎局部,叶折成条状,色泽棕褐色如猪肝色,纯内鼻喷雾剂,老茶鼻喷雾剂。酿造后,汤的颜色变红变亮,叶的底部呈棕色、棕色、厚重、陈旧,口感平静。毛庄茶,或称金玉茶,有着厚厚的老叶子,不能切成条状。它们全都散开,呈黄色光泽。不管是形状还是气味,它们仍然有着和“壮茶”一样的味道。南路边茶最适合以清茶、奶茶、酥油茶等形式饮用,深受藏族市民的喜爱。

虽然Xi六边夫差砖茶和方苞砖茶的原料越来越粗,越来越老,但对废品的质量和规格要求更高,尤其是内在品质更细腻。茯砖坯形状良好,紧密度过大,黄褐色带金花,喷鼻纯正,口感醇厚,汤色红亮,叶底棕褐色,茎含量约20%。方包竹条平直,边角略紧,黄褐色光泽,微焦烟,口感醇厚,汤色红黄,叶底黄棕色,梗含量60%。

存储方法

1.避免在阴凉处曝晒,以避免茶产品的快速氧化和一些令人不快的化学成分的出现,如永远不会消失的太阳气味。

2.通风,避免密封,有利于茶叶产品的自然氧化。最好的选择是牛皮纸、皮革纸等渗透性好的包装材料停止包装和储存。

3.茶应该避免异味。它吸收力强,不能与有异味的物质混合。

4.最好是一年四季都保持常温,避免茶叶在低温下缓慢发酵和酸化。

藏茶是红茶吗?让你了解藏茶的三个特点


藏茶是大多数民族近600万藏族同胞的第二生命饮品,也称为藏族同胞茶。它是中国红茶的创始人。它的制造工艺极其庞大,由于不断发酵的原因,它极其珍贵。藏茶是红茶吗?让我们理解以上内容!藏茶是红茶

古往今来,根据历史时期和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它又被称为“大夜茶”,马茶、红茶、红茶、粗茶、南路边茶、砖茶、酒吧茶、压茶、团体茶、边茶等。这是一种完全发酵的茶,从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面上采摘,过去用茶叶和红苔藓自然成熟,并通过非凡的技术精制而成。藏茶是最典型的深棕色全发酵红茶。

藏茶的定义

首先,从起源来看

藏茶指的是小叶全发酵砖茶,在西藏原西康省的汉族地区和周边藏族聚居区消费。从青藏高原藏族人民的心理需求来看,世界屋脊寒冷缺氧,辐射强烈。居民必须吃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以符合自然条件。藏茶已经成为协调和光分化以及补充维生素的基本产品。藏茶是藏族同胞的茶。没有理由。

第二,从民族物质互补性的角度来看

在所有朝代,藏茶都被用作交换马匹和限制藏区的利器。茶曾是政治需求的重心,在明朝洪武年间最为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地位平等,藏茶成为民族友谊的桥梁。

第三,从经济角度来看

西藏地区正在销售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商品。当社会形态处于农奴制阶段时,物物交换是买卖的第二种模式。藏茶按条(长竹条,10公斤/条,5公斤/条)的价格比出售。此外,藏茶存放的时间越长,成本越高,藏族同胞收藏起来,成为藏区的时尚,并经常在材料匮乏、经济寒冷的时候作为商品春季使用。

四、从消费技术的角度

藏茶是各种泡茶中最耗时、最大量的加工茶。一般来说,茶叶、顺茶、勾兑茶、团茶和陈茶的5年加工和32年加工需要大约6个月的时间。它是按照古老的方法生产的,这种方法将藏茶标准化为棕色、黑色和有光泽,并具有红色、粘稠、醇厚和陈年的特点。因为藏茶是中国砖茶的创始人,它的制作工艺极其庞大,而且由于不断发酵的原因,收藏起来极其昂贵,是古代茶叶收藏的最高成本。

