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茸毛与茶叶风味品质的联系!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叶与茶叶的区别 茶叶与保健 白糖与茶叶

【www.cy316.com - 茶叶与茶叶的区别】

茶叶茸毛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品质成分,对干茶风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福建农林大学的老师们曾将白毫银针的茶身和茸毛通过筛孔分离,分别测定茸毛和茶身的生化特性。

茶叶茸毛中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成分均极显著低于茶身中的含量,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茶身中的含量,茶树嫩梢的茸毛具有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特性,对茶叶风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茸毛密度、长度与绿茶诸品质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茸毛与绿茶外形的关系最密切。

绿茶制作过程中,鲜叶经杀青、揉捻,部份茸毛脱落,沾附于茶叶表面。成茶冲泡后,茶毫溶于茶汤中,因茸毛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其它有效成分,从而增进了茶汤香气和滋味。高档名优茶(如碧螺春、君山银针等)的茶汤滋味醇厚,香气清高,除茶鲜叶细嫩,内含物丰富外,茸毛多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芽叶茸毛多,对大多数茶类说是一个优质性状。幼嫩芽叶茸毛多,制出来的茶叶多具毫香,毫多的干茶鲜爽度也会高一些。但是茶叶上茸毛的多少并不是判定茶叶质地好坏的唯一标准。

茶叶的品质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单单是要看茶叶的茸毛、茶叶的嫩度。茶毫多或者显毫是某些干茶茶品的特点之一,我们可以去欣赏它,但也无需过分追求。

精选阅读

茶叶茸毛对茶叶风味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茶叶上的茸毛就是茶树嫩梢上面的茶毫。嫩梢上面的茸毛是茶树品种特性的表征,茸毛的长度、密度、粗度、色泽、分布特征也依品种而不同。茸毛的多少及隐显是评定茶叶品质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能提高茶汤的品质,因此好多厂家在制作过程中会有提毫工序,以充分发挥茶毫的特性。

茶叶茸毛对茶叶风味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茶树嫩梢的茸毛对干茶风味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许多名茶,要求显毫,如台湾名茶冻顶乌龙,越是高级的茸毛会越多,如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以白毫显露而著称,高级祁红、滇红以金毫显露而著称,君山银针、蒙顶黄芽以黄金毫显露而著称,白毫银针、白牡丹以银毫显露而著称。只是福建乌龙茶一般不露毫,但用毛蟹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则显毫,品质亦佳。

茸毛能增进绿茶茶汤的香气和滋味

茸毛与绿茶外形的关系密切。碧螺春、君山银针等绿茶,茶汤滋味醇厚,香气清高,不仅是茶叶鲜细嫩、内含物质丰富的原因,茸毛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绿茶鲜叶经杀青、揉捻,部分茸毛脱落而沾附于茶叶表面,成茶冲泡后,茶毫溶于茶汤之中,茸毛内含有的氨基酸及其它有效成分会增进茶汤的香气和滋味。

茸毛能提高红茶的品质

茸毛与红茶香气和滋味的关系密切。红茶鲜叶经萎凋、揉捻,细胞破碎,茸毛内多酚类物质氧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从而使白色茸毛变成“金黄毫”,茶汤冲泡后,茶毫吸水膨胀,其有效成分溶解于茶汤中,于是提高了红茶的品质。

茶毫颜色呈多样性

干茶毫的颜色与制茶过程中内含物茶多酚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碧螺春以白毫显露而著称,这是因为绿茶中的茶多酚未被氧化,其幼嫩芽叶上的茸毛颜色通常为白色的缘故。而红茶类中如高级祁门红茶就显金黄毫,就是是因为内含物质茶多酚大部分已经被氧化成黄红色的茶黄素和茶红素的缘故,因此幼嫩芽叶制成的红茶,芽叶上的茸毛呈金黄色。

