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徽宗以贡茶赐官 郑家父子贡茶得官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贡茶红茶 黑茶贡尖 贡茶用什么红茶底

贡茶红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朱徽宗以贡茶赐官 郑家父子贡茶得官”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朱徽宗以贡茶赐官 郑家父子贡茶得官”相关知识!

随着茶文化的日益发展,在唐朝时开始出现贡茶一事。皇帝尚饮好茶,当时的一些官吏便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和重用,每年都争先向朝廷进贡新茶。然而到了宋徽宗时期,由于政治上昏庸无能的宋徽宗对饮茶极为钟爱,导致朝廷贡茶者越来越多,对于贡茶有功者宋徽宗都重加录用。因此有人竟然将贡茶当成是一种加官进爵的“敲门砖”,专程搜寻研制各种好茶借以谋求升官发财之道。

据说,宜和二年(1120年)时,负责漕运的郑可简Fl制成一种银丝冰芽贞茶,做成方寸大小的茶团,因其色白如雪,故名为“龙团胜雩”。郑可简将此茶进贡给皇帝之后,宋徽宗龙颜大悦。郑可简也因此茶而备受隆恩,官升至右文殿修撰、福建路转运使,专营“肥缺”。

此后,郑可简派遣自己的侄子郑千里四处搜寻各种名茶。郑千里常常不远万里,翻山越岭,找寻香茗。终于有一天,郑千里找到一种名为“朱草”的名茶。

郑可简本就是个心狠手辣、无情无义的人。为了让儿子郑待问也能够获得一官半职,当他听说侄子郑里找到名茶“朱草”后,便派人巧取豪夺,将“朱草”据为已有,由郑待问上贡宫中。果然,宋徽宗也赏赐了郑待问一顶乌纱帽。当时有人暗地里讥讽父子俩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被夺“朱草”的郑千里深感不平,对郑家父子心存忌恨,痛骂他们心黑手辣,无情无义。

一日,郑待问贡茶得官后衣锦还乡,在府上大摆筵席以示庆贺,众人虽然心里都以为不齿,表面上却都为之称赞道喜。得意忘形的郑待问酒酣耳热之际,洋洋自喜地说道:“一门侥幸”。未等众人反应,只听宴席中突然出现一个愤愤不平的对答声:“千里埋冤”。众人表面不说,内心却无不暗暗叫好。

朱徽宗以贡茶赐官,荒唐至极。而郑家父子竟然夺人之茶,据为己有,只为借此获得官职。茶在这这人手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变成夺取功名利禄的一件工具。

茶文化精选阅读

徽派茶道以茶立德


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近年来黄山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茶道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

1、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详的气氛;

2、烹汤,即取泉水(或河水)烧沸烹气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

3、焚香,敬茶圣陆羽;

4、涤器,洗涤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

5、烫盏,用开水汤一遍盏,以荡祛寒气;

6、赏茶,察茶色,观察形,闻茶香;

7、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5克为宜;

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

9、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七分,加盖少顷;

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

11、闻香,约三分钟,将茶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

12、观色,绿茶已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为上品,浑黄者次之;

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以上“茶道”即可配乐表演,亦可亲身试验,必定会从中得到乐趣,以益身心健康。

中国古代官廷贡茶历吏介绍


官廷贡茶

唐朝时。贡茶开始形成制度,并确立下来,历代相传,直到清朝灭亡,延续了上千年。唐代的贡茶制度较为完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朝廷直属的贡茶院制,二是地方献纳的纳贡制。贡院,就是由朝廷直接设立的专业制茶机构,研制贡茶。朝廷选择生态环境较好、茶树较为优良的自然优质品种,在产量较为集中、交通较为便捷的地方,设立专门的贡茶院。也就是贡焙制的茶院,专门负责收集、制作贡茶。有代表性的茶院,就是顾渚贡茶院。

浙江北部的顾渚山是一座富饶之山,当年,它是湖州长兴境内的名胜之地。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吴王登临此山,回望山下沙洲陆地,以为可以作为都邑,故而得名。唐代时,这里就是著名的产茶区。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说,长城县(长兴县)山谷出茶。宋代《太平寰宇记》称:“顾渚,在县城西北三十里。昔吴王夫差顾其渚,次原隰平衍为都之所。今崖谷林薄之中,多产茶茗,以充岁贡。”

