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审评里各种香味到底是什么味?有没有标准味供学习?

发布时间 : 2019-11-16
哪种茶叶没有嫩叶味 茶叶味淡 真正的红茶是什么味

哪种茶叶没有嫩叶味。

茶叶审评中的香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尤其是对于绿茶、红茶来说。对于普洱茶来说,香这个指标会相对弱化一点,我们将香这个指标分量个层次来说一下。

1、香应该从干茶香、开汤后茶直接散发出的香、挂杯香、茶汤香四个指标来判定。如果这四个指标都不错,那就是上品,可现实中这四个指标都很好的茶并不太多,大部分都会有某种的缺憾,不会让人特别满意。

2、茶香的类型,以云南普洱茶来举例,有蜂蜜香、花蜜香、花香、水果香、木香、干果香等等。花香又分为兰花香、玫瑰香、桂花香等等,太多种了。水果香有梅子香、橙子香之类,不胜枚举。绝大多数茶都有上述这些香味当中的几种混合,并不是单一的香,说某种茶有什么香一般指的就是其中的那种香比较突出一点。普洱茶香的层次感是比较富的,同一泡茶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会体验到不太一样的香。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一下:普洱茶的香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茶香有的比较飘、有的比较沉,有一种重量感,茶汤入口后那种香是往喉部沉的,比如老班章之类。

普洱茶的香味是没有标准来提供学习的,这是因为普洱茶是一直处于变化中的,它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有不同的感觉,并且存储地不同也会有不同。因此只能通过多品尝,多接触才能掌握住不同品种普洱茶的香。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叶的太阳味,是什么味?


太阳味是什么味?有太阳味和没有太阳味的茶,有什么区别吗?一起来了解。太阳味是什么味?有太阳味和没有太阳味的茶,有什么区别吗?

1、晒青毛茶

这个问题实则涉及到普洱茶制作工艺的一个环节——晒青。

指日光干燥,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的保留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普洱茶是晒青毛茶,也是由此。

晒青工艺现在也有很多讲究:

第一:尽量离开地面80~100厘米,在专门搭架的架子上晒干。

第二:晒青毛茶的晒干,最好使用“分段晒干”:揉捻成条的茶胚,含水量约58~60%,在晒青初始时的第一阶段,主要以走失水份为目的。

所以,应“薄摊快晒”,厚度在一厘米左右,待表层茶胚色泽变为墨绿(暗绿)时,翻动一次,继续晒干。

待到用手轻轻触压茶胚表面,有刺手感,折条弯而不断时,茶胚含水量约15-20%,俗称“八成干”,进入晒青的第二阶段,其目的是“促醇退涩”、“除苦提香”。

此时,应厚摊慢晒,厚度可达4~5厘米(2~3簸箕合并晒),既利用部分“湿热作用”除去部分苦涩味,促进滋味的醇和。

又要延长晒青时间,厚摊(此时已不会闷黄了)晒到足干(折梗即断),发展“日晒味”,形成独特的晒青毛茶品质风格。

2、太阳味

这里的日晒味就是“太阳味”,就是在这个晒青的过程中产生的。

太阳晒干,温度相对没有机器的那么高,时间较长,能较多的保留鲜叶的天然物质,有利于普洱茶物质转化。制成的茶滋味浓厚,且带有一股日晒特有的味道。

我们知道晒过的被子给人得感觉是很好的,在春茶中,太阳直接晒干的茶,就会微微给人这样的气息,就是我们俗称的“太阳味”。

类似清鲜味和青草味的自然味道,但整体感觉比较难以形容。

当然如果成品茶如果经过直接的光线照射,也会将太阳的味道带进茶中。只不过这种情况下阳光会破坏茶叶中的内含物质而产生变质,此时的味道称之为“日光臭”。

说得玄乎一点,自然条件下的干燥茶叶是吸收了天地间的精华,充分与自然接触,形成了独特的晒青普洱茶味。

3、晒棚茶

晒棚:即透明瓦棚做得一种叫做晒棚的东西,在里面闷干的普洱茶。这些晒棚基本就是一些塑料的、简陋的瓦棚。

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茶农是用竹子或者木头搭起来的龙骨撑起塑料薄膜,作用就是避雨。

云南古茶山,整个古茶园是围绕澜沧江流域的,整个流域有旱季有雨季。比如春茶,就属于在旱季,这个时候,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待晒干的茶叶放在簸箕里,在太阳下直接晒干。

