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对于茶叶生产发展的意义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茶叶生产 茶叶发展历程 茶叶的利用与发展

茶叶生产。

一、生物技术对于茶叶生产发展的意义 优良品种是现代农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基础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一个世纪正在向我们招手。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回顾本世纪全球农业的发展过历程,可以看到,自二次大战以来,农业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和良种化三次发展浪潮,使得在许多国家,农业已经由低生产力、低科技水平、低产出的的传统农业迈入了以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和生产组织社会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因此,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摆在中国及至全球茶叶持业面前的艰巨任务就是奋起直追,使茶叶生产能够尽快迈入现代化行列。 全世界目前约有58个产茶国家,但其中只有十几个国家的茶园年产量能超过1500公斤/公顷。在约2,500,000公顷的茶园中,许多是生产力较低的老茶园,不仅产量低,品质也较差。例如中国拥有大约110万公顷茶园,约占全世界茶园总数的40%,但其中可能只有不到25%的茶园栽种的是经过改良的无性系品种,其它多数茶园种植的仍是参差不齐的群体种,其生产力均在不断地下降。因此中国茶园的平均产量只有大约500~600公斤/公顷,比世界平均低很多。茶叶生产的这种低产率低品质使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阻碍了茶叶生产的继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抵御病虫害不仅污染环境,也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如每年因虫害造成的损失可能达到总产出的10%~30%,也就是说,虫害有可能使每亩茶园每年减少30~90元的净利润。而进行虫害防治,每亩茶园每年又投入60~90元的农药与劳力。如果培育出抗虫品种来更新茶园,则这些损失与投入都可能转化为利润,使收入提高90~180元/亩/年。在产量方面也是如此,每增加10%的产量就有可能使每亩茶园的净利润至少提高30~5元。至于优质品种对于生产效益的促进更是有目共睹。所有这些都说明,用更好的品种有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更强的抗病虫性能和抗逆性能的品种来更新茶园,是使茶叶生产摆脱低迷、获得长足发展的事半功倍听根本方法。 生物技术是使茶树育种摆脱困境的一条新途径 然而,茶树育种研究的现状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常规育种方法在茶树上应用赶来存在困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很低。这主要是由于茶树的特殊情况所导致的。首先,茶树是多年生植物,生育周期太长。比如对于水稻来说,一年可以繁育两至三季,而茶树却需要4~5年来让一株扦插苗长大。因而在育种过程中,水稻育种研究半年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在茶树上就可能需要4~5年。其次,茶树的结实率太低,只有3~15%,茶树又自交不结实,得不到纯系,使其它植物中常用的杂交育种方法在茶树上几乎失去用武之地,这些都使常规育种方法不能很好地用于茶树育种研究。亿以茶树育种至今仍以单株选育为主,阻碍了茶树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茶树育种摆脱困境提供了另一种解决途径。生物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生命科学,包括了许多的他支。从之义上说,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等分支学科。而狭义的植物生物技术可以从其研究对象上分为三个层次,即分子水平上的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包括基因的克隆和基因的转移;细胞及亚细胞水平上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包括突变细胞系的筛选、原生质体融合与体细胞杂交、植物细胞有大量培养与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等等;以及器官水平上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包括花药培养与单倍育种、胚培养与胚挽救、快束繁殖与人工种子技术和室内种质保存等等。 植物生物技术可以创造具有新性状的茶树新品种,也可以用于设法将两个品种的优良特性结合在一起,或将其它来源的新遗传特性导入茶树。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转入茶树之中,使茶树自身具有抵抗虫害的能力,以减少每年因虫害造成的损失和施用农药的巨大开支。在棉花等作物中,已经通过生物技术方法育成了巨大开支。在棉花等作物中,已经通过生物技术方法育成了这类抗虫品种,妈得了很好的效益。又如,在深入了解了茶树次生代谢机制的基础上,可以用基因工和工程技术对茶树进行遗传操作,针对不同茶类部育出不同的适制品种。采用生物技术,可以在大缩短育种的周期,因为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操作象的不同,生物技术面对的是单个细胞,而常规技术的实施要在整株的水平上进行曲。细胞可以在几周、几个月内繁殖多代,而茶树却却需几的睥时间来长大。细胞培养没有季节的限制,不会场因等待开花等待发芽而耗费几个月的时间,同时,它们对空间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一毫升的培养液就可以培养几万个细胞,而种植必万株茶树就可能需要一公顷的土地,其次,对大批量的细胞进行筛选、诱变等处理也比对大片的茶树进行处理容易得多。如果茶树生物技术研究妈取得突破,并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可使茶树育种研究效率更快,取得真正突破性的进展,培育出新一代的茶树品种。 二、生物技术可以为茶叶生产的了展带来什么 加速茶树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 培育与推广茶树新品种的困难之一就是速度太慢。一个茶树新品种的培育可能会耗时二三十年或更久,这就使得用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来解决生产成为一种难题。这一困难可以采用一种称为快速无性繁殖,或微繁殖的技术来加以克服。这种微繁殖技术实际情况际就是在人工无菌条件下的微型扦插技术。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植物材料,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植株。比如说,用一个插穗或芽头,在一年或两年的时间内,繁殖出成千上万株茶苗来。 与常规扦插繁殖方法不同的是,微繁殖不是将插穗扦插在泥土中,而是插在培养材料上进行培养。培养基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矿质元素和有机添加物以满足生长的营养需要,并添加了各种激素来调节培养物的生长。在培养基上,最初的芽会先萌发成一个枝条,然后在其基部又会不断有新的芽形成。这样大约经过1~2月,从一个芽头上会形成有十多个芽头的丛生芽。然后再将它们分离开来,每一个芽头都可用作新的培养起始物,来诱导新一轮的芽增殖。这样不断重复的培养,可以在一年内用20平方米的培养室生产出上百万的小植株来。 微繁殖技术的一个培养周期只需1~2个月,且每个培养体在一个周期都能繁殖几倍至几十倍,所以它的繁殖效率大大高于一般的常规繁殖方法。但它因为需耗用大量的培养基并且是在人工条件下,所以微繁殖的成本比起常规扦插方法来要高一些。目前主要用于繁殖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观赏植物和园艺作物,以及一些难以繁殖或繁殖速度极低的植物,比如兰花。 在茶叶生产上,虽然目前常用的扦插繁殖方法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为母本园和苗辅,但扦插繁殖的成本仍然较低,因此微繁殖技术替代生产上的常规繁殖方法在经济上可能仍然不很合算。但扦插繁殖方法的繁殖率较低,因此如果需要繁殖的材料其母本很少,就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繁殖到一定的规模,常规方法的缺眯就暴露出来了。 在某些情况下,植物的原始材料可能是非常非常之少的。比如,刚用某种育种方法得到了一个具有新的遗传性状的植株,如果是单株选育,可能得到的材料只有一株茶树;如果是基因工程,得到的可能只是一株试管苗,这时急需的是迅速扩大群体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其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品种。又如,一个新的品种刚育成,这时需要快速繁殖至一定的规模,以便于早日应用于生产实践。在这些情况下,微繁殖技术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为便于分析,假设在极端情况下可用于繁殖的起始材料只是一个插穗。在这种情况下,用常规方法进行繁殖需要1~2年使其长成一株小茶树,再茶3左右的时培育成为母本茶树。这时从这株茶树大约可以得到60~70个扦穗用于扦插。经过又一年扦穗萌发成小苗,移栽后又需3~4年长成茶树以便进一步扦插。然后从这些茶树上,大约可以得到4000~5000个插穗用于又一轮的扦插。为得到4000~5000株苗,可能需要8~10年的时间。 但如果采用微繁殖技术,1~2个月的时间就能形成一株无菌苗,再用1~2月的时间就能得到一瓶丛生苗。