藏茶的特点

首先,波动性很好

藏茶经过短暂的陈化、发酵和特殊工艺制造,具有非常易挥发的色泽、口感、气体后果,易于消费、运输和储存,具有储存数百年颜色稳定、品质稳定、口感稳定、气体稳定的特点。

第二,可调性强。

藏茶基于消费技术的特殊性。其茶汁可与多种食物和饮料混合,如多种中草药、谷物、乳制品、水果、动物汁、盐、糖等。

一般来说,藏茶是一种后发酵茶,采摘于海拔1000多米的平地上。过去,它是用茶和红苔藓自然烹制的。它是通过特殊技术提炼出来的。这是中国的一种红茶。

藏茶是怎么做的?传统藏茶的制作工艺!


为适应青藏高原的生存需求,以及长途、长时间运输储存的需要,藏茶历经自唐以来的1300多年历史,从种植、初制到加工运输,发展出了适应藏区条件的制作加工方法,并在明清时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藏茶工艺。传统藏茶的制作主要工序有以下部分!

传统藏茶的制作工艺

“拣茶”:仓房内的茶,还要经过人工挑选,剔除杂志、霉变等影响质量的部分,称为“拣茶”。

“清茶”:拣茶之后,还要再次剔选枝梗和杂志,使品质更加纯净。

“铡梗”:茶梗的比例不能过高,必须控制在一定比例下。过去为25%,现在是12%。用铡刀去多余的茶梗,称为“铡梗”。

“配仓”:把晒干择净的茶叶、茶梗,按品质、比例、进行配制。又称“拼配”。

“打吊”:配仓好的茶叶,用特殊的茶篼秤,一甑一甑地称好重量,装在“麻帕”(麻布缝的袋子)内,称为“打吊”。

“走帕”:工人把打吊后的麻帕内的茶叶,提进甑内去蒸,称为“走帕”。

“蒸茶”:把甑放在锅中,将水烧开,将甑内茶叶在高温下蒸软。称为“蒸茶”。

“舂包”:将蒸软的茶叶,从甑内取出,将麻帕内的茶叶趁热倒入木制的架上去压包,因木制的舂棒重达32斤,需要两个壮劳力才能反复提起和放下舂压茶叶,故称“舂包”,或“冲包”,又称“架包”。舂包是重体力且技术性极强的劳动,很容易产生废品,过去有高达20%的废品率。舂包使茶成形为砖茶。现在是12%。用铡刀去多余的茶梗,称为“铡梗”。

“出包”:压好的茶包取出后,盖上标记,每200包堆在一起,称为“出包”。

“拣刷”:压制好的茶包,经过9天的自然干燥,即可开始包装。先把茶从包内倒出,把表面拣刷干净,在贴上商标纸,称为“拣刷”。

“裹纸”:把茶一甑一甑地用特制的黄纸包裹起来,称为“裹纸”,或称“裹包”。

“捆包”:将四甑茶叠在一起,用蔑条捆扎起来,称为“捆包”。

“编蔸”:茶篼是藏茶的外层包装。竹篾条编制的外包装透气、抗压、防撞、防碎,便于人力背运和骡马驮运,解决了长途运输的要求。通常农民按要求编制好茶篼卖给茶厂使用。

“编包”:将“捆包”的竹篾包装套上封口,用蔑条把外层编扣好,称为“编包”。

“打号”:在茶包上用铁制模具烙印上茶厂或者茶号的标记,便于茶商和藏区民众在运输和销售、购买时识别。如“金尖”是一个红色圆圈,“康砖”是黑色圆圈。

“入仓”茶厂将加工好的茶包转运到仓库堆码,待售、待运。

传统藏茶与其商品一样,历来就分三六九等,地标性和制作工艺很重要,品质低劣的藏茶不具备传统优质藏茶的诸多功效。

解密:传统藏茶原料采用成熟茶叶


嫩茶叶指的是清明前后茶树发出的嫩芽,是绿茶、乌龙、普洱主要原料,由于绿茶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加上要保持茶叶中鲜活的氨基酸香气,绿茶在采摘的当天就可以喝到,鲜活和香气就是嫩茶叶在制茶中的特性。

