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伤胃?听听茶学教授怎么说

发布时间 : 2019-11-16
黑茶伤胃 红茶和绿茶伤胃吗 黑茶绿茶

黑茶伤胃。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

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因此较多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

茶的灵魂就是它鲜爽的口感,而优质的头春绿茶无疑拔得了头筹。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它的追捧从未停歇。

但,“尝鲜”的同时,又难免听到一些关于绿茶说法:

说法一:绿茶只能春夏季节喝,过了这个季节就不要喝了。

说法二:绿茶属于未发酵型茶叶,喝多了会伤胃。

这样的说法,茶友们肯定听到了不少。但是这样的说法真的存在吗?带着茶友们的疑问,我们专门咨询了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茶学博导、国家一级评茶师王岳飞教授。

Q1:为什么大多消费者只追头春绿茶,过季就不追了呢?

A:也不尽然。通常高收入人群偏爱名优茶,普通百姓可能更喜欢价廉物美的大宗茶。

头春绿茶,通常也叫名优绿茶,原料细嫩,采摘加工成本高,内含物丰富,色、香、味、形等茶叶品质都比较好,所以大家喜欢喝。

Q2:有人说绿茶过了春季就不能喝了,有这种说法吗?

A:绿茶对部分人来说可以四季饮用,尤其是对那些夏天怕热的阴虚体质人群,一年四季都适合饮用凉性的绿茶。但对冬天比较怕冷的阳虚体质者,冬天还是温性的红茶更适合。

很多消费者觉得绿茶较为适合在春夏季饮用,但并不代表正常健康的人在其他季节不能饮用绿茶。

Q3:有人说喝绿茶会伤胃,真的是这样吗?

A:不会,其实应该这样说:不是茶叶伤了胃,而是胃伤了茶(的名声)。

关于“绿茶会不会伤胃”这个话题,我们要提到科学饮茶的八个字,即:看茶喝茶,看人喝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具体讲第二个方面:“看人喝茶”。

首先,我们要明白,好的茶叶是不会伤胃的。有些人觉得喝了绿茶胃不舒服,其实很有可能是他的胃本身有问题了,而并非是茶叶的原因。因为在上一个问题中,我就已经讲过健康人群是可以四季饮用绿茶的。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误认为“绿茶伤胃”?

我们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去解释:在这里,我们又要提到茶叶中的“咖啡碱成分”。

在红茶中,咖啡碱是络合状态,意思就是,红茶的咖啡碱是被其他成分包裹在里面的,所以在冲泡的时候,咖啡碱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浸出是比较缓慢的。

而在绿茶中,咖啡碱属于游离状态,一冲泡就马上出来,你能明显感觉到它的苦,如果品饮者的胃本身不好,比如说胃酸分泌过多、消化能力不足等,那它就会刺激胃。

但是,如果品饮者的胃本身是健康的,喝绿茶是完全不会伤胃的。所以,不是茶叶伤了胃,而是你的胃已经伤了这个茶的名声。

而且,工艺好的绿茶,是可以规避伤胃与否这种情况的。比如说烘焙到位,让咖啡碱成分控制在合理范围,是可以有效减少对胃的刺激。

简而言之,本身有胃病,或者胃寒的人就不建议喝绿茶。

Q4:针对一些特殊人群的体质特点,要如何进行绿茶品饮呢?

A:六大茶类茶叶本身有寒凉和温和之分。绿茶属不发酵茶,富含叶绿素、维生素C,性凉而微寒。热体质的人,应喝凉性茶,虚寒体质者,应喝温性茶。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直接品饮绿茶是没问题的。但对以下几种特殊人群:

(1)小朋友,小孩子喝绿茶要相对淡些。绿茶中的咖啡碱可能对小朋友有副作用。

(2)女性在三个非常时期(即生理期、孕期、哺乳期);

(3)喝茶会影响睡眠的人群;

(4)肠胃不好对咖啡碱比较敏感的人群;

(5)尿酸偏高者或痛风病人;

(6)醉酒后。

对于以上这几种人群,我们都会建议,在饮绿茶时,可以选择咖啡碱含量比较低的绿茶,比如说安吉白茶、高山茶。或是在饮茶时,适当减少投茶量。

如果投茶量多了,也可将第一泡倒掉不喝,直接喝第二泡或第三泡更好。因为咖啡碱很容易溶解在热水中,第一泡(热水泡约100s)茶水中咖啡碱含量很高,第二三泡就会少很多。

小贴士:绿茶怎么冲泡呢,多少℃的水泡绿茶比较好?

