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施甸县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保山乌龙茶 悦山水茶业 味独珍茶业

保山乌龙茶。

一、茶产业概况

施甸县种茶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咸丰末年,姚关镇猴子寨、里畿山、万兴乡百忍组就有种植。里畿山种植的茶叶经传统工艺精细加工制作,色香俱全,回味特好,故名“里畿(ji)茶”。光绪三年(1877年)作为贡品送北京皇室,1953年选送北京中南海,致使“里畿茶”声誉更高。

清代,施甸境内的茶叶种植面积少、产量低,民国20年(1931年),施甸茶叶管理采摘面积极少、产量极低,1949年,茶叶管理采摘面积只有150多亩,年产茶叶1500多千克。茶叶加工主要是用人工锅炒、手揉、阳光晒等程序加工成晒青毛茶,生产的茶叶自产自销。

2008~2010年三年共完成新植茶园1.3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15万亩,到“十二五”未全县茶回面积达4.76万亩,投产茶园面积3.5万亩,分布在13个乡镇100多个种茶村,茶叶生产涉及2万多农户,近8万人。全县共有茶叶初制所18座,有3条精制生产线和3条名优茶生产线。

茶叶龙头企业有3家,其中绿茶企业有施甸县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施甸县万兴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两家,普洱茶企业主要有施甸县水年茶叶公司1家,主要注册经营的茶叶品牌有:万兴碧毫、黑山银峰、香蕊、春润、盖章山、摆龙银针、台山银毫、点将台、大亮山、里畿绿茶等,其中万兴碧毫、黑山银峰、香蕊荣获省级名优茶称号。至2015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47300亩、采摘面积33000亩,茶叶总产量1482吨亩均产量44.90千克/亩、无性系茶回面积1710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2000亩、有机茶园面积1300亩。

二、里畿茶

著名的里畿山位于姚关东部云雾缭绕的白云山l上,茶园面积近万亩,号称“万亩茶园”,距姚关镇政府11千米,离施甸县城29千米。海拔1700~2400米之间,年降雨量1100-1300毫米,湾甸坝低热河谷的气流上升于这里与冷空气相遇,形成温凉相间的特殊气候,土壤肥沃,土层深厚,pH值4.5~6.0,有机质3.2%,全氮0.04%,碱解氮107.76ppm速效磷6.91ppm,速效钾162.76ppm,为优质茶叶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清代成丰年间,姚关人从双江勐库茶山引进茶种育苗移栽至里山,茶叶经传统工艺加工制作,所生产的里畿茶色香俱全,回味幽甜,光绪三年(1877年)作贡品送北京皇室,“虽无扬子江心水,但有姚关里畿茶”,这是里畿山享有的盛誉,1953年选送北京中南海,致使声誉更高。

1954年,1974年和1982年,全县三次组织大批人马上里山开辟“万亩茶园”,里畿山茶园内层绿叠障,景色怡人,品山泉泡里蒙茶已成为到茶园观光的人们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到采茶季节,茶山云雾环绕,采茶姑娘穿行其间,一幅茶山风情画卷便展现在眼前。为整合资源,盘活原有茶园,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效益,竭诚等待您的开发。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小编推荐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一、茶产业概况

昌宁县是西南茶马古道支线的必经之地,是全国和云南省生产优质茶叶和弘扬茶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优质红茶生产示范县茶叶科技示范县、茶文化创作基地县至2015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250269.8亩、采摘面积248000亩、茶叶总产量22852.2吨、亩均产量92.1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11522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37000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7700亩。

二、茶产业现状

(一)发展历史悠久

从昌宁县出土文物中的陶器茶具残片可知,昌宁先民早在公元前1世纪的秦汉时代就有用茶饮茶习俗,境内古茶树分布广、数量多,据专家考证,这些古茶树生长历史在千年以上。2006年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陈宗懋在实地调研后,欣然赠词:“千年茶乡昌宁

(二)古茶资源丰富

古茶树分布面积3.69万亩,有42个群落20余万株,有10多个品种,树龄多在500年以上,其中1000年以上的有1万多株,最古老的古茶树树龄达1600年以上。全县有无公害茶园13.7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54.73%,茶叶绿色食品基地1.3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5.2%,有机茶园0.35万亩,古茶园面积的1.4%。