唐代宗大历年间,在长兴虎头崖,政府设立官办手工业作坊,称为顾渚贡茶院,专门负责制造皇帝御用珍品的皇家贡茶。最初设立顾渚贡茶院是在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这恐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茶厂,也就是中国第一个国营茶叶厂。《嘉泰吴兴记》称:“长兴有贡茶院,在虎头崖后,曰顾渚。右斫射而左悬臼,或耕为园,或伐为炭,唯官山独深秀。旧于顾渚源建草舍三十余间,自大历五年(770年)至贞元十六年(800年),于此造茶。急程递进,取清明到京。袁高、于颛、李吉甫各有述。至贞元十七年(801年),刺史李词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额置焉。以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两行置茶碓。又焙百余所。工匠千余人。引顾渚泉亘其间,烹茶涤濯,皆甩之。

非此水,不能制也。刺史常以立春后四十五日,入山,及谷雨还。”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贡茶,特别是皇帝专用的御用珍品贡茶,基本卜集中在湖州、常州接壤的地方,主要是长兴、宜兴交界一带。这里东临烟波浩渺的太湖,西北是耸立入云的高山,峰峦叠翠,山间和坡地云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山地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茶树生长的优良胜地。这一带交通便利,水运陆运交错,便于运输。正因如此。顾渚茶闻名遐迩,人称:顾渚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尤其是两县相邻的啄木岭,俗称悬脚岭,是御用珍品贡茶的出产地。成为湖州、常州太守修贡聚会的重要场所,他们特地建造了一所亭子,取名境会亭,两州太守定期在这里欢聚,交流贡茶经验,以茶会友。

湖州、常州交会的境会亭,成为两州最高长官雅聚的场所,很快便闻名遐迩。太守茶会雅聚,也成为当时官场的一件雅事,广为传颂。每年春天,由两州太守定下吉日,在莺飞草长的境会亭,两州派出精干人员张灯结彩,举行盛大的茶会,热闹非凡。常州、湖州刺史率领百官,首先祭祀金沙泉,然后举行茶会。据说,这孔金沙泉水十分了得,碧泉涌出,灿若金星。金沙泉至今尚存,已经修葺一新,依然碧泉喷涌。唐朝规定,每年第一批贡茶,一定在清明之前入贡皇宫,以赶上宫中清明祭祖大典。

茶有三得:得趣得神得味


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一曰得趣

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

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洌,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上,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

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藉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

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边谈边饮、谈古道今、越谈越饮、融合轻松、意得情新,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给人以一种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感觉!

二曰得神

《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

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中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给人以一个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

三曰得味

饮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

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到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洌、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

宋微宗与茶


宋徽宗赵佶是个天生的艺术玩家,不适合当皇帝,却可以冠以双料头衔:出色的大艺术家、蹩脚的皇帝。徽宗懂书画,创制瘦金体,花鸟人物都画得精美无比;他懂园林设计,在汴京开封大建园林,建材选了最具艺术空灵想象的太湖石,不惜劳民伤财,到太湖里打捞,还要一路运到汴京,想来那工程也不亚于古埃及法老王建筑金字塔。他还懂得用人,专用一些奸佞之徒,如蔡京、童贯,让他整天开开心心,沉溺在莫谈国事的美好艺术世界之中。

宋徽宗号称道君皇帝,虽然不懂得如何当个明君,却绝对懂得艺术高低。日常饮宴豪奢讲究不说,单讲饮茶之道,他也是第一流的玩家兼专家,可与陆羽、蔡襄并列,最能说出品茶的个中深蕴。身为皇帝,他当然可以品尝来自全国各地的贡茶,有条件审视各种名茶的品相与滋味,同时还参与实践,要求御茶苑制作精品茶团,大玩皇帝尊口的品位技艺。

按照《宣和北苑贡茶录》的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至少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这位不世出的艺术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等等,不一而足。宋徽宗乐此不疲,不过,也就没有时间精力来管国家大事了。宋徽宗不但品尝鉴赏,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

书中说,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香、味。说到色,他认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宋徽宗最喜好的白茶,是特异的品种,他自己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说来说去,就是皇帝老子本事大,能够独享这种天地间偶然生出的白茶,是属于天地精英的聚萃,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差不多了。

说到茶之香,《大观茶论》是这么讲的: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这里主要讲的是制茶过程与茶香的关系,但后半句是泡茶的过程,显示茶香氤氲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是真懂茶的,不但懂得如何点泡,还清楚知道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

只是,这位最懂得茶道的徽宗皇帝,治国无方,被金国掳去,成了阶下囚,被封为昏德公。随后被迁往极寒的北地五国城(今天黑龙江依兰县北边的旧城)生活了8年,直到去世。不知道他生活在黑龙江的年月,是否还有茶喝,是否还有什么花样让他一展艺术的长才?