1:关于绿茶的冲泡水温,要根据这款绿茶的老嫩程度再做调整。

2:大部分绿茶可以用开水冲泡,但原料比较幼嫩的名优茶,水温可适当低些。

3:特殊的绿茶,比如日本的高等级蒸青绿茶玉露和抹茶,第一泡会选择50℃到60℃的水温,之后逐渐调整到70℃左右。

结束语:

可见,健康正常人长期喝绿茶不仅不会伤胃而且好处多多。

虽然头春绿茶是大家的心头爱,但一款品种、采摘方式、工艺等都优秀的绿茶,普通人是完全可以一年四季饮用的。

当然,不论是绿茶还是其他茶类,茶的健康属性,需要有健康的饮茶方式才能激发。

精选阅读

茶叶可以混着喝吗?听听这怎么说


有时候觉得总是喝一种茶叶没意思,就想找点新鲜感,但是又不知道茶叶可以混着喝吗?这里需要提醒大家一下,茶叶虽然仅是一种饮品,但是还是尽量不要混着喝。

每个种类的茶叶都是经过了不同的制作工艺,茶叶的产地也不同,因此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味道,所以如果混合着喝的话,只会让茶叶的味道混淆,很难达到一致。不同品种的茶叶有各自的颜色、形状,沏出来的茶水颜色也不同,混在一起,会让茶汤变得浑浊,失去了茶水本身所具有的美感。

茶叶混着喝甚至还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有时候,一天之内过量饮茶,有的人会感觉心跳加快,头发晕,出现这种情况,就有可能是醉茶了。而多种茶叶混着喝,就有可能加剧这种情况的发生,虽然茶醉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短暂休息过后就会好转,但是还是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如果想要茶叶混着喝的话,可以在一天的时间内,在不同的时段喝不同的茶。比如,我们在早上醒来的时候可以喝一杯绿茶,提神醒脑,帮助自己开启一天的精神和活力。中午午睡醒来,可以喝一杯略浓的红茶,红茶可以帮助消化,促进身体尽快从疲劳中恢复。晚饭过后,可以沏一些普洱茶,普洱茶具有解油腻的作用,非常适合饭后喝,可以降低血压血脂,促进肠胃消化。茶叶可以混着喝吗?最好不要,这是对茶叶的糟蹋,要尊重不同茶种。

98%茶叶有茶叶农残?听听专家怎么说!


茶叶农残这个话题出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朋友圈里这样那样的新闻满天飞,“中国98%的茶叶有农残”、“大陆九成茶叶检测出农药残留”……

中国的茶叶,到底安全吗?还能不能好好喝茶,会中毒吗?——相信每个喝茶的朋友都会产生这样的疑虑。今天,笔者借助茶界的泰斗级人物陈宗懋院士的发声,来详细说一说这个问题。

陈宗懋:

中国茶界目前第一个且唯一院士

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茶叶农残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你对农残真的了解吗?

农残,是农药使用后一定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施用于作物上的农药,其中一部分附着于作物上,一部分散落在土壤、大气和水等环境中。残留农药直接通过植物果实或水、大气到达人、动物体内,或通过环境、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动物。

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过一些学生或者单位职工,集体食用了农药残留过高的蔬菜,而引起了集体食物中毒,出现头晕、呕吐、腹痛甚至昏迷等症状。

2|农药残留≠农残超标!

