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茶农研发出耐寒茶叶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茶农的茶叶哪来质检报告 茶叶 茶叶与茶叶的区别

【www.cy316.com - 茶农的茶叶哪来质检报告】

正值采茶季节,新昌县东茗乡的茶农张志汀在自己的茶园里忙得不可开交,记者要采访他,他也没时间,只说电话里聊聊。这个目前在新昌已远近闻名的农民一年前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成功开发出了茶叶新品种“东茗一号”,这个茶叶品种最大的特点是不怕寒。

无独有偶,该县镜岭镇冷水村村民盛再根,与省农科院专家联合培育出了茶叶良种“新昌一号”,在繁育良种茶苗方面带动了一大片。盛再根很有头脑,早在1992年就开始了老茶园的改造,向县农业部门购买了从浙江农业大学引进的良种茶苗“浙农117”,茶叶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几倍。从此他相信科学的魅力,2002年,他在老茶园中发现了一棵特别好的老茶树,并精心培育出了良种苗,他将此品种命名为“新昌一号”,从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茶苗大户和“土专家”。

记者了解到,在新昌农村活跃着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带一片”的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队伍,这些人占该县农村正常劳动力的10%左右,达2万名。他们中,有的是有种养等一技之长的大户,有的是农产品贩销、农业企业经营能人,有的是农业新品种引种繁育、新技术应用的先行者。目前,新昌县正在实施“聚才创业”工程,对这些乡土人才进行挖掘引导,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小编推荐

新昌冷水村家家有茶园 茶农扦插茶苗增收上千万


冷水村是位于浙江绍兴新昌县镜岭镇的一个村庄,这里家家户户都从事茶苗培育工作,家家户户都有苗圃和自己的茶园,成了茶苗种植贩销大村,去年这个村的茶苗就买了六七千万株,售价一千多万元。

近日,新昌县镜岭镇冷水村村民潘西春带着人赶到临近的岩泉村拔茶苗,因为自家的田不够用,潘西春在岩泉村租了几亩田培育茶苗。“现在茶苗的价格特别好,五六亩茶苗估计能卖10万元左右。”潘阿姨告诉记者。

苗圃里的茶苗

“相比往年,一些茶苗的价格翻了一番,像白茶、黄金芽等品种更是供不应求。”冷水村村民盛品尧是该村茶苗种植贩销大户,他告诉记者,去年冷水村茶苗售出六七千万株,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

冷水村培育茶苗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是新昌县最早开始培育茶苗的村庄之一。

镜岭镇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与浙江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建立了浙东良种茶繁育基地。“这个基地就建在冷水村的寺下坑自然村。”盛品尧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村里一些村民从专家那里学会扦插茶苗的技术。

一开始,只有几户人家在田里试着培育茶苗,慢慢地,其他村民也开始加入,形成了“户户有茶苗圃,家家有茶园”的现象。

“现在估计有200户左右村民在扦插茶苗。”盛品尧告诉记者。村里的水田面积有限,一些村民开始在附近村子租田培育茶苗,他自己就在澄潭镇租了七八亩田培育茶苗。

川派花茶研发之路


川派花茶研发之路:创新与传统相结合,几经波折终获馥郁花香

北宋著名茶学家蔡襄在《茶录》中曾有记载:“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正当不用。”这是中国关于花茶窨制的最早记录。

花茶又名香片,是特有的一类再加工茶。明代程荣在所著的《茶谱》一书中有详细描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蕙兰、莲桔、栀子、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放,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

花茶香气馥郁,既有茶之甘冽,又饱含花之芬芳。在网络交易平台,花茶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其中,川红集团以杰出川派花茶为代表的产品系列备受追捧、深受好评。

依托优质资源,川派花茶的创新融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川红集团在花茶的开发研制方面,可谓煞费苦心。2010年之前,市场上的花茶大多以绿茶窨制,按照传统技艺加工而成。

川红集团研发中心以自身优质红茶为基础,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实验,终于开发出了“栀子花红茶”产品。从研制第一年的百余斤,到第二年的接近2万斤,是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从四川高县走出去的栀子花红茶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特别是例如加拿大这样本身就极其喜爱红茶的客户,更是对栀子花红茶这样的创新产品赞不绝口,每年订单都是阶梯式的增长。

为什么想到用红茶代替绿茶制作花茶?

