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训化栽培野生茶树活标本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野生白茶树 野生红茶树苗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云南澜沧江流域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茶叶根据其演变进化规律,即野生型-人类驯化栽培野生型—过渡性—栽培型等不同类型来划分。有人认为它是“人类驯化栽培野生茶树活标本”—生长于普洱市景东县太忠镇大柏村丫口寨,树高8.9米,树幅7米6.6米,最大基部干围2.85米,属野生型古茶树茶树生长在王家小组的山梁上,土壤贫瘠,海拔1940米。

是当地先民从野生茶移植栽培而成的大茶树,为目前发现最大的人工种植野生型古茶树。这是一棵人工栽培的野生型大茶树,茶树在距离地面40多厘米地方分成大小不等的8枝,其中大的一枝也要一个人才能围的过来,都形成很多的采摘枝。

茶树的“老本娘”可能在几百年前遭遇雷击或人为原因被弄死,但生命力超强的茶树在根部新长出8个茶叶枝条,逐渐围着“老本娘”长大,多少年后“老本娘”化为尘土,它的八个“孩子”也就长成粗细不一的样子,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树枝的内侧不是圆形,而是留下长期伴随母亲成长的记忆。

云南澜沧江流域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茶叶根据其演变进化规律,即野生型—一人类驯化栽培野生型——过渡性——栽培型等不同类型来划分“世界上最粗大的山字形野生大茶树”位于普洱市景东县锦屏镇凹路箐大茶树野生型,树高14米,最大丛围783(3个分枝的干围),成山字形生长。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精选阅读

茶树栽培的知识技术介绍


茶树的人工培养,是茶叶出产史上首次也是最有决议含义的一次腾跃。如果说茶树的培养是因为茶被大家用作饮料今后的工作,那么,茶之变成一种遍及的饮料和专业出产,则是茶树为大家培养今后前史开展的成果。收集野生茶叶,遭到野生茶树散布和资源的严厉约束,培养茶树今后,大家就可依照自个的志愿和需求,把茶树引种到全部适于种茶的任何地方,然后赢得开展茶叶出产的某种自动。关于茶树培养技术对茶叶出产、茶业以致整个茶叶文明的含义和重要,是人所共知的。可是,惋惜咱们的古人,在中国的古代特别是上古的文献中,并没有因为重要而给咱们留下更多的材料。所以,这篇文章对中国茶树培养前期的前史受史料的约束,不得不作些估测。

(一)茶树培养之始和最早的培养技术 记载茶树培养技术的发作、开展,是和喝茶的需求与制茶技术的开展密切相关,相互推进的。中国喝茶,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晚期;测验培养茶树,能够也出现在随后的原始时期①。

在原始期间,提出培养茶树的期望是简略的,但从试种到成功地把茶树培养为一种作物,千里迢迢,倒能够阅历了一个适当长的时期。因为对原始人来说,他们试种茶树,开端只能是蹈常袭故,其成果,通常是使他们的试种以失利而告终。可是,一人一次的失利,不能够框束其他人或后人对培养茶树的激烈期望;能够在这种偶尔状况下,大家的实习,最终总算取得了培养多年生茶树的经历。掠取运营的原始农业,通常是通过搬家居处的办法,来处理他们培养与地力干涸的对立的。在一次他们实验播下茶种今后,又适巧遇到搬迁,使他们耕种的茶苗,免遭了毁灭性的采摘。几年后当他们路过原址,发现他们耕种的茶树成长非常茂盛时,便悟出了幼龄茶树不宜滥采的重要,从他们曩昔失利的经历中,探索出了培养茶树的原始办法。上述假定不错的话,中国是在原始晚期就把握了培养茶树的简略经历。但在原始乃至整个奴隶制社会期间,因为前史条件的种种约束,茶树的培养,最多也仅仅为了自个的花费和作为野生收集的弥补,所以,它始终是闭锁在一个很小的规模。到了也只要比及农业、手艺业和商品经济有了必定的开展,特别是在茶叶的加工制作采用了铁锅今后,因为制茶才能和茶叶质量的前进,跟着喝茶人数和社会对茶叶需求的日益添加,茶树培养,才作为一桩新的出产工作敏捷向外传达开来。

