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论

发布时间 : 2019-11-13
红茶走心文案 青心乌龙茶 青心乌龙茶价格

红茶走心文案。

通过对“茶经”的爬梳,可以发现:中国茶饮发展至唐的陆羽时代,已经形成,而且十分成熟。 什么是“中国”?毫不含糊的答案是:“中国”涵盖着七种主要义理,即所谓的“七义”--1、茶艺;2、茶德;3、茶礼;4、茶理;5、茶情;6、茶学说;7、茶导引。七者缺一不可。 那么,“中国”精神的核心,即所谓的“一心”是什么,其实只用一个字便可说明问题。这个字便是--“和”。 “和”是中和;这个哲学、美学范畴,原来滋生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土壤,是先民们企求与天地事融合以实现生存、幸福目标的朴素文化意识。有了“和”,相互矛盾对立的事象便能在相成、相济的关系中化为和谐整体。《易·乾》有“保合大和”的记载,可作明证。《易》用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和的独特形式,建构起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保全大和元气,普利万物;此为天之正道。首先是天能“保合大和”,接着便是天地相和,天人相知。换句话说,“和”意味首天和、地和、人和。由此可知,“和”具有多重的结构,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是以《左传》有“心平德和”之说。“和”的内涵是丰富的。这里并无将它作无限延展的打算,但也希望切勿把它简单化了。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取《尚书》恭敬、和善的本义)、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平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我们务须注意到,“和”的思想,儒家并未获得专利权。佛家提示人们要修习“中道妙理”。《杂阿含经·卷九》引佛佗说:“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这便是和。《老子·四十二章》谈到“冲气以为和”;《庄子·山木》也说:“以和为量”。这些都是对“和”思想的表述。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理想,是不是说,三者之间就没有差别了?当然不是。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主张要实现“和”(尤其是体现中庸哲学的中和),必须用礼义加以引控。道家却倡导纯任自然之和,反对人为的规范。《庄子·大宗师》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么贫我哉”。便是绝妙的诠释。佛家推选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儒家之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之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佛家之和,体现规范之美。在提示了“和”的深刻意蕴后,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谓“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综观茶事发展与七义,莫不体现天人合一之和:“茶艺”、“茶德”、“茶礼”,突出了人在与自然物的会合中修养情性,以便更好地去契合天道,“茶理”“茶情”强调对事物的相济兼容,以形成和乐境界。“茶导引”则更为直接地摧发了天人沟通的道义追求。“茶学说”显扬。中国并蓄儒、释、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一般中国民众的强烈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的根本标志之一。综上所述,我们便可为“中国”下个定义:中国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精选阅读

茶禅文化 一茶一禅,一物一心


茶禅文化相融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禅茶一味:一茶一禅一物一心


禅茶一味:茶蕴万象

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免去那些无谓的漂泊,及早抵达清静的彼岸。

禅是梵文音译,意译作“静虑”解。就禅而言,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而需要茶客做的仅有两点:一是心静,二是体悟。在烹茶品茗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吴越茶客徜徉于山水田园,释然于物我两忘的情境,可以说进入了茶禅悟境;天府百姓认定富在今世,乐在眼前,其安逸恬然也算得禅;陇东老农坦然淡泊,得度人时且度人,有隐忍慈悯的宽厚胸怀,也算茶之得味者。只不过他们生存境况不同、体味厚薄有差异罢了。

茶道中,不可不说佛道,茶亦不离佛道。在茶文化的成形、推广过程中,僧人这个群体功不可没。年代久远,大部分茶僧的生平已做传奇说,但其中亦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痕迹,让我们一一结识它们。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

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精、身体洗礼水。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着《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传统。

茶中有禅,茶禅一心,更能清静人的灵魂


茶禅荷韵浮生若茶

喜欢做一个生活简单的人,喜欢用一些简单的文字来诠释自己的生活。就如同放在我面前的这一杯茶水,没有繁锁的泡茶工序。放茶,倒水,然后等待,茶好了,干萎的茶丝也舒展开来,变成一片片饱满的茶叶,释放着清新的气息。水是万物之灵,精神萎靡的茶丝也在水中获得了新的生命,欢快地在水中沉浮不定,最终平静下来。冒着带有浓郁茶香的热气,沁人心脾。简单至极,却乐在其中。

