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十三式是什么?

发布时间 : 2019-11-16
红茶是什么 黑茶是什么 茶叶毛是什么

红茶是什么。

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清,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字画、建筑、天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饮用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中国茶道讲究的“真”,不仅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茶道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讲求“真”。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

①煎茶

②斗茶

“茶圣”陆羽煎茶CY316.cOM

饮茶历史发展到现在,人们对茶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改进,使饮茶这一过程更加丰富细腻,其操作过程有以下十三式。

一、行茶注点,各有异趣。

二、温壶:茶欲展香,必先温壶,作为行茶前的暖身动作,热水可在壶内停留片刻,同时可进行赏茶。

三、赏茶:从观赏茶叶的外形,进而期待茶汤,是引导客人走入预构情境的必要流程。

四、温盅:壶水可直接温盅,应专注于每一环节的注水倾汤,当做指尖运气的练习。

五、温杯:夏天温盅的水可利用以暖杯,冬天则可分别预热。待茶出汤前再将杯中之水倾出,有利聚香。

六、纳茶:球形或体积小的茶可直接将茶入壶,膨松或条形茶则可借助茶匙,先往后松茶再推前。

七、注汤:水应煮沸再依茶类需要而降温,烧水壶点注时可注意由低注点再直线拉高,待水满至壶约七八分时,再压低断水。

八、候场:壶是茶修行的道场,一如面对浮躁的行者,应避免心浮气躁,干扰茶汤的气场。在候汤的片刻可目视壶而作观想,心定神闲。

九、出汤:倾壶瞬间应如跳水员腾空一跃之势,可先放开壶盖,到一定角度在扣紧,然后九十度角垂直手腕,放松手臂,待茶汤几近倾出,再做个回壶的动作将剩余茶汤尽出,避免久浸苦涩。

十、分茶:斟茶时需注意茶盅角度,流口的中心点微微朝内,便于控制汤流。利用拇指与中指力量运转茶盅,使茶汤一如橄榄油的滑度落下。

十一、传杯:浅托能突出杯身线条,但不易将杯托起,可利用手的虎口靠着杯身角度将茶传送出去,并注意此刻杯身是否呈水平状,避免茶汤溅出。

十二、去渣:当茶汤高潮退去渐趋平淡时,应适时停下。观赏叶底是主人向茶做的最后致敬,一如送行者的姿态,庄严感怀。

十三、清壶:去渣后以热水涤荡壶体,并借水之旋力将茶末瞬间倾出。

饮茶十三式看起来过于繁琐,但对真正热爱饮茶之人而言,却不可少。如苏东坡诗句所写:“从来佳茗似佳人。”可见饮茶个中之味,余味无穷。

精选阅读

古人推崇的十三种饮茶的理想环境


明朝的陆树声在《茶寮记》中提到,“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为饮茶的理想环境。

理想环境

同样是明人的冯可宾也提出了十三个理想饮茶的条件,直至今日仍可供我们在品茶时借鉴:下面就让小编带您去瞧一瞧古人推崇的十三种饮茶的理想环境是什么样。

茶具

一、要“无事”。品茶时才能超凡脱俗,悠然自得。

二、要“佳客”。人逢知己,一茗在手,可推心置腹,海阔天空。

三、要“幽坐”。幽雅的环境,能使人心平气静,无忧无虑。

四、要“挥翰”。墨茶结缘,品茗泼墨,可助清兴。

五、要“吟诗”。茶可引思,品茗吟诗,作为助兴。

六、要“徜徉”。青山翠竹,小桥流水,花园小径,胜似闲庭信步。

七、要“睡起”。早晨醒来,清茶一杯,可清心静气。

八、要“宿醒”。酒足饭饱,品茶可醒酒消食。

九、要“清供”。品茶时佐以茶点,茶食,自然相得益彰。

十、要“精舍”。茶室要幽雅,可增添品茶情趣。

十一、要“会心”。品饮名茶时,要专注用心,做到心有灵犀。

十二、要“赏鉴”。要精于茶道,学会鉴评,懂得欣赏。

十三、要“文童”。旁边有专人服务,煮水奉茶,得心应手。

是什么为秋饮茶注入灵魂?