经过不断的继代培养,只需2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得到4000~5000株植株。因此使用微繁殖技术可以加速育种研究中珍稀材料的增殖过程,使改良品种可以提早6~7年投入生产,加速优良无性系的推广进程。 任何一项技术的成本都取决于它能否实用。在通过情况下,可用于繁殖的茶树枝条几乎没有限制,而一株插穗繁殖的小苗的价格可能只有0.1元左右,因此采用微繁殖方法来繁殖茶要也许并不经济。但在类似上述的特殊情况下,由于可用于繁殖的起始材料太少而使繁殖一定规模种群的时间过长,采用微繁殖技术就可以节省下宝贵的数年时间。那么微繁殖所带来的成本升高可能只需1~2年的生产利润就可补偿。 微繁殖是茶树生物技术中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起步最早,取得的成就也最大的一个方面。根椐我们已有的知识,对一优异的茶树无性系利用微繁殖技术进行快速繁殖已经成为可能。虽然在茶叶生产中,由于成本较高,目前微繁殖技技术尚未成为茶树繁殖的主要方法。但这一技术具有的高增殖率和无性系快速克性隆能力仍使它对茶叶生产的发展会有很大的意义。 彻底改变茶树的繁殖与播种方式 扦插繁殖是茶树栽培史上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进步,它使得茶树的良种化成为现实,整齐一致的无性系茶园极大地提高了茶叶生产的产量与品质。但扦插繁殖方法仍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它不仅需要大片土地作为母本园和苗圃,而且在苗木的贮存与运输方面困难较多,尤其在苗木繁育地和种植地相距较远时,增加了茶苗工厂化生产和运输的困难,加大了茶苗的生产成本。 人工种子技术是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它是建立在体细胞胚胎技术和微繁殖技术基础上的一项新技术。体细胞胚胎就是人工诱导出来的类似胚胎的结构体。在通常的种子胚形成过程中,卵细胞先由花粉受精,受精卵再通过心形胚、鱼雷形胚等一系列过程发育成为一颗成熟的种子。但在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图中,却没有这样的受精过程,一个来自茎或叶等类似组织器官的体细胞能被直接诱导成胚一样的结构。然后它能和受精卵一样通过心形胚、鱼雷形胚等发育阶段形成一个成熟的胚,并最终成为一株完整的植株,使茶树能以比克隆羊高出成千上百倍的效率进行无性繁殖。 人工种子就是将体细胞胚或微繁殖得到地试管苗用含各种营养成分和农药等化学成分的胶囊包裹起来,形成一种类似种子的结构,然后再用外皮将它包起来以防止机械损伤,用于包裹胚的胶囊就起了类似于天然种子中胚乳的作用。 人工种子技术有许多突出的优点。首先,它的效率和繁殖率大大高于通常的扦插方法。采用扦插方法时,从一株茶树上可能可以得到60~70个插穗从而繁殖出60~70株植株。而采用人工种子技术,理论上每个培养细胞都可诱导出一个体细胞胚,进而形成一颗人工种子,而1ml培养基中就可能有10,000~100,000个细胞,所以体细胞胚胎技术的增殖率是非常非常高的。例如,胡萝卜人工种子的生产中,20天内能生产出1千万个体细胞胚并进一步被包裹成人工种子。 其次,人工种子既象扦插苗一样能保持原有品种的优良特性,又和种子一样能很方便地贮存与运输,并且它可以用生物反应器进行工业化的生产,并进一步可以采用机械化播种。 茶树上目前已有一些人工种子生产方面的研究,但总的来说这项技术还远未成熟,在能够投入生产实践之前仍有大量的工作待做。 在室内保存各种各样的茶树品种资源 前面提到的微繁殖技术的另一项可能用途就是建立一个室内的茶树基因库。茶树的遗传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在每个不同的原始种内甚至单个植株间都可能存在遗传上的差异,都会有其不同的特点或长处。这些差异对于育种工作者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但随着持续不断的茶园良种化改造,它们逐渐被整齐划一的无性系所替代。中国还有许多树龄几百年的野生大茶树,它们对于茶树的育种与遗传研究也非常的重要。一旦遭受自然灾害,这些珍贵资源的损失将是不可挽回的。建立一个室内基因库就是在人工条件下培养这些茶树的试管苗,使其尽可能缓慢地生长,以达到保存资源的目的。室内基因库与室外的资源圃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节省土地,10平方米培养室即可保存约750个不同材料,相当于15亩资源圃的保存量;2)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3)最便利的是它可以保存当地生长的材料;4)省却肥料,灌溉,农药等开支;此外它还便于种质的异地交流,方便在生物技术等各种研究中对这些遗传资源的分析利用。 将两个品种的优良特性组合在一起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品种各自的优良特性组合在一起的常用育种方法,如将一个品种的高产性状与另一个品种的抗病特性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既高产又抗病的新品种。但茶树因为结实率太低,常常得不到杂交种子,给茶树的育种研究带来很大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茶树育种至今仍停留在单株选育水平上的原因。胚培养就是生物技术各种中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胚培养就是将杂交后尚未成熟的胚从种皮中取出,将其置于培养基上,为其提供各种必要的营养与其它需求,在人工条件下加以精心培育,使其避免夭折,促进其萌发成正常植株。茶树的胚培养已经获得成功,要解决的问题是尽量提早培养的时间,如能将越冬前的幼胚培养成功,则用于实践才更为现实。 生物技术中用来替代杂交育种方法,即是不同品种各自的优异状结合在一起的体细胞杂交。体细胞杂交就是将两个不同品种来源的细胞设法融合在一起,再通过人工的培养促使这一融合后的细胞发育成为一株完整的植株,进而成为一个具有两品种各自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因为这一方法利用的是茎、叶等营养体组织来源的细胞,而不是生殖细胞,因此称它为体细胞杂交。 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不同的是,在植物细胞周围有一层坚硬的细胞壁包裹着,这种天然的壁垒阻碍了细胞间的相互融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用酶处理等手段去除细胞的细胞壁,用这种方法大量获得的没有细胞壁的裸露细胞称为原生质体,它们是真正分离的单个细胞,更易于对其进行各种生物工程操作。 体细胞杂交技术在茶树上有其独特的意义,如果茶树的体细胞杂交研究能够成功,就可以大规模地将现有的茶树品种进行相互杂交试验,培育出综合各品种优良性状的新一代茶树品种。 创造从未有过的茶树新特性 如上所述,当两个品种各自有一个我们所希望的优良性状时,可以用杂交的方法将其组合在一起。但如果所有的品种中都找不到我们所希望的性状时怎么办?这时就要用诱变的方法来获得突变体。诱变就是用辐射等物理方法或者用施用化学药品的化学方法来诱导植物在基因水平上产生变化,从而获得具有新的性状的突变体。并不是所有这样的突变体都是有益的,有些突变体会死去,有些反而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但它们之中确实有可能产生一些我们所需要的变化,比如产量更高、某一品质更好或对于某种病害有更佳的抗性。我们的任务就是从大批的植株中找出这些有用的突变体并加以繁殖、评估和利用。 发生这种有用的突变的概率是很低的,会迫使你使用一个很大的群体来进行这种诱变与筛选。这样大量的土地和劳力就被浪费在种植这些被诱变的待筛选植株上,如果正在进行研究的是一个象茶树一样的多年生植物,困难就会更多一些,因为这种植物生长得实在太慢了。 如果采用培养的细胞来代替完整的植株进行这种诱变试验,工作强度就会减轻许多,因为处理大批的细胞应该比处理大批田间种植的植株容易得多。因此,生物工程方法的突变体诱导、筛选与常规方法非常相象,只是处理对象是细胞而不是植株。当诱变处理后,部分细胞因为致死突变而不能存活,另一部分细胞则会存活下来,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从这些细胞中选出我们所希望的突变,设法使突变的细胞重新成为完整植株并加以繁殖,以创造一个新的优良品种。这种突变细胞系的筛选研究在别的一些作物上经常可见,但在茶树上至今仍未有报道,主要的原因就是大茶树上使细胞重新成为植株的技术仍不过关,因而无法使诱变的细胞重新生成植株,使这一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创造抗虫、抗病或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随着世界对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需求的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上迫切需要大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新品种。常规育种虽然在农作物产量提高和品质改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它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难题:其一是遗传物质的转移难以突破物种隔离,使优良种质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比如你没法用常规的方法将一条鱼的抗寒特性转移到茶树之中。其二是由于基因的连锁难以打破,育种效率不易提高。而在七十年代中后期诞生并迅速发展的植物基因工程,已在植物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和作物品质改良等几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获得了一大批基因工程植物(又叫转基因植物)。这些植物有的已进入了大田试验,有的已经逐渐投产,使得按人们的愿望定向地改造农作物成为了现实。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植物进行的完全定向的改造。在这种改造中,能够使植物具有我们希望的某种性状的基因,比如抗虫基因,一般有两个