茸毛多的茶叶多具毫香

一般来讲,幼嫩和优质的芽叶,茸毛会比较多,这就是“茸毛以芽最密”的由来,随着幼叶的成熟,茸毛会逐渐脱落。具体来讲,茸毛主要着生在幼嫩芽叶的下表皮,内含丰富的化学成分,其基部有能够分泌芳香物质的腺细胞,因此茸毛多的幼嫩芽叶,制出来的茶叶多具毫香。

虽然芽叶茸毛多,是一个优质性状,但也不必过分追求。

茶叶茸毛与品质的关系


很多茶友在购买和冲泡茶叶时可能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那些附着在干茶上面白色或金黄色的毫毛,以及泡茶时茶汤上浮着的小茸毛都是些什么?这些茸毛对茶叶品质的形成有着怎样的关系?

其实这些茸毛都是来源于茶树嫩梢的上面,也可称之为茶毫。嫩梢茸毛不仅是茶树品种特性的表现,而且对茶叶的外形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能增进茶汤品质,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茸毛多的芽叶,是幼嫩和优质的标志;成茶毫的多少及隐显亦是评定茶叶品质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茶树茸毛一直都受到茶叶生产者与消费者们的普遍重视。

1、茶叶茸毛的形态特征

叶片背面的茸毛是茶树品种的特征,嫩梢茸毛的长度、密度、粗度、色泽、分布特征依品种而不同。茸毛主要着生幼嫩芽叶的下表皮,内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茸毛基部有分泌芳香物质的腺细胞,能分泌芳香物质,因此幼嫩芽叶茸毛多,制出来的茶叶多具毫香。

茸毛以芽最密,并随着幼叶成熟而自行脱落,同一品种的叶背上茸毛长度依叶序而异,不同嫩叶的茸毛密度以第1叶>第2叶>第3叶,且差异极显著。

茶树茸毛不仅分布于新梢顶部幼嫩的芽叶上,同时也普遍分布于成叶叶背与幼枝、花芽、花蕾等器官的许多部位。随着新梢的继续伸长与嫩叶等各部组织表面的不断扩展,嫩叶背、嫩茎、花芽等部位的茸毛密度亦随之逐渐稀疏。

春季气温回升,叶芽萌动,茸毛逐渐生长,至芽体膨大时,茸毛已长到一定的长度,这时叶片尚未开展,茸毛密度大。因此,很多名优茶采摘时以茶芽、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并在制作过程中有提毫工序,以充分发挥茶毫的特性。

2、茶叶茸毛与干茶外形

茸毛对很多名茶的外形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工夫红茶、烘青、白茶以及许多名茶,都要求显毫。如高级祁红、滇红以金毫显露;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等以白毫显露;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以黄金毫显露;自毫银针、白牡丹等以银毫显露而著称。台湾名茶冻顶乌龙,高级者则多毫。福建乌龙茶一般不露毫,但用毛蟹品种制成的乌龙茶也显毫,品质亦佳。

干茶毫的颜色与制茶过程中内含物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绿茶中的茶多酚绝大部分未被氧化,未氧化的茶多酚是无色的,因此幼嫩芽叶上的茸毛颜色通常为白色,如碧螺春等名茶就是如此。而红茶就不同,茶多酚大部分已经被氧化成黄红色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因此幼嫩芽叶制成的红茶,芽叶上的茸毛呈金黄色,如高级祁门红茶等就富有金黄毫。

3、茶叶茸毛与茶叶风味品质

茶叶茸毛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品质成分,对干茶风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福建农林大学的老师们曾将白毫银针的茶身和茸毛通过筛孔分离,分别测定茸毛和茶身的生化特性。