(三)内在品质优越

经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昌宁茶树品种及种质资源鉴定,昌宁茶叶面色绿,叶厚而质软,叶芽茸毛多,水浸出物大于45%,含氨基酸2.87%、咖啡碱4.29%、茶多酚32.31%,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茶区。

(四)品牌效应初显

全县共有茶叶初制所460个,初精制合营茶厂17个,获得QS认证企业28个,有CTC红碎茶生产线7条,培有了“昌宁红”“尼诺”“勐鑫”等品牌。2014年,吕宁红茶业集团生产的“龙腾沧江”和游水黄家寨古树茶厂生产的普洱生茶“漭水源头”分别获得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红茶类金奖和普洱茶类银奖;昌宁红茶业集团生产的“雾里梦茶”获第七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金奖。

2015年,昌宁红茶业集团生产的“丹凤展翅”茶品荣获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2015中国好茶叶”质量评选金奖:尼诺茶公司生产的“尼诺银毫荣获第十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会2015年“云茶杯”名优茶评比绿茶类银奖。

(五)文化氛围浓郁

昌宁人民爱茶、种茶、惜茶,敬茶,饮茶已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茶祭祖、以茶驱邪、以茶贺喜、以茶迎客己成为昌宁的传统。祭祀祖先必先供奉“净茶”,迎娶新人必“撤茶米”,嘉宾运来必先奉茶一杯。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保山市茶业概况简述


一、保山市基本概况

保山作为著名的滇西古郡,孕育出了万年火山热海、千年古道边关、百年翡翠商城以十大魅力名镇—天下和顺。保山是通往南亚和东南亚古丝绸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14年全市有人口256万,国土面积1.96万平方千米,地跨断山腹地,澜沧江、怒江、龙川江穿境而过,境内高山深壑、地势复杂,雨量充沛而又干湿明、云遮雾绕而又阳光灿烂。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使保山成为了云南大叶种、高海拔小叶种生长的最适宜区。是各类茶叶品质形成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茶产业概况

保山是云南普洱茶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保山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种茶、饮茶习俗就得到了相当的普及和推广至解放初期,全市茶园面积达2万亩,产量360.4吨。解放后,各级政府加大了茶叶产业发展力度,把茶产业作为全市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增收的生命产业来抓。

茶叶产业发展迅猛,至2015年,全市共有茶园面积619855.4亩、采摘面积541190亩、茶叶总产量47477.2吨、亩均产量87.73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27082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317000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21500亩、有机茶园面积15300亩。

保山是“滇红”及普洱茶的重要产地,20世纪八十十年代,昌宁、腾冲、龙陵等县分别被列为全国首批优质茶基地县和国家出口红茶基地县。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建立了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本系累了较为丰富的有机结合,研制出了红茶、绿茶、普洱茶、高山乌龙茶等若干茶类。

创建了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150多个其中有50多个茶叶品牌获得省部级以上及行业组织颁发的名优茶及优质产品称号,全市茶叶产业已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百花齐放”的茶叶产业结构。建成初制加工企业795个,初精合一茶厂67个茶叶生产能力达4.7万吨,初具茶叶产业化经营的企业达20个。

建设高产优质生态茶园50万亩,经认证的有机、绿色及无公害茶叶产品基地25万亩,全市有200多人的茶叶科技队伍,保山茶叶产业发展不仅具备了很好的产业规模和基础,而且在良种推广与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品牌宣传及市场开拓,特别是茶叶产业化发展方面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全市已有大批省市级认定的茶叶龙头及品牌,如腾冲清凉山、高黎贡山、黄黎坡、极边、云丽江山,昌宁稳隆、尼诺、树根地,龙陵“振兴”,隆阳“凤溪”及施甸“万兴”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及品牌,辐射带动全市60%以上的茶叶生产基地。并通过发展专业村和合作社推动茶叶产业全面发展,真正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良种化,产业化和生产标准化的茶叶产业发展格局。

三、发展与未来

六十多年的保山茶叶发展,是一个辉煌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是保山茶叶大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以满天星种植粗放管理为主,面积达20万亩:第二阶段是“七五”至“八五”期同,以扩大种植面积,建立密植速生丰产茶叶样板,提高单产和效益为主要目标,面积达40万亩:第三阶段是: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重点是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质增效,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强化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面积达62万亩。