成熟茶叶指茶叶发芽一直到成熟,大约在农历的七月至九月期间,是有性繁殖的成熟茶叶,俗称老叶,其特点是有机物质含量比嫩茶叶高,无机物含量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15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机化合物变化、定型丰富(蛋白质、氨基酸、茶多酚、茶多糖、生物碱、碳水化合物、脂类化合物、色素、维生素等)约500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约700种香气化合物。这是经过植物生长周期完整链后形成的结果(生物学上称内含物完整饱和)。

藏茶是采用成熟茶叶原料来制作的,是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雨极高山,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高山小叶种),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全发酵茶。血统藏茶原料茶树只来自雅安市北纬30°的小叶种绿毛茶树,茶源的地标性无法复制和模仿。

品藏提示

雅安藏茶品种丰富,产品多样,当前商品市场化竞争激烈,厂家众多,品牌、品类令人眼花缭乱。传统藏茶与其商品一样,历来就分三六九等,地标性和制作工艺很重要,品质低劣的藏茶不具备传统优质藏茶的诸多功效。饮用、收藏首选血统纯正的传统优质藏茶。

喝了大半辈子的湖北青砖茶,这些湖北茶史你了解么?


茶树,是自然界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湖北地处长江中上游,西起东经108°38′,东至东经116°10′,南起北纬28°38′,北至北纬33°20′。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垂直高差显著,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小气候。年平均温度15—17°C,年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土壤有黄棕壤、山地棕色森林土、黄壤等。以砂质壤土居多,一般呈微酸性反应。这些优越的生态环境,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从茶树的水平分布看,神农架、荆山、齐岳山、幕阜山、大别山等,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谷两侧坡面,都有茶树的天然分布。如鄂西宣恩县庆阳坝河有“老茶溪”,建始县有“茶河”,利川县西一百二十里有“野茶坝”,兴山县有“大茶垭”“小茶垭”,麻城县东南九峰寺“山门外多茶树,古屈婆娑”等。由此说明,湖北是我国茶树原产地之一。现根据有关的资料,对湖北茶史作一简述。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茶叶

东汉末期,军阀混战,农业经济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当时农民只急于解决眼前温饱,无暇顾及经营茶业。据史书记载,三国时,“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认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艹毛]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一制茶方法,与现今鄂西咸丰、宣恩、巴东等,土家族聚居之地,世代相传用油炸茶叶、阴米、苞谷子、豆腐干、花生、芝麻等,加生姜、葱、蒜等调料,配制成的清香爽口,提神解渴的油茶汤,实颇相同。可以这样说,前者是油茶汤的原始形态,后者则是古代巴人饮茶风尚的延续。此可证咸丰、宣恩、巴东等地,饮茶历史固为悠久。

两晋之际,茶业生产,在前朝的基础上,更有所发展。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精怖负茗而归。”晋·刘琨为并州刺史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原作乾)茶二斤,皆所需也,汝可信致之。”这是目前可见产茶最早的历史记载。当时的安州,包括现今的安陆、应山、大悟、孝感、云梦、应城等。由此说明,晋时安州已产茶,并自给有余,正朝着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南北朝时期,“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当时的西阳,包括现今黄冈、麻城、红安、罗田、英山、圻水等。武昌郡,包括现今的江夏、咸宁、蒲圻、阳新、大冶、通山等。《述异记》亦云:“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按:《巴东县志》言:“真香茶旧名”。又言:“海内自变乱以来,荒为榛莽,间有采而售者,皆大叶粗梗,兼之烘焙失宜,色味俱恶,惟长丰里及在市里之羊乳山所出,里人于谷雨前采者颇佳,长丰所产尤胜,惜难多得,是仍茶之野生者”。《夷陵图经》云:“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据考,黄牛山,在宜昌西九十里,亦称黄牛峡。荆门山,在宜昌县东五十里,与虎牙袤迤相对,即楚之西塞。女观山,在宜都县西北。望州山,在宜昌县西北九十里,望一州之境故名,位于宜昌、宜都二县交界处。此可证鄂东、鄂西、鄂南俱产茶。安州干东真香茗、时已著称。