常幻想在清爽的早晨,手里拿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水,缕缕茶香缠绕着古老而悠长的钟声回荡在晨雾中,绵延不绝。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茶香夹在那远处古刹里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之中,直达人的心灵,静心,清心,明心。可惜的是,我没听到过那充盈着无尽禅意的钟声。还只是以为这一杯茶也许就已经够了,毕竟,有心则灵。

人的灵魂总是被太多太多的事情束缚着。回到家,静静的泡一杯茶,使灵魂获得短暂的释放。当你从忙碌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哪怕只有一瞬间,这杯茶,也是值得的。

茶中有禅,茶禅一心,更能清静人的灵魂。茶能清心去火,禅能静心明性。茶禅一味,却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其实真正的境界,不需要向往,而是感受。曾经见过许多人炫耀自己的茶是在佛祖菩萨面前祈福过的,而我却认为那不过是人心里的一点自我安慰而已。禅,无处不在。心,才是最重要的。

同一种茶,可品出迥然有别的意味,笔者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失意的年轻人来到古刹,慕名寻找一位高僧问禅事,以解烦忧。入定般端坐的老僧静静地听着失意人的倾吐,一句话也没有说。稍顷,老僧吩咐小和尚拿来一壶温水一壶开水。老僧先给失意人用温水沏了一壶茶,年轻人不解其意,呷了一口,摇摇头,抱怨茶叶无味。老僧微微一笑,又用开水沏了一壶茶。片刻,禅房里氤氲着茶的醇香,经久不散。失意人再次尝茶,顿时一股略带苦涩的清甜在舌尖弥漫开来,失意人不禁满满地饮了一大杯。老僧笑道:温水沏茶,茶叶只浮在水面;而沸水冲茶,茶叶屡经沉浮,茶的原味与清香自然散逸开来。失意人顿悟:原来这世间芸芸众生与茶无异,只有栉风浴雨、饱经风霜且经得起岁月沉浮的人,才能散发出生命的清香啊!

是啊,浮生若茶,就像歌里唱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许,只有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像茶叶一样顶得起炽热的沸水,才能释放生命本身所深蕴的内涵和力量。

丰俭由人茶生活 一心一意来奉茶


[摘要说明]丰俭由人茶生活 一心一意来奉茶

福建陆子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化高

一方古筝案几,一味茶香袅绕,于陆子茶店中与男主人杨化高谈起妙趣横生的琴茶文化,杨总止不住心中的激越,他说琴与茶不仅承载了修身养性,更是见证了悠悠上下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陆子”总是在保证茶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古典文化诠释,于喧嚣中求淡雅,于空灵中求超然。

2002年9月13日,陆子茗茶开始进入销售终端,在福州开了第一家专卖店。而从一家专卖店到九家专卖店,陆子茗茶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陆子茗茶,其名来自对茶圣陆羽的崇高敬意,是一家集产、供、销为一体的乌龙茶茶业生产经营单位。

清音一曲悟

陆子茶业讲究,这与主人对中国的敬仰不无关系。杨总说,不同的人对的理解也有不同之处,比如鲁迅先生对的理解为:“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而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引导七种义理,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和,可谓“七艺一心”。

当袅袅升起的茶香和着一曲清音一起升腾,溢满心灵,陆子的茶艺小姐在身边将茶艺慢慢演绎,在一场以茶为主题的对话中,很容易便能领悟“清静、恬淡”,这也诚如杨总说的,喝茶,是他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来达到静心、静神的思想。

滚水靓壶泡茶经

“茶烟琴韵伴书声,一杯春露暂留客”,杨总将案前的好茶细细冲泡,而在叶卷叶舒之中,杨总也将他的“泡茶经”拿出来分享。

杨总说,泡铁观音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瓷茶具或紫砂茶具。不过福建人品茶比较重视茶叶的香气,紫砂壶密度较小,壶体孔隙会吸附一部分茶味,所以感觉起来香气就差了一些,因此瓷茶具比较盛行,不少人使用瓷盖碗或瓷壶,很有利于铁观音香气的飘逸,盖香明显。茶叶的冲泡,一般只要备具、备茶、备水,经沸水冲泡即可饮用。但要把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发挥出来,冲泡得好,也不是易事,要根据茶的不同特性,应用不同的冲泡技艺和泡茶方法才能达到。“茶人最重水。”水质好坏,对泡茶品质影响极大,关系密切。杨总建议家中泡铁观音可用桶装矿泉水,若是使用自来水,最好经过过滤,如嫌麻烦,可用水桶将水搁置一夜,次日再用。

