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若君子文集记中山书画院院长谢克谦

发布时间 : 2019-11-28
小茶包一般多少克 老谌记黑茶 无墨记普洱茶

小茶包一般多少克。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若君子文集记中山书画院院长谢克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若君子文集记中山书画院院长谢克谦”相关知识!

记中山书画院院长谢克谦

芜湖市中山书画社是中国著名书画家黄叶村先生创办的,2007年的12月30日,改名为芜湖中山书画院,年前,中年书画家谢克谦新当选为院长,他是芜湖市书画院特聘画家、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平一艺术传媒公司专职画家,芜湖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芜湖现代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九华山画院院士、芜湖市老年大学艺术系讲师、中国当代书画联谊会会员,已经在省内外名声渐起,以自己的实力创造出广博精湛的艺术成就。

他多才多艺:装裱字画、篆刻金石、诵佛讲道、气功武术、拉京胡唱京戏……无所不能。他画艺丰富:山水花鸟、古今人物、飞禽走兽……样样精通。他技艺精湛:有“谢快笔”之称,花鸟一挥而就,大型山水也能一气呵成,佛教人物画尤其受人青睐。

他成绩卓著:参加过省市乃至全国的多次画展并获奖,作品被沈均儒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世界妇女大会及海内外书画爱好者收藏,有的还成为国外教育录相带的封面,美国、日本、墨西哥等国际友人还登门求画。

他热心公益事业,服务于社会,多次捐画、组织画展、教书育人。

自学成才磨练出灵巧的手谢克谦与美术结缘于平淡的童年时。

文革期间,父亲遭受冤案,家庭始终笼罩着阴影,没有伙伴,他只能躲在大桌子底下一个人用泥巴捏小动物玩。家住郊区,大自然给他美的启发,产生了将色彩涂到纸上的愿望,所以在学校里他的美术名列前茅,小学五年级时就参加了全国美展。

中学毕业后走上社会,家长认为:“这孩子心灵手巧,就让他进工艺绣品厂吧。”于是莫名其妙地当了男绣花工,车间里全是女孩子,他一个小伙子正要打退堂鼓,企业庆祝“五一”搞演出,需要做大头娃娃,他自告奋勇做了十几个,好看。厂长拍着他的肩膀夸奖:“小谢怪能的啊,好好干,如果能够在绣花上取得最好成绩,就让你进设计室。”

受到激励,他勤学苦练,学会了百多种针法,荣获了全国小发明二等奖,被调进设计室。他设计的花样生动活泼,制成的工艺品如台布、枕套、被面等打入了国际市场。

以后,他在芜湖美华服装厂当了工艺师,全市历次菊花展览,都是他大展身手的机会,他勤于动手,大胆制作:扎的动物灯几可乱真,种的菊花千姿百态,都给绘画打下的基础。当他成为画家时,并不后悔工厂的艰难困苦,因为那锻炼出他的心灵手巧。

努力学习提高了技艺机

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当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招生时,他成为全省行业里唯一中选的人。

谢克谦格外珍惜这段时光,在烟台观海,扩大了他的视野,到泰山写生,增长了他的见识,到荣宝斋学裱画,练就了一技之长……聆听到全国许多著名画家的讲课,是他更大的收获。为赶作业,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早上起床一看,落下的头发几乎把枕头都染黑了。

结业回芜湖时,他带回家的是重达25公斤多的画稿、三寸长的胡子、还有他谢顶微秃的脑袋,却幽默地自嘲:“我还努力不够,真正聪明的脑袋是不长毛的。”以后,他又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继续受业,多年来刻苦实践,每日作画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技艺也日臻娴熟起来。

谢克谦是画花鸟画起家的,曾经为写生登泰山、闯雁荡、攀天都、上黄山,数次爬上二十多丈高的悬崖采花,百草千花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曾经一个晚上画了四十幅扇面,没有一个画面是重复的,尤以雍荣华贵的牡丹见长,人见人爱,他也得到“牡丹仙子”的戏称。

为拓宽技艺,他又兼习飞禽走兽、人物风景,后来又攻山水画。他认为山水画的根脉在古典画中:唐寅的逸丽、仇英的精细、沈周的慎密、范宽的雄浑……都给他无穷的启迪。最让他痴迷的是古画中的线条美,仅以线条造型,却体现出阴阳向背的光度和质感。古代的绘画艺术穿透几个世纪的光芒,让他接受到不可理喻的美感。于是,他找来大量的古画范本,精心揣摩,反复学习。为买一本四王画集,他把买衣服的四百多元钱掏出来,在妻子的埋怨声中,他捧着厚厚的画集看到深夜一两点钟。

终于,他一改泼墨写意的速画法,精心运笔,画出线条时毛笔能发出“沙沙”的摩擦声,磨出了性子,也磨出了笔力,达到了古人绘画的力度。同时,那抑扬顿挫、细笔长线的轮廓,清婉爽利的丛线、圆转流畅的曲折、密集利落的皴纹,都画出了超凡出世的古意,产生了返朴归真的效果。

他深入生活,经常出外写生,还在三县建立了自己的创作基地。只舍得戴七块钱的电子表,为了采风,却花几千元买了一台数码相机,逍遥于天地之间,荡舟于湖海之内,游尽名山大川,走到哪里摄到哪里,祖国的大好风光丰富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在享誉了花鸟画家的盛名之时,谢克谦忽然又以山水画家的面目出现,捧出一批6尺、8尺的大型山水:峰峦迭出、云蒸霞蔚、飞瀑如练、奇松峭立,把不同质感的山石、草木、烟霞、云水巧妙地揉为一体,于空灵中见凝练,于雄奇中见秀丽,既有浩瀚空朦的气势,又具峥嵘秀隽的奇俏……这就是画家别出心裁的创意。

传承文化走出现代的路

谢克谦抒情地写意,诗意地绘画,把对大自然的满腔锺情述之笔端,产生清俊激昂的创新与突破。他始终处于求新求变的创造中,除了在复古中创新,也不断地吸取西画的理论,学习西画的透视构图,掌握了色彩块面的应用,经常在不安的躁动里几天不画一张,紧张地思索,深刻地探讨理论,终于练成博采众长的扎实功力了。

复古是为了创新,他研究周易,学习古代的哲学思想,将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法统一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出新的绘画理论,远淡造化、强化心源,以自己的悟性,把勾、皴、擦、染、点的常规程式发扬光大,吸收了新安画派和岭南艺术的骨髓,构图大巧、意境深远,画出的山水气势磅礴、厚重凝练,于空灵虚静中突兀雄奇。再加以大块的虚白和大面积的渲染营造了山峰与云雾的空朦,虚实巧布,变化神奇,给群峰层层拔高的空间感,给烟云缕缕漂浮的流动感,将视觉中心凝聚在饱墨直入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山水艺术笔墨的韵味。

他把西方的构成艺术融合到传统的国画之中,山水画主景雄浑坚实,远景层次分明,产生了立体的透视效果。他创作的《大道似水》,整体看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旋涡中一只孤独的小鸟在礁石之上,用的是水墨的颜色,却有油画的笔触,那就是他勇于探索的实践。那奇谲诡密的《流光》系列组画,以逆风夕阳芦苇构成点、线、面的风景,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纷繁迷离的构图,用自然的水墨语境表达天籁之声,给人强烈的冲击力。这些,都是他中西融会贯通的创新之作。

有了这样的底蕴,谢克谦又兼攻人物画,古为今用,通过写生与临摹,他绘出《岁月》的母亲形象,又描绘出《长江大桥建设者》新时代人物的风貌。他画的佛经人物、菩萨罗汉也是一绝,既具备了古拙简洁的古意,又有神态自若的现代特征。完成了艺术风格的转型定位。

在研究国画的同时,他又自学书法,经常到南京艺术学院拜师学艺,通过他自己的对书法的理解和高超的技艺,书法也独创一格。笔者在设计《倾城红颜》的长篇小说封面时请他题写书名。正是炎热的夏天,他亲自带着笔墨来到作者家中,听取了书中的内容,了解到封面的创意,在挥汗如雨的书房里,他写了一张又一张,最后成字时,“倾城”两字潇洒美丽,而“红”字的倾倒则表现古代的红颜薄命,“颜”字的底下三撇写成滴血的红泪,生动鲜活地体现了历史小说主题,见书的人无不称赞书的封面有创意,书名也题写得好。

在担任《芜湖风情》美术编辑后,他每期给期刊插图。一个来自乡村作家何世平出版一部中篇小说集,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给他画插图,细心揣摩书中的内容,被作者《夏殇》的悲剧世界激荡心灵,设计的封面及内容都很好地体现了全书主题的凄美。

为了宣传华侨界为之感动的香港邓云先生,他的插图中,主人公站在大海边面对波风涛谷,有力地表现了其胸襟抱负,新闻界泰斗也称赞他为“神笔马良。”

慈悲情怀无私传艺

克谦出生在普通的职工家庭,又因为他来自最基层的工厂车间,尽管有高超的绘画技艺,但是受体制的局限,不能调动进机关。在建国40周年前夕,服装工业公司抽调他去布置美展,他一个人装裱了全部作品,还画出十几幅画,当时就惊动了全公司,但始终无法把他调进机关。但是因为他也当过下岗工人,所以有很深的平民情结,也有更深层社会责任感。在与朋友的交流中,他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人:跌到的他来背,昏迷的他来救助,走不动的他来掺扶,即使在陪同学员去外地采风,他也主动承担起照顾年老体弱的人……已经有过几次现场救人的经历了,有的还称他是救命恩人。

他说以慈悲为怀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就是见不得有困难的人,总是习惯伸出援助之手,无私地帮助他人。与他交往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一个教古典诗词的老师,在生命垂危的时候,居然把遗嘱执行与见证的重任交给他。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扶植了一个残疾人画家。四年前,六郎镇保姆汪英兰家住了一个瘫痪的病人蔺述新,在上海和兰州跟老师学过画牡丹,到芜湖找不到老师。这天,汪应兰到芜湖市吉宝斋买绘画材料时突然想到,文具店老板应该认识画家们啊,于是就托吴老板找个技艺好、人厚道的老师。吴老板毫不犹豫推荐了谢克谦。

听说谢老师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无不精通,牡丹更是一绝,很高兴,但蔺述新想到他住在城里,在老年大学每周有十几堂课,自己住乡下,能来教授技艺吗?没想到,谢克谦听说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而且申明免费教他画牡丹。2005年寒冬的一天,吴老板就陪着谢画家来了。他不仅没在这家人吃他们精心准备的饭菜,而且带去了一些宣纸,答应经常来辅导蔺述新绘画,当即给他绘了一幅四尺的公鸡牡丹图,昂扬与明丽的画面使病人精神焕发。

从冬到夏,一年四季,连续四年,克谦每月都要抽出时间,找朋友要车,去乡下义务教学。即使酷暑挥汗如雨,都是一到他画室提笔就画,边画边给他介绍枝叶、颜色、构图等基础理论、绘画技法。不仅自己去,而且邀请了芜湖美协主席张乃成、名誉主席洪明道、书法家王正龙等许多画家去看望蔺述新,为他画画,为他题字。蔺述新在谢克谦几年无私的教授下,进步飞快,不仅画得更好了,而且也画得更快了,终于脱颖而出成。2008年秋,克谦还与芜湖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段天文主任一同为他策划并主办了画展。

他的学生远远不止这一个,他的学生从四岁到九十岁,什么职业与学历都有,还有日本的、美国的、加拿大的、俄罗斯等十几个外籍学生。迎奥运会期间,芜湖邀请了十几个外国朋友进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克谦现场十几分钟画出牡丹,让外国朋友惊叹不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04年,他同时还收过五个日本学生与一个加拿大学生,这些外国朋友还到他家里观摩创作,虽然语言有障碍,但对美的追求是相通的。他的教学深入浅出,让学生们听得懂、学得会、画得出、用得上,所以颇有成果。学习以后,有不少学员提高了水平,想举办画展,他也积极支持,联系展览地方,协助装裱,为他们宣传、摄影……比自己办画展还忙些。

