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地图之湖北:重现东方茶港和天下茶仓的辉煌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和茶叶 湖北黑茶 黑茶湖北

【www.cy316.com - 茶和茶叶】

湖北是“茶祖”神农、“茶圣”陆羽的故乡,产茶历史悠久。200多年前,中俄万里茶道开启,让汉口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出港口。后来,因种种原因,“东方茶港”的茶叶贸易逐渐萧条衰落。

湖北省茶园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4位,产值居第5位。当前,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千亿茶产业”目标,大力推动茶产业发展。

宜昌:峡州山南出好茶

宜昌,是三峡大坝、葛洲坝等国家重要战略设施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产茶历史悠久。

环境:宜昌市地形比较复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空气质量好。

数据:宜昌市茶叶面积达89万亩,产量7万吨,产值26亿元,综合产值过百亿元。

采红毛尖:产于五峰县,湖北第一名茶,外形细秀匀直显露,色泽翠绿油润,香气高而持久,滋味鲜爽回甘,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明亮。

邓村绿茶:产于夷林区邓村乡,针形芽茶,品质优异,形美壮实,色润绿亮,栗香持久,味浓鲜爽,深受消费者喜爱。

宜红茶:产于宜都、五峰,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黑油润,香气甜香高长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红艳明亮,茶汤有“冷后浑”现象,是我国条形红茶的代表之一。

襄阳:高香型绿茶的代表

襄阳,汉江中游平原腹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

环境:襄阳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等特点。

数据:襄阳市茶园面积36.8万亩,毛茶总产1.42万吨,茶叶产值在12亿元。

襄阳高香茶:产于襄阳市,具有“高栗香,滋味醇,汤色亮,耐冲泡”的特点,是我国高香型绿茶的代表。

水镜茗芽:产于南漳县。条索细圆挺直带毫,色泽翠绿,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整齐。

保康绿茶:产于保康县,其特征是茶条紧密,汤色浓绿,滋味纯正,香高持久。

玉皇剑:产于谷城县,扁直似剑、翠绿显毫、汤色清亮、嫩香持久、滋味甘纯、叶芽嫩匀。

恩施:“天然富硒生物圈”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世界硒都,恩施茶为天赐的富硒茶,深受茶人喜爱,日本人尤其钟爱,其中恩施玉露最为著名。

环境:恩施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属季风性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雾多,雨量充沛,适宜于茶叶生长。

数据:恩施现有茶叶种植面积140多万亩,年产茶叶10万吨,综合茶叶产值100亿元,茶叶出口在1600万美元以上。

恩施玉露茶:产于恩施市南部及东郊五峰山,其条索紧细、圆直,外形白毫显露,色泽苍翠润绿,形如松针,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醇爽,叶底嫩绿匀整。

伍家台贡茶:产于伍家台,其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泡头杯水,汤清色绿,甘醇初露;二杯水,汤色浑绿中透淡黄,熟栗香郁;三杯水,汤碧泛青,芳香横溢。

利川工夫红茶:主要产自利川市毛坝镇,茶条索金细有金豪,色泽乌润,香甜纯高长,味醇厚鲜爽,汤色红亮。茶汤冷却后有冷后浑现象。

来凤藤茶:产于来凤县,茶汤清碧金黄如珀,茶香清雅香郁,味微苦,醇润、甘爽,是一宝贵的食药两用植物资源。

咸宁:“川”牌工艺历史悠久

咸宁,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咸宁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有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

环境:咸宁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数据:羊楼洞砖茶成文化遗产。咸宁茶园面积达43万亩,全市茶叶产量达4.6万吨,综合产值超60亿元。

赤壁青砖茶:产于赤壁,青砖茶外形长为长方砖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无青气,水色红黄尚明,叶底暗黑粗老。

赤壁米砖茶:产于赤壁市羊楼洞。成品外形十分美观,棱角分明,表面图案清晰秀丽,砖面色泽乌亮,冲泡后汤色红浓,香气纯和,滋味十分醇厚。是国内砖茶中独树一帜的红砖茶。

咸安砖茶:产于咸安区,成品外形美观,形状为小砖型,质地坚硬,砖茶色泽青褐,汤汁红亮,香味纯正,滋味浓纯。

十堰:中国道茶之都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十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主要的茶叶发祥地,茶文化底蕴深厚。