徽茶的历史追溯


徽茶,即徽州茶,古徽州各县有产。徽茶是以古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茶叶系列,名誉中外,敦煌遗书《茶酒论》谓之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其影响之广可见一斑。当今徽茶的代表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屯溪绿茶、婺源绿茶、休宁松萝、顶谷大方、金山时雨等。

黄山之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春游黄山,傍晚迷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寺院。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一周,升腾,转圈,化作一朵白莲花,然后散成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满室清香。知县惊叹不已,问后方知此茶名为黄山云雾,由此与长老结下茶缘。时光辗转,后来,这个知县得以在皇帝面前重演白莲奇景,皇帝大悦,将知县官升几品,留在帝都。然而,这个知县却心系云雾,怎么也不愿意离开黄山,最终弃官为僧,传为佳话。

传说虽不可考,但这名山竞秀的土地,却积淀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对于徽茶历史,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丁以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据他介绍,关于徽茶最早文字记载见近两千年前的《桐君录》: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汉、晋时的庐江郡辖今安庆、六安、合肥的部分地区,从那时起皖南、皖西两大茶区初步形成,奠定了后世安徽茶区的格局。东晋元帝时,有记载宣城茶叶入列贡茶,可见徽茶当时品质颇高。到了唐宋时期,歙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地区茶叶因量大质优,受到民间热捧。据记载,歙州所产茶品质优异,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人皆尚之。每到新茶上市季,在往返歙州的数千里道路上,茶商络绎不绝,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摩肩接迹而至。祁门境内遍山植茶,以茶为业者达十之七八,衣食、赋役全仰仗茶叶。同一时期,宣州鸭山茶与舒州天柱茶并列,名重一时,风靡江南,远传京洛,时人谓之名茶辈出,万国来求;名器佳泉,茶道大行。

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徽茶借徽商席卷全国,远传海外。当时,徽州休宁松萝茶,与长兴罗岕茶、苏州虎丘茶为当时茶界三甲,曾引来郑板桥赞美,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在《红楼梦》中,有一段关于贾母饮茶的描写,当时妙玉端茶给贾母,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这段描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清朝期间,六安茶已进入王侯将相家,成为当时的名品。

清末,徽茶传承创新,厚积薄发。一飞冲天的黄山毛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金的太平猴魁、风靡欧洲的祁门红茶、独树一帜的六安瓜片均创制于这一时期。1955年,中国茶叶公司评选全国十大名茶,此四样茶榜上有名,徽茶占之近半。同时,皖产名茶还有歙县老竹大方、石台雾里青、岳西翠兰等一大批,这些名茶如群星一般,闪耀在中华茶文化的璀璨天空。如今,黄山毛峰等绿茶制作技艺更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期待在新的历史时期会有更好的发展。

明·朱权《茶谱》


茶谱

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宁王。谥献,故称宁献王。曾奉敕辑《通鉴博论》,撰有《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十种著作。

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园之茶也。泠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者,南涧之水也。块然而立,[日卒]然而温,铿然而鸣者,东山之石也。癯然而酸,兀然而傲,扩然而狂者,渠也。以东山之石,击灼然之火。以南涧之水,烹北园之茶,自非吃茶汉,则当握拳布袖,莫敢伸也!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法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岂惟清哉?