精选阅读

21世纪生物技术与大茶业


影响鲜叶茶多酚含量的因素很复杂。不同地域,土质发育不同、土壤肥力不同,管理措施的差异、茶树品种差异,都对鲜叶一、生物技术对于茶叶生产发展的意义

优良品种是现代农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基础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一个世纪正在向我们招手。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回顾本世纪全球农业的发展过历程,可以看到,自二次大战以来,农业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和良种化三次发展浪潮,使得在许多国家,农业已经由低生产力、低科技水平、低产出的的传统农业迈入了以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和生产组织社会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因此,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摆在中国及至全球茶叶持业面前的艰巨任务就是奋起直追,使茶叶生产能够尽快迈入现代化行列。

全世界目前约有58个产茶国家,但其中只有十几个国家的茶园年产量能超过1500公斤/公顷。在约2,500,000公顷的茶园中,许多是生产力较低的老茶园,不仅产量低,品质也较差。例如中国拥有大约110万公顷茶园,约占全世界茶园总数的40%,但其中可能只有不到25%的茶园栽种的是经过改良的无性系品种,其它多数茶园种植的仍是参差不齐的群体种,其生产力均在不断地下降。因此中国茶园的平均产量只有大约500~600公斤/公顷,比世界平均低很多。茶叶生产的这种低产率低品质使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阻碍了茶叶生产的继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抵御病虫害不仅污染环境,也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如每年因虫害造成的损失可能达到总产出的10%~30%,也就是说,虫害有可能使每亩茶园每年减少30~90元的净利润。而进行虫害防治,每亩茶园每年又投入60~90元的农药与劳力。如果培育出抗虫品种来更新茶园,则这些损失与投入都可能转化为利润,使收入提高90~180元/亩/年。在产量方面也是如此,每增加10%的产量就有可能使每亩茶园的净利润至少提高30~5元。至于优质品种对于生产效益的促进更是有目共睹。所有这些都说明,用更好的品种有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更强的抗病虫性能和抗逆性能的品种来更新茶园,是使茶叶生产摆脱低迷、获得长足发展的事半功倍听根本方法。

生物技术是使茶树育种摆脱困境的一条新途径

然而,茶树育种研究的现状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常规育种方法在茶树上应用赶来存在困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很低。这主要是由于茶树的特殊情况所导致的。首先,茶树是多年生植物,生育周期太长。比如对于水稻来说,一年可以繁育两至三季,而茶树却需要4~5年来让一株扦插苗长大。因而在育种过程中,水稻育种研究半年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在茶树上就可能需要4~5年。其次,茶树的结实率太低,只有3~15%,茶树又自交不结实,得不到纯系,使其它植物中常用的杂交育种方法在茶树上几乎失去用武之地,这些都使常规育种方法不能很好地用于茶树育种研究。亿以茶树育种至今仍以单株选育为主,阻碍了茶树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茶树育种摆脱困境提供了另一种解决途径。生物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生命科学,包括了许多的他支。从之义上说,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等分支学科。而狭义的植物生物技术可以从其研究对象上分为三个层次,即分子水平上的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包括基因的克隆和基因的转移;细胞及亚细胞水平上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包括突变细胞系的筛选、原生质体融合与体细胞杂交、植物细胞有大量培养与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等等;以及器官水平上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包括花药培养与单倍育种、胚培养与胚挽救、快束繁殖与人工种子技术和室内种质保存等等。

植物生物技术可以创造具有新性状的茶树新品种,也可以用于设法将两个品种的优良特性结合在一起,或将其它来源的新遗传特性导入茶树。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转入茶树之中,使茶树自身具有抵抗虫害的能力,以减少每年因虫害造成的损失和施用农药的巨大开支。在棉花等作物中,已经通过生物技术方法育成了巨大开支。在棉花等作物中,已经通过生物技术方法育成了这类抗虫品种,妈得了很好的效益。又如,在深入了解了茶树次生代谢机制的基础上,可以用基因工和工程技术对茶树进行遗传操作,针对不同茶类部育出不同的适制品种。采用生物技术,可以在大缩短育种的周期,因为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操作象的不同,生物技术面对的是单个细胞,而常规技术的实施要在整株的水平上进行曲。细胞可以在几周、几个月内繁殖多代,而茶树却却需几的睥时间来长大。细胞培养没有季节的限制,不会场因等待开花等待发芽而耗费几个月的时间,同时,它

茶叶生物氧化过程与意义


什么是发酵

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发酵现象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了解它的本质却是近200年来的事。微生物生理学严格定义的发酵:有机物被生物体氧化降解成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统称为生物氧化。

工业生产上定义的发酵——工业发酵:工业生产上笼统地把一切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实现的工业生产均称为发酵,比如啤酒酿造、味精生产等。食品中的发酵:发酵食品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黄酒、啤酒、葡萄酒等。