因此,各方面都喜欢请他去当老师,新芜区、团结路的老年大学尚在市区,而四褐山老年大学离市区有三十多里,来去一次,在路上要花费三小时;到飞机场教学更远,交通也不方便,他每次骑自行车来去要花费半天的时间,他依然风雨无阻。就在芜湖市老年大学,有段时间同时要教花鸟画、山水画、工笔画及书画装裱。他也毫不懈怠。父亲临终住院,他每天晚上通宵达旦地守护,白天还打起精神给学员上课。就是父亲过世需要料理丧事期间,他依然抽出时间,打起精神给学生上课,只是在给学生画展示图的时情不自禁落泪,大家才知道他有那么大的伤痛。

“人上一百,五颜六色”教授的学生,老;小的小,三人都有,什么人都有。他都以一颗赤诚的心对待,一视同仁,用艺术去唤醒老年人对生活的爱好。一个老年朋友想办画展又不敢办,他认为有基础了,就鼓励她开办,一个人力量薄弱就动员她们几个人联合办。还主动为他们请新闻单位、制作光盘,在气候合适的时节,几乎每周都有他的学生开展,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一天,他的教室里多了个年纪稍大的女同志,精神不振、情绪悲伤,一问才知道:她丈夫过世,身体也不好,才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精神失落,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谢老师念头一转,立刻画了几枝梅花送给她作为鼓励。班长知道老师的用意,立即附和:“不得了,老师都送画给你了!”对方果然高兴,参加了书画班的学习,精神开朗了,画艺也不断提高。

许多老年学员都以为自己画得好,受不得一点批评,不高兴就拿老师出气。克谦刚题了字,学员就挑剔:“我叫你写草书,你怎么写楷书?”他只有解释说楷书更合适。一个老年学员正在学画画,突然发了脾气:“我发现你长得孬哄哄的!”怎么这样莫名其妙讥笑老师?全班同学都愤怒了,班长站起来正要斥责对方,没想到谢老师却自嘲地开颜一笑:“你说得真对,这么多年来,从没遇到你这样的知音!”全班哄堂大笑,矛盾也化解了。

《中国周刊》、《中华新闻报》、《新安晚报、》、《安徽日报》、《芜湖日报》、《大江晚报》等许多报刊都对谢克谦作了专题报道,很多地方刊登了他的画作。有人夸他是唐伯虎在世,有人说他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都一笑了之,谦虚地说自己还需要提高画技,依然不骄不躁,一方面钻研新的风格,另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同时研究《周易》、《诗经》等古籍贯,从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国画的根。

艺无止尽,学无止尽,谢克谦刚至不惑之年,脚下的路还长着哩,艺术之颠还高着哩,他有决心也有能力一步一重天,敢于挑战自己,向更高的画艺迈进。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若君子文集让渡江战役的英雄站起来


让渡江战役的英雄站起来

2009年3月,《卧底中将》终于出版了。从去年年底开始在《大江晚报》上连载,每天有一千三百来字随报纸深入千家万户,芜湖人读起来特别感到亲切。他们说:“想不到本地还有这样的人物。”“难怪芜湖城市解放没有枪战。”“作者让一批渡江战役的英雄站起来了!”最后的结论尤其使人欣慰,这正是作者创作的出发点。

最近两年,都在为芜湖地方志办公室写文化丛书。2006年采写板子矶、夏家湖作为《芜湖风光揽胜》“碧川秀水”篇目时,就思索着这样的问题: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为什么这两处都是渡江第一船登陆的地方?芜湖是距离南京最近的长江第五港,是蒋家王朝的西大门,何能这样容易突破?

看到《邓小平文集》第一卷,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我们为什么能突破长江,迅速完成任京沪杭作战任务,把我们预计的时间缩短一半呢?……群众支援,地下党和游击队之配合……在渡江准备的过程里,我们集结主要兵力在芜湖至安庆这个地方……江南地下党、游击队配合了渡江作战……”

邓小平是原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他后来总结这次战役的成功经验,点出了芜湖的大名,点出了江南地下党的作用,再加上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的确认,都说明芜湖在全国解放战役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芜湖为什么能发挥这样大的作用?当时地下党是怎么工作的?为何能在壁垒森严的国民党政府西大门打开缺口?解放军进城怎么没有遭遇枪战?直到我认识了张圣明先生后,才开始了解与芜湖解放的相关历史。

他是一个小文友介绍来的,希望我给他父亲写个15万字的传记。后来又带来了他姐姐张弋珊,都仪表堂堂,颇有风度与见识,一定有优秀的遗传基因。但其父能有那么丰富的经历够我写十几万字吗?他们说,父亲是国民党的中将,文革中死在合肥监狱里。我吓了一跳,为什么要给一个国民党高官树碑立传?他说不求发表,只是为了家人纪念,而且配合采访,提供照片、史料、有关的证明材料等,既有亲戚写的回忆录,也有官方的证明,还有正式出版的文史资料。

看了材料后,我发现主人公张力化是个人物:考上清华没钱上学,参加抗日战争受过重伤得过奖章,到国防部当科长被怀疑,在共产党的忠实朋友——他的父亲张台望引导下,接受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千方百计打入敌人内部,从上海为皖南游击队送去电台,为解放军部队弄来白崇禧的《华中剿匪绥靖计划》、汤恩伯的《保卫大上海作战计划》、芜湖江防图等情报。在领导芜湖城防军事小组时,他稳定了地方形势,保护了许多地下党的同志……这对渡江战役会起多大的作用啊。没有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没有大智大勇的个人素质,没有忍辱负重的奋斗精神,怎么可能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游刃有余?

再看有关资料时发现,与张力化父子同时为革命工作的,还有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方向明、石原皋,有秘密为共产党干事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朱子帆、谢汝昌、刘格非,有率军起义的廖运升、严时信……他们在隐密战线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解放战争的功臣,更是共和国的英雄。

可惜,他们被极左路线歪曲,被岁月风尘埋没,被不解事实的无知者攻击……连解放前出生的人尚不了解他们,隔代的后人更无从知道他们的功绩了。

看过后我心潮难平:遗忘了他们,是对历史的蔑视,是对正义的不公,是对后人的误导……于是,我与家属协议,在完成他们要的传记后,我要写成小说,将过去岁月可能发生的事情演绎出来,使后人产生阅读的兴趣。

小说需要更多的细节,根据出版社要求,为丰富作品的可读性,我又征得家属同意,在书中加入了合理的个人构思想象,虽不能与真人真事对号入座,但我是对历史负责的,所有的政治背景、重大事件都是通过考证的,大多数主人公是真实的身份与作为,虽然有移花接木的情节,也只是地点的转移,贯穿始终的人物中,只有军医关月是完全塑造的,那也是为了让线索更加明晰,使情节更加生动,使我们不太了解的过程能够连贯,使鲜明的对比托举起一批解放战争的英雄来。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岁华诞,如果说需要纪念,首先就应该纪念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力量的英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有必要让后人了解新中国来之不易,除了不能忘记为共和国浴血奋战的战士,也不能忘记那些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为革命工作过的人们。

茶若君子散文集用《周易》的智慧开创人生


茶若君子用《周易》的智慧开创人生

初次相识李保正

2007年的高中同学聚会时,我去北京开会了,住合肥的校友李群带给我一本有关周易的书,被王稼祥纪念馆馆长王善德接了二把,我并不在意,因为国学基础不好,看不懂《周易》,而这男同学尽管是政府官员,但对于《易经》感兴趣,他留着也物有所值。今年的同学会上见到这个女同学,说书是她哥哥写的,她哥当过铝制品厂厂长,海南办事处主任,曾经在芜湖响当当的企业当领导,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怎么会写这样“唯心”的著作呢?我顿时来了兴趣。可是书已经要不回来了,李群就让他哥给我送来一本,这样我才见到了书的作者李保正。

书做得很雅致,淡黄的封面上,一个古人仰卧榻上,似乎是编者的代表人物,悠闲而大度,书名是《大众周易160问》,竖排,古色古香透着典雅之光。封面人物当然不是《周易》的编撰者,但书的作者李保正坐在我面前,与我设想的干巴枯瘦、神秘莫测的人完全不一样。

长期以来,算命的,看风水的,看手相的,因《周易》的名声很大,所以都拿它做招牌,使人觉得它是一本宣传封建迷信的书。通过这本书,我走进了《周易》,走近了

早就听说,李群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有知识的文化人,但是在唯成分的年代,父母的不幸遭遇也给他们求学的道路铺上了阴影。然而,哲学是讲究辩证唯物论的,充满了变数,对于他的人生也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不可能为之而为之,使他的人生之路也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奇迹。奇迹之一,是他居然还能考上大学。

不是上天有意关照,就是他从小就吸取了母亲灌输的《周易》教育,尤其是出自《周易》的成语“自强不息”给他极大的鼓舞。母亲给他说过,原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意思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应当学习天道,永不停息地发愤图强。

父母亲都是知识分子,父亲在交通大学学无线电专业,开始在国民党南京政府伪国防部工作,抗战时到重庆成为总统侍从室特别电台台长,在国民党上层工作。解放后,由于政治历史原因,以历史反革命罪被判刑8年,留场管制5年。

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三人艰难度日,每天粗茶淡饭,却都有一个保留节目:那就是在默默无语的晚饭以后,连碗筷也不收拾,大家围坐在桌子边听母亲讲话。不仅点评他们各人的表现,也给他们灌输《周易》的人生的哲理,她用八卦卦象歌诀“乾三连,坤六断”,教儿子绘制八卦卦象,《周易》中的名言就成了他们的人生格言。在这些充满睿智的《周易》哲理影响下,李保正人生的道路没有走偏,以后他上大学,进入社会,始终没有放弃对《周易》的研究,随着阅历的增多,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其哲理既能充分发挥其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也对以后事业的启示影响也十分显著。

事业在工厂起步

李保正在芜湖一中读的高中,品学兼优,却不敢做考入大学的美梦。但幸运还是降临到他的身上,尽管是安徽农学院,尽管学的木材机械加工专业,尽管分配到集体所有制的芜湖第二机床厂,但大学里学得扎实,小厂分工不细,特别锻炼人,从设计到工艺,几乎所有的机械设备他都摸过,自己的技术都能用上,工作兢兢业业,技术全面专业,在厂里得到群众的赞誉,两次当上市人大代表,一次当上区人大代表。一个背着家庭历史问题的技术人员,依靠自己的努力成长起来,命运第二次给他打开第二道大门。

1981年,芜湖铝制品厂因大型设备经常出现故障,生产流水线不能正常运转,市经委在全市寻找能够解决流水线生产的技术干部,将已经是高工的李保正一纸调令,调去当铝制品厂管理技术的副厂长,他顿时有“否极泰来”的感觉。新产品、新设备,他运用大学的专业与在二机床的实践经验投入生产,以果敢的行动来培训自己的优良品德,“果行育德”,脱颖而出,杰出的才干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勤政奉公的良好口碑得到职工的拥戴,命运第三次向他微笑——提拔他担任企业的第一把手。

那是1987年,正是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也正是他家庭内外交困的时候,父母已经年老体衰,两个儿子正在毕业考试的当头:一个即将参加高考,一个正要中考,而妻子患了脑瘤,需要到上海手术,恨无分身法,何况还是千多号人的一个中型企业,他应该请假照顾家人,哪里有精力为企业挑大梁?

