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茶:青海异域的风情茶俗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青海乌龙茶 各种茶的茶语 黑茶的茶梗

【www.cy316.com - 青海乌龙茶】

熬茶,是青海人冬天用茯茶来熬制的茶(那是以前的习惯,其实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 煮茯茶与其他的茶不同,其他茶先烧开水,水开后放入干净的茶叶即可。煮茯茶不仅要放茯茶叶,还要加入红枣、桂圆、枸杞、核桃、冰糖、盐、花椒等物,然后用文火慢慢地熬煎,待汁浓味甜,诸味俱现时,才能停火。一般熬好一锅茯茶要数小时,因为熬茶里加入了诸多物品,这种茶就再不像单独的茶水一样清爽了,熬茶的本身就带着一股油味。但是,熬茶又可以解油腻、油脂,是很好的止腻之物,所以它又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熬茶除了有茶味、甜味,还有盐、花椒等味,把它作为一种高原饮料,饭后或是闲暇时,慢慢地品饮,不仅可以解渴暖身,还可以缓减高原的干燥,并且可以生津止渴,能防止喉咙干燥而引发的多种病症。

如果身体上有了肠胃不适,积食,胃寒,胃涨,头昏脑胀,肚子不适等症状。喝上几杯热热的熬茶,立刻就会通体舒爽,不适全消。

所以,长年生活在当地的青海老人们,不喜欢喝碧青翠绿的绿茶,也不爱饮色红浓艳的红茶,而是喜欢喝用铜壶、铝壶或陶瓷罐罐熬煮的、色泽黄褐、浓醇微涩的熬茶。他们喜欢喝那种色浓味涩的浓茶。他们更喜欢喝的是陈茶、老茶。他们把茶叶买回来,总是先放在家里收藏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喝,他们不是喝茶的淡香和清淡,而是喝茶的陈分与涩味以及年分。

茯茶是紧压茶,形状似砖块,俗称"砖茶".在熬茶时,一般习惯在茶水里加一些盐,味道淡咸,称之"清茶".当地有句俗话也是这样说的:"茶没盐,水一般。"如果在这清茶里加入牛奶熬煮,乳花翻滚,越煮越浓,这便是风味独特的青海人经常饮用的醇香的奶茶了。

小编推荐

文县茶俗风情——碧口盖碗茶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十分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国,你能见到各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茶文化在中国已经走过几千年的历史,如今在我国大地上逐渐演化成各种具有地域性色彩的茶文化。凡是种茶、饮茶的地方,就有茶俗风情、茶俗文化。它是人民心态的折射,既十分古老,又打上世代前进的印记,透视出文县悠久的种茶、饮茶史。

文县盖碗茶

文县自古就有敬茶礼俗,以茶待客,是人民生活礼仪的重要内容。无论寒冬酷暑,凡有客登门,主人都要沏茶,热情招待。求其碧口一带,以茶待客颇为讲究,所用茶具多为“盖碗”,又称“三泡台”、“盖碗茶”、下面,小编就带你走进碧口盖碗茶的故事中~~

碧口人喝茶,无论是在茶馆,或是自己家,所用茶具多为“盖碗”。盖碗的组成是三件套:茶托、茶碗、茶盖。用盖碗泡茶,称“盖碗茶”。与名贵的紫砂壶相比,盖碗有其独到之处,是一种带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并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品茶器具。碧口人这样称赞盖碗:如果说紫砂壶是茶具中的“美声唱法”,那么盖碗就是茶具中的“民歌”、“通俗歌曲”。盖碗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茶盖代表天,茶托代表地,中的茶碗代表人。

茶托是盖碗茶的“基础”,俗称“茶船”,有三个作用:一是使整个茶盏接触桌面的面积扩大,不致“翻船”倾倒;二是掺水时偶有失手致使茶水溢出,有“船”接着,免得桌面流淌滴水;三是方便端茶,稳当大方,逍遥洒脱;四是温润茶叶时,底部传热慢,有利恒温浸出茶叶。茶盖的最大特点是无论如何盖不严实,因为盖碗主要用来泡嫩度比较高的名优绿茶。盖子和杯口之间必须有缝隙,以利热水有溢,因此合格的盖子必须是“跛”的,不至于把茶焖坏。如果盖得清丝严缝,那么必有“伪劣”之嫌。换句话说,盖得严的不合格,盖不严的才合格。

