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青海土族的“格茶”习俗

发布时间 : 2019-11-30
青海乌龙茶 茶叶的香味来自哪里 黑茶的茶梗

青海乌龙茶。

茶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的地位。我国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由于生长环境、气候以及历史传统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因此在茶文化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青海土家族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来自青海土族的“格茶”习俗。不过在这之前先和大家介绍一下土族,土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现有人口191624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等地。土族正常习惯是日食三餐,日常饮料与当地藏族一样,喜饮茯茶、酥油茶。

不过到了举丧期内,青海土族的饮茶特色就表现出来了,据当地有关人士介绍,土族人在举丧期内,除请喇嘛诵经、拜忏外,还请本村人来念“嘛尼”(就是超度之意)。一般每户一人,也有全村老少男性都到的。每晚念毕“嘛尼”后,丧家请所有参加者吃一顿饭,先敬馒头、油炸馍,后敬茶,每人一碗“托斯塔力嘎”(油炒面),饭后即告结束。茶在当地是贵重之物。敬茶,以示谢意。这种风俗被称为“格茶”,亦称“善茶”、“舍施茶”。Cy316.coM

除此之外当地还有藏茶的习俗,其藏茶的方式有坛藏法、罐藏法、袋藏法。

坛藏法:需选用干燥无味、结构严密的容器。常见的容器有瓦坛、无锈铁罐等。需要提醒的是,茶叶通常不易混藏,如果有几种风格不一、香气迥异的茶叶一起贮藏,则会相互感染而失去本来的特色。

罐藏法:有许多家庭采用市场销售的铁罐、竹盒或木盒等装茶。这些罐或盒若是双层的,其防潮性能更好。装有茶叶的铁罐或盒,因放在阴凉处,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如果罐装茶叶暂时不饮,可用透明胶纸封口,以免潮湿空气渗入。

袋藏法:用的最多的当属袋藏法,方法简单而且容易,保存法就是是用塑料袋保鲜茶叶,只要用塑料袋包装茶叶,就能够起到有效的保藏作用。不过这种方法存储的茶叶有效时间较短。

cy316.cOM编辑推荐

青海人是怎么喝茶的?青海人的茶风茶俗介绍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作为人们日常的生活饮品,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渐渐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由于生长环境、气候以及历史传统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因此在茶文化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各族群众,因名族传统习惯和生活地域的不同,其形成的饮茶风俗也是不同的。接下去我们一起来看看。

青海高原的少数民族酷爱饮茶,人们日常见面打招呼间吃的什么,常会听道“馍馍茶”的回答,民间也有“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些足以说明茶与高原人生活息息相关。住在西宁、海东地区的回、撒拉等民族,喝茶一般不用茶罐、茶壶,也不用茶杯,而是用制做精细、颇为讲究的“三炮台”,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盖碗茶。盖碗茶具一般由底下的小托盘、中间的小茶碗和上面的盖子组成,碗上烧制有书法家题写的“清心明目”、“可清心也”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回文佳句。无论从哪个字读起皆能体味出高原人嗜茶如命的情感,对清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高原人把喝盖碗茶叫刮碗子,茶一般选用上等的茉莉花茶,放上桂圆、冰糖、红枣、枸杞、葡萄干等辅料,饮时冲上开水,稍等片刻,一手端着托盘,一手拿盖向外翻刮,让辅料融化,边喝边添水,一碗可以喝一至二小时。盖碗茶香甜爽口,其味无穷,长期饮用具有抗癌保肝、生精益气、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的功效。

因此,平时无论是参加婚宴或访友,主人都会端上盖碗茶。就在人们在工作、劳动之余,约上亲朋好友,坐在茶馆里一边刮碗子,一边聊天,好不自在,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西宁以西的大通、门源、湟中等地的群众,因气候寒冷,经济收入低等原因,基本上不饮用花茶、清茶,而是喝“燕窝茶”。这种茶制作时采用价格低廉的砖茶,先把水烧开,再加上草果、姜片、花椒、青盐等作料,再滚上几分钟,喝了以后驱寒助消化。在这些地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人没钱鬼一般,茶没盐水一般。”平时若客人到家,茶里不放盐视为对客人的不礼貌或客人是不受欢迎的人。 奶茶飘香,情深意浓,这是对生活在牧区的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倘若你到青海牧区旅游或做客,只要刚到牧民帐房前,好客的主人便会招呼你入帐,不一会儿女主人便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让你享用。奶茶一般采用高原特有的牦牛奶,熬制时用牛粪作燃料先把砖茶放在铜壶或铝壶中煮,待茶烧开后加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梗,加盐和酥油即可。但有时不加盐,只将盐放在一边,根据自己的口味增减盐量。夏天喝奶茶不把奶茶盛满,只盛大半碗,这样喝起来味浓香又凉得快。到了冬季,有的牧民在熬制奶茶时还要放一些辣的,喝了可以提高抗寒能力。