涵虚子[月瞿]仙书。

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其名有五:日茶、日[木贾]、日[艹设]、日茗、日[艹舛]。一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食之能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醒睡,解酒,消食,除烦去腻,助兴爽神。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始于晋,兴于宋。惟陆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经》三篇。蔡襄著《茶录》二篇。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无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为云海餐霞服日之士,共乐斯事也。虽然会茶而立器具,不过延客款话而已。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工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纪匕于巨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日:"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故山谷日:"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卢[人工]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

品茶

于谷雨前,采一枪一旗者制之为末,无得膏为饼。杂以诸香,失其自然之性,夺其真味。大抵味清甘而香,久面回味,能爽神者为上。独山东蒙山石藓茶,味入仙品,不入凡卉。虽世固不可无茶,然茶性凉,不疾者不宜多饮。

收茶

茶宜[艹弱]叶而收。喜温燥而忌湿冷。入于焙中。焙用木为之,上隔盛茶,下隔置火,仍用[艹弱]叶盖其上,以收火器。两三日一次,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以养茶。若火多则茶焦。不入焙者。宜以[艹弱]笼密封之,盛置高处。或经年香、味皆陈,宜以沸汤渍之,而香味愈佳。凡收天香茶,于桂花盛开时,天色晴明,日午取收,不夺茶味。然收有法,非法则不宜。

点茶

凡欲点茶、先须供烤盏。盏冷则茶沉,茶少则云脚散,汤多则粥面聚。以一匕投盏内,先注汤少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倾,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

熏香茶法

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气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

茶炉

与练丹神鼎同制。通高七寸,径四寸,脚高三寸,风穴高一寸。上用铁隔。腹深三寸五分,泻铜为之,近世罕得。予以泻银坩锅瓷为之,尤妙。襻高一尺七寸半。把手用藤扎,两傍用钩,挂以茶帚、茶筅、炊筒、水滤于上。

茶灶

古无此制,予于林下置之。烧成的瓦器如灶样,下层高尺五为灶台,上层高九寸,长尺五,宽一尺,傍刊以诗词咏茶之语。前开二火门,灶面开二穴以置瓶。顽石置前,便炊者之坐。予得一翁,年八十犹童,疾憨奇古,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衣以鹤氅,系以麻绦,履以草履,背驼而颈蜷,有双髻于顶。其形类一"菊"字,遂以菊翁名之。每令炊灶以供茶,其清致倍宜。

茶磨

磨以青礞口为之。取其化谈去故也。其他石则无益于茶。 

茶碾

茶碾,古以金、银、铜、铁为之,皆能生[钅生]。今以青礞石最佳。

茶罗

茶罗,径五寸,以纱为之。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茶架

茶架,今人多用木,雕镂藻饰,尚于华丽。予制以斑竹、紫竹,最清。

茶匙

茶匙要用击拂有力,古人以黄金为上,今人以银、铜为之。竹者轻,予尝以椰壳为之,最佳。后得一瞽者,无双目,善能以竹为匙,凡数百枚,其大小则一,可以为奇。特取其异于凡匙,虽黄金亦不为贵也。

茶筅

茶筅,截竹为之,广、赣制作最佳。长五寸许,匙茶入瓯,注汤筅之,候浪花浮成云头、雨脚乃止。

茶瓯

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纹兔毫为奇。今淦窑所出者与建盏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

茶瓶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汤有准。古人多用铁,谓之罂。罂,宋人恶其生[钅生],以黄金为上,以银次之。今予以瓷石为之。通高五寸,腹高三寸,项长二寸,嘴长七寸。凡候汤不可太过,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

煎汤法

用炭之有焰者谓之活火。当使汤无妄沸。初如鱼眼散布,中如泉涌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

品水

[月瞿]仙日: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一,钟山八功德第二,洪崖丹潭水第三,竹根泉水第四。或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伯刍以扬子江心水第一,惠山石泉第二,虎丘石泉第三,丹阳井第四,大明井第五,松江第六,淮江第七。又日:庐山康王洞帘水第一,常州无锡惠山石泉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硖州扇子硖下石窟泄水第四,苏州虎丘山下水第五,庐山石桥潭水第六,扬子江中泠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第八,唐州桐柏山淮水源第九,庐山顶天地之水第十,润州丹阳井第十一,扬州大明井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流中泠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香溪第十四,商州武关西谷水第十五,苏州吴松江第十六,天台西南峰瀑布第十七,郴州圆泉第十作,严州桐庐江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安化黑茶是明朝官茶