看到“98%茶叶都有农残”的假新闻,陈宗懋院士表示:“我作为一个从事农药研究57年的老科学家,看到这样一份极不科学的材料在网上传播,感到非常气愤。”

他解释称,农药残留必须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这就是使用我国颁布的MRL(最大允许限量)标准,农残高于这个标准才能认为对食品具有安全风险。目前在茶园中使用农药是正常的农业措施,要看农药的品种、剂量和安全间隔期。应该说我们的食品中有农残超标的,但绝大部分的果蔬和茶叶都是安全的。有农药残留不等于农残超标,更不等于有害健康。只有超过标准的农药残留才是有风险的。

我们都知道,毒性也有一个剂量而言。然而很多居心不良的人,却利用消费者的惶恐心理宣传谣言,混淆视听。

3|喝春茶中毒,喝夏秋茶=喝农药?

新闻中还有一种更骇人听闻的说法:“春茶中含过量农药,一喝就中毒,夏秋茶更是连茶农自己都不喝”。

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树第一轮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

“我国很多茶区尤其是名优绿茶区,春茶生产期间因气温较低,受病虫害的影响非常小,因此基本不用药。”陈宗懋院士解释到,茶轮斑病出现在潮湿多雨季,但对茶叶产量影响不大,茶农也不会用农药。

以明前茶为例,不仅口感好、营养成分丰富,还较少受病虫害影响,农药污染小,特别是早期的春茶,更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

而夏秋季节相对来说,气温高,虫害较多,用药的频率相对较高。于是很多人会问,夏秋茶能喝吗?

来看看数据,农业部2014、2015、2016连续3年对春茶和夏秋茶的抽查结果看,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4.8%、97.6%、99.4%。国家对茶叶农残监管从未松懈,而事实上现在的茶叶比以往更安全了。

4|外国检测标准比中国严?

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欧盟标准严于中国标准。谁更严、谁更权威,要先弄清这样一个事实:欧盟地区基本不生产茶叶,当然也就不懂茶叶标准。

陈宗懋院士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欧盟针对中国出口农产品(11.020,-0.21,-1.87%)的氰戊菊酯类农药残留标准曾突然加严,在1999年6月30日到7月1日,一天之内就把残留量标准陡降至原来的1/100。

对此,陈宗懋质问欧盟的有关专家:“原先的标准与现在的相差100倍,哪一个才是科学的呢?”欧盟专家无言以对,只好说:“用科学解释不清,这是政治和生意方面的事。”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千百年来,茶,不仅仅是用来解渴的饮品,更包含了中国含蓄至深的情感。但是,近年来,与我们难以割舍的这片树叶,却正在遭受这样的流言蜚语。

茶叶采摘有讲究,听听茶圣陆羽怎么说


伴随着2019年最后一个假期的飞速流逝,各地的秋茶采摘制作也逐渐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小宝不禁想考考你们,什么样的茶是可以进行采摘了的呢?

其实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已经总结出了规律。根据《茶经》记载:“叶卷上,叶舒次”,意指嫩叶卷曲的可制上等茶,叶片已展平的茶叶则品质次之。

在实际经验中我们也发现,当芽叶色泽由黄绿色开始转青、近芽的第一叶片向叶背翻卷、第二三叶片已开始展平,就已经达到了采摘标准。

由于茶叶的有效成分和水浸出物含量由新梢顶芽到下部叶片是逐渐下降的,不论新梢长度如何,近顶芽的一芽一、二片嫩叶所含的儿茶素和水浸出物都比新梢下部的叶片多。

所以大多数红、绿茶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或一芽二叶为主,兼采一芽三叶。

不过在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选择下,不同茶类甚至相同茶类都有不同的采摘要求与标准,最常见的就是以下四种:

细嫩采——名优茶

细嫩采一般是指采摘单芽、一芽一叶以及一芽二叶初展的新梢,这是多数名优茶的采摘标准。如古人所云的“雀舌”“莲心”“拣芽”“旗枪”等。

采用这一标准的有特级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石门银峰及一些芽茶类名茶。这种采摘标准费工费时、产量低,但品质佳、季节性强、经济效益高。