二、唐宋时期的茶业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相对来说,国家富强,经济繁荣,社会较为安定,人民生活较宽裕。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布衣百姓,饮茶蔚然成风。正如陆羽所说:“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这就是说,从两都到荆州至重庆,家家户户饮茶。由于社会对茶叶需求量的增加,茶价不断上涨,农民见利乐趋,促进了茶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植茶面积的扩大,制茶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不少名茶,脱颖而出。

唐代,鄂西荆巴山地,仍有成片的天然茶树林分布。陆羽云:“茶树,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又言:山南“以峡州上,生远安、宜都、宜陵三县山谷。襄州、荆州次。襄州,生南漳县山谷。荆州,生江陵县山谷。圻州,生黄梅县山谷。黄州,生麻城县山谷。品与荆州,梁州同。”李肇《唐国史补》载:“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江陵有南木,圻州有圻门团黄”。西蕃赞普所珍藏的六种地方名茶,其中就有“此圻门者”一种。

按:陆羽《茶经》乃言淮南之茶,出圻州、黄州者下,恐当时制茶不精之故。这说明,当时圻州所产的圻门团黄,制作精良,堪为上品。除供应内地人饮茶消费外,还远销至西藏,此可证圻州产茶之饶。《膳夫经手录》载。唐·建中时期,“江夏已东,淮海已南,皆有之。”“圻州茶、鄂州茶、至德茶,已上三处出外者,并方厚片,自陈(河南淮阳)、蔡(河南上蔡)已北,幽(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并(山西太原)以南,人皆尚之,其济生收藏榷税,又倍于浮梁矣”。“江陵北木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以上二处,悉皆味短而韵卑,唯江陵、襄阳皆数十里食之”。

“自是碧涧茶、明月茶、峡中香山茶,皆出其下。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虽所出至少,又胜于茱萸簝矣”。“圻水团黄、团饼薄,每片至百余斤,率不甚麄弱,其有露消者,片尤小,而味其美。”按:王观国《学林新编》言:“圻门团黄,有一旗一枪之号”。言一叶一芽也,为茶之极品。

唐,佛教兴起,寺僧以饮茶清思。打坐入静,修身养性。并于寺周围植茶,增加收入。据《李太白集·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叙》云:“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宗僧中孚云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掌,另为仙人掌茶,盖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覩者,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师及青莲居士李白也。”李白对仙人掌的缘起、生态环境,采摘制造、功能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是研究湖北茶史的重要资料,至今为人们所传诵。

五代之世,“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今崇阳),产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可治头痛。”五代十国,吴·杨隆演武义(919—921年)中,隶羊山镇时,吴元年,定拟“茶每封十窠,官抽一窠,每窠茶芽二钱五分,茶叶一两七钱。”这说明鄂南阳新、大冶、通山等时已产茶。《新五代史》谓:“自京师至襄、唐、郢、复等州,置茶务以卖茶,其利十倍。”此可证当时襄阳、随州、江陵、钟祥、天门等,已出产茶叶。故《元和志》、《唐书·地理志》,皆言圻州圻春郡土贡茶,黄州齐安郡贡松萝茶,归州土贡白茶。由此可见,当时出茶之饶。

衍入宋代,江南西道:“鄂州土产茶,兴国军土产茶。淮南道:圻州土产茶,出圻春、圻水二县北山。圻水县,茶山在县北深川,每年采造贡茶之所,黄州麻城县山原出茶,安州土产茶,荆州土产,松滋县出碧涧茶。沈子日:“茶饼、茶芽今贡”。按:松滋县西六十里,有碧涧寺,唐代建。疑此茶系碧涧寺所出。峡州土产茶,归州土产白茶。

