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这些吃法,你吃过几个?

发布时间 : 2019-11-16
黑茶的吃法 乌龙茶吃法 你还在喝普洱茶吗

【www.cy316.com - 黑茶的吃法】

茶叶泡着喝,是我们早已接受的约定俗成,以至于看似舶来的“抹茶”能火爆那么多年。

许多少许民族日常“烹饪”茶叶的习惯,既古朴,又独树一帜。在率真的乡民们看来,与茶相处,没那么多讲究。

1、“打”出来的油茶盛宴

在广西北部的恭城一带,有居住在山地的瑶族人。通常,他们的一天便是从一锅热气腾腾的“油茶”开始的。

先把茶叶用开水浸泡5-10分钟,热锅里下少许猪油,放入浸泡好的茶叶、老姜和蒜翻炒,再加入少量开水,熬煮片刻,浓浓的油茶香已经传到了门外。

正宗的油茶不是炒出来的,也不是煮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打油茶要有三样专门的器具。第一,一口铁质的小茶锅。它的锅口稍大于一个巴掌,底部略深,锅壁厚且结实。分量不轻的茶锅,倒扣起来像一个乌龟壳。还有有一个锅嘴负责出茶,加上不导热的木制把柄,方便握在手里操作。

用锅煮好茶,茶槌登场。这是一根天然弯曲近似90°的茶树枝干,用来把茶汤里的茶叶捻碎,释放里头的营养物质,再与老姜、猪油和蒜在茶汤中混合出一股浓香。

紧接着,再用竹篾篦子把残渣过滤掉,汤水干净的油茶就可以上桌了。此时,桌上的小碗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切好的小葱、香菜、蒜子,有花生米、炒米花、油果、馓子,有芋头粑、南瓜粑、白糍粑等各色小吃。

茶叶、生姜和油盐的融合搭配,对山居生活非常有益。不仅能祛除湿气,提神醒脑,还作为主食的辅助,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各种维生素。山里人一天都不能离开油茶,否则“没力气走路”。

客家擂茶:汪曾祺曾为它写诗

在饮茶文化流行的广东,有精致讲究的工夫茶文化,同时还有一种重要饮茶习俗:擂茶。

擂茶又叫做三生汤,流行于广东客家地区和湖南益阳、常德等地。顾名思义,这种茶的精髓在于一个“擂”字,听起来比“打”油茶的动静还要大。CY316.coM

擂茶可泡米饭吃,也可加入炒好的豌豆、花生、玉米之类的佐料,看上去更像一碗五谷杂粮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用擂茶来招待贵客,是很多地方客家人的传统。

甘肃罐罐茶:一罐一罐,消磨时光

西北的甘肃陇南、天水,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有一种罐罐茶,是当地农家古今相沿的一种独特的饮茶风俗。

罐罐茶的制作并不复杂。用一小瓦罐在炉火上烧水,同时在炉子旁烤枣,等枣烤出焦香味后放到瓦罐里。最后,放入茶叶再煮一会,等茶香和枣香渗入茶汤,就能喝了。还可以在罐子里放枸杞、龙眼和葡萄干等配料,若是喜欢甜口儿,就加入冰糖。

罐罐茶的操作虽然简单,但很可以打发日子。冬季农闲时,人们聚在屋里围炉而坐,炉子上一罐一罐地烧着茶,再不停烤着枣,茶慢慢煮,人慢慢等,一边聊着闲天,日子很好消磨。

老一辈这种悠闲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只有逢年过节才能享受得到啦。

蒙古奶茶:茶叶遇上奶,怎能不好喝?

说起内蒙的传统饮食,必少不了蒙古奶茶。作为马背上的草原民族,肉食和奶制品是他们的主要食物。茶叶从中原地区传到草原,成了蒙古奶制品的完美CP。

蒙古奶茶大多使用青砖茶。这种砖茶把茶叶压得很实,体积小巧,有利于长距离运输,也适合草原的游牧生活。用铜锅把水烧沸,投入适量砖茶,熬煮十分钟,直到茶汤浓郁,再加入鲜牛奶,不断搅拌扬沸,使茶汤与牛奶充分融合,最后放适量盐。

蒙古奶茶与我们平常喝的奶茶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鲜咸味的。凡是加入了盐的茶饮,都有一个特点,即从“纯饮料”的性质往“主食”方向发展。所以,蒙古奶茶也是蒙古人主食的一部分。配上奶皮、奶豆腐、炸果子、炒米、牛肉干等各种小吃,就是一顿营养丰富的正餐。

2、去茶马古道走一遭

不同地方的人对待茶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这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沿着一条茶叶传播的路线走一遭,就会更清晰地感受茶叶与生活精彩纷呈的融合。

西双版纳:别处喝不到的酸茶

先到云南的西双版纳看看,这里是南方茶马古道的起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造就了六大茶山,使得西双版纳成为中国茶叶最主要的产地之一。在层层叠叠的绿色茶山之间,聚居着许多生活方式不同的少数民族。