茶叶茸毛中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成分均极显著低于茶身中的含量,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茶身中的含量,茶树嫩梢的茸毛具有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特性,对茶叶风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茸毛密度、长度与绿茶诸品质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茸毛与绿茶外形的关系最密切。绿茶制作过程中,鲜叶经杀青、揉捻,部份茸毛脱落,沾附于茶叶表面。成茶冲泡后,茶毫溶于茶汤中,因茸毛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其它有效成分,从而增进了茶汤香气和滋味。高档名优茶(如碧螺春、君山银针等)的茶汤滋味醇厚,香气清高,除茶鲜叶细嫩,内含物丰富外,茸毛多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芽叶茸毛多,对大多数茶类说是一个优质性状。幼嫩芽叶茸毛多,制出来的茶叶多具毫香,毫多的干茶鲜爽度也会高一些。但是茶叶上茸毛的多少并不是判定茶叶质地好坏的唯一标准。茶叶的品质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单单是要看茶叶的茸毛、茶叶的嫩度。茶毫多或者显毫是某些干茶茶品的特点之一,我们可以去欣赏它,但也无需过分追求。

施肥管理与茶叶品质的联系


茶树施肥,影响茶树生长与制成茶叶品质颇大,例如施用适当氮肥,不但能增加收获量,且增进制茶之色泽及甘味,故在日本之玉露茶以色翠味甘为贵者,系施氮肥。惟对制作乌龙茶及包种茶,如单纯多量施用氮肥,则制成茶叶,色泽深黑,香味反而不佳。是故必须与磷钾肥适当配合施用之。

因磷钾肥能使香气浓厚。磷为细胞核重要成分,其功效为促进茶树各部份之发育,并坚实其枝干。据印度茶业协会之研究报告,认为茶叶中芳香油之含量,须有磷质肥分之刺激,故施用适量磷肥,增进茶叶香气。多施磷肥,可提高红茶及乌龙茶之品质。但包种茶之施用量不宜太多,以免香气降低;施予钾肥,对于枝干之强健组织,恢复树势,抵抗病虫害等都有功效。如施用肥料配合不适当,或不施肥,茶叶生长短小,质硬,心芽易于展开,制成茶叶外形不佳,滋味亦欠浓厚甘润。是以欲提高制茶品质,必须依栽培土质施予适宜肥料。

乌龙茶与包种茶,素以特殊之香气与滋味见称于世,而直接影响于香气与滋味的构成,是肥培与管理。是以对于肥料种类之选释,配合方法之讲究,施肥分量与时期,以及管理作业之合理与适期等,均须逐项注意及之,藉以提高品质,并增进其产量。

茶叶品质与耐泡程度有直接联系吗?


前言:其实茶耐不耐泡,真的不能说明这款茶的好坏,而是与茶叶本身以及冲泡过程有关。这个和现在说清香型铁观音伤胃的学说是一个道理,其实,茶伤不伤胃和茶没关系,完全是因你的喝茶方式、喝茶时间、喝茶浓度、喝茶的量、个人体质等因素而不同。同样,茶耐不耐泡和茶的好坏也没关系。理由如下:

一、从茶叶本身看耐泡否

(1)采摘时间的早晚

采摘时间早,茶叶耐泡程度低。明前茶是清明前采摘的茶叶,以芽叶的细嫩度而著名,越嫩越鲜,却越经不起冲泡。

采摘时间较晚的茶叶,耐泡程度相对高些。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摘的茶叶,积累的内含物质相对丰富,就像是经过历练的茶叶,耐得住磨练,自然也就更经得起冲泡。

(2)茶型的完整度

加工过后,茶叶的完整性也关乎着茶叶耐泡与否。茶叶越完整,内含物质的析出速度就越慢,相对也就越耐泡;加工越细碎的,内含物质越容易析出,也就不那么耐泡了。也正因为如此,细碎的袋泡茶,只要一泡就够了。