适中采——大宗茶

适中采是指当新梢长到一定程度时,采下一芽二、三叶和细嫩对夹叶。这是我国目前内外销的大宗红、绿茶普遍的采摘标准,如眉茶、珠茶、工夫红茶等。

这种采摘标准能够兼顾茶叶的产量与品质,经济效益较高。

开面采——乌龙茶

新梢长至3~5叶将要成熟至顶芽最后一叶刚推开时,采下2~4叶新梢,这种采摘标准俗称“开面采”。这种采摘标准多用于制作乌龙茶。

如果采得过嫩并带有芽尖,加工时易成碎末,制成的乌龙茶往往色泽红褐灰暗,香气不高,滋味不浓;如果采得太老,则外形显得粗大,色泽干枯,滋味淡薄。

成熟采——边销茶

传统用于黑茶和砖茶生产的原料,采摘标准是待新梢一芽五叶充分成熟,新梢基部已木质化呈红棕色时,才进行采摘。

这种成熟度较高原料采摘的原因,一是适应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二是饮用时要经过煎煮,能够把这种原料的茶叶和梗子中所含成分煎煮而出。

总之,我国茶区辽阔、茶类繁多,形成的采摘标准也各有不同。在采摘时,需要因地、因树、因时制宜,兼顾质与量。

关于小茶人喝茶,反对派怎么说?


先听听来自茶友们的一些声音:

传承系---“我喜欢喝茶,而且从喝茶中获益良多,也希望孩子能喜欢。但小孩子究竟能不能喝?喝什么茶?却有点拿不准。”

纠结系---“想给孩子报了个泡茶兴趣班,期望孩子养成从容、专注的秉性,从泡茶中学习待人接物的礼仪,可又听说喝茶会影响儿童发育。”

佛系---“我们六堡农家,没有刻意规定小孩子几岁才能喝茶,泡一大壶老茶婆放在家里,小孩子渴了就倒着喝。”

养成系---“我家孩子自从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最大的好处是戒了饮料,原来每天偷偷喝可乐,现在更爱茶的滋味。”

其实,一直以来,关于儿童能否可以喝茶的问题,声音不一。

反对派

反对派的视角也很独特,理由也很充分:

1.茶中的咖啡因等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易出现睡眠减少、精力过剩、身体消耗增大,影响生长发育。

2.儿童的身体自我调节功能较低,孩子喝茶后,更出现“茶醉”现象。

3.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茶中的鞣酸可以引起消化道粘膜收缩,并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凝块,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4.一般的茶都有利尿功能,儿童喝茶后,在利尿过程中,鞣酸和茶碱会造成钙、磷等矿物质的流失。

5.茶不利于铁的吸收,易引起儿童的缺铁性贫血。

听了这么多,你们是不是更纠结了呢?

其实,饮茶的益处自不必说,只不过,儿童尚处在成长阶段,代谢特点与成人有异,所以在饮茶时自然也不能套用成人的习惯。

小编根据前辈的经验,总结了儿童饮茶的注意事项,家长朋友们学起来吧!

1.适饮年龄:一般建议,学龄前儿童尽量少喝,或者不喝。

2.根据年龄严格控制饮茶量。成人每天喝茶最好控制在15克之间(此处指干茶重量),儿童至少应该减半,每日饮量不超过2~3小杯(每杯用茶量0.5至2克)。茶水过量会稀释胃液,引发消化不良。

3.不喝浓茶。茶汤浓度大约为成人浓度的三分之一。饮茶太浓,茶叶中的单宁易与食物中的铁质结合成不溶性的复合物,从而影响对铁质的吸收。而且浓茶刺激胃壁,也可使胃粘膜收缩,胃液变淡,影响消化功能。

4.控制好饮茶时间。要白天喝,上、下午皆可,尽量不要在傍晚和晚上喝茶;空腹不饮茶,饭后不马上饮茶,临睡前不饮茶。

5.温饮为佳,茶汤温度以不超过40度为宜。

6.生病服药期间不要饮茶,以免影响药效。

7.父母可以根据季节为孩子选择不同品种的茶叶。夏季可以选择有清热解暑、提神清心作用的绿茶;春秋季节可以选择花茶,冬季喝点铁观音、红茶等发酵类茶。

8.不建议饮用市场上销售的瓶装或罐装茶。

普洱茶降脂的真正秘密,听医生怎么说!