人们常说,中国茶叶按照发酵程度的不同以及综合制法,分为六大茶类。但这里的发酵一词,在中国茶叶的惯用语境中,则与上述微生物发酵全然不同。在茶叶中,同一片绿叶是通过控制生物氧化而被加工成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这一过程也被错误地称作发酵。这一过程更像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也许更应该被称作生物氧化。茶叶的生物氧化是细胞壁破损后,存在于细胞壁中的氧化酶类促进儿茶素类进行的一系列的氧化过程。

在茶叶的细胞里,儿茶素类存在于细胞液中,而氧化酶主要则存在于细胞壁中,而非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所以需要使细胞壁破损。这也自然解释了发酵茶需要揉捻的原因。根据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也就区分了全发酵、半发酵、轻发酵。在红茶中,多酚类氧化程度很高,则称之全发酵;乌龙茶中多酚类的氧化程度约一半左右,则被称为半发酵。

例如在红茶加工中,发酵目的是使叶子中所含儿茶素氧化。叶色由绿色转变成铜红色,生成红茶特有的颜色。茶叶液胞膜受损伤后,液泡内的多酚类、氨基酸等物质,逐步被氧化,同时由于儿茶素氧化,使叶子中一部分物质进行化学作用,生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

新发展良种茶园生产技术


一、新茶园建设

(一) 茶园选址

选择坡度25度以下, 地下水位1米以下且能自然走水,周围无环境污染源的山地、旱地或排水良好的农田,要求:pH4.0—6.5,土层深度不小于60厘米,土质疏松、砂粘适中,有机质丰富,有一定量的速效肥力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

(二)茶园规划

1、原则:综合考虑水土保持和茶园管理的方便性,根据新茶园的坡度、坡向、地形地貌的具体情况,按“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因地制宜地设置道路、沟渠,做到合理布局。

2、规划的方法:

①将新茶园分为若干区,区以下分为若干片、块,以便经营管理。

②小区(片、块)以10—15亩为宜,茶行长以30—40米为宜。

③按茶园面积酌情开设干道、支道、步道,并尽量与排水系统相结合。缓坡丘陵地茶园的干道和支道可设在岗顶;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干道设在坡脚,支道和步道按S形绕山开筑。

④做到“沟渠相连,排灌方便”,梯级茶园要筑好竹节沟,以保证“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垄”。

⑤在茶园与林地交界处设隔离沟,截断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⑥为改善小气候、减少风害,在道路或沟渠两旁营造防风林带。

(三) 新茶园开垦

1、开垦时期:秋冬季为宜,既有利水土保持,又有促进土壤风化,消灭病虫害的作用。

2、开垦方法

(1)平地(含田)和15度以下的缓坡地:采用局部调整、等高开垦、等高种植的方法。

(2)坡地(15~25度):修建水平梯级茶园。梯面宽1.5—1.8米或2.5—3米,每级种1—2行,梯面“外高内低”,梯长30—40米。梯面内侧挖方取土后,应具有可继续深挖的土层不少于50cm,并在梯级内侧修筑“竹节沟”。

3、开垦步骤:按区、片、块顺序进行,开垦前先清理地面,把杂柴(草)、乱石清出园外;然后进行初垦、复垦、开种植沟。

4、技术要求:种植沟保证足够的深度,一般不低于50cm,不能漏耕;水田改种茶树时,更要确保开垦深度,以打破“犁底层”;在山地开垦时,要将小竹、金刚刺等宿根性杂草的根茎应彻底清除干净。

5、开种植沟

(1)平地及缓坡茶园:按沟距150cm,先挖深40cm以上,宽50—60cm的种植沟,并施基肥1.5~2.0吨/亩。然后,把挖起的表土与基肥拌和回填,再将底土回填并高出畦面,最好一个月后再移栽茶苗。

(2) 梯级茶园

视梯面的宽度,可种植1行至多行,最外行中心线距离外坎1米。在梯中线(或每行中心线)稍内侧开挖宽50cm,深40cm的种植沟;其它同前所述。

二、茶苗移栽(定植)

(一) 移栽时间:在茶苗地上部处于休萌期移栽为宜。因茶树地上部虽已休萌,但根系尚有一个生长高峰,这时移栽的茶苗,经越冬根系机能已经恢复,并长出新根,翌年春天即可进入正常生长。但秋冬季常出现干旱或严严重冰冻的地区,以早春2至3月移栽为适。

(二) 种植密度

1、平地及缓坡茶园

常规:行距140--150cm,穴距25—30cm,每穴2株。

合理密植:采用大行距150cm,每行2—3条,小行距30—40cm,穴距30cm方式合理密植,可相对提早投产。

2、梯级茶园:

梯幅在1.5米以内种植单行,1.8米以上可双行条栽。

穴距25—30cm,每穴2株。立地条件好的也可参照前而所述的方法合理密植。

(三)移栽方法

取生黄土1.5份、水1份,再加适量的钙镁磷肥,搅拌均匀,制成黄泥浆蘸根;按预定密度开好种植穴;移栽时根系要自然舒展,用细土填入根间,并分层踩紧,使土与根密切结合 (切忌上紧下松) ,填土至根颈处,再浇透定根水;在茶苗基部覆盖松土。

三、移栽后的护理

(一)抗旱防冻

新茶园定植后,茶树处于幼苗阶段,尤其是当年移栽的茶苗,由于枝叶娇嫩,扎根较浅,当遇到干旱、烈日、低温严寒等不良气候,对成活率将有较大影响。所以,加强苗期护理,抗旱防冻是争取全苗的关键。最有效的方法是行间铺草。高温干旱来临前,可在茶行中间插松枝、狼箕等遮荫,或进行浇灌、浅削以抗旱保苗;秋冬季根部培土也有较好的抗旱防冻效果。

(二)缺株补植促全苗

可预留亩苗量的5~10 % 假植备用,以便缺时株补植,提高茶园的生产效益。

(三)定型修剪

1、秋冬季移栽的茶苗:当年仅剪去上部少量伤叶、嫩叶,开春后(2月下旬至3月上旬)再定型修剪。高度为离地15厘米。

2、春季移栽的茶苗:移栽后立即定型修剪,高度为离地15厘米。

3、要求:修剪工具要锋利,剪口要平整,避免撕裂枝梢,影响伤口愈合。

斯里兰卡茶叶生产技术


斯里兰卡茶业始于1867年,由英国人杰姆·泰莱(james taylar)从印度引种,种植面积大约只有8hm2。当时斯里兰卡的主要作物是咖啡,但在随后的十几年中,由于咖啡叶锈病的爆发和蔓延,几乎所有的咖啡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茶叶取而代之,并得到迅速发展。

1885年斯里兰卡茶园面积已达2.30万hm2,1895年发展到12.35万hm2。到世纪之交的1900年,茶树种植面积已达16.20万hm2,以后继续扩大,到1965年,茶园面积创历史最高点,为24.29万hm2,茶叶产量约20.0万t。1975年,斯里兰卡进行了土地改革,规定每人最多只能拥有20hm2土地。因此,绝大多数私有茶场被收归国有。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的原因,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在随后的十多年中停滞不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92年,斯里兰卡政府又将国营茶场全部私有化或改为股份制企业。