环境:十堰地形复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丰沛,生态环境良好。

数据:全市茶叶总产量1.5万吨,农业产值25.5亿元,综合产值71亿元。十堰市力争到2020年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道茶之都”。

梅子贡茶:产于竹溪县。春秋末期,梅子垭茶成为朝庭贡品;唐代,梅子垭茶就被武则天钦定为御用贡品。

圣水绿茶:产于竹山县,产品外形圆直,锋苗挺秀,色泽翠绿,白毫满披,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匀齐;有机内质,品质上乘。

武当道茶:产于武当山区。武当道茶绿茶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武当道茶功夫茶色泽沙绿,汤色黄绿尚亮,滋味醇和甘爽,叶底黄色浅绿,镶有红边,香气馥郁持久。

小编推荐

中国茶之沏茶


泡茶是中国人的发明,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拐点,带动了茶具、茶道、茶艺、茶文化的发展。沏茶讲究茶具、用水、水温、环境、心境、甚至着装(礼服)等等。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沏茶都有哪些讲究。

1、涤器茶

具必须洁净干燥,要用开水烫洗,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2、煮水

煮水的燃料要讲究,宜用木炭或电,忌用煤油、柴油等有烟气及异味的燃料。水煮沸的程度,要因茶而异。如:沏高档绿茶,需将煮沸的水搁置几分钟,水温降到85℃左右再冲沏,且不要加盖,以免叶片被焖黄。而沏红茶、乌龙茶,尤其是安化黑茶中的茯砖茶、黑砖茶,则需用滚烫的水冲沏。中、低档茶可用93℃~100℃的水冲泡。

3、烫杯

先将茶杯烫热,否则,冷杯会影响茶叶中可溶物的浸出,同时,壶嘴处水温太低,不宜泡茶。取茶及投放正确的取茶方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呈三角形轻轻摄取。至于投入顺序,张源《茶经》说:“投茶有序,无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夏宜上投,冬宜下投,春秋宜中投。”现在,人们习惯先放茶后冲水。

4、冲沏

冲沏时有“高冲低行”的说法。手法是,水壶对准茶壶低泡,随即抬高,从高处冲下,使茶叶受水的冲力在杯中旋转、上下浮动,使茶叶内的有效成分能均匀地溶出。待水量达7~8分满时,迅速放低壶位,减慢冲泡速度,可避免茶汤起泡沫。冲泡时间的长短,因水温和茶叶的品种、老嫩不同而有所区别。85℃水温以4分钟为佳,沸水冲泡只需2分钟。条索状茶类要较高的水温和较长的时间,以使条索充分展开,而片状茶所需水温则应低于条索状茶叶的水温,时间也相对短一些。

优质茶叶和良好水质,还需精美茶具与正确的泡茶方法,才能相得益彰,泡出好茶。如果沏茶不得其宜,就难创造幽雅的品茶气氛。就泡茶之水质、茶具、茶叶用量和冲泡时间介绍如下:

茶叶冲泡方法,对茶汤品质有影响。根据试验,与茶汤风味有关的胺基酸,在60℃的水中就能浸泡出来,而维生素C,于70℃以上就会受到破坏。高级绿茶叶质细嫩,每次茶叶用量较少。如果沸腾开水产即冲泡,容光焕发易将茶叶泡熟,失去清爽风味,且会损失大部分维生素C,因此最好将沸腾开水稍置片刻,等水温降到70-80℃,才予冲泡。但冲泡乌龙茶、包种茶或普洱茶,由于叶片较粗大,每次茶叶用量较多,茶叶投入量约茶壶容量之1/3-2/3左右,则须现沸现泡,才能把茶中有效成份浸泡出来,使得茶味浓厚、甘醇,增加茶汤品质。