进行科学考察伴随看面积的扩大,在茶叶管理上也发生了大的转变:在政策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经营管理上,由租放经营向集约效益型转变;在茶树品种上,由以云南大叶种为主向大叶种、中小叶种共同发展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单纯生产红茶、青毛茶向绿茶、红茶、普洱茶,乌龙茶、龙井茶等多茶类与茶品种方面转变。

三江之水浸润的广袤土地是茶叶孕育之所:种类纷呈现是茶叶穿越时空赢得的绚丽色彩;清洌芳香是茶叶吸取自然灵气获得的独特印记:而随茶而生的历史和文化则最终赋予茶叶以不灭的精魂保山茶叶,以自己独树一帜的优良品质,在云南味蕾绽放的茶叶产业中,香飘天下,独放异彩。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保山市龙陵县茶业概况简述


一、茶产业概况

在没有进行人工种茶前,龙陵县人民饮用的是野生型茶,境内茶有两种:一种称为粗叶茶(也叫孔明茶),另一种称为细叶茶(也叫古树茶):1923年县境内平达乡平安村新寨匡美周从镇康买回茶种3萝,开始了龙陵县人工育苗种植茶叶的先河。1932年旅缅华侨田守忠再次引进茶种66驮(缅甸30驮、凤庆36驮)推广人工种植茶叶的技术,采用打塘满天星式种植,产量较低。

截至2015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09127.6亩、采摘面积91890亩、茶叶总产量7260.4吨、亩均产量78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1600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85000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2000亩,建有1000吨CTC红碎茶生产线两条,在巩固传统绿、红茶和普洱茶的基础上,又种植良种安吉白茶6000亩、香归银毫1800亩、紫娟特种茶600余亩创建珍稀白茶品牌,平均销售单价达2400元/千克、龙潭香娟紫娟功夫红茶平均销售单价达2800元/千克、摩山绿茶小包装茶在潮南省连续7年做到订单生产销售70~120吨/年。

二、茶产业现状

(一)种质资源

龙陵县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全县10个乡镇都有古茶树。2014年进行了一次古茶树普查,全县古茶树面积17171.5亩(其中:村组周围15844.5亩、边远、国有林1327亩)古茶树群落178个(其中:村寨周围167个,边远、国有林11个),共有古茶82455株(其中:龙山镇1036株、龙江乡12732株、镇安镇13639株、腊勐乡760株、碧寨乡1288株、龙新乡10338株、象达乡42127株、平达乡334株、勐糯镇18株、木城乡183株),村组周围古茶树株数树径小于10厘米的古茶树有78767株,树径在10厘米以上的3688株(其中:村组周置树径在10~30厘米的1917株、树径在30厘米以上的1681株,边远、国有林古茶树树径在30厘米以上上的90株)。

县内最大古茶树围圆达460厘米,树高12.6米,在镇安镇镇东村,估计树龄在2000多年古茶树分布最多村是镇安镇镇东村,有780株,直径在30厘米以上有449株。全县树龄达百年以上的有2000多株,树龄达300年以上的约有1667株,树龄达500年以上的约有800多株,树龄达千年以上的有约500多株。

(二)名优茶品

龙陵县的名优茶品有:1、龙潭香娟:平达小河茶厂用云南紫鹃良种精制而成:2、摩山绿茶:镇安小田坝茶厂老牌产品:3、顺国绿茶:镇安振兴茶厂生产;4、勐龙普洱茶;龙新多勐龙茶厂生产;5、桫椤绿茶:龙新茶厂生产;6、玉龙磨锅绿茶:龙山镇玉龙茶厂生产:7、珍稀白茶松山龙魁公司用安吉白茶良种采用龙井茶制作工艺精心制作而成;8、大叶碧螺春绿茶:龙江帮明茶厂生产;9、孟雅寺绿茶:木城乡花椒茶厂生产:10、乌泥青绿茶:龙陵县民丰茶叶专业合作社鸟泥河茶厂生产:11、龙眉茶:龙陵县龙眉茶叶公司生产,该产品获云南优质茶称号。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茶业概况简述


