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的“茶”文化?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什么茶是黑茶 黑茶的文化 什么是茶毫

什么茶是黑茶。

“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孕育了很多有关的诗、词、典故佳话等。历代文人雅士,以大量的文字写茶、咏茶、颂茶,表达对茶的理解、执着和热爱。

关于茶性的功能和作用,据《神农食经》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广雅》指出:“久服令人不眠”。《本草》则说:“去痰渴饮,令人少睡”。均说明了喝“茶”,可以起到“清心、明目、祛痰、止渴,消脂、去腻,提神、利便”的功效。故“茶”的养生作用,被历代无论是帝王还是将相,也不论是山之隐士还是士庶百姓,无不以各种形式的如:煎茶、煮茶、泡茶、沏茶,从中体会着吃茶、喝茶、饮茶、品茶的乐趣和惬意。从各种的茶肆、茶寮、茶馆、茶会所中,体悟着人生的恬淡、安逸,从品茶论道中感触着人生的意味、情趣及超凡的精神境界。

那么,最早的“茶”,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据《神农本草经》介绍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说明了“茶”,早期是作为“药”来用的,而不是为了解渴才喝的。两汉时期,茶进而发展为生煮羹饮(即作为汤类)。至三国时,使用方法大为改进,即将茶叶制作成饼,用时碾末冲泡。到了唐代,蒸青饼茶的制作方法趋于完善,如陆羽(茶圣)所著的《茶经》就详细记述了蒸青饼所需的七道工序,并将茶饼的外形、大小、色泽等分为八等。至宋代,因贡茶的兴起,先有龙凤团茶的出现,之后有小团茶创制。到明代朱元璋时,下诏废除龙凤团茶,改为上贡散茶,散茶才开始大行其道。

在对“茶”的历代论述方面,自从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至清代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在我国出现了很多有关茶的专著。如《大观茶论》、《茶具图赞》、《茶谱》、《茶录》、《茶疏》、《茶解》、《岕茶笺》、《岕茶汇钞》、《陆子品茶图》、《茶考》、《茶寮记》、《煎茶七类》、《茶说》……。

在唐代,茶道之风非常盛行,据《封氏闻见记》中说:“城市多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由此可见,唐时的茶道之盛。宋代黄庭坚在他的《煎茶赋》中说:“宾至则煎,去则就榻,不游轩石之华胥,则化庄周之蝴蝶”。充分体现了他对“茶”,对“道”的理解。元代张可久更赞茶道:“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屋,藏书万卷。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均说明了对“茶”的诠释和期许,愿与“茶道”相伴,志在山水的逍遥情怀。

关于对茶的分类,均因产地、工艺、特点的不同而标准各异。如欧州把茶叶按商品特性分为红茶、乌龙茶、绿茶三大类;而日本则按茶叶发酵程度不同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而在中国,自古以来因其色泽、外形、产期与制法不同而有不同分法。当然,最早的分类记载莫过于晋时的著名高道郭璞所说的“早取为茶,晚取为茗”了。

我国从最早记载“茶”,直至近代的数千年里,对它的分法、分类,可以说难以计算。目前人们比较认同的分法是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把初制茶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等六大类。而第一类中又包含很多品种。如绿茶计有:龙井、碧螺春、大方特珍、珍眉、凤眉、珠茶、雨花、松汁、滇青、川青、陕青、闽烘青、浙烘青、徽烘青、苏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高桥银峰等;红茶计有:正山小种、烟小种、祁红、滇红、川红、闽红、越红等;黑茶计有:普洱茶、安化黑茶、四川边茶、六堡茶等等。

现在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对茶的口味、品质及评论方面也越来越杂。故一直从事及推广中华茶道文化的吴远之先生认为:假如众人坐谈茶的喜好,在说法上可能千奇百怪,各说各的好,饮茶者的赞与贬,都是对茶品味道的形象诠释。同时指出:因每个人的喜好、口味不同,在饮茶选择上需要有所了解和区分。湖北省道教协会王平副会长曾就此问题也强调:“茶”,并无绝对顶尖或最上好的,只要没有串味污染,保持清洁、净新的原自然本味——即真味就是好茶。并指出:“茶无贵贱,适口为尊”。道出了饮茶、品茶的真谛和理念。

小编推荐

中国的茶文化有哪些 中国茶文化讲究什么


对于中国的茶文化相信朋友们多多少少都有了解些吧,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平生烟酒不沾,惟一的嗜好便是饮茶。只要有空闲,便喜爱用玻璃杯沏一杯清茶。然后坐在一旁,静神观看杯中那沉浮的茶叶,放松一下劳累的身心。

中国的茶文化

用玻璃杯沏茶别有一番韵味。透过昌莹透明的杯体,可以享受更多的茶趣。尤其下班之后,独处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静静地观望着眼前杯中的变化,你会发现其乐无穷。观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蒙飘缈的雨雾,透过这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眼前仿佛会出现一幅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雨潇潇,入语驿边桥”。

那杯中的茶叶更是变幻莫测,朵朵嫩芽,缓缓舒展。或恰如雀舌,或旗(嫩叶)枪(芽尖)交错,摇曳沉浮,百态千姿,栩栩如生。细心观察,那片片绿芽上竟会看出茸茸细毫,犹如勃勃生机的春天。举杯品茗,香郁味醇,舌尖销觉茶韵清苦,细细品尝,回味之中略有甘甜。

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感受到许多,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地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地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完成了自己的全部价值。

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了,而是这杯中之水了。

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沧海人世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毕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在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融合于集体不被人所关注而沮丧,因为我们已经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茶树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树常青。

进而言之,茶叶的价值就在于溶入水中成为茶水。多好的茶叶,无论是西子湖畔的龙井,还是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不管是武夷山绝壁的“大红袍”,还是福建安溪城中的铁观音,如果不溶于水,不为人所品、所尝、所饮,对于茶而言又有何用?作为一个人,他的学识再高,能力再强,不奉献于社会,又何足道哉?生命短暂犹若一片茶叶,不必去追求那所谓的永恒,追求生前的功名显赫,富贵利禄,如果为此穷尽一生,岂不是本末倒置?