上述推论,没有任何文字的直接记载,首要是依据有关传说及考古和民族学材料所作的能够估测。这一茶树培养的发作和开端开展状况,中国古籍虽然未能为其供给直接的论据,但它记载的前期茶叶史料所反映的新鲜表象,倒可作为上述推论的某种印证。秦汉曾经,中国古籍中关于茶的记载很少,有也是一字半句,对其时的茶业,底子看不出啥端倪。可是到西汉王褒《僮约》,能够说是恍然大悟,所记“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一会儿为咱们展示了一幅四川茶业生气盎然的情形。中国前期茶叶史料这种断缺又突乎其来昌盛的这种状况,与咱们上面所说的中国茶业开端长时刻限制在边境一隅,秦汉时随封建经济的开展首要在四川鼓起的观点,是互可印合的。

中国古籍对茶树培养技术的记载,通常都是晚于实际,低于实际的,从它们的发生到见诸记载,通常要通过几十年、几百年、乃至更多的时刻。所以,古籍中关于某项茶树培养技术的最早记载,并不是这项技术构成和发生的最早时代;它不是源,而是流,能够也只能作为其时社会所到达的水平的一种依据。

三国曾经,中国古籍中没有任何茶作常识和培养技术的记载。如果把对茶树外部形状的晓得,也可归入茶树培养技术常识的领域的话,那么,中国有关茶树培养技术的最早记载,可上溯到西晋的《广志》。广义地说,中国古籍对茶作技术常识的记载,是从描绘茶树的形状特征开端的。可是,能够是因为中国古代种茶人没有文明,文明人不谙种茶,古籍中开端关于茶树形状的记载,从西晋开端,一向到唐朝陆羽《茶经》才叙说完好。这儿,无妨将这方面的材料摘抄于下。

①《广志》(西晋郭义恭著,原书佚):“茶,丛生”;②东晋郭璞《尔雅》苦荼注:“树小如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③桐君录》(原书佚,约成书于5世纪):“茶花状似子,其色稍白”;④《述异记》(传说为梁天监时任。著):“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⑤《魏王花木志》(据考,能够是后魏元欣撰,原书佚):“茶,叶似子,可煮为饮”;⑥《茶经》(唐陆羽撰):“茶者,南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揲担 ト缍∠悖绾 摇!?引述上刊史料,不在指出中国古籍开端对茶树晓得的缓慢开展过程,而首要在于阐明陆羽及其《茶经》在学术上的卓越奉献。因为,《茶经》从全体说到部分,从花叶一向说到种子、根、茎,完成了前代许多专家四五个世纪要说而没有说完好的茶树形状疑问。

陆羽《茶经》在茶叶科学技术上的奉献还不只这些,此外,它还对茶树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栽制技术和饮用办法,也都作了最早的记载。但关于茶树的培养,陆羽只说“法如种瓜”。惋惜太简略了。中国茶树培养的详细记载,首要见于唐末五代之间的《四时纂要》。《四时纂要》说,“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敝 嗪屯痢C靠又至 呤?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恚ㄛ眨┲ 徊娌豢商 啵 指 酃室病4蟾?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茶未成开(时),四面无妨种雄麻黍穄等。”“收茶子:熟时收取,子和湿沙土拌,笸笼盛之,穰草盖,不尔即乃冻不生。至二月出种之。”

清楚明了,《四时纂要》所说的这些内容,基本是唐朝后期大众培养茶树经历的记载,陆羽《茶经》,加上后来《四时纂要》记载的有关内容,对比全部地反映了唐朝茶作学说和培养技术的实际状况。

有人依据上述一些表象,以为“唐曾经没有培养茶树的记载,到唐朝经陆羽的倡议,才开端纷繁培养茶树,才有茶树培养法的记载。”这显然是反因为果。不错,唐曾经确实未见茶树培养的记载,培养茶树的办法开端是见之于《茶经》。但唐曾经没有培养茶树的记载,不等于唐朝曾经就不会培养茶树和不存在培养技术。别的,恰恰相反,不是陆羽的倡议大众才纷繁种茶的,而却是唐朝茶业的开展,因为社会和出产的需求,才推进陆羽编纂《茶经》的。当然,这样说,决不是否定陆羽及其《茶经》在其时和之后对推进中国茶叶出产开展上的巨大作用。