以上就是有关青海人的饮茶风俗介绍。 茶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的地位。在青海与当地人喝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宁可三日无粮,也不可一日无茶,青海人的饮茶风俗千年不衰,渐渐成为了特色的青海文化。

熬茶:青海异域的风情茶俗


熬茶,是青海人冬天用茯茶来熬制的茶(那是以前的习惯,其实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 煮茯茶与其他的茶不同,其他茶先烧开水,水开后放入干净的茶叶即可。煮茯茶不仅要放茯茶叶,还要加入红枣、桂圆、枸杞、核桃、冰糖、盐、花椒等物,然后用文火慢慢地熬煎,待汁浓味甜,诸味俱现时,才能停火。一般熬好一锅茯茶要数小时,因为熬茶里加入了诸多物品,这种茶就再不像单独的茶水一样清爽了,熬茶的本身就带着一股油味。但是,熬茶又可以解油腻、油脂,是很好的止腻之物,所以它又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熬茶除了有茶味、甜味,还有盐、花椒等味,把它作为一种高原饮料,饭后或是闲暇时,慢慢地品饮,不仅可以解渴暖身,还可以缓减高原的干燥,并且可以生津止渴,能防止喉咙干燥而引发的多种病症。

如果身体上有了肠胃不适,积食,胃寒,胃涨,头昏脑胀,肚子不适等症状。喝上几杯热热的熬茶,立刻就会通体舒爽,不适全消。

所以,长年生活在当地的青海老人们,不喜欢喝碧青翠绿的绿茶,也不爱饮色红浓艳的红茶,而是喜欢喝用铜壶、铝壶或陶瓷罐罐熬煮的、色泽黄褐、浓醇微涩的熬茶。他们喜欢喝那种色浓味涩的浓茶。他们更喜欢喝的是陈茶、老茶。他们把茶叶买回来,总是先放在家里收藏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喝,他们不是喝茶的淡香和清淡,而是喝茶的陈分与涩味以及年分。

茯茶是紧压茶,形状似砖块,俗称"砖茶".在熬茶时,一般习惯在茶水里加一些盐,味道淡咸,称之"清茶".当地有句俗话也是这样说的:"茶没盐,水一般。"如果在这清茶里加入牛奶熬煮,乳花翻滚,越煮越浓,这便是风味独特的青海人经常饮用的醇香的奶茶了。

茯茶(黑茶)的神秘香气来自何处?


茶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一种独特的黑茶——茯茶,正以它独有的醇厚菌香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茯茶的神秘香气来自何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志伟课题组对黑茶的成茶机理和作用进行了研究。课题组研究发现,黑茶的独特香气竟然和一种真菌不无关系。

为揭开黑茶更多的秘密,南京农业大学科研院研究人员对黑茶中微生物成茶机理展开研究。课题组成员王志伟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课题,从规模和时间上来说,它属于宏大的课题,而且,这样的研究过去几乎没有人做,由于黑茶的成分和机理与绿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黑茶分析样本里未知的东西很多,我们当时把主要研究方向放在了真菌上”。

与绿茶喝新不同,黑茶越放越醇。茯茶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茯砖会滋生出明显的“真菌”,在茯茶中满是星星点点密密麻麻的小黄点,这些小黄点就是真菌。茯茶中特有的“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这种真菌长得非常美丽,显微镜下像是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因此得名金花菌。研究证实,金花菌竟然能改变茶叶的“发香”特点。

王志伟说,在对金花菌进行了鉴定和生理生物特征的调查后,专家又对它的“发花”作用进行了探讨。专家们发现,只要“金花菌”在茶样中正常“发花”,均可形成其特有香气和甘厚醇和的滋味,而且一旦被接种金花菌,黑茶的香气特点也发生变化:香气的总物质有所减少,但一些保留时间短的香气被激发出来,如芳樟醇及其气化物的含量明显增加,这些低沸点的香气化合物正是黑茶神秘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人员发现,在某种条件下,它在菌群中具有很大的霸王性,在高渗透压与氟离子共存的情况下,它超过其他微生物成为一种优势菌,对于各种菌株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别的细菌几乎无法生成。

王志伟说,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特性,黑茶能够长时间存放,越放越香。

研究人员尝试在绿茶和红茶中“嫁接”金花菌,却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即,这种菌在黑茶中产生的香气难以复制。为什么这种菌在黑茶中能产生浓郁的香气,在其他茶中却不能产生?这个问题目前仍没有确切的答案,但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和黑茶制作茶砖过程中独特的工艺和储存方式有关。

茶叶香味来自哪里?