但是在雨季,以及秋天的前半部分,茶山的雨是非常多的,几乎每天都有。

以前的云南古茶山,雨水茶、秋茶品质很糟糕的,汤水浑浊有异味等等。实际就是因为下雨就把待晒干的茶叶收进家中,形成一定的阴干,并且可能造成半烘干的情况,对普洱茶的本质损害较大。

并且在茶农家中,本身就存在一些生活的味道,会对茶叶造成污染,所以异味比较多。干燥时间长,并在这个阴干的过程中、晒的过程中,有产生了一些发酵,甚至是变质。

近些年有地方政府还有茶农本身发起,大规模的开始改造自己的初制环境,尤其以晒棚为主。

4、晒棚的作用

晒棚的出现,很好的作用就是避雨,并缩短了一个阴干的时间。

晒棚当中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能使茶快速晒干,同时不会吸附茶农家里面的一些生活异味、生活气息和烟味。

茶农收入与茶有关,晒棚避免了初制环境中造成茶叶变质的一些情况,对整个产业的正面作用是非常大的。它把整个地区以前参差不齐的品质,以及规模较小的初制所的茶的平均水平往上抬了。

5、晒棚茶与阳光直射茶的差异

一部分从业者认为:是晒棚会减少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少了干燥过程当中太阳对它的照射产生的一些作用,会减少太阳味儿,会减少香气,会减少鲜爽度。甚至影响晒青茶的一个后转化的作用。

也有认为:阳光的日晒干燥,起作用的主要是阳光中的红外光谱,它通过照射茶叶提升茶叶的温度达到干燥的作用。保留阳光中的红外光合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紫外线对茶品的破坏,是毛茶干燥工序的要义。

透光晒棚,遮蔽部分紫外线,又可让红外光线提温,达到高品质。

晒棚茶和阳光直射的茶,具体有多大差异,并没有科学严谨的证明去论证。晒棚茶的品质就是少了太阳味。

从口感上看,是有一些轻微差异,但是实际差异不大。因为从初制、炒制、揉捻,整个过程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干燥环节时间长短的一些变化。

好茶有没有标准?


对于美的东西,人类其实都有共同的点,举个例子,世界十大小姐选美,大概全世界的男人都觉得美。

于美,大致相同,其实这就是标准。

再举一个例子,全世界的语言不相通,但是,听到美妙的音乐,人人皆可以起舞,这一点也是共同的,也就是大家都是喜欢“审美”的,而不是审丑、审怪、审假。

落实到普洱,道理一样,我们都喜欢审美,外形的美,汤色的美,香味的美,滋味的美。

喝茶,是美好的事,如同欣赏音乐,如同欣赏油画,如同欣赏美人。

有没有人喜欢花杂的叶底?

有没有人喜欢浑浊的汤色?

有没有人喜欢六六粉刺鼻味?

有没有人喜欢锁喉的感觉?

正常来说,是没有的。

之所以有人喜欢霉味扑鼻的所谓百年老茶,是听说是“百年”,是听说价值100万,其实都只是听茶而已。

有人喜欢这样的茶,那是因为在庙堂之上贵人在旁,喝的是人脉。

总而言之,类似的喝茶,是用耳朵在喝,用眼睛在喝,不是用嘴喝。

世人,听茶者众,喝茶者寡。

那么,问题还是存在,普洱到底有没有标准呢?或者说美好的茶到底有没有标准呢?

有的,一定有。

种植、采摘、加工的标准从计划经济事情到现在一直都有,而且法规在不断地完善,只不过,如今的体系是市场是概念行走,而法规不在。这一块,我们暂且放下,先来从茶客的感受上分析,茶客是倒秩序的过程,即从茶汤、茶饼反推制作工艺、种植情况等等,我们先来谈品鉴标准。

有人会说普洱无标准,甚至茶叶无标准,并举例有人喜欢班章的霸道,有人能喜欢易武的柔,其实,这是个误区,这明明是一个偏好的问题,并不涉及孰优孰劣的问题。

举例而言,如果拿到班章茶,却做丢失了班章茶的风味,那就不是班章茶了,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班章味,或者是霸道味。那么好了,所谓的霸道也好,班章味也好,不就是茶行业内部认可的标准吗?

如果我们把易武薄荷塘做出冰岛味,那还是易武茶吗?