大家都说企业需要他,否则“群龙无首”啊。他心中有数:在《周易》里,原来的意思正好相反,“见群龙无首”是说天空中出现了一群龙,但都不以首领自居,比喻一群能干的人,没有领导也是可以的。但是,他也知道,企业是不可以的。在担任副厂长的四年中,他早已经诊断出企业的弊病,也有发展生产的规划。他想起了出自《周易》清华大学校训为“厚德载物”这几个字,原句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突然有了启发:应该学习大地的厚实和顺气势,载育万物。

在个人的困难与单位的需要平衡中,他力量的天平倾斜到事业一边。匆匆把妻子送到上海,手术结束后,托付单位驻上海办事处的小吴和他的家人照顾病妻,他赶回芜湖,投入到企业的管理中。那段时间,家里厂里学校医院,几处牵肠挂肚,睡觉时间都只能在车上,那种疲于奔命的感觉几乎让他崩溃,但通过那段时间的考验后,再大的困难也能抵抗过去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老子的哲理,他认为“小鲜”是小鱼,烧小鱼是不能频繁地翻来覆去,折腾多了一定会一团糟。所以,在百废待兴中他只是循序渐进,慢慢地作一些微调,保持企业的平稳发展。也希望能够有一天做到《周易》中倡导的“贤德善俗”那样,以自己的优秀品格改善企业的不良风气。生产发展了,利润增加了,厂房建设起来了,职工宿舍也盖起来了,一改过去那破破烂烂的形象,千人企业,税利百万以上,铝制品厂成为二轻系统屈指可数的明星大户、优秀企业。担任厂长不到几年就彻底改变了面貌,他应该有功成名就的自豪感了,但他越来越不看好自己的产品,一天需要铝几十吨,只是一个熔化加工的过程,而且加工链太长,产品将被淘汰,是个夕阳工业,他1987年就写下了《铝制品行业关键设备最佳更新时期的探讨》,被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三等优秀学术论文,1989年,他写下了《铝制器皿毒性分析及其正确使用》,被评为省科学技术学会优秀学术论文,那个时候就开始考虑到企业设备与产品的更新换代。

童年时受到母亲的教育就有“物极必反”这条辩证法,因为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周易》中“否极泰来”这是好的走向,但反过来说呢?“盛极必衰”也时刻提醒他居安思危。

他认为:“智慧与知识不一样,知识可以爆炸式地增长,但人生的智慧却远没有那么多,能够产生火花光华、给人震撼与启示的智慧就更少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一种大智慧,只有不断变革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987年,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李保正也发现了商机:那时尽管用电还处于控制阶段,但洗衣机、电冰箱已经开始普及,下一步家电应该是空调了,它一定是朝阳产品,能够尽快大批量生产一定有生命力。

他到外地参观,各地都刚刚起步:格力空调还在楼梯档里安装,科龙空调的简易生产线也是安放在竹棚下的泥巴地里,而当时李保正企业的起步比起它们还算正规:他一个老师跟日本人干了三年,拥有全套的正规的软件资料,这是技术的可靠支持。他的厂房与车间改造后颇具规模,硬件符合条件。那时候合肥的小天鹅空调已经上马,可批量很少,他想去取经,但那是军用企业,不让人参观。他带着技术人员找老师帮忙,趁中午职工吃饭的时间溜进车间偷偷摸摸地看,对那里流水线生产现场有了概念,回来改造了厂房,调配了四个大学生,专门负责空调的生产与技术。带着技术人员投入空调的试制。1992年12月,他开发的“KC—15A小型窗式空调器”获得了芜湖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因他在促进科技进步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也得了芜湖市政府的先进工作者的称号,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全国轻工业先进科技工作者。这两项奖励后来使他的退休工资增加了5%。

他取名“普利”,就是想普及空调,给普通老百姓点带来利益。窗式空调只生产了一千多台,但至今有的家庭还在使用,下面就向壁挂式空调发展,后续加工的批量将越来越大,加工链条也很长,能带动很多企业。因此想引进日本大金株式会社的流水线,上规模生产,一定会成为芜湖市的支柱性产业。然而,那需要三千万资金哪里来?他向市里要求扶持。但是,那时候的企业都处于发展状态,有限的资金花露水一样到处洒,宏观决策没到位,他的发展计划也落空了,他很苦闷,难道真如人们说的那样,“普利”与“不利”谐音吗?

他不甘心。如《周易》云的“君子豹变”,他内心如斑豹之势企图发动变革,于是又看中了铝卷材涂塑层项目,这也是一种前景好的朝阳工程,当时如果搞成,用途极其广泛,他全心全意想为企业上项目,也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没搞成。而重庆一家企业三年后上马,形成23亿的产值,虽然《周易》有“曲成万物”之说,但作为一厂之主,看准产品却因体制与机制的垢病,不能左右企业,发展新产品得不到支持,产品更新换代不能上去,他觉得十分苦闷,要求调动到市里,换一个工作环境。

就在市委常委开会的前一天,市长肖尚忠还打电话劝他:“你是个很能干厂长,办企业离不开几个骁将……”他带着深深的遗憾与眷恋,无奈地说:“这是体制上的问题,也许过一阶段政策变化,工厂就可以完全自主发展了。”市委考虑海南办事处新成立需要当家人,尽管有多人竞争,但最合适的人选还是李保正。又考虑他在工厂十多年来的辛苦和业绩,级别由副县级一步到位定为正处级。于是市里直接下了调令,让他领队组建芜湖市海南办事处,筹集500万办了成达实业公司,其任务是:招商引资、承办姐妹城市的往来、接待有关部门的考察、解决到海南的许多芜湖人的有关问题……

海南的艰难发展

那时候的海南刚起步建设,虽然海口、三亚灯红酒绿,表面看起来很繁华,但实际经济比较落后,农村尤其贫困,男孩子们有的还光屁股,男人泡茶馆女人干活,一天煮一锅饭,饿了就用冷开水泡饭就咸菜。海口如一个大工地,几乎各省市都进驻了人马,带了资金到海南进行房地产投机。开始他也筹划了多种方案,但那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中,各项工作都步履维艰。

当初开饭店,但情况不熟悉,饭店太多,生存不了,几个月后放弃。后来想搞农业,但农垦华侨生存都很艰难。搞工业是他的强项,铝制品片成型加工他有现成的技术及设施,但天涯海角之处,工业配套能力差,想给机械配个轴承和配件也要渡过海峡到广州。尤其是劳动力素质较差,当地工人都有喝早茶的习惯,一天只有半天的效率。

企业没有办成,却有企业打他的主意,因为有人要他贡献技术。当年去珠海购买压缩机时认识了一个企业家,老总李天送靠自己力量发展起来,办了28个企业,资金雄厚,但有钱没好项目,到处挖人。把武汉一个无线电厂厂长挖去,只要人去就行,什么都不需要带的,安定好了再给他把家小接去。知道李保正因为在原来企业没资金发展才来海南,大喜过望,在百忙之中花一天时间陪他参观,动员他带项目到他的麾下,要他负责帮助铝卷材涂塑层项目上马,资金雄厚,厂房也是现成的,企业办起来,个人也可致富。

对于一个搞技术出生的干部来说,能把心目中的蓝图变成现实,简直就如想登天的人有了阶梯,反正原来的企业无法实施,闲置就是一种浪费,如果连项目带人一起去,对社会也是个贡献。但,“君子顾其本”,这本就是他的为人的底线,不能作对不起原单位的事情,当初两万元搞出的可行性报告是属于原企业的,而他个人是属于芜湖市的干部,他无权送出那些资料,更无权私自离队。那个老总相邀加盟,他还是婉言拒绝了。

他又一次想到《周易》中的经典名句:“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李保正是个讲究廉政的人,每天审批几十万元经济开支的条子,都只是他手中流淌的企业资金,自己清廉如水。他在工厂始终坐一辆旧车,离开企业前,却给后任买了新车,留给他们千万家当。他对下手干部要求很严格,保持了一个企业班子的集体清廉。他离任后两年,厂级几个领导干部却因经济问题触犯了法律。

他走时企业干部职工都依依不舍,说他懂管理又正派,这样的厂长难得。是的,他是清贫的,而孩子都很争气,儿子媳妇都德才兼备,独当一面地从事经济工作,都是银行的中层主管干部,如果当初贪污受贿,孩子们必然不会上进,不可能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

当时他带了政府的五百万到海南,即使拿一半钱逃到国外,也可以在异国他乡发展,去海南的干部就那样席卷资金逃跑出国的很多。他坚持自己的传统道德,他坚守一个共产党人的立场,丢下自己多病的妻子与未成年的两个儿子,在海南工作了六年,做好了各项工作,为芜湖招商引来企业,投入房地产开发尤见成效,曾创造了四个月挣得利润183万的良好业绩。1994年,他成为海口市人民政府外地驻海口办事处先进个人,芜湖市政府驻外机构先进个人。他于1998年调回芜湖市招商局工作。

潜心研究 普及《周易》

退休后的李保正积极参加社会文化活动,汶川大地震以后,他以为,对人民的生命负责是重于泰山的严肃使命,写下了《负责的力量》刊发于《大江晚报》,倡导一种“老老实实干事,做人要有良心,要干就好好干”的精神。大桥镇里的扁担河桥梁征集桥名,他命名为“步康桥”,一举中选,他希望大家的生活都能大步迈入小康。

他很庆幸自己人生的道路没有走偏,认为得益于《周易》的哲学启示。他认为,《周易》与其它儒家经典的许多智慧、哲理并未因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而落后,它们已经成为人们加强修养、规范行为言论和思想的原则,只要真正掌握了它,对人生和事物的看法都会是准确的。所以,让古典哲学走向百姓很有必要。

为使人们亲近《周易》这部经典,他写下了《生活中的周易》、《周易与算命》,《出自周易的成语》等文章发表于报刊,让人们知道,《周易》并非就是算命,生活中到处有《周易》的智慧:真可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由于工作关系,他接触了各种人群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发现他们对《周易》也很有兴趣却知之甚少,又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研究它。李保正于是想,是否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周易知识,写一本通俗读物,给大家提供实用的学习辅导书。

初稿拿出来后,朋友看了说他写得太繁琐了,抓不住问题的答案,还是改写成设问解答方式。但要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还真不容易,有时实在写不下去了,在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下,他还是坚持了下来。通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在2006年9月完成书稿,起名为《大众周易160问》,能使一般的读者都能够受惠于我国古代经典人生哲理了。

为了撰写这部书,李保正认真地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他自己购阅了七十多册有关研究〈周易〉的书籍,他还又到省市图书馆、师大和安大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研究《周易》的书,并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还与哲学上颇有造诣的安师大张茂新教授、安大孙以楷教授进行了多次有关《周易》的谈话交流。以求厚积薄发,保证写作质量,哲学硕士、社长、责任编辑汪鹏生是抽查了该书十几个历史的事件的人物、地点、时间均正确无误,他说:“这本书写作是十分认真严谨的。”

《周易》是我国影响广泛而深刻的传世经典,但难懂难学。他把读者可能遇到的疑问梳理成一百六十个问题,设问解答,并对六十四卦逐卦解读,全书25万字,不仅简洁易懂,而且全面准确,非常适合目前快节奏工作人员的快餐式阅读需要,成为《周易》初学者和爱好者较好的入门书或参考书。

本书2006年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五千册书已在各地新华书店销售完毕,是安徽人民出版社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年,在全国版权贸易洽谈会上,台湾的“国家出版社”买去了该书的繁体字本版权,成为芜湖市海峡两岸参与文化交流的成果。台湾的出版社将其书更名为《周易答问》,内容文字也由简化字改为繁体字,面向台湾和东南亚发行。

2009年,他又将书捐赠给安徽图书馆与芜湖市图书馆,均已制作成电子版,可供更多的读者阅读。

而今,他正着手整理有关《周易》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资料,以期成书后为《周易》普及大众做点努力。

茶若君子 感受辉煌


无数次遭遇渡江的艰难,尤其深夜在裕溪口或二坝下火车之后,步履艰难的我从来没赶上过当班的轮渡,几次在凄风苦雨中面对长江等候到黎明。当长江大桥建设的喜讯传来,我认为这是理所当得、顺理成章的事情,只是为它捐赠了自己两百本书的销售款,以寄托对它早日建成的企盼。

2000年5月2日,作协组织我们采写《世纪金桥》的纪实文学,分配我5万字的任务,写芜湖的人文地理到开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大可以找点资料来“编辑”一下就可交差。一接触材料,才发现开工不是简单的必然,百年一座九曲桥,是多少人前仆后继的争取,争取其中有汗水也有泪水。于是开始了业余时间的采访,走近大桥才理解,事业的辉煌,蹦是因为有了那些艰难的铺垫。