古人云:“以有涯追无溽,殆矣。”我以为,品茶之中所有体味到的感受,最为贴切的就是一杯清茶中的那种淡淡的滋味。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凡事过度反而乏味,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穷困及逸乐,因一切甘甜已经遍尝,便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就会像浆酒霍肉之徒,就算眼前堆满山珍海味,也不会有任何胃口。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又与品茶何其相似。茶,惟有苦涩,才能醒脑提神。

唐代的刘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由此可知,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对人格有操守。

正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

中国茶文化是如何传到世界各地的


中国是茶文化大国,也是茶文明的发源地,如今世界各种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基本上都是我国传播出去的,那么,你知道中国茶叶是怎么传到世界各地的吗?

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日本茶业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味。

中国茶文化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茶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我国引入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1903年,肯尼亚首次从印度传入茶种,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茶,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50年代以后茶园面积和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万里茶道

20世纪20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茶的试种。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茶,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00公顷茶园的玛桑达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茶,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进行合作。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茶。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我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1962年我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成功。

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茶种试种。7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茶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我国派遣茶专家赴玻,帮助建设200公顷的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1983年,我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0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目前,中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

茶文化--中国黑茶


黑茶,六大茶类之一,属全发酵茶。出现于103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黑茶的原料比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要堆积发酵较长时间,所以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因此被人们称为黑茶。

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茯茶),四川黑茶(边茶),雅安藏茶(黑茶鼻祖),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陕西黑茶(茯茶)及湖北老黑茶。

黑茶起源于四川省,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时茶马交易中早期。茶马交易的茶是从绿茶开始的。当时茶马交易茶的集散地为四川雅安和陕西的汉中,由雅安出发人措马驮抵达西藏至少有2~3个月的路程,当时由于没有遮阳避雨的工具,雨天茶叶常被淋湿,天晴时茶又被晒干,这种干、湿互变过程使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导致了发酵,产生了品质完全不同于起运时的茶品,因此“黑茶是马背上形成的”说法是有其道理的。久之,人们就在初制或精制过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于是就产生了黑茶。黑茶在中国的云南、湖南、陕西、广西、四川、湖北等地有加工生产。黑茶类产品普遍能够长期保存,而且有越陈越香的品质。

“黑茶”二字,最早见于明嘉庆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甘肃通志》)。此茶系蒸后踩包之茶,具有发酵特征,实为黑茶无疑。

藏茶是黑茶的鼻祖,也称南路边茶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经过32种古法制成,而且由于持续发酵的原因,所以极具收藏价值,她是古茶类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种。 四川省雅安市是藏茶的原产地,已有1300年历史。明代嘉靖年间,陕西泾阳商帮陆续来雅安投身边茶行业。他们的资金雄厚、经商有道,从明到清先后创办了10余家茶号,经营规模很快超过当地川帮,每年认“引”数额占雅安全部的三分之二,其中最有名、规模最大的是陕西“义兴茶号”,从明代嘉靖25年开办,到现代的义兴茶号已有460多年的历史,堪称中国古代商界的一个奇迹。藏茶品之“红、浓、陈、醇”。“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特殊工艺持久发 酵制作而成的藏茶包含近500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约700种香气化合物,无机物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15种矿物质。

青砖茶是黑茶中的一种,也称湖北黑茶,具有其它普通黑茶和普洱茶所没有的自然茶香。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是青砖茶的原产地,已有两百多年的生产历史。羊楼洞商人雷中万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开办“羊楼洞茶庄”,后又将“羊楼洞茶庄”更名为“洞庄茶号”。“公设茶庄于庙场,始制茶砖”(《中万公传》),茶号设在羊楼古镇庙场街中段,厂房设在观音泉下60米处,以羊楼洞茶为原料,引观音泉水制作。因观音菩萨座驾为莲花,故所产砖茶“以莲花为案,以洞庄二字为识”,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有"砖茶之源,百年洞庄''之说。古诗: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便是描写的羊楼洞著名的观音泉与洞庄砖茶史。它以老青茶为原料,经蒸汽高温压制而成,汤色澄红清亮,浓酽馨香,味道纯正,回甘隽永。青砖茶经发酵、高温蒸压、适当存放自然后发酵后,茶叶中的儿茶素和茶多酚比普通茶更易溶于水中,饮用青砖茶,除生津解渴外,其具有的化腻健胃,降脂瘦身,御寒提神,杀菌止泻等独特功效为其它茶类所不及。主要销往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西北地区和蒙古、格鲁吉亚、俄罗斯、英国等国家。

陕西茯茶出自于陕西咸阳泾阳市,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她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黑茶宗祖——渠江皇家薄片

最早的湖南黑茶是汉代时由湖南安化县渠江镇生产的渠江皇家薄片,安化素有加工烟熏茶的习惯,茶叶通过高温火焙,色泽变得黑褐油润,故称“黑茶”。黑茶也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

黑茶按照产区的不同和工艺上的差别,可以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雅安藏茶和滇桂黑茶。对于喝惯了清淡绿茶的人来说,初尝黑茶往往难以入口,但是只要坚持长时间的饮用,人们就会喜欢上它独特的浓醇风味。黑茶流行于云南、四川、广西、山东等地,同时也受到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喜爱,黑茶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主要产于湖南的安化县、陕西、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主要品种有安化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藏茶、广西六堡散茶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