再往前推,88青和8582都是80年代的老茶名片了,如果88青和8582都是一个味,那市场首先就会疑问,是不是把7542换了大票就叫8582。事实肯定不是这样,这两款茶的原料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口感也有明显的差异。

其实,所谓的标准,只是一个基础。这里面在细分为好茶的标准,正常茶的标准,劣质茶的标准。

标准是某一价值空间的一个取向,比如好茶有其共通之处,不仅仅是口腔的感受,身体也有感受,市场上谈茶气也好,谈回甘也好,其实都是说明茶叶本身的内含物质在起作用,喝到劣质茶,锁喉,刺鼻,身体感受自然不好。

当然,不同层次的喝茶标准也有所不同,道理如同喝酒,从来没有喝过酒的标准与喝酒十年的标准不是一个体系,喝茶亦然。

于我而言,好茶的标准,第一是真,第二是安全,至于口感的选择,这是习惯,是身体的各种感受,更是茶饼喝到肚子里的累积。

茶叶的发酵到底是什么?


说起茶叶,大家常常说全发酵、半发酵、轻发酵,这跟我们常见的发酵食品酸奶、葡萄酒、食醋等,是同一个发酵吗?他们有什么样的不同?一起了解一下茶叶的发酵。

什么是发酵

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发酵现象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了解它的本质却是近200年来的事。微生物生理学严格定义的发酵:有机物被生物体氧化降解成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统称为生物氧化。

工业生产上定义的发酵,工业发酵。

工业生产上笼统地把一切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实现的工业生产均称为发酵,比如啤酒酿造、味精生产等。食品中的发酵:发酵食品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黄酒、啤酒、葡萄酒等。

茶叶的发酵,生物氧化

人们常说,中国茶叶按照发酵程度的不同以及综合制法,分为六大茶类。但这里的发酵一词,在中国茶叶的惯用语境中,则与上述微生物发酵全然不同。

在茶叶中,同一片绿叶是通过控制生物氧化而被加工成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这一过程也被错误地称作发酵。

这一过程更像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也许更应该被称作生物氧化。茶叶的生物氧化是细胞壁破损后,存在于细胞壁中的氧化酶类促进儿茶素类进行的一系列的氧化过程。

在茶叶的细胞里,儿茶素类存在于细胞液中,而氧化酶主要则存在于细胞壁中,而非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所以需要使细胞壁破损。这也自然解释了发酵茶需要揉捻的原因。根据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也就区分了全发酵、半发酵、轻发酵。

在红茶中,多酚类氧化程度很高,则称之全发酵;乌龙茶中多酚类的氧化程度约一半左右,则被称为半发酵。

例如在红茶加工中,发酵目的是使叶子中所含儿茶素氧化。叶色由绿色转变成铜红色,生成红茶特有的颜色。茶叶液胞膜受损伤后,液泡内的多酚类、氨基酸等物质,逐步被氧化,同时由于儿茶素氧化,使叶子中一部分物质进行化学作用,生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

由于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加工工艺和制法丰富多彩,品质形成的界定各有不同,在有些茶叶的制作和品质形成过程中,除了上述的除自身酶促反应的生物氧化意义上的发酵外,有些环节也会有微生物也会参与。

例如,普洱茶熟茶的渥堆发酵过程,除酶促作用外,也有微生物的参与。

经分离研究,主要的微生物有黑曲霉、米曲霉、棒曲霉、灰绿曲霉、根霉、乳酸菌及酵母菌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区分清楚微生物参与的发酵和生物氧化意义上的发酵,否则,概念上的含混不清,容易导致大家对茶叶品质形成机理的误读。

茶叶的太阳味,究竟是什么味?


太阳味是什么味?有太阳味和没有太阳味的茶,有什么区别吗?一起来了解。

1、晒青毛茶

这个问题实则涉及到普洱茶制作工艺的一个环节——晒青。

指日光干燥,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的保留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普洱茶是晒青毛茶,也是由此。

晒青工艺现在也有很多讲究:

第一:尽量离开地面80~100厘米,在专门搭架的架子上晒干。

第二:晒青毛茶的晒干,最好使用“分段晒干”:揉捻成条的茶胚,含水量约58~60%,在晒青初始时的第一阶段,主要以走失水份为目的。

所以,应“薄摊快晒”,厚度在一厘米左右,待表层茶胚色泽变为墨绿(暗绿)时,翻动一次,继续晒干。

待到用手轻轻触压茶胚表面,有刺手感,折条弯而不断时,茶胚含水量约15-20%,俗称“八成干”,进入晒青的第二阶段,其目的是“促醇退涩”、“除苦提香”。

此时,应厚摊慢晒,厚度可达4~5厘米(2~3簸箕合并晒),既利用部分“湿热作用”除去部分苦涩味,促进滋味的醇和。

又要延长晒青时间,厚摊(此时已不会闷黄了)晒到足干(折梗即断),发展“日晒味”,形成独特的晒青毛茶品质风格。

2、太阳味

这里的日晒味就是“太阳味”,就是在这个晒青的过程中产生的。

太阳晒干,温度相对没有机器的那么高,时间较长,能较多的保留鲜叶的天然物质,有利于普洱茶物质转化。制成的茶滋味浓厚,且带有一股日晒特有的味道。

我们知道晒过的被子给人得感觉是很好的,在春茶中,太阳直接晒干的茶,就会微微给人这样的气息,就是我们俗称的“太阳味”。

类似清鲜味和青草味的自然味道,但整体感觉比较难以形容。

当然如果成品茶经过直接的光线照射,也会将太阳的味道带进茶中。只不过这种情况下阳光会破坏茶叶中的内含物质而产生变质,此时的味道称之为“日光臭”。

说得玄乎一点,自然条件下的干燥茶叶是吸收了天地间的精华,充分与自然接触,形成了独特的晒青普洱茶味。

3、晒棚茶

晒棚:即透明瓦棚做得一种叫做晒棚的东西,在里面闷干的普洱茶。这些晒棚基本就是一些塑料的、简陋的瓦棚。

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茶农是用竹子或者木头搭起来的龙骨撑起塑料薄膜,作用就是避雨。

云南古茶山,整个古茶园是围绕澜沧江流域的,整个流域有旱季有雨季。比如春茶,就属于在旱季,这个时候,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待晒干的茶叶放在簸箕里,在太阳下直接晒干。

但是在雨季,以及秋天的前半部分,茶山的雨是非常多的,几乎每天都有。

以前的云南古茶山,雨水茶、秋茶品质很糟糕的,汤水浑浊有异味等等。实际就是因为下雨就把待晒干的茶叶收进家中,形成一定的阴干,并且可能造成半烘干的情况,对普洱茶的本质损害较大。

并且在茶农家中,本身就存在一些生活的味道,会对茶叶造成污染,所以异味比较多。干燥时间长,并在这个阴干的过程中、晒的过程中,有产生了一些发酵,甚至是变质。

近些年有地方政府还有茶农本身发起,大规模的开始改造自己的初制环境,尤其以晒棚为主。

4、晒棚的作用

晒棚的出现,很好的作用就是避雨,并缩短了一个阴干的时间。

晒棚当中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能使茶快速晒干,同时不会吸附茶农家里面的一些生活异味、生活气息和烟味。

茶农收入与茶有关,晒棚避免了初制环境中造成茶叶变质的一些情况,对整个产业的正面作用是非常大的。它把整个地区以前参差不齐的品质,以及规模较小的初制所的茶的平均水平往上抬了。

5、晒棚茶与阳光直射茶的差异

一部分从业者认为:是晒棚会减少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少了干燥过程当中太阳对它的照射产生的一些作用,会减少太阳味儿,会减少香气,会减少鲜爽度。甚至影响晒青茶的一个后转化的作用。

也有认为:阳光的日晒干燥,起作用的主要是阳光中的红外光谱,它通过照射茶叶提升茶叶的温度达到干燥的作用。保留阳光中的红外光合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紫外线对茶品的破坏,是毛茶干燥工序的要义。

透光晒棚,遮蔽部分紫外线,又可让红外光线提温,达到高品质。

晒棚茶和阳光直射的茶,具体有多大差异,并没有科学严谨的证明去论证。晒棚茶的品质就是少了太阳味。

从口感上看,是有一些轻微差异,但是实际差异不大。因为从初制、炒制、揉捻,整个过程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干燥环节时间长短的一些变化。

喝茶时,“无味之味是至味”有没有道理?