一、茶产业概况

隆阳区茶区遍布全区16个乡镇,主要产区为板桥镇、瓦窑镇、瓦渡乡、瓦房乡。隆阳区茶叶种植技术的运用,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以打塘直播茶籽方式发展长坡茶园: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建设条播梯级茶园: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80年代末,提倡密植速生茶园,同时大力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和提茶叶初制机械化水平;第四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加强良种化建设,推广无公害生产术和开发名优茶,并不断调优深加工产品结构,至2015年,全区共有茶园面积63158亩、采面积45000亩、茶叶总产量2802.6吨、亩均产量62.28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30500田无公害茶园面积3000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2800亩。

二、种质资源

隆阳区有丰富的茶树资源,由云南农大、市区相关部门陆续组织的考察证实,降阳区茶树原产地之一,成片开辟茶园的历史至少可推至公元十八世纪中叶,在迄今已发现的大量布的古茶树或古茶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高黎贡山茶树王:野生型,位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海拔2210米)

(2)挂峰岩大茶树:野生型,位于潞江镇高黎贡山腹地挂峰岩(海拔2300米)

(3)五峰寺古茶树:栽培型,位于潞江镇邦陇村五峰山(海拔2000米)

(4)德昂山古茶树:栽培型,位于潞江德昂山(海拔1980米)

(5)德昂寨古茶园,位于潞江镇德昂山,最大连片大规模0,4公倾。

隆阳区的名优茶品为永昌毫峰、凤溪玉叶、康露春、云雾冰清。

德昂古茶树群落所处植被类型属于南业热带山地季雨林,野生古茶树为二级乔木层优势树种,其生长密度(包括自然繁衍的植株)平均为一个样方(62.2米)2.6株,达到构成植物自然群落的密度要求。古茶树群落属原生自然植被,且保存完好,自然更新力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和保存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遗产。

专家们对德昂寨旧址2平方千米的地块内有代表性的多株古茶树进行了形态特征的测量观察和标本采集,其高度为9,93~15.6米,树幅3.41米×5.8米~5.52米×6.84米,胸围1.14~2.7米(胸径0.45~0.87米),最低分枝高度0.61-1.68米,均是典型的乔木茶树其中,1号大茶树位于海拔1956米处,株高9.5米,基围3.26米(基部直径1.04米),胸围2.73米(胸径0.87米),树幅6.84米×5.11米,分枝中等。

树姿半开张,叶片水平状着生嫩枝及芽体无毛,平均叶长13.7厘米,宽6.3厘米,叶片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平,叶尖渐尖,叶质较脆,叶缘近1/3无齿,叶脉9~10对,叶柄、叶背、主脉均无茸毛:鳞片3~4片,无毛:萼片5个,绿色无毛:花冠平均直径5.1厘米,花瓣薄软,白色无毛,雌蕊比雄蕊低,花柱0.7厘米,柱头5裂,裂位1/2-1/3,子房5室,密披葺毛。根据这一植物学形态特征,德昂古茶树,在分类上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大理茶种((liataIiensis),是个较为原始的野生茶树物种,但具有茶树的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等等),可以制茶饮用。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茶业概况简述(下篇)


三、茶园、茶产业

(一)漭水镇黄家寨古茶园

漭水镇是昌宁县古树茶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乡镇,是吕宁乃至滇西野生型、栽培型茶树重要原产地。全镇共有古树茶群23个,涉及9个村(社区)、177个村民小组、3065户茶农,占茶树数量达45980株,其中野生型古茶树10509株,栽培型古茶树35471株。根部径圉在5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有18557株,根部径围在50厘米以下的古茶树有27423株,树龄最大的达1500年以上,漭水镇是真正的“古茶树之乡”“昌宁茶源”。

黄家寨古树茶群是漭水镇古茶树数较多的群落,总面积达33公顷,涉及4个村民小组177户茶农,共有古茶树4523株。其中野生型古茶树2株,栽培型古茶树4521株:根部径围在5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1802株,根部径围在50厘米以下的古茶树2721株。,日前最大一棵古树茶树高12米,树幅6米×7.6米,根部茎围0.7米,最大叶片26厘米×13,2厘米,黄家占树茶群年可产干茶6.5吨,可实现产业收入650万元以上。