二、从冲泡过程看耐泡否

(1)茶水比例

合适的茶水比例也会影响茶叶的耐泡程度。投茶少,水量多,茶汤滋味明显淡化,续杯时可能就会感觉淡而无味。调整好投茶量可以适当增加茶叶的耐泡程度。

(2)续杯讲究

很多茶友都是茶汤见底才续杯,正确的做法其实是留至1/3时续杯,可以有效保证茶汤滋味。前后杯滋味相差不多,是不是就感觉耐泡了些。

(3)茶叶内含物质的浸出程度

以绿茶为例,第1泡内含物质浸出量大概在50%左右,第2泡约为30%,第3泡约为10%,第4泡约为1%,所以绿茶的冲泡次数一般建议在3泡,多泡也就无味了。

与绿茶相差显著的就是普洱茶了。普洱茶内含物质丰富,需要经过多次冲泡才能析出,再加上每次冲泡时间短,所以它的耐泡指数在茶叶界算是拔尖的。

不要轻易根据茶叶耐泡与否来评价茶的好坏了哦。

季节与茶叶品质


茶树年生长发育周期内,受气温、雨量、日照等季节气候的影响,以及茶树自身营养条件的差异,从而使得加工成的各季茶叶品质也不一样。“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指秋茶)”,这是人们对各季茶叶自然品质的概括。按照农历二十四节气分,一般从春天茶园开采日起到小满前所产的茶叶,人们称为春茶;从小满到立秋前所产的茶叶,为夏茶;由立秋到封园为止所产的茶叶,为秋茶。少数南方茶区还有冬茶(11~12月份)。由于不同季节所处的生态环境、日照、气温、降水量、湿度及茶园肥培营养条件不同,茶树新梢的生育特性、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的含量均有区别,成茶品质当然也不尽相同。以绿茶而言,由于春季气温适中,光照强度弱,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上年漫长的秋、冬季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壮,嫩度好,持嫩性强,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有光泽,幼嫩芽叶茸毛多,紫芽最少,鲜叶的自然品质较好。春天由于气温低、光照弱、雨水多,在这一生态条件下,有利于茶树体内氮的代谢(形成蛋白质、氨基酸),而碳素代谢(形成茶多酚和糖类)相对比较缓慢。与绿茶品质形成有关的化学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合成较多,而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具有清香型香气组分的己烯醇、戊烯醇、2-己烯醇形成也较多。因此,春茶滋味鲜爽、香气浓烈,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之中绿茶品质最好的时期。许多名茶,如高级西湖龙井茶、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顾渚紫笋、开化龙顶等,都是由春茶早期的幼嫩芽叶经精细加工而成的。

夏季气温高,日照强度大,有利于茶树碳代谓t进行,糖化合物的形成和转化较多,茶多酚含量高,氨基酸分解速度快,含量明显下降,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碱含量增加,具清香型的戊烯醇、己烯醇含量较低。芽叶瘦小,叶张薄,紫芽多,用它制成绿茶外形条索轻飘,香气不浓,滋味苦涩,欠鲜爽,叶底花青,品质差。

秋茶生长的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晚秋的气温较低,多在28℃左右,有利于花香型的芳香物质(如苯乙醇、苯乙醛)形成,茶叶常带花香,对制乌龙茶十分有利。但因空气湿度较低,茶树本身营养条件欠佳,芽叶瘦小,叶张薄、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泛黄,紫芽较多。用这种原料制成绿茶,常有汤色青绿、叶底花青偏暗和香气、滋味平淡等弊病。

当然,就红茶品质而言,由于夏季气温高,茶叶中茶多酚含量较高,对形成更多的红茶色素有利。因此,由夏茶采制成的红茶,干茶和茶汤色泽显得更为红润,滋味也比较强烈;但是夏茶中氨基酸含量显着减少,这对形成红茶的鲜爽滋味也是不利的。

茶叶原料与品质


茶叶之品质,主要决定于原料之优劣,加工制造,仅能保持茶叶固有之本质,发挥其优点而已,然如何以决定原料之品质乎?影响原料之优劣,除品种与采摘外,尚有下列诸因素:

一、气候:气候除影响茶树之生长及茶叶之产量外,对于茶叶之品质亦有莫大之关系,气候之因子包括温度、湿度、雨量、日照、云雾、风及风向等因素,兹分述之:

1. 温度:温度与鲜叶之成分有关,如温度较高,则茶叶之单宁含量每较丰富,台湾夏茶用制绿茶,每嫌苦涩,品质不及春茶及秋茶,即因夏季温度过高之故。且温度过高,采下之叶每易萎雕,制造绿茶,尤不适宜。

2. 湿度:湿度与茶叶水份之含量关系至为密切。湿度大,则鲜叶水分含量较多,制造绿茶鲜叶含水量较其它茶类较多为宜。如著名之狮峰龙井及洞庭碧螺春,即因生长湖畔,茶叶会水量较多之故。且湿度较大之时,制造绿茶,条索每较美观,香气亦佳,但滋味每欠爽快。

3. 雨量:雨量充足之年,茶叶产量虽较丰富,但成茶品质每较低劣,盖雨水过多,则茶叶水分含量过多,细胞质变稀,干物量等含量百分比相对减少,故成茶滋味每欠浓厚。香气与色泽亦欠佳。

4. 日照:日照时数与鲜叶之单宁含量关系至切,日照时间太长,则单宁含量过高,成茶味多苦涩,故日本之玉露茶须用覆下茶园之原料,即避免日照时间过长之故。

5. 云雾:云雾迷漫之处,成茶香气馥郁,我国高级绿茶,均产于高山峻岭之间,或湖沼附近,盖此等地域,全年均云雾弥漫故也。如黄山毛峰,狮峰龙井,泉冈辉白,天台云雾等是。

6. 风:风与风向对成茶品质有无影响,迄今仍欠明了,惟安溪老农谓晴天微有北风,茶味清香,最为上品,又云采前二三日有雨,夜有北风而凉冷,可制上等茶,此系经验之谈,缺乏科学根据,但一般言之,山阴产茶每较山阳品质为优,或因风向之关系也。

二、土壤:土壤除与茶树生长有关外,对于茶叶之品质亦有影响,如粘土及干燥之土壤,茶芽黄而叶短,叶肉薄,茶味每多苦涩,但香气较佳。土壤之湿度适宜,则茶芽翠绿。过度肥沃之土壤,茶味较苦,茶芽呈黑色或紫色。富合磷酸与铁之土壤,成茶每具有特殊之香味及色泽。(如祁门)又如日本土壤,因富含盐分,茶叶香味均劣。

三、肥料:据锡兰印度之试验,茶园施用氮肥,对于茶叶之品质有显著之增进茶围之管理:我国旧时观点,认为茶园任其自然,不予中耕除草及施肥,成茶品质较佳,今经各国试验研究,始知此项观点完全错误。中耕除草施肥剪枝,不但于茶叶品质无碍,且能增进茶叶之品质,盖中耕除草不但能改善土坏之物理性及化学性,且能增进土壤之肥力,减少病虫害之繁殖,其能增进茶叶之品质,自属意中之事。至于修剪台刈中刈后,其第一次采摘之叶,虽成茶香味,较前略差,但以后则则能逐渐增进。不剪枝之茶树芽叶逐渐变小,病虫害增加,抵抗力减低,收量减少,收获季节不平均。

四、病虫害:制造绿茶,如发现有病虫害之鲜叶,则须即行拣去,盖病虫害叶足以降低成茶品质也。尤其是制造高级绿茶,更须谨慎拣除,且病虫害发生后,如用药剂防治,则在相当时期内采摘之鲜叶,仍难免有药剂臭味,故病虫害实对成茶品质有大碍也。

五、遮阴:遮阴足以减少日照时间,故能减少单宁之含量,制造上等绿茶,如单宁含量过多,则味嫌苦涩,故遮阴对于绿茶品质度有增进绿茶经遮阴后,灰分减少,而其它有用成分增加,故对品质当有增进,且叶绿素增加,对于茶叶之色泽亦有增进。日本之玉露茶滋味醇厚,色泽翠绿,形状优美,且有特殊之覆香,即因遮阴之故。