无味之味是至味,一直是茶界的一个公案。这个句式很有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的意味。

可若觉得最生动的,却还是乾隆皇帝的一段轶事: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久慕西湖龙井之名,特来杭州品饮此茶。待茶农泡好,乾隆轻啜几口,一下子竟没能感受到其中的真味,颇为失望之下,遂在纸上写了四个字:“淡而无味”。接着,又喝了几口,才面露异彩。细细观之,汤色碧绿,芽芽直立,煞是好看。几番啜饮之下,回味甘甜,唇齿留芳,于是又写下八个字:“无味之味,乃是至味。”

无味不是没有味道,而是平淡之味。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陆次云的知县写了一本《湖壖杂记》,里面有这么一段话:「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旧时士大夫饮茶,追求的是茶的清香,味的淡雅。

他们眼中的好茶味,并不是震撼人官能的浓冽霸道,而是如“太和之气”一般的隽永飘逸,又如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无味之味”。

这种味,与其说是对口舌间产生的生理反应的一种体会,倒不如说是哲理上的认同,所以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恬淡为上。”

无味之味,即是淡味。无味处为真味,所谓真味,就是物质的自然味道与基本味道,它是其他味道的基础。

而对于六大茶类来说,不论是什么茶,都在追求茶叶本身的真味,讲究一泡茶的正味,不苦不涩,不张不抑,五味调和,而这恰恰与平淡之味不谋而合。

明人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说:“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大凡香重浓而不清,味重苦而不醇,色重深而不净,都不能说是好茶。

淡味乃至味,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从茶叶内质上来看,对味觉感官起决定性的成份为: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其分别对应了:涩、苦、甜与鲜爽。是以,一泡茶里面,茶中内含物质的平衡协调性好,茶氨酸含量越高,相应的甜度、鲜爽度就会越高,刺激性低,喝起来也就更为顺滑,便会让人感觉淡。

同样是“淡”,在不同茶身上品饮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好比,你不能用岩茶来与绿茶相比,比较下去肯定是后者更“淡”,但品种不同,没有可比性。

此时说的“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茶质的单薄,而是一种饱满高足的韵道。

这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听一曲古琴弹奏时,一个乐句与另一个乐句之间几乎稀不可闻的“余音”,似有还无。这种处在感官界限边缘的滋味,最是精微纤细,淡泊得几乎无味,却总让人意犹未尽,不用心领会是尝不到的。

孔子云:“质有余也,不受饰也。”从有色上升到无色,有味升华为无味,从而使本色朴素的味道成为至美。而淡,正是贯彻始终的一抹滋味,读懂了淡,也就理解了茶的无味至味。

"勐海味”到底什么味?


经常被茶友问到,“什么样的味道是勐海味道?”回答了很多次,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除了多喝、多对比之外,对茶的滋味常识也要多了解一点,才能更好的体会勐海茶的特点,也就懂得了“勐海味道”。

勐海茶,滋味浓醇,苦涩皆有,显厚重,常常让茶客魂牵梦萦的,最具风格的“勐海韵味”,多数茶客谓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种韵味可以用最简单的词汇描述:“协调性”、“苦涩味的协调性”。

勐海茶,“苦”与“涩”的协调性是较好的,滋味浓,苦涩俱佳,但苦味稍占上风,在口腔里的余味是苦为主,即通俗说的勐海茶是“苦底茶”。

苦为余味,往往带来清凉的感觉,回甘的感觉。涩为余味,由于收敛性的刺激作用,口腔会有失水的感觉,带来的是燥的感觉,有些不舒服。

有些地域的茶,滋味也浓,耐泡,许多茶友喝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好像没有“韵味”,为什么?实则,这种茶的“协调性”不够好罢了。

往往这些茶,有的,苦味不够,偏甜,而涩味又来得太长,没有韵味由此而生。有的,只有苦,没有涩,没有生津,显得空荡,给人以寡水般的感觉。还有的,苦涩皆薄,微甜,没有力道,自然其韵味,只能是无味之韵味了。

从茶品内含物的说,主要是三大类物质,茶多酚(显涩,兼有一定的苦味)、生物碱(咖啡碱为主,显苦),以及氨基酸类物质(鲜爽度的来源)的配比,也就是这三种物质的含量多少,决定茶品的“协调性”,即韵味。配比合理,独具韵味。这里说“配比”,好像说是人为似的,实际上,是“茶区、茶种、天时、地利、人和”使然。

当然,通过合理的拼配技术,解决普洱茶的韵味问题,这是普洱茶精制加工厂的使命。有优秀韵味的配方普洱茶,受到茶友的亲睐,这是普洱茶的魅力之一。

茶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茶是一种饮品,有人说茶是一种心情,有人说茶是一种生活。皇室贵族爱茶,文人墨客也爱茶。无论琴棋书画还是柴米油盐,都离不开茶。那么茶到底是什么呢?