盖碗茶不仅在碧口盛行,而且风靡天下。据史料记载,盖碗茶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四川成都,相传是唐朝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女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巴蜀向四周地区侵润发展,传遍西南、西北。碧口地处甘川陕三省交界处,兼容巴蜀文化、秦陇文化,加之碧口人的先民几乎都来自四川,与巴蜀民俗风情一脉相承,所以盖碗茶在成都一问世,几乎一夜之间便传入了碧口,成为当地人最喜爱的一种饮茶方式。

文县盖碗茶

盖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五香茶(冰糖、茶叶、桂圆、葡萄干、杏干)、八宝茶(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白糖、茶叶)等。盖碗茶用滚开水沏成。给客人上茶,要在吃饭前。倒茶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冲开水加盖,双手捧送,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喝盖碗茶,一般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自己的身体状况配出不同的茶。夏天多茉莉花茶、绿茶,冬天多饮陕青茶。驱寒和胃饮红糖砖茶,消积化食饮白糖清茶,清热泄火饮冰糖窝窝茶,提神补气、明目益思、强身健胃、延年益寿饮八宝茶。喝盖碗茶时,用托盘托起茶碗,用盖子“刮”几下,使之浓酽 。然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去吹飘在上面的茶叶,不能接连吞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当喝碗一盅还想喝时,碗底要留一点水,不能喝干。

碧口茶馆里喝盖碗茶,使用茶盖还有其特殊的讲究:品茶之时,茶盖置于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馆的堂倌会很快过来将水续满;茶客临时离去,将茶盖扣置于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远,少时即归,自然不会有人侵占座位,跑堂也会将茶具、小吃代为看管。堂倌,又称“掺茶师”、“茶博士”,其斟茶技巧又是碧口茶馆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茶博士将茶壶拎起,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须臾之间,戛然而止,茶水恰与碗口平齐,碗外无一滴水珠,既是一门绝技,又是艺术的享受。有时,茶博士将铜壶水柱临空过肩,使出“白水过江”、“凤凰点头”之类的绝活,顷刻水止茶齐,滴水不溢,令人惊叹。

喝盖碗茶,显得既优雅,又是一种茶文化,能真正品尝出茶的味道来,是喝茶艺术的一种升华。盖碗茶,既是上好的饮料,又有滋补健身的作用。碧口盖碗茶,理所当然的深受人们喜爱,而且逐渐向四周辐射。

青海人是怎么喝茶的?青海人的茶风茶俗介绍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作为人们日常的生活饮品,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渐渐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由于生长环境、气候以及历史传统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因此在茶文化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各族群众,因名族传统习惯和生活地域的不同,其形成的饮茶风俗也是不同的。接下去我们一起来看看。

青海高原的少数民族酷爱饮茶,人们日常见面打招呼间吃的什么,常会听道“馍馍茶”的回答,民间也有“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些足以说明茶与高原人生活息息相关。住在西宁、海东地区的回、撒拉等民族,喝茶一般不用茶罐、茶壶,也不用茶杯,而是用制做精细、颇为讲究的“三炮台”,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盖碗茶。盖碗茶具一般由底下的小托盘、中间的小茶碗和上面的盖子组成,碗上烧制有书法家题写的“清心明目”、“可清心也”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回文佳句。无论从哪个字读起皆能体味出高原人嗜茶如命的情感,对清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高原人把喝盖碗茶叫刮碗子,茶一般选用上等的茉莉花茶,放上桂圆、冰糖、红枣、枸杞、葡萄干等辅料,饮时冲上开水,稍等片刻,一手端着托盘,一手拿盖向外翻刮,让辅料融化,边喝边添水,一碗可以喝一至二小时。盖碗茶香甜爽口,其味无穷,长期饮用具有抗癌保肝、生精益气、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的功效。