六、海拔:海拔之与成茶品质有关,已为各国公认之事实,如锡兰茶以山顶为上品,山腰为中品,山麓为劣品,我国名茶,亦均产于高山峻岭之间,盖高山之处,终年浓雾迷漫,湿度即大,日照时间又短,故成茶滋味醇厚,香气清烈也。

七、树龄:一般植茶者,咸认幼龄茶树之茶叶品质不及老龄茶树,我国许多业者,均喜夸张其茶树如何苍老,故神其说,事实上茶树生机最旺之时为7-12年,此时水浸出物含量最多,幼龄茶叶此等成份较少,故成茶品质不佳,但过老茶树,水浸出物及茶素全氮量等含量亦行递减,且叶易硬化,故谓茶树愈老品质愈佳,此说殊不足征信也。

影响鲜叶品质之因素,略如上述,其情形甚复杂,然对品质关系至切者,仍为品种与采摘及气候海拔等因素耳。尤其是采摘方法及标准,更足以左右成茶之品质也。

茶叶上的茸毛能喝吗?


很多茶友在购买和冲泡茶叶时可能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那些附着在干茶上面白色或金黄色的毫毛,以及泡茶时茶汤上浮着的小茸毛都是些什么?这些茸毛对茶叶品质的形成有着怎样的关系?

其实这些茸毛都是来源于茶树嫩梢的上面,也可称之为茶毫。嫩梢茸毛不仅是茶树品种特性的表现,而且对茶叶的外形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能增进茶汤品质,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茸毛多的芽叶,是幼嫩和优质的标志;成茶毫的多少及隐显亦是评定茶叶品质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茶树茸毛一直都受到茶叶生产者与消费者们的普遍重视。

1.茶叶茸毛的形态特征

叶片背面的茸毛是茶树品种的特征,嫩梢茸毛的长度、密度、粗度、色泽、分布特征依品种而不同。茸毛主要着生幼嫩芽叶的下表皮,内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茸毛基部有分泌芳香物质的腺细胞,能分泌芳香物质,因此幼嫩芽叶茸毛多,制出来的茶叶多具毫香。

茸毛以芽最密,并随着幼叶成熟而自行脱落,同一品种的叶背上茸毛长度依叶序而异,不同嫩叶的茸毛密度以第 1 叶>第 2 叶>第 3 叶,且差异极显著。

茶树茸毛不仅分布于新梢顶部幼嫩的芽叶上,同时也普遍分布于成叶叶背与幼枝、花芽、花蕾等器官的许多部位。随着新梢的继续伸长与嫩叶等各部组织表面的不断扩展,嫩叶背、嫩茎、花芽等部位的茸毛密度亦随之逐渐稀疏。

春季气温回升,叶芽萌动,茸毛逐渐生长,至芽体膨大时,茸毛已长到一定的长度,这时叶片尚未开展,茸毛密度大。因此,很多名优茶采摘时以茶芽、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并在制作过程中有提毫工序,以充分发挥茶毫的特性。

2. 茶叶茸毛与干茶外形

茸毛对很多名茶的外形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工夫红茶、烘青、白茶以及许多名茶,都要求显毫。如高级祁红、滇红以金毫显露;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等以白毫显露;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以黄金毫显露;自毫银针、白牡丹等以银毫显露而著称。台湾名茶冻顶乌龙,高级者则多毫。福建乌龙茶一般不露毫,但用毛蟹品种制成的乌龙茶也显毫,品质亦佳。

干茶毫的颜色与制茶过程中内含物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绿茶中的茶多酚绝大部分未被氧化,未氧化的茶多酚是无色的,因此幼嫩芽叶上的茸毛颜色通常为白色,如碧螺春等名茶就是如此。而红茶就不同,茶多酚大部分已经被氧化成黄红色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因此幼嫩芽叶制成的红茶,芽叶上的茸毛呈金黄色,如高级祁门红茶等就富有金黄毫。

