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杯茶,静而不争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一杯红茶热量 一杯香茶叶 一杯红茶拿铁多少卡路里

【www.cy316.com - 一杯红茶热量】

余生很贵,不想活得太累,更不舍得浪费。

生命就是一场场的别离,对过去的事、对远去的人。没有人能测量出生命的长短,但却可以决定生命的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越发的平和,与时间的流逝一同安静下来。

余生有茶,更要有茶“静而不争”的态度,不惊不扰,从容且共。

余生的一切,只分为两种:与自己有关,与自己无关。

1.三观不合的人,余生不留

一生很长,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明确规定我们必须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但“三观不合”的人,真的没必要请进余生。

你说这茶好喝,他说这茶还没饮料有味道;你说这杯子真精致,他说都是装水的,卖那么贵没意思;你说周末给自己泡壶茶犒劳一下,他说现在都流行去咖啡店发个自拍了......三观不一致,聊都聊不到一起,更别说待在一起了。

其实茶不在好坏,也不在贵贱,而是贵在那一份喝茶的心情,也是贵在与你分享时相伴的时光。

一生中会遇到那么多人,其实只有少数人对你而言是特别的。

不是谁都值得请进生命里来,不是身边的人越多越好,在你需要的时候,有一个温柔的声音说:“没关系,有我在”,也就够了。

和相处不累的人,度过一段舒服的时光,才是余生最想要的生活。

2.追悔莫及的情,余生不念

缘分注定有些人是为了相遇,也会注定有些人是为了错过。缘分不是永久不变的线,它可能轻细易断,也可能随风易逝。

陪你走了一段的人,也是一段的情分。在相知的时候,珍惜彼此;在陌路的时候,祝福对方。

总要喝过很多很多的茶,才能辨得出喜爱。什么样的茶香都引人向往,却只有那么几杯,会令你难忘。

没有缘分领会到这杯茶的味美,茶人能理解,对于那些离开了的人、错过的情,也需要这份理解。

念念不忘,不一定有回响,反而还可能影响了当下的生活。cy316.COm

这也警示着我们,别把最好的留在未来,别等到无话可说的时候,才想着掏心挽留。

对于那些追悔莫及的感情,放下才是最好的解脱,发自内心的祝安好才是最有用的拯救。余生没有彼此,也要过得幸福。

3.无法改变的事,余生随缘

浓淡总相宜,喝下这一口,汤味已定,心味未定。是淡是浓,其实还是看喝的人是什么口味。

不如意的事情难免会发生,悲也是一天,喜也是一天。凡事皆有变数,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内心对事的态度。

随便是一种放弃,但随缘却是一种珍惜。正是因为尽力争取过,才有说出“随缘”的勇气;也正是爱得太深,才有“随缘”的豁达。

未来的日子,阴晴圆缺皆是明月,云淡风轻尽满美景,只想在一杯茶里寻一方安宁,凡事都能开看,都试着去接受。

人生只有两件大事:生和死。

既然一件事已经完成,另一件事又何必着急?生死都不急,还有哪些闲事值得你生烦恼丝呢?

余生,随缘便是自在,安心过好小日子。

4.余生宝贵,静而不争

前半生折腾自己,当繁华落尽,激情褪去,余生只求安静。到了一定年纪,不是没有脾气,而是不屑再去生气。

把余生的时间还给自己,还给快乐。不争芬芳,自带清香,有好茶喝,会喝好茶,就是宝贵的清福。

余生,我只想安安静静做自己,不惧岁月,不畏风霜。

余生,你想邀谁一起回归如茶生活呢?记得要好好珍惜他们。

未来的日子,阴晴圆缺皆是明月,云淡风轻尽满美景,只想在一杯茶里寻一方安宁,凡事都能开看,都试着去接受。

是啊,那些放不下的人和事儿,都要试着去放下,去接受,余生有茶,静而不争。

cy316.cOM编辑推荐

以恭敬心喝一杯茶,禅意而养生


以恭敬心喝一杯茶,禅意而养生

贤者任重而行恭

知者功大而辞顺

禅茶一味,喝茶也是养生

茶,一杯茶,参和悟在心境,心境明彻,即使市井喧嚣,人境愚拙,不过是一次品茶,品的是茶,听的是家常,赏的是世态百像。

从古至今,中国人发明的茶流传到世界各地,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喝茶有什么好处?喝茶不仅能养生,还可以治病,甚至喝茶还有神奇的修行功效。