唐曾经有茶树培养,那为啥中国古籍中直到陆羽时才有详细培养办法记载呢?这能够首要是由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位置决议的。在唐曾经,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新的茶区,茶园面积有限,茶叶出产只能在一个不大的规模内沟通自给,这时北方除少数统治阶级以外,尚不晓得喝茶,南边一些文人虽都嗜茶,但其时社会还不存在导致他们关怀出产技术的条件,所以无人搜录。到了唐朝,特别是开元年间因北方大兴禅教,晚上坐禅不睡、不吃,只准喝茶,喝茶的习气才敏捷在北方撒播。跟着北方对茶叶需求量的不断添加,南边的茶叶出产也日甚一日地扩展,在这种喝茶、种茶大开展的局势之下,社会需求有关茶叶的常识,出产期望有详细的培养记载,陆羽习惯局势的需求,撰写了《茶经》;出于相同的状况,韩鄂把茶树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出产技术,编进了他的《四时纂要》。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这个高级期间曾经,所坚持的仍是手艺出产与原始技术,这种技术的前进纯粹是自发的,极点缓慢的。”①依据列宁所说的这一古代技术开展的特色,能够显着看出,唐朝记叙的茶树培养技术,绝不是唐朝某个人或一个短期内一蹴即至的发明,而是对前人在这方面的才智和劳动成果的归纳和总结。

中国古代茶树培养技术的前进虽然缓慢,但每隔一段时刻今后,在培养技术的某些方面,总仍是有所突破和开展的。

如宋朝在茶叶采摘和茶园除草方面,就较《茶经》和《四时纂要》的记载,愈加详细并有所开展;明朝前期,首要在茶园的运营管理方面,后期,突出在茶树育苗和修剪方面,又较曩昔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和发明;清朝,能够因为交易对贵重茶叶的特需,又在花卉无性繁殖的基础上,发明出了茶树的压条繁殖法。中国古代茶树培养技术,即是这样不断聚集劳动人民的一点一滴的发明,一步一个脚印地缓慢向前开展的。

无公害茶叶规范化栽培技术介绍


茶叶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怎样防治茶叶夜蛾 茶叶入梅前病虫无公害治理技术 茶园光线与茶叶品质 茶叶采制季节与茶叶品质 茶树优质、高产、高效益的栽培技 茶树优质、高产、高效益的栽培技 茶树优质、高产、高效益的栽培技 茶树优质、高产、高效益的栽培技 茶树倒春寒冻害的防治技术 1、选用良种:福选九号、福鼎大白茶,为特早芽品种。 2、深翻改土:深翻60~80㎝,每亩翻盖作物秸杆1000~2000公斤,并在适当位置建好蓄水池和积粪坑。 3、施足底肥: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5000公斤,开沟深施,沟深沟宽各30~40㎝,施后灌足水,然后盖土。 4、合理密植:采用双行条植,宽行距⒈2~⒈5米,窄行距40~50㎝,株距20~30㎝,亩植3500~5000株。8~10月份栽苗,苗高10~20㎝。栽后灌足定根水。 5、及时追肥:栽后每隔15~20天根际追肥一次,每次用充分稀释后的腐熟农家肥1000~1500公斤,尿素5~8斤(尿素栽后第二年才能用)。进入采茶期后不得再施尿素。 6、施足叶面肥:每隔15~20天喷施一次,主要种类有叶霸、富尔65、宝力丰、绿芬威、施丰乐等。 7、科学修剪:栽后茶苗要进行3次定型修剪。第一次修剪时间为全地3/4的茶苗高度达25㎝以上,剪留15㎝,此次不能剪分枝;第二次定型时间为3/4茶苗高度达40㎝以上,剪留30㎝;第三次定型修剪时间为3/4茶苗高度达55㎝以上,剪留45㎝。达到修剪时间须及时修剪,大肥大水管理条件下第二年可完成2--3次定型修剪,茶苗栽后来18个月(一年半)即可进入丰产期,收入一般可达2000~3000元,最高可达4000~5000元。 8、科学管水:连晴8~10天须灌水一次。地内须规划好排水沟,以便降雨过多时及时排掉积水。 9、病虫防治:采用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体的综合技术措施。化学防治尽量使用生物农药,对允许使用的中低毒农药每年施用一次,个别最多不超过2次。禁用剧毒、高毒、高残留、高污染农药。