所谓的茶叶的香气,其实就是茶叶本身所散发出来的特殊的香味。那么,茶叶香味是怎么来的呢?茶叶的香味和花的香味一样,都是来自于茶树本身。茶叶有种特殊香气,人们称其为“茶香”,审评茶叶品质特征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闻香,看茶叶的味道是否纯正。

不同的茶叶,其品质、香味、独特作用等特性都是来源于功能基因。茶叶的香气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淡有浓,有雅有俗,有清有浊,有鲜有闷。不同的品种,其茶叶的香型也是变化非常,比如绿茶,其香味大都以板栗香型为主;红茶的香型则是以香气浓郁最多,有点似苹果香;乌龙茶的香型则比较多样,有鲜明的品种香型如黄金桂香、奇兰香、毛蟹香等;普洱香气纯正为好,荷香为上,带陈木香为极品。

那么,茶叶香味是怎么来的呢?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茶树新梢基因表达谱特征和表达丰度,有300多个茶树功能基因,其中包括与茶叶香气形成密切相关2个基因——-葡萄糖苷酶和-樱草糖苷酶基因。也就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基因,茶叶才会有香味。而且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香气其实是可以聚积的,如果经常饮用高香的茶叶的话,香气的成分会被人体所吸收,血液循环到身体的每一个毛细血管,而且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既可自赏又可香人。

花茶是利用茶叶中含有的高分子棕榈酸和萜烯类化合物具有吸收异味的特点,用茶坯(即原料茶)和鲜花窨制而成的,俗称窨花茶。花茶的品种繁多,都是以窨制的香花名称冠在茶字之首而命名的,如以茉莉花窨制的称为茉莉花茶,珠兰花窨制的称为珠兰花茶,玳玳花窨制的称为玳玳花茶,玉兰花窨制的称为玉兰花茶。此外,还有柚子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等。

在各种花茶中,生产量最大的是茉莉花茶,其次是珠兰花茶。花茶的茶坯,通常多选用绿茶,少量的有红茶和乌龙茶。在绿茶类中,又以烘青茶和大方茶为主要原料,部分取自炒青茶。这样,由于原料茶品种的不同,名称又有分得更细的,如以茉莉花茶为例,有茉莉烘青、茉莉大方、茉莉炒青之分。其他花茶称呼,则可依此类推。

花茶加工分为窨花和提花两道工艺进行。但值得提出的是花茶经窨花后,已经失去花香的花干都要经过筛分剔除,尤其是高级花茶,更是如此,很少能见到成品花茶中有花干的存在。只有在一些低级的花茶中,有时为了增色,才人为地夹杂着少许花干,它无益于提高花茶的香气。还有的未经窨花、提花,只是在低级茶叶中拌些已经窨制过的花干,权作花茶。其实,这种茶的品质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它只是形似花茶。为与窨花茶相区别,通常称它为拌花茶。所以,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只有窨花茶才称得上是花茶,拌花茶只不过是假冒花茶而已。

要区别窨花茶与拌花茶,并不很难,无须采用仪器检测。人们只要用双手捧上一把茶,送入鼻端闻一下,凡有浓郁花香者,为窨花茶。倘若只有茶味,却无茶香者,则属拌花茶。如果用开水冲沏,只要一闻一饮,更易检测。但也有少数在茶叶表面喷上从香花植物中提取的香精,再掺上些花干后充作窨花茶的,这就增加了区别的难度。不过,这种花茶的香气只能维持1-2个月,即使在香气有效期内,其香气也有别于天然鲜花的纯清,带有闷浊之感。若再用热水冲沏,也只是一饮有香,二饮逸尽。

由于花茶既具有茶叶的爽口浓醇之味,又兼具鲜花的纯清馥郁之气,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花茶就有“引花香,益茶味”之说,使人有一种两全其美,沁人肺腑之感。难怪有的外宾风趣地说:“在中国的花茶里,闻到了春天的气味。”所以,在品评花茶的优劣时,香气当然是花茶的主要品质因子了。