专家常说:“治病不如防病,药疗不如食疗”。喝茶让人懂得春夏秋冬的特点,适应气候的变化;喝茶让人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规律的起居;喝茶也让人懂得调节包括饮食在内的阴阳平衡,使身体刚柔相济。

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心态和谐,人的身体和谐,做到了这些,不会伤害身体。为什么说“喝茶就是修行”呢?所以佛教禅宗里很重视喝茶,很多练习武功、内功和文化大师也很重视喝茶修行。禅茶一味,以恭敬之心来对待一杯茶,领悟的就是喝茶的过程和收获的道理,当静下心来、认真地面对一件事物时,就会发现:人生修行,恭敬以待,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加持。

禅茶一味,到底什么味

茶,天地之精气所化生。真正的好茶是有很强的“茶气”的,从我们的传统科学来说,一般心神不宁的人喝几杯好茶下去后,心就能变得安定很多,也有人喝几杯茶下去后会有很强的打嗝现象,这都是“茶气”的作用。上等好茶还蕴含有高能量的“茶气”,“茶气”能让人当下神清气爽,耳聪目明,不仅能明显改善诸如身体不适之类的小问题,而且很多修行、生活中的难题可以当下迎刃而解。

会喝茶,慢慢感受茶的博大精深,就会对各种修学精益求精的追求,对喝茶有益健康养生予以更大的传播。

用心喝茶的过程,人能感悟到静的力量,心不静是泡不好茶、喝不好茶的。心静时,就会觉察到自身的很多问题,从而反省自己,渐渐地提高自己。同时心静时也容易心定。佛家语“戒定慧”,定而后生慧,心定了往往容易产生智慧。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禅茶到底是什么味?

从修行中说

禅茶一味是对人生的苦涩鲜甜的体会

恭敬对茶,也是认真对己

茶,还讲究温而含蓄。茶既被上升到阳春白雪,茶在上层并称为琴棋书画诗酒茶;但茶又能走进生活,自古就有一句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独占一位。不只是代表茶在百姓心中的重要,它也最能代表茶谦和温雅的性情,淡泊而明性,能容天下。只有把茶的综合起来看,才最能代表茶叶的真正精髓:茶积香淡散,味苦而后甜。尤似人生少不更事,愣而不知进退,而后,逐香渐郁,人生也开始丰和日盛。

淡泊而明心。心,在心境,也在于修心。修身养性,是心性,也是意。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不要苛求别人的观点与你相同,不要期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观点。

沉淀自己的心,静观事态变迁。与人相处,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让勿究。事事都不会太满,太满无路;待人也一样,不能太苛,太苛就无友。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

恭敬对茶,回馈喝茶人

以一颗恭敬心,看身边事;以一颗谦卑心,看身边人。人心是杯子里的茶,水因为火的热量而沸腾,当欲望暴涨,唯有沉淀于心,才能安静下来,不烦不恼。

恭敬喝茶,是人生的一种状态。不要说是一杯茶,就算是白开水,用恭敬心去喝,她都会是甜的。恭敬之心,除了对人、对事,还包括我们对各种宏大的、乃至未知的事物抱有尊重和敬畏的态度。当一杯暖暖的茶,端到面前,请怀有恭敬之心,也会收获到意想不到。

恭敬、放低自己

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知止所以不殆

【寻茶记】 一杯竹叶青 尽显君子情


峨眉竹叶青属于绿茶类。现代峨眉竹叶青是20世纪60年代创制的名茶,其茶名是陈毅元帅所取。竹叶青扁平直挺似竹叶,香气高鲜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浓爽口,叶底嫩黄明亮。