川红集团生产部副经理、老宜宾茶厂厂长贾彦东说出了创新之初的想法:“其一肯定是因为我们川红就盛产红茶,这就占据了原材料方面的优势。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许多都不爱喝茶,我们也希望用这样优秀的创新型产品,让更多人知道四川红茶的味道。

虽然相较于绿茶窨制,红茶吸收香气较为缓慢一些,但优势在于红茶吸收香气后另有一番风味,与绿茶窨制的味道大不相同,值得品饮。”

保留传统工艺,做高品质花茶产品

栀子花红茶,是川派花茶的杰作。在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产品创新难题。红茶以前并没有花茶的产品,栀子花红茶的上市,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川红集团栀子花红茶以一芽一叶的川小种红茶茶坯为主体,选用宜宾莲花村高品质黄栀子花进行窨制。这让喜爱花茶的朋友第一次接触到以红茶窨制的产品。

贾彦东告诉我们:“新鲜栀子花的要求是:不能在下雨天采摘(水汽重,影响窨制),温度低不能采摘(高温下栀子花香味更浓),不能在上午采摘(可能含有露水)。新鲜采摘的栀子花必须在短时间内送达厂房。”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栀子花并没有药用价值,只有“黄栀子”这个品种,才有泻肺火,止肺热咳嗽,止鼻衄血,消痰的功效。而宜宾莲花村所种植的栀子花,正是“黄栀子”。

无论何种花茶,窨制都是非常关键的一道工序。

经过多次实践与摸索,贾彦东掌握了窨制栀子花红茶的秘密:“窨制其实就是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每次毛茶吸收完鲜花的香气之后,都需筛出废花,然后再次窨花,再筛,再窨花,如此往复数次。所以只要是按照正常步骤加工并无偷工减料的花茶,无论档次高低,数泡后仍应香气犹存。”

冲泡出的茶汤橙黄明艳,香气饱满而极具穿透力。黄栀子特有的清雅花香与红茶的熟果甜香相互碰撞交融,配上浓厚的茶汤,汤感有力但对口腔的刺激性很小。茶汤丝滑、甜度高,尾韵的乳糯感让整个汤感柔顺甜美。

在研发过程中,少有资料可以借鉴,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难关都是靠着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慢慢摸索。温度应该固定在哪个范围?含水率多少才算合适?窨制时花与茶的比例如何?这些如今看来简单的问题在研发之初都堪称天堑。

如今,川红集团生产的栀子花红茶已经成为川派花茶的杰出代表之一,远销海内外。

在花茶这类特殊的再加工茶领域内,川红一直走在四川花茶的前沿。以栀子花红茶、茉莉花茶、玫瑰红茶等高品质花茶为代表的产品系列深受消费者好评,特别是炎热的夏季,一杯芬芳馥郁的花茶足以慰藉一天的辛劳疲惫。

梅州茶农走出茶叶市场的波动困惑


[摘要说明]梅州茶农走出茶叶市场的波动困惑

有效整合千亩连片茶园,80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

梅州革命老区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村民们,终于不用再为茶叶市场的波动而苦恼了。自从3年前该村成立了马图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以来,千亩连片茶园基地、全村3150亩绿茶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目前已经实现年产值1000多万元,带动该村及周边80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达2000元。

马图村位于梅州市的南部,隶属于丰顺县龙岗镇,是一个边远、高寒较为贫困的山区村庄,全村人口785户,3915人,是梅州市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梅州高原”之称的马图是梅州最适宜种茶的地方之一,在3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高山绿茶。茶园主要分布在终年云雾缭绕、植被良好的高山畲地上,茶树品种是稀有、珍贵的小叶乌龙,并采用特有的手工制茶工艺。因此质地优良的马图茶逐渐成为地方名茶,相传1929年朱德带领红军进驻马图村时,品尝了马图茶,赞誉不绝。2002年、2005年,马图绿茶先后荣获广东省第五、第六届名优茶质量竞赛银奖和金奖。