虽然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加,部分茶园用于道路和城镇建设,也有部分不再适合茶树生长的茶园被退茶还林,茶园面积逐渐减少,到1997年茶园面积为19.40万hm2。但由于私有化茶园经营管理明显改善,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茶叶产量随之增加,1998年茶叶总产量达28.0万t,仅次于印度和中国,居世界第3位,出口量27.2万t,居世界第1位。茶叶已成为斯里兰卡最重要的农作物,在国民经济、就业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8年,斯里兰卡茶叶出口创汇500亿卢比(合7.6亿美元),占全国外汇收入的16%,仅次于劳务输出和服装出口,位居第3。

茶业也是斯里兰卡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直接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的人员达200多万。茶叶作为多年生经济作物,与一般单年生农作物不同,能种植于坡度较大的山坡上,这对于山多地少,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斯里兰卡来说,茶叶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斯里兰卡茶叶生产技术可概括为茶园管理技术和茶叶加工技术两个方面。

一、茶园管理技术

斯里兰卡茶叶以“优质高产”享誉世界,这不仅与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关,而且与其大力发展良种,不断提高良种茶园比例和采用优质丰产的茶园管理技术有关。

1.大力发展和推广无性系良种,提高良种茶园比例

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自建所以来,一直把繁育良种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目前,已育成tri2000、3000、4000型系列等数十个无性系良种。这些品种除高产优质外,多数还有抗旱性强的特点,有的对常见病虫也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如tri2040、3072、3073、4052和dn1等具有抗茶饼病的特性。各地茶场也繁育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如dt和dn系列等。斯里兰卡政府自60年代开始规定所有的换种改植或新发展的茶园全部采用无性系良种,并对这样做的个体茶农在经济上进行补贴,这极大地促进了良种的推广。目前,个体茶农的无性系茶园比例已达90%以上,全国平均也在60%以上。

斯里兰卡各大型茶场均建有自己的种苗繁育基地,除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外,还出售给附近的个体茶农。育苗采用营养钵扦插育苗法,营养钵筒体用塑料薄膜制成,一般直径10cm,高20cm左右,每钵扦插1枝,除采用半木质化的红棕色插穗(长约3cm,带1个饱满腋芽和1片正常真叶)外,还利用一芽二三叶的新梢,他们认为新梢插穗虽然成活率稍低,但具有生长快、长势旺的特点。扦插时,将铁芒萁直接插在营养钵内或营养钵间的孔隙中,用于遮荫,随着扦插苗的生长,铁芒萁叶子逐渐脱落,遮荫度也逐渐降低。由于当地气温较高,一般当年扦插,当年就可出圃移栽。

斯里兰卡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扦插繁育的无性系茶苗主要用于换种改植。茶园的种植规格为1.2~1.4m×0.6m,等高条植,每穴1株,每公顷12000~14000株。移栽当年可进行两次定型修剪,次年进行第3次定剪,修剪的高度分别为15~20cm、30~35cm和40~45cm,第3年开始可正常采摘。

2.保持茶园水土,促进可持续发展

斯里兰卡是一个热带岛国,中部山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在2500mm左右,土壤深厚,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但由于山坡坡度较大,有的茶园甚至建于坡度超过60°的陡坡上,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及当地茶农对此极为重视,发明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法,如茶园等高条植,四周建隔离沟,修筑等高梯坎,铺草等。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茶园“竹节沟”和茶园“双行隔离草”。

茶园“竹节沟”是按等高线或以1http:///120的梯度在茶园内修建的排水沟。“竹节沟”以沉沙坑和竹节坝依次相连而成,沉沙坑深45cm,宽60cm,长100cm;竹节坝长约50cm,比茶园地面低15cm(即坝高30cm),以利水缓慢流入下一个沉沙坑。“竹节沟”的一端与茶园内的主排水沟相连。从沟内挖出的土壤堆于沟的下沿,并将它修筑成一条挡水的小堤坝。“竹节沟”的间隙依茶园坡度而定,一般在6~15m之间。沉沙坑内的泥沙被定期清理,放回到沟上方的茶园内。

茶园“双行隔离草”是在山坡茶园内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种植双行草或小灌木。选择的草种要求直立型,分蘖能力较强,以减缓土表水的流速,同时阻挡部分泥沙。草和小灌木被定期修剪,修剪下来的枝叶作为茶园土壤覆盖的材料。茶园“双行隔离草”对防治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效果,但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并对附近茶树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茶园四周和地边坎头都种有不同类型的草,以阻止园外雨水进入茶园和起到护堤保坎的作用。茶园四周种植的草为直立型,如香根草等。而泥坎上种植的多为匍匐型的草,如画眉草或毛花雀稗禾草。茶园内土层较薄不适合植茶的地方也用来种草,以防止土表直接暴露于雨水中,从而减轻茶园水土流失。

3.深翻、种草,改善土壤结构

老茶园在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先是将老茶树、遮荫树和其他树木连根挖除,然后进行全面深翻,深度为50cm以上。在种茶之前,一律要求先种草,时间为18~24个月,推荐的草种主要有两种:磨擦禾草和香茅草,这两种草具有生长快,生物产量高的优点。据试验,磨擦禾草在18个月内可生产地上部干物质25thttp:///hm2和地下部干物质13thttp:///hm2,这些干物质要求全部留在茶园内。这不但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增强土壤的蓄水保肥、抗旱耐涝和通气透水能力,而且还可明显降低土壤线虫的虫口密度,从而为茶园持续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茶树种植前,土壤需彻底深翻,但种植后采用免耕法,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为了改善采摘、施肥时人为践踏造成的表土板结现象,每次修剪后,用铁耙耙动土壤,深度约10cm,但不将土块翻过来,以减少根系的损伤。

4.施用茶树专用肥,提高土壤肥力

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和当地肥料厂研制成功了数十种茶树专用混合肥,它们由尿素、硫酸铵、磷铵、磷矿粉、氯化钾和硫镁矾等混合而成。对于不同类型的茶园,所施专用肥不同。扦插当年茶苗使用茶树专用肥t65(111,为氮磷钾比例,下同),施用量为每万株扦插苗共施100kg,插穗生根后(扦插后2~3个月)开始施用,每两星期1次,先淡后浓,开始时施用量为35ghttp:///m2(溶于5l水中),扦插后5~6个月施用量增加到70ghttp:///m2。每次施肥后需用清水冲洗叶面,以防肥料灼伤幼嫩芽叶。茶苗移栽当年及次年施专用肥t200(15∶1∶1),施用量当年为1200kghttp:///hm2,次年增加到1500kghttp:///hm2,分4~6次施用,1年生茶苗每次用量为15~25ghttp:///株(按12350株http:///hm2计算,下同),2年生茶苗施20~30ghttp:///株。从茶树正式开采到第1次重修剪改造(约4年后),施用的茶树专用肥为t750(35∶1∶2),施用量为1750kghttp:///hm2,分4~6次施用。对于开始正常修剪改造的成龄茶园,可用茶树专用肥u709(6∶1∶3),施用量按产量计算,一般每采100kg干茶施纯氮10~14kg。对于土壤有效镁含量低于60mghttp:///kg的缺镁丰产茶园(产量高于1000kghttp:///hm2)或有效镁含量低于40mghttp:///kg的低产茶园(1000kghttp:///hm2以下),施含mgo2.5%的u235(6∶1∶3)专用肥。对于剪插穗的母本园则施用t250(2∶1.5∶3)或u195(1.5∶1∶3),年施用量前者为100~400ghttp:///株,后者为80~320ghttp:///株,分4次施用。茶树重修剪改造前施1次专用肥u300(6∶1∶6),而改造后则施2~3次(依茶树增产潜力而定)专用肥u360(6∶1∶9),每次施纯氮60kghttp:///hm2。换种改植茶园种草期间施专用肥u625(1.5∶1∶1.3),施用量为每年625kghttp:///hm2。肥料施用方法因树龄而异,对于扦插苗是将肥料溶于水中浇施,1~2年生幼龄茶树采用茶树周围开沟土施,而3年生及3年生以上的成龄茶园则一律选择小到中雨前在茶行间撒施。