茶具宜小,不宜大。茶具太大不仅浪费茶叶,而且由于冲泡开水多,载热量大,容易烫熟茶叶,影响茶汤的气味。茶壶的容量以200CC,茶杯容量以150CC为宜。茶具的质地,以瓷器、陶器最好,玻璃次之,金属茶具再次之。

每杯茶茶叶用量,一般放3-5公克,高级茶稍少,乌龙茶要求滋味浓厚,可多放茶叶。冲泡时间视开水温度、茶叶老嫩和用茶量多少而定。一般冲入开水二、三分钟后即可饮用。如水温较高,茶叶较嫩或用茶量较多,冲头一道可随泡即倒出茶汤,第二道冲泡后半分钟倾倒,以后每道可适当延长,茶中剩余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浸泡出来。如果水温不高,茶叶较粗老或用茶量较少,冲泡时间酌予延长,但不能浸泡过久,否则汤色变暗,香气散失,有闷味而且部份有效成份被破坏,无用成份被浸出,会增加苦涩味或其他不良气味,茶汤品味降低。

茶叶品质各有不同,其冲泡方法也有差异。要冲泡一壶好茶,必须了解茶叶特性,而且须配合其他因素,如茶叶品质、水质、泡茶器具,泡茶技巧等。

中国茶的“茶名之美”


中国茶名之美

茶美学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茶名是茶美学的组成部分之一。茶名之美,美在她赋予了人们对茶的无限憧憬,体现了高层次的审美观。从时节、形态、色泽、香味、地域、品德等角度解析了茶名之美,与同仁共同探讨茶美学,弘扬茶文化。

古典美学大师庄子曰:“名者,实之宾也。实者,名之本也。人们对事物的喜恶从一名可以得其概略。“志士渴不饮盗泉之水,热不息恶木之阴”,并非盗泉不清,恶木不阴,只因其名不良。所以,对世间万物的命名都有讲究。

茶的命名,在我们这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里,更具讲究之道。诸多精心命名而得的茶名,反映出命名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以及综合素质之高低。如:旗枪、凤眉、瑞草魁、洞庭春芽、山河摘翠……这些茶名凝结了命名者对茶的深情厚意,饱含了对茶的审美情趣,体现了高层次的审美观。

茶的品名众多,归类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类:有根据采摘时节命名的,如春茶、明(清明)前、骑火、明后、雨(谷雨)前、雨后、夏茶、六月白、秋香、白露茶、冬片等等;有以茶叶形态命名的,如枪旗、鹰嘴,横芽、雀舌、麦颗、片(鳞)甲、蝉翼,玉环、龙虾等等;有根据茶叶色泽来命名的,如绿雪、碧芽、竹叶青、白芽,紫笋、绿华紫英,黄汤、辉白等等;有以茶香茶味命名的,如兰花、肉桂、水仙、苦茶等;有根据产茶地命名的,如洞庭碧螺春,寿州黄芽,蒙顶石花,庐山云雾、君山银针、安化松针等等;有以茶的品德为名的,如瑞草、草中英、玉角、苍坚、冰肝、寒洁,灵芽等等;还有以民间传说命名的,如铁观音,大红袍,周打铁茶,昭君毛尖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茶名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些饱含人们的美好祝福,如千佛岩茶、普陀佛茶,福寿茶、五子登科茶等等。

于枪旗、鹰嘴、绿雪、兰花等茶名之中可以欣赏到茶的色、香、味、形之美,于君山银针、石门银峰、西湖龙井等茶名中可以体会到名山名泉的美,有的茶名甚至可以将我们带入奇妙的境界。品前听茶名,茶的形、色、香即油然而生;待茶冲泡后,芽叶舒展,幽香沁心,至茶入口,细细品之,享受由茶美的滋味而带来的愉悦,此时舌底回甘,心旷神怡;再析茶名,得到一种耳、目、鼻、舌、心意的全方位的美的体验,如此往回萦绕,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普洱茶的干仓、湿仓、港仓、莞仓,你喝的是哪个?