茶禅文化一茶一禅 一物一心 不即不离 平常心境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论水


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酒一样重要。众所周知,凡产名酒之 地多因好泉而得之,茶亦如此。再好的茶,无好水则难得真味。故自古以来,著名茶人无不精于水的鉴别。水的好坏对茶的色、香,味影响实在太大。记得余幼时多闻天津人极爱喝茶。但十几年前一到天津,泡了杯极好茉莉花茶饮来如同食苦涩药汤。原来那时“引滦入津”工程尚未进行。天津人喝的是饱含盐碱的苦水, 再好的茶也吃不出滋味。一般饮茶尚且如此,要求极严的古代茶艺自然更重视水质水品。明人田艺衡在《煮茶小品》中说,茶的品质有好有坏, “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好也不 好”。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也说: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人张大复甚至把水品放在茶品之上,他认 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 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梅花草堂笔谈》)。 这确实并非夸张,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

关于宜茶之水,早在陆羽所若的《茶经》中,便曾详加论证。 他说: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 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生颈疾。又多 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其 间,饮者可决,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 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陆羽在这里对水的要求,首先是要远市井,少污染;重活水,恶 死水。故认为山中乳泉、江中清流为佳。而沟谷之中,水流不畅,又在严夏者,有各种毒虫或细菌繁殖,当然不易饮。而究竟 哪里的水好,哪儿的水劣,还要经过茶人反复实践与品评。其实,早在陆羽著《茶经》之前,他便十分注重对水的考察研究。 《唐才子传》说,他曾与崔国辅“相与较定茶水之品”。崔国辅早在天宝十一载便到竞陵为太守,此时的陆羽尚未至弱冠之年, 可见陆羽幼年己开始在研究茶品的同时注重研究水品。由于陆羽 有这样一个好的开头,后代茶人对水的鉴别一直十分重视,以至 出现了许多鉴别水品的专门著述。最著名的有:唐人张又新《煎 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宋人叶清臣的《述煮茶 小品》;明人徐献忠之《水品》、田艺衡的《煮泉小品》;清人 汤蠹仙还专门鉴别泉水,著有《泉谱》。至于其他茶学专著中也 大多兼有对水品的论述。

唐人张又新说,陆羽曾品天下名水,列出前二十名次序,他 曾作《煎茶水记》,说李季卿任湖州刺史,行至维扬(今扬州) 遇陆羽,请之上船,抵扬子驿。季卿闻扬子江南泠水煮茶最佳, 因派士卒去取。士卒自南泠汲水,至岸泼洒一半,乃取近岸之水 补充。回来陆羽一尝,说:“不对,这是近岸水”。又倒出一 半,才说:“这才是南冷水”。士兵大惊,乃具实以告。季卿大 服,于是陆羽口授,乃列天下二十名水次第: 江州庐山康王谷帘水第一; 常州无锡县惠山石泉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硖州扇子硖蛤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第五; 江州庐山招贤寺下石桥潭水第六; 扬州扬子江中泠水第七; 洪州西山瀑布水第八; 唐州桐柏县准水源第九; 江州庐山顶龙池水第十; 润州丹阳县观音寺井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流中冷水第十三; 归州玉虚洞春溪水第十四; 商州开关西谷水第十五; 苏州吴松江水第十六; 如州天台西南峰瀑布水第十七; 彬州园泉第十八; 严州桐庐江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对于这二十名水次第,是否为陆羽评定,很值得怀疑。首 先,李季卿曾羞辱陆羽,并不识茶的真谛。即使陆羽成名后,李 氏重言和好,以陆羽为人,不见得能对这位势力眼有畅怀评水之 兴。其次,达二十名水有多处与《茶经》的观点不合。陆羽向来 认为湍流瀑布之水不宜饮,而且容易令人生病,而这二十项 中,居然有两项瀑布水。第三,陆羽认为山水上,江水次之,井 水下,这二十水次序与陆羽《茶经》观点也常上下颠倒。当然,水 不仅在于位置,而且主要在成分,所以不可拘泥《茶经》之说一 概而论。但张又新的排列,确实与陆羽对水的科学见解有相悖之 处。所以,早在宋代,欧阳修对此即提出质疑,认为张又新是假 托陆羽之名,自已胡诌。但不论如何,《煎茶水记》打开了人们 的视野,加深了人们对茶艺中水的作用认识,不能全泯其功。因 而,历代茶人,访名茶,还常访名泉,对水的鉴别不断提出新见 解,也是受到张又新的启发。至于是否把天下名水都分出次第等 级笔者则以为大可不必。现代科学对东的品质鉴别已十分精细, 何茶宜何水自然不该一概而论,而应具体区别对待;不过,前人的研究成果仍是值得十分重视的。