名茶竹叶青,其名不亚于名酒竹叶青。“竹叶青”既是茶品种,又是其商标和公司名称。

未等喝,在绿茶体系里竹叶青茶就有鲜明的标识。一杯茶泡下去,随着水的浸润,茶叶一根一根地竖起来,或者直立于杯底,或者在水中上下沉浮,犹如茶的舞蹈,也似峨眉山上微风轻拂的竹林。

“竹叶青”之名

竹叶青是在总结峨眉山万年寺僧人长期种茶制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于1964年由陈毅命名,此后开始批量生产。1985年,竹叶青茶在第24届国际食品质量博览会上获金质奖。

据说,1964年陈毅陪同周总理出访亚非后,忙里偷闲,与乔冠华、黄镇等同志度假峨眉山。在万年寺,当家和尚以香茶款待陈毅一列。陈老总品后便问:“这里啥茶?很不错嘛!”告之乃是寺中自产的无名茶,有人趁势建议陈老总给起个名字。陈老总沉吟片刻,说道:“这茶泡开之后如竹叶,汤色也如竹之翠绿,味道也如苦竹叶清香回甜,我看就叫‘竹叶青’吧?”从此,“竹叶青”的芳名便不胫而走。

竹叶青 产地

峨眉山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产茶地,与其地理位置不无关系。尤其是峨眉半山雨量充沛、湿润多雾,被联合国专家称为世界上同纬度生物、植被保护最好的地区,这种环境特别适合茶树生长。

名山出好茶,竹叶青主产区为峨眉山海拔800~1500米的高山特定茶区。群山环抱,终年云雾缭绕,森林茂盛,茶树接受光照时间短,强度低,漫色光多,有利于茶树中叶绿素、氨基酸含量等增加。从而使茶叶香气高、滋味浓厚、鲜爽、品质好。

古人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来自峨眉山的竹叶青,吸仙山之灵气,享天地之精华,一直以其自然之韵和特有的清醇淡雅,深受爱茶之人喜爱。

竹叶青 特征

用于制作竹叶青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精细。一般在清明前3-5天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大小一致。

竹叶青成茶外形扁平光滑,翠绿显毫,两头尖细,形似竹叶;冲泡后,香气高鲜,汤色 清明,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观竹叶青茶之色,最好采用晶莹剔透的茶具来沏泡它,碧水银波,那一层清澈的绿意,最宜观赏竹叶青美色;

闻竹叶青之香,最好在茶叶沏透泡开一两分钟之后,舒卷自如,灵动飘逸,叶间泛出丝丝的金黄,彼时才会香风拂面,浸透你的呼吸,漫过你的神经;

品竹叶青之真味,则最好用天然矿泉水冲泡。甘甜可口,最能把它的香留在你舌尖。

竹叶青 冲泡

适宜用透明玻璃杯冲泡,水温不宜超过80度,不可久泡。竹叶青份量可依个人口味酌情调整,可适量多放。

置茶:

一般竹叶青茶的茶叶容量是容器中的五分之一,用茶匙均匀拨入各个杯内。

浸润泡:

浸润泡分为上投法和中投法,一般对于一些优质的竹叶青茶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冲泡。

冲泡次数:

竹叶青茶的冲泡次数约为三次,冲泡过程中要注意礼节,冲泡时姿势要有美感,对客人到来以示欢迎。

赏茶:

冲泡完毕后可以先观赏茶叶的姿态,领略茶叶的天然风姿,不过这是针对高档名优竹叶青茶而言的。

品茶:

品茶前先闻茶叶的香味,然后饮一小口,并用舌尖抵住齿根并吸气,回味茶的甘甜。

一杯黑米茶


我家的厨房里,一直有黑米,每次磨豆浆时,加两把进去,磨出的豆浆颜色变黑,再放点儿糖,喝起来浓厚香甜,让人想起小时候最喜欢的黑芝麻糊,心里感觉分外温暖。那天去好友家,发现她手里捧着一杯黑色的茶,喝得美滋滋的样子,看见我好奇,她立刻洋洋得意向我显摆:“这是我自己做的黑米茶,要不要尝尝?”