关于普洱茶的仓储的问题,很多茶友还是不怎么明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干仓、湿仓、港仓,以后大家购买普洱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回事。

湿仓

湿仓是一种加速普洱茶转化的捷径催熟法,将普洱茶放在一个潮湿又高温的环境里让其加快发酵,湿仓没有对温度和湿度进行科学的控制,所以出来的茶很多有比较浓重的仓味儿,存放不好的湿仓茶甚至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发现有霉变的茶是不能喝的。

干仓

比较简单的理解就是自然存放的茶,不用任何手段,自然存放自然发酵的茶都可以叫干仓茶。但中国地大,各个地方气候条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自然存放的同一款的茶,几年后转化的程度都会不一样。

现在中国的普洱茶绝大多数集中在云南、广东、台湾、上海、北京等地区,其中广东、台湾气候湿润,常年温度较高,因此这里的普洱茶转化的速度会快很多,另一方面,云南、上海、北京地区常年温度平均较低,湿度也低,所以存放这里的普洱茶转化的会慢一些。

按照经验,在有一张绵纸包装下的同一款普洱,放在北方地区或云南地区10年相当于放广州4年!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主要就是温度+湿度。有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发酵只有在一定温度和一定湿度的条件下才会发生,云南气温常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北方地区夏天热,但一年也就只有3-4个月是夏天,其他时候温度也低,所以这里的普洱茶转化的相当慢。

当然,影响普洱转化的条件也有其他,包括仓库环境、包装、所以说普洱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茶就是这个道理,但还是那句话,再好的茶也是要喝的,只要是自己感觉好的茶就是好茶,至于其他条件,根据个人情况有所选择吧!

港仓

港仓茶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叫法,也是最容易忽悠人的叫法,为啥这样说呢?一般的掌柜会解释港仓是放在香港仓储的茶,其实,说白了,港仓也是一种普洱茶的催熟方法(加速普洱生茶转化),只是比湿仓要技术含量高些,口感好,存放合理不会滋生有害菌。港仓其实也是一种湿仓,只是将温度湿度控制的很好,可以将生茶逐步一点一点催化,最后出厂是让人感觉新生茶转化成老茶的速度很快。同理,大马仓大多也都是一样。

香港1970年代兴起了技术仓,取代了长时间的自然仓储。通过入仓及退仓的手段,使茶品经过五六年达到当地人习惯的口感,提前上市销售。香港这种做仓方法,是有严格操作步骤的技术活。但这种做仓方法,虽然加速了茶陈化进程,却对普洱茶的内质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同时,经过入仓的茶也会变得不那么干净。

早期香港有刚入行的茶商因不懂入仓技术,就没有对茶品进行做仓处理,保留到现在反而成就了干仓XX青。也有人尝试瓦房仓储,防空洞仓储,海边仓储……云南还有人去元江仓储,以为在高温高湿的地方就会藏出好的普洱茶,但效果呢?之所以有五花八门的仓储,首要原因是没有理解仓储的核心要素。

莞仓

因空间、气候和经济等原因,东莞存放的大量老茶、科学仓储的探索经验和全民喝茶风尚的形成是东莞独有的优势。

近年东莞茶业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规模,是全国主要茶叶集散中心之一,有大小茶馆7000多家。经过多年实践,东莞众多茶庄仓、家庭仓,积累了不少存茶经验。东莞这个不产茶叶的地区在全国茶类行业中,占据了茶行业环节中举足轻重的贮存环节。

未入仓茶

定义相对于入仓茶,没有刻意加湿、加温、不通风、添加其他药剂或物质,随自然四季变化,自然储存于人类可以长时间生活生存的空间,此为未入仓茶。

未入仓生茶,汤色从金黄、黄红、浅琥珀色、透亮琥珀红……依年份与制程、品种不同而有所变化。共同特色与关键在于:汤色清亮,且泛油光。

茶品即使存放于湿度稍高环境(如两广、福建、台湾一带),只要不经过刻意高湿、高温、不通风环境,不容易出现入仓茶锁喉感与仓味。

“果酸”是稍有年份未入仓生茶品主要特色,口感清爽不腻、回甘强,茶韵足、杯底留香。四、五十多年的印级茶,如果没有入仓,以重手浸泡仍微带苦涩味。

中国四大茶区之“江北茶区”地图


中国是茶叶大国,茶园种植规模世界第一,农业部为了便于指挥,实现科学种茶,将我国的茶产区之划分为四大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还有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其中,江北茶区主产绿茶,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下江北茶区主的概况吧!