景颇族和德昂族最具特色的茶饮是酸茶。制酸茶与做酸菜的方法差不多,都是腌制发酵。德昂族有古法制作酸茶的方式:采回新鲜茶叶,用芭蕉叶子包裹起来,放入土坑中,盖上土。掩埋七天之后取出,揉搓、晾晒,两天之后放回到坑里,再掩埋三天,取出晒干就可以食用了。发酵好的酸茶直接用开水冲泡,味道酸中带苦,有清洁口腔和清热解暑的功效,非常适合当地炎热的气候。

基诺族的凉拌茶则更为古朴,他们把茶叶直接当成了菜叶子。将现采的茶叶嫩梢洗净,双手揉捻片刻,加入碎黄果叶、辣椒和食盐,再添少许泉水拌匀,静置十五分钟即可食用。吃起来酸酸辣辣,带点茶叶的清香微苦,令人胃口大开。

大理、丽江:“烤”出来的茶,别具风味

沿着澜沧江往西北方向,来到大理和丽江,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中心地带。

大理白族人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唐代樊绰的《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和烹而饮之。”银生,指现今的景谷至西双版纳一带。这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西双版纳就已经盛产茶叶,并源源不断地运到大理。

云南很多民族都有烤茶的习俗。

大理流行的“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种。第一道就是平常的小罐烤茶。用一土陶小罐在炉火上加热,加少量茶叶,手腕抖动,使茶叶受热均匀烤至金黄色,随后注入开水,水在小罐中翻腾,“嚓嚓”作响,在罐口沸腾的茶汤泡沫宛如绣球花。第二道甜茶,在茶汤里加上核桃片、乳扇丝、红糖末。第三道回味茶,需加上蜂蜜、花椒、姜片、桂皮末。

丽江永胜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这里流行的永胜油茶,与白族烤茶有相似的操作。

不同的是,永胜人在烤茶叶之前,先在小罐里加入大米烤香,放少许猪油,其后再投入茶叶。做成第一道油茶底汤之后,可根据不同口味,加生姜、麻子糊、核桃米、糯米花、红糖,还可以加鸡蛋和米干皮,或甜或咸,是十分爽口的风味小吃。

藏族:一日三餐离不了酥油茶

远在茶马古道的另一端,酥油茶是藏族人必不可少的日常饮食。

藏族人用牦牛奶制作酥油,前一天挤好奶,静置一夜。次日,在酥油桶里挤压数百下,才能使水和油分离。取出浮在表面的脂肪层,冷却后便是金黄色的酥油。做酥油茶时,往打茶桶里注入砖茶煮成的茶水,加入一小块酥油,上下挤压十几下,使茶汤和酥油充分融合,一份卡路里燃烧的酥油茶就做好了。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兴盛于明朝时期。《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鸟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

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藏民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为主食。茶叶很好地补充了藏族人饮食结构中缺失的维生素,由此发展出了喝酥油茶的饮食习惯。相对于内地人来说,高原地区的人其实更依赖茶叶,一日三餐都要喝茶。

昔日的马帮,便是沿着古老崎岖的山路,从云南和四川费尽艰难的抵达青藏高原。经过漫漫路途,到了拉萨,一部分茶叶卖给藏族人,还有一部分继续翻山越岭,往印度方向去了。

小编推荐

关于中国茶道的几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日本有,应当说日本是日本人引以为荣的一种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日本里千家流派多次组织日本爱好者,乘船大规模地到我国访问。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也多次在人民大会堂等地给他们以较高规模的礼遇,再加上日本国家的里千家流派,在中国中日友好交流中心,长富宫公寓,天津经商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的出资设立了日本式的馆,并派讲师轮流来中国授课,或请中国人派教师去日本学习,回国后宣传并传授日本,但他们中真正了解日本的真谛的人并不多。对于中国,则更知之甚少。

那么中国有没有?中国什么时候有的?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现在有文字记载的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周武王时,茶叶已经成为贡品,汉代已经出现茶叶市场。到了唐代茶叶就成了日常饮料,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饮茶了。就在这个时期陆羽总结了自有茶叶记录以来的茶事活动,写出了第一本茶专著——《茶经》。陆羽,字鸿渐。公元733年至804年。那么《茶经》和又是什么关系呢?古人对于《经》字的使用是十分严谨和慎重的,因为《茶经》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的面积比较多,可以说是对中国发展和利用茶叶以来的一个总结,因此,称之为《经》是当之无愧的。