一杯黑米茶喝下去,感觉确实很好喝,赶快虚心求教了一番,回到家依葫芦画瓢,也开始动手制作。取出1斤左右的黑米,用清水反复冲洗,防止做出来的茶里会有杂质。黑米洗好了,放到一边沥出水,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然后把锅烧热,黑米倒进去,用大火炒5分钟左右,这样才能保证黑米中的水分完全蒸发掉。

接下来改成小火,慢慢炒,慢慢搅拌,直到黑米开裂,露出里面那白色的米心为止,这大约需要20多分钟的样子,一定要保持耐心呀。炒好的黑米,有着诱人的香味,将它直接放到大口的玻璃瓶里,密封好,防止变潮。每次想要喝的时候,用勺子盛些出来,放到杯子里,加滚烫的开水,如果喜欢甜,就稍微加一点儿糖或蜂蜜,焖上10分钟左右,就可以喝到又香又浓的黑米茶了。

黑米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大米,属于糯米类。黑米外表墨黑,营养丰富,有“黑珍珠”和“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誉。《本草纲目》中对它有记载:黑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的功效。对于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人来说,常喝黑米茶,更是能够抵抗致癌物质的产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最令人开心的是,如果你是爱美的女士,多喝黑米茶还可以起到消温解毒、健脾减肥的功效呢。

饮一杯轻身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饮一杯轻身茶》内容,感谢阅读!

茶是一种十分健康的饮品,不仅仅可以在身体的保健上功用明显,能使人身轻体健。更能在思想上让人完全放松下来,飘然若仙。

在古代,陶弘景就曾经在《杂录》中说,苦茶,轻身换骨。而范仲淹也曾经说过,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靠风飞。他们说轻身,固然是指身体轻盈,同时也是一种饮茶意境的表达。一杯茶在手,握住的是一份悠然。茶是苦的,生活是苦的,人人都处于这样的一种生活中,就好像佛家最喜欢说的便是世人皆苦。所谓苦,指的是各种不如意。而只要一杯茶在手,将茶的苦品习惯了,也就不以为苦。茶能解除身体的病痛,能让人在苦中品出甜头来。范仲淹讲仙人,讲的是一份超脱,茶是至灵之物,大自然的灵气汇聚在小小的茶杯中,饮茶,也是饮天地,于是心也似云,悠然飘荡,意也似风,轻盈无痕。

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负累,在饮茶的时候,应该将一切都放下,茶叶入了水,沉淀在杯底,自然散发清香。人也当如茶叶一般,自然落在实地,不要纠结,不要彷徨,不要反复思量,生活就应该是一个自然随心的状态,守本心,随缘行事。积极做事,成与不成,就无需计较。

饮一杯轻身茶,因为心头没有了挂碍,所以可以轻身。因为心头清净无尘,所以可以轻身。茶香幽幽,轻身入梦,梦中可成仙人。

本文《饮一杯轻身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我们需要一杯茶


喜欢喝茶,喜欢各种各样的茶。之所以喜欢,茶的芳香是一方面,喝茶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喝茶时的自己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自己,茶帮助我找到了自我。

身处烦扰红尘,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很难有空闲下来的时候,久而久之,我们疏远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其实很重要。

我们丢掉了一些纯真,我们学着计较利益得失,甚至开始学着算计他人。而一杯茶,让我们醍醐灌顶,让我们瞬间冷静,温暖的茶汤滋润心田,在放松下来的瞬间,我们会发现,原来天很蓝,空气很新鲜,而有一杯茶品饮的自己,很幸福。这样淡淡的幸福,像陈年的普洱,时间愈久远,感觉越独特。

我们丢掉了一些从容,我们很多时候总会显得狼狈,我们追求一切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筋疲力尽,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停下来,但多年生活的惯性不是想停就停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杯茶,需要一点自己的时间,静下来,闭上眼,慢慢品味唇齿间茶的苦涩,茶的甘甜,我们会发现,最好的风景就在自己心里,何必苦苦追寻?

