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霜降,如何喝茶养生?

发布时间 : 2019-11-16
喝茶对牙齿 喝茶的好处 喝茶对牙齿好吗

喝茶对牙齿。

九月霜秋秋已尽,轻寒生晚暮。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

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白昼越来越短,阴始凝,气温骤降,霜冻出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初霜也称“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

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三候

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一候豺乃祭兽。豺捕到了野兽后,先陈列出来,似祭拜一番再食用。

后五日草木黄落。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

再五日,三候蜇虫咸俯。咸俯是垂头不动的样子,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

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

《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授衣释为制备寒衣。

毛传:“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马瑞辰通释:“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

苏轼有诗曰:“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此时树叶枯黄,唯有芙蓉花凌霜盛开,因此木芙蓉又叫拒霜花。可以的话,采几朵下来炒个鸡蛋,煮个豆腐汤,这道菜在古代,有极风雅的名字,叫“雪霞羹”,雪是豆腐,霞是芙蓉花。

白居易:“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黄庭坚有诗:“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喝茶养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写道:“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霜降之时,在五行中属土,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此时与长夏同属土,所以应以淡补为原则,并且要补血气以养胃。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霜降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要防秋燥。

重发酵的乌龙茶,如岩茶,特别是陈年岩茶、凤凰单丛;红茶、黑茶等皆宜。

饮食调养方面,此时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玉蜀黍、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等。

茶可以是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养阴润燥的柑普茶,陈皮普洱茶。

中医专家指出,防秋燥、防秋郁、防寒是霜降期间的健康防护重点。秋燥表现为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因此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苹果、香蕉等滋阴润燥食物。

老白茶、古树老生普平和甘醇,怡情去燥润肺。

晚秋时节的肃杀景象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

身体健康合适饮茶,茶又好茶放心茶,茶以清心,使人心清气爽。茶之功,“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小编推荐

今日处暑,如何喝茶养生?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进入处暑节气,炎阳不再炙烤,蝉儿不再鸣叫,热情的盛夏便渐行渐远了。妩媚的秋色在天地万物间一点一滴地开始弥漫,秋意渐浓。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从而开始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的时节。

“立秋处暑天气凉”“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这是处暑节气的特征,也是千百年来民间总结出的谚语。

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鹰乃祭鸟,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养生:

秋天阴气增、阳气减,易发秋乏之症。维持心性平稳,调养情志,方保生机元气。调整作自,缓解秋乏。饮食清淡,润肺防燥。早晚添衣,睡觉盖被。轻松运动,调养精神。

陆游诗云: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处暑雅事:

处暑之后,暑气渐止、天地始肃、疾风急雨、秋意初微。柚子润肺、莲子养心、露蝉声咽、闭窗藏扇、久眠难得。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秋色在天地万物间渐渐弥漫开来,云朵亦舒散自如,一幅“七月八月看巧云”、“牛吃河边草,我观天上云”的闲适,澄澈的天空,云彩如棉絮飞羽,纤巧轻盈。

秋日闲暇,小别书斋,访古探幽,赏花吃茶,正是此间快事。

处暑诗意:

喝茶养生:

处暑时节,气候开始逐渐干燥,此时饮茶正好补充水分,又缓解秋乏,润秋燥,怡养性情。

金秋乌龙正当令。

茶友们中间常流行“春饮花、夏饮绿、秋饮青、冬饮红”一说。秋季宜饮青茶,也就是乌龙茶。

乌龙茶介于绿、红之间,不寒不温,能清余热又能恢复津液。比如当季的春茶铁观音,此时火燥尽去,气韵从容,与时相合;武夷岩茶,“家家卖弄隔年陈”,尽管此时这年的新茶也将要焙火结束,新茶上市,但,真要喝岩茶,还是隔年的去年的所产之茶,正岩内的茶品,火气全退,韵沉稳,为最佳饮品;凤凰单丛,有清香型和近传统的浓香型,清香型的就喝本年的春茶高山茶,浓香型的陈年的凤凰单丛,顺滑温润,花果香气幽雅,饮之天高气清之感,悦人心志。