第一个采访的对象是时任市水电局副局长的朱诚,在滔滔不绝的三个小时介绍中,只字不提他任职大桥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所作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大桥人的谦虚谨慎与精明干练。把时,没想到大桥指挥部寒酸得只有3排平房,我亲眼看到王名轸副市长疲惫不堪而焦头烂额地应付着方方面面的矛盾,听说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5个小时以上。亲眼看到了北京及芜湖人都称之为丁大桥的原大桥办主任丁庆龙,那开膛破肚的手术遗留的伤疤下从胸口拐弯到腹侧,酷暑天背后也垫着个大垫子,为跑立项而摔断的腿给他留下了终身残疾。就连黄世巧副主任在女儿考大学期间也没时间照顾她,这也未必不是他们为大桥建设所作的另一种牺牲。

前任老市长刘健农更是功臣,30多岁时就参与了筹建芜湖大桥的建设工作,年过古稀时任芜湖政协主席,又担任了大桥筹备小组组长。他却说工作都是别人做的,头天采访后,第二天他就打电话给我,严谨地纠正了一些口误。

原市委书记金庭柏同志风采依旧,专程从安庆来芜接受我们的采访,他回忆了一波九折的大桥立项过程,他为此没能赶上老母亲临终的最后见面。他深感内疚的却是:在芜湖任职的8年中,没有加快大桥建设的立项,退休前夕才了却这一心愿。

鸠江区委书记章传几终于接受了采访,还派车让我们参观了安置拆迁农民的乡镇企业和农民住宅区,看到了为大桥作出牺牲的农民崭新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还有:当年全市第一个组织小学生为大桥捐款的大队辅导员邬丽娜;以身作则带头拆迁的广福村晋书记,面对通车后即将减员分流却仍然顾全大局从容不迫的轮渡所凤副所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匆忙的采访中,让我震撼的不仅仅是长虹卧波的世纪金桥,比大桥更辉煌的是芜湖人创造的事业,比事业更辉煌的是大开放中的芜湖人。因为巍峨大桥的立体诗篇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书写的,他们就是构建大桥的钢筋铁骨。受到这一精神的感昭,三个月中我白天上班,星期天采访,夜里写作,写下了6万多字的文章还言犹未尽,在即将出版的书中留下许多遗憾。当我们可以悠闲地“走过长江”时,还要为我的拙笔向大桥人深表歉意。

茶若君子雪中茶


难得遇见,相约喝茶,在这浮华的中等城市里,只有知识女性才有这雅兴。霞说她请客,彼此也不客气,四个女人上了陆和村茶楼。

雨打芭蕉的筝声幽幽弥漫,如雪青色的水墨颜料洇入肌肤,每寸空间都氤氲着古典风韵,我们仿佛穿行于时光隧道,有些恍惚。进了间古绣像散页装饰的房间,风风火火的三个女人也跟着淑女起来,似乎要撩起裙裾才能落座。可是,我们只有羽绒服,暖气袭人中,一个个脱去了涨鼓鼓的包裹,也没见哪个苗条起来。

玲漂流在外,动多静少,身影比较灵巧点,一盘盘端来各式茶点,干果水果、各种小菜,卤肉拌菜。小小碟子,花样繁多,看着就令人胃口大开。

霞是公务员,明公正道,明目浩齿,爽利干练,颇有语言天赋,为人为文都有点侠气。娜是大学教授、总是眯着眼睛笑不露齿,看起来文静斯文,在慢条斯中冒出一句话使人回味,带着入木三分的哲理。玲是自由撰稿人,有才却总是没用好,漂流在外多年,也没学会人情世故。只有我比她们痴长几岁,从学场、商场、官场中退休下来,共同语言只在文学中。年轻时都没想到,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脂肪也积累起来。据说茶可以减肥,但大家都不喝茶,起码不如公务男人那样一本正经地把喝茶当正经事,不会优雅而恬淡地品,要么牛饮,要么白水,集中消费,只是聚会的借口。

茶僮来点茶,只认识几种茶的名字,于是点了个颇有传奇色彩的茶——猴奎。问要28的还是38的,都不会喝茶的人,高出十元价格没来由地拒绝执行,似乎,大家对小吃更感兴趣,茶只是消化吸收的溶剂。

已经过了三个女子一台戏的年龄,四个女人坐的太师椅铺着垫子,空调暖暖地散发热气,心也热起来。人生哲学、社会现实、泛泛而谈,就是不谈家常里短与风流时尚。有人说,文化人在一起谈钱,有钱人在一起谈文化,我们不谈文化也不谈钱,那就是说,我们既没钱也没文化。喝茶只是一种集聚方式,喝什么吃什么都不重要,谈什么也不重要。大家信口开河,只是为了抒散工作与生活的郁结。似乎进入什么敏感话题,我们激愤起来,各执己见,声音也大了,喉咙也粗了,小吃糙口了,茶也没有热气了……

突然,向北的女人轻轻地喊了一声“下雪了——”有的抬头,有的扭身,一起望着窗外,果然,彤云密布的天穹厚厚地垂压着,雪白的飞絮一片片散下,在窗外飞舞着一幅动漫,落在对面青瓦的屋顶上,一会就铺出雪浪。

顿时,大家沉默寡言了,我们看见的雪景,是那么洁净,难道,白絮下就没有肮脏?刚才看见的那么些污垢,只是被白雪伪装与掩盖了。于是,我们有些压抑,有点感伤,世上哪有绝对的东西?谁能说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理?大家马上心平气和起来,茶又温暖了,小吃也可口了,还带点回味甜。天阴着,心暖着,下面的话语竟然平和多了……

天色渐晚,出了门来,车垫上已经厚厚一层“白絮”,这时才觉得冷风刺骨,谁也没带雨具,一个个只有勇敢地冲进漫天飞舞的寒彻中。我已经出了一天门,后面隐隐约约传来呼叫声。谁?回头一看,是霞,她邀的人,离开也惦记着大家。与我并不同行,专门来看我的状况,要叫车,可路上只有一片茫茫,她要送我,没有任何意义。她也如半个雪人了,偏不回家,非要陪我一阵,直到我发脾气,她才消失在雪夜中。

雪的阴冷顿时消散,茶的暖意在心头涌起,突然觉得,茶楼是一个抚慰人生的心灵驿站,友情的温暖不仅是人性的高贵,更是生命的安慰。

来源文摘:李幼谦散文集

茶若君子“寻找名人”


当接受了为芜湖文化名人撰写小传的任务时,我还在窃笑:芜湖有名人吗?耳熟能详的不是匆匆过客,就是籍在他乡。连文友也说芜湖没出大家。但是,名人少负担也少,于是领命,2007伊始启动寻找工作。

文化名人靠文化传播,多是公众人物,声名远扬,一搜索,土生土长的、外地来发展的、在芜湖工作过学习过的文化人的也不少啊:东晋历史家、晚唐大诗人、北宋大学士、明末大画家、清朝方志家……更有后来的国学家、文学家、出版家、书画家、语言家、翻译家、电影制作家、宗教名人……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都如群星灿烂,辉映了芜湖、安徽、乃至全国的天空。

资料丰富也是难题,颠三倒四的、三重四复的、彼此矛盾的……收集、整理、归纳、考证还不行,许多史实往往只有当事人才能说得清楚,如何取舍呢?

而今文化人风起云涌,名人,以什么为标准?写谁不写谁?演艺明星是浮在水面上的莲花,而知识名流往往低调如埋在水下泥中的湖藕,“名”的价值如何比较?数易其稿,反复讨论,难分难舍,我是坚决主张“活人不列专”的,不是说他们没有以前的人有名,而是有的名人没文化,有的名人没品位,即使有德艺双馨的,何必与英灵争书面?也还是留待日后专门为他们出一本专辑为好。

文化名人刚完工,又接到更艰巨的任务——收集军政人物资料!亲朋好友劝告我不要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但自己心太软,本事不大毅力大。想想,谁能否认军政人物是名人呢?在政治集权年代,他们一跺脚能使地动山摇,即使实行民主集中制领导,也经常在公众场合露面,传媒的发达更让他们家喻户晓、妇幼皆知。

尽管,有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长期的政治磨练,也塑造了一批具有卓越胆识与智慧贤达的政治家,他们不仅有叱咤风云的气势,更有光芒四射的才华,为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芜湖的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这工作总要有人做吧?

另方面,通过翻阅资料、上网搜索、走亲访友,我被浓厚的历史氛围包裹感染,更认识到——记录他们不是为个人树碑立传,而是通过展示领导的建树,可以对一个时期地区政治文化形态包括生存形态检索,对廉政建设也是有利的。

原以为有档可查,工作时才发现,除了进入中央的领导公布了简历,地方志的年鉴仅仅有十几个一把手的资料,其他没有可以依靠的查询方式。盖了地方志公章的信函发出近百封,没有部门回复,个别领导邮来一点情况都让我感到喜从天降。

好不容易找到家属子女,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的,其余的都只能自己找。一年来的时间,不可能像以前写报告文学那样逐一采访(那样十年也完不成任务),但几乎每天都要在浩如烟海的网络里搜索,在堆积如山的故字堆里查询,在茫茫人海里找人提供线索,甚至打许多长途电话寻问……

感谢陈寿,写下了《三国志》,一下推出三个春谷长与一个芜湖侯。而后近两千年中,还有多少领导过地方的名人?他们大多在历史的尘埃中淹没了。仅仅是老街残留的古代官衙,就工作过许多任“一把手”。当黄墓渡、欧阳河等以地名的方式缅怀地方官吏时,就是树立起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丰碑。虽然在历史的误区中,既有受命运捉弄、毫无道理地被剥夺了行政权利的;也有人性沉沦、道德坠落、提前出局的;更有抓住历史长河中的机缘,超越时代局限的……他们多数功成名就,在人生舞台的高潮谢幕。

岁月每天都在抹去生命的流痕,千古留名的往往是两个极端的人,只是,有的是千古留英名,有的是千古留骂名。

我们不能还原历史,但有价值的历史人物应该在文字中永生。检验历史的正误靠时间,检验文字的正误靠读者,只能说,一年来我尽力了,不仅付出了时间精力,耽误了自己出书,连报刊也少见我的文章,而且一向引为自豪的视力也在这一年中急剧恶化,双目竟然生出了阴翳……但是,能让后人清楚地看见为这片土地带来影响的名人,我想,付出也就有几分值得了。

茶若君子 不了情缘


不了情缘

为了答谢在大学给我帮助的同学,请了一次客,时间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在一个类似贫民窟的大排档里。地点寒酸点,菜肴可不能寒酸:野猪肉、老鳖汤、煮对虾、长江鳊……不是大家一致反对,梅花鹿也上桌了。主菜是一盘最具江南特色的螃蟹。日前购买的螃蟹,卖主信誓旦旦说他是渔业队的,捕捞的绝对正宗长江野生蟹,于是不计成本,一口气买了八斤多。谁知,第二天早上就死了两只,下午又死亡四只,还都是大个的,赶紧又去市场补充两斤,发现居然便宜一半价格,也不管是哪里养的,先送到饭店加工。

都是委托一个老同学请的同学,也知道我这人要求环境可以不高档,但是环境要绝对安静,于一个很难找到的地点,居然到了10个同学,不是大腕就是大款,平时在全市重点会议都作为四大班子领导坐主席台的高官,居然也拥挤在这间破破烂烂的小屋子,我说,就权当在我寒舍吃饭吧。因为狭窄,没有距离,就因为我们是曾经风雨的同学,一起渡过了五年中文系的读书时光。

一个副市长同学还特别在电话里道歉,说他在基层单位,实在不能来。我大可以原谅他,因为早在我第二本书出版时,他就给我长足了面子。那是一家企业读书会购买了我一百本书,并大张旗鼓地开读书会。一应就绪,听说副市长要来,厂一把手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比这重要得多的会议也没请来大人物,副市长居然正点到达这个“不务正业”的小会。在全体起立的夹道欢迎中,这同学却把热情的手伸向坐着的老同学,直言不讳地对一旁尴尬伸着手的企业领导说:“我就是来看李幼谦的,上午还有两个会议,马上要走。”于是坐下就滔滔不绝地表扬我的作品,然后又车不停轱轳地赶回市里去。