黄家寨大叶古树茶和勐库茶同属一个种,是“茶乡”添水种植年限最早的栽培型茶树并被列为云南少数地方性良种之一。为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植株主干明显,分枝部位较高,树势高大,树姿直立,片生状水平或下垂,叶芽肥大,叶质柔软,叶色油绿,叶尖渐尖,叶身称内折,叶面隆起,叶脉11-14对,叶锯齿稀而钝,内含水溶性物质较高,氨基酸2.87%,咖啡碱4.29%,茶多酚32,31%,儿茶素15.39%,是制作普洱茶和红茶的上佳原料黄家寨大叶古树茶产品条索泡面不松,毫峰显路,味道清香,经久耐泡,饮后口感回甜,有清肺润喉、明目益思,驱困轻身和消炎解毒之功效,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二)茶业大镇—温泉镇

温泉镇是昌宁县茶业第一大镇,在全省种茶乡镇中,面积、毛茶总量、销售价格、群众收入比重、鲜叶单价5项指标居全省第一。全镇共有条园83210.5亩,其中投采亲园7900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41285亩:茶农户均拥有茶园13.76亩,人均拥有茶园3.27亩,拥有100亩以上茶园的种茶大户有20户:松山,联席、光山,温泉4个村实有茶园面积均达1万亩以上,镇内种植茶叶品种11个。

其中野生古树茶74148株:有茶叶协会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茶叶专业示范村4个,茶叶初制所179个,初精合营制茶企业5个,有足诺、树根地、瑞虎、云相等多个茶叶品牌,有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初级茶叶交易市场1个2014年,全镇总产干茶592万千克,干茶平均价达33.65元/千克;完成精制茶375万千克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99亿元;茶农户均茶叶收入达26113元,人均茶叶收入达7270元。

(三)“千亩高优”茶园示范基地

光山村大团山“千亩高优”茶园示范基地,是光山“万亩亿元”高优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样板始建于2002年7月,通过扶贫贷款、小额信贷等项目的实施,加大对农户的资金扶持,总面积2000多亩,由光山村6个村民小组216户茶农分户建管,样板内以“云抗、清水、风系、香归”等系列优良品种为主。通过多年的改造提升,样板内茶园亩均产量达200多千克,亩效益达7000元以上,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2014年,光山大团山样板区产干茶40万千克,产值达1400万元,体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样板的辐射带动下,总人口368户1527人的光山村成为温泉镇最大的优质茶叶基地,现有茶叶初制所24个,茶园总面积10260亩,村民户均拥有茶园27.88亩,人均拥有茶园6.7亩。2014年,光山村总产干茶110.8万千克,鲜叶均价7.46元/千克干茶销售均价33.58元/千克,茶叶总产值达3769.2万元,茶农户均茶叶收入10.2万元,人均茶叶收入2.47万元。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西盟县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一、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

西盟佤族自治县是我国的二个值族自治县之一,与缅甸相邻,是我国主要佤族聚居的边境县,是《阿佤人民唱新歌》“江三木落”的诞生地。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94%,全境因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形成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温15.3℃,年均降水量2758.3毫米,居云南省之冠素有“雨城”之称。

境内生物多样性非常卡富,广泛分布着山茶科植物。至2015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52545亩、采摘面积18930亩、茶叶总产量2805吨、亩均量57.33千克/亩、尤性系茶园血积37207亩、有机茶园面积600亩、初制所数量51个、专业合作社数量26个。

二、茶产业概况

西盟县境内发现有野生型古茶树群落四大片区,而积达19.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佛殿山脉,佛殿山是西盟境内的主要山脉和古茶山,西盟县80%茶园分布在这里。佛殿山呈南北走向,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时而云苏缭绕,时而阳光明烟,非常有利于茶叶内质的聚合。高山、茶园、村庄、采茶姑娘在晨雾中忽隐忽现。“红日出茶园”成为佛殿山的一道招牌景致,同时这里的云山雾海也形象地诠释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真正含义。

佛殿山古茶山的特点是生长密度高,伴生在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有的每亩达几十株:另个特点是野生型茶树品种多,在佛殿山的天池边发现大片的野生芽苞茶又名滇南离蕊茶同时还发现生长有野生油茶,又名云南连蕊茶等,有南亢野茶、勐卡野茶、班母野茶、大黑山腊野茶等。