5.喷施叶面肥,促进茶树生长

除了土施多种茶树专用肥外,叶面喷施硫酸锌也是斯里兰卡常规施肥技术之一。茶树扦插发根后,为刺激插穗萌芽生长,在施用t65专用肥1周后,每千株插穗叶面喷施0.28%的硫酸锌5l,连续喷施4~6次,每次间隔两星期,以后间隔期延长至1个月。茶苗移栽后,第1年喷施硫酸锌和硫酸钾4~6次,每次各1kghttp:///hm2,浓度为1%。移栽次年,硫酸锌和硫酸钾的用量加倍,但喷施次数和浓度相同。对于有缺氮(叶色发黄)和缺镁(低位成熟叶叶脉缺绿)症状的茶苗则除喷施硫酸锌和硫酸钾外,还需加喷尿素和硫酸镁,喷施浓度为1%~2%,移栽当年茶园每次用量为1~2kghttp:///hm2,次年加倍。叶面喷施在土壤施肥后进行,上述4种肥料可混合喷施。3~7年生茶树,硫酸锌和硫酸钾的用量增加到每年各6~9kghttp:///hm2,缺氮和缺镁茶园,加喷尿素和硫酸镁的用量每次各为8~12kghttp:///hm2,浓度为2%~4%,与土壤施肥同时进行。就开始树冠改造的成龄茶树而言(7年生以上),产量低于2000kghttp:///hm2的茶园硫酸锌的施用量为每年6kghttp:///hm2;而产量高于2000kghttp:///hm2的高产茶园,硫酸锌的施用量增加到11kghttp:///hm2,均分4次喷施,每次于地面施用氮磷钾混合肥10~14天后进行。在硫酸锌溶液中常混合适量的尿素、硫酸钾和硫酸镁等,以提高叶面肥的效果。

6.定期使用白云石粉,调节土壤ph值

斯里兰卡绝大多数茶园已种茶100年以上,由于茶树根系本身分泌酸性物质,以及长期大量施用生理酸性肥料,茶园土壤不断酸化,有的茶园土壤ph值已降到4.0以下,这导致土壤中钾、镁养分的淋溶损失,磷、硼、铜、锌的有效性降低,而铁、锰和铝元素在土壤中大量积累,从而引起土壤养分失衡。另外,土壤结构变差,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减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从8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使用白云石粉来调节茶园土壤的ph值,同时提高土壤中钙、镁养分的含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白云石粉的需要量由茶叶产量和土壤ph值来确定。年产干茶1000kghttp:///hm2以下的茶园每一修剪周期(4年)施白云石粉400kghttp:///hm2,以后产量每增加500kghttp:///hm2,白云石粉的施用量增加200kghttp:///hm2,于修剪改造前2~3个月施下。如土壤ph值低于4.2,则白云石粉的施用量加倍,且须分两次施用,一半于修剪改造前施下,另一半于修剪周期的中期(一般间隔两年后)施下。施用方法是在茶行间均匀撒施。

有时,在推荐白云石粉的需要量时,只根据土壤ph值来确定。当ph>4.5时,白云石粉的需用量在1个修剪周期内为1000kghttp:///hm2;ph4.2~4.5时,施1500kghttp:///hm2;ph3.9~4.1时,施2000kghttp:///hm2;ph<3.9时,施2500kghttp:///hm2。由于白云石粉的大量施用会消耗土壤中的有机质。因此,白云石粉的施用量必须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匹配。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5%时,白云石粉的施用量在一个修剪周期内不应超过2000kghttp:///hm2。

另外,茶园换种改植种草前,低地茶园需施白云石粉2000kghttp:///hm2,中地和高地茶园则需4000kghttp:///hm2。茶苗移植时必须测定土壤ph值,如ph值低于4.5,移栽当年及次年需分别施白云石粉500kghttp:///hm2。白云石粉的施用最好选择在土施混合肥4~6周后于中到小雨前均匀撒施。茶树开始正常采摘后,也应检查土壤ph值,如ph值低于4.5,应施白云石粉750kghttp:///hm2,以后在第1次树冠改造时再施1次白云石粉。

(7)定期重剪,改造树冠

斯里兰卡地处热带,气候温暖,无四季之分,茶树生长迅速。为了维持树冠旺盛的生长势和适宜的采摘面,斯里兰卡对茶树修剪有严格的规定。采用较多的修剪方法是浅重修剪、重修剪和深重修剪。浅重修剪的高度为55~65cm,重修剪为40~55cm,而深重修剪的高度位于重修剪和台刈之间,一般为25~40cm。斯里兰卡茶园不进行台刈和轻修剪,而是采用以采代剪的方式来控制茶树生长高度。

重修剪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全部枝条在上述高度砍平,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浅重修剪;另一种是留下茶蓬边缘5~6根侧枝(含120多张成熟叶片),其余全部砍去,待被砍枝条长出新芽后,再砍去留下的枝条。后一种重修剪的方法是由斯里兰卡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由于斯里兰卡地处热带,茶树生长无休眠期,根系积累的淀粉较少,为了保证被砍枝条有足够的养分供应新梢生长,留下部分侧枝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养分。

茶树重修剪周期也有严格的规定,对于无性系良种园,低地、中地和高地茶园分别为3、4、5年,而茶籽直播的老茶园则分别为2~3、3、4年。一般7年生茶树开始第1次浅重修剪,以后修剪程度逐渐加深。每次修剪必须避开上次修剪的剪口。无论哪种修剪,平地茶园都剪成水平形,坡地茶园则把树冠剪成与地面相平行的斜面。修剪下来的枝叶先覆盖于被砍的树桩上,以防阳光灼伤剪口从而导致病虫侵入。待新芽萌发后,特别粗大的枝条应移出园外,用作燃料,其余则全部留在茶园内作为覆盖材料,这既能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8)合理采摘,提高茶叶品质