来的都是曾经或者现在的头面人,什么场合没见过?什么东西没吃过?在他们即便平淡的宴会中,这大约是最低规格的一次宴请,可是环顾四周,我感叹,这些同学不仅真待我不薄,而且都是好人啊:生意人仗义疏财,当官的清正廉洁,为文的侠肝义胆……即使在本市最显赫的媒体掌握财权的同学,也都是纪检干部出生,有文品有人品,才能在这满目混浊的大浪中陶冶成真金,我为他们自豪。

吃得不好他们讲得好,说见我的书自然比吃了什么都高兴。他们有所不知,不是他们的扶持,我哪里能有今天的成绩?转眼一算,我们同学三十年的纪念日就要到了,二十年前的聚会却历历在目:

十年一聚的同学会,我迟到了。会前,我千里迢迢回了一趟老家重庆,没有住上一个月,因为牵挂着同学会,不顾亲友再三劝阻,毅然踏上回芜的道路,不惜多花100多块钱买加急船票,就为了能及时赶回来参加同学会。

到家的第二天傍晚,我就接到了筹委们要我献辞的指令。劳动节一大早,我便开始了脑力劳动。五年聚会,十年离散,该有多少话要说啊。可是,千言万语涌心头,又怕学友嫌啰索。绞尽脑汁,直到下午两点,才凑出了几张写得压韵的句子,草草收尾,赶到会场,却已经晚了半个会。

《今生有缘》诗名一报,全场作一片哗然,一个个以为我跑题了,是不是为一个新婚的同学做的?没有搞错!难道“情”只为爱而生?亲情与友情难道不是情?全诗念完,才知道我歌颂的是五年大学的不了友情,于是掌声雷作,出乎意料的热烈反应,我也只道是礼仪的需要。

那担任党委书记的老同学说,他听的时候,泪水都涌出来了。(都是学过中文的,夸张的修辞是最好的捧场。)

担任总经理的老同学连夸三声“写得好,写得好。写得好!”表情丰富,鼓励有加,(这是对我迟到报愧羞涩的安慰。)

怎么?中文系主任也夸赞了,才使我得意忘形起来:“师高弟子强嘛!”(捧老师也捧了自己。)

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以词和答了,这简直是对我的一次颁奖,我受宠若惊,飘飘荡荡——当然,诗言志,有感而发嘛。

在我的字典中,“同学”是最温馨的字眼:是加省略号的情缘,是没有功利的友谊,是不带政治色彩的情份……岁月匆匆,人生几何,能有几个10年?人海茫茫,同窗五载,有多少人能够共处同一空间?

“同”字的半包围结构,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空间,在那一同度过的两千多个时空里,我又享受到了最惠待遇。

我们参加的是文革后的第一次招考,耽误了上大学的十多届毕业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我没有健全的身体,也没有全民职工的身份,不符合他们起码的报名跑线上竞争,我没有健全的身体,也没有全民职工的身份,不符合他们起码的报名条件,死磨烂缠地报上名,中举才知路途遥。幸亏有缘遇到好同学,一双双温馨的手扶持我走过了那么多坑坑洼洼的坎坷道路。

“嘿,书包给我,我搀着你走。”那浅浅的微笑,一进学校便和我形影相随,走到哪里都有那温暖的手。

“晚上要接着上课,我给你带饭。”等他把饭盒从怀里掏出还烫手,绿菜红肉上,两个黄亮亮的荷包蛋是特意为我加餐的。

“来,快坐下,我带你去赶最后一班车。”一辆加重永久的书包架,就成了我放学的坐骑,有时候赶不上汽车,竟然来回三十里路送我回家,那宽厚的背脊,为我承受了多少劳累……

还有她、他、她、他……个个同学,桩桩往事,段段情缘,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记忆的存折熠熠生辉,温馨的冲击波,给我带来终身的甜蜜。

这就是同学情缘——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相帮相助相安相成。它不是情爱被欲望支配,它不是亲情与血缘相连,所以更无私、更高尚、更纯粹。而今,当我们共同咀嚼那沉甸甸的苦辣酸甜时,拿什么奉献给你们——我的学友?言为心声,只有我拙劣但赤诚的诗行:

不了亲缘,高悬七彩风帆,

情缘不老,凝聚永恒的挂念……

李幼谦散文集

茶若君子散文花甲读出律师来


茶若君子花甲读出律师来

2009年是陈楚筌的第五个本命年,花甲之年自学考试通过、于春光明媚之季获得见习律师资格,在全省也是第一人。知道他获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我已经认识他多年了。当初是通过他们一中同班也是搞写作的同学认识他的,一个仗义执言又率真平和的同时代人。那时他还在乡村教书,就听说已经有不凡的成绩。

应该说他早就是个人才:1949年出生儒商家庭,兄弟六人都以优异成绩进入芜湖一中。他从小爱读书,文革后第一次高考成绩就高于录取分数线一百多分,连北京大学也达线了。中学老校长惜才,硬要他进芜湖教育学院。1981年毕业担任易太中学外语老师,自己掏钱买书送给学生参考,能将成绩只有5分的学生提高到70多分,成为当地很有欢迎的老师。当一个个学生考取大学时,农民买鞭炮迎接陈老师进村喝酒,那时,他特别感到有成就。

隔了几年见到他,居然在我住家附近的镜湖区法院当法官了。当上司法人,源于认识了北京政法学院毕业的唐大森,这个后来央视“法眼看天下”的嘉宾,介绍他认识了市法院的几个法官,突然一天问他是否对法律感兴趣?对文革的反思,增强了他以法制建设国家必要性的认识,1983年,在他们帮助下调进了镜湖区法院。

他爱读书,勤思考,能力提高很快,很快从书记员干到审判员。那年芜湖北门大牌坊被风吹倒,被砸死者的家属起诉,他依法办事,判决为诉讼责任退赔,写下了《牌坊倒塌至人死亡归责问题的思考》,四千多字论文在《法庭透视》杂志发表,引起较大的反响。

但是,他也经常遇见当事人因投诉无力影响到法律的公正判决,产生了作为民间法律代言人的想法,想通过诉讼方式督促执法者依法办事,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和法律的尊严。从专业角度出发,律师更需要全面掌握法律知识、具备能言善辩的能力、掌握随机应变的技术,这些都富有挑战性,符合他的进取精神。于是,向安徽大学法律系陈主任请教,得到的回信却是“好好把法律书再读十年!”

后来,他们法院迁走了,2002年单位人事变动,他也提前退休,见面的机会少了,我想他大概在安度晚年吧。没想到,再见面时,他居然在积极地自学,想要考律师,连我这并不懒散的人也觉得他异想天开。

有时间回归读书、练书法、搞音乐的爱好中有什么不好?他却又捧起自考律师的书本。其间,某地政府把农民承包的山林开发成旅游胜地,却只给很低的经济补偿。为保护农民的利益,他与另一人出面打官司,开庭时千多人到场,轰轰轰烈烈的审判惊动了各个方面,但直到农民上访才取得相对胜利。他们没收农民一分钱,当地给予的“荣誉公民”待遇也没享受,只是更坚定了给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心。

当一个正直的司法人才能主持公道,但那是需要律师资格的,要通过“天下第一考”。他已经年过半百了,哪有青年人记忆力强?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颈椎病,看一阵书就头昏眼花手发麻,只有把书竖立起来,看一会休息一会。但是年老记忆力差,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只好从头再看,就这样边忘边看,比别人多付出十倍的时间。为强化体质,他每天早上四点多钟起来锻炼来身体,白天家务活干完再读书,晚上也拒绝交际与娱乐,经常学习到零点以后。他的视力本来就差,只有一只眼睛管用,就这还患了白内障,往往看得眼前一片模糊,只有靠眼白金药水起润滑作用。八十多元一瓶,一周用完再换一瓶。他记得一句名人名言:“累不苦,死不苦,只有肩负起沉重的责任才是最苦的人生。”既然定了要为老百姓办事的决心,就要承担那份吃苦耐劳的责任。

自学中,仅法律三本教材就有两百来万字,考题中有大量的判断题,每题只有一分钟回答时间。几百万字看完,上千题目做完,他还是屡战屡败,但依然不改志向,继续屡败屡战。他靠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扎实的功底,攻克了大量难题。但是,一直考到2007年,仅因一分之差又被无情淘汰。这回遭到家庭强烈反对了:妻子体弱,常年多病,每月自己支付的药费就要千多元。女儿年纪小,补课要接送,生活要他管理,他当好后勤部长全家才有安稳日子。

他却依然坚持学习,2008年考试后自我感觉并不好,结束四场考试,眼前一片昏黑,摇摇晃晃地摸索出考场,让同考大学生怜悯:“老爷子,我扶您走吧。”他摇摇头让别人先走,扶着墙壁歇了二十多分钟才重见光明。

回家以后,他默默收拾书本打算送人,因为花甲之年来到,命运安排他只有在家买菜烧饭了。11月10日突然接到司法局电话:“你已经考取了,超过录取线76分,为什么不来填表?”妻子也不相信,说有人冒充司法局的人欺骗他,直到有人说看见录取名单了,他才流下激动的热泪。共和国的同年人,终于在共和国六十华诞才拥有履行在法庭上为民申诉的资格,连一些领导也说:“这么大的年纪考取真不容易。”

陈楚筌在欣慰的同时,也深知肩上的责任:从根本上来讲,律师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但又是代表私权利的力量对公权力的一种制约,他的志向就是伸张公理,保障人权,处理问题,减少纠纷,为和谐社会出一点力,他认为,这是值得为之付出后半生全部力量的。

茶若君子散文坐奔驰的愚公


坐奔驰的愚公

我称汪国栋为愚公,因为他平时低眉顺眼,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还因为他农村长大,走向城市,逢山开路,遇水摆渡,敢为人先,大胆开拓,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认识他先认识丫山。

那是2005年4月2日,《芜湖广播电视报》组织一些作家去丫山游春,“心怡坊”栏目编辑王毅萍动员我去,听说爬山我就发怵,但盛情难却,有车接送,丰田越野大吉普,好车,是花海石林旅游公司老总汪国栋的,想是他的邀请,客随主便吧。

没进南陵城,沿途就见不少大幅广告,蓝底白字,写在民房墙壁上:“万亩牡丹园”、“全国最大的丹皮生产基地”……勾勒出花山石海的美丽景色,让人心驰神往。

过了县城,地势渐高,进入山地后,山下是悬崖绝壁,远边是仰如卧佛的高山,路呈“之”字形,总在急转弯,路边杂草丛生,乱石凹凸,山地高寒,还没透出绿意来,荒山野岭,怎么可能有美景?

山顶开阔起来,岗巅路侧,能看见周围连绵群山,山山相连,峰峰相望。路并不连贯,越来越狭窄,还有挖掘机在继续开山,听说那家伙每小时的租用费近百元,回望我们走过的路,简直就是用钱铺出来的。

观赏了奇峰异石、清泉瀑布、百草千花后,方觉不虚此行——果然钟灵毓秀,融石林、溶洞、瀑布、峡谷、天坑、暗河、山顶湖景观为一体,独具特色,想不到芜湖有这样神奇的自然景观,开发这片土地的人有眼光,有魄力!