这些野茶品种成为茶学界研究茶树进化和变异的重要标本。使佛殿山成为一座宝贵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古往今来,生活在周围的世居民族不时都到山中采摘各种野生古茶树茶饮用,还曾作为进贡佳品和得道高僧的日常饮品。

目前,当地政府为保护野生茶树种质资源,把佛殿山野生茶树群落生长区列为县级自然保护区。此外,还广邀国内外专家学者,结合佤山民族圆茶文化,借助佛殿古茶山的品牌优势和绝佳的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了5.2万亩生态茶园,认证有机茶园,漫山茶园里种植的覆荫树长势非常旺盛,不同时节都有鲜花盛开,不断恢复着生物多样性,鸟飞蝶舞,这些成为佛殿山上一道亮丽的立体茶园风景线。

西盟佤族是解放后从原始社会一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在解放前曾有零星种植茶叶,直到1964年阿佤人民才在佛殿山上开始规模化种茶。如今,佛殿山上建有数十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茶叶初制所,承载着佛殿山生态茶系列产品的开发,推进茶叶基地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江城县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一、江城县基本概况

1.地理区位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地处东经101“13′′~1029与北纬22°19~22°56′之间。东部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部与越南接壤,南部与老挝交界,是“一眼望三国”的地方,西部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部与思茅区、宁洱县相连,北部与墨江县隔江相望。国境线长183千米,其中:中越段67千米、中老段116千米全县国土面积3544.38平方千米。

县城动烈镇海拨1119米,距省会昆明122千米、距普洱市150千米。全县辖5乡2镇50个村(居)民委员会528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境内分布居住着汉、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5种民族,总人凵12.4万人江城因江水环绕县境而得名,境内河流众多、溪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全县最高海拔位于西北角与宁洱县交界处的狮子岩大山,海拔为2207米,最低海拔位于东部的中越界河一南马河口,海拔为317米。

2.自然条件

江城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9,2℃,全年无霜期在360天以上。年降雨量在2260~2680毫米之间。土壤类型主要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士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是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8%。

二、茶产业基本概况

江城县野生型古茶树群落面积1.2万亩,栽培型古茶树面积6735亩,其中以国庆乡保存最多,面积达5800多亩。国庆古茶山与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易武茶山同处一脉。种茶历史久远,茶性、茶质和易武茶十分相近。江城县全面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发展绿色有机茶2014年启动认证有机茶茶园1.1万亩,计划5年时间完成有机茶五万亩。

至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143306亩、采摘亩积136200亩、茶叶总产量14050吨、亩均产量103.16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6100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3495亩、有机茶园面积1000亩、省级龙头企业数量1个、州市级龙头企业数量2个、初制所数量130个、专业合作社数量44个。

1.“水上国际茶叶之路”

江城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历史上以普洱为起点的向外辐射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五条,即东北路一前路官马大道、西北路一滇藏茶马大道、东南路一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西南路宁洱澜沧茶马大道、南路一宁洱易武茶与大道。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从宁洱一思茅一倚象坝一石膏箐一曼克老一圆盘山一阿树察一勐烈街一坝溜渡凵(沿李仙江而下)越南莱洲海防港口,再经海防转运香港、澳门]、南洋等各地,全程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当时是普洱茶销往国外最快捷的条“水上国际茶叶之路”,是当时茶马古道连接海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县城所在地动烈古城是普洱市马背上驮出来的五座古城之一。

十九世纪末期到一一九四二年以前,从普洱、思茅、墨江和易武等地茶叶途经江城大量出口越南,不少普洱、易武的茶庄、茶号到江城勐烈开设分号,如敬昌茶号、江域号、胜利号、福泰隆茶庄、鸿顺茶号、泰来茶号、兴华祥茶庄、福泰昌茶号、同兴昌茶号、水茂昌茶庄、四合公茶庄、仁和祥茶号、群记茶庄、汇益茶号、丰顺祥、许季瑞、太和样等20余家,成为当时普洱重要的茶叶加工集散地。

2.新时期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江城茶产业发展有独特的自然、历史、区位、人文等资源条件。上世纪90年代,牛洛河茶厂走“三结合一体化”的茶叶开发模式,在云南推广学习。茶产业是江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江城是发展茶叶极具潜力的一块宝地,真诚邀请中外茶商携手合作,共创江城茶业新辉煌!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