然而,要想真正依靠种植绿茶大面积带动村民致富,不少问题还是显现了出来。首先,大部分茶叶还是传统的由各家各户自己加工,不仅加工工艺参差不齐,而且容易出现部分村民因受利益驱动而将低山茶当作高山茶出售的现象。此外,茶叶的销售渠道也明显过于狭窄。

为让传统产业真正发展起来,让这一名优品牌走在市场上,马图村委经过多方努力,通过茶农户参股的多种形式,在2006年开始筹划组建股份的茶叶公司,村党支部书记饶富通和村民代表到每家每户征求意见;到深圳、广州、梅州等地寻求外出乡贤,争取他们的经验和入股形式提供意见。最终在2007年底在村委组织下,由村委会+外出乡贤+茶农组成梅州市龙岗马图绿茶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了马山牌商标。它由49个股东组成,村委会占股8%。

为真正打响马图绿茶品牌,该公司积极引导村民改变种茶理念,鼓励村民大面积种植千米高山绿茶,向村民提供马图传统绿茶优质种苗以及相关技术支持,并承诺以高出低山茶数倍的价格收购,让村民靠种植高品质茶叶致富。

此外,公司还依托在外乡贤大力拓展千米高山绿茶的销售渠道,让高品质的马图茶销往广州、深圳、汕头甚至台湾等地,还有效提升千米高山绿茶的价格竞争力。自组建茶叶股份公司后,由于看到了种茶致富的希望,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种绿茶。据了解,大部分茶农的年收入达数万元。

祁门:深受茶农欢迎的茶叶加工厂


低岭是祁门县箬坑乡流源村大山背后的一个自然村,全村两个村民组,80户、300人口,人均0.2亩旱田、40亩山场、1.5亩茶园,村民全部居住在半山腰中。该村距箬坑乡政府35华里,到流源村委会15华里要翻山越岭步行近3小时,与石台县仙寓镇相邻,进出交通极为不便。山里人靠山吃山、做好茶文章是村民的不懈追求,茶叶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人均茶叶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加上林业收入600余元、外出务工(80人)收入1300元以及农作物等其它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

近年来,该自然村在茶叶加工大户叶文进的带动下,村内先后办起了3家小型茶叶加工厂,全年代农收购生叶近10万斤,生产干茶2.3万余斤。从2003年后,该村茶农全部出售生叶,彻底摆脱了“千家万户制茶、千家万户卖茶”的困境,为广大茶农尤其深山区茶农解决制茶、卖茶难问题提供了可予借鉴的模式,实现了茶农与加工经营者互利双赢,深受茶农的欢迎。

一是减轻了劳动强度。茶农每天将采摘的生叶直接出售给加工厂,解决了起早摸黑制茶、卖茶难问题。

二是降低了生产成本。据茶农反映,过去村内没有加工厂,茶农每天制茶、卖茶成本很高,如今茶叶卖给加工厂,生产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

三是增加了茶农收入。三个加工厂包揽了全村茶叶的收购,高时每斤生叶收购价25—30元,最低时,山外收购在0.7元时,加工厂收购生叶每斤仍达3元。茶农激动地说,现在生叶直接卖给加工厂,比过去自制、自卖收入要翻一番,叶惠生户,其妻一人今年采茶卖生叶收入就达8300多元。由于收购价格高,就连天方茶厂所在地的茶农也主动将生叶出售给加工厂。

四是提高了茶叶质量。由于该村所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茶叶常年生长在高山云雾中,其内在品质极好,加上加工经营者精心制作,统一质量标准,生产加工的仙寓山茶定点直送池州茶庄销售,且货供不应求,备受茶商的青睐。