我们丢掉了一些善意。我们将自己保护的很好,我们总是小心提防着他人,我们将自己包成了一个茧,保护了自己,也困死了自己,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杯茶,需要将一些冰冷融化,让整个身心以最放松的姿态融入自然,这样的自然天地中,我们会体会到久违的快乐。

倾听一杯茶 用心泡好一杯茶 茶的最高境界


禅茶文化里的八个境界

所谓茶文化,其实什么都不是,一个空名头,但是真正面对茶,你能有自己感悟,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无非是这样而已。大多时候,人是容易被他人感染的,把别人的感悟也以为是自己的,最坏的情况就是人云亦云,相反的观点都能点头称是。

我自身的经历有点怪异,也没有可借鉴性,以后有机会再说。但绝大多数人的经历都是相同的,刚开始只是喝茶,喝着喝着发现喜欢上茶,于是就想学茶。一个人应该从什么时候才算是在喝茶,我觉得是从想学茶开始的,以前那叫解渴,和喝汽水饮料没区别。真正喝茶,就是从你想懂茶那一刻开始,从你愿意去倾听一杯茶的那一刻开始。

第一个境界,初入茶道

刚开始学茶的人都是迷糊的,东家说东家的道理,西家唱西家的戏。学茶的第一个境界,就是形成主见。不管谁的说法都好,都能用心去想,去领悟,然后做出判断。不一定偏向哪一方,但至少有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的观点都是脆弱的,可能遇上某个更权威的茶人,你的观点就荡然无存了。更危险的想法就是:算了,想那么多干嘛,跟着大师就对了。

儒释道为什么能发扬至今五千年?是因为后人从他们的思想中受到了启发,发扬光大的。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听取别人的观点,然后慢慢形成自己。

第二个境界,重归迷茫

当你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就会开始形成自我,形成圈子,与你观点相同的,与你观点相左的。这个时候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各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蜂拥而至,唯心的观点,唯物的主义。对各种观点的解释保持怀疑,对各种大师表示不信任,甚至灰心丧气,认为这里头乌烟瘴气。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心里就开始迷茫,不知道上哪求知求证。只有自己踏上这条道路去寻,与你相伴的只有你的茶,这时也才是真正的学茶之旅。

第三个境界,包罗融合

从这个时候开始,你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买书,看书,结交茶友,向大师靠拢,每一个观点都会格外注意,从中剔取出赞同或反对的意见。听到相同的观点,你会感到亲切;听到不同的观点,会寻找相同的地方;听到完全相反的观点,就会觉得有隔阂。你当初的观点,已经在你心里种下了种子,长出了苗芽。你从相同意见中吸取养分,在不同意见里经历风雨。种子的根部会去寻找最肥沃的土壤,来坚实自己,上边长出枝叶,以抵挡风雨。什么时候根扎稳了,什么时候就算初成了。

第四个境界,弥补不足

经历了之后,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才能真正虚心下来求教。想要再进步,就不单单是要靠更多的见解,更多的知识了,还要表现在你的思想逻辑变得严谨了,心态气度变得谦虚了。对待别人提出的问题,心里头懂,但不要总说自己都懂。因为你懂,你就关上了一扇别人原本想为你开启的大门。遇到不同的思想时,先抛弃自己已懂的东西,从零学起,完全虚心地去了解它。

第五个境界,化繁为简

当求学所得越多,钻研得越深,知识越多之后,以往那些零碎的知识,片面的见解就都没有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融汇一串。这个时候再遇到以往的问题时,都能举一反三了。有了中心思想,化繁为简,感觉一两句话就可以了。古今的大哲学家、圣贤,都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释一切道理了。爱因斯坦发现计算整个宇宙的能量守恒,也不过是“E=MC^2”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道理看得越透,越是无话可说。反而初学之人,专业名词越多。