按《大观茶论》云:“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图经本草》云:“巴川峡山,茶树有两人合抱者,所产乃野生之茶。”《文献通考》载,“宋制,榷货务六,其中有江陵府、汉阳军,圻州之圻口”。乾德二年(964年)八月,始令汉阳军、圻口置务。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又于江陵府、襄州、复州增置务。淳化四年(993年),废襄州、复州务。“恐当时襄州、复州茶非佳品,或不及他处产茶之盛,因而罢之”。又有场十三,其中有圻州日王祺、石桥、洗马,又有黄梅场。景德二年(1005年)废。又买茶之处,湖南则江陵府、鄂州、归州、峡州、荆门。“山场之制,领园户受其租,余悉官市之,又别有民户折税课者,其出鬻皆在本场。

诸州所买茶,折税受租同山场,悉送六榷务鬻之。”江陵府受本府及峡州茶。汉阳军务受鄂州茶。圻口务受兴国军茶。凡茶有二类:片茶和散茶。片茶,荆湖旧贡新茶芽,大中详符元年(1008年),“上悯其苦,诏罢之”。片茶有进宝、双宝、宝山两府出兴国军,大拓枕出陵。散茶,龙溪、雨前、雨后出荆湖末茶,清口出归州。高宗建炎初,罢天下榷茶合同场十七处,而兴国军与江州军仍置场监官各一员,可知兴国军产茶之盛。当时的兴国军包括现今的阳新、大冶、通山三县。《宋史·食货志》载,崇宁元年(1102年),定诸路措置茶事官,复置司于荆南。说明江陵府时产茶之丰。

房县土产茶,宋·陈造《江湖长翁集》云:“底消山峡三分瘴,争课卢仝七碗茶。”京山县多宝寺产茶,阳新县花尖山之下,“寺中有甘泉,里人用于造茶,其味清香,号桃花绝品。”崇阳县,山民“畲粟种茶,拙以治生。”王洙在《王氏谈录》中云:“春初取新茶芽,轻炙,杂而烹之,气味自复,在襄阳试作甚佳”。时襄阳已产茶。

罗田县,唐宋“产茶极盛,宋仁嘉祜六年(1061年),石桥茶场,买卖归官,官岁计二万四千八十贯,应入岁赋。”故《元丰九城志》云:“江陵府江陵郡,土贡碧涧茶芽六百斤。”《宋史·食货志》支“江陵府贡碧涧茶芽”。从上述可见,唐宋时期,湖北是我国主要产茶地区之一。

茶税,是唐宋两朝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宋代,实行茶叶专利垄断制,侵民渔利,时有过取,引起了茶农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时有发生。如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崇阳县“拔茶种桑”。政和初,李璆知房州“时官榷茶”,复强民输旧额,贫无所出,被系者数百人。李璆至,即日释之。绍兴十二年(1142年),洪适知荆门军,时官榷茶,“以人户为率,计口均数,如家有一丁,则岁受茶三斤。”洪适“轻茶额钱”。人咸颂之。

嘉定十年(1217年),郑清之调峡州,时“茶商群聚暴,召慕之。”景德年间,钱冶知圻水,“麻城茶场,岁增五倍”,民苦不堪命(《黄州府志》)。刘立灾害,为荆湖北路转运使,“鄂州官岁市茶五百斤,三司请益减一百万斤,诏许宽一年。(《欧阳修集》)。淳熙间,孟涣知荆门军,蠲免“无名茶租”,民受其利。乾德三年(965年),苏晓,出为淮南转运使,“建议榷圻、黄、寿等州茶,置十四场,规其利,岁入八百万缗。”由上观之,宋代茶业生产,在挫折中有所发展。