因此,平时无论是参加婚宴或访友,主人都会端上盖碗茶。就在人们在工作、劳动之余,约上亲朋好友,坐在茶馆里一边刮碗子,一边聊天,好不自在,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西宁以西的大通、门源、湟中等地的群众,因气候寒冷,经济收入低等原因,基本上不饮用花茶、清茶,而是喝“燕窝茶”。这种茶制作时采用价格低廉的砖茶,先把水烧开,再加上草果、姜片、花椒、青盐等作料,再滚上几分钟,喝了以后驱寒助消化。在这些地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人没钱鬼一般,茶没盐水一般。”平时若客人到家,茶里不放盐视为对客人的不礼貌或客人是不受欢迎的人。 奶茶飘香,情深意浓,这是对生活在牧区的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倘若你到青海牧区旅游或做客,只要刚到牧民帐房前,好客的主人便会招呼你入帐,不一会儿女主人便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让你享用。奶茶一般采用高原特有的牦牛奶,熬制时用牛粪作燃料先把砖茶放在铜壶或铝壶中煮,待茶烧开后加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梗,加盐和酥油即可。但有时不加盐,只将盐放在一边,根据自己的口味增减盐量。夏天喝奶茶不把奶茶盛满,只盛大半碗,这样喝起来味浓香又凉得快。到了冬季,有的牧民在熬制奶茶时还要放一些辣的,喝了可以提高抗寒能力。

以上就是有关青海人的饮茶风俗介绍。 茶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的地位。在青海与当地人喝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宁可三日无粮,也不可一日无茶,青海人的饮茶风俗千年不衰,渐渐成为了特色的青海文化。

各地茶风茶俗之——青海人的茶道


茶作为中国人的日常饮品,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地方,由于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青海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牧区。青海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茶道。

青海高原的少数民族酷爱饮茶,人们日常见面打招呼间吃的什么,常会听道“馍馍茶”的回答,民间也有“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些足以说明茶与高原人生活息息相关。住在西宁、海东地区的回、撒拉等民族,喝茶一般不用茶罐、茶壶,也不用茶杯,而是用制做精细、颇为讲究的“三炮台”,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盖碗茶。盖碗茶具一般由底下的小托盘、中间的小茶碗和上面的盖子组成,碗上烧制有书法家题写的“清心明目”、“可清心也”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回文佳句。无论从哪个字读起皆能体味出高原人嗜茶如命的情感,对清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高原人把喝盖碗茶叫刮碗子,茶一般选用上等的茉莉花茶,放上桂圆、冰糖、红枣、枸杞、葡萄干等辅料,饮时冲上开水,稍等片刻,一手端着托盘,一手拿盖向外翻刮,让辅料融化,边喝边添水,一碗可以喝一至二小时。盖碗茶香甜爽口,其味无穷,长期饮用具有抗癌保肝、生精益气、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的功效。

因此,平时无论是参加婚宴或访友,主人都会端上盖碗茶。就在人们在工作、劳动之余,约上亲朋好友,坐在茶馆里一边刮碗子,一边聊天,好不自在,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西宁以西的大通、门源、湟中等地的群众,因气候寒冷,经济收入低等原因,基本上不饮用花茶、清茶,而是喝“燕窝茶”。这种茶制作时采用价格低廉的砖茶,先把水烧开,再加上草果、姜片、花椒、青盐等作料,再滚上几分钟,喝了以后驱寒助消化。在这些地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人没钱鬼一般,茶没盐水一般。”平时若客人到家,茶里不放盐视为对客人的不礼貌或客人是不受欢迎的人。奶茶飘香,情深意浓,这是对生活在牧区的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倘若你到青海牧区旅游或做客,只要刚到牧民帐房前,好客的主人便会招呼你入帐,不一会儿女主人便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让你享用。奶茶一般采用高原特有的牦牛奶,熬制时用牛粪作燃料先把砖茶放在铜壶或铝壶中煮,待茶烧开后加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梗,加盐和酥油即可。但有时不加盐,只将盐放在一边,根据自己的口味增减盐量。夏天喝奶茶不把奶茶盛满,只盛大半碗,这样喝起来味浓香又凉得快。到了冬季,有的牧民在熬制奶茶时还要放一些辣的,喝了可以提高抗寒能力。