来到公司驻地,我坐在阶梯下的车里,看见一双穿着圆口步鞋的大脚从山门里迈出,大步走下,主角出场了:方脸大耳板寸头,面部波澜不惊,衣服颜色暗淡,但,朴实里显出豪华,沉稳里透出精明,在众人簇拥下,他目不斜视,钻进一辆豪华小车里走了。

坐奔驰的愚公,他就是这一山之主汪国栋。

后来,我为丫山写了一整版文章,名为《神奇的丫山》,《广播电视报》以我为“模特”出了一整版《人生处处有风景》的图文,我宣传丫山,报社宣传我,汪国栋没人宣传。

因为目标显著,汪总想必记住了我,后来在芜湖约请我与几个文友为丫山风景区宣传策划。他依然不苟言笑,听得多说得少,我们提议发起一次征文,他答应了,安排有条不紊,以后几年没往来。

今年他又找我去策划宣传,我的意见是丫山的抒情文字过去报刊发得太多,现在如果改为写《丫山的传说》,刊登后还能出书,书能在景点销售,是个花钱不多收效长远的事。他说考虑却没下文,想是后来举办了大型牡丹节,请了蒋大为等著名歌星演唱,搞了轰轰烈烈的活动。

不久,又听说他在开发板子矶,建设了环山栈桥、山上亭阁,“五一广场”拆下的大型铝合金风帆雕塑,也被他弄去重新组装在山岩上,成为渡江登陆处的标志,还建立了渡江战役纪念馆,足见他的眼光与心计。

这时,我正在整理专门写人物的散文,准备出一本集子。以前文章有的过时了,想补充几个典型,于是想到丫山庄主是个人物,他应该是有故事的。电话打去,他说在北京,出席全国乡镇企业先进大会,回来与我联系。

我以为他是托词,要写的人物不少他一个,就把这事忘记了。他却没忘,突然派车来接去。中山堂最后大厅里面还有个小院,办公室在小院里,古色古香,如博物馆的一间,里面还坐着两个省报的编辑。汪总表情平和,没有客套,说原来打算向几个人一起介绍情况的,想是我去迟了,他已经要送客。

后来,他挤牙膏一般介绍经历,两只手机不停地响,同时处理各种事务,语言简短而急促,我一上午只记了一张纸就告辞了。回家再看他给的三份材料,有关如何创业的具体事迹介绍太少,只是让我知道他原来是个从事多种经营的大老板。

他出生于无为贫困农家,初二停学,十七岁就背着行囊外出打工,每天所得才1块5毛钱。进入芜湖微型电机厂带来命运的转机,因为遇见个好师傅,教他学会了水电安装,带他承包工程,走上经营道路。

1989年,他开始营销电缆,勤奋踏实,不仅脱贫而且走上富裕道路了,为什么还要再创建那么些企业呢?他说要“产业报国、实业兴邦”。

汪国栋是个敢想的人,也是个雷厉风行付之于行动的人,坚定的信念与脚踏实地的苦干,使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了成功。他的大手笔,首先是开办轮渡所。起初的动意还是行路的艰难吧?在走南闯北跑经营时,长江天堑经常耽误他的行程。

1998年,他成功地创建了万里长江民营第一渡——繁(昌)无(为)汽车轮渡公司,在还亏损的情况下,为打开码头通道,他还收购兼并了江海公司荻港修船厂、繁昌供销社荻港轧花厂等国营企业。《人民日报》给他做了专题报道:“民资可用,民力可为”,是对他的充分肯定。《安徽日报》报道时又加了“开明与精明”的编者按。

他是开明的,思想具有前瞻性,敢于大刀阔斧地创新。他也是精明的,深谋远虑地考察,精打细算地投资:

2003年,创建繁昌县汽渡石英矿业有限公司;2004年4月,成立丫山花海石林旅游有限公司,投建丫山风景区,景区先后被授予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安徽省地质公园、全国青少年科考基地。其间,还新建了展示皖南风情的民俗博物馆;2005年,开发板子矶旅游项目,并在渡江战役登陆地筹建“渡江战役纪念馆”;2005年在南陵县创建芜湖铁木画有限公司,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和多项大奖;2006年,创建凤阳汽渡石英矿业有限公司;同年,组建了安徽国游集团并任董事长、总裁;2007年,创建了芜湖丫山旅游运输有限公司;2008年,九华漂流风景区也被他收购,专家誉为“起点高、硬件设施好、旅游资源丰富”,3A创建工作通过验收……

身上担子重,头山光环多:2005年12月,汪国栋荣获团中央颁发的“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同年担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2007年,荣获首届“芜湖创新创业优秀青年”称号,2009又被评为首届芜湖青年经济人物……

他的经营,集汽车轮渡、码头、仓储、物流、矿产、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工艺品生产、电线电缆制造、旅游房产开发、民俗博物馆一体,是跨区域、跨行业、多元化并进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总资产已达两亿多元。

但是,我从来主张“文章不写一句空”,不惟有钱人投笔,也不愿写如企业简介般空洞的资料文章,我只写有故事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显然,汪国栋是个有许多故事值得去书写的人,只是他太低调了,怎么挖掘他的有关资料呢?

当机立断 投资丫山

半个月过去,突然接到个陌生青年的电话,说他曾经是汪总的助手,现在黄山工作,特别要他到芜湖来,专门为我介绍当初开发丫山情况。我惊异汪国栋过人的记忆力,而且,他在不动声色时就把事情安排了。

张振武是个年轻的老总,当初在马仁担任要职时两人相识的。那时,汪国栋已经拿下了板子矶旅游项目,打算开辟红色旅游景点,但是对岸是国营中海集团修船厂,不方便进出,所以按兵不动。

2003年12月,汪总问张总,在他所接触的地方,哪里有景点能开发?小张带他去了安徽绩溪大章山峡谷等。可是国栋不满意,说想在芜湖附近找景点,自然资源要更好的。小张想到了丫山,听说那里前身名为西山风景区,1987年与九华山、太极洞等景区齐名,199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后者已经名扬四海了,丫山连一条旅游线路都没有打通。

2004年4月4日是清明节,汪总与小张上山了。盘山道路仅仅是2米5宽的砂石路,特意把奔驰车的底盘升高,七弯八拐,最后只能在西山小学停下来。

学校放假,一群小孩拿手电筒问他们是否要导游,说进溶洞需要照亮。给他们20元钱,孩子们就从蟾蜍观天带他们开始看起,看了双燕石、海浪石,再到燕倪洞……来到峡谷,没路可走了。看地势险要,汪国栋叫孩子回去,两人手脚并用,沿着悬崖绝壁走出峡谷,看到一片整齐的树林绿意昂然,芳香的气息弥漫在林间,听小张说是楠木林,每棵口径不大,想是曾经被砍伐过的,汪国栋意识到,开发风景区也是为了保护资源,突然增强了使命感。

往下走,“雨花”从天而降,上下裸露的钟乳石钙化层泛着黄色,苔藓很厚,小张惊奇地告诉他,这只有九寨沟才有的钙化瀑布,华东太少见了。原来瀑布出水虽量大,但上面断开,形成珠帘瀑布了。汪国栋兴致勃勃,抓着大树下到谷底,遇见一妇女在一个造型奇特的溶洞门口卖食品,进洞看了后向她询问情况。女人见他们不像一般游客,积极地说:“你们要了解更多,跟我哥哥联系吧,他叫蒋国清。”

汪国栋要来手机号码,联系老蒋到饭店吃中饭。一问才知道,打丫山主意的人很多,既有外籍人,也有浙江老板。考察了一年多的浙江老板那天也要来,蒋国清就是在等他。虽然他们都有开发意向,但一算,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至今还没人签订协议。

老蒋说,这里生态良好、资源丰富、景点很多,带他们去了龙山、南陵湖、张氏祠堂、双龙井……漫山遍野的牡丹花含苞欲放,想到花期灿烂时的美景,想到开发空间的宽阔,汪国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看这里有开发价值,回去与家属通通气。”接着又补充一句,“我讲话是算话的,浙江人投资200万,我投资500万差不多了吧?马上我就打十万定金来。”蒋国清提醒他,投资旅游周期长,见效慢,是有风险的。国栋却毫不犹豫地表态:“没关系,如果不行,就当我那500万输了。”

蒋国清当过教师、会计、文书、团书记、党支书、县政协委员等干部,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当书记时积极从事旅游扶贫开发事业,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奖励,被省和国家的旅游、人才、书画、科技、自然资源、中医等学会接纳为会员或理事,发表过一百多篇有关旅游的文章。1984年,他与当地领导请江苏与安师大的专家来调研后,倡导和发起创立了西山风景区,由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投入、山区的面貌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现在,仿佛天外来客,今天才考察,就说要开发旅游景点,他能比浙江老板更有钱?他们考察了一年多,到现在一分钱还没拿出手!于是,他只是默默地察颜观色,心想,这个老板是不是中午喝了酒,有点兴奋过头啦?

一路走去,汪老板经常停下来,看见旅游的客人就问:“你们认为丫山风景怎样?你们看有开发价值吗?”得到别人一致的肯定,他高兴极了,亲切地对老蒋说:“国栋国情,我们都有个国字,真是有缘啊!”一直到下午四点多钟,汪老板叫老蒋一起去何湾镇镇政府谈开发的事,他没有跟去,但第二天就向镇上汇报了,说自己看出了来人的诚意,只要他投入资金真干,那就让他开发吧,我们不能再等待了,老百姓盼致富眼睛都望穿了。

汪总当天下午到了镇上,值班的副书记说政府领导正在芜湖党校学习。他又赶紧回芜湖,在车上联系了镇长,说自己想投资开发丫山。镇领导当然高兴,当晚在芜湖见面洽谈。三天汪国栋后再去何湾镇镇政府,就把草拟的投资开发合同分给在场的领导,又拿出了一包钱:“如果你们同意,我这十万块定金马上就交!”

别人考察一年都没做出决定,这个老板三天就签订合同,哪有这么憨的人?他有那么大资本吗?不仅外人怀疑,他家里也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已经不惑之年了,尽管在家族里不是最富有的,但现有的家财也享用不尽。即使投资,也应办实业,旅游是投资战线长、回报更缓慢的产业,何况25平方公里的面积太大了,谁把资金往穷山上甩?不是傻瓜是什么?

汪国栋是个有主见的人,他认准的理,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他看见,山上的农民需要脱贫,他想到,开发丫山是为芜湖建设窗口环境,他立志,就是要当个现代愚公,果断地说:“你们全体反对都不行,我一定要搞!”他觉得,丫山的人亲山水好,连动物也跟他有感情。后来,他多次讲过这样的细节:在一个村庄,有条小黑狗发现了来人,一直跟着他走了许多路,后来他要上车,那条小狗还守在他的车门边,舍不得他的离去。“小黑”的追随,似乎对他开发丫山也起到了良好的预示。他说:“首先是丫山物尽天泽的地理条件促使我下定决心开发,另外,关键是我有信仰,我有佛心。虽然我也许不具备开发5A级旅游景区的实力,但我却有开发5A景区的胆量。众所周知,五年前,尽管有不少人提出开发丫山,甚至浙江人发5A景区的胆量。众所周知,五年前,尽管有不少人提出开发丫山,甚至浙江人花了大力气考察论证,但最终还是由我来开发,因为我跟丫山有缘。”

张振武也决定与汪国栋同甘共苦,从马仁山辞职。4月9日他们在南陵正式签订了合同,一期投资5000万,拿到了50年的开发经营权。三天后,与会计、保安进驻了丫山。买下乡镇合并后原丫山乡镇府扎寨安营,拉来了生活必需品,有的房间还有人住着没搬出来,汪国栋已经叫人开始打扫粉刷,然后就带着小张又上山去考察。

远远地听见了锣鼓响,还以为山上有人办喜事,等车停在西山小学前,敲锣打鼓的人一拥而上,向他们说着感激的话,这才知道,他们是当地的农民,知道来人是改造丫山、造福当地的,几百村民自发集中起来欢迎他们。汪国栋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的场面,眼框潮湿了,除了与大家握手,除了说谢谢,想不出更多的话。

丫山镇老政府处地叫小蓝山,何湾镇镇政府党委柳书记提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你们来了,这里就叫栖凤山庄吧,表示十分欢迎与支持。汪国栋是贫苦人家出生,走南闯北什么环境都住过,但丫山第一夜却让他终生难忘:没电没水、漆黑一团、没有家具,只有把门板拆下来当床,没有饭吃,只有吃方便面,想到开发建设,他几乎整夜没合眼。

他是芜湖市第一个坐奔驰的人,直接从天津海关提出的奔驰S600,在同名车中档次最高,价值200多万,是他推销电缆买方抵债的。他舍不得给别人开,从开拖拉机时就抓方向盘,现在技术特好,从来不请驾驶员。上丫山后,还有那么多企业要打理,来来往往、上山下山,单程也有80多公里,路况又不好,他却一直自己开车。

丫山居住环境不好,晚上有野猪、白天有毒蛇,汪国栋不是不怕,而是没时间顾及那么多。为方便考察,平时皮鞋都塞汽车里,上山就换上步鞋、圆领衫、休闲裤轻装上阵,经常在山路上遇见毒蛇,大家都很紧张。汪国栋连忙站定,吩咐道:“不要动,我们一动它就动,让它先动。”一直到蛇游走才松了口气。

为考察,汪国栋走遍了丫山每平方米土地,地方大、景点多,开发难度不小,他失眠了,吃安眠药都不管用,一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的觉,还要自己开车。张总为他的安全担心,两次提醒他找驾驶员,汪国栋都摇头。第三回小张生气,故意说:“汪总,你休息不好开车也不安全,我们怎么放心跟你?一周内你不把驾驶员找来,我走人,不跟你干了!”汪国栋依然没说话,但几天后终于找了个驾驶员来。

百折不挠 开发丫山

我第二次到丫山,是2009年6月16号,相隔4年,它有哪些变化呢?