野生茶分类:栽培型野生茶和野生型野生茶


要说栽培型野生茶和原始野生型野生茶有什么区别,那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了,一个是人工栽培的,一个是在野外自由生长的,一个有人管,一个没人管,具体的下面可以跟小编一起了解下。

野生型野生茶:纯野生的,未经人工筛选、驯化的原始野生型野生茶,这种茶可能有毒。

云南大学高照教授认为:野生茶种是栽培茶种在茶组中的叔伯祖先,它们不是我们现在栽培的茶树品种。野生茶的定义,第一鉴定它是属于茶组植物,第二,它是生长在原始森林当中,没有被人类驯化、栽培和利用,就叫野生茶。

原始的野生型野生茶

植物学中植物分类有12个主等级,组是第由上往下7等级,张宏达教授认为茶组植物分为几十种,而普洱茶只属于其中一个系列,具体到普洱茶这一物种还要往下到第9等级的物种,乃至亚种,以及变种。打个比方野生型与栽培型的关系,就像人类的先祖智人与现代人类的差别。

野生型茶树容易因种生发生变异,(茶树的种植有两类,一类是以种子种植生长为茶树的叫做种生;另一类是通过扦插、压条等无性繁殖方式种植生长为茶树。种生茶树不容易发生变异,能够较好的继承母树的品质。)且许多野生型茶箐苦而不化、有的有微毒、有的会麻嘴、有的还会锁喉,品饮容易导致腹泻,所以野生型茶箐适合做茶品的较少。

栽培型野生茶:人工进行栽培、驯化而来的茶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树茶,这种茶无毒,品质好。

是初期相应科学知识不够充分时的名称,2005年之后改称为更符合科学实际的栽培型古树茶,简称古树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树茶。“野生茶品质好”指的正是栽培型古树茶,而非野生型野生茶,一些茶友会将栽培型和野生型混淆,以为两者就是相同的茶树品种。

先人栽培的古茶树

从生物形态来看,古树茶是人工进行栽培、驯化而来的茶种,并且茶树树龄悠久,有上百年的树龄,一般认为是云南布朗族、拉枯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濮人首先开始栽培选育。

云南大学高照教授认为,在云南界定在八百年以内是栽培型的,最老的是在南糯山,栽培型的大叶种的茶树,最多是一千年以内。一千年以上的大茶树统统不是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阿萨姆变种,即普洱茶所属物种的国际命名)这个物种。

高照教授认为,野生茶可以研究它,可以去开发它,但我们要认清,它不是我们现在栽培茶的直接祖先。一般也不大可能把野生茶拿来做成普洱茶给大家喝。

古树茶经过人工栽培筛选、驯化,古人长期品饮确保对身体有益无害,不再具有会对人类造成伤害的毒性,且因树龄较长,品饮滋味上佳,是茶中难得的极佳逸品,如南茗佳人易武古树春茶《无锋》茶气磅礴、汤质饱满,茶友可在《南茗佳人无锋|自然之品,磅礴而又内敛》一文了解古树茶的真容真颜,又因栽培型古树茶数量稀少,一些无良商家和茶农,会将未经科学验证能够饮用的野生型野生茶直接售卖,或者充当栽培型古树茶售卖。

茶树栽培·【栽培技术】


民国时期,闽东的茶园均是丛栽稀植,每亩植茶苗200~300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科学种茶,要求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条双株或双条双株,行距12—15十,穴距03—04十(每穴2株),亩植菜苗2600—5200株,不超过6000株。栽植时间在立春至惊蛰间(春栽),寒露至霜降后(秋栽)。闽东茶园传统一般不施肥。每年的2~3月、5—6月、7—8月各进行耕锄一次。即春茶、夏茶、秋茶采摘前结合开沟排水,各深耕锄草一次。深耕时将表上、杂草与落叶翻入下层作基肥。山地茶园,特别是老茶园保持套种的传统习惯,有的套种马铃薯、甘薯,有的套种小麦、豆类、萝卜和药材。

树冠培育的方法主要是修剪,包括幼龄期茶树的定型修剪和青壮龄茶树的轻修剪与重修剪。定型修剪,一般在定植后一年即开始,二年内连续定剪2—4次,每次定剪均是在上次定一基础上递增10~15厦十。轻修剪,进人正式采摘期后的茶树,每年秋后或春前均进行一次树冠表面的轻修剪,以保留当年春梢的一部分为度。重修剪,剪去影响树液输送、阻碍芽梢萌发的鸡爪枝层,使茶树恢复萌芽能力。轻修剪与重修剪需交替进行,才能培育好茶树树冠,达到高产稳产。