来自青海土族的“格茶”习俗


茶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的地位。我国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由于生长环境、气候以及历史传统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因此在茶文化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青海土家族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来自青海土族的“格茶”习俗。不过在这之前先和大家介绍一下土族,土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现有人口191624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等地。土族正常习惯是日食三餐,日常饮料与当地藏族一样,喜饮茯茶、酥油茶。

不过到了举丧期内,青海土族的饮茶特色就表现出来了,据当地有关人士介绍,土族人在举丧期内,除请喇嘛诵经、拜忏外,还请本村人来念“嘛尼”(就是超度之意)。一般每户一人,也有全村老少男性都到的。每晚念毕“嘛尼”后,丧家请所有参加者吃一顿饭,先敬馒头、油炸馍,后敬茶,每人一碗“托斯塔力嘎”(油炒面),饭后即告结束。茶在当地是贵重之物。敬茶,以示谢意。这种风俗被称为“格茶”,亦称“善茶”、“舍施茶”。

除此之外当地还有藏茶的习俗,其藏茶的方式有坛藏法、罐藏法、袋藏法。

坛藏法:需选用干燥无味、结构严密的容器。常见的容器有瓦坛、无锈铁罐等。需要提醒的是,茶叶通常不易混藏,如果有几种风格不一、香气迥异的茶叶一起贮藏,则会相互感染而失去本来的特色。

罐藏法:有许多家庭采用市场销售的铁罐、竹盒或木盒等装茶。这些罐或盒若是双层的,其防潮性能更好。装有茶叶的铁罐或盒,因放在阴凉处,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如果罐装茶叶暂时不饮,可用透明胶纸封口,以免潮湿空气渗入。

袋藏法:用的最多的当属袋藏法,方法简单而且容易,保存法就是是用塑料袋保鲜茶叶,只要用塑料袋包装茶叶,就能够起到有效的保藏作用。不过这种方法存储的茶叶有效时间较短。

感冒姜茶怎么熬 泡茶


感冒姜茶的熬法,首先准备好生姜去皮煎煮,加入茶叶,煮的时候可以加入适量的红糖。

姜茶是用茶叶少许,生姜几片去皮水煎,饭后饮服。可发汗解表,温肺止咳,对流感、伤寒、咳嗽等疗效显著。饭后饮用姜茶,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的功效,有利于治疗流感、伤寒、咳嗽。

如果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民间常用姜糖水治疗。

具体做法是:用生姜一大块切片或切丝煎水,加少许红糖(白糖亦可),乘热一气服下。对于感冒轻型或体质壮实的患者,往往可以药到病除。

这种方法最常用于御寒防感冒,如在寒夜久行、落水救起、突遭雨淋时,及时喝一碗生姜红糖水,汗出身暖,浑身舒畅,常常可以达到预防目的。

服后最好睡卧盖被取汗,避免风寒。姜糖水之所以能够防治风寒感冒,是因为生姜具有发汗解表作用。生姜不仅是家庭必备的调料,也是常用的中药之一。

因加工炮制不同,姜的药用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分,应注意区别使用。生姜用鲜品、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又能止呕,多用于风寒感冒及呕吐之证;千姜为母妻的干燥品,味辛性热,走散之力已减,温中之功加强,为治疗脾胃虚寒证的关键药,并能回阳、温肺化饮;炮姜经过火炮,辛味减弱,味较苦涩,温经止血是其所长,多用于虚寒性出血证。故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由此可见,防治感冒的姜糖水用生姜最为适宜,如果一时找不到生姜,干姜也可代用。