江北茶区

地理位置: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山,东至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茶区范围:包括陕西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和山东一带。

生态环境: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5℃~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10℃左右,因此,茶树冻害严重。江北茶区的不少地方,因昼夜温度差异大,茶树自然品质形成好,适制绿茶,香高味浓;年降水量较少,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茶树容易受旱。

土壤类型:江北茶区地形较复杂,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不少茶区酸碱度略偏高,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所以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它茶区。

茶树品种: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品种资源丰富,主要适宜制作绿茶等。

生产茶类:绿茶为主。名茶有六安瓜片,紫阳毛尖,信阳毛尖,霍山黄大茶,舒城兰花、午子仙毫等。

中国茶道之文化


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茶叶著作。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为唐代陆羽的《茶经》。陆羽,名疾,认真总、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的先河。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中国茶道之精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宜。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静”是中国茶道的灵魂,“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怡”是“静”的怡,“和”的怡,因为“怡”是灵魂的跳动,是脉博,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颤抖。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们、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的追求也不同。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它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说“道”,一旦论道,就会执著于“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是真山真水;悬挂名家名人的真迹;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括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的悠闲。茶事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个环节都要求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健康、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茶叶的种类和功效大全


中国茶叶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青茶)、黄茶、白茶。另外现在普洱茶也独立出来,普洱茶也是新产生的一大茶类!

1、绿茶的功效与作用抗衰老、降血脂、防动脉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绿茶本身含有茶甘宁,茶甘宁是提高血管韧性的,使血管不容易破裂);瘦身减脂、防龋齿、清口臭、防癌、美白及防紫外线作用;抗菌,具备整肠的功能;可改善消化不良情况,如由细菌引起的急性腹泻,可喝一点绿茶减轻病况。

2、红茶的功效与作用红茶品性温和、香味醇厚,可以帮助胃肠消化、去油腻、开胃口、助养生,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有强壮心肌功能。抗菌力强,用红茶漱口可防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红茶功效不逊于绿茶且更有益于心脏。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喝红茶时加点奶,可以起到一定的温胃作用。

3、黑茶的功效与作用补充膳食营养、助消化、解油腻、顺肠胃;降脂、减肥、软化人体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抗癌、抗突变、降血压;降血糖,、杀菌、消炎、利尿解毒、降低烟酒毒害。

4、乌龙茶功效与作用美肤,抵抗衰老:饮用乌龙茶可以使血中维生素C含量持较高水平,尿中维生素C排出量减少。瘦身:不可多得的减肥品。防蛀牙:饭后一杯乌龙,茶中含有的多酚类具有能够抑制齿垢酵素产生的功效。改善皮肤过敏。

5、黄茶的功效与作用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产生的消化酶,可保护脾胃,提高食欲,帮助消化。消化酶能恢复脂肪细胞代谢功能,化除脂肪。黄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防治食道癌。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这些物质能杀菌、消炎。

6、白茶的功效与作用白茶是一种轻微发酵茶。白茶功效具有三抗(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三降(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之保健功效,同时还有养心、养肝、养目、养神、养气、养颜的养身功效。可治糖尿病、预防脑血管病、降血压、抗病毒提高免疫力。

7、普洱茶一直被广大女性同胞们所喜爱,其一,普洱熟茶性温和,暖胃不伤胃;其二,普洱茶可以降血脂;其三,血脂降了,自然也就能带来减肥的功效了;此外,中医还认为普洱茶同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气、延年益寿等功效。