审评花茶香气时,一般用热嗅、温嗅、冷嗅三种方法结合进行。热嗅主要辨别香气高低和纯正程度,但鼻子因受热蒸气刺激,敏感性受到一定影响。冷嗅只能辨别香气的持久时间,因此,常以温嗅为主,重复2~3次进行。每嗅一次,都得加盖用力抖动一下审评杯,以使香气透发。凡花茶香气达到“浓、鲜、清、纯”的,就为正宗上品。

茉莉花茶的清鲜芬芳,珠兰花茶的浓纯清雅,玉兰花茶的浓烈甘美,玳玳花茶的浓厚净爽,等等,这些都是正宗上等花茶的重要香气特征。倘若花茶有郁闷难闻之感,自然称不得好花茶了。一般说来,头次冲泡花茶,花香扑鼻,这是提花使茶叶表面吸附香气的结果,而第二、三次冲泡,仍可闻到不同程度的花香,乃是窨花的结果。所有这些,在拌花茶中是无法达到的,而最多也只是在头次冲泡时,能闻到一些低沉的花香罢了。

不同品种茶叶的香气是不一样的,产地不同香气也不一样。茶叶的香气,主要是由芳香物质的种类、浓度决定的。据研究证明,刚采摘的鲜叶中,具芳香物质有50多种,香型为青草气。经加杀青和干燥,香型会发生变化。

以茶为彩礼的习俗


[摘要说明]以茶为彩礼的习俗

茶礼,又叫“茶银”。是聘礼的一种。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媚座》中有“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这些都说明,以茶为彩礼的习俗。在中国各民族中至今仍在流传。白族男女定婚、结婚都要送茶礼.云南中甸一带的藏族青年,在节日和农闲时,打好酥油茶带到野外聚会,遇到姑娘们便邀请人座,如看中对方,可借敬茶的机会,抢过对方的帽子,然后离开人群,进行商谈,如不同意作配偶,就将帽子拿回。在拉祜族婚俗中,男女双方确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盐、酒、肉、米、柴等礼物给女方,拉枯人常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婚礼上必须请亲友喝茶。侗族在解除婚约时,采用“退茶”的仪礼。

各地茶风茶俗之——青海人的茶道


茶作为中国人的日常饮品,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地方,由于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青海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牧区。青海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茶道。

青海高原的少数民族酷爱饮茶,人们日常见面打招呼间吃的什么,常会听道“馍馍茶”的回答,民间也有“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些足以说明茶与高原人生活息息相关。住在西宁、海东地区的回、撒拉等民族,喝茶一般不用茶罐、茶壶,也不用茶杯,而是用制做精细、颇为讲究的“三炮台”,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盖碗茶。盖碗茶具一般由底下的小托盘、中间的小茶碗和上面的盖子组成,碗上烧制有书法家题写的“清心明目”、“可清心也”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回文佳句。无论从哪个字读起皆能体味出高原人嗜茶如命的情感,对清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高原人把喝盖碗茶叫刮碗子,茶一般选用上等的茉莉花茶,放上桂圆、冰糖、红枣、枸杞、葡萄干等辅料,饮时冲上开水,稍等片刻,一手端着托盘,一手拿盖向外翻刮,让辅料融化,边喝边添水,一碗可以喝一至二小时。盖碗茶香甜爽口,其味无穷,长期饮用具有抗癌保肝、生精益气、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的功效。

因此,平时无论是参加婚宴或访友,主人都会端上盖碗茶。就在人们在工作、劳动之余,约上亲朋好友,坐在茶馆里一边刮碗子,一边聊天,好不自在,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西宁以西的大通、门源、湟中等地的群众,因气候寒冷,经济收入低等原因,基本上不饮用花茶、清茶,而是喝“燕窝茶”。这种茶制作时采用价格低廉的砖茶,先把水烧开,再加上草果、姜片、花椒、青盐等作料,再滚上几分钟,喝了以后驱寒助消化。在这些地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人没钱鬼一般,茶没盐水一般。”平时若客人到家,茶里不放盐视为对客人的不礼貌或客人是不受欢迎的人。奶茶飘香,情深意浓,这是对生活在牧区的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倘若你到青海牧区旅游或做客,只要刚到牧民帐房前,好客的主人便会招呼你入帐,不一会儿女主人便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让你享用。奶茶一般采用高原特有的牦牛奶,熬制时用牛粪作燃料先把砖茶放在铜壶或铝壶中煮,待茶烧开后加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梗,加盐和酥油即可。但有时不加盐,只将盐放在一边,根据自己的口味增减盐量。夏天喝奶茶不把奶茶盛满,只盛大半碗,这样喝起来味浓香又凉得快。到了冬季,有的牧民在熬制奶茶时还要放一些辣的,喝了可以提高抗寒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