喝茶也跟吃瓜果蔬菜一样,看个时令节气。

虽说坊间有,春饮绿,夏饮白,秋饮青,冬饮红的不成文说法,但都是说给外行人去对号入座的,大部分茶友并不遵守。

就比如,说秋饮青,但大部分茶友却对喝茶解秋燥这件事,更偏向白茶。

白茶丨茶界经济适用型暖男

白茶性甘微苦,是个中立派。茶友们喝茶各有偏向,却很少有对白茶过分指摘的。

白茶拟人的话,更像是个经济适用男,品性端正、中庸温和,不极端,不张扬个性,适合入门茶友,也适合资深茶友,总之,是个茶类里的“暖男”型存在。

换用既可信又科学的方法来表达的话就是,白茶中含有丰富的茶氨酸物质,这些茶氨酸物质,与茶多酚一起,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功效,可以预防邪燥。

但这么说实在不可爱,都是对着茶书照本宣科,寻常人并不会去计算着功效去喝茶,也没有医嘱叮咛“每天三次,早晚一杯,三日见好。”

白茶的温润是积淀在时间里的,新茶温和鲜爽,老茶圆润醇厚。

秋饮茶,天凉气清,不论是身体还是心情,都需要个白茶来润一润。

甜丨日子那么苦,需要一杯甜

说到白茶的性甘微苦,王世贞在《香祖笔记》中说“然茶取其清苦,若取其甘,何如啜饮蔗姜枣汤之为愈也”,其实就是指着喜欢喝清甜茶的人说,你喜欢甜的,去啃甘蔗,喝甜汤就好了,喝什么茶。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每样茶都不是一个苦法,才能喝出惊喜,每样食物也不都是一个甜法,所以不能把甜,一概而论。

茶泡到后几道时,滋味褪尽,有同事就偏爱这种尾水的清甜,所以到尾水环节我们就招呼她来做ending。

很多人在喝到一泡茶时,若是苦,便会微皱着眉头犹豫着吞吐,“有点点苦”,然后婉转一下,“但能接受”,若是甜,则会点头连称“好喝好喝”。

评价茶的甜和苦时,虽没有直言好坏,但默认苦涩便是不大好,甜便是心头好,这也大概是我们这些不会喝茶的人的浅薄认知。

像陈钢老师这样资深老茶客的浓茶,我们总是需要年岁去适应的。

胡竹峰在《饮秋茶记》里写了一句,“人间烟火渐重,喝茶心情顿无”,听来颇有人间不值得的愁苦。

秋燥有温寒,新老白茶的甜苦各有治愈,或煮或泡出一杯汤水,对人间烟火来说,还是甜滋滋最能治愈人心。

冲泡丨照本宣科,不得其法

很多茶友对照着陈钢老师建议的冲泡法来泡茶,却还是觉得不得其甜,或浓或苦过头,弄得人也愁苦起来,像是和秋天呼应。

泡好了的苦是茶味,泡坏了的苦,就是真的苦了。

虽说根据指点来泡茶,但往往难得其法。

器具、手法、水温、经验、心意,这些都能决定一泡茶的好坏,而且是喝的出来的差别。

所以我们在每款茶下不厌其烦的冲泡建议不是没有道理的,再好的茶也禁不住没有经验的随手一泡。

但所有环节都有可以容错的余地,建议只是个模板,根据口味来调整茶味,这和做饭加料是一样的道理:根据个人口味添加。

趋甜避苦是人的本能,秋饮茶实在不适合寻着苦去。

虽然有人说,喝茶喝到最后,品的都是一味苦。但我辈阅历薄,翻来覆去几杯尝尽,还是喜欢那份温润人心的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