历代鉴水专家对水的判第很不一致,但归纳起来,也有许多 共同之处,就是强调源清、水甘、品活、质轻。 对水质轻重,特别好茶的乾隆皇帝别有一番见解,他曾游历 南北名山大川,每次出行常令人特制银质小斗,严格称量每斗水 的不同重量。最后得的结果是北京西郊玉泉山和塞外伊逊河(今承德地区境内)水质最轻,皆斗重一两。而济南之珍球泉重一两 二厘;扬子江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至于惠山、虎跑,则各为一 两四厘;平山一两六厘;清凉山、白沙、虎丘及京西碧云寺各为 一两一分。有无更轻于玉泉山者,乾隆说:有——即雪水。但雪 水不易恒得,故乾隆以轻重为首要标准,认为京西玉泉山为天下 第一泉。不论其确切与否,这也算一种观点。玉泉山被称为“天 下第一泉”,其实不仅因为泉水水质好,一则乾隆皇帝偏爱,二 则京师当时多苦水,明清宫廷用水每年取自玉泉,三则玉泉山景 色当时确实幽静佳丽。当时的玉泉于玉泉山南麓,泉水自高处 “龙口”喷出,琼浆倒倾,如老龙喷汲,碧水清澄如玉,故得玉 泉之名。可见,被视为好水者,除水品确实高美外,与茶人的审 美情趣有很大关系。 被人称为“天下第一泉”的何止玉泉山,因历代评鉴者观点 和视野、经历不同,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者大约也有六、七 处。

最早被命为天下第一泉者,据说是经唐代刘伯刍鉴定的“扬 子江南泠水”,又称“物子江心水、中零泉”等。此泉位于镇江金 山以西扬子江心的石弹山下,由于水位较低,扬子江水一涨便被 淹没,江落方能泉出,所以取纯中冷水不易,这种现象也确实有 趣,加之附近江水浩荡,山寺悠远,景色清丽,故为茶人和大 诗人所重。再加上李季卿与陆羽品泉的一段故事就更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著名民族英雄文天样即有诗曰:“扬子江心第一泉, 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 仙。” 据张又新《煎茶水记》所云,陆羽所认定的“天下第一泉” 是江西庐山的谷帘水,而把扬子江心南泠水却降到了第七位。此 泉在庐山大汉阳峰南,一泓碧水,从涧谷喷涌而出,再倾入潭, 附近林木茂密,绝少污染,故水质特佳,具有清冷香冽,柔甘净 洁等许多优点,用以试茶,具说不仅味好,而且沫饽云脚如浮云 积雪,在特别重视沫饽育华的古代尤被珍视。

还有云南安宁碧玉泉,据说为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认定 为“天下第一泉”。此泉为温泉,以天然岩障分为两池,下池可 就浴,内池碧波清彻,奇石沉水,景既奇,水又甘,故可烹茶, 故徐氏亲题“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认为“虽仙家三危之 露,伟地八巧之水,可以驾称之,四海第一汤也”。 济南之趵突泉,早在郦道元于北魏时期所著《水经注》中即 有记述,经《老残游记》的艺术渲染,更吸引多少名士和游人前 来观赏品味。据说,早在宋代就有曾巩以之试茶,盛赞其味,故 也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泉”。 还有峨媚山金顶下的玉液泉,据说是王母令玉女自瑶池所引 琼浆玉液,故被视为“神水”。 至于各地自判的名水便更多了。特别是产茶胜地,多有好水 相伴,其实多不在所谓诸多“天下第一泉”之下。如龙井茶配虎 跑水,顾渚茶配金沙泉,皆被公认是最佳组合。还有无锡惠山泉 水,向来被认为是不可多得之物。历代著名茶人往往长途跋涉, 专门运输储存。 中国茶学家不仅重视泉水,对江水、山水、井水也十分注意。有些茶学家认为,烹茶不一定都取名泉,天下如此之大,哪能处处有佳泉,所以主张因地制宜,学会“养水”。如取大江之 水,应在上游、中游植被良好幽静之处,于夜半取水,左右旋 搅,三日后自缸心轻轻舀入另一空缸,至七、八分即将原缸渣水 沉淀皆倾去。如此搅拌、沉淀、取舍三遍,即可备以煎茶了。从 现代观点看,这种方法可能不如以加入化学物质使之直接洁净省 时省工,但对古人说,却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自然之法,也许更符 合天然水质的保养。