中国茶的品种很多,有白茶、绿茶、青茶、黄茶、红茶、黑茶,每一种茶又有很多品类,可谓多姿多彩、五彩斑斓。

不同的茶,有如不同人的群体和年龄阶段。

白茶,有如少年儿童。香气清淡,汤色透明。品饮白茶,仿佛看见一个天真烂漫、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真实,没有太多的承载;他解渴,给人带来愉悦的心境;他明朗,给人一种期待。

绿茶,犹如十六岁的花季少女。淡淡的甘甜,略带青涩,有茶香,但是不耐泡。花季,少了一份深度和厚度,却多了一分轻盈和清新,让人跃跃欲试。

铁观音,清香型铁观音恰如淑女般婉约、典雅。闻之,芬芳扑鼻;饮之,甘甜顺滑;品之,柔美细腻。那是一种含蓄的韵味在舌喉间蔓延,回甘悠长,令人神清气爽。浓香、韵香型铁观音犹如少妇,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多了一份韵致,散发着馥郁的芳香,沁人肺腑。

大红袍,亦属于青茶,大红袍霸气、大气、有力度,有如男子汉的阳刚之气。武夷的灵山秀水滋养了大红袍的醇厚和独特的“岩韵”,使之余韵隽永,有如男子汉的侠骨柔肠。

红茶,红茶是什么?红茶有如中年的男女,少了一些个性,多了一份包容。他稳重、柔和、圆润,体现了一种中庸之道。红茶有着平易近人的气质,他具备比较强的兼容性,适合调饮。

普洱,属黑茶。窃以为他就像有智慧的老者。看似喝茶却无茶,道似无茶却有茶。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乍一看似乎不那么起眼,而当你走进他内心的时候,他智慧的光芒和返老还童的精神却能带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洗礼和顿悟。

好茶似人,细品出真味。好茶又不仅似人,它可以折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道茶从种植,生长,采摘,至制作,命名,再至观其形,听其声,闻其香,品其韵,而后斗茶、赛茶、诗词歌赋,进而感悟升华,早已超越了一般的物质形态,它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传承。

茶,高雅、婉约、流畅、多姿又那么的平实无华。

新茶到底有没有火气?


转眼又到新茶上市季节,接下来还有好多的茶叶等候着精制,可是问题来了...

常有人说起,新茶“火气”较大……

刚刚炒制的绿茶应该放置一段时间再喝…

这常说的“火气”,是怎么回事?

“火气”二字确实有点玄…

新茶上市季,我们来谈谈“火气”。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火气”

清初周亮工写有《闽茶曲》十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雨前明后但嫌新,

火气未消莫接唇。

藏得深红三倍价,

家家买弄隔年陈。

由此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新茶的上火现象。而且,即使今天,过多的饮用新茶,对部分人也确实有上火的现象。

注意:这里讲的虽然不是绿茶,但是可以给我们一定参考,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火气。

如何解释“火气”?

一、中医理论看“火气”。

中医主张用食物性味的偏胜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把食物划分为“四性”、“五味”,其中“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真真是大道至简,简单来讲就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寒凉性;能减轻和消除寒证的食物属温热性。

按照中医理论,刚加工的茶叶会造成热症,即属于温热性。这种火气需存贮一段时间才会消失。

当然由于受到客观原因的限制,中医对“上火”的诊断与治疗也比较含糊,只有临床的实践经验,并无西方科学逻辑的检测指标体系,这也是中医实践性的特点。

二、现代科学研究看“火气”

现代医学认为,上火与感染、微循环障碍、胃肠病、营养缺乏、情绪紊乱等有关。其中细化到微观,可能跟局部水分的变化,导致的能量过剩相关,这甚至有点像吃雪时的感受。

下面是关于此事的硬科普:

对食物“上火”而言,高温导致食物结合水丢失,食用时,食物和水的氢键重新结合,释放过剩能量是导致“上火”的一个的重要原因(何汝帮,2008)。

食物中水分子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为自由水(游离水),100℃的条件下加热时,就会脱离食物而失去;另一种是结合水,它与食物中营养成分分子(蛋白质等)形成氢键而结合,它需在更高的温度条件下(一般在120℃以上)加热才会失去。