三、明清时期的茶业

明清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茶书的增多。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守土官吏,认识到“牧民之职,兴利除害而已。害不除,则民难以安枕,利不兴,则又无以资生。”虽他们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段的利益出发,但在客观上起到了发展茶业生产的作用。明·何彬然仿陆羽《茶经》之例,著《茶约》一卷,明·王启茂著《茶铛》一卷,清·瞿文灿著《种茶炙焙法》,宗景藩著《种茶说十条》、龙赓言著《劝农小识》、王庭桢著《树桑植茶说》、曹南英著《制茶条议》等,皆对茶树的生境、载焙、采摘、制造等方面,详述备至。茶书的增多,标志着我国茶业生产科技有了重大的发展。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迫切需要掌握茶业生产技术,用以谋生致富。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茶书,不断公诸于世,对于传播茶业生产科技,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指导茶叶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元代,光国军所属的通山、大冶、阳新等,俱产茶。元盛时,“兴国及通山产茶之所,有园户、商户。以茶株纳税,每十引为一据,据纳中统钞一百二十五两,其所用袋装茶引纸,俱以江州请用,关防装袋打角,仍运司领给,由富池口批验称盘,然后出江发卖。”是兴国元时产茶之证。

明季,政府对茶业生产十分重视。太祖谓参政张昶日:“茶之所产,多在江西、湖广、所以前朝茶运司,在江州专任茶课,尔差官分投前去,各府州踏勘,且数起科作额,以资国用。”《明史·食货志》载,产茶之所,湖北以弄昌为首,惟兴国最著。崇阳县西南“龙泉山产茶,味甘美,号龙泉茶。”兴国(今阳新)大坡山产茶”,号坡山凤髓。《群芳谱》云:“太和山(今武当山)出骞林茶,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明一统志》“谓骞林叶,太和山出。”《均州志》云:“木之异者,有骞林树,芽茁如阳羡,能涤烦热,道流所珍。”武当山中官陈善于弘治二年(1489年),复贡骞林叶茶,供明王朝宗室享用。阳新县,桃花尖山出茶,号桃花绝品。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兴国州,“贡茶芽六十斤”。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讲究茶廛,“每茶一窠,初采茶芽二两五钱,中采二两,末采一两三钱,其焙干五两重。”嘉靖年间,兴国除陈折抽茶课外,岁贡茶芽六十斤,则务虽废,而其制犹存也。嘉鱼南阳山产茶。明·李教有“殷勤烧茶夜煎茶”之句。江夏县九峰寺狮子崖产茶。明末“废去茶园大半,至今每岁不下提余。”荆州海会寺产茶。建始产茶,明·正德六年(1511年),“产茶一千九百一十斤七两。”利川县忠路雾洞坡,土人遍种茶树,经久耐泡,清香持久,谓之雾洞茶。

清代初期,政府只“教树桑柘。为衙茶茗。”茶业生产,裹足不前。至清晚期,一些具有深谋远虑的政界首脑,认识到“生齿繁而遗利少,若持农业一端,断难养瞻,以后日困日促,有何底止。”为此,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从治国安帮的角度出发,兴利除弊,进行茶业改良,兴办机器制茶,开拓茶叶销路,劝民广植茶树,促进了茶业生产的发展。

清朝时期,各地植茶已相当普遍。有的地区以茶为业,赖以为生。蒲圻之茗山茶。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购茶邑西芙蓉山,峒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估客收茶义宁州,因进峒,教发红茶做法,茶只一种,大红雨前为头茶,名乌龙肄。生者为子茶,复末为禾花,又日荷花,最后为秋露。红茶以蒸晒,乘热复以布,色变红,再晒不过火。黑茶则晒而复蒸,蒸而复晒。亦有炒热者,可作清茶。”乾隆年间,蒲圻“细民女红,自县南以西,崇山峻岭,挖山采葛,树桑培茶”,衣食丰足。嘉庆年间,山民多种茶,藉以资生。宜统二年,由劝业道开办茶叶讲习所,授以茶树栽培、采摘、制造之法。由于出茶甚饶,年额茶税银四十两,居全省第二位。至清末,羊楼峒所产的茶叶品种有:物华、桦华、精华、月华、春华、天华、天专馨、夺魁、赛春、一品、谷芽、谷蕊、仙掌、如栀、永芳、宝蕙、二五、龙须、凤尾、奇峰、乌龙、华宝、惠兰等二十四种之多。