严格的采摘标准是斯里兰卡茶叶品质优良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大型茶场,还是个体茶农,采摘的鲜叶大多数为一芽二三叶,也允许夹带部分一芽四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中地和低地茶园7~10天采摘1次,而高地茶园由于气温较低,10~14天采摘1次。茶树的留叶量是靠控制采摘面的高度来掌握的,特别是幼龄茶园及修剪改造茶园采摘时,采茶人员都带有1根测定采摘面高度的竹竿,在采茶时把竹竿按要求的高度横置于树冠蓬面上,凡高于横竿的采,不够高度的新梢留下以后再采。采摘方法全部采用提手采,不允许抓采或老嫩一把捋的采摘方法,一芽四五叶中过老的部分应采下后丢弃,所以采下的鲜叶能保持完整,不带老叶、老梗。斯里兰卡茶园很少采用机采,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茶场管理人员认为手工采茶的标准高,而机采则难免夹带部分不合标准的枝叶。但目前低地茶园采摘劳力不足,也开始逐步推广机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9)适度遮荫,改善茶园生态条件

茶园内种遮荫树,是斯里兰卡茶园的又一特色。遮荫树的种植与否曾在60年代有过激烈争议,当时无论高地、中地和低地都有相当一部分茶园被砍去了遮荫树,结果茶树受病虫和旱害率明显提高,特别是低地和中地新种植的无性系良种园,对土壤水分亏缺十分敏感。无遮荫的茶园直接露于烈日下,水分消耗明显增加,导致土壤水分无法满足茶树旺盛生长的需要。另外,茶树修剪剪口易受烈日灼伤,病虫易从伤口入侵,结果造成70年代斯里兰卡茶叶产量显著下降。目前,斯里兰卡茶园内都种有遮荫树,品种主要有树型较高的合欢树和银桦树,以及树型较低的刺桐树和gliricidia maculata树。种植规格依树型而定,一般高型遮荫树为12.5m×10m,种植密度75~80株/hm2;低型树的种植规格常见的有3m×3m和6m×6m,种植密度分别为1076株/hm2和270株/hm2,一般要求把茶园遮荫度控制在30%~40%。茶园内还常常间作胡椒等藤本作物,它攀援在遮荫树上,既可遮荫,又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茶园遮荫树需定期修剪或疏枝,以控制茶园遮荫度,如豆科的刺桐树每年需修剪两次,剪下的枝叶用作茶园覆盖材料,也是茶园有机肥的重要来源之一。据试验,遮荫还能减少茶园氮肥的需用量。

(10)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减少茶园经济损失

1.对斯里兰卡茶叶生产影响较大的病害主要是茶饼病,而虫害主要有茶枝小蠹虫、白蚁、线虫、卷叶蛾和螨类(主要为茶叶瘿螨和茶橙瘿螨)等。茶饼病主要发生在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的高地茶园,或遮荫过度的茶园,一般采用铜制剂防治。茶枝小蠹虫和白蚁是常年发生的害虫,有明显的地区分布,主要在茶树枝杆内部危害,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防治途径。茶卷叶蛾和螨类主要发生于干旱季节,螨类主要采用硫制剂防治。除采用化学防治外,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还致力于抗病、抗虫品种的选育,用寄生蜂生物防治茶卷叶蛾已取得明显的效果。对茶园线虫除采用溴甲烷防治外,还采用人工挖除侵染茶树就地烧毁和茶园种草等措施来减少或控制线虫的危害。茶园杂草防治采用除草剂与人工拔除相结合的方法。为减少茶园水土流失,不提倡使用铁耙锄草。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基本要求,包括基地选择、规划,种植,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和草害防治,茶树修剪和茶叶采摘等。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食品茶叶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

NY/T227微生物肥料

NY/T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药残留pesticideresidue

残留在茶叶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物的总称。

3.2

安全间隔期safetyinterval

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采收并加工成安全食用茶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

3.3

防治指标(经济阈值)controlindex(economicthreshold)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为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

3.4

防治适期suitabledateforcontrol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生长过程中,最适合进行防治的时期。

3.5

茶树专用肥teaspecialtyfertilizer

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和茶园土壤理化性质配制的用于茶园的各类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肥料。

4、基地选择、规划

4.1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5020的要求。

4.2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

4.3道路和水利系统

4.3.1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与各区、片、块有道路相通。规模较小的茶场,设置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4.3.2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4.4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和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种苗质量符合GB11767—1989中规定的1、2级标准。

4.5茶园生态建设

4.5.1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4.5.2除北方茶区外其他茶区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荫树,遮光率控制在20%~30%左右。

4.5.3对缺丛断行严重、覆盖度低于50%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

4.5.4对土壤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还草。

4.6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如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5、茶树种植

5.1茶园开垦

5.1.1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5.1.2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

5.1.3开垦深度在50cm以上,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层(如硬塥层、网纹层或犁底层)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

5.2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

5.3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种植。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在30cm~40cm。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3cm左右,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

6、土壤管理和施肥

6.1土壤管理

6.1.1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6.1.2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6.1.3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

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6.1.4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6.1.5土壤pH值低于4.0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H值至4.5~5.5范围。土壤pH值高于6.0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至适宜的范围。

6.1.6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NY/T5020的要求。

6.2施肥

6.2.1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

6.2.2宜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应配合使用,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允许使用的肥料见附录A。宜施用茶树专用肥。

6.2.3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中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

项 目

浓 度 限 值

六六六

滴滴涕

≤30

≤5

≤3

≤70

≤60

≤400

≤0.2

≤0.2

6.2.4 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

6.2.4.1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一般每667m2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kg~400kg或农家有机肥1000kg~2000kg左右。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他所需营养。

6.2.4.2 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多次,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天~30天开沟施人,沟深10cm左右。追肥化学氮肥每667m2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超过15kg、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 60 kg。施月巴后及时盖土。

6.2.5 根据茶树生长状况,可以使用叶面肥,施用的叶面肥应经农业部登记注册。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