至于其他取水方法还有许多,有的确有一定科学道理,有的 不过因人之所好,兴之所致,因时,因地,因具体条件便宜从 事。如有些茶人取初雪之水、朝露之水、清风细雨中的“无根水” (露天承接,不使落地)。甚至,有的人专于梅林之中,取 梅瓣积雪,化水后以罐储之,深埋地下,来年用以烹茶。有的日本茶人批评中国人饮茶于旷野、松风、清泉、江流之间,体现 不出苦寂的精神。其实,各个民族、各种人群,都有自己的 好尚。大自然本来多姿多彩,人生本来应合自然韵律,只因社 会、自然条件限制,使日本茶人把“和敬清寂”视为他们的 主旨,而又特别突出强调清、寂二字。我想人们既不该象现今一 些西方人那样任意放纵,也不必如日本茶人一味追求苦寂,比较 起来,还是中国茶人更附合自然之理。按照中国大哲学家庄子的 思想,所谓精神主要要从大自然中领悟,合乎自然韵律者为美。 中国茶人特别重视水,要从泉中、江中、滚沸的茗釜中听取那大 自然的萧声琴韵。各种思想凡被人们多数赞许者皆各有千秋,何必 定要扬此抑彼。即如今日,人们以自来水泡茶,只要水好,冲泡 得法,又有何不可? 总之,水在中国茶艺中,是一大要素,它不仅要合于物质之 理、自然之现,还包含着中国茶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高雅、深沉 的审美情趣。 表演,连水也不懂,是谈不到茶艺、的。

中医论茶


万病之药

唐代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中提出“茶为万病之药”的论点;宋代食疗专著林洪的《山家清供》,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茶属本草,自然在本草类著作中被收载。

《神农本草经》与《茶经》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茶“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考”等功效。

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并引用现已失传的《神农食经》的一句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唐本草》

唐代苏敬等撰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中写道:“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历代有关茶的著作

历代医学家都凭自身以茶治病的经验,总结写在《本草》和医书上。魏·吴普《本草经》,唐·李绩、苏敬《新修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宋·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元·王好古《汤液本草》、吴瑞《日用本草》,明·汪机《石山医案》、张时彻《摄生众妙方》、陈时贤《经验良方》,李时珍《本草纲目》、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李中梓《本草通玄》,清·汪昂《本草备要》、张璐《本经逢元》、黄宫绣《本草求真》、孙星衍《神农本草经》、近代丁福保《食物新本草》、谢观《医药大辞典》等等都说茶能治多种疾病。

由此可见,茶的养生功效,早已为历代医学家所认可。

茶之四气

从中医理论来看,由于茶也是药,在中医理论派生出的药性理论指导下服用。药性理论,主要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等项。

茶之五味

茶的性味(即四气五味),《新修本草》作“甘、苦,微寒,无毒”;李时珍《本草纲目》作“苦、甘,微寒,无毒”,字虽完全相同,但调换了苦与甘的位置。中医理论认为: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泻,可知茶叶是种攻补兼备的良药。

茶之功效

本草有关茶的功效中,属攻者如清热、清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等;属补者如止渴生津、益气力、延年益寿等。

从四气上分析,其性“微寒”,其实也就是“凉”的意思。寒凉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消暑、疗疮等功效。

茶之升降浮沉

从升降浮沉方面说,茶叶也是兼备多种功能的,它的祛风解表、清利头目等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等功效属于沉降。

茶之归经

从归经方面说,由于茶叶对人体有多方面的活性,很难用一两个经络或脏腑来概括,所以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称它“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五脏,是中医脏腑理论的核心。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五脏,可见它的治疗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茶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可以长服、久服。

沏一壶茶,暖一颗心


如兰在舌,沁人心脾,芬芳甘冽,清香怡人。

在这个纷繁嘈杂世界中,无论谁,都会有焦躁不安的时候,或许这个时候你想要找一个人倾诉心中的烦闷;或许你需要一杯酒大醉一场,浇浇愁;或许你也想大声吼叫一番,舒解心中烦闷。其实在我看来,当你独自一人烦闷焦躁时,亲手焚一支香,沏杯茶,清香溢满小屋,茶叶缓缓浮上水面然后慢慢沉下去,杯中的茶叶肆无忌惮的舒展着懒洋洋的身躯。在缈缈的茶香中缓缓平复自己的心情。