煮姜茶时,要注意生姜的选择。

外国茶俗


东南亚主要的饮茶国家有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这些国家人民,受华人饮茶风习影响,历来就有饮茶习俗。饮茶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饮绿茶、红茶的,也有饮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的;既有饮热茶的,也有饮冰茶的;既有饮清茶的,也有饮调味茶的。平时可见到的几种特色饮茶方式,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肉骨茶 肉骨茶,就是一边吃肉骨,一边喝茶。肉骨,多选用新鲜带瘦肉的排骨,也有用猪蹄、牛肉或鸡肉的。烧制时,肉骨先用作料进行烹调,文火炖熟。有的还会放上党参、枸杞、熟地等滋补名贵药材,使肉骨变得更加清香味美,而且能补气生血,富有营养。而茶叶则大多选自福建产的乌龙茶,如大红袍、铁观音之类。吃肉骨茶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们在吃肉骨时,必须饮茶。如今,肉骨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肉骨茶的配料也应运而生。在新加坡、以来西亚,以及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一些超市内,都可买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肉骨茶配料。

(二)泰国腌茶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三)印度尼西亚的冰茶 在一日三餐中,印度尼西亚人民认为中餐比早、晚餐更重要,饭菜的品种花样也比较多。但他们有个习惯,不管春、夏、秋、冬,吃完中餐以后,不是喝热茶,而是要喝一碗冰冷的冰茶。

凉茶,又称冰茶,通常用红茶冲泡而成,再加入一些糖和作料,随即放入冰箱,随时取饮。

(四)越南的玳玳花茶 越南毗邻中国广西,饮茶风俗很有些与中国广西相仿。此外,他们还喜欢饮一种玳玳花茶。

玳玳花(蕾)洁白馨香,越南人喜欢把玳玳花晒干后,放上3-5朵,和茶叶一起冲泡饮用。由于这种茶是由玳玳花和茶两者相融,故名玳玳花茶。玳玳花茶有止痛、去痰、解毒等功效。一经冲泡后,绿中透出点点白的花蕾,煞是好看;喝起来又芳香可口。如此饮茶,饶有情趣。

日本风情茶道


茶原产于印度,与佛教同时传入中国。因此,在中国品茶首先出现于佛教的寺院内,而品茶的普及恐怕最早可追朔到后汉时期。

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

珠光流历经几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现了一位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天下第一人」,成了界的绝对权威。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将军丰臣秀吉籍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煎茶法对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其实当时人称这种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内,然后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日本讲究典雅、礼仪,使用之工具也是精挑细选,品茶时更配以甜品。己超脱了品茶的范围,日本人视之为一种培养情操的方式。日本源之于中国,可是如今要想一睹中国之风采,恐怕还非去日本不可。

各地茶风茶俗之——港式饮茶茶俗


香港临近广东,因此在饮食在深受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再加上移居香港的大部分为广东人,因此在文化上自是和广东茶文化有一脉相承之感。说到香港,就不得不说香港的茶文化。香港茶文化,人们也习惯称之为港式饮茶。

提到港式饮茶,除了联想到精致美味的点心外,也不能忽视「茶」的存在。 一开始,香港其实是先只有供应茶水的「茶寮」,来消费的就是一般普罗大众,在工作时补充水份,或是提供行人歇脚止渴之用,并没有供应点心。后来,小型的「茶居」及大型的「茶楼」慢慢形成,加入了各式点心,慢慢演化,具备正餐功能的茶楼就形成了。茶楼通常有两层楼,楼下叫做「地厅」,茶资是三厘六,楼上叫做「楼座」,茶资是七厘,也形成一种贫富相对应的情况。到了现在,因为消费能力慢慢增加,不管是谁都能消费得起,也就没有区分楼上楼下的必要了。后来香港茶楼愈来愈普遍,原来以茶为主角,只搭配一、二样点心的型态,因为竞争太过激烈的原因,所以点心的形式也愈来愈多,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以点心为主角了。