中国茶道的简约之美


贵乎简约之美。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的俭约化与简易化,这两者则是密切相关连着的:俭约必简易,简易必俭约。而俭约化与简易化作为一种审美风格体现于啜茗生活中,便形成了的简约之美。此种简约之美,恰恰正是中国的优良审美传统的一大特色。若问,这种简约之美,它是在什么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呢?这就是说到我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上就迭迭发生了两种风尚之间彼此殊异和彼此消长之状况。这就是尚酒的奢糜之风与尚茶的俭约之风,两者由于各各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迥乎其异的物质效应与精神效应,因而也就不能不迫使人们对之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与抉择。且看其时南北朝廷频频颁布的禁酒令罢----隆安五年(401年),以岁饥,禁酒。(引自《晋书·安帝本纪》)--元嘉十二年(435年)六月,丹阳、淮南、吴兴、义兴大水,断酒。(其后待到元嘉二十年、二十一年,则又在局部地方颁禁酒令。)(引自《宋书·文帝本纪》)--河清四年(656年)二月壬申,以年谷不登,禁沽酒。(引自《北齐书·武成帝本纪》)--太安四年(458年)始设酒禁。是时年谷屡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讼,或议主政。帝恶其若此,故一切禁之。(引自《魏书·刑罚志》)--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颁的禁酒令中,更有极其严酷的刑罚,谓:“酿、沽、饮,皆斩之。”(引自《魏书·刑罚志》)你瞧,不论酿酒,卖酒,还是饮酒,竟一概都犯了杀头之罪,其严酷程度若此。于是作为对于尚酒之风的一种社会抵制,包括物质抵制和精神抵制,文明而俭约的尚茶之风便就此悄然兴起。而与之同时,茶树的种植,则亦由长江流域的上游而扩展延伸到了中游并下游一带,茶园处处,葱茏生色。特别是在江南的那些产茶区域境内,大大小小茶园更是举目可见,包括有官家茶园,私家茶园,道观茶园,寺院茶园,弥谷披冈,景象不凡。其时尚茶之风,不仅使市井民众深受渲染,而且多少朝廷官吏,以及文人、隐士之辈,也被席卷其中,竞相饮茶。当初文人、隐士圈内,本来是盛行着一种酒佐清谈的世风的,只因在乱世的恐怖政治氛围笼罩之下,他们不得不整日价嗜酒以消遥遁世,醉饮以浇愁释闷,或则借酒以抒悲怀,或则借酒以寄太息。而后来当禁酒令频频颁布之后,他们这才开始转而结缘于茶,从而便也养成了茶佐清谈的世风,这就更其表现出了道家的审美情怀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那些地方吏,直到帝王将相之辈,亦始效法之。诸如晋惠帝,齐武帝,杜预,谢安,桓温,刘琨,陆纳,王肃,江统,傅咸,孙楚,郭璞,常璩,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在朝廷大臣之中,更有罢办酒宴,兴办茶宴的清廉佳话,盛传于世。随之朝野上下的尚茶之风,尤其是倡办俭约而简易的小型茶果宴之风,则亦兴于一时矣。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这种不施铺张,不设盛馔,佐以瓜果,伴以清淡的小型茶果宴,就蕴含有中国的简约之美这个审美特色,并且人微言轻中国的一种优良审美传统而被沿袭下来,直迄今--我不知当今茶话会之类,是否即乃属于昔日小型茶果宴会遗风耶?当然,毋庸讳言,中国的审美取向亦有其复杂而曲折的历史。即如我国历史上的宫廷和贵族,尤其唐代以降的宫廷和贵族,就恰恰是跟中国的简约之美背道而驰的。只因它们追求的则是森严的礼仪,既有百般繁褥的程式,又有百般豪奢的排场,并还奉行那套不堪斯文、蹂躏文明的跪拜之礼。这些个弊端则全然有悖于中国崇尚简约之美的这个优良审美传统。无怪乎历代宫廷和贵族,尽管堂皇之至,威风之至,凛凛然而不可一世于一时,然而却毕竟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终于随着封建王朝及其封建社会制度被彻底消灭,它们也就不可避免地被现代文明淘汰殃尽矣。而相比之下,中国城乡遍布的那种饮之随意,行之简易且俭约的庶民,尤其是明代以来普遍推行的撮泡茶这种即冲即饮的俗风,恰恰就更体现出了富有自然之美并简约之美的这个审美传统特色。这是中国文化富有顽强生命力并竞争力的一个突出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