高大宏伟的皇家园林式的门楼屹立在前面,南陵县政府赠送大狮子分列大门两边,门楼上面两层是办公及会议的地方,可谓一物两用。汉白玉小桥在左边,通向宏伟的宾馆,高山郁郁葱葱,楼台亭阁隐约可见,最显眼的是一座艳丽的小亭,红柱黄瓦,飞檐翘角,下面却还有两层,最底下似乎是个圆桶,没见过如此模样的建筑。返程路上才听人介绍,这是为山上供水的水塔,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别出筑。返程路上才听人介绍,这是为山上供水的水塔,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别出心裁的构思,当然是汪总的杰作啊!

集团副总周总带我上山,依然是九九弯曲,当年石砂结构的大路已经拓展成双行水泥公路,玉带一样绕山盘旋,两边景物也大不一样了。车一直开到西山,停在一个悬崖绝壁之上的平地,看见两边的博物馆,一个是地质博物馆,一个是奇石展览馆,面积不小,石头更多,千奇百怪,美不胜收,还有根雕,巧夺天工,怪异非凡,再加一些动物标本、化石等,丫山的宝贝不少啊。可惜还没来得及加说明,寥寥无几的标牌不足以给它们验明正身。穿过博物馆两边的大门洞,就是石海迷宫,乱石成阵,比诸葛亮当年的八卦阵可复杂多了。那是深海石林群,造型各异,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漫步在吊桥之上俯瞰石林群全貌,更感慨天然造物的鬼斧神功之妙。

当年看到的乱石露出地表不多,大部分被埋藏在泥土中,四年多才让那些如妖似怪光洁可鉴的石头们大露峥嵘。汪总的设想不错,请民工把泥土挖走,运到下面,平出两个博物馆的面积还有一片停车场,可谓废物利用,一举两得。车再下行一段路,就到西山宾馆与会议中心,两者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若放在城市里,起码也是三星规格。

这地方似乎来过?我在记忆里搜索着,转身看见会议中心侧面有一处熟悉的巨大奇石,想起来了——这是丫山一景“蟾蜍观天”,它的身后似乎还跟着几只小蛤蟆,守着路口,似乎呱呱叫唤,说前面有更美丽的景色……

的确,丫山美景才开始。从它身边拾级而上,前面将有九寨沟才有的鈷蓝色的湖水,有黄龙才有的梯田一般的钙化层,有庐山三叠泉一般飞流的瀑布,有马仁那样青葱成片的楠木林,有天堂寨那样幽静的峡谷,有云南那样峥嵘起伏的石林,有张公洞那样开阔奇特的溶洞……似乎,人间的美景都能在这里找到克隆版,我给它们概括了一下:九寨海子,云南石林,张公溶洞,宜兴地河,天堂瀑布,灵壁奇石,马仁楠木,洛阳牡丹……自然克隆,袖珍版本,天下景观,微缩丫山。

然而,吸引我的不是美景而是开发建设美景的人,其中也包括丫山上的人,他们都是一群当代愚公,我是来采访他们的。

进了会议中心大厅,左边靠壁的几张桌椅吸引了我的注意,靠背都是七弯八扭的根雕,与平坦光洁的桌椅面浑然一体,简直是绝妙的艺术品!坐在那宽大而又别具匠心的椅子上,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我舍不得走了,不想再到客房或者会议室休息,就在大厅一角开始了采访。

孙朴松现在是丫山风景区的书记,他是当地人,当年的村干部,也是首批开发丫山的发起人之一,可是家乡的开发一直没效益,于是到外面打工去了。2004年4月回来休假,村里人争先恐后地向他报告好消息。听说有无为的老板来投资开发,他很兴奋,立即去找汪总,跟着辞去工作,第二天就投入到丫山的开发建设中了。

五天以后的4月9号合同签订了,4月17号推土机进场工作,4月28号,盘山公路就开始铺石子,不到半年时间,前期清理和景区道路工程已经胜利完工,可以接纳几百人住宿的西山宾馆已经建成,大型停车场也完全竣工。2005年建起了水塔,修好了近三十多里路的游步道……进展可以用“神速”二字来形容。

当年九月,汪国栋亲自选地址,开始了门楼建设,12幅设计图,他横挑竖选,自己参与策划,定下了这高大华丽得与丫山的朴素不太相称的大门楼,这是他的起笔,他是在勾勒丫山锦绣的未来!

他办事不仅讲求效益,而且吃苦耐劳。开发丫山是个大投入、缓收入的事业,资金需要太大,他把其它企业赚的钱都用来供养丫山的建设。尽管他是丫山的决策人,但在集体的会议上,他又是个普通员工,每次开会,如果不是他主持,都在职工中听别人发言。

尽管花费30多万元请浙江大学设计了规划图,但他一旦有新的设想,立即又进行修改。比如说原来打算修商业一条街的,考虑到现在的人流不多,毅然决定搞会务中心。他不仅有愚公的精神,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聪明的头脑。在开发“五一洞”时,七十多米长的筛子洞、盘丝洞盘旋贯通,那么些土方怎么运输出来是个一洞”时,七十多米长的筛子洞、盘丝洞盘旋贯通,那么些土方怎么运输出来是个难题。他日夜思考,于是提出从中间打洞两边开挖的办法,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一条开拓了十几年没有竣工的丫山旅游线路,在他的手下建成了,九个大S型,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的宾馆,皇家建筑的门楼,都使丫山旧貌换新颜。一个省级领导来考察以后说:丫山是一座天然的巨大宝藏,汪国栋就是掘宝的栋梁之材。

“创业艰难百战多”,有谁知道他付出了多少精力、财力与毅力?开发初期,他曾得到过90%以上的丫山乡亲的热情支持,包括开路、清理石林等等。因为开发丫山功在大家,利在千秋,打造丫山不仅仅是20年、50年或者100年的事情,更在于它能让丫山民众子子孙孙受益。他说,丫山不是他汪国栋的,他投资营建的一草一木,一楼一舍都带不走,它归根到底是丫山人民的利益,是何湾镇的利益,是南陵县的利益,更是芜湖市的利益所在。

即使在全国,民营开发这么大旅游景区的也寥寥无几,更何况像他这样实实在在巨额投入,他说:“我汪国栋开发丫山图的是什么?如果我不投资丫山,相信不比任何人过得差。让我痛心的,不是我至今得不到我老婆的理解,也得不到我家人和亲戚朋友的理解,而是得不到你们大家的理解,如果你们不支持,不理解,我还有什么信心?!”

四十对就白了头发,至今不会跳舞,去年为了应酬才学会打80分。经常不在家里,享受不了常人能够享受的天伦之乐。他的儿子上小学,可他一年送不了几次,他的父亲还要上班,因为劳累过度,居然晕倒在景点……每当说到这里,他都语近哽噎,潸然泪下……很多人说他头脑有病,其实他不是头脑有病,他是有心里“有病”,这个毛病,就是心系丫山,心痛丫山,这么好的资源没能开发,如同他的儿女聪明伶俐却在吃糠咽菜一般。

为了投资丫山,他已向家族举债1600万,贷款1400万,把自己一幢别墅也抵押了98万。因为受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他的国游集团5个旅行社全线亏损,年亏损额达500万元,其中丫山投入最大,亏损也最多,几乎每天都要亏损5000元,严重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整体运营。丫山一百多个景点都牵扯着他的神经,总要事必躬亲,总是费神操劳,自己也叫苦:“你们辛苦哪里有我辛苦?我买的进口安眠药吃,晚上还是睡不着觉……”是的,他现在每天几乎彻夜无法入睡,完全依赖四五种进口安眠药安眠药,那么操劳应该瘦了才对,但他服用的安眠药有发胖的副作用,所以看起来却心宽体胖的,只有难得一见笑容的面孔显得心事重重。

他也一肚子苦水,只有在班子会议上倾诉:“虽然我现在年纪不大,但寿命一定比你们短,因为人累心更累,又不图名又不图利,做了好事却得不到你们理解,你们如果不支持我,我还图什么呢?”说到动情处,眼泪也流淌下来。

但他无怨无悔,他说他今年四十四岁,“等我六十四岁时,我儿子还要向丫山投入。要建造丫山完美的景区,是要靠几辈子人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我只希望大家能理解,能支持,放眼长远,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我汪国栋才敢继续投入啊!”

丫山的投资将近一个亿了,只有牡丹花开的时候才能收回一点效益,他喜欢六这个数字,这是一个平安、祥和的数字。但今年的牡丹节他居然亏损了六十多万,真让他痛心疾首。

但作为芜湖的形象工程,打造它,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讲求效益,这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职工与老总都有信心。为此,他不遗余力地投入,用其它几个产业的收入来支持这个景点的付出。以至于,他的国游公司开会时,丫山的领导与其他领导见面,就会有人说:“我们赚的钱都给你们丫山用了。”而丫山的人也说得好:“等我们开发好了,你们可以到丫山养老啊。”

这里是华东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了保护生态,由石林到石海迷宫,他建造了全长180余米的栈道,登上530个台阶,人在天桥上,沿途可观赏动植物原生态,可以看见景区最壮观的景点“珠帘瀑布”。为了确定瀑布的开发,他一天跑三次,满天雨花飞洒固然壮观,但水流下白白流淌太可惜了,他建议建成人工蓄水三道坝,形成了三个小湖泊。水三道坝,形成了三个小湖泊。

景区大门边的茶馆起什么名字?他召集大家商议,有人提议:我们这里邻近铜陵、池州、南陵,就叫三不管茶楼吧。尽管这名字让游客费解,但是有些实际,他还是同意了。

丫山拥有蜂窝状的群山,光大小洞口就有六十多处,著名的有燕倪洞、仙子洞、海龙洞、仙人洞等,洞洞不相同,洞洞有奇观,往往是山中有水,山水交融,地下暗河十分丰富。神奇的龙井湖洞窟会每天不定期地涨潮,半遮半藏在敞开的山洞里。南陵湖是在唐山大地震的第二天突然冒出来的,暴雨倾盆湖水不上涨,干旱少雨湖水不下落,而今只有虾子没有鱼。有趣的珍珠泉如今剩余面积不大,但只要有人在岸上拍手、垛脚、叫喊,它似乎就与人呼应,冒出一串串气泡……还有如九寨沟海子那样颜色美丽的湖泊,还有瑰丽传说的龙宫泉,还有充满宗教色彩的放生池、寺庙等……即使楠木林那里也有泉水,摸起来还有些粘稠,一定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近百个被水浸润的溶洞,难道就没有进深长、空间大的?国栋不信,这么些洞,只要开发出一两个,就更能提升丫山的价值。为此,他绞尽脑汁,组织了七人登山队,一处处考察摸底。为考察溶洞,他亲自下水探险。有的地方水太深,就用绳子捆在身上,打着手电筒,一步步地朝前摸索,直到水没过胸口、将齐脖子了,他才很不甘心地回返。

这天,他把下属又招集在茶楼里,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九龙洞里有水,能否开拓一下,蓄积起来?有人说:自然景点要自然,如果造坝放炮,把水炸没了怎么办?他费尽心机想办法,摆几块砖头在地下示范,把他的方案提出来:洞口加大,从芜湖铸造厂订制了两个大闸门,便于人工控制水流。改造好后,一天暴雨倾盆,洞里的地表水被挤压到山顶上。这时候汪国栋叫孙书记到现场观看:“你把时间算好,我们打开闸门,看山上流淌下来的瀑布水量与时间。”闸门一开,可不得了,20来米宽的水面,40来米高的落差,足足流了26分钟。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观!这样的大瀑布如果人工控制水流能够形成,定时给游客观看,等于把贵州黄果树瀑布搬运到安徽来了,于是大喜过望,以为他是歪打正着。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汪国栋也是个水电专家。

丫山考验汪国栋,溶洞与他捉迷藏。拿秋雨洞来说,如无底洞笔直地深入地底,里面还有什么东西?他从芜湖找来五人探险小组,自己不放心相跟着,看见三个队员垂直下井,对讲机报告:40米下有天桥,但以后越走越窄,50米以后又无路可走了。他纳闷:一个大洞口,怎么里面会没有大量的钟乳石?