3.茶叶茸毛与茶叶风味品质

茶叶茸毛富含茶多酚、 氨基酸、 咖啡碱等品质成分, 对干茶风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福建农林大学的老师们曾将白毫银针的茶身和茸毛通过筛孔分离,分别测定茸毛和茶身的生化特性。

茶叶茸毛中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成分均极显著低于茶身中的含量,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茶身中的含量,茶树嫩梢的茸毛具有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特性, 对茶叶风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茸毛密度、长度与绿茶诸品质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茸毛与绿茶外形的关系最密切。绿茶制作过程中,鲜叶经杀青、揉捻,部份茸毛脱落,沾附于茶叶表面。成茶冲泡后,茶毫溶于茶汤中,因茸毛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其它有效成分,从而增进了茶汤香气和滋味。高档名优茶( 如碧螺春、君山银针等) 的茶汤滋味醇厚,香气清高,除茶鲜叶细嫩,内含物丰富外,茸毛多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茸毛密度、长度与红茶诸品质因子呈正相关,茸毛与红茶香气和滋味的关系密切。在红茶制造过程中,鲜叶经萎凋、揉捻、细胞破碎,茸毛内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从而使白色茸毛变成“金黄毫”,这是优质红茶的重要特征之一。茶汤冲泡后,茶毫吸水膨胀,其有效成分溶解于茶汤中,提高了红茶品质。

芽叶茸毛多,对大多数茶类说是一个优质性状。幼嫩芽叶茸毛多,制出来的茶叶多具毫香,毫多的干茶鲜爽度也会高一些。但是茶叶上茸毛的多少并不是判定茶叶质地好坏的唯一标准。茶叶的品质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单单是要看茶叶的茸毛、茶叶的嫩度。茶毫多或者显毫是某些干茶茶品的特点之一,我们可以去欣赏它,但也无需过分追求。

茶叶萎凋程度与茶叶的品质


在云南一些茶山,鲜叶一般需要在从山上运往山下才开始初制,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八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茶叶的萎凋其实已经开始。在生产上,萎凋对茶叶品质的关系很大,如在白茶中,萎凋程度的不同直接决定了茶叶品质的好坏。如何判断茶叶的萎凋程度,对茶叶的品质有重要的意义。

一、鲜叶为什么要萎凋?

一般来说,刚采下的茶树鲜叶含水量在73-78%之间,细胞组织呈紧张状态,叶质硬脆,在这种情况下不便进行揉捻,也不能塑造出良好的茶叶外形,茶汁在揉捻时极易流失,不利后续内含物质转化的正常进行。萎凋就是利用鲜叶水分减少这一过程,促使茶叶外形与内含物产生缓慢而又有序的变化,从而为逐步形成了各茶类特有品质打下基础。

二、萎凋程度与茶叶品质关系

萎凋程度的不同,对后续工序和制茶品质关系较大。

萎凋不足时,萎凋叶含水量高,可塑性差,揉捻时容易断碎,甚至茶汁流失。制成干茶条索短碎,片末多,香低味淡,且带有青涩味,汤色浑浊,叶底花青。

萎凋过度时,萎凋叶含水量少,叶子干硬,粘性小,揉捻时难以成条,且碎末茶增多。这样制成的干茶色泽灰枯不显毫,汤色叶底偏暗。

萎凋在制茶界又被称为“走水”,这名词叫得很生动,萎凋过程中的水分散发是在有秩序且茶青带有生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水分沿着叶脉扩散,经由叶缘的水孔与叶面的气孔(大部分在叶底)蒸发。这与直接晒干是不同的,鲜叶必须在这样继续保持生机的状态之下,让鲜叶内的酶带动各种成分的氧化,如此茶叶的色、香、味才得以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