第六个境界,运用自如

学茶到了这个程度,已经不再高谈论阔什么问题了。一件大事可以当成小事来说,一件小事可以包容着不说。不喊腔调,实实在在地去引导他人学茶,甚至劝你。对待乐意学习的人用乐意的态度,对待无心学习的人随喜随缘。

第七个境界,下山

学茶的旅程犹如登山,一览众山小是畅快的,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何其之难。顶峰之上再无路,怎么办?下山吧,这趟旅程酸甜苦辣都尝过了,山顶还有什么好留恋?自以为成为大师,沾沾自喜吗?看着初学者像看着当初的自己,感觉良好吗?这不是“不与培娄为类”,实为自大自满之心已生,要不得,还是下山吧。

第八个境界,生活茶

学茶之旅到此已经结束,但是否都已经忘了学茶的初心?嘴刁了,要求高了,讲究排场了,这不是你该学到的东西。俗话说: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很多人知道这两句话,但是为什么前后两句都有的,就只有茶,很少人知道。因为只有茶,可高可低,能入禅,亦能入世。但凡人终究不是出家人,一味追求禅茶并不正确,所以生活茶,才是学茶的最终回归。佛讲:父母即是佛,侍奉父母便是侍奉佛。学茶亦如是,用心泡好一杯茶,给你的父母、亲友,这才是学茶的最高境界。

茶密修养万物“若动而静,似去而留”


关于无常与空的关系,僧肇在《注维摩》如此阐述:万物实相是不生不灭的,万物“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动即静,静即动,动静不二,其实说的也是无生无灭毕竟空的道理。僧肇这样就以不二法门深化了对“诸行无常”这一法印的理解。“若动而静,似去而留”——《物不迁论》这本极具哲学思想的论文就是集中论证这八个字的。

所以还不理解,没有体悟“无常”的人,还执著在事情、人情、社会、机会的稳定不变的人,是不会理解禅修对人生的实际含义,去参加各种形式的禅修,不过在骗人骗己,换一种形式娱乐而已。好像小孩子很开心地把遥控汽车当真车玩一样。

罗什师说“无常”是空的初相,禅修就是为了契合本性,而本性是空。

所谓的“相”是“色相”。“相”不是形象,也不是念头中的各种心态,“相”是精神和外在物质不分裂,“色即是空”,精神肉体融合而产生的心中的现象。

“初相”就是刚开始产生的境界,在无常的心态中,产生的第一禅境。

佛法中的“三法印”中,“涅槃寂静”是说涅粲是空性,性空境界。

“诸法无我”是法空境界,法无主宰。法空就是人空,我空,一切皆空,所以正在修的人是空的,法也是空的。

“诸行无常”中的行是什么意思呢?广义上说是指身心,一切行为、思想的变化,包括脏腑的功能、念头、情绪、思维等等都是诸行。诸行里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吃饭、睡觉、思想,一切都是无常的,无常就是变化,《易经》中易的意思就是变化。

无常就是空,空有分别吗?空就是空,空包括了无常,比如说空是宇宙,无常就是太阳,是进入宇宙的一个初级通道。

空是人的本性,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是依靠修得到的,但出世间的智慧亦有深浅。

智慧和空有什么差别呢?空是宇宙法则,老子说的“自然无为”。慧是空的法界,如何让人获得逍遥自在昵?老子说“无为而为不为”。从生命的角度看身心灵,灵就是空性,灵性的空性如何不约束,逍遥自在呢?取决于心(大脑意识),心态和灵性相应的能量就是智慧,故禅修重视智慧。

只有智慧的能量才可以让我们当下的心契合本性。生活中心态和灵性分不开,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无常是空的初相,这好像大海中的水一样,人们看到的无常现象是海水的表面的波浪,只是水深则静,相对外在的波浪尽管不停在变化,但水的本质不变,变化的只是深浅的差异而已。 我们现代人不重视精神的力量,不重视本性,所以往往被物质、欲望、人、事带着,苦乐交替,反复无常,漫无目的,无聊空虚。一味追求事业成功、权力财富,忽略了自己身心灵的修养,既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世上,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能量,一生被动地生活,被动地被安排,被选择,被淘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