曾荣今等学者(2002)实验结果表明炒花生导致花生中氢键破坏、结合水丢失。当我们摄入炒制的花生时,食物中成分又重新与口腔内的水分子结合,氢键恢复形成,氢键恢复导致释放过剩热量,释放过剩热量从而可能引起“上火”。

同时由于形成氢键,恢复结合水,还会在短时间内消耗口腔的自由水,造成口腔内自由水分暂时相对短缺,使得口腔粘膜表面的自由水与结合水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钠泵活性增大,能量代谢活动增强,产生的热量随之增多,局部的能量过剩,从而导致一种非感染性炎症———“上火”。

此外,对茶叶而言,上火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与儿茶素还有异构化作用以及咖啡碱与儿茶素形成氢键过程,释放能量有关(钟秋菊,2006)。新茶在加工中,儿茶素发生异构化作用,在热作用下,由顺式儿茶素转化成反式儿茶素,品饮时,容易发生异构化,释放能量。咖啡碱同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在高温(100度)时呈游离状态,品饮时,随着温度的下降,形成氢键缔合物,氢键的形成会释放能量。实验数据显示,名优绿茶贮藏前两个月内降幅最大的是咖啡碱和EGC、EGCG等儿茶素类。

同时,茶叶中的活性较强的儿茶素、咖啡碱和生物碱等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对人的胃粘膜有刺激作用,有可能让少部分有特异体质的人产生胸闷欲吐、腹胀、腹痛等不适感。

然而,一般新茶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经过半个月的时间,其“上火”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以至几乎可以忽略。

当然,这还得看人,如同食用桔子上火的认识一样,它们确实有此现象,但也是因人而异,毕竟凡事适量适度就好。

茶店到底有没有暴利?


爱喝茶的朋友不论闲暇时光都爱泡杯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不爱喝茶的朋友也开始接触茶了。因此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过年过节,我们少不了买茶。如果身边有认识的朋友开茶店,难免会去店里光顾。

但是,经常有人在朋友店里拿了茶之后犯嘀咕,自己拿的茶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朋友会不会赚了自己不少钱?

尤其现在很多线上商城,大家获取茶叶的价格信息渠道越来越多,就免不了要对比一下价格。

对比起来,自己在朋友店里拿的便宜了还好,觉得朋友够意思,会做买卖,心里很高兴;但是,拿的贵了就觉得朋友“不够意思”有点赚钱没够的感觉,心里觉得很憋屈。

事实是怎么样呢?真的如大家想的那样吗?

茶店没有暴利

十多年前,由于市场信息不透明,茶叶价格偏高,茶店利润也高。

近几年,随着三公消费限制和消费者换代升级,再加上电商渠道的冲击,来茶店买茶的人流量明显下降,店老板也发愁。

所以,为了经营和走货,对于熟人来店里拿货,更多的是走量,更别担心他“不够意思”了!

他们不敢多赚你钱,相反茶店在卖给熟人产品的时候,一般会想尽办法以最低的价格,给你拿好的产品、新的产品,因为熟人的一次不满意、小顾虑可能会丢掉一个长期的顾客源!

朋友店里的茶有保障

从认识的朋友店里拿茶肯定是相对安全的,因为他们卖给熟人的茶,一定是从正规渠道上的货,是有保障的。并且正规渠道的茶叶都价格透明,基本茶店老板卖给熟人的茶叶很少加价!

可能又有人问了,为啥同样的品牌,不同的店里卖不同的价格呢?没错,有需求就有假货的生产,有的网上号称9块9元/饼的老班章你敢买吗?

现在的茶类产品很复杂,不谈假货,一饼名字、包装都差不多的普洱,可能就不是一个企业生产的,这样你能比价格么?

所以,如果不是专家,买茶还是去认识的店铺靠谱。买到好茶才是王道,毕竟送礼送的就是个面子!

朋友店里有附加服务

有些人在认识的店里批量拿茶,大部分可能不是自用,更多的是用来送人、做活动、公司采购等。

你去认识的人店里拿货,大多时候店老板已经无形中附加了不少服务,比如开发票、送货、赠送个额外礼品等。

往往这些服务有的店老板是不好意思跟购买者讲的,他图的就是你满意了能给店里介绍更多的顾客。因为,很多店老板都知道,培养一个老顾客不容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