1953年起,茶园施肥被列为茶叶增产的主要措施。施肥多在茶叶采摘前后,每年l—2次。较普遍是在春茶前施化肥(尿素、三十烷醇、磷钾肥等)和原肥。1958年后,区内茶农开始使用除草剂’草甘膦”灭草。60年代茶园以厩肥为主,化肥为辅。60年代中期,境内曾一度引进大叶猪屎豆、小叶猪屎豆、羽扁豆、印尼红豆、茗子、紫云英等绿肥在茶区试种。此后,由于化肥供应量增加,绿肥逐步减少。70年代后,以化肥为主,厩飞为辅。

茶树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


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的召开,宣告了普洱茶故乡“邦崴古茶树”的诞生,论证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茶树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至此,世界茶叶的祖国,原产地中心地带的云南有了野生型的巴达茶树王,栽培型的南糯山茶树王,过渡型的邦崴茶树王,如此三王并存云南,其深远意义及价值,学术界自有评说。本文拟就上述类型的划分及由此面引起的有关问题作些探索,一孔之见,还望茶学界同仁不吝指教。

一、关于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及过渡型

茶树起源于中国,具体而言应是中国的西南部,这是国内外茶学界的基本共识。至于涉及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及过渡类型的研究与划分,实际上属于“植物分类学”与“作物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范畴,而后者是新兴的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枝,它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登上大学讲坛的历史还十分短暂。

茶树的野生型,即是指在一定地区经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茶树类型.自然选择是生物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现象,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解释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选择是自然界通过生存斗争方式进行,保留的主要是对生物体本身有益的变异,没有人为活动的参与,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性,故进程是十分缓慢的,自然界一个新物种的产生往往需要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时间。同其它栽培作物一样,具有形形色色栽培品种的茶树,也是在某一历史年代,由起源于某一地区的原始野生种栽培驯化而来的。而这种“原种”据考证起源于距今6000万年到4000万年”,早巳不复存在,至多只能以遗体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层中。高大的乔木能形成化石留存本已不易,发现它则更是机会极少。然而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这一原种的后代,经受自然选择,不断演化,衍生、特化,造就了今天茶组植物43个种7个变种或订正归并虚的12个种6个变种,其中除栽培品种所隶属的茶种外,其余则是我们称之为人们未利用或甚少利用的茶树野生型。值得指出的是:根据进化的不可逆性,现存的进化的生物不可能恢复其原始祖先的形状,即便将它重新置于其祖先所处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已灭绝的生物将永不再现。这使人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阿萨姆曾一度认为是野生的茶树难掩其本来面目,而南糯山的茶树王亦应是栽培型,因为它们业已进化,不可能返祖(生物中甚至人类,返祖现象偶有出现,但不是主流,系个别)。同时,对于那些初步定为野生型或其它类型的“茶树王”级的珍稀茶树,由于实际上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确应妥善保护,否则一旦死亡,难以再现。

同茶树的野生型相对的是茶树的栽培型,如果说野生型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那栽培型则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人工选择指通过人类不断选择培育,创造生物新类型的过程。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工选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选择那些符合人类需要的个体或性状,并使这些有益变异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且由于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比自然选择的效率高得多。人工选择的参与,野生植物的栽培驯化,地区之间的相互引种、选育,使得当今世界栽培作物品种纷繁、丰富多彩。根据栽培植物起源历史,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古老的栽培型植物、二是较早出现的、三是近百年来人工选育的”。茶树是属于古老的栽培植物。人类原始农业的出现大约距今一万多年,茶树的利用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等阶段。有据可查的西汉王褒《僮约》是茶叶作为商品的见证。由野生茶树的采集到人工栽培,由个体的自给自足到形成商品,需要一段较为漫长的年代。但栽培型茶树到底自何时起,茶树由野生到栽培利用,本身是一个渐变过程,很难说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即便有,亦无据可查,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既然栽培茶树是由原始的野生型进化而来,这进化包含茶树由低极到高极,由简单到复杂、类型由少到多、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既具野生型特征又具栽培特征的茶树类型——过渡类型是顺理成章的。起源于4000万年前的茶树原始野生种。经历造山运动的升降沉浮,第四纪冰川的侵袭驱赶,寒来暑往气候变迁等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不断地演变发展。因此从进化的角度看(原始类群的含义有一部分是时间问题,即出现先后顺序,有一部分是这个类群离开它的祖先有多远的问题。这里主要从时间角度),同属野生型的茶树,应该划分出早期出现的原始的野生型和后期产生的进化的野生型,尽管这方面研究有待深入且欠缺具有说服力的化石证据。人类对茶树的利用最初是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野生采集开始,这种从古到今的采集并非人工选择,虽然它对栽培作物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栽培作物的产生是人类有意识、有计划将野生植物置于一定栽培环境条件下进行多代选择和培育的结果。根据目前研究资料可以说明,栽培型茶树至少应有数千年的历史,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新型栽培品种的诞生需时更短,栽培型仍在高速进化,栽培型包括原始的栽培型和进化的栽培型不容置疑。