崇阳县城西四十里鲁溪崖产茶。县西七十里龙窖山产龙渊茶。《崇阳县志》云:“今四山俱种茶,山民藉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茶于蒲圻之差别楼峒,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楼叶,入锅火焙,置布袋中,揉成再搂者,入甑蒸软,取梢细叶,洒面压作砖,竹箱贮这,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岁,商履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焙,阴雨则以炭焙干,收时碎成末,贮以枫柳木作箱,贮内裹薄锡,住外洋卖之,名红茶”。同治二年(1863年),“沙俄商人巴提耶夫,来汉经营茶叶,为减少中间环节,牟取暴利,前往崇阳大沙坪、蒲圻羊楼洞等地,开设茶庄,利用毛茶,制成茶砖出口。”年额茶税银二十五两。

武昌县南一百四十里,黄龙山,“山顶常年云雾,产云雾茶及佳。”“茶之属者,邑人多种于隙地,隔年播种茶子数十棵,至次年倾生,烈日用树枝遮之,三年便可采,有雨前、明前、雀舌诸名。土人为嫩为贵,故味清香而不腴。”大冶县“之茗同产茶”。《大冶志》云:“茶出天台、汪家崖、吴家岭诸山”。

江夏县东南六十里有灵泉山,其顶平旷,云雾缭绕,产“云雾苛”。通山县城南九十里三界尖,旧产云雾茶,人贡。清末时,“蔸茶不生”。年额茶税银八十五两,甲于全省。嘉鱼县“之阴山产茶”。年额茶税银二十两。

咸宁县,乡民多植茶,“每年清明、谷雨季节,茶芽初发,乡间况事红茶,摘茶、踩茶、焙茶,民无暇刻。”年额茶税银三十五两,居全省第二位。五峰县,“邑属水[氵尽]、石梁、白溢等处,值产茶。每于三月,有茶之家,妇女大小,俱出采茶。清明节采者,为雨前细茶,谷雨节采者,为谷雨细茶,并有白毛尖,萌勾亦日茸勾等名,其余为粗茶。”顾彩去:“王峰渚山产茶,利最薄,统名峒茶。上品者,每斤钱一贯,中品者,楚省之所通用,亦日汀潭茶。故茶客来往无虚日,茶客至,官给衣食,以客礼待,去则给引。”顾彩在《采茶歌》中,对五峰土家人春日采茶以及茶农在容美土司的残酷压榨下,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

远安县,“茶以鹿苑为绝品,每赖所产,不足一斤。”鹿苑,乃远安县西鹿溪山寺因名。“鹿苑茶不及凤山茶著名,然凤山亦无茶,外间所卖才,皆出董家坂、马家坂等处。以地近凤山故名。”凤山即鸣凤山。按:陆羽《茶经》云:茶出山南者,以峡州为上,生远安山谷,盖指此茶而言之。利川县南一百三十里有乌通山,“里人种茶其上,号乌通茶。”忠路乌洞坡,土人遍种茶树,其叶清香,迥异他处,名乌洞茶。”

鹤峰县,“神仙园、陶溪二处,茶为上品,州惟茶利最溥。”《鹤峰州志》云:“容美贡茶”。“茶树遍地生殖,惟州署后数株所产最佳,味亦清腴,取井水烹服,驱火除瘴,散气止并解一切杂症,现生产极饶。咸丰甲寅年(1854年),州人高炳文之同众共议,清示设栈,多方经营,由是远客鳞集,城乡有食其利者,而财源渐开矣。”自丙子年(1876年),广商林宸来州,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茶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休,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

建始县邑民多种茶。年额茶税银六两七钱。

黄梅县西北紫云山,其顶平旷,有僧人植茶,号紫云茶。

圻水县,“斗方山及人家诸畏圃皆出茶。”