都说普洱茶能降脂减肥,但其中可能起效的物质上百种,进入人体消化分解时还会遇到数以千计的生物分子,因此研究普洱茶的起效机理就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医学专家借助大数据揭开了这个谜团。

普洱茶:看得到却说不清的功效

先讲讲普洱茶的研究。普洱茶得名于乾隆以普洱地名所赐,是用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当地的发酵工艺加工而成。按照发酵方法,有“生茶”和“熟茶”两类主要品种。普洱茶的保健功效不少,最有名的便是降脂。在过去20多年里,关于普洱茶的减肥、降脂作用,可查询到的科学论文不下数百篇,这些在人、动物以及细胞水平开展的研究表明,普洱茶确有减肥降脂的功效,但一具体到什么成分、通过什么机制起的什么作用,这些论文就各说各的理,没有一个明确的、能被广为接受的说法。

事实上,用传统的药理模型来研究普洱茶的功效是不可行的。普洱茶中的成分成百上千,可能具有减肥、降脂作用的如茶色素、多糖、多酚,以及他汀类物质也有几十到上百种,而在生物体内脂肪合成、脂肪动员、脂肪氧化分解的通路涉及的生物分子也是数以千计,这种多个植物来源的分子对人体内多个靶点实施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化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迄今为止,普洱茶以及很多保健类食品都缺乏十分明确的生物功效和作用机制,原因很简单,传统的药理研究产生的信息和数据太少,完全不能反映简简单单的一杯茶在人体中真实的、复杂的生物作用过程。

新发现 普洱茶会改变肠道菌群

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在研究饮用普洱茶这样的复杂问题中,能够触及传统研究手段无法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的实验室从事代谢组学研究。我们先用一台高分辨度的分析仪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时间飞行质谱,分析了普洱茶与同为发酵茶的英国立顿红茶在成分上的主要差异,发现普洱茶含有更多的茶褐素、没食子酸和水不溶性茶多酚,而多酚类的茶黄酸、茶玉红精成分要比红茶含量低,说明同为发酵茶的普洱和红茶,因为原料和工艺不同,其成分是有较大差别的,这一点支持普洱茶不属于红茶的说法。我们还分析了不同存化时间(从1年到10年)的产品成分上的差异,发现存化时间加长与其主要成分之间的变化规律:“茶龄”越长,茶内具有生物活性的表儿茶素含量越上升,而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成分如咖啡因会下降,这也解释了普洱茶为什么越陈越好喝的原因。

我们还设计了一项试验来进一步研究普洱茶的功效。这一试验为期6周,参与者在严格遵守一日三餐的食物规定同时,在规定时间喝定量的普洱茶,在规定时间采集尿样,应用高分辨质谱联用仪分析尿样,生成大量的代谢物数据,再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建立模型。我们发现普洱茶可以使饮用者的全身代谢状态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包括利于脂代谢的一系列内源性代谢物的含量明显上升。

而当大家停止饮用普洱茶两周后,其代谢状态并未像预期的那样恢复至饮用前的水平,而是进入了另一个状态。多元统计分析发现导致这个代谢状态异常的差异性代谢物大多是跟肠道菌群代谢有关的产物,也就是说饮用普洱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试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使得人体代谢谱在停止饮茶后持续停留在另一个状态。

结合其他几个实验的结果,我们得出结论,普洱茶之所以能有益于我们的健康,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对于人类肠道菌群所施加的结构性调整,改善了我们的脂肪代谢能力,帮助我们恢复或维系了一个更为健康的肠道微生态水平。

大数据 带来全新的研究策略

从我们关于普洱茶的代谢组学研究可以看出,对于传统药物和饮品进行新的研究最主要的是要解决研究策略问题,在天然产物中寻找单个活性分子的西方主流式做法已经难以为继,例如普洱茶里面几乎没有什么特异的新成分可供活性筛选。我们的前人用含有多种成分的疗法去“调理”一种复杂的人体疾病是个事实,也是个模式,我们自然也要用这个(把多种成分视作一体的)模式去设计实验,寻找它在整体水平上造成的影响和变化,然后再作还原性分析,在局部寻找其关键“节点”上的变化。当然与此同时这些天然化学成分也可以逐步分离简化,直至找到仍能保持其整体活性的基本组合和单元。

用这样的思路去重新设计实验,开展整体性的营养研究、天然和传统药物研究是未来的一个趋势,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这种研究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