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


茶叶清洁化生产理念自2003年提出以来,经过3年探索和实践,一些茶叶加工企业的清洁化生产程度已接近国际水平,但从茶叶生产的全程来看,清洁化管理还存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指茶叶加工这一个环节,还应该包括茶园的选择与种植,以及茶叶包装、销售、贮藏等各环节。” 1、要实现全程清洁化生产,种茶时,选择茶园要充分考虑茶园与周边工厂、矿区、居民区及其他农田的间隔距离。土壤中含有的农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大气中含有的各种污染物,都可能会通过根系或者叶面直接影响茶叶生产的清洁化。在选择茶园前,最好能对茶园土壤、大气、水源等进行检测。发展有机茶,更要重点考虑茶园周边可能存在的污染源。茶叶种植是目前茶叶全程清洁化中的最薄弱环节,在种植过程中,必须重点控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而造成的间接污染,其中空气中的汽车尾气和燃煤产生的铅是茶树鲜叶和茶叶中铅污染的主要来源。还要合理选用安全的农药和化肥,严格实施安全间隔期规定,禁用垃圾肥。2、茶厂建设要按照食品厂要求设计,要有隔离室;在茶叶加工中,要尽量采用连续化的流水线生产,实现茶叶加工不落地,尽量减少人工操作而带来的污染。在加工燃料上,最好不用煤,而用液化气、柴油、电等清洁能源。茶叶加工机械,也应采用清洁化材料,要防止机器部件润滑油对茶叶污染,最好能用食品级机器润滑油。还要严格杜绝茶叶中加入添加剂,并注意防止杂物进入。3、茶叶包装材料也要严格注意,非食品用包装材料不可用于茶叶包装;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和其它有异味的物品放在一起或一起运输。4、茶叶清洁化生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茶园基地清洁化●茶园环境清洁化。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防止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对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的污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茶园投入品清洁化。加强茶区农药销售单位(或个人)的监督管理,严禁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实行源头控制和产区督查相结合,杜绝各类农业禁用品进入茶园。●茶园生产管理清洁化。以推进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为目标,全面开展清洁化技术宣传与培训,普及和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和有机肥施用。支持和鼓励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和产品认证。●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建设。市里重点选择4—5个生态条件好,自然条件特别优越的乡、村建设生态茶叶示范基地,重点对外推介招商。(2)茶叶加工清洁化强化清洁化生产的意识,对现有生产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实现生产加工规范化、标准化,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加工环境清洁化。加快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要求对全市茶企业进行全面整改,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限期整改,到时仍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关、并、转等措施,淘汰一批、保留一批、新建一批,最终实现全区茶企业的布局合理化、生产卫生标准化。●加工设备清洁化。加快茶叶加工机械的更新,淘汰陈旧、破损设备,鼓励使用微波、气热、远红外杀青、干燥及光电拣梗机等环保加工设备,并配置必备的吸尘装置和洁净卫生制茶器具。●加工能源清洁化。逐步降低煤、柴在制茶中的使用面和使用量,积极试点推广液化气、柴油、电、沼气等清洁化能源。●加工过程清洁化。加强员工生产卫生知识培训,持证上岗,按qs认证和haccp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全程卫生质量管理。(3)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整合现有的茶叶检测资源,成立黄山区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充实检测力量,完善仪器设备和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在区、乡建立监测网点,对生产基地(企业)进行监控和不定期抽检,确保我区茶叶的质量卫生安全。5、关于推进茶叶清洁化加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茶叶加工中清洁能源的利用茶叶加工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主要指在茶叶加工机械上推广使用以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油、电、沼气为能源的燃具的机械设计与加工使用技术。它的先进性在于燃具可控性和耐久性好,能耗低,热效率高。从而克服烧煤、柴对茶叶和加工环境的污染,以及现有燃具存在的可控性差、不耐用问题。考虑到黄山区目前茶产业的经济现状,可先试点,再逐步推广。(2)茶叶加工中清洁设备的利用茶叶清洁加工设备主要指目前国内外正在开发使用的微波杀青、干燥设备,气热杀青,远红外干燥设备,光电拣梗设备,金属检出装置等。它的先进性不仅在于微波磁控管的耐久性好,可控性高;红外辐射板,管质量高;光电拣梗机的设计制造技术;微波、红外干燥设备能耗低、实用化程度高,而且能够实现茶叶加工环节中的清洁化。可以在高档名茶生产中试用,并通过技术经济考核,逐步推广使用。(3)在茶叶加工中引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haccp(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食品安全质量保护体系,是用来保护食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免受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危害。其宗旨是将这些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中,而不是单纯靠事后检验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该系统的优点是将安全保证的重点由传统的对最终产品的检验转移到对工艺过程及原料质量进行管制。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一、技术简介

无公害茶叶,是指茶叶中不含有害物质,或其含量控制在国际和国家有关组织规定的极限之内。当前人们对茶叶的多样化、无公害、保健化的要求日益强烈。采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既保证了茶叶出口和消费者的健康,又能提高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是一项成熟的新技术,在全国茶区单项技术已有运用,系列技术还处在示范、推广阶段。

二、操作规程

1.无公害茶园的建园技术规范

(l)品种的选择。合理选择适应性和抗病性强的品种。

(2)严格选地。选择土壤、水源和大气未受工业三废和放射性污染的区域作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

(3)一般茶园转变成无公害茶园。制定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建立能持续供应茶园肥料,增加土壤肥力的计划和措施;制定减少和防治茶园病虫害的计划和措施。

2.无公害茶园栽培技术规范

(l)土壤管理技术。①常规种植的1-3年生幼龄茶园,在行间种植豆科绿肥或饲料作物。②土壤深耕、锄草并以秸秆、草料、厩肥等有机物覆盖上表或深埋于土中,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环境,培殖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③对土壤肥沃松软、无杂草、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施肥技术。追肥:经高温堆制及无害化处理的人粪、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开沟施人茶园。基肥:采用有机农业系统生产的经l-6个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泥炭、蒿秆、海草等类似物质以及经过推制处理的食物和林业副产品。基肥应开沟深施。

(3)病虫害防治技术。①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减少和防治茶树病虫害,如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可改变病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并把部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适时锄草与耕作可减少因杂草、土壤发生联系的病虫为害。②利用天敌和使用生物农药(包括植物制剂和微生物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③茶季结束后允许使用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次年病虫的发生量,但不得在茶叶采收季节使用。石流合剂的使用量不得使茶叶的铜含量超标。

(4)水分管理技术。①茶园水分管理以保水为主,一般要求耕层土出的相对含水量在75%-90%,保证茶树能正常生育。茶园土壤进行铺草覆盖,在路边地角建立蓄水沟、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等,以减少水分蒸发,涵养水分。②干旱严重,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到70% 以下时,茶园应及时引水灌溉,其水质要求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③在冬季与早春,采用塑料大棚覆盖的茶园。

(5)鲜叶采收技术。①手工采茶提倡双手采、提手采,保持鲜叶芽叶完整、嫩净。②机械采茶,保证采茶质量,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园土壤和茶树。③盛装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住良好的器具,装叶是不得超过150kg/m3(上标)。④在鲜叶盛装与储运过程中应轻放、轻压、薄摊、勤翻等。

3.无公害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规范 严防加工环节污染,制定并严格执行无公害茶产品加工、包装技术规程,无公害茶叶加工必须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加工标准;加工设备和场地,应保持整洁卫生,经常清洁或消毒,所有的消毒剂必须是无污染的天然物品,整个加工过程严防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混入茶产品。

4无公害荣产品储运和销售技术规范 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求选择无公害茶产品的标签和包装材料,所有的包装材料必须无污染;包装材料必须是食品级的包装材料;茶叶产品的包装材料应具有保鲜性能。严格按各类无公害茶产品要求的条件进行储运,严防霉变和有害生物、有害物质经储运环节混入茶产品。

三、注意事项

在技术运用过程中,应避免再次污染。

发展无公害茶的意义


从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茶业生产的角度出发,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符合我国基本国策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重要条件的。无公害食品(包括茶叶)生产将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健康食品,同时也保护了环境,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入世后的挑战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欧盟在茶叶进口中所制订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实际上是针对我国茶叶出口没置的一项技术壁垒。从2000年7月1日起实行的新标准来看,与2000年7月1日前的标准相比,检验农药的种类有明显扩大,而且限量标准也大幅度降低,要求更加严格。这就为我国茶叶出口带来很大的压力。从2000年7月1日实施新标准前后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结果来看,出口茶叶中的化学农药平均有60%左右超标。目前虽然已有大幅度下降,但仍存在较大的压力,是当前茶叶出口的一个瓶颈。无公害茶叶生产的中心内容是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这就从源头上减少了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来源。因此,无公害茶叶生产从当前来讲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