开发“五一”洞那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洞口不小,据说大旱时老百姓从里面抽水抗旱,现在情况如何?他想看看洞里除了水还有什么?果断地决定把洞挖开。工程量不小,纵横交错地挖开170米,里面有90米的水道,顺水挖去,下面是河流,五个工人连续干了两年多,投入了二十几万资金,但洞里的容量并不大,到最后,被没顶的地下河水挡住了去路。孙书记亲自下去探明了情况,而且画了图给汪国栋看,他还不甘心:“我听你讲了,看过你画的图了,但是我还是要自己进去看看。”于是,不顾别人阻拦,他头戴矿灯,腰系绳索,深入地底,一步步淌水进去,直到没路可走。他还不罢休,办事迅速,又从市里找了潜水员来,可是里面黑咕咙昸的,水中不知道是否有空间,谁也不敢下,只好无功而返。

开发难,人际关系的处理更难。也怪他开发的力度太大了,性子太急了,按道理说,如果政府出面解决征地问题后再动工,他的压力就小多了。而且,他与政府签订的合同,价格也是政府制定的,但后来,征地价钱的矛盾都落到他的身上。当初敲锣打鼓欢迎他的农民,一旦觉得利益受到损害,也会找他的麻烦,有吵闹的人,有打架的人,有在施工时把挖掘机搞坏的人……最典型的一次是关于大门楼征地的事,好说歹说不同意,农民非要老板亲自来谈。汪国栋只能丢下自己的事去做通了工作,对方答应了才离开。工作人员立即行动扒了地,拔了树,农民却突然反悔,非要恢复他土地的原状,把大门口停着一个副总的小车泼上大粪。后来又有人近期把景区中巴车上也泼上大粪……又非得让汪总亲自出面才解决问题。

处心积虑 建设丫山

管理难,战线长,丫山的容量体量都很大,连当地职工都担心资金来源和老板投资的耐心。但汪国栋不担心,他担心的是人才不足。花钱、出力、劳心、受累……对丫山的感情越来越深,还在于了解这里的人文历史,更感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

因为有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行前先在这里出家,“丫”字的来历传说就是他踩下的山凹。其它的寺院、祠堂、石桥等众多古迹,古老的姓氏宗祠,古代摩崖石刻,唐、宋、明、清时建造的十二座石拱桥等遗存,都是丫山宝贵的财富。大诗人李白在丫山居住并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后走上仕途,汤显祖就是在这里观赏了牡丹后产生灵感,回芜湖雅积楼写下了千古名剧《牡丹亭》,还有韦应物、王安石、陈翦、梅鼎祚等历史名流都在这里留下遗踪……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更加珍贵。

于是,他认识到,人才是宝贝。现在的丫山风景区老总金百平,就是他三年交往,三顾茅庐邀请来的。这个充满阳光的年轻老总远离繁华,甘于寂寞,第一天来丫山就到神仙洞拍了许多照片,从此爱上了丫山。用他的话说:“就是汪总的执着精神吸引了我,他为人好,有信念,能坚持,所以我放弃了较好的平台来到这里,不是为工资,过来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虽然压力很大,但想到汪总原来也是个草根人物,一个农村的孩子走出来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说明每个人都是人才,关键是否物尽其用。企业的生存,开发的矛盾不会少,现在虽然年轻,也不是享受成果的时候,我要把丫山当事业来做,能做到哪一步是哪一步。”现在他正积极地组织营销队伍、筹建拓展业务、打造文化丫山。

同时,汪总又多次召集省内旅行社总经理和省市各级旅游部门相关领导参观丫山风景区,品味丫山美食、游览民俗博物馆,让旅行社负责人更加真实地感受丫山风景区的魅力。

丫山的一草一木都是宝贝,丫山的人也是宝贝。当初支持他开发的蒋国清、孙朴松等都是他的得力助手。汪国栋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职工都说他对人不错。因为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深知农民的疾苦,那怕他开着奔驰,只要看见艰难上山的村民,只要车空着,他都捎带,对下属也同样吩咐。村里有红白喜事,他知道了都要送红包,逢年过节还去慰问孤寡老人。而今,用工尽量用山上的民工,过去他们种药用牡丹,四五年才能收获丹皮,十斤也顶不上现在一天的工钱。他想早点把丫山开发出来,游客多了,山民可以办农家乐,也可以让游客自己动手采集山上水果,促进果木发展,到那时,丫山就真正成为花果山了。

雷厉风行是汪国栋成功的诀窍之一。今天打定主意,明天他就能实施,游步道就是这样。100元一小时的大型机械租费他也在所不惜。下属提醒他:已经协商好的,政府负责三通一平,何必要我们自己花钱?他说:“等不及了,我自己拿钱先修!”不在景点区的征地本来也不该他出钱,他也出资不少。有朋友提醒他不能做冤大头,他却说他喜欢“吃亏是福”的格言。

道路修好后要清理石林,在石海迷宫那里,大量的泥沙把千奇百怪的奇异石头掩盖了大半截,比纯粹的挖山还要艰难。但他一旦决定,第二天就吩咐下面通知要一百个民工砍伐杂树野草。山上召集人也不容易,几十人边清理植物边挖土。他又思索如何在运土方面提高效益:水冲?哪里有那么多的水?吊车?大型机械如何能进入石林中运作?塑料桶倒?土很粘,操作不快……最后,他想到了用皮带机,人工挖出的泥土通过机械运下去,填起一片停车场,手下人都佩服他聪明。

知道牡丹有活血化淤的功能,八十年代就有人用花朵做菜烧汤,他又组织开发了牡丹茶,利用偏远地方摘花促根的方式收集花瓣,尽管还没形成规模经营,但已经实验成功。

性格决定爱好,爱好决定事业。他的爱好都不俗,当汪国栋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贫困、踏上致富之路后,他把爱好与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了:爱旅游促使他开发这项朝阳事业。目前除了丫山、板子矶两个景点外,他还把九华山漂流整体搬运过来,在芜湖市中心的赭山东大门设立了旅游公司,只要头天预约,第二天就有车送游客出行。

爱收藏可是种古典爱好。开始是喜欢古玩,后来喜欢古旧家具,再后来,民俗的东西都在他的收藏范围内。为此,他收集了29卡车的东西,大约有六千多件,目前暂时放在西凤山庄,蒋国清负责为他管理。陈列了18个房间,还只是他藏品的三分之一,还有5个仓库堆放东西,足以再开辟两个颇具规模的陈列馆。目前没收门票,也鲜为人知,但已经接待了几万观众。

据专家考证,丫山在中世纪前为浅海,沉积了厚度超过一万多米的沉积岩,3亿多年前山露出海平面,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形成丫山褶皱,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于是,汪国栋在开发的同时,也开始准备申报地质公园。经过几年的投入,2007年丫山风景区通过了安徽省级地质公园的验收。为保护地质地貌遗址,第二年又组织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地质公园的发展:制定了《丫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制度》,成立了地质遗迹保护小组,初步建立了地质遗迹保护数据库。

2008年12月8日,丫山省级地质公园正式开园,410平方米的省级地质博物馆和奇石馆同时开放,公园内主要景点137个,分为5个地质遗迹景区,游客不仅可以在郁郁葱葱的植被间徜徉于奇石林立,还可以到馆内集中参观地质变迁后的遗迹标本百多件。还有各类珍贵的古动物化石、妙不可言的根雕、水文地质景观、珍奇的动植物等。目前,丫山地质公园已被列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游客可以在这里观赏到各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了解有关喀斯特地貌的知识。

另外,丫山有丰富的石头种类,多少年来,就有农民找到好石头卖给外地来客,旅游景点的开发,无疑有力地保护了当地资源。

他要建造一座花果山,一年四季都有花。去年种植了紫薇、勺药、月季、观赏牡丹外,还想种更多的花。一天,他突然叫了孙书记:“你带车到处跑,沿路上看到有端午锦花籽的,都给我捋来。”孙书记到处转,向人要,有不好说话的就甩香烟,一下子收集了两麻袋。消息传开,乡民都以为那东西是宝贝,要不谁能开小车来收集那么多?现在,那些花籽都生根开花在丫山了。

大家都劝他,这么大座山,这么多景点,需要边开发边开放,不能遍地开花,否则投入大管理也难。汪国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地说:“你们老是说我遍地开花,我的心思你们不晓得?”只要是丫山人,谁不知道他的心思?就是想早点把丫山打造成一个优秀景点,可是,这么大面积的风景区开发,全国也没有一处是纯粹民营投资的呀。

花山石林间,而今建立了几十个草亭,四百元一个,自然不高档,但他觉得圆木围着,人坐着不舒服,还想有靠背的椅子。走到一个亭子,他看见里面凹凸有两块石头,笑道:“这里不是没有名字吗?就叫阴阳亭吧。”说着笑得哈哈的。大概,他想到牡丹如软香的女子,怪石是铿锵的石头,花海石林,阴阳结合,美人英雄,天然绝配了。

燕倪洞以奇特的洞口早被人熟悉,但经过开发后,却比原来扩大了三倍。神仙洞里面有菩萨,外面曾经有尼庵,可惜都在“革命年代”被摧毁了,现在若恢复又是一处名胜。

丫山的首绝当属牡丹,但几千亩都是生产药材丹皮的单瓣花,为提高观赏性,他引进珍惜品种,汇集了河南洛阳、山东菏泽以及英、美、法等国9大色系200多个精品的万余株花,浓艳芳菲,一株一簇连成一片,安家一年后,反客为主占领了山头、山谷、山坡的牡丹园。2006年.他还花费万多元引进了一棵百年生长史的牡丹王,身高有1.45米,花开时约300余朵,重达千多斤,放着鞭炮迎接系着红绳的花王上山时,他也亲自去抬。可惜花王水土不服,还是香消玉殒了,老总十分难受,几天不开笑脸,但在建造牡丹园中的阁楼时,他又身先士卒扛木头去了。

虽然,丫山比起太行山小得多,但建设一座山远远比摧毁一座山艰难得多。汪国栋是个当代愚公,他不仅要靠子子孙孙来开发建设,他还要依靠他的团队。所以,当地祖祖辈辈把丫山建成牡丹之山的村民是愚公,八十年代起就开发景点的蒋国清、孙朴松等当地村民是愚公、最早与他进驻丫山的张振武等是愚公,后来一届届进驻丫山的老总与山民们、职工们都是愚公,现在如上午的阳光一样清新的金总、周总都是愚公,当然,汪国栋就是丫山愚公的领头牛!

他们不仅有当年愚公百折不挠开山不止的精神,更是懂得科学技术、具有发展眼光、富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愚公。就在我第二次去丫山的中午,几个领导正给我介绍情况,汪总突然电话要他们火速赶回芜湖。我奇怪了,我来丫山的小车还是他专派的,怎么突然抽走我的采访对象?晚上他才电话告诉我,手下职务不低的领导突然辞职了……

我想这么什么了不起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老总,既要留人也要放人,我正应他的要求给他推荐了一个文字很棒的人才,现有的与后来的人,只要跟汪国栋一样耐得寂寞,不怕吃苦,勇于开拓,执着于丫山的开发建设,那里一定会成为芜湖景点最集中、规模最宏大、设施最齐备、风景最优美的一流景区。

祝福丫山!感谢建设丫山的当代愚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