现在饮茶餐厅也有以酒楼称呼的,这是因为餐厅通常不单单只有饮茶及点心,还兼卖粤菜、海鲜等,当然也供应酒类饮料,综合经营下,自然也将餐厅名字改为「酒楼」了。不过,一般人上酒楼吃点心,大部分都是点壶热茶,来达到去油腻的效果,尤其是普洱,更能消脂去腻,与酒类饮料相比,自然有效许多 茶的分类法 茶的分类法中,比较常用的有两种,第一种是台湾所使用的分类法,以茶叶的发酵程度来区分。另一种是大陆所使用的分类法,以茶叶冲泡后的茶汁颜色来区分。

少数民族茶俗之——德昂族的茶俗


德昂族,也叫“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德昂族人也具有种茶饮茶的传统,甚至在他们的日常习俗中,茶叶在此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茶叶在德昂族的婚嫁中扮演的角色吧。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未婚男子,有自行择偶的自由。双方经过相互了解,建立感情并愿意缔结婚约时,男女即告之父母。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这种“告”不是以言语表述,而是以茶相告。即小伙子趁父母熟睡之际,将事先备好的“择偶茶”置于母亲的常用筒帕里。母亲一旦发现筒帕里的茶叶,便知道要为儿子提亲了。这时,做母亲的便与父亲商量,并委托同氏族和异氏族的亲戚各一人,作为提亲人。提亲人去女方家提亲时,不必带别的礼物,只要在筒帕里装上一包茶(半市斤左右)。到了女方家后,亦不必先以言语表述,只需将茶放到供盘上,双手递到主人手面前,主人即知道提亲人的来意。女方父母经过媒人三次说合,认为男方确有诚意,即收下茶叶,表示同意。否则,即表示拒绝。男方父母知道女方家长应允儿女婚事之后,便请媒人再次携带茶叶一斤,另加酒肉若干斤,赴女方家宴请女方父母和老人、舅舅等。席前,先由男方叔叔、伯父、姐姐向女方父母赠送茶叶一包,接着再由他们陪同男方以茶认亲,最后由双方亲戚以茶议定订婚礼物。

跨入德昂山寨人们可以处处感受到这个古老民族与茶的特殊感情。首先是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栽满了茶树,接下来是无论客人进入谁家都会受到以茶为礼的热情接待。客人光临,不是递酒,而是敬茶,有“说一句话,喝一盅茶”的习俗人。这茶水,是主人事先准备好的,一般均用大土罐炖在火塘边,随喝随沏,这叫“迎客茶”。遇上亲戚或好友来访,则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敬茶。这茶是主人临时现采摘的新茶,主人先将锅盖置于火塘的三角架上然后三番五次地烘烤、揉搓,直到发出香味。稍凉片刻,又用手抓一小撮放进小土茶罐里,继续烘烤到茶叶发黄,即用滚烫的开水冲入罐里,待水泡全消,稍作烘烤,尔后,再倒给客人喝,直到喝完。主人只能喝第二道,表示以诚相待,友情长存。这叫“敬客茶”。客人告辞,德昂人仍然以喝茶相送。如送一般客人,便将自家常饮的茶抓一大把置于大土茶罐里,稍烘片刻,待喷出香味,即冲水继续烧开,然后,按人头每人喝一碗。边碰碗边喝,边喝边说道别的话,如送贵客,则要喝竹筒茶。竹筒是现砍的嫩竹,竹筒砍好后,即取精心保存的春茶放入竹筒里,灌上清凉的水,便在火上烘烤。直烤到竹皮发黄,飘出醇香的茶味,然后轮流喝一口,直到喝完为止,意即让友谊像竹子一样,一节更比一节高。

一个人做错了事,经众人教育帮助,本人表示悔改,重新做人,要邀长者到家中喝“回心茶”,喝茶的方式与喝“敬客茶”相同。两口子因某件事发生争执,感情上受到伤害,经父老乡亲们调解,两人言归于好后,就要邀长辈及亲朋好友到家中喝“和睦茶”,表示永远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