当然茶也需要有缘人去细细品味,也需要懂茶之人去慢慢回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内容,喝茶有讲究。

一、 茶之韵味,仪态之美

1、面部清新健康,平和放松,微笑,不画4浓妆,不喷香水,牙洁白整齐。

2、优美的手型,不戴手饰,手指干净,指甲无污物,洗手液不能有味道,不涂指甲油

二、茶之韵味,品茶讲究

品茶有讲究,一杯茶分三口,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

三、 茶之韵味,心态平和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热闹后的落寞。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

所谓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一杯浓茶,品味人生,在这里,就成为了一种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忍让,是宽心;知足者常乐,是平衡,是清心;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是专心。

四、 茶之韵味,其意深也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美誉入杯樽,茶之荣也;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镶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人一走,茶就凉,是自然规律;人没走,茶就凉,是世态炎凉。一杯茶,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好了,这就是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内容,来自依诺礼仪朱书老师,当然,如果你还想更加深入的了解古典礼仪文化,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成都依澜诺品牌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yinuoliyi,私信笑意,告诉我们你想知道的事情,或添加依诺礼仪客服微信yinuoliyi01,我们再等着你。

莲子心泡水一次放多少?莲子心泡茶一次放几颗


想了解《莲子心泡水一次放多少?莲子心泡茶一次放几颗》知识吗,丰富的《莲子心泡水一次放多少?莲子心泡茶一次放几颗》内容等你来看!

莲子心味苦,一般人都不喜欢吃,而是直接拿来泡水或是泡茶喝。那么,莲子心泡水一次放多少?莲子心泡茶一次放几颗?

莲子心泡水一次放多少

你要是怕苦的话就少放一点,要是想见效快的话就多放些,这个可以自由选择的,没有固定的量。一般来说放个二十多粒就能泡一杯200ml的开水。这个可以多次冲泡的,像茶叶一样。

莲子心泡茶一次放几颗

事实上,莲子心泡水喝的方法非常的简单,只需要将两克的莲子心准备好,然后放入杯子中加入适量的开水进行冲泡,盖上盖子,大约五分钟之后就可以开始服用。最好能够每天服用数次,代替茶水饮用,这样对于身体的保健作用更佳。

除此之外,也有人喜欢在将莲子心泡水喝的时候加入甘草,不过莲子心还有甘草的比例最好能够按照2比3,也就是莲子心2克而甘草3克,这样用开水冲泡,对于治疗心火旺盛所引起的烦躁还有睡眠不佳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莲子心泡水喝的功效

第一:降低血压

科学家从莲子心中提炼出莲心碱结晶,这种物质能够起到短暂的降低血压的作用,但是如果转变成为季铵盐之后,降压的功效就会增强并且效果也会更加的持久。除此之外,莲子心中还含有非结晶生物碱Nn-9,这种物质也是具有比较强的降压作用。科学家在猫、狗还有兔子等动物身上进行了食盐,发现在这些动物身上注射之后会令身体快速的产生耐受性,起到快速降压的作用。所以通过实验我们也可以发现,莲子心中所含有的生物碱能够有效的释放组织胺,令周围的血管进行扩张,起到很好的降压作用。

第二:强心作用

除了降压的作用之外,服用莲子心泡水之后对于心脏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上文所提到的莲子心所含有的非结晶生物碱Nn-9不仅能够起到降压作用,对于心脏的保护作用也非常的出色。非结晶生物碱Nn-9在进入身体之后会导致外周血管出现扩张的情况,并且对于神经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平滑肌肤

专家告诉我们,建议一些爱美的女性能够经常的科学服用一些莲子心泡水,这样能够显着的改善一些肌肤松弛或者是长皱纹的情况,令肌肤更加的平滑有弹性,人也是越活越年轻。

第四:止痢疾

如果身体患有了痢疾或者是一直拉肚子,那么也可以将莲子心泡水喝,这样能够很好的起到止泻的作用,令身体快速恢复健康。

第五:安神

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了睡眠质量不好或者是失眠多梦、心烦气躁的情况,泡上一杯莲子心水能够有效的改善这种情况。也可以在每天睡觉之前的一个小时服用一杯莲子心水,这样一晚上的睡眠质量都会非常的好。

本文《莲子心泡水一次放多少?莲子心泡茶一次放几颗》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