由此述可见,通称产茶。故《清一统志》云:武昌府、宜昌府、施南府皆土贡茶。襄阳府土贡骞林叶茶。

再从湖北茶课来看,额行茶二百四十八引,系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城、兴国、通山七县,请领所有茶引,向种茶户经纪坐销二百三十三引。建始县经行销十八引,每引额征纸价银三厘三毫,坐销者征税银一两,行销者税银二钱五分,课银一钱二分五厘,其额征税银二百三十四两五钱,课银二两二钱五分。行茶到关,仍行报税,又均州、荆州、钟祥县本地铺户肩贩小篓、搂茶,每引报税银一厘八毫名落地税。尽收尽解。乾隆八年(1743年),以四川建始县改隶湖北施南府,旧行茶十八引,随带湖北,每引征税银二钱五分,课银一钱二分五厘,共六两七钱五分。十三年(1748年),议准湖北建始县茶引,由本县截角给商。在本地行销至行过残引,由商呈缴申司送部。”这些历史载,皆可证湖北产茶之饶,已成为我国主要产茶地区之一。

从湖北历史上看,溯自神农氏部落发现茶并利用茶以来,由于朝代之兴废,人事之代谢,历朝历史代政府,均制有各自的茶业政策,保护茶树资源,发展茶业生产,或张或驰,或得或失,左右着茶业生产的兴衰。荆楚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不断总结生产经验,逐渐由单纯利用自然经济,进而发展为生产经济,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

简说传统藏茶与普洱茶的不同


首先,藏茶是世界茶诞生地雅安独有的品类,是历史最古老的茶。木本植物分:乔木和灌木。藏茶源于灌木,普洱茶源于乔木。

其次,藏茶是全发酵茶(现代工艺上又称为深度发酵)。普洱茶是后发酵茶,主要以晒青毛茶在途运中受当地的气候影响(气温高、温度大)经过后发酵与水熟氧化,导致陈化,这与藏茶的渥堆发酵的方式和效果截然不同。

第三,从汤色上比较,藏茶因含茶红素高使汤色透红,普洱茶的茶黄素略高,汤色透黄红。

第四,两者口感与香型不一样,藏茶茶汤口感柔和内敛、不涩不苦、回味甘甜持久,茶香平和细腻、清利较持久,香型较丰富偏向谷壳类食粮和坚果类食物;普洱茶茶汤口感厚重直接、略带涩味,茶香浓郁张扬、厚实,香型丰富偏向花类和软皮果类食物。

第五,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由于真菌和微生物在后发酵中起作用产生的“霉”使普洱茶口感中有一股风霉味,而藏茶绝无杂味:灭活技术完善无杂味、微生物转化完整。

第六,从收藏角度讲,二者同属黑茶类,收藏均按年份(越陈越好)和品质确定价值。

第七,藏茶茶性温和养胃,可以随时饮用,睡前饮用,还可以改善睡眠,持续饮用味觉变清利。而普洱茶茶性比较寒湿(生茶寒凉;熟茶湿寒),禁忌较多,持续饮用味觉变沌拙。

第八,藏茶与酥油、牛奶调适后可以完全融合,包容性、兼容性极佳(几乎可完美调适大部分食品),茶叶内含物与水融合度、络合成氨基酸类较高,泡沫丰富持久。而普洱茶与酥油、牛奶调和后会有明显分层,包容性、兼容性差,茶叶内含物与水融合度、络合成氨基酸类低,泡沫少持久性差。

第九,藏茶抗氧化性能强大,血统纯正的传统优质藏茶常态下24小时以上不变质。普洱茶抗氧化性能较弱,品质上佳的可保持12小时左右不变质。

第十,传统优质藏茶的独有特点是“耐熬煮”,这是许多其他茶类无法比拟的。“耐熬煮”就是可以连续、反复熬煮,且越熬煮越醇厚、口感越好。普洱茶不适宜“熬煮”。

特别说明:此处所提“藏茶”仅限传统优质藏茶。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传统藏茶中的红苔,你了解么?》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