五是保障了茶农安全。茶农在村内加工厂出售茶叶,既保障了茶叶出售款的安全,也保障了人身交通安全。同时,解决了千家万户进入市场后的市场监管难、交易公平公正难、市场主体投机性大和茶叶品质难保证等深层次问题。

引导茶农实施土壤改良 提高茶叶质量


笔者在茶叶生产实践中发现,安溪铁观音之所以有特殊的韵味,除了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等因素的作用外,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产地土壤中含有的特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有效促进茶树次生代谢,合成较为特殊的茶叶芳香物质,形成所谓的观音韵。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茶农大多通过大量使用化肥来提高茶叶单产,造成对土壤有机质、矿物质、微量元素的掠夺性摄取,而茶园管理时又未能及时补充,导致土壤营养失衡、肥力下降,影响茶叶质量。因此茶园土壤改良对提高茶叶质量、保持茶叶品质优势至关重要,现从以下几方面引导茶农实施土壤改良:

首先是进行肥料改革。大力推广使用以羊粪为主的农家肥,少施或不施化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其次是推广配方施肥。根据茶园土壤养分调查分析表明,分发茶园施肥建议卡,帮助茶农进行科学合理配方施肥,平衡土壤营养成分,效果十分明显。同时,还须注意引导茶农施用含微生物有机肥,增加土壤微生物菌群,活化土壤。

第三是推行茶园覆盖。针对茶园土表裸露且土壤严重酸化的问题,在茶园管理上引导茶农采用稻草进行园面覆盖,既能中和土壤酸碱度,又能保水保土保肥,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限制杂草生长。另外组织引导茶农在茶园内种植豌豆、黄豆等经济作物,增加茶园有机质。

身体发出这些信号,快停止饮茶!


我们都知道喝茶好,可是所谓过犹不及,当你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放下茶杯,速速退散!

喜欢喝茶的朋友都知道,茶种类有很多,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功效和茶性。

为了能让我们迅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我们的身体会发送一些信号。当这些信号出现时,最爱的茶也要从手中放下,停止品饮,免得损害身体健康,不要让“养生茶”成为“有害茶”甚至是“夺命茶”。

生病时:

有肝病时

茶叶中的咖啡碱等物质绝大部分经肝脏代谢,若肝脏有病,饮茶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就会有损于肝脏组织。

如果是陈年老茶或者含咖啡碱不多的,不影响。

胃病发作时

茶中含有较多的咖啡因,尤其是普洱茶与红茶。对于胃酸过多,或胃溃疡的人来说,胃病发作时喝茶会冲淡胃液,不利于消化,引起胃酸食管反流,甚至加重病情。

对胃有调理作用的除外,比如蜜茶或者陈年蜜香老铁。

痛风发作时

痛风是一种折磨人于无形的病症,发作起来脚疼到睡不着。痛风患者不能接触嘌呤、鞣酸、海鲜等食物,而茶叶中含有一定含量的鞣酸物质,此时喝茶只会加重病情,尤其是浓茶或者浸泡时间较长的茶。

处于特殊时期时:

怀孕哺乳时

茶叶中含有大量茶多酚、咖啡碱等,对胎儿在母腹中的成长有许多不利因素,为使胎儿的智力得到正常发展,避免咖啡碱对胎儿的过分刺激,孕妇应少饮或不饮茶。

哺乳期饮浓茶,过多的咖啡碱会进入乳汁,小孩吸乳后会间接的产生兴奋,易引起少眠和多啼哭。

对于特别喜欢的茶友,也应该喝淡茶。

骨骼生长发育时

孩子正处于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茶叶中的生物碱影响钙的吸收,长期可能导致儿童骨骼发育不良。家长给茶小孩喝的时候要谨慎和适当清淡。

营养不良时

茶叶有分解脂肪的功能,营养不良的人,再饮茶分解脂肪,会使营养更加不良。

贫血时

茶叶中的鞣酸可与铁结合成不溶性的终合物,使体内得不到足够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