显然,介于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从进化角度看,它应是较进化的野生型和较原始的栽培型的综合。

野生茶与栽培茶对比


左野生茶[栽培]右茶园茶[野放]

野生茶与栽培茶 顾名思义,“野生茶”是从非人工栽培的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芽叶(茶青),经加工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相应的,在人为培养种植的茶树上采摘幼嫩芽叶(茶青)加工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称为“茶”。野生茶和栽培茶,是对茶树种性特征和不同生育环境的表述。“野生茶”可以被人工驯化变成“栽培化”,栽培茶也能丢荒、荒芜而变为“野生茶”。

左野生茶[栽培]右茶园茶[野放]之叶底之一

左野生茶[栽培]右茶园茶[野放]之叶底之二

茶树在人类栽培利用前,都是“野生”(自然生长)的。野生茶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原始野生茶”在自然繁衍过程中,范围不断扩大,并产生新的变异体,这类茶树较多保留了原始茶树的形状。野生茶可能是野茶(即“种性野”),也可能是栽培型的茶。二是早年为人工栽培,后被荒芜的“荒野茶”,这类茶大多是地方性很强的“地方性”(特产)品种,多生长在人类活动区域内,它的种性并不是“野”的。野茶不是茶,不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所饮用的“茶”。这需要从茶树分类学角度加以理解和诠释。

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饮用的“茶”,在植物分类学里,被列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系。茶组被统一命名为“Camelliaslnensis(L)OKtze’’,为全世界所采纳。茶组里有17个茶种,目前世界各国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组里的一个“种”,其染体多为二倍体(2n=30)。其余茶组植物,大多处于野生状态,虽也有被采摘利用的,但染色体多为单倍体(n=15)。因此,科学意义上的“野茶”,是分类学里“茶系”以外的“茶组”植物的总称,它们不是人类广泛利用和饮用的“茶”。由于严格意义上的“野茶”和目前广泛栽培的茶树不是同一类茶系植物,能否饮用,需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茶树的栽培


集约式的茶园耕种是先行育苗再行移植,育苗方法已从过去的播种法(有性繁殖)改为扦插育苗法(无性繁殖),以维护品种的纯正。茶树成行种植,以利人工或机械耕种与采收。

茶苗种植三年以后方可采摘茶青,太早采收将影响以后的收成。茶树枝芽被采摘后,会从侧腋再行长出新芽,就是下次采摘的对象。为使采摘面整齐,而且控制茶树高度,每季采摘后会修剪采摘面。如此一次又一次的采摘与修剪,枝芽长得愈来愈密,叶子长得愈来愈小,品质就下降,这时补救的办法就是从根部离地不远的地(如二十公分)给予砍除(即所谓之台刈),使茶树从基部重新长出新枝,这样就有如新种的茶种一般,又可采收好长的一个周期。茶树从种植到一年左右可达盛产期,待产量衰退后可用台刈让其恢复,几次后茶树若已老化,就得挖掉重新种植。

茶树是长年深根作物,善加照顾是可以陪伴我们一辈子的。所谓善加照顾包括尽量不要使用化学肥料除草与农药,也就是推行所谓的永续农法,这样茶树的有效寿命才会增长,茶青品质才会良好。

茶树品种

茶树有数百品种,台湾常看到的也有三、四十种,理论上是各种品种都可制成各类茶,只要制造的方法不同即可。但什么品种比较适宜制造成那一类茶是有经验可供参考的。有些品种的特质非常明显,我们就特别为它制做成一种茶,而且就以茶树品种的名称作为制成茶的商品名称,如铁观音、水仙、佛手等。