秋燥当令,白茶特别是老白茶等平和的茶类,润燥生津,煮饮老白茶,甘甜醇爽,与秋意合和。古树生普,特别是优质老生普,是为适宜。

红茶、熟普下午茶,加入蜂蜜等调饮,润养皮肤和胃。

今日大暑|如何喝茶养生?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暑”,上日下者。烈日当空,下居”者“即人或物,意思明了清晰。是以无以躲避的骄阳似火,居高临下的笼罩。东汉刘熙的训诂诗书《释名》解释这”暑“字,则说暑是煮——大地如一锅煮开之水,自下而上,开水沸腾,热如煮物。此时节,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但此时人体出汗多、消耗大、易劳累,阳气损耗多,所以此时对于人体阳气的蓄养为要。适当“少动多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饮食清淡节制,以清补、健脾、祛暑为原则,食物可适当增加苦味的苦瓜、苦菜、苦荞麦等,注意补水防晒,充足睡眠,午后小憩,上午、下午各饮茶三二杯,醒脑提神、防暑补水,以宜身心。

大暑如何喝茶

暑夏三伏天内多饮茶,要既能补水解渴养生、使体内寒气排出,但又要注意不可太热燥使火气上升。喝茶养生,入静从容,静心戒嗔,乐观待事,心火不起便不惊邪阳,神不散漫便不引邪阴,饮茶有益于避免“情绪中暑”。

俗言道:“寒有三九,热有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茶饮以“祛湿”为要。茶质优异的老茶,比如老普洱、老黑茶、老白茶等,好的陈皮普洱茶,都会有很好的当季祛湿养生、排汗之效,并且老茶不寒不火较顺和,基本上对多种体质的茶友较多适合。

茶要多喝,一日三道茶为宜,要避免太燥茶才能祛火。适当饮用绿茶,白茶亦当令,四大乌龙亦适宜,岩茶、单丛隔年好陈年亦佳,喜欢花茶的友,既观赏悦目又祛心头火。

今日立秋,如何喝茶养生?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七月节。春为生,熟为秋,熟为轻,所以秋为轻盈展翅,由此才称“飞龙秋,游上天”,秋高气爽。春花秋月,花为温馨,为繁;月为清寒,为简;由此秋夜明,秋风白,才有碧水秋素,秋水为神玉为骨。而秋明空旷,野色浩无主,也才秋波横流,秋爽媚人,秋怀难耐。

农历七月,初秋。“七月流火”的“火”其实是指火星的位置从中天西降,意味着暑退秋至。这个火星是古人所说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尔雅》称七月为“相月”,这个“相”,天气相助的“相”——天气相助而万物长成。七月还被称为“兰月”,泽兰七月开莹莹白花,有一种温馨的清香。

宋朝时,宫里在立秋有一个习俗,就是将种植在盆内的梧桐树搬入大殿,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启奏:“秋来了”,梧桐应声落叶,正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除了落叶,还有贾岛的一点新萤报秋信,暑气未尽而千百种虫已经感应到清气,在最后的夏夜“飞光千点”,发出鼎沸虫声。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此外,秋的含义,还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寒气将至未至的初秋,一年中最富诗意的时刻就此来临了。

三候

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丨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此刻。“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二候白露降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丨“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万事有迹可寻,而动物往往更敏于感受自然的更替。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农谚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

“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享受收获之乐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风俗

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烘烘,预示秋后天气能凉爽。老北京习俗,立秋日戴楸叶(妇女儿童以楸叶剪成花样,取其秋意),吃莲蓬、藕,赏苿莉、枙子花,也要吃肉,“贴秋膘”。楸树下垂的细枝称“楸线”,陆游:“摇摇楸线风初紧,飐飐荷盘露欲倾”,飐是风吹飘摇。

清代在立秋这一天,会悬称“称人”,和立夏所称之数对比,如果体重轻了,今年夏天则为“苦夏”,人在盛暑往往食欲不佳,凉风一起,是时候补回些斤两。

而秋风一来,胃口又开,就要“贴秋膘”。立秋“贴秋膘”的说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