历史上,茶叶由朝廷的“茶马司”控制,安化黑茶除去上贡皇家的贡茶以外,其余的都是用来以茶易马,称之为官茶。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历时千年之久的“茶马交易”,从中国的唐朝开始至清朝末年结束。明·正德元年(1506年)都御史杨一清疏曰:“自唐世回纥入贡,以马易茶,宋熙宁间,遂为定制......”。

安化黑茶品质好,更适合西北牧民饮用。安化黑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在西北是可以自由边销的。安化黑茶的边销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宋代或以前。

明·洪武末年,朝廷实行“茶马法”。“明太祖立茶法,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请引,方许出境货卖。每引茶100斤,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别置帖付之,旋复今采汉中茶,以易马匹,每茶50斤为一包,二包为一引。”如《明史,食货志》就有“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值贱,商人率境采私茶”的记载。明朝以前的宋元时代没有实行“茶马法”,茶叶可以在西北自由流通到明洪武末年朝廷才实行“茶马法”,禁止走私茶叶。明朝政府除设司管理茶马交易外,还专任御史巡茶。由于安化黑茶极大地冲击了汉中、四川的官茶,在明·万历23年(公元1595年),御使李楠以安化黑茶销西北妨碍茶马法政为由,请求朝廷禁运。另一御使徐侨则上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安化)茶多而值下,湖(安)茶之行(销),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安)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认为湖南安化黑茶对西北游牧民有利,不宜禁止。自此,安化黑茶于明·万历23年(公元1595年),才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远销西北,“以取代汉川之茶,贮边易马”。

十六世纪末,由于安化黑茶量多价廉,在西北边区取代了四川乌茶的领先地位,安化成为了中国黑茶最大的产区。从明朝被定为官茶到现在这,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朱权行茶破孤闷


在宋代十分兴盛的斗茶之风,到了元代日益衰落。其原因一方面是蒙古统治者对汉人文化的排斥,另一方面是这种饮茶方式过于烦琐,一种新的撮泡法取而代之,逐渐兴起。因此茶饼的制作开始减少,以此为基础的由斗茶之趣也随之消退。到了明初,朱元璋下诏取消了龙团饼茶贡奉,于是引起了饮茶方式的一大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倪瓒是“先驱”,朱元璋是“后继”,然而真正将这中新方式确立的则是朱权。

朱权(1378 - 1448年),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他被朱元璋封为“宁王”,在“靖难之役”中曾经起兵协助朱棣打败建文帝夺取政权。朱棣做了皇帝后,对朱权不放心将其兵权削夺徙迁至江西南昌。朱权自幼聪明好学,被称为“贤王奇士”。朱权为了避祸也只得韬光养晦,在南昌郊外建造了精庐,沉浸在戏曲、游娱、著述、释道当中,他所交往的也多是文人学士,因此他自号臆仙,又号大明奇士、涵虚子、丹丘先生。

朱权晚年开始信奉道教,受道教的影响,他开始研究茶道,根据自己饮茶经验和体会写出了一卷对中国茶文化很有贡献的《茶谱》。

朱权对唐宋以来的团茶及其烹饮方法很不欣赏,于是发明了蒸青叶茶烹饮法。他在《茶谱》的序文里面说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他认为应当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应茶的自然之性。他所发明的叶茶不仅饮用方便,还可以享受到茶叶的色、香、味、形之美,品味到茶的本味。而且还能营造出清茶助清谈,清谈更品茶的雅意,朱权还构思出了一套完整的清谈开始前的行茶仪式: 先让一个侍童摆好香案,安好荣炉。然后再让另一侍童拿出茶具,打来清泉,碾茶末,烹沸汤,等到茶汤沸泡如蟹眼之时注入大茶瓯中,等茶味泡出时,分注到小茶瓯之中。然后主人起身,举瓯对客人说:“为君以泻清臆”。(意思是为您一抒胸臆)客人起身接过敬来的茶,也举瓯应道:“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之后宾主各自坐F,饮完一瓯后侍童接瓯退下,这样主客之间话久情长,礼让再三,期间有琴棋相娱。这种焚香弹琴、烹茶待客的礼仪就是明代的文人茶的生动写照,它追求的是品饮境界。

朱权对于茶的贡献和影响是深远的。他发明的蒸青叶茶促成了炒青的出现。自此叶茶开始走人生活,茶的饮法也随之演变成今天这种开水冲饮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朱权所发明的待客行茶仪式,对日本茶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关文章