茶树品种有些是传统性品种,有些是新近改良的品种,如在台湾常听到的青心乌龙、青心大冇、硬枝红心、铁观音、水仙、佛手等,都是移植自大陆的品种,阿萨姆则是移植自印度的品种。另外为了增产、耐害、早采、质优等理由,也自行培育新品种,如金萱(或说台茶十二号)、翠玉(或说台茶十三号)等。这些新品种可以制成冻顶,也可以制成清茶,所以不能向茶行老板说:「我要买金萱!」,除非他知道您喝那类茶,否则老板还要问您:「您要是金萱制的冻顶还是清茶?」

有些茶树品种的叶子特别大,大到像小婴儿的手掌,我们就称它为大叶种,如阿萨姆。相对地,有些茶树品种的叶子比较小,就称为小叶种。有些茶树品种可以长得很高,属乔木型。有些品种不会长得太高,属灌木型。但一般我们看到的茶园,茶树都只长到膝盖的高度,那是我们故意将之修剪成的,因为这样的高度比较方便采收,如果不加以修剪,一般可以长成一楼的高度。

茶树发源于中国的西南一带,云南至今尚有千年的老茶树,乔木型的原始茶林分布甚广,但至今量产的茶园也都已经改成矮欉型。

福建茶树栽培·【茶树品种】


闽东种茶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茶树经过千百年来的自然驯化和人工栽培,形成丰 富的品种资源。一般可分为地方品种、引进品种与野生品种3大类。这些品种的命名,习惯 上多以原产地为名,有“坦洋菜茶”、“天山菜茶 等。

据普查,区内多处发现野生茶树。福鼎太姥山、宁德霍童小坑村、宁德虎狈姑娘坪、寿 宁平溪路后坑、屏南成溪往里村等地都生长着野生茶树的大小群体,均属于乔木或小乔木型,树高3—7十,主干直径18—25厘十,时大而长,花型亦大。往里大茶树茶叶人口味苦,亦称“苦茶”。野生茶树为茶农进行良种选育和优质茶生产提供种质资源。

50年代,开始引进云南大叶种、祁门楮叶种、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毛蟹、梅占。黄淡 大叶乌龙、本山等全国性茶树良种。

60年代各县茶农还从群体品种中选出单件运用短插培育出一批良种茶,如福鼎早逢春,霞浦四季春,宁德吴山清明茶,福安岭路大白茶,福鼎歌乐茶,柏柳乌龙茶等。80年代后,部分国营与集体茶场、茶叶专业户又引进肉桂、八仙茶等高香品种,为区内名优茶制作和多种茶类的开发生产奠定基础。1992年,大面积种植的引进品种有福云6号、福云7号、毛蟹 梅占、政和大白茶等。

坦洋莱条 原产地福安坦洋,灌木型,小中叶类,中芽种居多数。60年代曾出国移植马里共和国并试种成功。

南阳菜茶 原产地寿宁南阳,灌木型,中叶类,中芽偏迟种。系早年制作“坦洋工夫’的主要原料。

天山菜茶 原产地宁德洋中,灌木型,/J’中叶类,中迟芽种居多数,系“天山绿茶”的主要原料。

福鼎大白布 原产地福鼎点头,系无性系全国良种,小乔木型,中叶类,早芽种。适制绿茶、白茶、红茶,产量比福安大白茶高出两成。

福安大白茶 又名高岭大白茶,原产地福安康出上高山,系无性系全国良种,小乔木型,大叶类,早芽偏迟种。适制红茶、绿茶,品质优良。

福云6号 原产地福安社口,系福建省茶科所(设福安社口)于1962年自母本福鼎大白茶与父本云南大叶种自然杂交第一代群体中单株选育出来的无性系品种,为无性系全国良种,小乔木型,中叶类,特早芽种。春茶开采特早,芽梢生长整齐,但易形成对夹叶,易老化,适制绿茶。

福云7号 品种来源同福云6号,系无性系全国良种。小乔木型,大叶类,早芽种。适制红茶、绿茶,品质优民

相云10号 品种来源同福云6号,系无性系全国良种。小乔木型,中叶类,早芽种,抗性较强,适制绿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