那么怎样理解呢?仅就道字的常用意义而言,在《辞海》中就有15中义项,它既指道路或水流通的途径,又指方向、方法、法则、规律、道理、道德,还代表某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传统文化体系中,它还是一种玄妙的人生观,并在中国历史上成了自己的一种宗教《道教》。一词也一样,既可以指茶叶的加工制作,烹煮品饮的方法和规律,又可以指通过茶事活动,所反映的有关礼仪、思想观念、道德观点、哲学和宗教的理念。这里的“道”也就是茶事过程中所贯彻和反应的精神。这两个基本点,在《茶经》中都有所反映。所以,我们说《茶经》包括了的内容恰如其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引用与陆羽称为忘年之交的释皎然高僧写得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全文如下: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从喝第一碗茶起,到饮第三碗,咏唱的是茶的功效和饮茶人的心理境界,在作者面前似乎出现了一个身心如沐浴着晨间的细雨,神似爽朗,彩霞满天的景象。“三饮便得道”在佛教语言重视“得”的复合词,“得道”意味僧人虔诚苦心的修炼,获得佛教的某种思想或功德之意,是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你想要知道什么事的真谛吗?唯有县人丹丘子才得以解释清楚。这首事发表于785年。时年的陆羽42岁,正是他写《茶经》出版五年后。释皎然本性谢,为南朝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比陆羽长十几岁,是陆羽的好朋友,当时他和陆羽同住在湖州的妙喜寺。释皎然是写诗吟唱陆羽最多的一个诗僧,既有寻访诗三首,送别诗三首。在这里被提高到只有象仙人丹丘子才能够理解的崇高境界。释皎然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陆羽,但从他们二人的关系来分析,释皎然所讲得,就是陆羽茶经中所写的,这是毫无疑议的。

在释皎然之后,唐代封演写的《封氏闻见记》中,我们又见到这样的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制茶之法,造茶具24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庆亩。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如果说释皎然和尚把提高到只有神仙才能够理解、才能够懂得的境界,那么封演在这里则把一般具有广泛意义的爱茶人的饮茶活动也称作。《茶经》就是《》,从封演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陆羽的《茶经》不论熊思想性来说,还是从茶具造型式样以及茶事活动的严禁性、逻辑性、科学性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至今无人超越,而外国是根本没有条件和陆羽的作对比的。一词源于中国,茶叶的发现源于中国,为什么我们不能理直气壮的使用一词呢?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的开头就说“茶者,南方之家木也。”在这里陆羽讲的事茶书,说茶树是“嘉木”前无古人,嘉字又美好和尊贵的意义,他一般是指人类的值得称颂或赞美的活动,例如嘉宾、嘉奖、嘉许、嘉言懿行等等。这些都是赞美人类某种行为和活动的语言,而陆羽在这里是赞美茶树,显然他认为茶树是有灵性的,所以才用拟人化的手法称茶树为嘉木。这在后来的大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叶嘉传”,中更进一步的到了印证。苏东坡在叶嘉传中,颂扬了茶的品德,“臣邑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其志尤淡泊也。常散其资,拯乡里之困,人杰德之,是从陆羽开始的。

陆羽在《茶经》中讲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这四个字理是的基本要求。他要求人们通过饮茶活动,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逐渐地有意识地纳入精行俭德的轨道,精行就是精美良好的行为,见的姿势要求人们不要浪费世界万物中一切自然物质。唐太宗时期,当时的镇国公魏征(580—643)《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太宗皇帝建议的重要一条就是一切从“俭”,力戒浪费。原文如下“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常也”。由于太宗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于是迎来了国富民强的贞观之治。现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有人提出以“廉美和敬”作为中国的贺信。我认为,按照陆羽的思想,俭字应该是根本,不管是强国或是富国,不管是发展中国家或者目前还是出于贫穷的国家,都要注意俭约,节俭一切资源,作为个人也应该生活从俭,不奢侈浪费,养成俭朴节约的美德,根据茶作为饮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思想,廉字应该为俭字。即“俭美和敬”因为廉字对于绝大多数茶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下面我想讲一下关于茶艺馆的名称问题,“茶艺馆”一词来自祖国的宝岛台湾。据范增平先生写的《台湾茶叶发展史》的记载:1971年台北市中山北路的一个巷子里,又一位名叫李友然的先生,开设了一家“中国茶馆”。这是台湾省出现的第一家中国功夫茶馆,到1977年,在法国学习艺术回到台湾的管寿龄小姐,在台北诗仁爱路开了一家卖艺术品和兼供茶水的“茶艺馆”。于是台湾出现了一家“茶艺馆”。以后“陆羽茶艺中心”、“紫藤芦茶艺馆”等相继开业。茶艺馆作为一个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至今台湾全省共有茶艺馆二千多家。茶艺馆的出现对于丰富人民生活,扩大茶叶供应,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少数茶艺馆也出现了“三陪”等不光彩的行为。茶艺馆的名称到现在为止是24年。

艺术品与茶的偶然结合,使茶艺一词不仅在台湾也在大陆风行起来,这并不是我们不敢称作“”,在中国各地如春笋出土般的茶艺馆正说明了“茶艺馆”的主人们对于“”的恭谦态度,他们知道非神仙不能真的理解的内涵,滚滚红尘中又有几个人能得到“”之三昧呢?尽管封演早在唐代,就把当时的陆羽所倡导的饮茶之风,称作“因鸿渐之论,光润色之,于是大行,”但是谦恭的人们还是觉得不敢轻易称道,而改称茶艺了。

总结中国茶文化的几个层次


导读:茶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加限制,多方盘剥。

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知道这些,才敢说懂中国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下面与大家分享我国茶简史,知道了这些才敢说真的懂中国茶!

茶文化贯穿古今

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近代:(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饮用:饮用源于食用,饮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饮用茶的三个阶段

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茶区分布

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